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处理方案

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处理方案
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处理方案

**********项目工程*******方案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2019年9月

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处理方案

一、工程概况

序号项目内容

1 建筑功能D-1#~D-21#楼商住小区及地下车库

2 建筑特点商业住宅建筑

3 建筑面积

总建筑面积82844.49

地下建筑面积(一层) 29077.01

地上建筑

面积

53767.48 m2

4

建筑层数

地上地下D-1#~D-11# 8F 1F D-12#~D-21# 6F 1F 地下车库1F

5 建筑标高及

层高

D-1#~D-11# 标准层 2.95M

D-12#~D-21# 标准层 3.15M

6

结构形式基础结构形式独立基础和旋挖灌注桩主体结构形式框剪结构

屋盖结构形式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

7 混

基础

和地

下室

D-1#~D-21#

及地下车库

素混凝土垫层C15

独立基础及承台C30,P6

地下室外墙、底板、顶板C30,P6

地下室内剪力墙、框架柱C30

地上

主体

结构

部分

D-1#~D-21#

剪力墙、框

架柱

全部楼层

C30

场地较平整,符合进场施工要求。

二、混凝土外观主要质量缺陷

1、蜂窝

(1)配合比计量不准,砂石级配不好;

(2)搅拌不匀;

(3)模板漏浆;

(4)振捣不够或漏振;

(5)一次浇捣混土太厚,分层不清,混凝土交接不清,振捣质量无法掌握;(6)自由倾落高度超过规定,混凝土离析、石子赶堆;

(7)振捣器损坏,或监时断电造成漏振;

(8)振捣时间不充分,气泡未排除。

防治措施为:

①严格控制配合比,严格计量,经常检查;

②混凝土搅拌要充分、均匀;

③下料高度超过2m要用串筒或溜槽;

④分层下料、分层捣固、防止漏振;

⑤堵严模板缝隙,浇筑中随时检查纠正漏浆情况;

处理方法为:

①对小蜂窝,洗刷干净后1:2水泥砂浆抹平压实;

②较大蜂窝,凿去薄弱松散颗粒,洗净后支模,用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

仔细填塞捣实;

③较深蜂窝可在其内部埋压浆管和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浇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2、麻面

(1)同“蜂窝”原因;

(2)模板清理不干净,或拆模过早,模板粘连;

(3)脱模剂涂刷不匀或漏刷;

(4)木模板在混凝土浇筑前未浇水湿润,混凝土表面脱水,起粉;

(5)浇注时间过长,模板上挂灰过多不及时清理,造成面层不密实;

(6)振捣时间不充分,气泡未排除。

防治措施为:

①模板要清理干净,浇筑混凝土前木模板要充分湿润,钢模板要均匀涂刷隔离剂;

②堵严板缝,浇筑中随时处理好漏浆;

③振捣应充分密实;

处理方法:

表面做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不做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充分湿润后用聚合物抗裂水泥砂浆抹平压光。

3、孔洞

(1)同蜂窝原因;

(2)钢筋太密,混凝土骨料太粗,不易下灰,不易振捣;

(3)洞口、坑底模板无排气口,混凝土内有气囊。

防治措施为:

①在钢筋密集处采用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认真分层捣固或配以人工插捣;

②有预留孔洞处应从其两侧同时下料,认真振捣;

③及时清除落入混凝土中的杂物;

处理方法:

凿除孔洞周围松散混凝土,用高压水冲洗干净,支模后用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筑捣固。

4、露筋

(1)同“蜂窝”原因;

(2)钢筋骨架加工不准,顶贴模板;

(3)保护层垫块缺失或垫块位置不正确;

(4)钢筋过密;

(5)钢筋定位措施不到位、钢筋绑扎不规范,造成钢筋位移贴模。

防治措施为:

①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钢筋定位措施到位及保护层垫块位置正确,木模板应充分湿润;

②钢筋密集时粗集料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

③保证混凝土配合比与和易性符合设计要求;

处理方法:

表面露筋可洗净后在表面抹1:2水泥砂浆,露筋较深应处理好界面后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5、烂根

(1)模板根部缝隙堵塞不严漏浆;

(2)浇注前未下同混凝土配合比成份相同的无石子砂浆;

(3)混凝土和易性差,水灰比过大石子沉底;

(4)浇注高度过高,混凝土集中一处下料,混凝土离析或石子赶堆;

(5)振捣不实;

(6)模内清理不净、湿润不好。

防治措施为:

①封模时将模板的缝隙封堵密实;

②在调配混凝土时控制好混凝土的水灰比,保证其和易性;

③浇捣混凝土前将模板内部清理干净,并用水湿润模板;

④在浇捣混凝土时,要振捣密实。

处理方法:

①面积较小的混凝土表面缺陷修补前将混凝土表面的灰土、浮渣或松散层人工清凿,用水冲洗使混凝土表面保持干净;然后用同标号加石子砂浆抹平,抹浆初凝后用塑料布包裹并洒水养护。

②较大面积的露石混凝土,按其全部深度凿去薄弱部位的混凝土和个别的突出的混凝土骨料,用钢丝刷或加压水冲洗混凝土表面,再用比原来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一级的减石子混凝土挤打填补,仔细捣实抹光,然后用塑料布覆盖,初凝后洒水养护。

6、缺棱掉角

(1)模板设计未考虑防止拆模掉角因素;

(2)木模未提前湿润,浇注后木模膨胀造成混凝土角拉裂;

(3)模板缝不严,漏浆;

(4)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佳,造成拆模粘连;

(5)拆模过早过猛暴力拆模,拆模方法及程序不当;

(6)养护不好。

防治措施为:

①浇筑混凝土前模板要充分湿润或涂刷隔离剂;

②按规定做好混凝土养护工作;

③按规定时间拆模并做好成品保护工作。

处理方法:

结构物表面缺损、掉角的部位,修补前对缺损的部位凿成规则形状,用高压风、

水冲洗干净,然后涂一层界面剂,用预制好的模板单面固定于结构面一侧,同时预留填料口,回填的混凝土应高于原混凝土一个级别标号,在回填同时要保证混凝土的密实程度。对建筑物结构外观质量要求的表面,最后再用与原颜色相近的丙乳砂浆或采用黑、白水泥调色收面。

7、错台

(1)放线误差过大;

(2)模板位移变形,支模时无直线找正措施;

(3)下层模板顶部倾斜或涨模,上层模板纠正复位形成错台;

(4)上层墙、柱模板加固未下压至完成层以下200mm。

防治措施为:

①安装梁板模板前,先安装梁柱接头模板,并检查其断面尺寸、垂直度、刚度,符合要求方允许接驳梁模板。

(2)上层墙、柱模板加固下压至完成层以下200mm。

处理方法:

对结构件采用打凿、磨光机打磨至设计标准,并用聚合物抗裂砂浆修整抹平,做好相应保护处理。

8、裂缝

(1)早期塑性收缩裂缝:混凝土在终凝前后由于早期养护不当,水分大量蒸发而产生的表面裂缝,裂缝上宽下窄,纵横交错,一般短而弯曲。

(2)干缩裂缝:混凝土由于阳光高温暴晒又缺少水份养护,发生干燥而在1~7天内出现的裂缝,板面板底干缩裂缝长而稍直,十字形交叉或几根裂缝放射状交叉。梁侧干缩裂缝间距1~1.5m平行出现,裂缝中部宽而深,两头细而浅,此时一般梁底部并无裂缝出现。

(3)温度裂缝:一般是大体积混凝土快速降温而在侧面出现的长而直、宽而深的裂缝。

(4)自收缩裂缝:水泥发生化学反应后,体积有一定量的减小,处理不好(如未留置适当的施工缝、后浇带等)会产生如龟背样的细小弯曲的裂缝。

(5)应力裂缝:由于设计上应力过于集中或钢筋(温度筋、分布筋)分布不合理而使混凝土产生裂缝。裂缝深而宽,可能出现贯通性。

(6)载荷裂缝:混凝土未产生足够强度即拆除底模,或新浇注楼面承受过大的集中载荷,如钢管、模板、钢筋的集中堆放,使混凝土受到冲击、震动、扰动等破坏而产生的裂缝。裂缝深而宽,从受破坏部位向外延伸。

(7)沉降裂缝:地基(模板)下沉或垂直距离较大的部位与水平结构之间因为混凝土沉降而产生的裂缝。

(8)冷缝裂缝:大面积混凝土分区分片浇注(未设施工缝)时,接茬部位老混凝土已凝结硬化,出现冷缝,极易产生裂缝。

防治措施为

早期塑性收缩裂缝:表面砼特别是大面积砼加强二次抹面或多次抹面,特别是初凝后终凝前的抹面,能有效消除早期塑性收缩裂缝。并注意混凝土的早期养护。

干缩裂缝:根据规范要求,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一般采取人工浇水自然养生,浇水时间7~14天,浇水频率以砼表面保持湿润状态为准。如能采取覆盖塑料薄膜、湿麻袋、湿草袋、喷洒养护剂等方法养护,则可基本消除干缩裂缝。

湿度裂缝:大体积混凝土降低内部湿升,采用混合材料掺量大的水泥或在砼配合比设计时外掺一定比例的S95级矿粉和Ⅱ级粉煤灰,炎热天气采用加冰工艺,预埋冷却水管,寒冷天气延长拆模时间,拆模后在大体积砼外表采取保温措施,控制内外温差不超过25℃。

自收缩裂缝:正确选择水泥品种和矿物掺合料的品种与掺加量,按设计要求留置施工缝、后浇带,道路砼终凝后及时切缝。

应力裂缝:设计上避免应力过于集中,钢筋工程中加强箍筋、温度筋、分布筋、加力筋等正确安装。

载荷裂缝:梁板底模拆除时间必须严格按照同条件试块强度要求,适当控制施工进度,待新浇混凝土强度达到1.5Mpa以上方可上人进行施工作业,新浇

楼面上钢筋、钢管、模板等分散堆放。

沉降裂缝:基础沉降须按设计要求设置沉降缝,模板确保刚度、牢固支撑,不允许下垂和沉降,整体浇注时先浇竖向结构构件,待1.0~1.5小时混凝土充分沉实后再浇水平构件,并在混凝土终凝前二次振捣。

冷缝裂缝:合理安排混凝土浇注顺序,掌握混凝土浇注速度和凝结时间,炎热季节增大缓凝剂的掺量,当混凝土设备或运输出现问题时,及时设置施工缝。

处理方法:

①细小裂缝:宽度小于0.5mm的细小裂缝,可用注射器将环氧树脂溶液粘结剂或早凝溶液粘结剂注入裂缝内。注射前须用喷灯或电吹风将裂缝内吹干,注射时,从裂缝的下端开始,针头应插入缝内深入,缓慢注入。使缝内空气向上逸出,粘结剂在缝内向上填充。

②浅裂缝:深度小于10mm的浅裂缝,顺裂缝走向用小凿刀将裂缝外部扩凿成“V”形,宽约5~6mm,深度等于原裂缝,然后用毛刷将“V”槽内颗粒及粉尘清除,用喷灯或电吹风吹干,然后用漆工刮刀或抹灰工小抹刀将环氧树脂胶树脂胶泥压填在“V”槽上,反复搓动,务使紧密粘结,缝面按需要做成与构件面齐平或稍微突出成弧形。

③对于较细较深的裂缝,可以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先凿槽后注射,最后封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