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呵护折翼的天使(特殊教育学校 )
塑师德--转作风--优行风

塑师德转作风优行风——学校行风建设汇报材料敖汉旗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新建校,建校以来我们一直把塑造充满正能量的师德行风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强化师德建设、优化行风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守纪、爱生、敬业、乐业的教师队伍。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确定了“照镜子、正衣冠、凝聚正能量;转作风、优校风、实现特教梦”的活动主题。
进一步优化学校的师德行风建设。
一、塑师德师德乃为师之本,唯有高尚的师德才能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特别是对于特殊教育工作来说,较之普通教育,需要更多的爱心、耐心和恒心,需要付出更多艰辛的劳动,而收获甚微,更需要高尚师德的引领和支撑。
1、制度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在学校的制度汇编中位列第一的就是《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十不准”》,要求教师不准歧视、挖苦、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准敷衍学生,上无准备的课;不准索要家长钱物;尊重家长;不准在公共场所吸烟等,并在教师会议上反复强调,工作中狠抓落实,取得很好的成效。
2、榜样示范从网上调取最美乡村教师吉思妞、优秀特校教师海城特校李庆兰、漳平特校柳为民、许昌特校赵利丰的先进事迹,进行集中学习,学习特校教师默默无闻的坚守。
同时,坚持树立身边的榜样,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有效地提高了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敖汉旗电视台两次以学校教师的辛勤工作为核心录制《用心呵护折翼的天使》、《梦想在关爱中飞翔》、《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三部纪录片在旗电视台和赤峰市电视台播出,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也使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特校教师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认可。
3、提升素养学校积极开展以“爱心、耐心、关心对学生;热心、细心、恒心对工作”师德教育活动。
引导教师以素质树形象,以作为换地位,以业绩显才能,以实力去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对教师重点开展康复知识和技能、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听评课、小课题研究等活动,给教师提供更多展示、交流的机会。
聂品华:呵护每一个“折翼的天使”

两封 没有 回应 , 三封 四封 石沉大 海 , 但 聂 品 华 毫 不气馁 , 她 要 用 真 心 书写 文 字 去 感 动 每 一 个 看 信
隔 壁 三 楼 的 小 黑 屋 里 锁 着 一 个 义 傻 又 聋 的 女 孩 子, 每 天 中午 她 的姨 妈 给 她送 饭 。 聂品华好 不容易等来孩 子的姨妈 , 又联 系上 孩 子 的父 母 。 孩 子 的 父母 同 意 将 孩 子送 到 学 校 , 但是孩子 由于长期被锁 在家里 , 不 愿 意 和 她 们 一
寻 找 新 锐 班 主 任
上天惩罚 了, 所 以一 般 有 这 样 孩 子 的
家庭, 都 将孩 子锁 在 家里 , 尽 量 不 让
外人知道 。
聂 品 华 一 行 人 好 不 容 易 找 到 一 个残疾孩 子的家庭 , 但 她 们 刚 走 近 屋
前 , 就 被 里 面 窜 出 来 的 一 只 大 黄 狗
的 入
你 们 把 孩 子 接 走 了是 不是 把 孩 子 卖 了 啊 ? ”
看来 , 老 人家 是不 相信她 们 。没办 法 , 镇 里 的 人 没有 听 说 过 这 样 的孩 子 还 能 上 学 , 也 没 听 说
终于, 功 夫不 负有 心人 , 九 州 通 集 团 董 事 长 刘 宅 林 先 生 被 她 的 真 诚 所 感 动 。一 直 以来 , 资 助 了不少莘莘 学子 , 但 对 家 乡 的 特 殊 教 育 学 校 一 无 所知的刘宝林 先生给 聂品华打来 电话 , 说: “ 你 寄 来的 信我们 都看 了 , 我 们董 事局 电都看 了 , 我 们 不 知 道 家 乡还 有 这 样 一 所 学 校 , 你放心 , 我 们 会 帮
最美教师,“四有”好教师事迹材料【守特教初心 担育人使命】

守特教初心担育人使命她很平凡,没有轰轰烈烈的先进事迹,也没有感人泪下的动人故事,她只是千万个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中的一员,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她又不平凡,她所面对的是一群折翼的天使——残疾儿童。
虽然无法感受桃李满天下的喜悦,但她用专业、耐心、爱心,为他们撑起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见证了每一个花开的瞬间。
有一种选择叫初心2006年8月,作为青岛第一批公招教师,她过五关斩六将,通过层层筛选,名列前茅。
这样的成绩,在招聘语文教师的青岛二中、九中这样的一类高中里,可以优先选择。
但是,当她坚定地选择了特殊教育(听障)。
“我,是一名的人民教师,就像许许多多的教师一样平凡普通。
但我,又不普通,只因为我选择做一名特教老师,与我朝夕相伴的是特殊儿童……我的工作是用自己的平凡,去开启他们尘封的心灵……”在她工作日记的开篇中,写着这样的一段话。
她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一年四季开放的时间不同。
”为尽快胜任听障教学工作,她看视频课做记录,请教老教师吸取经验,反复备课、不断反思,教学工作很快走上了轨道。
为进一步练好听障教学基本功——手语,她向老教师请教、向书本学习,还不断与学生交流,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勤加练习、反复比照,很快手语运用自如。
为及早提升听觉言语康复专业水平,她查文献、学专业、看视频,康复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先后被评为“教学新秀”、“首席手语翻译”,并考取国家“高级言语语言康复师”,并成为了聋校中唯一一个教过学前、初中、高中、职专所有学段的青年教师。
从事孤独症教育后,有些孩子自理能力比较差,经常发生把大小便拉在裤子里的现象,她就从家里拿来一些儿子的衣服,放在办公室,以备孩子换洗之用。
上学期的一天,xx周围的同学反应异常,都捂住了自己的鼻子,她发现他把大便拉在了裤子里,于是赶快安排好其他学生,领着xx来到厕所,清理身上的粪便,换上干净的衣物,并把裤子洗干净。
家长放学接孩子时知道此事后,感激地拉着她的手说:“种老师,辛苦你了!”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每次她都是及时为孩子处理好一切,让他们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爱。
“妈妈教师”刘小清20年如一日用母爱点燃折翼天使成长的希望

龙源期刊网 “妈妈教师”刘小清20年如一日用母爱点燃折翼天使成长的希望
作者:
来源:《创新作文·初中版》2019年第06期
在学生眼中,她不仅是老师,更像是妈妈;在学生家长眼中,她是启蒙老师,也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引路人;在亲人眼中,她是好妻子,更是体贴孝顺的好孙媳。
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簡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这是她从事教育工作的真实写照。
特殊教育这个职业平凡朴实,工作辛苦,职业要求近乎苛刻,很多人望而却步。
然而就是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她20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甘为人梯,像母亲一样呵护折翼天使健康成长,实现着人生的价值与理想。
她凭着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忠诚,凭着对学生无私的爱,坚守三尺讲台,无怨无悔,她就是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刘小清,如今她已然成为全县299名折翼天使的妈妈。
热点提炼:责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平凡与伟大。
特教教师感言 特教老师心得体会 特殊教育心得 特殊教育总结

以爱之名情聚特校从事特教感言初踏教坛,懵懵懂懂听过许多宣誓,也听过许多教育故事,每个前辈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的梦想点亮明灯,让我们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感人且有深意.每一个时代赋予每一个人不同的使命,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特教人的使命大概就是爱与奉献吧。
一年前的这个金秋,怀揣着梦想,带着忐忑,我第一次真正的踏进这个行业。
当我看到孩子们的时候我的心是崩溃的,第一次上课一进门每个孩子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流着口水吃手的,拍桌子的,发呆的……各种各样的,每次上完课都像处理“二战战场”一样。
就在我被这一个个“小战士”搞得焦头烂额时,一起带班的孙老师说了句:即使这样也不能放弃啊!这句话于我感触颇深,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她教会了我许多,怎样去给这样一群孩子上一节完整的课,怎样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包括怎样调整自己。
后来才得知孙老师并不是这个专业的,她的专业是完全跟特教不搭边的,但是她的娴熟的教态和课堂上的专业性以及她对这份事业的热忱,真让我觉得她的教龄之久。
其实她还不到三十,在我惊讶之余,她也跟我讲了刚步入这个行业的心酸与艰辛,她们那个时候,特教还没有现在这样的社会关注度,可以说了解这个的人少之又少,就在那样一个环境中,正值桃李年华的孙老师接触到了这样一群孩子,开始时学校只是一栋只有上下四间屋子的二层小楼加上一个小院子,跟孩子们一起睡觉,一起上课成了她生活的全部,特殊孩子有别于正常孩子,孙老师每天定好半夜零点的闹钟叫孩子们起床上厕所,所以她到现在还有这个习惯,每天零点都会自己醒来。
没有做过妈妈的她却胜似妈妈,她当时才二十出头啊,每月工资也就200元。
她在讲这些的时候感觉一切风轻云淡,没有从她嘴里听到过一句抱怨,也没听说过一句孩子不好管。
从她眼神中看到的是希望,是对孩子的爱。
为了教给孩子更多的知识,她也不断提升自己,一个人拎着比她还沉的行李箱去从来没有去过的城市学习,她的学历并不高,因为家庭原因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前年她自己考了成人本科,她笑着说:“再读四年毕业我才三十多啊,还很年轻。
黄锦秀:用爱和坚守为“折翼天使”托起希望

低,很多年轻老师千方百计调出聋校。
面对现状,黄锦秀曾经动摇过,但一想到这群身有残疾的孩子比健全孩子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她毅然选择留下。
初涉讲坛的黄锦秀担任起学校大队辅导员工作。
面对新的岗位,她很着急,因为师范学习的中国手语和温州地方手语有着较大差异,手语不过关又怎么跟聋生沟通?她决定从多方面着手提高手语能力。
每天课间,她都把自己当作学生,请聋生教她手语。
一段时间的学习使她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她寻找着另类的成就感,靠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这些残疾孩子。
一个冬夜,她正在大队部加班,生活老师着急地打电话告知一位学生肚子痛,黄老师一听,马上到生活区将学生带到医院。
她一边陪孩子挂吊针,一边用手语教育孩子如何注意饮食卫生,边上的医生向她投来了敬佩的目光,说:“聋哑学校老师真不容易呀!”给学生打完点滴,已是凌晨一点多,黄老师冻得直哆嗦,这才想起自己没有穿外套。
小强(化名)是她任教的七年级学生,一岁多时因高烧导致双耳失聪,三岁时父亲意外去世,跟着爷爷一起生活。
没有完整的家庭、没有健全的身体、从小饱受周围伙伴歧视的小强,性格变得自卑、敏感又易怒。
黄老师常与小强沟通,引导他在特定情境中学会控制自己;课后她常以个别辅导的方式耐心给他讲解作业中的难题;他擅长跑步,黄老师就动员几名同学每天约他一起跑。
慢慢地,自卑敏感的小强变得自信坚强了,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理想的高中,这让黄老师感到无比欣慰。
然而,他的爷爷却跟黄老师说:“我家没钱,小强还是不读了。
”“孩子才17岁,不读高中,怎么行呢?”如何帮助这个家庭摆脱暂时的经济困难?黄老师通过周围的亲朋好友为小强筹得四千多元高中生活费。
当小强接过这笔善款时,眼睛湿润了。
爱是教育的底色,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27年的特教生涯,黄锦秀已记不清多少次带着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多少次自己掏腰包为学生购买学习生活用品,多少次到贫困山区家访……相对于传授知识,在学生眼中,黄老师更像是给他们温暖和爱的妈妈。
我们的特教故事 读书心得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的特教故事》读书心得青龙特教学校杨金书成长的脚步始终伴随着思考,思考的脚步总是伴随着读书。
前几天我读了《我们的特教故事》,这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感悟篇,主要介绍特教教师在教育残障儿童过程中的一些感悟,体会。
第二部分是策略篇,主要介绍特教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方法、策略。
第三部分主要是成就篇,主要介绍了特殊学校及校长的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思路和成功做法。
书中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那些特教教师们在特殊教育这块沃土上默默耕耘,把给予和奉献作为忠贞的操守,把倾心和真爱作为无悔的追求,为了让残疾儿童会读一个词,会说一句话,他们要教这些孩子练上百遍甚至千遍,为了纠正残疾儿童的一个不良习惯,他们不知要花费多少心思和努力,为了引导参加儿童适应社会,他们要带领孩子们走出校门,逛超市,访工厂,下田间,这些平淡的、琐碎的、看上去再平凡不过的事情,却耗去了特教教师太多的心血和青春,这些鲜活的生动的故事,使特教教师的爱心、激情、诗意和创造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感动着家长,感动着社会。
面对折翼的天使、失语的精灵、星星的孩子,谁为他们的人生旅途开辟前进的道路?谁又能呵护这些先天不足的幼苗茁壮成长?对,是我们,是献身特殊教育无怨无悔的特教老师们!书中的故事让我感到自豪,是可爱的残疾儿童给了特教教师奉献爱心的舞台,是特殊教育事业充实了特教教师的人生,人们通常形象的用园丁来指代教师,而从事特教工作的教师就是特殊的园丁,较之普教教师,特教教师的付出更多,肩上的担子更重,历史的使命更神圣。
是啊,是我们,是特教老师们用诚挚的心,握着孩子怯懦的手;用无私的爱,照亮孩子孤独的心,用无数的方法,让孩子抬起自信的头,用万语千言,开启那一个个封闭的心灵……书中的故事也让我有了联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挂在嘴边是苍白无力的,只有落实在行动上,才是感人至深的。
还记得固执、倔强、我行我素的殷凯朝。
刚来时根本呆不住,说跑就跑,速度之快连老师都追不上。
用“爱”呵护折翼的天使(特殊教育学校)

坚守这一方净土用“爱”呵护折翼的天使涪陵区特殊教育学校鲁朝惠选择特殊教育纯属偶然,那年我16岁,在农田里割谷子时,烈日当空,瘦瘦的我站着没过膝盖的水稻田里,重复地收割田里金黄的水稻,后面不时传来爸爸妈妈打谷子的“嗒嗒”声,我满脸汗水,因为瘦小,繁重的体力和多日的劳作让我心灰意冷,泪水夹着汗水从我嘴角流过,苦苦的,咸咸的,我心中暗暗发誓,这辈子我一定要踏出稻田,走出农村!假期过后,我发奋读书,每天几乎只休息四五个小时,因为家境贫穷,读完直接选择了可以就业的师范!通知我去领录取通知书时,我还正在田里收割稻子,我把镰刀向旁一扔,高兴地跳了起来!接到录取通知书时,看见师范前的那“特殊”二字,我兴奋了好久,以为是师范中最好的学校!进入师范后,我渐渐明白了,所谓的“特殊”指的是我们以后教育对象的特殊,因为没有直面特殊学生,充实而愉快的师范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1999年的春天,万物复苏,怀着无比的期待,我来到涪陵聋哑学校实习。
好不容易才问到了地址,从一所较旧的小学里进去,在一排排整齐宽敞的教室的最边上的一间教室,找到了我要找的学校。
走近一看,一间狭小的教室里,几张旧旧的课桌和一块木质黑板孤零零地放在里面。
上课铃声响了,四五个孩子被一个面容慈祥的老师带了进来,后来才知道,他就是这所只有一个班的学校的校长。
我不知道校长都给孩子们说了什么,我耳朵嗡嗡的,什么都没有听进去,简陋的学校瞬间击垮了我,我不知道是怎样走出“学校”的。
回到住宿的地方,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反复地问自己,这就是我以后工作的地方吗?可是,离我所期待的学校也相差太远了吧!冷静下来后,我告诉自己,不管学校条件如何,我也终于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了,以后的日子还很长,就看自己如何奋斗了!接下来的实习倒也顺利,我用心地和这些聋哑儿童交流,他们很快就接纳了我,也和我熟识起来!临走时,我带着孩子们用白纸办了这所学校的第一“块”黑板报,他们很开心,也舍不得我走,我告诉他们,我一定会回来的!1999年的初秋,我毕业被分配到了涪陵聋哑学校,当时涪陵李渡区和枳城区两所聋哑学校进行了合并,搬迁到了原来的教师进修学校,孩子们终于有了独立的操场,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虽然住宿条件较差,在负楼,但也算有了居住之所,我也分到六楼厕所旁一间宿舍,三角形的,只能容下一张一米五的床,因为是顶楼,下雨时,屋顶总会湿湿的!在那间窄小又潮湿的小屋子里,我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学校的孩子来自主城的很少,绝大多数来自涪陵的各个乡镇,因为离家远,学校实行月假寄宿制,集中上22天课左右,再集中休息周末!孩子们远离了父母,学校里的老师就是他们唯一的依靠!我也只有放月假才回去家,平时下课后就和孩子们呆在一起,我教会了孩子们第一套广播体操和第一套眼保健操,在城八校辅导员梁瑾的帮助下成立了少先队组织,给孩子们上了第一节主题班队课,和孩子们第一次去春游包饺子……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是最快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守这一方净土用“爱”呵护折翼的天使
涪陵区特殊教育学校鲁朝惠
选择特殊教育纯属偶然,那年我16岁,在农田里割谷子时,烈日当空,瘦瘦的我站着没过膝盖的水稻田里,重复地收割田里金黄的水稻,后面不时传来爸爸妈妈打谷子的“嗒嗒”声。
我满脸汗水,因为瘦小,繁重的体力和多日的劳作让我非常沮丧,泪水夹着汗水从我嘴角流过,苦苦的,咸咸的,我心中暗暗发誓,这辈子我一定要踏出稻田,走出农村!
假期过后,我发奋读书,每天几乎只休息四五个小时,因为家境贫穷,读完初中,我直接选择了可以就业的师范!通知我去领录取通知书时,我还正在田里收割稻子,我把镰刀向旁一扔,高兴地跳了起来!接到录取通知书时,看见师范前的那“特殊”二字,我兴奋了好久,以为是师范中最好的学校!进入师范后,我渐渐明白了,所谓的“特殊”指的是我们以后教育对象的特殊,因为没有直面特殊学生,充实而愉快的师范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
1999年的春天,万物复苏,怀着无比的期待,我来到涪陵聋哑学校实习。
好不容易才问到了地址,从一所较旧的小学里进去,在一排排整齐宽敞的教室的最边上,找到了我要找的学校。
走近一看,一间狭小的教室里,几张旧旧的课桌和一块木质黑板孤零零地放在里面。
上课铃声响了,四五个聋哑孩子被一个面容慈祥的老师带了进来,后来才知道,他就是这所只有一个班的学校的校长。
我不知道校长当时都给孩子们说了什么,我耳朵嗡嗡的,什么都没有听进
去,简陋的学校瞬间击垮了我,我不知道是怎样走出学校的。
回到住宿的地方,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反复地问自己,这就是我以后工作的地方吗?可是,离我所期待的学校也相差太远了吧!冷静下来后,我告诉自己,不管学校条件如何,我也终于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了,以后的日子还很长,就看自己如何奋斗了!接下来的实习倒也顺利,我用心地和这些聋哑儿童交流,他们很快就接纳了我,也和我熟识起来!临走时,我带着孩子们用白纸办了这所学校的第一“块”黑板报,他们很开心,也舍不得我走,我告诉他们,我一定会回来的!
1999年的初秋,我毕业被分配到了涪陵聋哑学校,当时涪陵李渡区和枳城区两所聋哑学校进行了合并,搬迁到了原来的教师进修学校,孩子们终于有了独立的操场,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虽然住宿条件较差,在负楼,但也算有了居住之所。
我也分到了六楼厕所旁的一间宿舍,三角形的,只能容下一张一米五的床,因为是顶楼,下雨时,屋顶总会湿湿的!在那间窄小又潮湿的小屋子里,我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
学校的孩子来自主城的很少,绝大多数来自涪陵的各个乡镇,因为离家远,学校实行寄宿制,集中上22天课,再集中休息周末!孩子们远离了父母,学校里的老师就是他们唯一的依靠!我也只有放月假才回家去,平时下课后就和孩子们呆在一起。
我教会了孩子们第一套广播体操和第一套眼保健操,在城八校辅导员梁瑾的帮助下成立了少先队组织,给孩子们上了第一节主题班队课,和孩子们第一次去春游包饺子……
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是最快乐的。
我忘却了自己是老师,把自己当成他们的大姐姐,在课堂上和他们一起成长,在课余和他们用手语聊天、嬉戏,晚自习和他们一起坐在教室里攻读自考书……那时的我,简单而又快乐!
记得2001年的春天,我们接到区残联的一个通知,学校将组织学生参加重庆市第二届残疾人文艺汇演。
学校里没有音乐老师,也没有舞蹈老师,我和另一个年轻的老师负责排练一个舞蹈节目!当时学生很少,全校也就二十来人,我们选了十个较大的学生,五男五女,五音不全的我也不知道该教他们什么舞蹈,后来索性把在师范学过的一个彝族舞蹈《七月火把节》教给了孩子们!训练的过程是异常痛苦的,孩子们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舞蹈,耳朵也听不清节奏,学校条件异常简陋,没有电视,没有音响,没有镜子,没有风扇,六月的天骄阳似火,十多平方米的教室像一个蒸笼,把我们近乎烤熟了!农村孩子的朴实和韧劲在那恶劣的环境中体现了出来,我手拉着学生的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一遍又一遍地带着他们跳!反复成千上百次地练习!后来我们有幸得到了区歌舞团的夏详文老师的指导,孩子们的动作规范了很多,但还是很难做到整齐划一,孩子们顶着酷热,汗流浃背地坚持着一遍一遍的练习,动作也日趋整齐。
在比赛的那天,我穿着从地摊上买来的二十几元的裙子站在重庆绚烂的舞台上,指挥者那群从来没有跳过舞蹈的孩子,赢得了众人多次的掌声!那群从未上过舞台的孩子,通过共同的努力,荣获了舞蹈组一等奖!得知获奖名次的时候,我和孩子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幸福地笑出了眼泪了!那时的孩子们,是那样的自信和阳
光!
学校的物质生活是异常的匮乏,买书和吃饭用去了我全部的工资,我几乎是举债度日!几年后,有些年轻老师的激情慢慢地褪去了!我也开始了有些职业倦怠,送走了一批毕业班,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我开始觉得我的生活缺少了些什么!
我把自己封闭了起来,每天重复着相同的事情!谈不上快乐,也无所谓痛苦!有一个记者曾经这样问过我,在你的工作中,你觉得最困难的是什么?我说,是坚持!特殊教育是需要奉献爱的职业,需要所有从事这个职业的老师每天心怀太阳,去温暖每个孩子柔弱的心灵!可是,每天都心怀奉献精神的我们,有时也会疲惫不堪!在那个暑假里,我又回到了老家,为爸爸妈妈收割依旧金黄的稻谷,曾经是那样的雄心勃勃,意气风发,如今,却开始怀疑自己坚持的理由。
老爸老妈依旧乐此不疲地收割着稻子,我的内心也跟着翻江倒海起来!是啊,农民的工作是种好地,我的工作是培养好学生,农民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庄稼,而我有什么理由放弃这些孩子呢?如果连我们从事特殊教育的一线老师都放弃了这些孩子,还有谁能担当起教育他们的任务呢?虽然没有鲜花和掌声,但我依旧还有孩子们对我的信任和依恋!一杯开水,一个桔子,一张贺卡,孩子们一次次围绕在我身边听我讲故事的情景再次浮现在了我的眼前!我想,这就是坚持的理由:我不能辜负孩子对我的信任和依恋!
回到了学校,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我所能带给孩子们最多的快乐!我每年给留守的孩子们过集体生日,买水果鼓励他们不断取得的成绩,带领他们外出到养老院去慰问老人……尽量让他们每
天都过得充实和快乐!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尤其是这些远离父母的特殊孩子,他们内心单纯而敏感,只要给予他们一缕阳光,就会照亮他们整个心田!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就像他的父母一样关心他的生活点滴。
天冷了,时常叮嘱他们注意加衣服;生病了,为他们垫付药费;心里不快乐了,为他们解开心结;……
每个特殊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我愿继续守候特教这方净土,用心去呵护他们,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