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孔雀的认识及误区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机构知识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1971~1973年,科学家在河南省淅川县下王岗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种雉类的遗骨。经鉴定,竟然是孔雀的!这说明在五六千年前,秦岭东南端就有孔雀分布了。从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我们得知,历史上孔雀曾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岭南和滇西南等地,对孔雀的记载也从周朝就已开始,并有相当多关于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描述。这种外表异常华丽的鸟从华夏文明诞生之初就陪伴着我们,并融入文化的方方面面。

然而随着认知体系的改变以及研究水平的提升,我们发现古人对孔雀的描述并不很准确,有些甚至影响了现代人对孔雀的正确认识。

南方多“孔鸟”

“孔鸟”是《山海经》中对孔雀的称呼,“南客”和“越鸟”是其他古籍中对孔雀用得比较多的别称。

“孔雀”其实并不只有一种,我们常说的孔雀是指绿孔雀和蓝孔雀,同属于鸡形目雉科孔雀属。绿孔雀又叫鳞羽孔雀,分布于东南亚各国,我国历史上分布的就是这种。但如今,野生绿孔雀在中国的分布范围逐年萎缩,几近绝迹,只有云南的很少地区能见到。蓝孔雀又叫印度孔雀,分布于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地,我国没有分布。《晋书》(唐)中曾记载“西域献孔雀”,所献的可能就是蓝孔雀。

蓝孔雀因为易于饲养而被广泛引种至世界各国,我们见到的多为饲养的蓝孔雀。绿孔雀较少,野生绿孔雀更是难得一见,许多人甚至某些动物园都将两

者混淆,以至于不少人认为孔雀只有绿孔雀一种,而把蓝孔雀也误认为是绿孔雀。其实,区分两者并不难,绿孔雀的体羽中绿色较多,而蓝孔雀则蓝色较多。此外,最明显的区别是:绿孔雀头顶的羽冠是簇状的,像扎成一束的草;而蓝孔雀的羽冠则像一把羽毛扇子。

其实还有第三种孔雀,它的发现曾在鸟类学界掀起轩然大波,这就是刚果孔雀。这种孔雀看上去像是绿孔雀和蓝孔雀的原始版:没有长长的尾上覆羽。刚果孔雀数量稀少且不易饲养,所以在我国很难见到,更不用说古人了。

我国古人见到的一般是绿孔雀,蓝孔雀很少,所以并没有将两者区分。此外,古代也没有系统命名物种的方法,往往是了解得越多,分得越细,一个名字可

能包含了很多种,而一个物种的不同亚种或变种可能还有不同的名字。大体上,古籍中提到的本地孔雀一般是绿孔雀,来自西域的孔雀则可能是蓝孔雀。

孔雀开屏时

据《异物志》(东汉)记载:“孔雀……尾长二三尺……”,从生物学角

度看,这“尾”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尾巴,而是尾上覆羽,即背上的羽毛。雄孔雀

真正的尾羽被藏在长长的尾上覆羽之下,只有开屏时,我们才能从后面看见支撑尾上覆羽的尾巴。而雌孔雀的尾羽可以直接看到。

野生孔雀只在每年特定的时期——繁殖期——开屏:性成熟的雄孔雀停在雌鸟旁,身体略抖动,羽毛松开,尾羽翘起并呈扇状张开,尾上覆羽在尾羽的支撑下竖起散开呈屏,尾屏前倾;颈竖

直或稍后倾,头略低下,嘴微张,喉部抖动,两翼下垂微张并藏于屏后,上下提垂内外煽动;两足横行移步,缓行逼近雌鸟,或直奔雌鸟面前,甚至绕雌鸟疾驰;有时在雌鸟前两足交替原地踏步。

开屏后的雄鸟注视雌鸟,如果雌鸟有动作或注视雄鸟,雄鸟常突然转身或换向,以尾屏的前后面更替正对或斜向雌鸟,尾屏忽遮忽露;有时急速摆动尾屏,并摩擦羽干发出“沙沙”声。已展开的尾屏有时略向后收,然后振散,重又竖起展开如前。收屏时,雄鸟走离雌鸟,逐渐收拢;或原地不动,尾屏半开,端部铺在地面,片刻再全部收拢。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孔雀开屏”这一奇妙的现象。《纪闻》(唐)中有“孔雀闻管弦笙歌则开屏,光耀四射,金彩夺目”的记载;古代绘画作品中也有描绘,如《故宫鸟谱》(清)中的“孔雀开屏图”。现代绘画或工艺品中也常见孔雀开屏图案。模仿孔雀开屏的舞蹈则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舞蹈最为典型。

古人认为孔雀善舞。《晋书》记载“孔雀能解人语,弹指应声起舞”,《纪闻》中也说“孔雀闻管弦笙歌则开屏”,

《埤雅》(宋)中有“(孔雀)尤自珍爱,遇芳时好景,闻弦歌必舒张尾,盼睐而

舞”的描述。古人认为孔雀遇到好时好景,听到歌声、音乐、甚至拍手声就会随之开屏而舞。现在也有人带着花手绢或穿花哨的衣服逗引动物园里的孔雀,希望能看到开屏。古人的描述不无道理,只是孔雀并不真的在“舞”。那它为什么要开屏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解决另一个问题:孔雀为什么会有长长的尾上

卢汰春 贺鹏

古人对孔雀的认识及误区

关于孔雀我国有几千年的文字和化石记录,但由于没有系统命名的方法和缺乏科学细致的观察,古人对孔雀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

栏目编辑:李峰

研究与探讨

覆羽?这个问题曾令达尔文颇为头疼,因为他无法解释雄孔雀那华丽却碍事的尾上覆羽在生存竞争中起什么作用。所以,他又提出了性选择理论来解释自然界中的类似现象:大多数雄性为了获得雌性的青睐而与其他雄性竞争,以期获得更多交配权,为此,不少雄性发展出华丽的外表来增加吸引力,如鹿的角、雄狮的鬃毛和男人的胡须等许多看似无用且夸张的形态特征。雄孔雀的尾上覆羽就是这样一种展现。

那它为什么要开屏呢?对孔雀来说,开屏当然不是为了给人欣赏或为人祈福,也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开屏,而是雄孔雀求偶过程的一部分,是为了将其华丽的外表完全展现出来,是一种炫耀行为。

从进化的角度讲,开屏是雌孔雀性选择的结果,拥有这种展示炫耀行为遗传信息的雄性能产生更多的后代。从动物行为的角度讲,处于发

情期的雄性动物身体内的激素水平都较高,当外界刺激超出限度后,就会引发求偶炫耀,甚至出现恐吓攻击行为。所以在繁殖季节,雄孔雀对雌孔雀开屏是求偶炫耀,而雄孔雀之间开屏则是为了恐吓,如果双方互不相让就会发展为打斗。

但有时,这些刺激可能不只来自雌性或者竞争对手。我们曾发现,南方一些山民家里养着的竹鸡(一类体型比家鸡略小的雉科鸟)在繁殖季节,只要主人一吹哨子就开始来回走动并大声鸣叫,声音震耳欲聋。甚至我们吹口哨或者拍手都能让它激动地又叫又跳——可能它把我们当成与之竞争的雄鸟了。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萧史吹箫,常至孔雀”(《神仙传》东晋)和“孔雀能解人语,弹指应声起舞”了,孔雀是把发出声音或逗弄它的人当成竞争者了。

古人认为孔雀是善妒忌的鸟,《埤雅》中即有“孔雀性甚妒忌,自矜其尾。遇服锦彩者,必逐而啄之”的记载;《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别集》(宋)中也有“(孔雀)虽驯养颇久,见美妇人美衣裳与童子彩服者,必逐而啄之”。 孔雀虽然经过驯养,遇到穿着漂亮衣服的女人或孩子就会追着啄击,但这是因为它们把人当成了潜在的配偶竞争者。这也是雄孔雀看到穿着花哨的人会先开屏后攻击的原因。此现象实乃进化使然,说孔雀生性妒忌,未免太过主观。

血胆尤伤人?

孔雀胆有剧毒这一说法古已有之。《冀越

集记》(元)曰:“孔雀有雌雄,将乳时登木哀

鸣。蛇至即交,故其血胆尤伤人。”这一说法自

古时流传至今,更因郭沫若的历史剧《孔雀胆》

而广为流传。但令人奇怪的是,古书中有食孔雀

的记述,却没有因误食孔雀胆而中毒死亡的记载,

似乎也没有人验证。

“鹤顶红”也是一个很容易让人误解的名

字。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鹤顶红就是砒霜,只是

一种隐晦的称呼而已。由此推测,古人称为“孔

雀胆”的毒药可能也不是孔雀的胆囊,但却很容

易让人望文生义地将孔雀与有毒联系起来,并在

后世文献的相互引用中误解至今。

此外,古籍中还有许多不合理的论断,比

如《博物志》(西晋)中有“(孔雀)雄鸣上风,

雌鸣下风即孕”的记载,《酉阳杂俎》(唐)中

也有“孔雀因雷声而孕”。这些都是主观臆测,

不足为信。

“穆穆鸾凤友,何年来止兹”,古人认为

孔雀和鸾凤都是祥瑞之物,其美好的形象已经深

深地融入了我们的文化和生活中。古人对孔雀的

某些记述如今已不合时宜,我们对孔雀的认识也

远远没有终止。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故宫鸟谱》中的孔雀开屏

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