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意义价值追求--安娜和娜拉女性形象的比较
安娜与娜拉形象对比

安娜与娜拉形象对比分析近代欧洲文学史上曾出现了一系列反抗黑暗社会,要求个性解放、独立自主的新人,其中不乏妇女新人的形象。
如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以及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
她们是争取自由的呐喊者、行动者和社会的叛逆者, 有着鲜明的共性,但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一、相似的自我意识觉醒安娜的容貌令人难以忘怀,她是个活泼热情、充满活力的女性,但是却被姑母安排嫁给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他的冷漠、麻木,几乎使安娜窒息。
但是与沃伦斯基的相遇,唤醒了她爱的欲望。
于是她不顾一切勇敢狂热地追逐沃伦斯基,她开始走出家庭,与社会相抗衡。
而娜拉原是一个活泼、美丽、幸福的女性,父权制的压制和自身的混沌,使她顺从父亲和丈夫,把丈夫看作是她的全部,对丈夫唯命是从。
但是在“借据事件”发生后,娜拉认清了他的面目,毅然决定出走,去寻找自我的价值。
她们追求的平等的自我存在感,其实都是在自我意识觉醒的基础上的行动。
二、所处社会阶层不同安娜是皇室的后裔,她身处于庞大的封建的俄罗斯社会,是一个过着寄生生活的贵族妇女。
而娜拉则是身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北欧,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她的家庭生活很美满,她的丈夫十分爱她。
这两者的差异决定了安娜的反叛只能局限于贵族的圈子,不可能和下层的贫民妇女一起来反抗不合理的社会。
而娜拉的反叛能够汇入整个社会的反抗潮流中去。
三、安娜的丰富和娜拉的单一安娜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一方面极度憎恨卡列宁,认为他完全泯灭了她的生命力,曾大胆地对卡列宁表示她对沃伦斯基的爱情;但是,另一方面却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感到害怕、恐惧。
所以,她在摆脱卡列宁、走出家庭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矛盾。
所以说安娜的形象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意味。
而娜拉原是一个活泼、热情,爱自己的丈夫和家庭的幸福女性,但是,在“借据事件”发生后,她彻底认清了海尔茂的面目,毅然走出自己的家庭去寻找自我的价值。
娜拉的形象比较单一、类型化。
安娜,娜拉给人的启示

安娜,娜拉给人的启示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这两部文学名著,既是表现家庭问题的杰作,也突出了女性角色在当时社会的地位,都具有振奋人心的艺术力量。
娜拉拥有丈夫那份虚伪和自私的爱情,但虚伪的感情中,也真实存在着对娜拉的关心呵护,她的基本情感需求是得到丈夫的满足的;而安娜卡列尼娜她却没有得到过丈夫的一丝丝关心体贴,她的丈夫是个冷酷麻木的贵族官员,只知道忙于事业,无心于爱情,她的婚姻是冰冷的,没有一点人情味,内心的情感需求从未得到回应。
娜拉从小生活在温室的花朵,父亲对她足够的关爱,与丈夫结婚后,她依旧是生活在温室的花朵。
娜拉所成长环境是一个充满爱和关怀的世界;她一直感受到的是爱,所以也因此塑造了她天生乐观,乐于助人、善良悲悯的性格;而安娜卡列尼娜十几岁的时候就嫁给了卡列宁,度过了几年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生活的热情逐渐被磨灭,麻木的生活影响了她成为一个悲观而又坚强的人。
娜拉与安娜卡列尼娜最大的不同是,娜拉追求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自我生命的意义,所以在破碎的现实面前,她有着更大的信念支持她活下去,她是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有着独立的自我精神意识;而安娜卡列尼娜她一直追求的是一份真挚的爱情,所以她的爱情是飞蛾扑火的,当爱情破灭后,她没有了任何的精神支柱去抵抗现实社会对她的指责,最终只能选择死亡。
从女性视角来理解这部作品,可以看出男权社会中对女性权益的争取和思考。
安娜的自杀悲剧就是对父权社会最好的抗争,即使她控诉着现实生活又渴望摆脱,最终她仍旧回归到一个女性的屈从角色中去。
娜拉悲剧命运的根源是:她没有积极争取自己精神人格的自由平等。
在丈夫面前,她像一只乖巧的“小鸟儿”,没有自己独立的精神追求。
如今女性的社会地位与男性平等,当代女性要树立强烈的女性独立意识,唤醒自我的价值与自信,在家庭、事业与婚姻等各个方面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
女性的自由平等对于其整个人生是非常重要的。
获得充分的自由平等是女性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玩偶之家娜拉形象分析

玩偶之家娜拉形象分析《玩偶之家》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主人公娜拉的成长与觉醒的故事。
娜拉这个角色在剧中扮演着一个女性的角色,她是一个家庭主妇,妻子,母亲和朋友,她的形象展现出了一个富有争议性的女性形象。
以下是我对娜拉形象的分析。
首先,娜拉被描绘成一个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女孩。
她经常被她的丈夫托尔维尔称为"小百灵鸟",象征着她的纯真和可爱的一面。
她在现实生活中对待周围的人和事都充满了乐观和善良。
她和孩子们以及好友克里斯蒂娜之间的简单而快乐的交流,展示了她天真无邪的一面。
其次,娜拉是一个勇敢的女性。
当她的丈夫生病时,她为了拯救自己的家庭甚至不惜挪用父亲的名字去借贷,这显示出了她的勇气和决心。
尽管这种行为会被一般社会所谴责,但娜拉是愿意为了自己的家庭去冒险的,她的行为提醒了观众们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然而,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娜拉的形象逐渐展现出了她对于传统的反叛和对自由的追求。
在经历了与克里斯蒂娜的交谈后,娜拉开始怀疑自己是否一直以来都是在过别人安排的生活。
她发现自己一直以来都被压抑在家庭和社会的束缚之下,她想要寻找并掌握自己的命运。
此外,娜拉是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女性。
她开始对婚姻和家庭的概念进行反思,并质疑自己的角色。
她意识到自己一直在为别人的期望而生活,并没有真正过自己的生活。
娜拉开始寻找帮助和支持,并尝试逐渐接触外部世界的知识和态度,来重新评估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
最后,娜拉的形象经历了巨大的转变,从最初的可爱而天真的女孩,到一个采取行动寻求自我自由的女性。
当她最终意识到她不再是孩子的玩偶,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决定离开她的家庭和丈夫时,她展示了她真正的力量和勇气。
综上所述,娜拉是一个复杂而富有争议性的女性形象。
她在剧中被描绘成天真无邪,勇敢,独立和真实的女性,她的形象演变和成长也带给观众们一些关于自由,权力和婚姻的重要启示。
娜拉的形象对于婚姻和社会地位的思考,以及对个体自由和价值的追求,都是非常有深度和意义的。
安娜·卡列尼娜与娜拉的比较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与娜拉的比较分析作者:吴娟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02期内容摘要:《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和《玩偶之家》里的娜拉都是在追求人格独立、呼唤妇女解放的社会背景下诞生,她们大胆追求爱情、勇敢争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地位和权利的形象已深入人心,但当“爱情”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主宰女性命运之时,无疑也埋下了悲剧性结局的种子。
将二人命运轨迹与近现代女性觉醒之路相联结,通过文本细读探讨她们爱情悲剧的实质及其社会文化原因,对现代女性追求独立人格和自由幸福的爱情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安娜娜拉爱情神话女性觉醒《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文坛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不朽之作,塑造了一位闪耀着生命意识觉醒的光辉女性形象---安娜·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借助安娜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而大胆离家出走、抛夫弃子、与情人同居到最终由于绝望而卧轨自杀的悲剧命运表达了对俄国妇女命运问题的关注。
《安娜·卡列尼娜》从家庭角度来反映俄国当时广阔的社会现实,重在揭露上流社会的腐朽虚伪。
小说通过安娜的悲剧来揭示贵族上流社会的腐败堕落,又用她的悲剧来谴责沙皇俄国的宗教观念对正直人生的毁灭作用,体现了托尔斯泰最真实的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创作于1879年的《玩偶之家》是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杰出代表,剧本通过女主人公娜拉因美好爱情的幻灭产生失落感,离家出走,学习做一个独立的人,体现了她对自我社会地位的勇敢追求。
同时通过海尔茂长期以来的伪善面目揭露了建立在虚伪的道德基础之上的男权社会,提出了妇女解放的问题。
《安娜·卡列尼娜》和《玩偶之家》都讲述女性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反抗意识觉醒以及寻找出路问题。
安娜抗争的是封建伦理思想和封建贵族势力,娜拉抗争的是资本主义时期男权社会下不平等的男女关系,她们谁反抗更强烈?安娜和娜拉同为大胆追求爱情却又被爱情而伤害的女人,同为争取个性解放和女性独立的先驱,却有着不同之处。
黑暗王国的新女性--安娜与娜拉之比较

黑暗王国的新女性--安娜与娜拉之比较
崔玲
【期刊名称】《皖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17)004
【摘要】安娜与娜拉都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女性形象,她们曾经为了个性解放,为了人格独立,为了争取自由、平等的权利而毅然地付出行动.今比较二人的形象特征,发现二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一定的区别.
【总页数】3页(P42-44)
【作者】崔玲
【作者单位】皖西学院,中文系,安徽,六安,237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人生意义价值追求--安娜和娜拉女性形象的比较 [J], 张晓晓
2.三个不幸家庭的反抗女性--安娜、娜拉、蘩漪比较 [J], 胡勇;谢敬钧
3.对两位叛逆女性的重新审视 --娜拉与安娜·卡列尼娜之比较 [J], 何峰
4.爱玛、安娜、娜拉之比较--女性自我救赎之路再探 [J], 谢昆邑
5.黑暗王国的新女性——安娜与娜拉之比较 [J], 林永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形象分析

《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形象分析一、单纯、善良的时代女性娜拉是一个美丽与善良兼备的家庭主妇,她有一个善良、单纯、如孩童般清澈的心灵,同时这位美丽的少妇也是一个敢爱敢恨的时代女性,她爱她的丈夫和家人,她将自己全部的生活空间都给了这个家庭,可是现实却告诉了她的付出并没有让她获得一个等价的爱,而她要做的就是自我觉醒和自我解救,去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而娜拉在当时的自我觉醒不仅仅代表着自己,也让那个时代环境下的女性意识到自身的处境,勇敢的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作为一个女性,娜拉可以说是一个接近完美的女性形象。
她温柔善良,单纯热情。
用心爱着她的丈夫和孩子,以自己最大的力量去付出,她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
当她知道丈夫得重病之后会倾尽全力的不计后果的救回丈夫,向柯洛克斯泰借贷,并且为了顾及病重的父亲,伪造父亲的签名,即使触犯了法律她也不在乎,因为在她的心中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家人和亲情更重要。
而且为此她宁愿做父亲和丈夫手中的玩偶,只为了维持好这个现有的稳定的关系状态。
而娜拉的单纯则体现在周围的人都认为她是一个小孩子,是一直在温室中被保护的花朵,她不懂得外面社会的险恶,不知道离开这个一直保护着她的“笼子”之后她要经历的是什么。
当娜拉意识到自身的环境之后所做出的选择是娜拉性格的个性之处,她在知道自己的玩偶地位之后勇敢第和之前自己深爱的男人说“不”这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她要做的就是要改变自己一直以来的生活模式,女性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家庭生活中的不平等地位,对男性只有一味服从,没有属于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也是因为娜拉意识到这一点,她勇敢的和过去的生活说了“不”选择为自己而活,这种选择让娜拉成了当时社会女性的一个新形象,一个敢于和自己的命运做斗争的时代女性。
因此,娜拉的觉醒使她成了女性走向解放道路的一个照明灯。
二、追求独立自主的坚强个性娜拉虽然是个看似平凡的家庭主妇,但是她却始终有一颗不甘于平凡的心,她的内心向往着独立、自由,对未来总是满怀憧憬。
安娜与娜拉的艺术形象分析(比较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结业论文[比较文学结业论文][自由不在于走或留,而在于是否有独立人格][安娜与娜拉的艺术形象分析][学号:][姓名:][班级:][指导教师:]延边大学比较文学结业论文摘要:《玩偶之家》的娜拉一直以来是妇女觉醒与解放的代名词,列夫·托尔斯泰笔下《安娜·卡列尼娜》的安娜在一定意义上呈现了一个出走后的娜拉。
文章侧重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剖析当时的社会制度与人性善恶,进而结合其他文学文本中的女性形象探寻妇女解放的根本路径,阐明对觉醒的女性而言,自由不在于走或留,而在于是否有独立人格。
关键词:出走;形象;社会阶级;独立人格;觉醒;形象分析1“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19世纪70年代,主人公安娜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7岁时,姑母做主把她嫁给了大她20岁的省长卡列宁。
这时的安娜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情,只是尽着别人告诉她的应尽的妻子职责,维持着夫妻名分。
表面上看这个家庭是彼得堡上流社会的楷模,实际上卡列宁压抑着她身上一切有生气的东西。
安娜履行了教育儿子、爱护丈夫、参加必要的家庭社交的义务,但是从来没有享受过一个妻子应该得到的爱与温馨。
在这个表面上高贵体面的家庭里,安娜长期忍受着无爱的苦痛和精神上的压抑。
在这种无爱婚姻中,女性只是以男人的物件身份生存于世,不具有和男性一样的自由、平等。
不甘心永远被这种无爱婚姻束缚的安娜,走出了家庭,也与此同时她舍弃了自己的家庭、自己在上流社会的地位、自己的人格尊严。
然而,与安娜毫无保留地付出不同的是,渥伦斯基对待安娜的态度却没有那么坚决。
他对安娜是有所保留的,他可以忍受与社会一时的对立,但为了自身的利益绝对不可能维持长久。
因而,当上流社会让他在地位和安娜之间选择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的名誉。
安娜搏尽人生所有换来的爱情竟成了取她性命的“刽子手”。
她企图用生命的代价来惩罚渥伦斯基,但实际上,她惩罚的只有她自己。
从觉醒到抗争 ——安娜、娜拉、子君比较谈

从觉醒到抗争——安娜、娜拉、子君比较谈康晓艳摘要:女性在追求新的能体现自我价值的生活的过程中,她们的自我觉醒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认识到自我,才能萌生与阻碍势力相对抗的勇气和力量,以及为寻找新的寄托,新的生活而努力。
正因为安娜、娜拉、子君她们在个人的不幸遭遇中,逐渐认识到要获得自由、幸福,就要敢于去打破以道德为主的规范原则和传统的舆论批评。
只是由于性格、阅历、文化、人格等的不同,她们的觉醒、反抗和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
关键词:安娜;娜拉;子君;觉醒;抗争安娜、娜拉、子君是不同年代不同作品中追求个性解放的三个女性,她们三个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遭遇到了不同的人生问题,也正因为她们没有继续沉默和忍受,而是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处境,勇敢的与之抗争。
追求新的属于自己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她们的自我觉醒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认识到自我才有萌生与之对抗的力量和勇气进而为寻找新的寄托、出路而努力。
特别是当她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幸或是被某种力量阻止了更好的人生前景,正要进行反抗却因为对方力量的过于强大而自己却处于弱势,在屡遭挫折而无力直接对抗,只能选择后退而求其全的迂回方式。
这只有太多的无可奈何,但她们在这有限的空间中决不妥协,有着坚忍不拔,反抗到底的精神。
本文就这三位女性从觉醒到对抗,主要以他们自身的因素为探讨基础而展开,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分析。
一任何事情的发生并不是没有理由而突兀的呈现在人们面前,它总有一个酝酿的过程。
就如同酿酒一样,酒曲经过一个特别的过程,酒香就会慢慢地飘逸出来。
安娜、娜拉、子君等三位女性轰轰烈烈的抗争如同酿酒一样经历了一个从酝酿到觉醒的过程,下面就是她们的觉醒的过程。
安娜是《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公爵家的小姐。
少女时就出落的亭亭玉立,人见人爱。
在她十七岁还不懂得爱情为何物时,就由姑母做主,把它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省长卡列宁。
这门亲事让很多人羡慕不已。
但是安娜的心里并不是愿意的,她不喜欢卡列宁“不风雅的外貌”,尤其是讨厌他的“一对大招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