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圣才出品】

第四章第三次论战——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新现实主义的出现★★★1.新现实主义概述(见表4-1)表4-1新现实主义概述2.新现实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的修正和发展(见表4-2)表4-2新现实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的修正和发展考点二:新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1.第三次论战的发展阶段(见表4-3)表4-3第三次论战的发展阶段2.新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见表4-4)表4-4新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考点三: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1.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争论的焦点(见表4-5)表4-5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争论的焦点2.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区别(1)约瑟夫·奈的观点——国际体系两模式(见表4-6)表4-6约瑟夫·奈的观点——国际体系两模式(2)戴维·鲍德温的观点(见表4-7)表4-7戴维·鲍德温的观点(3)肯尼思·布思和斯蒂夫·史密斯的观点肯尼思·布思和斯蒂夫·史密斯在《当今的国际关系理论》中对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论战的观点进行了概括:①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在无政府状态问题上存在分歧,新现实主义比新自由主义更强调对国家安全的关切是国家行为的动机;②新现实主义认为合作难以实现;③新现实主义强调相对得益,新自由主义则强调绝对得益;④新现实主义注重国家安全,而新自由主义注重政治经济;⑤新现实主义强调实力,新自由主义则强调意图;⑥新自由主义认为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和机制,人类能克服国际无政府状态,新现实主义则对此表示怀疑。
考点四: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1.肯尼思·华尔兹(1924~2013)(见表4-8)表4-8肯尼思·华尔兹(1924~2013)。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Ⅱ)【圣才出品】

第九章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Ⅱ)9.1复习笔记一、国际安全新论1.定义与演变(1)国际安全的定义①戴维·鲍德温指出,生存和稳定是安全的两个重要目标,追求安全常常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些代价包括七方面的要素:a.行为者,其价值标准需要维护;b.有关的标准价值;c.安全的程度;d.威胁的情况;e.对付威胁的手段;f.这样做的具体代价;g.所需的相应的时间段。
②约瑟夫·奈提出,国际安全是指处于“安全困境”中的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
这里有三个条件a.至少有两个以上行为者才会产生“安全困境”;b.国际政治处于无政府状态,缺乏超越主权国家以上的权威机构;c.安全依靠各国政策的互动。
③奈和约翰·加尼特等学者认为,国际安全与国家安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处于国家和国际体系两个不同的分析层面,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国际安全是关于国际社会的安全。
(2)国际安全研究的演变国际安全研究,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自1945年以来,国际安全研究随国际政治气候的变化,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①形成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国际安全研究所依托的背景是冷战时代的两极政治关系和安全关系,研究重点是军事战略和理论问题。
这时期形成了国际安全研究的四个传统理论:威慑理论、裁军理论、军备控制理论和有限战争理论。
②发展期(70年代至80年代)。
1973年的石油危机给国际安全研究带来推动:a.国际安全与经济相互依存趋于结合;b.围绕危机的控制与管理,博弈论、秩序论、理性选择论等渗入国际安全研究;c.由于美国对越战的反思,使国内问题对安全形势的影响成为国际安全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d.国际安全研究的队伍在这一阶段得到扩大,不仅历史学家、战略理论家,而且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学者也加入其中。
③变化期(90年代以后)。
冷战的结束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理论上都给国际安全研究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
研究课题出现了进一步“综合化”趋势,其特点是:a.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等组成一种多层面、多方面的综合安全研究框架;b.经济安全突显出来,强调安全问题不再是单边的,而是“相互依存的”;c.诸多全球问题,如环境、人口、移民、债务、毒品走私、国际恐怖活动等,为国际安全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4章)【圣才出品】

①关于国际关系理论与政治学的关系
a.斯坦利·霍夫曼说:“政治学是国际关系理论的养育之母。”国际关系理论是从政治 学的母体中孕育生长起来的。
b.汉斯·摩根索指出,“国际政治学的任务就是把政治学的一般原则运用到国际关系领 域中,并根据国际政治的独特性质对这些原则重新加以表述、修正和规定。”
②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对象与政治学的发展密切有关,是将政治学关于国家学说的一般 原理扩充和延伸到由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范畴。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对象也自然就是国家和 国际社会及其之间的关系了。
(2)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内容
4 / 14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 / 14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马列主义关于哲学与理论关系的论述: ①与理论一样,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②科学地把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③唯物主义哲学是理论研究的有力武器。 5.理论与历史 (1)理论与历史的关系。历史与理论有区别,但两者关系密不可分。 ①雷蒙·阿隆说过:历史是过去的政治,理论的实质是历史。 ②约瑟夫·奈认为,研究国际问题,需要“理论与历史”的互联和互动。 ③恩格斯认为,关于思维的科学,是历历史的基本观点: ①理论是历史的产物,历史是理论的基础。 ②理论是一种思维的科学,其本质是历史。 ③检验理论的标准是实践,包括国际关系理论在内的学术理论或社科理论服务于历史实 践,并接受现实历史的检验。
二、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定义之辩 1.国际关系的定义 (1)国际关系理论的定义 简单地说,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各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 框架和理论体系。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学科问世于社会科学之林,又经历了 一百多年的时间。查尔斯·麦克兰德在《理论与国际体系》一书里,提及该学科常见的名称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1.国际关系理论2.博弈论3.集体安全4.国际机制5.全球化新论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分歧表现在哪里?2.简析约翰·加尔腾的结构主义和平理论。
3.简述权力存在的四个条件。
4.简述冷战后美国“民主外交”的特点。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试论世界新秩序的不同模式。
2.国家利益在一国对外战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决定着一国的对外政策,请论述国家利益的内涵,并分析其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1.国际关系理论答:国际关系理论是一种学术总称,是指研究各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
国际关系理论也是描述、解释、研究、估价和预测世界体系内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和多维性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国际组织、国际军事战略、外交政策、国际伦理、国际教育、国际关系社会学和国际关系心理学。
其中最重要的是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前者是国际关系中最核心的因素,后者是最活跃的因素。
即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国家和国际社会及其之间的关系。
2.博弈论答:博弈论又称对策论,原是一种数学的运筹学方法,20世纪40年代被应用到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经济和贸易竞争。
20世纪50年代以后,博弈论被广泛应用于国际政治研究领域,最常见的国际政治博弈论模型有“小鸡游戏”、“囚犯的困境”、“针对不平等的威胁对策”和“协调博弈”等,其中又可分为“零—和”或“定数—和”、“非零一和”或“变量一和”、“两方”和“多方”的博弈模型。
博弈论在国际合作问题上的应用研究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理论假定的基础上的,即:国家是统一而理性的行为主体,国际间的博弈是由国家居主导地位的。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章节题库(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中国)【圣才出品】

第十章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中国简答题1.如何探讨国际关系理论构建的一般原理?答:探讨国际关系理论构建的一般原理要从历史和逻辑两大方面开始,具体包括:(1)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范围有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
这也就是说,作为人类知识结晶的各类学科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从一开始就能洞察出今后的发展方向的。
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和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以国际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国际关系学势必成为一门拥有自身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的相对独立的学科门类。
(2)从逻辑的角度看,每一个自成一体的客观事物皆可成为某一特定学科的研究对象,从而为该学科的独立性提供合法性基础。
与其他研究对象存在相互联系的研究对象并非一定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关键是看这种联系是否危及到该研究对象自身的“自成一体”。
2.在创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体系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哪些重要问题?答:建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体系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创建过程中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若干重要问题,特别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问题,中国特色问题、学术评价问题和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评介问题。
(1)关于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问题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理论遗产,其中关于国际关系的精辟论断仍是我们研究工作的指南。
要建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首先要确立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全面正确地阐述马列主义关于国际关系的基本观点。
(2)关于中国特色问题国际政治学的中国特色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以国家权力为核心,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突出主权利益同强权利益的关系;②把生产力标准引进国际政治领域,确立经济优先观点,注重政治同经济的相互渗透;③以改革促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正确处理稳定与进步的关系,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3)关于建立国际关系理论的评价体系问题在上述国际关系学建设一般原理的启示下,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三维的评价体系,以衡量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现状。
这个评价体系的三个维度分别是:研究对象的丰富性、研究方法的多元性和研究层次的协同性。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圣才出品】

第二章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2.1 复习笔记一、一场严肃但“吵闹的论战”1.论战背景国际关系理论史上的第一次论战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构成的又一次“三十年战争”的产物。
(1)理想主义①理想主义产生的背景a.一战前,“古典的均势现实主义”短暂出现,一战后破产。
b.一战使得欧洲百年和平局面打破,给国际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向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提出一系列关于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如何认识帝国主义的产生及其特征?帝国主义战争是怎么发生的?怎样才能防止战争,维持和平?c.不少政治家和国际关系学者把目光转向乌托邦主义(或称理想主义),甚至18世纪的启蒙主义和19世纪的理性主义。
②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也被称之为“威尔逊学派”。
③理想主义的主要观点a.强调通过道义和精神教育来唤醒人类的良知;b.主张恢复国际规范,健全对各国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法准则,呼吁建立起国际性机构和组织,加强国际合作,巩固战后稳定的国际社会,以避免世界大战惨剧的重演;c.人性本是善良的或是可以通过教育和环境而变好的。
d.国家的政治行为也可以改变,以致放弃强权政治,建立集体安全。
e.谴责追求强权政治以谋求自身利益的国家行为,主张国家应依据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原则行事。
④对理想主义的评价理想主义的出现与一战有密切的关系,是对战争灾难所作的反思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两次大战之间美国国际关系的主要理论倾向和外交实践。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国际关系领域产生了乌托邦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在两次大战之间的时期形成了支配地位。
”(2)现实主义①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30年代希特勒德国极权政治和法西斯主义的威胁、席卷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总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理想主义理论的破产。
②现实主义的发展阶段形成于30年代,发展于40年代,到50年代和60年代占据统治地位。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章节题库(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Ⅱ))【圣才出品】

第九章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Ⅱ)一、概念题1.国际安全答:国际安全研究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国际社会生存、稳定、和平与发展的安全环境、条件和保障机制。
约瑟夫·奈提出,国际安全是指处于安全困境中的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
这里包括三个条件:①至少有两个以上的行为者才会产生安全困境;②国际政治处于无政府状态,缺乏超越主权国家之上的权威机构;③安全依靠各国政策的互动。
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是研究国际安全的两种基本思想流派。
影响国际安全行为的决定因素包括追求安全利益、考虑非安全利益、通过国际合作改变安全困境的程度、改善国内环境。
2.民主和平论答:民主和平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冷战结束以来新自由主义学派中较为流行的一种理论。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米切尔·多伊利、鲁斯·拉塞特和约翰·欧文。
民主和平论的中心论点是民主国家很少或从不相互打仗。
民主和平论提出了三个主要概念:民主和平、民主政治和国际政治系统,认为单位层次上的民主政治结构与民主和平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
该理论的两个基本观点包括:①民主国家之间仍存在着利益冲突,但战争不是解决他们之间纠纷的合适方法;②尽管自由民主国家很少打仗,但他们可能和非民主国家打仗。
二、简答题1.简要回答民主和平论的缺陷和实质。
答:民主和平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冷战结束以来新自由主义学派中较为流行的一种理论。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米切尔·多伊利、鲁斯·拉塞特和约翰·欧文。
民主和平论的中心论点是民主国家很少或从不相互打仗。
民主和平论提出了三个主要概念:民主和平、民主政治和国际政治系统,认为单位层次上的民主政治结构与民主和平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
(1)缺陷①用有限的经验事实来证明民主国家之间没有打仗这一“定理”是一种错误的逻辑;②民主国家之间不会打仗是处于利益的需要,同样处于利益的需要,它们之间也会打仗;③西方国家强行推行民主,必然会导致世界各地出现对抗和冲突。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中国)【圣才出品】

第十章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中国10.1 复习笔记一、简要的历史回顾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1980~1987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新形势,为国际关系研究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从此,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悄然兴起,主要表现在:(1)开始介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重点介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成为这一阶段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显著特点。
(2)自1984年,一批复刊或增设的学术杂志开辟专栏,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提供论坛。
(3)80年代以后,国际关系理论进入大学课堂,所设课程与国外的国际关系理论课程逐渐接轨,一些重点大学的国际关系理论专业开始培养研究生。
2.第二阶段(1987~1994年)在这一阶段,介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与创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相结合的最初努力,使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我国又取得了可喜的进展:(1)开展一系列国际关系理论讨论会和国际学术讨论会。
(2)我国学者推出了一批新的国际关系理论学术著作、文章和译著。
(3)继续介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3.第三阶段(1994年至今)(1)在这一阶段,中国的改革开放深入发展。
与此同时,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重点开始转向探索建立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核心内容为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变化和研究21世纪面临的挑战①在广泛研究中逐渐形成一些强点;②在理论探索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中国特色。
(2)我国学者循着三条途径进行着的研究和探索①重点研究我国领导人的外交思想;②注重挖掘和研究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外交理论;③在研究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4.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几点看法(1)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过去20年里虽有突破性进展,但仍落后于人,目前正迎头赶上。
改革开放为国际关系学研究注入了活力和生机,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基本与改革开放同步。
(2)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学者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第三次论战的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
1.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2.合作论
3.地缘经济学
4.两枝世界政治论
5.国际安全新论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科学行为主义学派与传统主义学派之间的分歧表现在哪些方面?2.国际冲突分为哪几类?
3.简述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并评价。
4.简述均势理论的类型和特点。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论新自由制度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争论。
2.试论建构主义理论。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
1.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答:女性主义原泛指欧美发达国家中主张男女平等的各种思潮与运动,其核心是要求妇女享有身为人类的完整权利。
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其特色之处在于具有社会性别意识。
其代表人物有安·蒂克纳、丽贝卡·格兰特等人。
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基本假设包括:①“个人的即是国际的”,社会性别是国际关系的一个变量,妇女与男子都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妇女却一直被“隐藏”在国际关系背后;②国际关系是社会建构的,社会性别是建构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范畴,对现代国家与国际关系的建构具有深刻影响;③国际关系是社会建构的,因而是可以改变的,社会性别是为国际关系带来变革的认识论范畴。
在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其三大主要流派。
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各流派分享一个共同的核心分析范畴,即社会性别,即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2.合作论
答:合作论是霸权国衰退和消失后国际合作仍将继续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合作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属政治自由主义的范畴,代表作是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基欧汉的《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
该理论主要研究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合作,反驳了霸权稳定论的下述基本假说:霸权国以其强大的权力建立起来的国际体制和国际规则,
将随着霸权国的衰退和消失而解体,靠其维护的国际合作就会被国际冲突所替代。
合作论认为霸权国运用巨大权力建立的国际体制和国际规则为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其最大功能就是加强信息流通、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不确定性,规范国家行为,为各方均可得益的国际合作铺平道路。
但是国际制度一旦建立起来,就不一定非要霸权国及其强制性压力才能维持。
因为系统中主要国家会处于自身利益有意识的共同维护这些制度,使得国际合作在没有霸权国的情况下仍然会在国际制度的保障下比较顺利地进行下去。
合作论成为可能的根本条件是国际制度的继续存在和发挥作用。
合作论发展成为以讨论国际制度为核心的新自由制度主义。
3.地缘经济学
答:地缘经济学是冷战结束后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国际背景下出现的颇有新意的国际关系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前美国华盛顿战略和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地缘经济学项目主任爱德华·卢特沃克。
地缘经济学理论的要义在于,冷战后世界政治力量出现了重新组合,原先的地缘政治被地缘经济所取代,原先的军事集团竞争让位于经济集团竞争,当今国际关系的焦点是三大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实力竞赛,而不是两大阵营之间的军事对抗。
三个相互竞争的经济集团是:以日本为主导的环太平洋经济区;以美国为主导的西半球经济区;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经济区。
4.两枝世界政治论
答: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全球化问题引起了国际关系理论学者的极大兴趣。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罗斯诺教授认为,在冷战后时期,一体化与分散化、地区主义与全球主义、继承与变革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三大基本矛盾。
冷战结束使
国际关系从“两极”向“两枝”格局过渡,所谓“两枝格局”即“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无政府体系”与“多中心国际体系”相结合的格局。
但罗斯诺认为,两者并非平分秋色,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无政府体系在国际政治中的支配地位日趋削弱,而强调全球相互依存的“多中心国际体系”的地位却日益凸显。
罗斯诺的两枝世界政治论不乏犀利的洞见和系统的论证,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众所公认的。
美中不足的是,善于发明新名词的罗斯诺有两处关键的概念建构(“国家中心的世界”和“多中心的世界”;“权威领域”)容易让人产生迷惑。
另外,罗斯诺所指的多中心世界政治实际上是结合“美国第一”和“美国的世界领导责任”的全球为中心的政治模式。
5.国际安全新论
答:国际安全研究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对象是国际社会生存、稳定、和平与发展的安全环境、条件和保障机制。
约瑟夫·奈提出,国际安全意指处于安全困境中的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
这里包括三个条件:①至少有两个以上的行为者才会产生安全困境;②国际政治处于无政府状态,缺乏超越主权国家之上的权威机构;③安全依靠各国政策的互动。
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是研究国际安全的两种基本思想流派。
影响国际安全行为的决定因素包括追求安全利益、考虑非安全利益、通过国际合作改变安全困境的程度、改善国内环境。
总之,国际安全新论对美国而言,其实质是:在冷战结束后,美国继续维持在国际事务方面的领导地位,继续运用国际结盟或伙伴关系以最大限度的追求自己的安全战略利益。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科学行为主义学派与传统主义学派之间的分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传统主义学派是西方国际关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
它主要是从政治现实主义流派中分化出来的,它既保留了自己理论母体中的基本特征,又从政治理想主义流派中汲取了某些有用的东西。
科学行为主义反对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历史、哲学的规范研究方法,提倡实证的或实验的研究方法——整体研究、策略研究以及计量研究。
传统主义学派与科学行为主义学派之间主要是研究方法和途径的差异。
他们的分歧主要表现在:
(1)科学行为主义注重国际关系的数量变化,把国际关系的一切活动看成是一个个参数和变量的总和,认为国际关系研究正趋于计量化;传统主义则注重国际关系的质量变化,把国际关系看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坚持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反对计量化。
(2)在具体方法上,科学行为主义学派强调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着重于行为经验的实证研究;传统主义学派则强调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相互内在联系的研究,称之为“事例分析”,着重于历史与现实的规范研究,认为法律、哲学、历史、伦理学仍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基础。
2.国际冲突分为哪几类?
答:约瑟夫·奈把冷战后的国际冲突分为三大类:大国战争、地区战争和内部战争。
(1)大国冲突(或战争)
由于冷战结束后合作重于遏制、对话代替对抗的趋势发展,大国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减少,但还不能说已完全消除,大国之间的误解、分歧和安全困境等冲突的导因仍然存在。
权力的迅速转移是全球大国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
冷战结束造成的权力转移却并没有引起新的破坏全球均势的大国冲突,更不用说世界大战了。
之所以如此,约瑟夫·奈认为,虽然苏联的解
体使世界的权力分配发生了变迁,但全球均势的实质并未因此实现根本性的变革。
世界权力在不同层次上被不同国家或地区所瓜分。
此外,随着经济重要性的日益突出,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
这种日益广泛、深入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已成为全球冲突的重要制约因素。
由于潜在误解、安全困境和大国内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因此,全球冲突尚不能完全排除。
大国之间发生直接冲突的可能性变小,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将没有紧张,只是这种分歧和争执不可能升级为军事冲突而已。
(2)地区冲突(或战争)
全球冲突是对全球均势状况的破坏,一般表现为大国战争或世界战争;地区冲突则是对地区均势状况的破坏,常常表现为地区战争或国内战争。
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冲突中,全球冲突的主导地位被地区冲突取而代之。
这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冲突呈现出的一个重要特征。
地区冲突发生的频率明显加快。
在冷战结束前,地区冲突的数量和频率已大幅度下降。
但进入90年代后,世界各地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却逐年增多。
地区冲突发生的地域不断扩大。
冷战时期,地区冲突主要集中在中东以及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但冷战后,爆发武装冲突的地域却不断扩大,几乎遍布了世界各主要战略地域。
地区冲突作为冷战后发生可能性最大、频率最高的冲突,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在于,冷战的结束使那些被两极格局深深掩盖着的各种矛盾纷纷暴露出来,并激化为军事对抗。
当然,冷战后地区冲突的迭起,也有其错综复杂的现实原因。
大体上,有的地区冲突导源于资源纷争;有的地区冲突导源于对国内政权的争夺;有的地区冲突则导源于大国势力的介入。
(3)国内冲突(战争)
与全球冲突和地区冲突相比,约瑟夫·奈认为,遍布全球的宗派冲突和种族冲突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