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库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医院血库日常管理制度范本

医院血库日常管理制度范本

医院血库日常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血库的日常管理,确保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血库的各项工作,包括血液采购、储存、发放、交叉配血、血液成分制备、质量控制等。

第三条血库管理工作应遵循科学、规范、安全、高效的原则,确保临床用血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保障献血者和受血者的权益。

第二章血液采购与储存第四条血库应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定,与合法的采供血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采购符合国家标准的血液制品。

第五条血库工作人员在采购血液时,应核对采供血机构的许可证、血液质量报告等资料,确保采购的血液安全可靠。

第六条血液储存应按照规定的温度和湿度进行,确保血液质量。

血库应定期检查冰箱温度和湿度,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第七条血库应建立血液库存管理制度,实时掌握血液库存情况,合理调配血液资源,确保临床用血需求。

第三章交叉配血与血液发放第八条临床用血前,应由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和输血指征提出用血申请,由血库工作人员进行交叉配血。

第九条血库工作人员在发放血液时,应核对患者信息、配血单、血液标签等信息,确保发放的血液与患者信息相符。

第十条血液发放应遵循先预约、后发放的原则,血库应根据临床各科室的用血需求,合理安排血液发放时间。

第四章血液成分制备与质量控制第十一条血库应根据临床需求,合理制备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

第十二条血库应建立血液成分制备操作规程,确保制备过程符合无菌操作要求,防止交叉感染。

第十三条血库应定期进行质量控制,包括对血液成分的外观、温度、湿度、有效期等进行检查,确保血液质量。

第五章人员培训与考核第十四条血库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定期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第十五条血库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其掌握血库管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

第六章应急预案与事故处理第十六条血库应制定应急预案,包括突发事件、血液短缺、血液质量问题等情况的处理流程。

2023年血库管理制度(4篇)

2023年血库管理制度(4篇)

2023年血库管理制度(4篇)书目第1篇医院(血库)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第2篇医院医疗(血库)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第3篇医院输血科血库感染管理制度第4篇(血库)输血科感染管理制度医院(血库)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医院输血科(血库)质量管理制度1.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和业务技术水平,爱岗敬业,工作仔细细致,责任心强,法制意识深厚,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及标准操作规程。

2.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科室内设质量管理组织机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有专人负责科室内的质量管理、质量检测和质量监督工作。

质量监督员应负责试验前、试验中、试验后的质量监督工作。

3.进入输血科(血库)的血液及试剂必需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许可证,试剂必需有专人统一管理,有专人负责血液及试剂质量,科主任监督执行。

4.定期对各种仪器设备进行检查、校验和检定。

5.每天视察电热恒温水箱温度2次,视察储血冰箱、冰柜的温度4次,并作好记录。

恒温水箱内保持清洁,解冻血浆时血浆漏出应刚好消毒、换水,并防止交叉污染和职业暴露的发生。

6.对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临床输血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特地培训,主动参与各种培训、会议、学术沟通和进修学习,定期进行业务考试和考核,并存入档案保存。

7.临床输血申请、血样采集、送检、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血液入库、核对、储存、发放、运输、输注、标本及血袋保留、病历书写等,必需按《医疗机构用血管理方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执行。

8.建立健全各项输血制度、标准操作规程,具体记录各种试验数据,原始资料完好保存至少十年。

9.主动开展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活动,保证临床输血质量和平安。

10.实行定期审核、评价和检查制度,发觉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和解决,并实行相应措施,防止类似事务再次发生。

11.建立输血信息反馈制度。

刚好了解临床输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科学分析,刚好解决,不断改进和提高临床输血质量。

血库相关工作制度范本(4篇)

血库相关工作制度范本(4篇)

血库相关工作制度范本血库工作是保障医疗安全和救治生命的重要环节。

为了规范血库工作,提高血液采集、储存和使用的效率和质量,制定血库相关工作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血库相关工作制度的范本,用于参考:一、总则1. 本制度旨在规范血库工作,确保血液采集、储存和使用的安全与有效。

2. 所有从事血库工作的人员必须遵守本制度,并严格按照国家、地方和医疗机构相关法规、规定和标准进行操作。

3. 血库工作的组织、管理和监督由医院血库负责人负责,相关事项需报经医院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二、血液采集1. 严格执行捐献者的选拔标准,确保血液质量和安全性。

采集前需进行详细的咨询和检查,确保捐献者身体健康。

2. 采集前,捐献者必须签署捐血同意书,并详细填写相关问卷,如有不适应捐献的情况需立即终止采集。

3. 采血操作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和合格考核的医务人员进行,采用无菌技术并遵守血液采集操作规范。

4. 采集后,对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标识,确保血液追溯能力。

三、血液储存和管理1. 血液储存需在专门的储存设备中进行,确保储存温度和湿度符合要求,并定期进行监测和记录。

2. 血液的分类和标识必须准确无误,确保患者和血库人员可以追溯和识别所需的血液成分。

3. 定期检查血液储存设备和库存情况,确保血液质量和储存条件符合规定。

四、血液使用1. 血液使用需经过医生的申请,并进行严格的审核程序,确保使用血液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 对血液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和登记,包括用血指征、使用量和输血反应等信息。

3. 良好的库存管理,确保血液的有效使用,避免浪费和过期现象的发生。

五、应急预案1. 制定血液使用的应急预案,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害和急性大出血等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和分工。

2. 定期组织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响应速度。

六、质量控制1. 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包括血液采集、储存和使用的质量控制,以及相关设备和试剂的质量检查和认证。

2. 定期进行血液质量的内外部质控,保证血液质量和安全性。

血库管理制度

血库管理制度

血库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血库管理工作,保障血液采集、贮存和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本制度。

二、血库管理组织1. 血库管理委员会:设立血库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血库管理工作规范和决策。

2. 血库管理人员:确定专门的血库管理人员,包括血库管理员、护士和实验室技术人员等,负责具体的血库管理工作。

三、血库贮存管理1. 贮存环境:血库应设有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的贮存设施,保证血液在规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贮存。

2. 血液贮存:对血液进行分型、分装、贮存,并按期检验血液质量和有效期,及时更新过期血液。

3. 贮存信息管理:建立血液贮存档案,记录血液来源、贮存时间等信息,并严格保密。

四、血液采集管理1. 供血者管理:对供血者进行健康健康筛查、疾病检测和身体状况评估,确保供血者的血液安全。

2. 采血操作:采血应按照规范操作程序进行,并定期对所有采血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3. 供血者信息管理:建立供血者信息档案,记录供血者的个人信息、采血时间、采血量等信息。

五、血液使用管理1. 血液配型:医院应根据患者的血型和抗体情况进行血液配型,并进行严格管理。

2. 血液使用记录:对每一次血液使用进行记录,包括接收者信息、血液品种、数量和使用时间等。

3. 血液使用安全:医院应建立安全用血制度,严格执行用血指征,并对医务人员进行用血知识培训。

六、血库质量管理1.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血库质量管理体系,包括相关规章制度、内审和外审等,不断提高血库管理水平。

2. 质量监控:定期对血液贮存环境、血液质量和血液使用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3. 不良事件管理: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对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确保血库工作安全。

七、血库安全管理1. 安全保障措施:建立血库安全保障措施,包括防火、防盗、防震、防水等措施,保障血库设施和血液的安全。

2. 应急预案:建立血库应急预案,对血液运输、贮存、使用等环节进行预案制定,确保应急情况下的血库安全。

血库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血库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血液采集、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与卫生,防止血液污染和传播疾病,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血液采集、储存、运输和使用活动的血库。

第三条血库安全卫生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 依法管理,科学规范;3. 安全可靠,质量保证;4. 信息公开,公众参与。

第二章血液采集第四条采集血液必须严格遵守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确保血液质量。

第五条采集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血液污染。

第六条采集用物应定期进行消毒、灭菌,确保无菌状态。

第七条采集过程中,对献血者进行健康咨询,告知献血注意事项,保障献血者权益。

第八条采集后,对献血者进行适当的休息,观察其身体状况,确保献血者安全。

第三章血液储存第九条血液储存环境应保持清洁、通风、干燥,温度控制在2-6℃。

第十条血液储存容器应采用一次性无菌包装,防止污染。

第十一条血液储存期间,应定期检查储存环境、设备、血液质量,确保血液安全。

第十二条血液储存过程中,应做好温湿度记录,确保储存条件符合规定。

第四章血液运输第十三条血液运输应采用专用冷藏车,确保血液在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在2-6℃。

第十四条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剧烈震动和阳光直射,防止血液污染。

第十五条运输车辆应配备温度记录仪,实时监测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第十六条运输人员应熟悉血液运输流程,确保运输安全。

第五章血液使用第十七条血液使用前,应进行严格的检验,确保血液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第十八条使用血液时,应遵循临床用药原则,合理使用血液。

第十九条使用血液后,应做好相关记录,包括血液品种、数量、使用时间等。

第六章安全卫生管理第二十条血库应建立健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明确各级人员职责。

第二十一条定期对血库进行安全卫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二十二条对血库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卫生培训,提高其安全卫生意识。

医院血液库存管理制度范本

医院血液库存管理制度范本

医院血液库存管理制度范本第一条总则为了加强医院血液库存管理,确保血液安全,合理使用血液资源,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管理原则1. 严格血液采购和管理,确保血液质量。

2. 合理调配和使用血液,提高血液资源利用效率。

3. 建立健全血液库存管理制度,确保血液库存安全。

4. 加强血液库存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第三条血液采购1. 医院应当选择具有合法资质的采供血机构购买血液。

2. 医院应当与采供血机构签订血液供应合同,明确供应数量、质量、价格等内容。

3. 医院应当及时支付血液采购费用,确保血液供应的及时性。

第四条血液入库1. 血液到达医院后,由输血科(血库)负责验收,验收合格后进行入库。

2. 输血科(血库)应当对入库的血液进行标识,包括血型、采血日期、保质期等信息。

3. 输血科(血库)应当定期对库存血液进行质量检查,确保血液质量安全。

第五条血液储存1. 血液应当储存在符合国家标准的血液储存设施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 输血科(血库)应当定期对储存设施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

3. 血液储存过程中,应当注意防止血液污染和损坏。

第六条血液出库1. 临床用血科室需要用血时,应当向输血科(血库)提出申请,并提供患者相关信息。

2. 输血科(血库)应当对申请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发放血液。

3. 输血科(血库)应当记录血液出库信息,包括患者姓名、用血科室、用血量等。

第七条血液库存管理1. 输血科(血库)应当定期对血液库存进行盘点,确保库存数据的准确性。

2. 输血科(血库)应当根据血液库存情况和临床用血需求,制定合理的血液采购计划。

3. 输血科(血库)应当对血液库存异常情况进行及时处理,确保血液库存安全。

第八条信息化管理1. 医院应当建立血液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血液库存的信息化管理。

2. 血液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应当具备血液采购、入库、储存、出库、盘点等功能。

3. 输血科(血库)应当及时更新血液库存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医院输血科血库工作制度

医院输血科血库工作制度

医院输血科血库工作制度1. 引言医院输血科血库是医院内至关重要的部门之一,负责储存、检验和输血血液制品的供应。

为了确保血液供应的安全和有效,建立一套科学的工作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2. 血库存储管理制度2.1. 血液储存设备血库应配备符合质量管理规定的冰箱、冷藏柜和冷冻库等设备,以确保血液制品的冷链质量。

2.2. 血液储存条件管理血库应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的温度和湿度,确保符合储存要求。

同时,应建立血液储存记录,包括温度记录和储存时间。

3. 血库血液采集管理制度3.1. 血液采集流程管理血库应制定血液采集的具体流程和标准操作规范,包括献血者的登记信息、采集设备的消毒和血液采集的血袋选择等。

3.2. 血液采集器具管理血库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血液采集器具,并按照规定进行消毒和清洁,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3.3. 血液采集者培训和质量控制血库应定期进行血液采集者的培训,包括血液采集技巧、安全操作和血源管理等。

同时,还应建立血液采集绩效评估和质量考核,确保血液采集的质量和安全。

4. 血库血液检验管理制度4.1. 血液检验项目和方法管理血库应按照国家标准和规定,确定血液检验的项目和方法,并建立相应的操作规范。

4.2. 血液检验设备和试剂管理血库应购买符合质量要求的血液检验设备和试剂,并按照规定进行设备的维护和试剂的储存。

4.3. 血液检验结果评估和报告血库应对血液检验结果进行评估和报告,及时提供准确的检验结果给临床科室,确保输血安全和有效。

5. 血库血液制品的发放和管理制度5.1. 血液制品发放程序和要求血库应建立血液制品的发放程序和要求,包括发放血液制品的申请和审核流程、发放数量和发放时间等。

5.2. 血液制品的储存和保管血库应按照规定储存和保管血液制品,包括不同类型血液制品的分开存储和储存条件的要求。

5.3. 血液制品的追溯和回收血库应建立血液制品的追溯和回收程序,及时准确地追溯使用的血液制品信息,并对过期或损坏的血液制品进行回收。

血库相关工作制度范本(5篇)

血库相关工作制度范本(5篇)

血库相关工作制度范本一、总则1. 为了规范血库的运作,保障供血安全,提高工作效率,特制订本工作制度。

2. 本制度适用于我国所有血库。

3. 本制度应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依据血库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 本制度由血库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

二、职责与权限1. 血库管理部门负责血库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血液采集与储存、供血管理、设备维护与管理等。

2. 血库管理员负责血库的具体运作工作,包括办公室工作、采血员管理、血液检测与储存、血液发放等。

三、工作流程1. 采血(1)采血员应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范,确保采血过程安全无误。

(2)采血员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提高采血技术与知识水平。

(3)采血员应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仪表形象。

2. 血液检测(1)血液检测员应按照规定的操作规程进行血液检测工作。

(2)血液检测员应保持检测仪器的正常运作,定期进行设备维护与检修工作。

(3)血液检测员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提高血液检测技术与知识水平。

3. 储存管理(1)血库管理员应按照规定的储存条件储存血液,确保血液质量符合要求。

(2)血库管理员应定期对血液进行检测,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3)血库管理员应对血液储存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正常运作。

4. 供血管理(1)血库管理员应根据医疗机构的需求,合理安排血液供应。

(2)血库管理员应定期与相关医疗机构进行沟通,了解其需求情况,并及时响应。

(3)血库管理员应保持与相关医疗机构的良好沟通与合作关系。

四、安全与卫生1. 采血过程中,应确保采血器材的无菌与消毒。

2. 血液检测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安全与准确。

3. 血液储存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环境卫生。

4. 血库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工作,保证其正常运作。

5. 血库人员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确保健康状况良好。

五、纪律与奖惩1. 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受到相应的纪律处分,严重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对于表现出色的工作人员,将给予相应奖励和荣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库管理制度xx疼痛病医院目录血库工作制度 (01)血库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03)人员培训和技术考核制度 (04)输血前检验制度 (06)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 (07)血液接收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 (09)血液入库检验制度 (10)血液出库制度 (11)血液贮存质量检测规范 (13)血液贮存质量信息反馈制度 (15)血液发放和输血核对制度 (16)取血制度 (20)输血前和输血期间的血液管理制度 (21)临床用血不良事件检测报告制度 (25)自体输血管理制度 (27)血液报废制度 (30)预防和控制经输血感染制度 (31)消毒管理制度 (33)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 (35)医院应急用血工作预案 (37)临床用血医学文献管理制度 (39)试剂的采购、入库、领用制度 (43)仪器设备采购、验收、使用、管理、保养和报废制度 (44)计量管理制度 (45)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46)1.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严格执行用血“三统一”的管理规定,不私自采血供血。

2.工作人员要认真负责,做好血库的管理和技术工作。

3.要有备血计划,备有一定数量血液,保证临床需要。

遇到有急诊用血,血库存血不足时,及时与血站联系,进行急诊送血。

4.遇到疑难配血和稀有血型鉴定时,及时与市中心血站联系,请求技术帮助。

5.经常与临床联系,了解临床用血情况,遇到问题及时协助解决。

6.血液保存管理:6.1.每天检查冰箱温度,做好记录。

6.2.不同血型血液分栏存放,有明显标示。

6.3.冰箱定期清洁消毒,每月做一次细菌培养监测。

7.工作室和储血室要保持清洁,每天要进行紫外线消毒。

8.配血和发血:8.1.需输血的病员,由医师逐项填写输血申请单,取受血者自凝血2~5ml送交血库做血型和交叉配血试验.其标本试管应贴有标签。

如需大量用血或因科研需要用血,应提前两天通知血库准备(急症例外)。

收标本时要检查标签、血量、有无污染和溶血,凡不符合要求者应退回科室重新抽血。

8.2.接到输血处方后,要仔细逐项查对输血单与标本试管的姓名、科别、住院号、床号、血型是否相符,然后取同型库存血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对小儿科或血型有疑问者,要复查病员与献血者双侧血型,再行交叉配血试验。

以确保无误。

操作者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不得有任何差错。

输血单血型要填写清楚并签全名。

8.3.对已发出的血,一律不能退回血库。

如因特殊情况需输异型血者,必须经临床主治医师同意,输血量不得超过600毫升。

8.4.购买“A”型、“B”型标准血清时,应保证血清效价准确可靠,要经常检测标准血清有无污染、沉淀,以防影响血型鉴定结果。

8.5.发血后,病员与献血员的配血标本应保存一周(2-60C)以备查对。

9.做好出入库记录,每月按时与市中心血站对帐,核实准确无误后将记帐单报院财务科。

10.发血记录、申请单、帐目等材料保存10年。

血库各工作人员岗位职责1.在检验科主任领导下进行工作。

2.监督检查标准血清的效价,指导并参加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和发血工作。

3.督促检查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的执行,经常检查血液质量,做好血液储备,确保输血安全。

4.负责血库药品、器材、贮血冰箱等物品的请领和管理,定期检查维修,确保运转正常,并制备各项试验用具和无菌物品。

5.深入临床科室,了解输血情况,及时向血液中心反映。

密切配合临床需要,开展科研工作。

6.负责血库各项登记、统计、资料保管、审检血液入、出库帐物及用血收费记帐工作,血库负责人定期与血液中心核对结帐,月底向医院财务报账。

定期向领导汇报。

人员培训和技术考核制度1.制定培训计划科室根据其自身发展需要和人员变动情况,提出培训需求报医务科和分管院长。

2.组织培训2.1.岗前培训对新分配、新调入及转岗人员组织上岗培训。

培训内容为本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技术规范、有关的规章制度、拟上岗所需的应知应会知识等。

培训方式为科室组织专门人员授课,科室负责记录和考核。

2.2岗位培训根据科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需要,所有技术人员的知识应更新、技能应提高,对其本专业的检测动态应及时了解。

科教秘书负责定期组织技术交流会、座谈会、标准和规程应用研讨会,业务学习进修及短期外出学习,互传互授相关知识和技术。

2.3.适时培训a.规程等技术规范的修订情况,科主任及时组织人员参加培训。

b.原则上涉及我科开展检测业务的每个新标准和规程,科室将至少派一名业务骨干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宣传会或技术交流会。

c.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班学习人员,有义务负责对其他从事该项工作人员的培训;d.凡送出参加培训的人员,由科室负责人签署意见后交科教科登记,经分管院长批准(需出省的再报院长批准),培训结束后,被培训人需向科教科提交证明其参加培训达到预期效果的证明材料(如考试成绩、结业证书等)。

输血前检验制度1.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

2.在输血前对供血必须进行检查,以确定该血液适用于输血并且与受体相容。

检查内容包括ABO及Rh(D)血型的测定,抗体的筛选,传染性病毒的指标检查如梅毒试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谷丙转氨酶、HIV-抗体、抗丙肝病毒抗体。

3.血库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

4.凡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等患者,应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应ABO血型同型输注。

5.凡遇有下列情况必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有关规定作抗体筛选试验:5.1.交叉配血不合时;5.2.对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收多次输血者。

6.两人值班时,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互相核对;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毕后自已复核,并填写配血试验结果。

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1.临床医师在决断输血治疗后,应由相应任职资格的医师详细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订输血日期前递交血库备血,电话、口头备血无效。

2.不同任职资格医师申请用血量权限:(1)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2)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由上级医师审核。

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3)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3.申请单要写明用血时间,非急救病人用血提前一天备血。

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1600毫升时要履行报批手续,经科主任签名后报医务科核准签字后送检验科(急诊除外),并提前一周与血站联系备血。

4.备用血量以两天为限,逾期无效,但需延期使用者必须预先通知,血库以便及时补充备血。

5.新鲜血、全血、特殊用血(包括RH阴性血液、冷沉淀、血小板、白细胞)必须提前一天与血库预约,以便与血站及早预约、分离、洗涤、分装;新鲜血、全血备血必须经科主任签名报医务科核准签字后送检验科与血站联系;临床上的特殊用血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尽早输用、及时记账,避免浪费。

血液接收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1、配血标本送到血库后,要有专人接受标本,并检查血量、标本联号、姓名、血型、病房、床号齐全,如有遗漏应拒收。

2、血库应按《采供血许可证》规定范围供血。

特殊情况下经主管部门领导批准,方可对规定范围外的医疗单位供应。

3、收到血站血液时观察血液是否有溶血、大凝块、血袋破裂、管口热合不严密或启过封、血液颜色呈紫玫瑰色或高锰酸钾色、红细胞呈稀泥状者;血液入库检查制度1.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

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形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等。

2.输血科(血库)要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

3.按A、B、O、AB血型将全血、血液成分分别贮存于血库专用冰箱不同层内或不同专用冰箱内,并有明显的标识。

4.全血、血液成分出库前要认真检查,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血袋有破损、漏血;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明情况。

血液出库制度1.交叉配合试验合格后通知医护人员到检验科取血。

2.取、发血双方必须共同查对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急诊/病室、床号、血型、血液品种数量及有效期,交叉合试验结果相合,血液外观符合要求,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3.凡血袋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一律不得发出;3.1 标签破损,字迹不清;3.2 血袋有破损,漏血;3.3 血液中有明显凝块;3.4 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3.5 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3.6 未经摇动、血浆与细细胞的分层界面不清或界面上出现溶血;3.7 红细胞层呈紫红色;3.8 已过期或其它须查证的情况;4.血液发出前核对受血者发生费用是否正确。

5.血液发出同时将血袋标签、手术用血通知单、输血申请单位及记录单存档保存。

6.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7.配血后受血者、供血者的血样应保存于2-6℃冰箱中至少7天,输血完毕后血袋送回血库或留在病区至少保存一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8. 因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报废时,应及时向科主任报告,由科主任落实具体情况后决定处理意见并上报医院有关部门。

血液贮存质量监测规范1、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验收核对。

内容:运输条件、物理外观、包装是否合格,血袋是否有破损,标签字迹是否清晰、内容是否完整。

标签上标明供血机构名称及许可证号、供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品种、血量、采血日期、成分制备日期、效期、储存条件等2、进入输血科(血库)的血液及成分,必须入库登记。

登记内容:献血者条形编号、血型、品种、血灵、采血日期、效期、入库时间、入库人、移交人等。

3、全血、成分血按A、B、O、AB血型分类储存于血库专用冰箱或专用冰柜不同层内,标识明显。

不同日期的血液依先后次序存放,整齐排列,不能倒置,以便发血时观察红细胞和血浆层界面。

4、红细胞类制品2~6℃保存,血浆和冷沉淀-20℃一下保存,血小板20~24℃振荡暂存。

5、当储血冰箱的温度自动控制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时,要立即检查原因,及时解决并记录,每天定时作冰箱温度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