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的佛教寺庙建筑
东亚及东南亚建筑的文化特征探究

东亚及东南亚建筑的文化特征探究摘要:在东方的建筑当中,除了中华民族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并且延续了五千年之久的建筑艺术之外,东亚以及东南亚各国也都有着各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以及千古流传的建筑艺术作品。
在东亚国家中,除了中国之外的国家,比如东亚的日本,有日本京都的龙安寺以及桂离宫;高丽的景福宫;印度有泰姬陵;柬埔寨的吴哥窟以及泰国的金佛寺等等非常著名的古建筑作品。
关键词:东亚;东南亚;建筑;文化特征引言除了我国之外,在我国的周边的一些国家当中,也有着许多极其灿烂辉煌的建筑艺术作品。
在这些周边国家的建筑形式上看,其建筑形式主要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一种是我国的儒家文化,一种是宗教文化。
比如东亚的日本,其建筑形式主要受到我国儒家文化的影响较为深远,除了东亚的日本以外,东南亚的泰国、印度以及柬埔寨这些国家是非常信奉宗教的,其宗教文化非常发达,所以这些国家的建筑其建筑艺术和建筑形式受到宗教文化很大的影响。
东亚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建筑形式和建筑艺术,大多受这两种文化的影响。
1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非常灿烂的文化。
我国的古代建筑文化也非常优秀,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思想精华,对于周边国家的建筑形式以及建筑文化有着非常深渊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主,木结构之间以榫卯的方式相连接,这种木结构建筑一直沿用至今。
这种结构形式的建筑在空间上很容易随着人们的意愿进行改变,但是其蕴含的文化因素不会随着建筑的改变而变化。
中国的古代建筑从其建筑形式上来看,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屋顶发大。
而且房屋面积越大屋顶就越大,从外观上看,中国古代建筑主要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结构为屋顶,下部结构为基座,中部结构为柱子、墙以及门窗,在柱子与屋檐之间还有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非常重要的形式,不同时代的斗拱形式各有不同,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主要有皇家宫殿、寺庙、殿堂、住宅、园林以及陵墓等类型,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在平面布局上主要是两种风格,一种庄严雄伟,对称严格,而另一种是曲折变化,灵活多变。
建筑的民族特色不同与地区的建筑风格

建筑的民族特色不同与地区的建筑风格建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建筑风格也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
建筑风格是民族文化和地域环境的反映,它承载着历史、文化、社会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痕迹。
本文将从民族特色与地区建筑风格的角度探讨建筑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一、民族特色建筑1.中国古代建筑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建筑风格独具特色。
古代中国建筑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融。
典型代表有故宫、长城和寺庙等建筑。
它们通常以传统的黄色琉璃瓦、木结构和雕刻为特点,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庄重和典雅。
2.日本传统建筑日本传统建筑强调简约、谦逊和精致的特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式庭院和茶室。
日本建筑通常使用天然材料,如木材和竹子。
它们融入了禅宗和和风文化的思想,追求内在的平静与和谐。
3.印度宗教建筑印度的宗教建筑非常独特,充满了繁复的细节和装饰。
它们通常是多层次的,拥有华丽的尖顶和彩色的壁画。
印度教寺庙和佛教塔是最典型的代表,它们展现了宗教信仰在建筑中的融合。
二、地区建筑风格的多样性1.欧洲建筑欧洲拥有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独特的特点。
希腊和罗马的古代建筑影响着整个欧洲,尤其是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建筑。
法国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强调奢华和装饰性,而德国的包豪斯建筑则追求功能性和现代性。
2.亚洲建筑亚洲建筑包括东亚、西亚和南亚的各种风格。
东亚的寺庙、宫殿和园林以其对称、简洁和自然的特点而闻名。
西亚的伊斯兰建筑注重装饰和几何图案,而南亚的建筑则展现了摩尔人和葡萄牙殖民的痕迹。
三、建筑特色的差异与联系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建筑风格虽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它们也存在着一些联系和相互影响。
首先,这些建筑风格都受到了本土文化和环境的影响。
无论是中国古代建筑还是日本传统建筑,都体现了东亚文化的传统和价值观。
其次,一些建筑风格在历史上相互交流和融合。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对日本的寺庙和茶室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佛教艺术对东亚文化的影响

古代佛教艺术对东亚文化的影响佛教在东亚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对于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佛教艺术的兴盛与传承。
古代佛教艺术在东亚的演变中,既借鉴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在其基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逐渐融入了东亚的文化体系。
首先,佛教艺术对东亚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寺庙建筑方面。
佛教寺庙作为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往往以壮丽的建筑和丰富的装饰著称。
东亚地区的寺庙建筑常常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如斗拱、檐口、屋顶等元素。
同时,佛教寺庙的建筑结构也融入了佛教的理念,以塔式建筑、宝塔等形式展示佛教的崇高与神圣。
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刻地影响了东亚地区的建筑风格,并成为东亚地区独有的文化符号之一。
其次,佛教艺术对于东亚地区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绘画起初是佛经传世的手写插图,随着佛教的发展,绘画成为一种重要的宗教艺术形式。
东亚地区的佛教绘画一般以壁画和纸面作品为主要形式,以佛教故事、佛像和菩萨形象为题材,通过线条的渲染和色彩的运用,表达人们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追求。
佛教绘画不仅丰富了东亚的艺术传统,也推动了绘画技巧和题材的丰富变化,为后来的绘画艺术开辟了新的视角。
此外,佛教艺术对东亚雕塑艺术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佛教雕塑经过对观世音菩萨、佛陀等形象的不断探索和塑造,形成了富有东方审美特点的独特风格。
东亚地区的佛陀雕塑以安详、慈悲的面容和庄严的仪态为特征,形象恭敬肃穆,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佛教雕塑不仅成为东亚地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崇尚和谐与平静的价值观念。
最后,佛教艺术对东亚地区书法艺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佛教经典的传播与诵读促进了汉字书法的发展,并为后来的书法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灵感。
佛教诗句、经文在书法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一种独特的书法题材。
佛教艺术的影响使得东亚地区的书法艺术在技法和题材上都能够有所突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如中国的草书和日本的行书等。
综上所述,古代佛教艺术对东亚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寺庙建筑、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和书法艺术等方面。
赤山法华院

赤山法华院赤山法华院位于山东省荣成市石岛镇北部的赤山南麓,始建于唐代,是唐代胶东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历史悠久,后毁于唐会昌年间。
赤山法华院在唐代享有盛名,鼎盛时期,曾有30多位僧人在此居住,衣食供应皆由张保皋供给,庙宇香火甚旺,来此听经的人常达二百多人,为一时之盛。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精美、壮丽.不仅具有佛教的特征,还体现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特色。
是中华文化宝藏的一部分。
赤山法华院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
据史书记载,赤山法华院为唐代新罗人(今韩国)张保皋所建。
唐宪宗二年(807年),张保皋应征入唐,因武艺超群,作战勇敢,被提升为武宁(今徐州)军中小将,深受大唐将士的爱戴。
当时石岛湾一些村庄里有很多新罗人居住着,他们几乎人人信仰佛教。
为了让家乡的人能有精神依托,也为了“光宗耀祖”行善事,张保皋于唐穆宗三年(823年)征得唐政府的同意,在赤山浦(今石岛湾)建立禅院。
因此山周围山石皆为红色,相传有赤山神保佑当地众生,又因建院时请来诵经的首批僧人属天台宗派,读诵《法华经》,故此院取名为“赤山法华院”。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张保皋回到新罗,奏请兴德王在海上要冲自己的家乡莞岛设清海镇,充任大使,兴德王拨给他一万兵镇守海防开始荡除海盗。
张保皋在平定海盗后又以清海镇为大本营开辟了新罗、中国和日本三国之间的海上通道,建立海上贸易网络,成为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
唐开成四年(839年)六月,日本的国僧圆仁法师一行入唐求法,于危难中曾先后三次客居赤山法华院达二年零九个月。
在当地官吏及僧侣的关怀支持下,他得以了解当时唐朝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方面的许多知识,入唐求法得以成行。
归国后,圆仁法师念念不忘此次来中国的巨大收获,编著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书中对赤山法华院作了详细的描写(该书被誉为东方三大旅行记之一),使赤山法华院名扬海内外。
同时,为了感谢赤山人民的深情厚意,圆仁法师责其弟子在日本京都小野山以赤山为名修建了“赤山禅院”。
印度、东南亚与东亚建筑

1、北方神庙建筑 北方流行希诃罗式。“希诃罗”的梵文形式为Sikhara,原意为“山峰”,这里指印度教神庙屋顶上的带有曲线 造型的高塔。
在笈多时代之后,在印度北部与东北部的本德尔肯德地区和奥里萨地区,出现了印度神庙建造的高潮。在巴布
内斯瓦尔地区的奥里萨式神庙群中,有一座约建于公元750年的持斧罗摩主神庙,代表了早期希诃罗神庙的较为简单 的样式:在朴素的长方形会堂的端部耸立着一座高塔,它的四壁由梁托支撑,向上渐向内收缩,顶端加上了一块刻 有罗纹的扁圆形盖石和宝瓶饰物。塔身凹进的横向线脚增加了建筑物的立体感,小型的支提窗图样已经成为纯装饰
马莱吉蒂·湿婆拉雅神庙 印度(巴达米) 约600年
2、拉什特拉库塔王朝(Rashtrakutas) 到了7世纪中叶,拉什特拉库塔人崛起,击败了遮娄其 人,称霸于德干。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是位于埃
洛拉的凯拉萨纳塔神庙,这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凿岩建筑
群,建于公元 760 年~773年间,后来又进行了扩建。它由 一群佛教、耆那教与印度教寺庙组成,是古代著名的朝圣 中心。
性要素,或成为放置装饰雕刻的框架。
持斧罗摩神庙 5世纪
印度(巴布内斯瓦尔)
在巴布内斯瓦尔,还有一座200年之后兴建的穆克 台西瓦拉神庙,属于奥里萨式建筑的中期阶段,它的 会堂上部采用了角锥形的屋顶,塔楼升高,其轮廓形 成了肋状线条,造型较早期更具立体感。神庙的前方 有一座由圆柱拱券构成的石门,十分独特。
神庙列柱门廊 印度(象岛)
7世纪初
二、印度教建筑的繁荣
8世纪时,阿拉伯人入侵信德地区,虽被当地居民击退,但不久又卷土重来。此后,印度进入中世纪时期,长期 陷入封建割据状态。这一时期,佛教在印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印度教兴盛起来,其建筑形式与构造方法流派纷 呈,十分复杂。建筑史家通常根据神庙屋顶的造型和构造方法,将印度教神庙建筑划分为南北两大风格流派,南方 为维摩那式,北方为希诃罗式。当然这样的划分并非绝对,毕竟存在着许多南北风格相互结合、相互借鉴的实例。
世界遗产日本京都金阁寺

世界遗产日本京都金阁寺京都金阁寺,作为世界遗产,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寺庙之一。
位于日本京都市的一个山坡上,金阁寺以其独特的金色屋顶而闻名于世。
建于1397年的金阁寺是一座宏伟的佛教寺庙,也是日本书院建筑的代表之一。
它不仅是一座寺庙,也是一座历史文化的见证,吸引了许多游客和信徒。
金阁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日本、东亚和中国的传统造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寺庙的三层楼阁覆盖着金箔,反射出阳光下的金色光芒,使其在日本的寺庙中独具一格。
金阁寺的屋顶采用了极其精细的联锁结构,使得它在多次历史灾害中幸存下来。
寺庙周围的园林景观被精心设计和维护,与金阁寺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宜人的画卷。
每年的世界遗产日,金阁寺都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其中不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他们来到这里,一方面是为了欣赏金阁寺的美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感受日本传统文化和宗教的氛围。
在参观过程中,有导游向游客讲解着金阁寺的历史和文化,使游客们对这座古老寺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除了游客,金阁寺也吸引了许多信徒。
寺庙中供奉的佛像被视为神圣的存在,信徒们会前往金阁寺祈福。
他们手持香烛,默诵经文,进入禅定状态。
金阁寺也成为了修行和禅意的场所,吸引了许多追求内心平静和宁静的人们。
金阁寺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建筑,还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它见证了日本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事件,包括战乱和政治转变。
在二战期间,金阁寺曾被纵火犯纵火,但后来一部分被原样修复,成为了现在的样貌。
这一事件使得金阁寺成为了日本坚韧精神的象征。
金阁寺周围的院落中种满了各种树木和花卉,形成了一个美丽的花园。
四季更迭时,花园中的景致也变得迥异而美丽。
春天时,樱花盛开,花瓣飘落在水面上,如同仙境一般。
夏季,绿树成荫,翠绿的色彩和清凉的气息给人带来舒适感。
秋季,枫叶由绿转红,给整个寺庙增添了一抹浓郁的秋意。
冬季,金阁寺被白雪覆盖,营造出冷冽而安静的景象。
金阁寺是日本保留最完好的宫殿式建筑,也是日本文化遗产的象征。
东亚历史文化遗产研究

东亚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引言:东亚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仅是过去的见证,更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
对东亚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和保护,不仅有助于挖掘和传承文化精髓,也能为文化交流、合作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本文分别从中国、日本和韩国三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方面进行探讨,重点关注这些遗产的保护与研究。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文化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长城、敦煌、乐山大佛等都是中国最为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
其中又以敦煌莫高窟最为著名。
莫高窟位于中国西北部的甘肃省境内,是一处早期佛教艺术和印度文化交流的重要遗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石窟寺庙之一。
莫高窟内保存着丰富的佛教造像和壁画,被誉为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佛教石窟之一。
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各种保护措施也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例如,在敦煌莫高窟保护中,相关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如加强环境治理、建立监督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等,都为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日本的历史文化遗产日本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京都市和奈良市,这里保存了数以百计的寺庙、神社和城堡,是日本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最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就是日本的古建筑,传统的建筑壮阔而典雅,兼具美学和实用性。
在日本,政府一直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规定每个城市都必须有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对于重要遗产的保护,也实行了比较严格的制度。
同时,日本政府还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投资,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韩国的历史文化遗产韩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该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日本一样,主要体现在建筑和寺庙上。
首尔、全州、庆州等城市都是韩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存地。
韩国的建筑体系是以自然环境和防御为特色的,其古代城池、宫殿和佛教寺庙被赞誉为东亚地区最美的建筑之一。
在韩国,政府也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尤其是保护韩国传统文化的摇篮庆州,政府为传承和发扬庆州的传统文化,成立了庆州文化财团,由此组建成的庆州博物馆等文化遗产管理机构对于庆州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佛教与中国及东亚地区的雕塑艺术

佛教与中国及东亚地区的雕塑艺术内容摘要:东亚地区在文化传统上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些古老久远的东方文化传统又太多地烙下佛教的印记。
围绕佛教所展开的宗教心理与审美心理的交织,浸润并培育着中国及东亚地区不同的古代艺术。
由于近现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强大冲击,中国传统雕塑在其发展脉络中出现明显断代,而东亚地区却更多地保留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精髓。
以邻为师,更可催启文化回归和艺术传承的思考。
关键词:东亚;佛教:雕塑一、发端于印度的宗教雕塑艺术佛教,由于教义深邃,构架精妙,以及卷帙浩繁而成为世界各大宗教之一,对东方艺术,尤其是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诸国雕塑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印度的佛教艺术,发端于公元前3世纪的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
孔雀王朝所遗留的雕塑艺术,至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其技法的精妙,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
现在能观赏到的阿育王所立的石柱尚有上余处,柱顶狮、象、马、牛等不同动物形象的雕塑,美妙质朴。
在阿育王时代还建立了许多石塔,石塔围栏均以浮雕为饰,其中保存较为完整日,闻名遐耳的石塔当推山奇大塔。
山奇大塔的所有塔门均为坚硬的石质门,在这些石门上精雕细刻地雕刻着佛本生的故事,以连惯的雕刻画卷,恒久生动地叙述着佛修炼的历程。
集印度古典艺术之大成而驰名世界的是阿旃陀石窟艺术,阿旃陀石窟艺术对中国的雕塑艺术影响深远,成为研究中印两国文化交流,以及研究佛教与艺术关系的重要依据,在古代东方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早在1300年以前,阿旃陀石窟寺就见诸中国文献,这就是唐玄奘法师所著的《大唐西域记》。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唐玄奘游学到印度的摩坷刺?鞴?并参拜了阿旃陀石窟寺,《大唐西域记》记载了这一壮丽的艺术圣地,记中说:“国东境,有大山,叠岭连嶂,重峦绝山献,爱有伽蓝……伽蓝大精舍,高百尺,中有石佛像,高七十余尺……精舍四周,雕镂石壁,作如来在昔修菩萨行诸因地事……巨细无遗,备尽镌镂。
”纵观印度古代雕塑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到,印度的雕塑艺术从它诞生的那一刻始,就从属于建筑和宗教,雕塑艺术几乎是从一而终地成为宗教的侍女,雕塑者制作的并不是内心的艺术冲动,也不是自己的理想之梦,而是依循宗教的教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亚的佛教寺庙建筑苏蓉蓉 2004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号:20042603059摘要: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从印度起源后经西域传入中华,以中国为北传佛教的中心,再经中国传到西藏、蒙古、日本、朝鲜等地,而佛教在西藏则形成独树一帜的宗派,对周边地区也有深远影响。
随着宗教的传播和成熟,宗教的建筑也与当地风俗结合,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并在历史上几起几落。
本文将概述佛教在东亚地区的发展历程,并阐述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主要分布地区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关键字:佛教东亚寺庙建筑1. 佛教在东亚的传播与发展东亚是指亚洲东部,除我国外,从东到西,还有日本、朝鲜和蒙古三个国家。
佛教发源于印度次大陆,后经南北两个方向向外传播。
南传佛教以小乘为主,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各国,其佛教经典属巴利文系统。
北传佛教以大乘为主,主要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以及越南,其经典属汉文系统;其中西藏的佛教,又称为藏传佛教,主要是大乘的密宗,后来发展为喇嘛教,其经典属藏文系统。
2. 中国佛教寺庙建筑2.1 中国佛教寺庙建筑的历史沿革中国早期佛寺建筑的布局,大致沿袭印度形式。
尔后因融入固有的民族风格,遂呈现新貌。
其建材以木为主,多设于平地(如府城市街)或山中。
故后世寺院除寺号、院号外,亦附加山号。
又有以年号名寺者,如北魏之景明寺、正始寺、唐之开元寺。
此外,寺院若依创设者而分,可分成官寺(由官府所建)、私寺(由私人营造)。
若依住寺者而分,乃有僧寺、尼寺之别。
若依宗派,则分为禅院(禅宗)、教院(天台、华严诸宗)、律院(律宗)或禅寺(禅宗)、讲寺(从事经论研究之寺院)、教寺(从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类。
佛教传入中国,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是以汉代官署的格局建造的,以后又有不少官僚和富家施舍现成的府邸和私宅为佛寺。
所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寺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基本继承了中国的建筑传统,以院落形式作为佛寺的布局,即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串连而成。
洛阳白马寺之后续有建业(南京)建初寺、武昌昌乐寺、慧宝寺、金陵瑞相院、保宁寺、苏州通玄寺、扬州化城寺、四明德润寺等。
西晋初年,京洛一带造寺塔图像而礼拜之风盛行,不少达官显贵或舍旧宅,或于各地立寺塔。
当时佛教建筑概称为“浮图”。
后因高峻层塔渐为寺院的重要象征,“浮图”遂转而专指高塔。
南北朝时,寺院的数目激增。
后因北魏太武帝及北周武帝的废佛而遭严重破坏。
至隋文帝一统天下,重兴佛寺,始渐恢复旧观。
唐代造寺之风益炽。
会昌五年(845),武宗毁天下佛寺四千六百所,命二十六万五百位僧尼还俗。
至五代,后周世宗于显德二年(955),再次禁止私度僧尼,并废无敕额寺院三千余所。
宋代由于禅宗盛行,教寺多改为禅寺,且立五山十刹之制。
元明二代为区别寺刹,乃依禅、教、律分成禅寺、讲寺、教寺三类。
逮清代,寺院虽多遭战乱所毁,但现存者仍不少。
今天全国各地佛教寺院已是随处可见。
2.2 汉传佛教寺院的典型结构每一座佛教寺院,都由众多高大庄严的殿堂组成。
这里以汉传佛教寺院为主,来谈一谈其典型结构。
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
殿是供奉佛像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地方,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的地方。
一般的营造原则,是把主要建筑建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在东西两侧。
寺院的主要建筑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还有藏经阁(楼)。
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
东西配殿有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等。
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南北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寮(僧人宿舍)、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库房(办公室)、客堂(接待室)等。
旅宿区则常设在中心轴线右侧(西侧),主要是云水堂(上客堂),以容纳四海来者。
山门佛寺大门称“山门”。
通常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号、设山门。
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称山门。
一般有三个门(故又称“三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或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
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属护法神“天龙八部”)像。
由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殿中间供大肚弥勒菩萨(或天冠弥勒),面朝南。
弥勒菩萨的背后,供韦驮菩萨(护法神),面向北。
两尊菩萨背靠背,中间隔板壁。
弥勒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
四大天王,帝释之外将,各护一天下,故又称“护世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
正殿即大雄宝殿,俗称“大殿”。
位于天王殿以北。
是供奉佛教的教主——佛陀的大殿。
“大雄”,(意谓伟大的英雄)是对佛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降伏“四魔”。
佛为大雄,故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的正殿,即称大雄宝殿。
因宗派不同,正殿供奉的佛像也有区别。
配殿东配殿一般是伽蓝殿。
伽蓝意译“众园”,原指修建僧舍的基地,转而指包括土地、建筑物在内的寺院的总称。
伽蓝殿供奉伽蓝神,即守护伽蓝之神,又称守伽蓝神、护伽蓝神、护僧伽蓝神或寺神。
依《七佛八菩萨大陀罗尼神咒经》卷四所述,护僧伽蓝神有十八人,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巧妙、五名叹妙、六名广妙、七名雷音、八名师子音九名妙美、十名梵响、十一名人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叹德、十四名广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彻听、十七名彻视、十八名遍观。
此谓之为“十八伽蓝神”。
唐、宋代的禅家已有奉祀伽蓝神的风俗。
或谓伽蓝堂即是“土地堂”,此盖以土地神为伽蓝守护神而祭祀之,故称土地堂。
近世以来,中国佛教界常以关帝(关羽)为伽蓝神。
另一说法指伽蓝殿是为纪念对佛教传播有很大贡献的波斯匿王和祇陀太子与孤独长者共同为释迦牟尼佛建筑精舍居住说法一事而设的殿,因此伽蓝殿正中供的是波斯匿王,左方是祇陀太子,右方是给孤独长者,以纪念这三位最早护持佛法、建立伽蓝的善士。
西配殿一般是祖师殿,多为禅宗派系为纪念该宗奠基人而建。
正中供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左侧供六祖慧能大师,右侧供百丈怀海禅师(他是禅宗清规的制定者)。
法堂大殿之后为“法堂”,亦称“讲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在佛寺中是仅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筑。
法堂的特点是:除一般性的安置佛像外,在堂中设法座、钟鼓。
法座供演说佛法之用。
钟在左鼓在右,供上堂说法前击钟鸣鼓所用。
法座后挂象征释迦佛说传道的图像。
法座之前置讲台,台上供小佛坐像以象征听法诸佛,下设香案。
此外,有的寺院设罗汉堂,有的寺院院中或前后有佛塔,有的寺院还有地藏殿、文殊殿、普贤殿、禅堂(念佛堂)和藏经阁(楼),等等。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体现了追求对称的美学法则,是造型艺术的杰作,它与佛教雕塑、绘画融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了佛教艺术的繁荣。
3. 藏传佛教寺庙建筑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艺术,在西藏古代建筑艺术中,最富有民族和时代特色,多依山而建、规模宏大,气势浑厚,工艺精致,金碧辉煌,蔚为壮观。
从佛教寺院形成之初,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艺术主体风格的形成,其间大体经历了寺庙、寺院、宫殿与寺院建筑融合的三个发展阶段。
模仿吸收印度与中国中原唐朝的建筑布局和模式是早期寺庙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
3.1 藏传佛教建筑的特色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这是从古印度和中国内地传入西藏地区的佛教密宗与西藏当地的古老宗教融合而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
这种藏传佛教因受中国宗教和印度佛教的影响,所以其文化也就成了藏、汉、印三流的汇融。
这种汇融体现在建筑上则具有很大的综合性。
主殿三层的建筑取法,下为西藏式、中为汉式、上为印度式,故名三样式。
很显然这种建筑格局是以藏式为基础,既吸收了印度、尼泊尔建筑特点,又参照汉式建筑风格,三位一体。
藏式佛寺一般都是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雕梁画栋,极为精巧。
布达拉宫就是这种建筑布局的典型代表。
藏式佛寺的格局,一般由“扎仓”(经学院)、“拉康”(佛殿)、灵塔殿(保存活佛遗体)组成。
其中供僧众念经和供奉像的“扎仓”、“拉康”是整座寺院的主体,矗立于喇嘛教寺院的中心位置,其他建筑,特别是一些低矮的喇嘛住宅,环绕周围,从而使整座寺院主体轮廓十分清晰鲜明。
与汉地佛寺最明显的不同之处,藏传佛寺建筑群并不怎么讲究格局的对称,也没有鲜明的主轴线。
它是根据地形较为自由地布置,于不均衡中寻找对称,于变化中寻找协调。
藏传佛寺院特别注重渲染藏传佛教的神密色彩,一般通过色彩的对比来突出建筑的神秘感。
藏传佛教的寺院,除了具有前述藏地建筑的特色外,更有以下几点特征:金顶金顶是藏地寺院建筑主要殿堂的标志,它采取梁架式结构,檐四周饰有斗拱,内部立柱支承长额,其上构成梁架,用横梁柱托檩,构成金顶的坡度。
门窗藏族民居的门窗多为长方形,较内地门窗用材小,窗上设小窗户为可开启部分,这种方法能适应藏族地区高寒气候特点,可以防风沙。
藏族人民有以黑色为尊贵的习俗,所以门窗靠外墙处都涂成梯形上小下大黑框,突出墙面。
考究的住宅和寺院常在土上掺加黑烟、清油和酥油等磨光,使门窗框增加光泽。
门窗上的端檐口,有多层小椽逐层挑出,承托小檐口,上为石板或阿噶土面层,有防水及保护墙面、遮阳的作用,也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在西藏的城市住宅和寺院大门经常成为装饰重点,门框刻有细致的边连续三角形几何图案或卷草、彩画等。
梁柱梁柱是藏式建筑中室内装饰的重要部位。
柱为木柱,一般无柱础,呈正方形、圆形、八角形以及“亚”字形。
寺院和居民中经堂的柱头、柱身常装饰着各种花饰雕镂或彩画,主要图案有覆莲、仰莲、卷草、云纹、火焰及宝轮等等,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梁上常施彩画,梁头、雀替则多用高肉木雕或镂空木雕花饰,涂重彩、色彩艳丽、浑厚,与室内木柱等连成整体,有一定的艺术效果。
鎏金技术藏族的鎏金技术是驰名国内外的特种工艺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著名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以及藏族广大地区寺院的金顶,各种鎏金饰物,如宝塔、倒钟、宝轮、金盘、金鹿、覆莲、金幢经幡、套兽等,在阳光下光彩夺目,相当具有特色。
彩画、壁画藏族彩画技术运用较广。
一类多用于内装修木部,如额枋、柱头、柱身、雀替、椽头、椽枋以及门窗棂和经堂、佛殿、主居室、会客室等天棚线脚等;一类用于壁画上,讲究者常常采用沥粉贴金,位置多见于殿内或灵堂内,以及天井院落两侧或殿前回廊的壁上。
藏族的壁画、彩画,绝大部分为宗教内容题材。
常见的有释迦牟尼佛和黄教始祖宗喀巴传记、故事画,历代藏王、大师的肖像,四大天王、十八罗汉以及礼佛图等;图案如:西蕃莲、梵文、宝相花、石榴花和八吉祥(海螺、宝伞、双鱼、宝瓶、宝花、吉祥结、胜利幢、法轮)等。
它一方面受到尼泊尔和印度犍陀罗、波斯等文化风格影响,结合本民族图腾和苯教的图案发展而成;另一方面又深受汉式绘画风格的影响。
3.2 藏传佛教建筑的代表——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市北的玛布日山上。
始建于唐代,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开始重建,历时五十余年才建成今日规模。
布达拉宫东西总长370米,高115.7米,是一座融合宫殿、寺庙、陵墓,以及其他行政建筑在内的综合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