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大学语文精品课件11..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11——秋夜

大学语文11——秋夜

主 旨

本文描绘了一幅充满暗示性的“秋夜”图景,通过 各种自然景物的复杂关系和斗争,揭露了社会现实 的黑暗,赞颂了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战士,表达了 对 被压抑被摧残者 的深切同情,并 且说明在黑暗的 中国要扫除这黑 暗,必须进行 “韧性的战斗”。

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 哪些景物。哪些是作者 所热爱的 ?哪些是憎恶 的?
第二层:(第2~9自然段)运用种种秋夜里一些有特征、有象 征意义的事物,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作者当时孤独、 苦闷、激愤的心境,体现了作者与恶势力进行不妥协斗争的精 神。

第2自然段:写夜空:它奇怪而高,非常之蓝,星 星的冷眼而自以为大有深意,并给大地降下繁霜。 其特点是:高远,冷漠,险恶。它象征着黑暗势力, 或者象征着黑暗社会。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 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 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 地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 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 花草上。

第3自然段:写小粉红花:它是无名花,开得 极细小,冻得红惨惨的,可还做着春天的梦。 其特点是弱小,受害,纯真。它象征着社会 上心地单纯而善良的被压迫的弱势人群。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 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 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 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 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 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 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 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 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鉴赏与写作 (2)在似乎静止的事物中蕴涵着活跃 的动态。
文章所写的室外的景物有枣树、天空、星星、野 花草、月亮等。在深邃的秋夜,这些景物原本是静止 不动的,但是作者赋予它们以人性的生命,于是它们 就有了思想,有了行为。如秋夜的天空,“仿佛想离 去人间”’,“‘陕着几十个星星的”“冷眼”,极细 小的小粉红花“瑟缩地做梦”,落尽了叶子的枣树 “护定”他的“皮伤”。

大学语文诗歌篇 11. 飞鸟集

大学语文诗歌篇 11. 飞鸟集

贰 作品赏析

“我将死了又死,以明白生是无穷无竭的”。


●泰戈尔的诗歌体现出人具有“有限”和“无限”的双

重性,“有限”指我们生命的长度和肉身,“无限”
指我们丰富的精神世界。

贰 作品赏析
【 飞 鸟 集

●1861 年出生在加尔各答的泰戈尔在经历了80年的岁月后,于1941年在加
尔各答祖居宅第平静而祥和地去世了, 正如秋日静美的落叶重新回归到大 地的怀抱一般。诗人从不避讳死亡,正是因为死亡才更强地激发了人类生 存的欲望,既然我们无法破解和左右死亡这个终点,那就更应赋予生活的 当下以意义, 正如中国有句古话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德国哲学家马 丁·海德格尔也提到的“向死而生” 的哲学理念。
《飞鸟集》选篇
(印度)泰戈尔
















壹 走近作者
壹 走近作者:

1913 年,之前一直由西方文学作家垄断的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 发给了一位亚洲人,这位来自东方的智者凭借《吉檀迦利》(1912) 开启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门,摘得了世界文学领域的荣誉桂冠,他 就是印度诗人、哲学家泰戈尔。

作品赏析
贰 作品赏析
【 飞 鸟 集

《飞鸟集》包含 325 首无标题小诗,教材选取了里面有代表性的 24 首 诗,这些小诗风格清新自然又充满哲思,诗歌中的题材看似再寻常不过了, 不外乎是四季、飞鸟、黄叶、大地、沙漠、 绿草、太阳、群星、流水、夜 雨、海水、天空等,但却处处体现出对个体、对生命、对自然、对社会的 敏锐洞悉,时时刻刻闪耀着智者的思想光辉,只言片语的简短小诗却意境 优美,风格隽永, 思想丰富,哲理深奥。这些小诗像格言,像警句,但又 不是高深莫测,难以理解,反而给人一种一见如故,醍醐灌顶之感。

【大学语文】第11次课 蚂蚁等

【大学语文】第11次课 蚂蚁等

3.2《婴宁》
中心内容 艺术手法
婴宁
作家作品 原文分析
未几……媪曰:“唤宁姑来。”婢应去。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 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媪嗔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景象何堪?”女 忍笑而立,生揖之。
媪谓生曰:“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如甥才貌,何十七岁犹未聘?婴 宁亦无姑家,极相匹敌。惜有内亲之嫌。”生无语,目注婴宁,不遑他瞬。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 腔未改!”女又大笑,顾婢日:“视碧桃开未?”遽起,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至门外,笑声始纵。
3.1 《枕中记》
中心内容 艺术手法
枕中记
作家作品 原文分析
后年渐衰迈,屡乞骸骨,不许。病,中人候问,相踵于道,名医上药,无不至焉。 将殁,上疏曰:“臣本山东诸生,以田圃为娱。偶逢圣运,得列官叙。过蒙殊奖, 特秩鸿私,出拥节旌,入升台辅,周旋内外,锦历岁时。有忝天恩,无裨圣化。负乘 贻寇,履薄增忧,日惧一日,不知老至。今年逾八十,位极三事,钟漏并歇,筋骸俱 耄,弥留沈顿,待时益尽,顾无成效,上答休明,空负深恩,永辞圣代。无任感恋之 至。谨奉表陈谢。” 诏曰:“卿以俊德,作朕元辅,出拥藩翰,入赞雍熙。升平二纪,实卿所赖,比 婴疾疹,日谓痊平。岂斯沈痼,良用悯恻。今令骠骑大将军高力士就第候省,其勉加 针石,为予自爱,犹冀无妄,期于有瘳。”是夕,薨。
3.2《婴宁》
中心内容 艺术手法
婴宁
作家作品 原文分析
吴请往觇其异,就便执柯。寻至村所,庐舍全无,山花零落而已。吴忆葬处,仿佛不远;然坟垅 湮没,莫可辨识,诧叹而返。母疑其为鬼。
操女红精巧绝伦。但善笑,禁之亦不可止;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邻女少妇, 争承迎之。

新编大学语文精品课件.ppt

新编大学语文精品课件.ppt
▪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 所用教材:丁帆等主编《新编大学语
文》
▪ 授课教师:汪刘生 教 授 ▪ 授课时间:32学时(周2学时)
▪ 考核方式:
▪ 平时成绩(出勤,作业)30% ▪ 期末考试 70%
一、请思考:何谓大学?
▪ 1 、你认为什么是大学? ▪ 2、你心目中的大学是什么样子的? ▪ 3、你想在大学里学到什么?

▪ 何谓大学?
▪ 北京大学前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见解: ▪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 “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
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 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 “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 官发财之阶梯。”
何谓大学?请继续看蔡元培见解:
大学里要学到什么
▪ 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说: ▪ 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 ▪ 一是学怎样读书:learn to learn; ▪ 二是学怎样做事:learn to do; ▪ 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learn to
together; ▪ 最后是学怎样做人:learn to be。
大学特征
▪ 我们认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特征:应 该是以人文学科和科学学科的全面性和管 理的独立性为特征。眼光应该是开放的、 关怀一切的。香港科学大学教授丁学良在 他的《什么是世界一流文学》一文中说: “世界一流大学,它虽然坐落在某一个城 镇,在地理上属于某一个国家,但在精神 上从来不限于一个国家,它是属于世界 的。”
人文学科的作用
▪ 关于人文学科的作用,彭书雄在《社会和谐离不 开人文科学的繁荣发展》(2007年6月13日《人 民日报·理论版》)一文中认为:
▪ 人文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肯定人的价值、 探寻人的意义,为人类的经济与技术行为提供价 值规范。发挥人文科学的功能,对于倡导和谐理 念、培育和谐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繁荣发展人文科 学。

大学语文11——秋夜概要31页PPT

大学语文11——秋夜概要31页PPT
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新编大学语文资源

新编大学语文资源

《大学语文》课件
【作品简析】《观沧海》是曹操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7
月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 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开头两句直陈其 事,交代观海的地点。三四句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 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再写草木和洪波。 以上全是写实景。接下来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 日、月、星辰的气概,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末二句直抒胸 臆。这首诗通过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的 胸襟。通篇写景,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 曹操曹操的诗极为本色,格调慷慨悲凉、沉郁雄健,豪迈 纵横;语言古朴刚健,善用比兴。显著特点是用朴质的形 式披露他的胸襟,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大学语文》课件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 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 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 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 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 学史家的厚爱。 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 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 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大学语文》课件
曹 操《观沧海》
《大学语文》课件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 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了解诗的韵律知识。 三、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诗中作者所创造的 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 会。
《大学语文》课件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沛国谯 [qiáo]县[今安徽亳[bó]县]人,是三国著 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御军 卅余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 弦,皆成文章。”他的诗继承了《诗经》 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乐府古题写 时事、抒胸臆,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思想 情怀。今人整理排印《曹操集》。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PPT课件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PPT课件
(7)即使是在一般性的语言活动之中语识虽然能帮助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语 言进行分析、评价和调整,但语言活动本身能流畅的进行,依靠的还是语 感。
(8)语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语感转化,其标志就是经过反复使用而进入高 度熟练状态,以至于能无意识地对20之21 领会和运用;但并非所有的语感都能12
语文教学范式的时代转型
第二节 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三节 锡山高中“语文阅览”校本课程的实践
第十二章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第一节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质变”及教学的转型
第三节 写作教学的网络平台建构
第十四章 语文考试与评价
第一节 当前我国的语文课程评价改革
第二节 关于完善语文考试的若干思考2021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倪文锦&谢锡金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1
作者简介
倪文锦,男,上海市人,1948年9月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 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杭州师范大学学科教学研究 所所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生导师。中国大陆课程与教 学论专业首位语文教育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高 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教育部中等职业教 育教学指导委员、文化基础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 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语文教学研究会主任;上 海市考试院考试研究室语文学科组成员。
2021
10
3、“样本”说在我国最早由叶圣陶先生提出,他说:“教材的性质等于样 品,熟悉了样品,也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内容 就是怎样读、怎样写的方法,这其中最首要的知识,而知识的获得和生成是学 习者在选文阅读和揣摩中实现的,离开了特点的选文,知识无法生成。“知 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生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 。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 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 帮助);在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即方法)。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 ,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从这 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即方法)。”王荣生教授认为,“样本”说的课 程内容是不能事先约定的,而是随着学生技能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因此课程 内容主要来源于具体学生在与特定文本交往的过程中。

大学语文11行行重行行带原文-PPT精选文档

大学语文11行行重行行带原文-PPT精选文档
11 行行重行行
教学参考
原 文
思 考 练 习 答 案
写 作 特 点
思 路 结 构
课 文 题 解
作 家 作 品 知 识
教 学 要 点
教学要点
了解东汉文人五言诗及《古诗十九首》 把握诗篇主旨内涵
学习比兴手法的运用
体会言近旨远、语短情长的特点
返回目录
上 一 页
《古诗十九首》
古诗,通常是指古代诗歌。汉人称《诗经》 为古诗,南北朝人称汉魏诗为古诗。汉诗 中有一部分无名氏作品,也许有五六十首,


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 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 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的方法层层 深入,“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式单纯 优美的语言,把思念者的那种缠绵悱恻的 心情写的入木三分,令人感动。
返回目录
上 一 页


思考练习答案
思考练习答案见课文说明
返回目录
上 一 页
艺术鉴赏
比兴寄托手法的运用。
语言浅近自然而又真挚深婉,抒情细
腻入微而又含蓄蕴藉。
返回目录
上 一 页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两句承上启 下,比兴寄托,有难尽之意。 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 岂无思的道理,同时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 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浮云蔽白日” 以浮云喻邪,以白日喻正,象征游子在外 被人所惑,暗示思妇对远行丈夫的担忧, 从而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 惶之中。
梁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从其中选取
了十九首,后人称之为《古诗十九首》。
返回目录
上 一 页
下 一 页
这些诗非一人一时之作,大都作于东汉
后期,作者多是处于社会中下层的文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的首尾两头去盘问,(才得到很多意思,) 然后尽量地告诉他。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认为学习是增加自身学问,完善自身道 德修养的途径,不是评价个人能力的尺度, 更不是追逐名利的工具。
译文:孔子说“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提 高自己的道德学问而学,现在求学的 人是为了装饰给别人看而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够 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样就可以 做(别人的)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诬罔,受欺。“殆”,危险。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 就会罔然无知而受人欺骗;只冥思苦想而不认真 读书学习,就会有疑惑而无所得。”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 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作者生平
孔子(前551~前 479),我们在第二讲 《大同》里已经简单介绍 了,本讲我们不厌其烦, 再向同学们补充一些孔子 生平资料。
请看孔子介绍26
四、作品概述
《论语》是孔 子弟子及其再传 弟子关于孔子言 行的记录,是研 究孔子思想的主 要依据。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国大夫。 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 应用的方法。 译文 :子贡问道: “孔文子何以得谥为文呀!”先生说:“他聪明 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这就得谥为文 了。”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 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論語”的“論”是論篡、编辑的意思, “語”是語言的意思,也包括一些行为。
语言精警是它的最大特点。
如:见贤思齐、见义勇为、文质彬彬、言而有信、温故知新。 “朝闻道,夕死可矣”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第十一讲:《论语》十二章
一、教学要求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 想。
二、学习要点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 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词 语如“而”、“之”等;句式如宾语前置 句等。
本章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 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这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 一句最好的注脚。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什么东 西而追赶不上那样急迫,学过的东西又担 心怕忘掉。”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绝”,一点也不,绝对没有。“意”,臆测, “必”武断,“固”,固执拘泥,“我”,唯我 独是。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 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 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无益,不如学也。”
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 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 述。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 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 处,还不如去学习。”
陈亢问于伯鱼曰:“自亦有异文乎?”对 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 《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 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 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 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 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字字禽,一说孔子的学生。“伯鱼”孔子 的儿子孔鲤,字伯鱼。“闻”,教诲。“趋”, 小步快走。 此章为对话体,是孔子弟子陈亢和孔子之子孔鲤 的一段对话。通过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 诗、礼等古典文化的倡导和推崇,也从侧面反映 出孔子无论是对待弟子还是自己的儿子,都是一 视同仁,“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表现出 孔子深厚的道德境界和修养。
体制短小,具有简约美。
它共20篇,每篇有若干章,平均每章30字左右。
缺点:有前后重复的章节,有内容、语言差不多的章节,各篇成
就高下不一。
五、创作背景
《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 若从先秦诸子发展的整体背景上看,它无 疑又是诸子论议之文的第一个阶段,为语 录体。
《论语》的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再现了孔 子平凡、伟大的人格形象。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 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 之。” “多学而识之”即博闻强志。这里,孔子讲到 “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
译文: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博学而能记住 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 孔子说:“不是的。我是能够用一个基本原则来 贯彻它们。”
译文:孔子绝对没有这四种毛病:不凭空 猜测,不武断专行,不固执己见,不自以 为是。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空空如也”,我本来什么都不知道。 此章道出了孔子修学的方法。
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哩。有一个庄
稼汉问我,我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我从他那个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 弗畔矣夫。”
“畔”同“叛”,指离经叛道。 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认为应当 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 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这样”
六、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范读:请同学朗读示范。其余学生体会语 气、语调、停顿等。 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感知:本文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哪些方面? 学生交流:本文主要包括学习的态度、方 法和思想修养等等。
2.课文分析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 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 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