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邦多一带重砂(金)特征研究(范俊杰,路彦明,赵新峰等,《黄金地质》2003.1)

合集下载

西藏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蚀变与脉体系统_张志

西藏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蚀变与脉体系统_张志

2014年12月December,2014矿床地质MINERAL DEPOSITS第33卷第6期33(6):1268 1286文章编号:0258_7106(2014)06_1268_19西藏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蚀变与脉体系统*张志1,陈毓川2,唐菊兴3**,李玉彬4,高轲1,王勤1,李壮1,李建力4(1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2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3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4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青海格尔木816000)摘要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是班公湖_怒江成矿带第一个勘查评价出的大型斑岩铜矿床。

文章在对矿区野外地质编录及室内镜下鉴定的基础上,对矿床蚀变与脉体系统进行了详细研究。

结果表明,矿区发育典型斑岩铜矿蚀变系统,且分带性非常明显,从斑岩体内部向外具有钾硅酸盐化带(外缘叠加泥化蚀变与绢云母化蚀变)→绢英岩化带(大部分叠加有泥化蚀变)→青磐岩化带→角岩化带的分带特征。

根据穿插关系、矿物组合及蚀变晕等特征可划分出21种脉体,早期形成的脉体包括在钾硅酸盐化带发育的磁铁矿细脉(M型脉共1种)、石英ʃ钾长石ʃ黑云母ʃ磁铁矿ʃ黄铜矿ʃ黄铁矿脉(A型脉共8种)以及具有矿物组合分带特征的石英ʃ磁铁矿ʃ黑云母+钾长石+黄铜矿+黄铁矿脉(EB型脉共2种),中期形成的脉体包括主要在绢英岩化与泥化叠加带发育的石英ʃ黄铜矿ʃ黄铁矿ʃ辉钼矿ʃ石膏脉(B型脉共5种),晚期形成的脉体包括主要在青磐岩化带发育的石英ʃ黄铁矿ʃ黄铜矿ʃ石膏ʃ方解石脉(D型脉共5种),以A、B、D型脉最为发育。

与矿化密切相关的蚀变带主要是钾硅酸盐化带、绢英岩化与泥化叠加带,与矿化密切相关的脉体主要为A型脉及B型脉。

与国内外典型矿床相比,多不杂矿床蚀变模式及矿物组合与“二长岩"模式相似。

多不杂矿床从内部的钾硅酸盐化带至外部的青磐岩化带均发育大量磁铁矿,且在青磐岩化带发育大量无矿石膏网脉,此是多不杂矿床的独有特色。

西藏班戈蓬错地区多金属地质成矿背景及成矿预测

西藏班戈蓬错地区多金属地质成矿背景及成矿预测

西藏班戈蓬错地区多金属地质成矿背景及成矿预测杨明文【摘要】西藏班戈蓬错地区地处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北缘、班公错-怒江结合带中段明显变宽的部位,隶属于著名的冈底斯—喜马拉雅成矿域、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成矿带.铁、铬、铅、锌、铜、金为该地区主要矿产品.文章通过对该地区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进行研究,希望对该地区找矿工作提供指导线索.【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年(卷),期】2017(000)019【总页数】2页(P137-138)【关键词】班戈蓬错;冈底斯—喜马拉雅成矿域;地质特征【作者】杨明文【作者单位】四川省地质矿产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四川成都6102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2测区地层隶属藏滇地层大区之班公湖—怒江地层区、东巧—江错地层分区(Ⅰ)和冈底斯—腾冲地层区、班戈地层分区(Ⅱ)。

各时代地层东西向延伸相对稳定,南北向变化显著。

根据岩性、岩相、生物群落面貌以及大地构造位置的差异进行地层分区和地层小区的划分[1]。

区内出露地层有泥盆系(D):中厚层状碳酸盐岩沉积夹中层状细碎屑岩;侏罗系(J)拉贡塘组(J2-3l):细粒长石岩屑砂岩、粉砂岩;接奴群(J2-3Jn):灰黑色板岩、千枚状板岩为主;白垩系(K)去申拉组(K1q):一套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建造;竟柱山组(K2j):竟柱山组为陆相磨拉石建造;古近系(E)牛堡组(E1-2n)出露极少,岩性为紫红色粗碎屑岩;第四系(Q)更新统(Qp)∶测区中更新统出露为塞玛尔曲砾岩(Cg)和湖积物;全新统(Qh):湖积、冲积、冲洪积、湖积、沼泽[2]。

测区大地构造位置地处班公湖—怒江—昌宁—孟连结合带(Ⅰ-3)南缘,冈底斯弧盆系(Ⅰ-4)北缘,大部位于班公湖—怒江—昌宁—孟连结合带[3]。

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形成了不同尺度、不同层次及不同成因的构造彼此共存的复杂构造格局。

构造线方向主要有近东西向、近南北向、北东向及北西向四组;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断裂、褶皱、片理、节理、线理等。

西藏多龙矿集区地堡那木岗铜(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

西藏多龙矿集区地堡那木岗铜(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

西藏多龙矿集区地堡那木岗铜(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孙振明;李才;任云生;李兴奎;王勤【摘要】The Dibaonamugang Cu (Au) deposit is a newly found large deposit.Metallogenic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K-feldspar-sulfide,quartz-polymetal sulfide,carbonate-pyrite and oxidation stages.The quartz-polymetal sulfide,carbonate-pyrite stages are the main ore stage.In order to make clear the oreforming fluid characteristics and make sure the ore genesis samples are collected from deep carbonate vein (generally pyrite,chalcopyrite-bearing quartz vein of the carbonate-pyrite stage) to observe petrography and measure temperature of fluid inclusion under microscope.The results show that fluid inclusion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of liquid-rich inclusions,gas-rich inclusions and sub-mineral-bearing inclusions;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andsalinities(w(NaCl,eq))of liquid-rich inclusions are range from 80℃ to 600℃,and 4.48% to 18.79%,and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and salinities(w(NaCl,eq))of gas-rich inclusions are 240℃ to 560℃,5.09% to 9.73%,and 240℃ to 560℃,36% to 72% of mineral-bearing prehensiv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metallogenic fluid of Dibaonamugang was strongly boiled and boiling is the important metallogenic mechanism.The above inclusion characteristics can be correlated with those of porphyry deposits abroad thus Dibaonamugang Cu (Au) deposit should be a porphyry deposit.%地堡那木岗铜(金)矿床位于西藏多龙矿集区,探明储量达大型规模;矿床的成矿过程分为岩浆作用阶段、钾长石-硫化物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碳酸盐-黄铁矿阶段和氧化作用阶段,其中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黄铁矿阶段为主要成矿阶段;为查明成矿流体特征,确定矿床成因类型,对取自深部矿石中的碳酸盐脉(均为碳酸盐-黄铁矿成矿阶段含黄铁矿黄铜矿石英脉)开展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观察和显微测温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上述矿物中主要发育富液相、富气相和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其中,富液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与盐度分别为:t=80~600℃、w(NaCl,eq) =4.48%~18.79%;富气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分别为:t=240~560℃、w(NaCl,eq)=5.09%~9.73%;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与盐度分别为:t=240~560℃、w(NaCl,eq)=36%~72%.综合分析认为,地堡那木岗铜(金)矿床成矿流体发生了强烈的沸腾作用,流体沸腾作用是该矿床的重要成矿机制.通过与国内外典型斑岩型矿床与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对比,其与斑岩型矿床的中高温、高盐度流体特征相似.因此,推测地堡那木岗矿床的成因类型为斑岩型铜(金)矿床.【期刊名称】《地质找矿论丛》【年(卷),期】2017(032)002【总页数】8页(P219-226)【关键词】地堡那木岗铜(金)矿床;斑岩型铜(金)矿;流体包裹体;矿床成因;多龙矿集区;西藏自治区【作者】孙振明;李才;任云生;李兴奎;王勤【作者单位】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四○二队,辽宁鞍山114002;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6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93;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159;P168.41地堡那木岗铜(金)矿床是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多龙矿集区的主要矿床。

藏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重金属污染环境承载力探讨

藏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重金属污染环境承载力探讨

藏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重金属污染环境承载力探讨矿山污染环境承载力是规范矿山文明开发、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工作。

藏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一直以来是阻碍地区矿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因此,有关藏北地区重金属污染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亟待开展。

论文指出未来藏北地区矿山污染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应该从矿山污染的特征出发,以流域为单元将藏北地区矿山重金属污染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分为,河道生态系统环境承载力和末端湖泊生态系统环境承载力两个主要部分进行分析。

标签:矿山污染;藏北;重金属污染;环境承载力Abstract: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mine pollution is an important work to standardize the development of mine civilization and ensure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The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northern Tibet has always been the main factor hind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mining economy. Therefore,it is urgent to study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northern Tibet.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future study on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mine pollution in northern Tibe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e pollution and divide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mine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northern Tibet into four parts:the river basin as a unit;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river ecosystem and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lake ecosystem were analyzed.Keywords:mine pollution;North Tibet;heavy metal pollution;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着恶性方向改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的能力[1]。

西藏崩纳藏布砂金矿中金的来源研究

西藏崩纳藏布砂金矿中金的来源研究

第14卷第6期2006年11月黄金科学技术Gold Sc i ence and TechnologyVol.14,No.6Nov.2006西藏崩纳藏布砂金矿中金的来源研究3王春宏1,2 葛良胜1,2 郭晓东1,2(1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21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河北廊坊,065000)摘要:藏北高原砂金广布,岩金找矿却一直没有突破。

对藏北规模最大的崩纳藏布砂金矿区地质环境、砂金产出层位及其成分特征、砂金的粒度与形态、砂金成分、相关重矿物组合等的详细研究发现,砂金富集的层位及程度与相应层位中隐晶质硅质结核或全硅质胶结物存在与否及含量高低具有密切关系。

研究表明,本区砂金矿床的金源于地球深部,是由地热泉带出地表,并迅速转入地表表生作用,由于水化学环境等条件的改变而发生迁移富集的。

体现了一种内外生连续成矿作用的成矿机制,对于深入认识高原地区具体地质条件下砂金矿床的成矿以及砂金作为岩金找矿标志意义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砂金;岩金;地热泉;来源;崩纳藏布;西藏中图分类号:P618.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2518(2006)0620001-12 藏北高原以盛产砂金而著名,基于岩金矿(化)乃“砂金之母”的认识,西藏地矿厅在上世纪末就已经把岩金找矿勘查工作提到一定的高度,勘查投入占有相当的比例,并多次作为学术命题加以探讨。

本世纪初,西藏地勘局又提出了“岩金找矿突破”的战略目标。

但岩金矿床的找矿工作一直未获得突破性进展(李金高等,2001)。

这一现象促使我们对以砂金为标志开展岩金找矿工作的思路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上世纪80代后期由西藏地质五队发现的崩纳藏布砂金矿是西藏第一个大型砂金矿床,储量13t。

矿区位于西藏申扎县西南120k m崩纳藏布河谷一带(图1),包括上游支沟水系的玛尔崆中型砂金矿、中下游的崩纳藏布大型砂金矿和下游的若干小型砂金矿点。

矿床发现之后,该区岩金矿的找矿工作立即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

揭开西藏优势矿产、富锂盐湖资源的面纱

揭开西藏优势矿产、富锂盐湖资源的面纱

揭开西藏优势矿产、富锂盐湖资源的⾯纱报告摘要事件描述:我们对于西藏⾃治区的矿产资源开发进⾏了跟踪。

事件点评:揭开西藏优势矿产资源的⾯纱。

西藏⾃治区拥有分布⼴泛、禀赋优越的矿产资源,矿种多达103种,优势资源包括铬、铜、盐湖硼锂等,皆为中国的稀缺关键矿产。

在锂资源⽅⾯,西藏拥有⼤⼩盐湖500多个,⾯积约8225km2,富锂盐湖主要分布在阿⾥、那曲、⽇喀则西北部,据我们不完全统计,平均锂浓度超过224mg/L,类型囊括碳酸盐型、硫酸钠亚型和硫酸镁亚型,尤其碳酸盐型全球罕见,具备锂浓度⾼、镁锂⽐极低的特征。

盐湖卤⽔中除了锂,还含有较⼤规模的硼、钾资源,并伴⽣铷、铯、溴等微量元素。

其中,扎布耶茶卡是⼀座西藏最具代表性、在产的碳酸盐型盐湖,其南北两湖的碳酸锂总储量184.10万吨、氯化钾总储量1618.46万吨、氧化硼总储量1147.78万吨,锂浓度420-1610mg/L,镁锂⽐低⾄0.015,⼀期建成产能采⽤巧妙的太阳池结晶法,50~65%品位碳酸锂结晶体在2021年有效产能有望达7000吨。

世界屋脊、亚洲⽔塔,西藏的矿产开发绝⾮等闲之功。

西藏全区的平均海拔超4000⽶,被称为世界屋脊,资源开发需克服艰苦⾃然条件及薄弱基础设施的制约,近年来道路设施持续改善,但电⼒供应依然有限。

同时,西藏作为关键⽔源地,淡⽔资源丰富,被誉为亚洲⽔塔,平均年⽔资源总量达4394亿⽴⽅⽶,占中国整体16.5%。

因此,西藏矿产开发需格外的严守⽣态红线,化学试剂的使⽤慎之⼜慎,这对⼯艺⽅案提出了⾼标准、⾼要求,形成⾼壁垒。

中国本⼟“未来⽩⾊⽯油”--锂资源获战略重估,青海及西藏盐湖肩负重任。

(1)由于新能源汽车、储能市场的⾼速成长,我们预计2020-2025年的全球锂电需求将从292GWh⼤增⾄1132GWh,对于上游锂资源的需求将从40万吨⼤增⾄135万吨碳酸锂当量。

(2)锂作为标准电极电势最低、最轻的⾦属元素,是天⽣的电池⾦属,未来将在要求⾼⽐能量的动⼒和储能电池领域享有长期需求刚性。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钠木钦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钠木钦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钠木钦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因薛万文;田永革;韩晓龙;付彦文;李杰【摘要】钠木钦金多金属矿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区域成矿以铜、金、铁矿为主.研究认为,钠木钦铜矿体受中二叠世下拉组地层与早白垩世中酸性侵入岩接触带——夕卡岩控制,而金矿体则主要受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铜矿成矿类型为夕卡岩型,金矿成矿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矿区Ⅰ、Ⅱ、Ⅲ号矿体的深部及Ⅱ号铜矿体的西部还具有较大的找矿空间.对矿区矿床特征的研究发现,钠木钦矿与区域上的尕尔穷等矿床具有较为相似的地质背景及成矿特征,但也有其独特之处.【期刊名称】《地质与资源》【年(卷),期】2019(028)003【总页数】7页(P266-271,288)【关键词】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钠木钦;西藏【作者】薛万文;田永革;韩晓龙;付彦文;李杰【作者单位】青海省青藏高原北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12;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青海西宁810012;青海省青藏高原北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12;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青海西宁810012;青海省青藏高原北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12;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青海西宁810012;青海省青藏高原北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12;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青海西宁810012;青海省青藏高原北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12;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青海西宁8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51;P618.41;P618.31钠木钦金多金属矿位于西藏自治区措勤县北西150 km处,属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❶田永革,等.西藏自治区仲巴县钠木钦矿区金多金属矿普查报告.青海省地质调查院,2012.,该成矿带位于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之间的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呈北西向延展,在西藏境内长约2500 km,宽5~50 km,是一条巨型缝合带[1-2].以往在成矿带的西部发现评价了一批铜金多金属矿床,包括有尕尔穷铜金矿床[3-4]、多龙铜金矿[5-6]等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潜力巨大.而钠木钦金多金属矿处于尕尔穷铜金矿床及多龙铜金矿的东南面,成矿背景与尕尔穷铜金矿较为相似.本文从矿区地质、矿体特征等方面,对矿床的成矿类型进行分析探讨,为该成矿带的研究及下一步勘查工作提供参考.1 区域地质背景钠木钦金多金属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临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地层出露较全,其中以中二叠世下拉组(P2x)分布较为广泛,其次有早白垩世则弄群下部(K1Z1)、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拉嘎组(C2P1l)、第四纪地层等.区域岩浆活动强烈,岩体出露面积较大,主要以白垩纪中-酸性侵入岩为主.构造主要为北西向断裂及其产生的次级裂隙构造.区域矿产以金、铜、铁等多金属矿为主,成因类型主要为夕卡岩型、斑岩型,已发现的矿床(点)有:尕尔穷铜金矿、多龙铜金矿、多不扎铜矿、拿若铜矿[7]、波龙铜金矿[8]、尕尔勤铜矿[9]、嘎拉勒铜金矿[10],以及弗野铁矿[11]、材玛铁矿[12]等铁多金属矿床,矿床规模自小型至超大型(图1).图1 区域成矿带位置示意图Fig.1 Location sketch map of regional metallogenic beltIII-2—班公湖-怒江金-铜-铁-银-铅-锌成矿带(Bangonghu-Nujiang Au-Cu-Fe-Ag-Pb-Zn metallogenic belt);III-3—冈底斯铜-铅-锌-钼-铬-铁-金-银成矿带(Gangdise Cu-Pb-Zn-Mo-Cr-Fe-Au-Ag metallogenic belt);1—尕尔穷铜金矿床(Garqiong copper-gold deposit);2—多龙-拿若铜金矿床(Duolong-Naruo copper-gold deposit);3—多不扎-尕尔勤铜矿床(Duobuzha-Garqin copper deposit);4—波龙铜金矿床(Bolong copper-gold deposit);5—嘎拉勒铜金矿床(Galale copper-gold deposit);6—弗野铁矿床(Fuye iron deposit);7—材玛铁矿床(Caima iron deposit)2 矿区地质特征2.1 地层矿区出露地层较为简单(图2),主要为中二叠世下拉组地层,出露面积约占矿区面积的55%,该地层又可分为下段(P2x1)和上段(P2x2)两层.下拉组下段主要分布在矿区中部,呈东西向条带状,出露面积占矿区面积的20%左右,厚度约几十米至数百米不等.岩性为深灰—浅灰色石英砂岩、粉砂岩、钙质砂岩、大理岩、含硅质泥质板岩等.产状:198~245°∠35~65°.与上覆中二叠世下拉组上段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关系.该层中的石英砂岩是矿区铜矿体的主要顶板及围岩,而大理岩是金矿体的主要赋矿层位.下拉组上段分布在矿区中南部及北部,厚度约数百米,出露面积占矿区面积的35%左右.岩性为浅灰—青灰色灰岩,局部地段有深灰色灰岩,在灰岩中有少量的硅质条带和硅质结核充填.产状:188~215°∠45~70°.岩层局部破碎蚀变较为强烈,发育有破碎蚀变带,是矿区Ⅰ号金矿带的主要围岩,与矿区金矿体具有较为密切的成因关系.其次矿区中还出露有第四纪更新世(Qp3apl)地层及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拉嘎组地层等.2.2 构造矿区内构造主要为断裂构造,其中在矿区中北部有一条北西西向断层F1,断层倾向北北东,倾角50°,贯穿整个矿区,出露宽度约30~50 m,有明显的逆断层特征.从变形特征看,该断层具有脆性的变形性质,发育有构造破碎带,岩石具片理岩化,变形经历具有多期性,主要表现为早期韧性,后期脆性的复合或叠加性质. 在F1断层北东方向发育有一条构造破碎带(F2),破碎带走向为东西向,破碎带长3.5 km,宽100~200 m.破碎带内具较强的褐铁矿化、黄铁矿化、黏土矿化、碳酸盐化,硅化现象较为明显.破碎带内石英脉发育,局部地带可见明金.Ⅰ号金矿带就位于该破碎带的东部.矿区南东部发现有一条构造破碎带(F3),破碎带走向为东西向,破碎带长约1 km,宽200 m左右.岩性主要为碎裂灰岩、碎裂大理岩等.破碎带内具较强的褐铁矿化、黄铁矿化、黏土矿化、碳酸盐化现象.破碎带内石英脉发育,局部地带可见明金.Ⅲ号金矿带就位于该破碎带内,破碎带向东延伸至矿区外.图2 钠木钦地区地质简图Fig.2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Namuqin area1—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物(Upper Pleistocene alluvium-diluvium);2—中二叠世下拉组上段灰岩(limestone of U.mem.,Xiala fm.,Middle Permian);3—下拉组下段石英砂岩(quartz sandstone of L.mem.,Xiala fm.);4—下拉组下段钙质砂岩(calcareous sandstone of L.mem.,Xiala fm.);5—下拉组下段含硅质泥质板岩(siliceous-argillaceous slate of L.mem.,Xiala fm.);6—下拉组下段大理岩(marble of L.mem.,Xiala fm.);7—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拉嘎组白云岩(dolomite of Laka fm.,Late Carboniferous-Early Permian);8—早白垩世花岗斑岩(Early Cretaceous granite porphyry);9—早白垩世黑云母闪长岩(Early Cretaceous biotite diorite);10—早白垩世石英二长岩(Early Cretaceous quartz monzonite);11—早白垩世辉石闪长岩(Early Cretaceous pyroxene diorite);12—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Early Cretaceous granodiorite);13—石英闪长玢岩(quartz diorite porphyrite);14—夕卡岩(skarn);15—断层破碎带(fault fracture zone);16—地质界线(geological boundary);17—断层(fault);18—产状(occurrence);19—矿带位置及编号(ore belt and number);20—矿体位置及编号(orebody and number)2.3 岩浆岩矿区内岩浆岩分布广泛,主要出露在F1断层的南侧,受构造控制,各岩浆岩地质体主要呈近东西向展布.普查区内出露均为早白垩世中-酸性侵入岩体,岩性主要有花岗闪长岩、黑云母闪长岩、辉石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斑岩.其中与成矿较为密切的主要为花岗闪长岩(K1γδ)与黑云母闪长岩(K1δβ).花岗闪长岩:分布于矿区中部的Ⅱ号铜矿带附近,岩体呈岩株状由北向南侵入地表,出露面积约0.8 km2,其围岩为夕卡岩及中二叠世下拉组下段的钙质砂岩,岩体与围岩为侵入接触,接触面产状:0~10°∠20~35°.岩石为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有石英、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磷灰石和金属矿物等,岩石的色率在7%左右,岩石后期受到轻微的次生蚀变.该岩体的侵入不仅为铜矿的形成提供了成矿热液,也是金属硫化物有用组分的重要来源.黑云母闪长岩:分布于矿区的东部,呈岩株状,岩体受断层控制呈东西向分布,出露面积约为0.4 km2,岩体与围岩中二叠世下拉组的灰岩呈侵入接触,接触面产状175°∠57°.岩石具中—中细粒半自形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等.该侵入体位于Ⅰ号金矿带的正南侧,与金矿带的形成具有较为密切的成因关系.2.4 变质岩矿区内主要分布有3种变质岩,一种是以接触交代变质形成的夕卡岩,另一种是以热变质形成的大理岩,其次是受脆性动力变质形成的碎裂岩.其中与成矿关系较为密切的主要是夕卡岩与碎裂岩.夕卡岩呈带状分布于矿区中部和东部,是早白垩世的花岗闪长岩侵入于中二叠世下拉组的沉积岩后变质而成.岩石颜色为绿色、咖啡色、黄色、褐色.中部夕卡岩与Ⅱ号铜矿带具有密切的控矿关系,该夕卡岩带走向为东西向,延伸2.5 km左右,宽一般为50~200 m,岩层产状 176~200°∠15~36°.蚀变相当强,主要以黄铁矿化、绿帘石化、黏土矿化、碳酸盐化为主,主要矿物为石榴子石、黄铁矿、透辉石、绿泥石,磁铁矿.碎裂岩受区域构造控制,主要呈东西向分布于Ⅰ号和Ⅲ号金矿带上,它是金矿体的含矿母岩.岩石呈灰色,碎裂结构,残余鳞片粒状变晶构造、块状构造.该岩石前后受脆性应力改造和矿化热液的充填胶结等一系列的地质作用改造,原岩为灰岩、大理岩,组成矿物为简单的方解石和白云石,在脆性应力作用下岩石破碎成大小不等的近棱角状碎块,大小在1~10 mm.岩石具较强的矿化蚀变,主要有褐铁矿化、绢云母化、黄钾铁矾化、碳酸盐化、硅化.3 矿床地质特征3.1 矿化带及矿体特征通过野外勘查工作,在矿区共圈定有3条矿化带,金、铜多金属矿体21条,现对矿区矿化带及矿体特征进行简要叙述(图2).1)Ⅰ号金矿带:位于矿区北东部的F2破碎蚀变带中,受破碎带控制呈东西向带状,矿带长约1 km,宽约 100~200 m,矿带中岩层产状:310~15°∠18~70°.该矿带中共圈出金多金属矿体5条,矿体长度80~324 m,厚度1.00~9.52 m,Au 品位1.24×10-6~12.2×10-6.其中Ⅰ-Au1为主矿体,矿种为Au、Cu共生.2)Ⅱ号铜矿带(图2、3):位于矿区中西部的夕卡岩带内,受接触部位夕卡岩形态的控制,矿带呈近东西向展布,长约700 m,宽约100~200 m.矿体在垂向上受夕卡岩产状控制,总体向南倾,西部较缓东部较陡,产状 142~185°∠32~60°,岩性自上而下为蚀变灰岩-夕卡岩-花岗闪长岩体,铜矿体沿该3种类型的岩性均有分布.该矿带共圈出铜多金属矿体5条,其中Ⅱ-Cu2与Ⅱ-Cu4为主矿体. 图3 Ⅱ号铜矿带4830中段平面图Fig.3 Plan of No.II copper ore belt at Level 48301—花岗闪长岩(granodiorite);2—夕卡岩(skarn);3—地质界线(geological boundary);4—黄铜矿化(chalcopyritization);5—黄铁矿化(pyritization);6—褐铁矿化(ferritization);7—孔雀石化(malachitization);8—硐探工程及编号(exploratory tunneling project and number);9—铜矿体及编号(Cu orebody and number);10—金矿体及编号(Au orebody and number)3)Ⅲ号金矿带:位于矿区南东部的F3破碎蚀变带中.该矿带产于中二叠世下拉组地层,岩性为碎裂灰岩与碎裂大理岩,围岩为下拉组灰岩与早白垩世石英二长岩.矿带呈北东东向展布,长约400 m,宽约100 m,向北东延伸至矿区外.矿带蚀变类型主要为黄钾铁矾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硅化.该矿带中共圈出金多金属矿体6条,各矿体长度80 m,厚度1.24~11.16 m,Au 品位1.14×10-6~27.35×10-6,各矿体产状:155°∠75°左右.其中Ⅲ-Au1 为主矿体.除上述矿化带及矿体外,在Ⅰ号金矿带西约1 km发现有3条金矿体及1条金铁共生矿体;在Ⅱ号铜矿带南约1.5 km发现1条铜矿体.各矿体特征见表1.3.2 矿石特征矿石类型按含矿矿种不同及成因差异主要分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石和夕卡岩型铜矿石.表1 矿体基本特征一览表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orebodies矿带编号矿体编号ⅠⅠ-Au1Ⅰ-Au2Ⅰ-Au3Ⅰ-Au4Ⅰ-Au5Ⅱ-Cu1Ⅱ-Cu2ⅡⅡ-Cu3矿体长度/m 324 220 80 216 80 190 570 145平均厚度/m 4.14 2.24 3.81 4.08 1.132.84 20.35 2.39平均品位Cu/10-2 0.38 0.43 0.59 0.31产状Au/10-6 Ag/10-6 TFe/10-2 倾向/(°)倾角/(°)4.36 15 70 2.49 52.2 29 52 4.66 358 58 12.2 63.62 358? 42 1.56 0 70 165 32 142-185 43-60 150 37Ⅱ-Cu4 285 23.850.81 151 39Ⅱ-Au1 80 1.74 1.95 151 39Ⅲ—Au1 80 11.16 20.6 155 75ⅢⅢ—Au2 80 1.24 20.8 155 75Ⅲ—Au3 80 1.24 4.03 155 75Ⅲ—Au4 80 3.72 27.35 155 75Ⅲ—Au5 80 2.88 6.54 130 75Ⅲ—Cu、Au1 80 2.48 0.35 5.42 155 75外 Cu1 160 23.52 0.28 195 79外 Au1 80 1.12 1.15 336 61外 Au2 80 2.93 1.2 336 61外 Au3 80 7.02 1.77 336 61外 Au、TFe1 80 9.522.26 20.9 336 61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石:矿石中矿石矿物主要为自然金、褐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有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白云母、绿泥石、斜长石.矿石结构主要为粒状变晶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矿石的构造主要为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根据物相样分析,其中金矿物类型主要为氧化相的金矿物和自然金矿物类型.夕卡岩型铜矿石: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磁铁矿、黄铁矿、孔雀石、褐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有方解石、白云石、石榴石、透辉石、石英、白云母、绿泥石、斜长石、钾长石、角闪石、榍石和磷灰石.其中黄铜矿、斑铜矿、磁铁矿、孔雀石等是矿石中的主要有用矿物.矿石结构主要有:他形-半自形不等粒状结构,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磁铁矿多为该结构形式;固溶体分离结构,其中有黄铜矿、斑铜矿互相间形成的格架状、片状、蠕虫状分离结构;交代环边结构,主要有辉铜矿沿斑铜矿、黄铜矿边缘,磁黄铁矿沿黄铁矿边缘交代形成的结构;包含结构:主要为黄铜矿包含细小的磁铁矿.矿石的构造主要为脉状构造,其次为浸染状、薄膜状及斑点状构造等.根据矿物间相互交代、分离等特征确定矿物生成顺序为: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褐铁矿(孔雀石).4 矿床成因探讨根据本区矿石类型、矿体分布特征及矿化蚀变等情况,认为本矿区的矿床类型分为构造蚀变岩型金多金属矿床和夕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2类.4.1 金矿床成因本区位于西藏境内构造活动较为频繁的班-怒缝合带,在中二叠世下拉组地层受到区域构造运动形成了近东西向的构造带,随后早白垩世中-酸性侵入岩侵入,并伴随着构造带的地热异常,在构造断裂带附近岩层内的同生水和地下水形成了地下热液,当地下热液在循环过程中,不断溶解和萃取围岩中的有用组分,逐步转化为含矿热液.在构造作用的影响下,当含矿热液运移至构造破碎带及其次级构造裂隙时,物理化学条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促使Au、Ag等有用元素从含矿热液中析出沉淀而成矿.同时,在矿体中发育有褐铁矿化、黄钾铁矾化、硅化、碳酸盐化等围岩蚀变.此后该区地壳不断抬升,经历了后期风化、剥蚀,从而形成蚀变带及金矿化体出露地表的现状.综上所述,钠木钦金矿床为构造蚀变岩型金多金属矿.4.2 铜矿床成因根据矿区矿化体分布特征、矿石类型等认为铜矿成矿过程主要可分为夕卡岩期、金属硫化物期和表生期3个成矿期.1)夕卡岩期:当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侵入到灰岩时,岩体与围岩发生接触交待作用,形成以夕卡岩为主的夕卡岩带,此成矿期由于接触带温度较高,一般不形成硫化物的沉淀,而是形成石榴石、透辉石、阳起石、透闪石、绿帘石等一系列夕卡岩型矿物.2)金属硫化物期:成矿期中成矿温度相对较低,已降至高-中温环境,二氧化硅一般不再和Ca、Fe、Mg、Al组成夕卡岩矿物,而是独立的形成石英,并有典型的绿泥石、方解石等热液矿物.此时伴随着岩浆的结晶和演化,从交代作用中分离出的汽水热液中含有大量的成矿元素和各种挥发组分,随着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促使Cu等有用金属以硫化物的形式从汽水热液中析出,沿岩石的节理或裂隙沉淀而成矿.3)表生期:在内生条件下形成的铜矿床因长期的风化剥蚀而出露地表或接近地表,在大气、水、生物作用下的分解改组,形成孔雀石、蓝铜矿、铜兰、褐铁矿等次生矿物.形成现有的地表以氧化铜矿为主,深部以原生铜矿为主的现状.综上所述,钠木钦铜矿床为夕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4.3 成矿年龄推断根据上述可知,该矿区的铜矿与金矿虽然在成因上有区别,但它们均与早白垩世中-酸性侵入岩有着密不可分的成因关系,都是在早白垩世中-酸性岩浆侵入后成矿的.区域上与矿区北东相邻的尕尔穷铜金矿床成矿围岩也是早白垩世中-酸性侵入岩,为同一侵入岩体,成矿背景、矿床成因等都极为相似,成矿时代也不尽相同.因此根据锆石U-Pb同位素分析并参考尕尔穷铜金矿的成矿年龄推断[2],本矿床中酸性侵入岩成岩年龄为112.0±2.3 Ma,成矿年龄为 89.7 Ma,对应时代为早白垩世.5 结论钠木钦金多金属矿与区域上的尕尔穷等矿床具有较为相似的地质背景和成矿特征等,但钠木钦矿也有其独特之处,通过对该矿床的研究可以获得如下认识.1)矿床与早白垩世中-酸性侵入岩有较为密切的成因关系,Ⅰ、Ⅲ金矿带主要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Ⅱ铜矿带主要为夕卡岩型铜多金属矿.2)金矿体主要受区域断裂所形成的构造破碎带控制,而铜多金属矿主要受中二叠世下拉组地层与早白垩世中-酸性侵入岩接触部位的夕卡岩带控制.3)从目前对矿区矿体的控制程度分析,矿区Ⅰ、Ⅱ、Ⅲ号矿体的深部及Ⅱ号铜矿体的西部还具有较大的找矿空间,前景较好.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潘桂棠.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3:15-130. [2]吕立娜,赵元艺,宋亮,等.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富铁矿与铜(金)矿 C、Si、O、S 和 Pb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11,85(8):1291-1304.[3]胡正华,丁枫,唐菊兴,等.西藏革吉县尕尔穷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意义[J].地球学报,2012,33(4):588-600.[4]张志,唐菊兴,陈毓川,等.西藏班-怒结合带尕尔穷铜金矿床矽卡岩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3,32(3):305-317.[5]陈红旗,曲晓明,范淑芳.西藏改则县多龙矿集区斑岩型铜金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成矿-找矿模型[J].矿床地质,2015,34(2):321-332.[6]段志明,李光明,张晖,等.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缘多龙矿集区晚三叠世—侏罗纪增生杂岩结构及其对成矿地质背景的约束[J].地质通报,2013,32(5):742-750.(/Continued on Page 288)(/Continued from Page 271)[7]高轲,钟康惠,唐菊兴,等.西藏多龙矿集区拿若铜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前景探讨[J].矿物学报,2013(S2):763-764.[8]李玉彬,钟婉婷,张天平,等.西藏改则县波龙斑岩型铜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浅析[J].地球学报,2012,33(4):579-587.[9]方向,唐菊兴,丁帅,等.西藏多龙矿集区尕尔勤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J].矿物学报,2013(S2):306-307.[10]何建娟,肖渊甫,郭龙,等.西藏嘎拉勒铜金矿床金和银的赋存状态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4,33(6):1143-1150.[11]冯国胜,陈振华,廖六根,等.西藏日土地区弗野玢岩铁矿的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J].地质通报,2007,26(8):1041-1047.[12]胡为正,廖辉宝,黄东荣.西藏日土县材玛铁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资源调查与环境,2014,35(2):120-129.。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矿ASTER遥感蚀变异常特征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矿ASTER遥感蚀变异常特征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矿ASTER遥感蚀变异常特征胡紫豪;唐菊兴;张廷斌;吴华;徐志忠;别小娟【摘要】Using the mask and direct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pproach,the authors extracted the remote sensing alternation anomalies of the Duobuza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on the basis of ASTER dat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lteration anomali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lteration anomalies and surface alter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teration anomalies and known ore bodies were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lteration anomalies extracted by ASTER data are relatively satisfactory and can provide the remote sensing basis for delineation of the smallest prognostic target within the forecasting work area of the Duolong copper deposit in the mineral resource potential assessment of Tibet.%采用ASTER数据,利用“掩模+定向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了多不杂斑岩铜矿的遥感蚀变异常.对蚀变异常的特征、蚀变异常与地面蚀变对应关系、蚀变异常与已知矿体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利用ASTER 数据提取的蚀变异常效果较好,为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多龙铜矿预测工作区的最小预测区圈定提供了遥感依据.【期刊名称】《国土资源遥感》【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5页(P150-154)【关键词】遥感;蚀变异常;ASTER;多不杂斑岩铜矿【作者】胡紫豪;唐菊兴;张廷斌;吴华;徐志忠;别小娟【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610059;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610059;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拉萨850000;西藏地勘局第五地质大队,格尔木816000;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79近矿围岩蚀变是成矿物质在逐步富集成矿过程中留下的印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重砂物质特征
本次重砂测量对水系沉积物样品进行低 密度、小比例尺 测量。共采集 484 件样品, 其中 80% 为单坑 法取样所得。采样密度为 0104~ 0106 件Pkm2。对样品进行了半定量简
图 1 工作 区 地 质简 图 ( 据西 藏 自 治 区区 域 地 质 志, 1993)
Q ) 第 四 系; K1 d ) 砂 岩; J3 ) K1 z ) 侏 罗) 白 垩 纪 砂 岩; CB6 ) 黑云 母二 长 花岗 岩 ; 1 ) 断 裂; 2 ) 砂 金矿 床 ( 点 ) ;
3 ) 金异常范围及编号
分析 ( 表 1) 。天然重砂样品中含有大量的 泥土和砂砾, 通过野外 初步淘洗, 其中 63 件样品中见金粒, 据其形态 ( 状) 可以把金
收稿日期: 2002O12O24。王美娟编辑。 作者简介: 范俊杰 ( 1976-) , 男, 安徽界首人, 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助理工程师, 学士, 从事黄金地质工作。
140D1G2 6
139B1G
1
0125
87C1G
2
0110, 01 35 148A1G3 1
140D1G
5
0120~ 01 25
注: 由河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实验室鉴定, 2001; 1) 测定矿物为自然银。
粒径Pmm 01 12~ 0125 01 15~ 0135
01 15 01125, 01 25 01 08~ 0112 01 20, 0110
百分比P%
55
35
8
1
磷钇矿主要集中分布于寨藏布沟及其支 流处的第四系中, 仅出现 8 处, 分布较少, 但很集中, 形成本区内的磷钇矿异常区。但 总体来讲, 该矿物皆分布于与花岗岩及黑云 母花岗岩相关的水系之中。结合金的分布特 征, 说明在该地 区金的 形成可能 与岩体有 关, 属于围岩成矿。
褐帘石主要分布于相对较老的石炭、二 叠、三叠系之中, 而石榴石分布于相对较晚 的侏罗、白垩系地层之中。由此可见, 金的 成矿类型为低温热液型。
第9 卷 第1期 2003 年 3 月
黄金地质 GOLD GEOLOGY
Vol1 9 No11 M ar1, 2003
藏北邦多一带重砂 ( 金) 特征研究
范俊杰1 , 路彦明1 , 赵新峰1, 王美娟1 , 马树旗2
( 11 武警黄金地 质研究所, 河北 廊坊 065000; 21 河北省区 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 河北 廊坊 065000)
西藏班公湖 ) 怒江成矿带位于西藏羌塘 地体与冈底斯地体的接合部位, 代表着中特 提斯洋壳消亡地带, 是大洋消减、碰撞闭合 的主缝合带[ 1] 。藏北地区分布众多的砂金矿 床 ( 点) , 而岩金 找矿 至今没 有重大 突破, 该区岩金找矿到何处找、找何种类型成了待 解决的问题。笔者从重砂测量方面对该带原 生金找矿的指示意义进行探讨, 希望对进一 步的岩金找矿工作有所帮助。
第1期
范俊杰等: 藏北邦多一带重砂 ( 金) 特征研究
27
表 1 西藏邦多一带部分砂金鉴定结果
原始样号 鉴定数 粒径Pmm 原始样号 鉴定数 粒径Pmm 原始样号 鉴定数
105A2
1
0108
150B1G
2
0110, 01 20
88D1G
4
111B1G
1
0115
153B1G
1
01 10
89C1
3
112B1G
注: 据卫万顺等, 2001。
874191 843100 879164 941118
表 5 重砂样品中自然金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地区 样 号
核 部P% Au Ag Cu
中 部P% Au Ag Cu
边 部P% Au Ag Cu
117A3G 88145 10116 0100 871 69 91 61 01 71 88111 91 38 0161
矿区重砂矿物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重晶石主要分布于那朗岩体的周围靠近中心 部位, 黄铁矿靠近岩体的外围处, 而与之相 关的金主要分布于其中间部位, 白钨矿位于 花岗岩岩基之内外接触带上, 与金的分布具 有一定的相关性。这样的分布, 显示其原岩 可能在母岩附近或搬运通道附近, 并受矿物 共生组合规律制约, 为近源性成矿。
01 10 01 20 01 20 01 20 01 05 01 18 01 15 01 10 01 15 01 10~ 0135 01 15
粒分为毛金、粒金、片金 ( 粗粒 金) 3 种, 其中毛金 36 件, 粒金 24 件, 片金 ( 粗粒 金) 仅 3 件。说明该区砂金搬运不远, 为近 源性成矿。
1
01 40
9C1G
1
117A3G
3
0115~ 01 20
23A1
1
01 10
71A2G
1
123D1G
1
0120
26B1
1
01 10
76B1
1
126C1G
1
0120
35A1G
2
01 25
79C1G
1
127D1G
7
0110~ 01 35 41A1G
1
01 25
80B1G
1
128A1G
2
0115, 01 20
全部样品 中均有 锆石出 现, 最 高含量 400 mg。有 411 件样品见到金红石 ( 表 3) , 一般为几十粒, 最高含量为 25 mg。主要分 布在邦多北部、东南部的白垩纪地层及当雄 雍错周围, 总体位于那朗岩体的围岩地带; 而电气石、独居 石主要 分布于邦 多一带的 J3 ) K1 z 地层中。其他地方也有零星分布。
28
黄金地质
2003 年
所测的银、铋化探异常[ 1] 吻合。
21112 寨藏布沟金异常 ( Y2 ) 位于寨藏 布水系主沟沟底, 面积约 42 km2 。主要矿物 有自然金、黄铁矿、重晶石、白钨矿、赤褐 铁矿、钛铁矿、石榴石、磁铁矿。异常位于 黑云母花岗岩岩体内, 与卫万顺等所测的铋 化探异常[ 1] 重合。 21113 寨藏布水系东沟金异 常 ( Y3) 异 常面积约 1315 km2。主要矿物有自然金、黄 铁矿、重晶石、辰砂、钛铁矿、赤褐铁矿、 磁铁矿。出露地层为上白垩统 ( K2) 杂色灰 岩、粗安岩、安山岩、流纹岩和老第三系渐 新统 ( E2) 紫 红色 砂岩、砂砾 岩。有 NNE 向断裂通过。与卫万顺等所测的金、铜、铋 化探异常[ 1] 吻合。 21114 雍错北岸金异常 ( Y4 ) 位于当惹 雍错 北岸西侧, 呈 SN 向, 面积约 20 km2。 出露地层为石炭系浅变质砂岩、板岩夹少量 生物碎屑灰岩透 镜体。西 部为黑云 母花岗 岩, 与围岩为断层接触关系。主要矿物有自 然金、黄铁矿、白钨矿、自然铅、重晶石、 辰砂、钛铁矿、赤褐铁矿、磁铁矿。与卫万 顺等所测的铋化探异常[ 1] 重合。 212 重砂矿物异常特征
2
0115, 01 20 153C1G
1
01 13
92C2G
1
113A1G
1
0115
15A1G
1
01 05
96B1G
2
113C2G
2
0125, 01 30 161C2G
1
01 40
98C1G
5
114B1G
5
0120~ 01 60 178B1G2 11)
01 20
99A1G
2
114B2G
1
0120
21C1G
摘要: 从重砂矿物方面对邦多一带的金矿特征及其分布加以分析。金及相伴的白钨矿、锆 石、金
红石等重砂矿物分布于那朗岩体的岩基之内外接触带上, 其原岩可能在母岩或搬运通道 附近。砂
金成色特征研究表明, 本区成矿类型为低温热液型近源成矿。
关键词: 金矿; 重砂调查; 西藏
中图分类号: P6181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O558X ( 2003) 01O0026O06
重砂测量 区位于 西藏中 北部, 地理坐 标: 东经 86b00c00d~ 87b00c00d, 北纬 31b00c 30d~ 32b00c00d, 面积约 10 000 km2。出露地 层主要为侏罗 ) 白垩纪砂岩。其构造受 EW 向班公湖 ) 怒江深大断裂的影响, 为衍生断 裂[ 1] ( 图 1) 。
114B1G 97150 0160 0119 961 73 01 55 01 00 96129 01 00 0168
3 重砂 ( 金) 化学成分特征
311 砂金成色特征 砂金成色是砂金成分标型特征之一[2] 。
第1期
范俊杰等: 藏北邦多一带重砂 ( 金) 特征研究
29
为系统地研究本区砂金成色特征, 对本区重 砂样品中自然金样品核部和中部及边缘分别 进行了 Au、Ag、Cu 测量 ( 表 4、5) , 并以 其核部、中部的平均含量作为真正的成色。
44C1G
1
01 10
82A1G
1
128B2G
2
0115, 01 20
58C1G
1
01 30
82A1G
1
130A1G
1
0120
61C1G
3
01 10~ 01 30 84B1G
1
130A2
3
0108~ 01 10 67C1G
1
01 20
84B1G3
1
137A1G
3
0130~ 01 35 70C2G
1
01 15
辰砂主要分布于当雄雍错北部, 距当雄 乡约 5 km 处, 位于岩体的北缘, 沿断裂呈 带状分布于邦多一带的侏罗、白垩纪地层之 中, 分布较为集中, 形成辰砂异常远景区。
331 件样品中可见铬铁矿, 占全部样品 的 81% , 最高含量 328 mg ( 表 2, 含量为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