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公开课导学案_2

合集下载

公开课《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公开课《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公开课《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公开课《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

全诗寓离情于写景,用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写意的江畔送别图。

在教学中我力图把握一个“情”字,贯穿一个“读”字,在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诗意,领悟诗情,培养语感,提高素养。

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唯”的意思。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在创设的意境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4、拓展练习,激发学生积累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1、创设意境走进诗歌,理解诗歌,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2、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诵读法教学准备1、学生充分预习,查找诗人的资料。

2、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音乐《送别》,谈话。

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2、引题,板题。

3、齐读课题,正音。

二、新授(一)引导自学围绕诗题中的“送”字引发学生质疑,提取重点,板书。

“在哪送”“谁送谁”“送到哪”“何时送”“怎么送”出示自学提示:(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节奏。

(2)结合注释插图,读懂诗意,想象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二)引导汇报1、检测朗读2、理解前两句同学们读得很好,那你从中读懂了哪些问题?解决“谁送谁”、“何时送”、“送到哪”等问题。

重点理解“西辞”(借助地理位置示意图)、“烟花三月”(借助图片发挥想象)指导朗读阳春三月的美。

3、理解后两句正如同学们所读所感,三月的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最有诗情画意的季节,也是最该携友同游的季节。

可是诗人陶醉于这样的景色当中了么?为什么?你从哪里知道的?谈话引导生谈体会,创设意境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诗,赛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赛课教案_1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赛课教案_1

古诗阅读指导“送别诗”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等一组送别诗。

这组送别诗,语言精练,表达简洁,意蕴深长。

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

但由于送别的背景不同,心情会有所不同。

学情分析中年级学生对这几首送别诗并不陌生,已经会读,甚至有的学生会背了。

但是要读得有节奏、有韵味恐怕还要训练。

他们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初步弄懂诗的大意。

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借助音乐、图片、情境等创境想象,读出意象,进入诗境,领悟诗文大意。

让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拓展思维创写诗句是难点,需要老师引导、点拨。

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结合文中注释和自己的体会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和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3.创意组合,归类阅读,初步体会诗歌凝练的语言和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拓展思维创写诗句。

重点难点1.结合文中注释和自己的体会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和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2.创意组合,归类阅读,初步体会诗歌凝练的语言和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拓展思维创写诗句。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读通诗句,解诗意1.(播放《送别》)师:听过么?这是弘一大师李叔同写的一首歌,叫《送别》。

“自古多情伤离别”,人间最难是“别情”。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别诗。

(出示古诗)生读题和作者,谈谈自己的发现?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去哪里?指名初读古诗。

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2.(出示课件:标出节奏的诗句)给诗句标出节奏和韵脚。

指名再读,师生合读,生齐读。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播放《送别》歌曲,自然导入到送别诗的主题。

以读为主,读题、读诗句,读出题目的意思,初步感受诗句。

停顿是朗诵的灵魂。

人教课标板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20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案)

人教课标板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20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案)

20 古诗两首文本简析: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

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选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
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3.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感受景物描写在送别诗中的作用并积累送别诗中常见的景物意象。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古诗了,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利用古诗学习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内容,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在送别诗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感受景物描写在送别诗中的作用并积累送别诗中常见的景物意象。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1、难怪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纷纷或诗或文或歌来送样朋友间的那份真情。

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写过一首《赠汪伦》赠别自己的好友汪伦,还记得吗?
2、背诵古诗
3.公元730年,李白的朋友孟浩然要去扬州游历,在孟浩然临行前,李白来到长江边著名的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并写下了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课件出示全诗,指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我听见了,广陵的“陵”字既是边音也是后鼻音,孩子们读得可好了,再读一次课题。

活动2【活动】根据学习古诗的方法自由学习
1、请孩子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习古诗是怎样学习的?(学习古诗要做什么?)。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公开课教学设计_0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公开课教学设计_0
碧空长江孤帆
目光送,心相随
依依惜别
情深意长
教学策略
“六字诀“读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展示交流法
教学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新课
复习巩固
问题呈现
1、由学科长导入新课。
2、引导学生回顾古诗内容。
3、呈现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本课学习要求。
1、回顾预习课文。
2、明确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3、小组讨论在组内展讲生字并完成预习评价单。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1、按照预习“六字诀”要求结构化预习课文。
2、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质疑追问。
3、小组合作表演完成。
分享小组讨论成果,拓展思路,质
疑解难。
环节三
归纳总结
提升意义
引导学生归纳知识收获,谈
情感收获。
归纳知识收获,评价组员
表现。
梳理课堂知识,
课外拓展
交流收集到的送别诗。引导学生在诗句中深深体会到:人的一生不能没有朋友,友情让人生更加美丽。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环节一
自主பைடு நூலகம்习
合作讨论
指导进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采用“12345+2”的策略。教师巡查,参与学生讨论,对**小组给予指导。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公开课教案(详案).doc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公开课教案(详案).doc

公开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福州市胪厦小学洪启溢2017年12月2日课前(以情入境,以境入诗,以诗入画,以画入情)教学目标:1、学生写生字4个,会认生字4个。

2、懂得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读议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全诗。

突破方法:让学生利用学古诗的四步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1、知背景;2、读诗文;3、明诗意;4、体诗情)教学难点:通过想彖画面,体会诗人离别时的惆怅、惜别之情。

突破方法: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课时目标:1、学会第一首诗的字词。

2、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诗情。

课中一、导入(以情入境、知背景)(5分钟)问:①(播放《阳关三叠》)开始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般情况下,送别亲友,心情会是怎样的?(提问两名同学)答:悲伤(难过/很糟)。

问:②请坐。

还有别的心情吗?答:难过(悲伤/想哭)。

回:请坐。

由此可见,一般情况下,与亲友离别时,我们的心情既悲伤又难过。

那么,唐代诗人李白的离别,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是“劝君更进一杯酒,西111阳关无故人”的无限悲伤的离别, 还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充满期待的离别?现在,让我们从《黄鹤楼送孟浩然Z 广陵》这首诗中,仔细感悟李白的离别。

(音乐停)f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指着“孟”字)提问:③看诗题,谁能告诉老师,“孟”字第三笔是什么笔划?(情况一)答:是横!回:很好,请坐。

(情况二)答:是竖!回:是竖吗?有不同意见的嘛?答:是横!回:好,都请坐。

(无论哪种情况结束后)说:现在,请拿出纸和笔,书写“孟”字。

(学生都拿出纸笔后)先横钩,然后竖钩, 接着一个氏横,最后写一个皿字底(学生写完后擦掉)。

2、现在来看多媒体Jppt3页),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老师就简单介绍一下。

李白,著名的唐代诗人,喜爱游览山水名胜,热爱自由,性格豪放,人们称他为“诗仙”。

3、那么,诗中的另一个主角孟浩然又是谁呢?(ppt4页)谁能帮老师读一下上面的文字?学生:(读孟浩然简介)回:好,请坐。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公开课导学案_2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公开课导学案_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孤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1、创设意境走进诗歌,理解诗歌,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诵读法教学准备: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一、激趣导入。

1、平时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我们来对诗好不好?二、知作者,解诗题1、介绍诗人。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写的另外一首古诗——读课题,“陵”是后鼻音。

3、题目告诉我们哪些重要的信息?(提示:谁送谁?在哪送?送去哪?)——三、读诗文。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

1、自由读2、指名读3、齐读4、节奏读四、解诗意(自学古诗,自主探究)l、联系以前理解古诗诗意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可以问老师。

2、汇报3、提出难理解的地方五、入诗境重点梳理“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尽”、“唯”1、体会“西辞”孟浩然要去的地方是?(广陵),为什么说是西辞?2、体会“烟花三月”朗读: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请想象刚才说的画面并带自己的感觉读读这两行诗3、体会“孤帆”“尽”“唯”。

思考:为什么只见孤帆?进入情境去读——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六、回归整体1、齐读全诗,再来感受一下当时送别的情景。

2、假如老师是孟浩然即将远行,你是李白要为我送行,此时你会怎样吟诵这首诗呢?3、背诵全诗七、拓展延伸。

1、一年后,当李白再次出现在黄鹤楼的时候,不禁想起了去年送别的情景,又写下了一首诗——(放《烟花三月》的歌,一起读一读)江下行——李白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2、小结3、其实,并是不所有的离别诗都那么伤感,尝试另外一种情感的读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公开课获奖教案_0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公开课获奖教案_0

人教版课程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六组课文的主题是“人间真情”,精读课文《故事两首》安排了两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其中的一首。

本诗诗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去名城---扬州的事。

阳春三月、文人知己、江南名楼、繁华都会;这样的创作背景使盛唐诗人笔下的这次离别在感伤之外,更充满了年轻人青春昂扬的气息,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色彩明丽。

在“送别诗”中独放异彩,是历来传送的名篇。

四年级时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稳定的阅读习惯。

但语言感悟方面深度不够,自学能力的意识还较薄弱。

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的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言语感知活动。

因此,我设计的这节课,“读”是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并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其中,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意是本课的重点,想象诗歌意境,体悟诗情是本课的难点。

本文内容年代久远,远离学生实际生活。

学生很难理解诗句带给我们的温暖与感动。

因此在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情感方面有一定难度。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采用借助图片、再现情景、加配音乐、列举生活实例、各种形式的读等方式,缩小学生对古诗理解的情感差、时间差,以使学生能和作者产生共鸣,更好的学习古诗。

二、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积累诗句。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境,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拓展学习其他送别名句,了解古人送别的方式。

三、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学生通过查字典,认识理解稳重的生字生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你认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是谁?
你了解李白吗?
生:李白生平。

生:诗仙,酒仙。

谁称他为诗仙?
贺知章,当时任工部侍郞,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副部长,别说当朝高官的一句评价,就是
当年小牧童的手轻轻一指,我们的杏花村就享誉世界。

贺知章见到李白瑰丽的诗篇和潇洒的人品,说,你是不是神仙下凡呀!
谁称他为酒仙?
杜甫。

在《饮中八仙歌》中“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
是酒中仙。

还有哪些句子散发着他浓浓的酒味
生: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是寂寞的酒。

生: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生:会须一饮三百杯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失意的酒
生:。

课件出示李白图片,看到图,你会想起哪句诗。

还有谁的诗有酒?
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友情的酒
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淡泊的酒
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思念的酒
王昌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出征的酒
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好客的酒
李白的酒,美酒,清酒,杜甫的酒,浊酒,(潦倒新停浊酒杯)陆游的酒,莫笑农家腊酒浑。

他们的酒不一样吗?是什么不一样?不同的是李白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是我们学习的傍样。

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

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课件出示课题
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边写边讲字的写法
一起读题目有几个词?
生:五个。

你想强调哪个词就重读哪个词。

生读。

强调黄鹤楼。

出示图片。

看到黄鹤楼的图你会想起谁?想到他什么诗句?
生:崔颢,《黄鹤楼》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
生:还有李白和崔颢的故事。

还想重读哪个词?
生:送。

因为这是送别诗。

你们还有送别诗吗?
生:《送友人》《别董大》《山中送别》。

古代交通不便,离别易相见难,人们写诗送别,然而李白和孟浩然的一送引起轰动,在文学
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送名人,去名地。

还想强调什么?
生:孟浩然
出示课件,孟浩然和李白的关系,图片,有诗为证《赠孟浩然》
这样的关系他们舍得分别吗?
一起读课题。

学习诗句
请学生读。

听出了什么?二二三,四三拍
大家一起读。

开火车故人是,。

西辞。

烟花三月是。

连起来说说。

开火车孤帆是。

远影。

碧空尽。

连起来说。

生:老朋友辞别了西边的黄鹤楼。

生: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到扬州去。

生:孤零零的小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碧空里。

生:只看的见浩荡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师板书:故人孤远尽唯见
孤是什么?
长江自古就是黄金水道,交通要塞,怎么会只有一只船呢?
孤还有什么意思?
没有了好朋友的,亲密相处,人再多,帆再多,心也是孤独寂寞的,江帆点点,只见一船。

尽什么意思?
老朋友走了,李白仍独立江楼不肯走,朋友不见了,望着江上的船,船不见了,看着江上的帆,帆也不见了还不想走,望着浩荡的江水很久很久。

此刻他什么心情?
师板书:怅望依依帆影尽而离心不尽
此时我是孟浩然,你们是李白,我要远走,你们送我
生:你要辞别西边的黄鹤楼在繁花似锦的烟花三月去扬州了,你孤零零的一只小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碧空里。

我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生:。

生:。

孟浩然在四十岁去长安考试失败后作的远游,李白送别。

孟浩然去了却没找到朋友,苦闷时
思念李白写了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最后四句写出他特别思念朋友李白还想和他再相见。

谁知不久就病逝了,这一别是他们最后一别。

再读诗句。

还是刚才的心情吗?
这首诗作为送别诗之首,千百年来依然被后人传唱。

听《烟花三月下扬州》。

在歌声中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