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多重耐药机制

3中外医疗中外医疗I N FOR I GN M DI L TR TM N T2008N O .26CH I NA FOR EI G N M EDI CAL TREATM ENT综述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具有广谱耐药性的菌株日益增,其对妥布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羧苄青霉素和氧哌嗪青霉素的耐药率在30%~60%之间,且不断上升。
1994年报道对氨曲南和泰能的耐药率分别为43.7%和35%。
目前对其耐药机制研究也越来越多。
目前认为耐药机制包括β——内酰胺酶的水解、外膜通透性降低、主动外排系统的排出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使细菌产生了高度耐药。
1β-内酰胺酶的水解铜绿假单胞菌通过酶对抗生素的水解作用,可以使产酶菌在有抗生素存在的环境下仍能够生存[1]。
由β-内酰胺酶介导的耐药机制主要有:(1)铜绿假单胞菌产碳青霉烯酶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2)所有的铜绿假单胞菌都能够表达由染色体介导的A m pC 酶,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诱导剂可增加表达水平。
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A m pC 酶微弱水解碳青霉烯,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膜通透性下降而导致耐药性的产生,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产生低水平耐药的主要机制。
2氨基糖苷类修饰酶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主要机制是产生纯化酶,催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或羧基的共价修饰,导致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核糖体结合减少,促进药物摄取的E D P-l I 阻断而产生耐药性[2]。
国内从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4种A A C 基因和2种A N T 基因以及1种A PH 基因,一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可修饰多种氨基糖苷类药物使之失活[3]。
3改变抗生素作用靶位细菌在抗生素作用下产生诱导酶对菌体成分进行化学修饰,使其与抗生素结合的有效部位变异,使药物不敏感而细菌本身的生物功能正常。
对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PBP5的β-内酰胺酶活性具有重要作用,PB P5缺失的铜绿假单胞菌可显示高敏特性[4]。
铜绿耐药机制

铜绿耐药机制
铜绿耐药是指革兰氏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对抗生素的抗药性。
具体的耐药机制可以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 基因变异: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或水平基因传递获得耐药相关基因,从而导致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这些基因可以编码产生药物降解酶(如β-内酰胺酶)、药物排出蛋白
(如外膜孔道蛋白)、药物的修饰酶(如磷酸转移酶)等。
2. 外膜通道改变:铜绿假单胞菌的外膜由脂多糖组成,可以起到阻挡抗生素的作用。
耐药菌株可能通过改变外膜通道结构或降低通透性来减少抗生素的进入。
3. 药物靶标改变:铜绿假单胞菌能够通过改变药物的靶标结构,使其失去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例如,可能发生药物靶标的突变,导致抗生素无法与其结合或结合力降低。
4. 药物外排泵:铜绿假单胞菌含有多种药物外排泵,这些泵能够将抗生素从细胞内排出,减少药物在菌体内的积累,从而降低抗生素的效果。
综上所述,铜绿耐药机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机制使得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增加了其治疗的难度。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抗菌治疗的影响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抗菌治疗的影响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耐药性细菌,它具有多种耐药机制,严重影响了抗菌治疗的效果。
本文将深入探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并分析该耐药性对抗菌治疗的影响。
一、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1. 药物外排泵系统: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药物外排泵系统,如MexAB-OprM、MexCD-OprJ和MexEF-OprN等。
这些药物外排泵系统能有效地将抗生素从细胞内外排出,降低药物在细胞内的浓度,从而减少细胞所受到的药物压力。
2. 胞内酶的产生:铜绿假单胞菌能够产生β-内酰胺酶,这种酶能够有效地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
这种酶的产生使得抗生素在细胞内无法发挥其抗菌作用,导致细菌耐药。
3. 创建生物膜:铜绿假单胞菌具有生物膜形成的能力,生物膜提供了一种保护层,阻碍抗生素的进入,使得细菌在生物膜内相对于抗生素更加耐受。
此外,生物膜还能够促进细菌间的基因传递,进一步增加耐药性。
4. 固定多样的耐药基因: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丰富的基因库,其中包括多种耐药基因。
这些耐药基因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在菌群内传递,使得菌群中的细菌获得了耐药性。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能够在适应抗生素选择压力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耐药基因,进一步增加了其耐药性。
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对抗菌治疗的影响1. 临床治疗效果下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导致了常用抗菌药物对其的治疗效果下降。
当患者感染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时,抗菌药物可能无法有效杀灭菌株,从而延长感染时间,增加治疗难度和费用。
2. 增加治疗失败风险: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增加使得治疗失败的风险增加。
耐药性细菌在抗菌药物的压力下存活,可能发展出新的耐药基因,使其逐渐耐药多种抗菌药物。
这使得以往有效的抗菌治疗方案无法应用于与该菌株感染的患者,导致治疗失败。
3. 交叉感染的风险增加: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增加使得在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的风险增加。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与抗菌治疗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与抗菌治疗策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阴性细菌,被广泛认为是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它能够造成多种感染,特别是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机械通气、烧伤、固定术后等患者,感染的风险更高。
然而,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给治疗带来了困难。
因此,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治疗策略需要得到详细的研究和指导。
一、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主要归因于其先天性耐药性基因的存在以及后天性的耐药机制的获得。
先天性耐药性基因包括外膜通道蛋白质的相关基因、多药泵的基因等,可以降低抗生素进入细菌细胞的能力。
后天性耐药机制则源于铜绿假单胞菌细胞的遗传变异和外源性基因的水平传递。
1.多重抗药 (Multi-drug resistance, MDR):MDR是指铜绿假单胞菌对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耐药。
这种耐药性的主要机制是多药泵的过度表达,它能从细菌细胞中主动排出抗生素,从而降低抗生素在细菌内的有效浓度。
2.广谱β-内酰胺酶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s):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能够水解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得这些药物失去抗菌效果。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也能产生金属酶,使得抗生素大环内酯类和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性。
3.碳青霉烯酶 (Carbapenemases):碳青霉烯酶是一种能够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是目前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最为重要的耐药机制。
碳青霉烯酶主要分为A、B、D三类,其中KPC、NDM和OXA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
二、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治疗策略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给其抗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和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抗菌治疗策略:1.组合用药:针对临床上难以治疗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以考虑使用两种或更多抗菌药物的组合疗法。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机制及其对抗生素治疗的挑战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机制及其对抗生素治疗的挑战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和生物体表面等自然环境中。
它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强大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可在严苛的环境中存活并繁殖。
然而,它也是导致人类多种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尤其在医院内感染率较高。
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机制是其展开对抗生素治疗的主要挑战之一。
以下是有关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机制及其对抗生素治疗挑战的内容描述。
1. 多药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能发展出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这主要是由于其细胞墙结构的改变,导致抗生素无法进入细胞。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能通过获得耐药基因和药物泵等机制来耐受抗生素的作用。
2. β-内酰胺类酶:铜绿假单胞菌常通过产生β-内酰胺类酶来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这种酶会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导致抗生素失去作用。
由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该机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对抗生素治疗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3. 产生外膜囊泡:铜绿假单胞菌能够释放外膜囊泡,在其周围形成的囊泡中存在可耐受抗生素的病菌。
这些外膜囊泡提供了一种保护细菌免受抗生素的机制,加重了对治疗的困难。
4. 生化途径改变:铜绿假单胞菌还通过改变其生化途径来降低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例如,它可以改变亚硝酸盐还原酶的活性,从而导致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对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挑战推动了对新型抗生素的研发。
科学家们正在寻找新的目标和机制以克服这些耐药机制。
同时,利用联合治疗、顺序治疗和改变抗生素使用方法等策略也被提出,用于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1. 联合治疗:联合应用不同机制的抗生素可以减少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通过同时靶向不同的抗菌机制,联合治疗能够增加杀菌效果,提高治疗效果。
2. 顺序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可能在感染过程中发展出新的耐药机制。
顺序治疗就是在病程中改变抗生素的使用,以绕过耐药机制并提高治疗效果。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简介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典型的耐药性强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铜绿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和人体内。
铜绿假单胞菌在健康人体内是常见的细菌,但在免疫力低下、重症患者和烧伤患者中,它可以引起严重的感染,导致高死亡率。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极强的耐药性,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包括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耐药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铜绿假单胞菌的表达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以及对药物的外膜通道的变异。
目前,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十分困难,且耐药性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耐药机制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β-内酰胺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广谱β-内酰胺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两种酶可以降解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得这些抗生素失去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杀灭作用。
外膜通道的变异铜绿假单胞菌的外膜内含有许多通道蛋白,这些通道蛋白是抗生素通过外膜进入细胞内的主要通道。
当这些通道蛋白发生变异时,抗生素的进入受到限制,从而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过氧化物酶和耐药外泌体铜绿假单胞菌可以产生过氧化物酶和耐药外泌体,这些物质可以中和氧自由基和抗生素,从而减弱抗生素的杀菌效果。
感染与传播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引起感染。
在医疗机构中,常见的感染途径包括手术创口感染、呼吸道感染和尿路感染。
此外,医疗器械、环境表面和洗手间等也是感染的重要来源。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主要由于其高度适应能力和基因的水平转移。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形成生物膜,使得细菌在环境中更加稳定和易于传播。
防控策略控制和预防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医疗机构感染控制医疗机构应采取一系列严密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加强手卫生、合理使用抗生素、做好手术创口消毒等。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及其机制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及其机制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广泛的分布和高度耐药性。
在医疗机构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已成为严重的问题,对于治疗该菌引起的感染,抗生素耐药性的了解至关重要。
抗生素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常见的耐药机制包括基因突变和外源性基因的水平传递。
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呈现耐药性,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氨基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以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以下将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及其机制进行分析。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的内源性抗性机制是其耐药性的基础。
该菌种具有外膜结构以及多种封闭性的药物外排泵,这些结构可以拦截或排出抗生素,阻碍抗生素进入细胞或使其失效。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自由基清除系统和外泌体的产生,这些机制有助于保护菌体免受抗生素的影响。
其次,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还可通过激活或抑制特定的耐药性相关基因来实现。
研究发现,菌体中的多个基因(如mexAB-oprM、mexXY-oprM、nfxB和ampR)在抗生素耐药性中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
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参与了药物外排泵系统或抗生素降解酶的表达,从而使菌体对抗生素的作用降低。
此外,外源性基因的水平传递也在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耐药性基因以质粒或整合子的形式存在,它们可以通过转染、共同耐药岛(Resistance Island)或转座子的介导而传递给铜绿假单胞菌。
这种方式使菌体获得多样的抗生素耐药基因,从而增加了其对不同类别抗生素的耐药性。
在临床实践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对治疗选择带来了挑战。
然而,通过深入了解其耐药机制,可以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指导。
当前,一些新型抗菌药物(如环丙沙星类)在对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中显示出较好的效果,是一种潜在的治疗选择。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和植物根际中。
它是医院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且由于其多重耐药性的问题而引起了严重关注。
一、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现状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表现出耐药性,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等。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大约有20%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30%的菌株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超过50%的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产生耐药性。
这些耐药性的扩散不仅导致了治疗难度的加大,同时也增加了治疗成本,并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和医院感染等严重后果。
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影响因素1. 染色体突变: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来获得耐药性。
突变可能发生在菌体内部的基因,例如产生耐药相关酶的基因,进而导致抗生素的靶点发生改变,抗生素无法发挥作用。
2. 外源性基因的获取:通过水平基因转移,铜绿假单胞菌可以获得其他细菌的耐药基因。
这样的外源性基因可以编码抗生素降解酶、泵、质子泵和药物靶点变化等,从而增加抗菌药物的耐受性。
3. 细胞膜的改变:铜绿假单胞菌的细胞膜可以改变其对抗生素的透过性。
细菌通过改变细胞膜的脂多糖组成,降低了抗生素的渗透率,从而产生耐药性。
4. 多药耐药泵: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表达多药耐药泵来排出抗生素分子,减少其在细菌内部的浓度,从而达到抵抗抗生素的效果。
5. 生物膜的形成: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使其对抗生素更加耐受。
生物膜提供了细菌对环境的保护,降低了抗生素对细菌的效果。
三、应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措施1. 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医生和患者应该遵循抗生素使用的指导方针,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和滥用。
2. 严格的感染控制:医疗机构应采取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和设备消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Z h o n g s h a n At { i l i a t e d Ho s p i t a l o f S u n Y a t — s e n U n i v e r s i t y, Z h o n g s h a n , Gu a n g d o n g 5 2 8 4 0 3 , C h i n a )
s i s wa s p e r f o r me d wi t h t h e u s e o f S AS 9 . 1 s o f t wa r e .RES ULT S Amo n g t h e g e n e mu t a t i o n s o f t h e B — l a c t a ms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VI M一 2 ,I MP 一 2,VI M一 1,a n d I MP 一 1,we r e d e t e c t e d b y u s i n g PCR me t h o d,a n d t h e s t a t i s t i c a l a n a l y —
・论 著 ・
多药 耐 药 铜绿 假 单 胞 菌 对 』 3 一 内酰胺 类 药物 耐 药机 制 的研 究
王 娟 ,张 秀明 ,兰海丽 ,陈康 ,李 美玲
( 中山市人民医院检验医学中心 , 广东 中山 5 2 8 4 0 3 )
摘 要 :目的
探讨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 B 一 内 酰胺 类 药 物 的 耐 药 机 制 , 为 临 床 治 疗 提 供 参 考 依 据 。方 法 对
r l o s a w e r e i s o l a t e d f r o m J u l t o D e c , 2 0 1 0 .T o t a l l y 4 g e n o t y p e s o f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g e n e s t O p — l a c t a ms , i n c l u d i n g t h e
变 中, I MP - 1 基 因 的突 变 率 最 高 , 1 4株 菌 株 存 在 突变 , 突变率为 1 4 . 4 ; 其 他 3种 I MP - 2 、 V I M- 1和 V I M- 2的基
因 突 变 菌 株 分别 为 9 、 6 株和 7 株, 突变率分别为 9 . 5 、 6 . 2 和7 . 2 ; 耐 亚胺 培 南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的 4种 B 一 内 酰 胺 类 药 物基 因 突 变率 与敏 感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的 突变 率 基 本 相 同 。结 论 亚 胺 培 南 耐 药 菌 株 的 4种 8 一 内 酰 胺 类 药 物
S t u d y o f d r u g r e s i s t a nc e me c h a ni s ms o f mu l t i d r u g - r e s i s t a nt
Ps e u d o mo n a s a e r u g i n o s a t o f l - l a c t a ms
s t r a i n s t O 1 3 - 1 a c t a ms S O a s t o p r o v i d e g u i d a n c e f o r c l i n i c a l t r e a t me n t .M E THODS A t o t a l o f 9 7 s t r a i n s o f P. a e r u g i —
Ab s t r a c t :0B J EC TI VE To e x p l o r e t h e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me c h a n i s ms o f mu hi d r u g — r e s i s t a n t Ps e u do mo n a s a e r u gi n o s a
中华 医 院 感 染 学 杂 志 2 0 1 5 年第 2 5 卷第 1 6期 C h i n J No s o c o mi o l Vo 1 . 2 5 No . 1 6 2 0 1 5
d o i : 1 0 . 1 1 8 1 6 / c n . n i . 2 0 1 5 — 1 4 0 1 8 8
基因突变率分别高于敏感菌株 , 但 两 者 之 间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关键词 : 铜绿假单胞菌 ; l a - 内 酰胺 类 药 物 ; 基 因 分 型 中图分类号 : R 3 7 8 . 9 9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5 — 4 5 2 9 ( 2 0 1 5 ) 1 6 — 3 6 2 0 — 0 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0 1 0年 7 —1 2月 分 离 出 的 9 7株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采 用 P C R方法进行检测 , 检 测 4种 内酰 胺 类 药 物 的 耐 药 基 因 , 即 V I M- 2 、 I MP - 2 、 V I M- 1 、 I MP - 1 的表达 , 数据采用 S AS 9 . 1软 件 进 行 统 计 分 析 。结 果 8 一 内 酰 胺 类 药 物 的基 因 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