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米芾学书》有感
《米芾学书》的启示

《米芾学书》的启示第一篇:《米芾学书》的启示《米芾学书》的启示读完课文,赶考秀才的教育智慧在我的头脑里凝成鲜明的风景,让我有强烈的冲动:要做秀才那样有智慧的教师!秀才的智慧在于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那秀才随便翻了翻米芾的字”,看似随便,其实秀才在那一翻一看中就发现了米芾学字的弊端,也发现了米芾是一个求学上进的人。
于是秀才在那么一瞬间就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我教你写字,先要用五两纹银子买我一张纸去写。
”这也体现了秀才的智慧——善于“对症下药”。
我们在评价学生时,往往只能看到学生的不好,只是一味指责。
经常听到老师抱怨一些孩子书写很乱,经常不完成作业,而后就是惩罚学生加倍抄写。
老师很少考虑学生“不好”的症结在哪里,对此“症状”该如何“下药”考虑得就更少了。
虽然我们在喊着素质教育,在喊着“减负”,然而现在的老师依然在考试的指挥棒下疲于奔命,不厌其烦地给学生布置成堆的作业,机械地画着对号、错号,累了自己,也累了学生。
可我们回头看教学效果,却让我们的眉头无法舒展:学生写了十遍的词语,一遍不如一遍规范,并且出错连连;学生做了十几页的练习题,书写“龙飞凤舞”,数字抄写错的学生占了小一半;汉语拼音抄写一行,从第一个错到最后一个,学生只是在机械地“抄”,抄的是什么,根本就不过脑子……如此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业进步能有多大的作用呢?我想正面作用没有多少,负面作用却不容我们忽视: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被“作业的重负”压垮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被“作业的重负”压灭了;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被剥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失去了…… 试想:如果那秀才也规定米芾一天必须写多少字,以量而定,不以质取,米芾还能有后来的造诣吗?我们给学生布置作业,也要讲“质”而不是论“量”。
我们关注学生写作业的结果,也要关注学生写作业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写作业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过程。
第二篇:米芾学书《米芾学书》教学反思博爱县实验小学路玲利本课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它留给我的思考很多很多。
《米芾学书》读后感作文(小学四年级500字).doc

《米芾学书》读后感作文(小学四年级500字)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米菲学习书》。
本文讲述:米芾开始向薛先生学习书籍。
他每天都机械地练习书法。
他已经三年没有进步了。
后来他和这位学者练习书法。
这位学者用昂贵的纸的方法迫使他仔细考虑字符的结构。
他得到了这个信息,成为了一名著名的书法家。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知道如果我学了一些东西并且盲目地做了一些事情、重复做它。
取得好的结果并不总是可能的。
只有当心等于0+时,才能有更快的进步和提高。
事实上,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应该尽力去理解和理解。
我在二年级的时候,我的书法很差。
作业越多,字迹就越潦草,就像一只又一只毛毛虫。
我妈妈也让我练习书法,但是我做了很多练习,但是没有成功。
暑假过后,妈妈终于发脾气,给我上了一堂硬笔书法培训班。
第一天,老师给了每个人一本抄写本。
然后,我开始谈论水平、垂直、左、右的四个笔画。
我记住了这四种泳姿的要点。
放学后,我回家用钢笔在纸上写了一个字。
与前面的单词相比,结果比前面的单词漂亮得多。
我非常开心。
我从这件小事中学到了一个道理。
无论你做什么,在你能做好之前,你必须努力思考。
这篇文章告诉我,无论你学什么或做什么,你都必须用心去把握。
只有掌握真理,你才能快速进步和提高。
米芾学书读后感范文

米芾,中国南宋时期画家、书法家,生于一个世家,父亲和祖父都是贡生,由于家境优越而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早年学习诗词、音乐,擅长绘画,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
米芾不但在美学方面取得了成就,而且在文化和哲学上也很有造诣。
他的书法在艺术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被誉为“米体”,因其写意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米芾是一位非常重视学习的人,他经常在读书和学习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有深入的思考,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艺术成果。
他的书法作品中,很多都体现出一种哲学色彩,尤其是他的《自然一得》一书,更是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他的理念和思想。
在《自然一得》这本书中,米芾虽然是以书法为主题写作的,但他并没有简单地介绍书法的绘画技巧,而是阐述了自己的哲学观。
他以“灵性”、“雅逸”、“自然”等词汇来描述书法的特点,将书法与天地万物联系起来,认为书写之美是一种自然的产物,是人们与自然的共存与互动。
米芾的这些理念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书法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艺术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
米芾在书法创作中力求自然、毫不矫揉造作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他把自己的情感与气质融入了书法作品中,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和灵性,使作品具有了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他的书法不拘泥于字画的规范,追求写意的自由与舒畅,强调以“气韵生动、灵动自然”为创作要点,成为后世许多书法家追求的品格和风范。
对于我来说,米芾的作品和思想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也是一种启迪和感召。
他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字画,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思想的启示。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具有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家。
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都应该像米芾一样热爱学习,积极思考,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从中得到启示和灵感,更好地生活和创作。
同时,我们也应该像米芾一样心怀敬畏之情,与自然和谐共处,用我们的智慧和美感去造福人类。
米芾这位书画大家的学术成就和艺术成就众所周知,他的理念和思想也是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的。
[《米芾学书》读后感]
![[《米芾学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4a83db8b84ae45c3a358c92.png)
[《米芾学书》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米芾自幼爱好读诗书,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资聪慧,六岁时能背诗百首,八岁学书法,十岁摹写碑刻,小获声誉。
十八岁时,宋神宗继位,因不忘米芾母亲阎氏的乳褓旧情,恩赐米芾为秘书省校字郎,负责当时校对,订正讹误。
从此开始走上仕途,自到1107年卒于任。
米芾一生官阶不高,这与他不善官场逢迎,又为人清高有关。
米芾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善官场逢迎。
使他赢得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玩石赏砚钻研书画艺术,对书画艺术的追求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他在别人眼里与众不同,不入凡俗的个性和怪癖,也许正是他成功的基石。
他曾自作诗一首:“柴几延毛子,明窗馆墨卿,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
”他就是这样一个把书画艺术看得高于一切的恃才傲物人。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
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
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
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
”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
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
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
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米芾学书》教学反思

《米芾学书》教学反思《米芾学书》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精心的《米芾学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送大家阅读。
本课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很多很多。
这篇课文讲的是米芾学书的故事。
米芾开始跟私塾先生学书,每天机械练字,三年没有长进。
后来又跟过路秀才练字,秀才用纸贵之法,比他仔细琢磨字的构造,使他心领神会,后来成了有名的书法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东西、做事情机械盲目、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只有用心、的法才能有较快的进步和提高。
根据这一课的特点,设计了以下内容问题:1、米芾与秀才学书为什么能找到写字的窍门?并追问从哪里可以看出?2、米芾与秀才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本篇文章带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很投入,而且围绕重点交流、讨论、展示,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心观察、用心感悟,才能有所成就。
但想要让学生投入的学并有侧重点的话,老师课前的备课很重要,尤其是框架问题的提出尤为重要。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宋代著名的书画家米芾小时候学习书法的事,说明米芾小时候是一个十分勤奋好学的孩子,同时也说明了“学写字不只是要动笔,还要观其形,而且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字”的道理。
秀才说的“学写字不只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是观其形,而且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
”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引导学生进展理解:1、米芾得到秀才的纸后是怎样做的?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写好字的窍门是什么?3、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样学生懂得了怎样写好字,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写字热情,学生都跃跃欲试,决心练好字。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宋代著名的书画家小时候学习书法的事。
米芾先跟村里的秀才学写字,没什么长进。
可米芾不甘心,又向一位赶考路过的秀才学写字,懂得了写字的窍门。
课文米芾学书读后感

课文米芾学书读后感《课文米芾学书》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忠于自我的精神。
通过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精髓和对人生追求的考察。
作者米芾生活在明代初期,他是一位以官职为生的文人,但是他对官场的腐败和世俗之事深恶痛绝。
于是,他选择了远离尘嚣,独自寻求思考和修养的道路。
米芾在文章中说:“宴坐之间,衣食有馀,然而遣淫心解戏,善笑自逐之亲附,功名应繁,草奏:‘百年之夜,请调夜役,各谋难念之地宽娱’?谨防烦俗之歌舞,惟有集友;跻婪之美味,替文共我者。
”这段话表达了他对功名利禄的冷漠和对追求个人修养与认识真理的迫切渴求。
米芾的学术视角和研究方法也是本文的重要内容。
他通过充分研究《书经》中的篆隶字,揭示了文字的演变和发展规律。
他认为“书本中吾生造化之旨,非钳木筑屋,率性同养之谓。
”这说明他能够从字形之中发现自然生命的原则。
他观察文字的笔画和结构,与自然界的动植物相比较,进而发现了一些奇妙的共通性和相似之处。
米芾的研究方法深受后来的汉学家和文字学家的推崇,对于后来的字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站在今日的角度来看,米芾的学术方法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令人惊叹。
他通过观察和比较,将文字和生命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揭示了文字背后的文化和哲学。
他的研究方法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些古代的文字,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审美价值。
除了对学术领域的探求,米芾在文章中也表达了人生的独立和追求。
他在文章中说:“俗德西行而不任,所竭者志力,而不匮者宲质。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传统道德规范的批判和对个体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他不愿因循守旧,而希望能够保持内心的自由和独立,坚守自己的志向和原则。
米芾的文章给我在当代的社会环境下带来了很多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往往为功名利禄和物质享受而忙碌,但往往忽视了内心修养和精神追求。
米芾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应该经常对自己内心的归宿和追求进行思考和反省。
《米芾学书》带给我们的启示,有几个人有这样的体会?

《米芾学书》是小学课本上的一则“杜撰”故事。
讲的是米芾小时候,练字很勤奋,但是总也写不好。
有一天,村里路过一个秀才,听说这个秀才很会教写字。
于是米芾就全请教秀才,如何能把字写好。
米芾去的时候拿了一摞自己的练字纸给秀才看。
秀才瞥了一眼之后说:想写好字,就得用我的纸,得从我这买才可以,五两银子一张。
米芾回去跟他娘说了,因为家里并不富裕,所以他娘为了支持米芾练字,就把簪子当了,换了五两银子,就去找秀才买了一张纸。
(这样的娘真好)纸买回来了,就一张。
练字时不敢下笔,因为纸太贵了。
于是临帖的时候就想着如何下笔才能对得起这张纸。
就开始研究笔法,结构。
研究的了然于胸了,于是开始动笔写了。
写了之后又去找秀才请教。
水平确实提升了。
于是米芾明白了,练字不能盲目贪多,应该以仔细认真为主。
后来秀才走了,并且把钱还给了米芾。
米芾也因此书艺大进。
全剧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有一个支持自己的好妈,是练字成功的基础。
当然这是玩笑话。
这故事只是小学课本的一个故事。
事实上米芾家里虽不富裕,但是也不穷。
因为米芾他妈,是宋朝皇帝的乳娘,俗称奶妈,跟皇帝关系很好。
米芾有官做也是因为皇帝念及他妈的旧情。
当然,故事是故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种体会?反正我是有过的。
纸贵的时候确实不敢下笔,因为写错一笔,钱就没了。
书法之所以难,就是因为一笔都不能错,错了没办法改。
有一次我买“蜡笺纸”,这种纸四尺对开大概在4块钱左右一张。
也就是相当于一张四尺8块钱如果是练楷书的话,那还不算贵。
可怕就可怕在我这种练行草书的。
看似四尺对开,实则一张纸,一首诗,写起来最多五分钟。
写不好4块钱就没了。
一天不觉,两天不觉,一个星期下来。
先用毛边纸打底,在往蜡笺上写,也得几百块钱的开销。
后来知道“纸贵”了于是下笔就小心了。
每次都是慢行笔,把每个线条的走向,每个转折该注意到的问题都想清楚。
写出来的效果自然就会好一些。
所以,有一段时间,用蜡笺纸写出的作品效果,确实比平时更好。
2024年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米芾学书教学反思3语文版

《米芾学书》教学反思今日上午上了教了《米芾学书》一课后,感受很深。
这篇课文介绍了宋代书法家米芾学习书法的故事。
故事先讲解并描述了米芾小时侯在一家私塾老师那里学习书法。
私塾老师每天让米芾对着字帖练习,然后给他改。
三年过去了,老师觉得米芾书法平平经常,没有进步,就说米芾笨,就让米芾回家放牛。
有一天,米芾听说有一个秀才路过村庄,秀才写得一手好字,米芾就向秀才求教。
秀才同意教米芾,但要求米芾答应他的要求,米芾也同意了。
秀才叫米芾拿五两纹银来买纸,可米芾家很穷,在米芾的央求下,米芾的妈妈买掉了唯一的首饰凑了五两纹银,当米芾把五两纹银给秀才时,秀才仅仅给了米芾一张纸,让米芾自己练习。
米芾拿着纸发呆了,五两纹银换来的一张纸,米芾怎么也不敢动笔写。
米芾拿着字帖看了整整一上午,到了下午秀才来看他,米芾才写了一个“永”,写得特别好。
在秀才的启迪下,米芾最终明白了学习的道理:“学写字不只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而且要悟其神,心照不宣,才能写好。
”秀才临走时留给米芾一个包袱,里面就是那五两纹银,让米芾走向胜利的就是这五两纹银。
教学时在让学生领悟字里行间所包孕的深刻的哲理时,我却心驰神往,想着这样的两位老师——私塾老师与秀才。
这是发生在书法家身上的两位迥然不同的老师,两位老师的不同教学方法不正是给我们上了最实在最真实的一课吗?反思我们现在这浩大的老师队伍,有多少老师就像私塾老师一样,教学方法尤其简洁——“每天照着字帖写”。
不是吗?我们的很多老师,每天为学生打算的就是那些没完没了的抄抄写写,有些作业尽然一做就是六年,六年尽然一陈不变,多么可怕啊!这样的老师最终只能指责学生——“笨小子,还是回家放牛吧!”是呀,花这么多时间,花那么多力气,甚至于连眼睛都罩上了发光的玻璃镜片,你说你怎么着,还学不好,不是笨还是什么?好在现在没有牛给你放了,你就自己当只小牛吧,你做不好就再多做几遍,甚至十遍、几十遍,罚你没商议。
谁叫你笨!这样的教化思想能教化出好学生吗?即使有几个高分学生,也可能是低能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米芾学书》有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米芾学书》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了:米芾开始跟私塾先生学书,每天机械般练字,三年没有长进,后来又跟秀才练字,秀才用纸贵之法,逼他仔细琢磨字的结构。
使它心领神会,成了有名的书法家。
通过读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学东西做事情如果盲目的、重复的做。
并不一定能过取得很好的结果,只有用心、得法才会有较快的进步和提高。
其实,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悟,去领会。
上二年级的时候,我的字写得很不好。
再加上作业一多,字迹就更加潦草了,好像一条条毛毛虫。
妈妈也让我练字,可我练了好多也没效果。
放了暑假,妈妈终于耐不住性子,给我报了一个硬笔书法培训班。
第一天去,老师发给每个人一本字帖。
然后,就开始讲横、竖、撇、捺这四个笔画,我把这四个笔画的要领都记在了心里。
放学后,我回到家,用钢笔在纸上写了一个字,和以前的字对比了一下,结果比以前的字漂亮多了,我高兴极了。
我从这件平凡的小事中悟出了一个道理。
无论干什么,都要用心去琢磨,才能干好。
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无论学东西做事情都必须用心去领悟,掌握实情的要领才会有较快的进步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