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5月月考试题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5月月考试题(二)(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语文5月月考试题(二)(含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18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鸑鷟,凤属,神鸟也。
……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
”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
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
”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
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徙的鸟,给以少皞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
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
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有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17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溯源于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的“正始”条,其本义是指整个社会道德沉沦,即使普通民众都应当奋起救赎。
顾炎武区分了两种情形:亡国和亡天下。
他认为前者不过是改朝换代,后者则是如孟子所说,仁义之途被堵塞,社会沦落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境况。
文中反映出对当时知识界空谈误国又屈膝侍清的愤懑。
他最后感叹说:“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915年,梁启超有感于民国政府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写下《痛定罪言》一文,旨在唤醒人们在指责政府无能的同时也当作深入的自我检讨。
文章题目表明不仅是痛定思痛,而且是在自我反省。
他认为欲雪国耻,关键在于“我辈之自新”:“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显然,梁启超对顾炎武的观点做了创造性的发挥。
不同于顾炎武,他所讲的“天下”实指国家,“兴亡”也是指国家的振兴与危倾;“匹夫”主要指习惯称为“士大夫”的知识界人士;“责任”是指通过政治上的社会改良以救亡图存,包括整军、理财、劝工、兴学和议政等。
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于《周易》《大学》《中庸》等典籍,不过以孟子之学最为集中。
顾、梁二人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都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孟子的言论,这绝非巧合。
究其原因,主要为四个方面。
首先是天下情怀。
孟子认为任何个体既然居天下之广居,就应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既关乎道德,也关乎政治。
其次是民本思想。
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观点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实在是振聋发聩。
再次是主人意识。
孟子肯定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他认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甚至直言“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英语试卷及答案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4级高三下期5月月考英语(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 本试卷由四个部分组成。
其中,第一、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第一节为选择题。
第三部分的第二节和第四部分为非选择题。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
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例:How much is the shirt?A. £ 19.15.B. £ 9.18.C. £ 9.15.答案是C。
1. Where is the supermarket?A. Next to a gift shop.B. Beside a post office.C. Behind a cinema.2. What is the man?A. A businessman.B. A teacher.C. A student.3. What was the man doing last night?A. Making a call.B. Doing his work.C. Repairing his computer.4. How will the woman feel next weekend?A. Relaxed.B. Nervous.C. Busy.5. What does the woman mean?A. It is hard to get tickets.B. It is cheaper to buy tickets online.C. It is necessary to buy the tickets at the door.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Ks5u首发】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试卷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一巨人金—— 是 时中国摄影界
20 日,陈复礼出 在广 潮 县官塘镇石湖 , 父陈 曲,尤 醉心于笔墨 到传统文 孟 青 的熏陶 陈复礼出 陈复礼 于 样的家庭,一方面 了 1931 岁启蒙,
艺术基因,一方面从小就 塾,读完了 论语
传 等 多 籍经 靠 ,
,15 岁的陈复礼就读于
韩山釐广 省立第 师范学校金 , ,泰国求亲, 活才算 定 来
过程中,聚落和城
文明体的表层结构,是文明的结 的基础社会结构的 驱 文明 迁和建立在 力,是文明 马车前行的 在明显
直接相关的技术因素的发展——特别是 源过程中,提供了原 以理解 看,决定
的关键性技术因素的突 基础社会结构 从世界文明
,技术因素在文明 发展的视
区域文明特质的常常是那 文明体中通过交流
文明体的表层结构,而驱 性, 在着 和 的结果 演 他
文明马车前行的技术因素在
元前 3 千纪 半叶开始以来,西方文明因素向中原地区汇集的 2 千纪初前 ,夏文明
文 的接触 交融的漩涡地带 整个 元前 3 千纪的 半叶数 元前 3 千纪 半叶西方文
间,中原文明 经
孕育了深层的 革, 文 因素 的 所以 的 视 来 的
因素向中原频繁汇集,更多学者 断举出 方以水稻种植 的深 所 向传播的 的影响来 的 要意 行说明 和所 更 源于中国境外更多的文 的作用,一直 深 ,甚 金来概括 是革 到 性的, 一时期社会
传和对黄河流域 一时期传 实际 ,
业文 因素引
中原,对中原文明形 外来文
中原地区的社会
学者立足于青铜技术的西
外高 2014 级高
2017
2
文
题人 江华姓姓姓姓姓姓姓审题人 继良姓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17届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1.D2.A3.B4.A5.C6.B7.①皇上敬重金幼孜的文学才华,所经过的要害之地,总命他加以记载,金幼孜就在马鞍上起草文书,一会儿就写好。
②朕曾经见过前代讨厌听直言,虽是一向所亲近之人,也因为惧怕君主之威而顺从君主的旨意,缄默不言来讨好君主8.BD9:特点:雨大,及时: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重合,表现雨大。
②运用叠词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案深表现雨大③运用虚实结合,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
10(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BC12:①年方十八是赞誉陈复礼虽然年龄八十,但是创作创新精神不减,赤子之心长存②高大全,指他的摄影技术创作具有高境界,大气派,和对生活全方位的表现③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体现了他作为艺术大师的人格,学识和艺术修养13:①有家学渊源,具有天然的艺术禀赋,②醉心丹青,诵读古籍,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民间艺术的影响。
③热爱国家和人民,作品艺术再现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
④人生阅历丰富,视野开阔⑤具有艺术创新的自觉精神,一直追求艺术的新高界。
14.CE15.前文的深意指:①雨下落在过年期间,似乎在为大家过年调养身心做背景。
②在新年为内心多注入一份润泽,一份滋养。
后文的深意指:①雨的下落让自己看清了自己的未来②看清了家乡的未来蓝图。
充满欢悦之情。
16:未来的模样应该是倡导新精神,文化,传播正能量的模样,语意芬芳,欢快畅然的景象。
又指作者未来要致力于做一个有情怀,有诗意,有理想的人。
17.C18.B19.A20,示例:邀请函尊敬的××家长:为配合我校4月份开展的“阳光手机”活动,我校决定于2017年3月26日15:00在我校报告厅举行一场题为“高中生在校园使用手机是利还是弊”的大型辩论会,现特邀请您作为评委团成员出席,期待您莅临指导。
立朗中学校团委×年×月×日21①稳定的小幅度增长②首次实现了大幅度增长③全村总收入主要靠村办企业的发展。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命题人:李洁审题人:张裕琪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试务必先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无误后将本人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相应位置;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题时,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规范、整洁地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不得折叠、损毁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快速发展的中国“内和乃求外顺,内和必致外和”的逻辑延伸,是中国作为一个对世界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的“利益诉求”,也是世界欢迎一个崛起的大国的最重要理由。
众所周知,现代化起源于数百年前的文艺复兴运动。
它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生产力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类迎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但“福兮祸之所伏”。
自文艺复兴以来,近代大国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基本模式,必然导致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需求,以及对市场不断扩张的需求。
近代西方世界在崛起的过程中,靠坚船利炮圈占土地、奴役他人、肆意掠夺,虽造就了西方世界的繁荣,但也埋下了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仇恨的种子。
文艺复兴推动建立了以世界市场为基础的现代世界体系,但这个体系无疑延续了传统的帝国式殖民体系。
延续到今天,就是复杂多变的国际秩序、世界极大的发展差距。
尤其是现代工业文明彻底打破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全球性生态危机相继出现。
生态性、社会性的灾难,很多都是人类自身活动的失范造成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资本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内在矛盾,外化为世界体系的剧烈动荡。
二战后,这个世界体系的中心区域重新整合:从西欧到美国,形成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4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3.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手机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
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
手机似乎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
它长在人们的手上,就如同手是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一样。
手机是另一个说话器官,是一个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因为有了手机,人的语言能力增加了,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
同样,人们的听觉也增加了,耳朵居然能神奇地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
我们看到了人体身上的新的四位一体:手,嘴巴,耳朵和一个金属铁盒----手机。
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手机深深地植根于人体,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
离开了人体,离开了手,它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
正如人们对它的称呼“手机”那样,它只有依附于手,才能获得它的存在性。
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
手机这一最基本的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间距进而超越孤立的状态。
这是人们使用手机的最根本和最初的原因。
一个危机时刻的人,如果有手机相伴,就可能会迅速地解除这种危机。
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他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但是,一旦他使用了手机,他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
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
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
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
事实是,手机确实越来越普及了。
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
手机抑制了人体的某些肉体官能:它抑制了行动能力,人们尽可能减少身体运动;抑制了书写能力,人们越来越借助机器通话;抑制了记忆能力、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储存消息。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试务必先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无误后将本人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相应位置;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题时,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规范、整洁地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不得折叠、损毁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经济健康繁荣的背后有着一个重要的内容——商业活动中的诚信思想。
唐代的商业活动中的诚信思想主要依靠商人们自觉地遵守奉行,同时也通过契约制度等政策法令予以约束;政策法令对诚信思想的推动、促进又反过来促使商人更加自觉地在其商业活动中以“诚信”理念经营。
唐代的契约文书是经济活动中产生纠纷时进行法律裁定的依据,同时也是该时期商业活动中买卖双方诚信从事买卖活动的重要形式。
契约文书的出现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经济生活。
在房屋、土地等不动产的买卖契约制度方面,唐代获得了长足发展,契约文书大量出现,成为了诚信思想的见证。
并且出现了契约的“样文”,类似于现在的“格式合同”.这极大地方便了当时的人们签订契约和进行不动产市场交易,使契约的内容及其形式实现了较大程度的规范化、固定化、合理化。
就现存的唐代契约实物来看,唐代契约的内容、形式及其种类等内容通常先依据民间惯例执行,即民间惯例获得了官方的认可,慢慢得以固定化.契约签署的方式则多种多样,可通过签字、加盖私印等方式签订契约.在进行一些日用商品买卖时,唐人也常常签订契约。
唐代货币流通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信用货币“飞钱”的出现.“飞钱”是唐代商家为解决货币流通困难而发明的货币汇兑方法.唐代诸道进奏院、诸军、诸使经常要将从各州府征收来的赋税、盐钱和各种收入折合成货币后运送到京城,但是京城的商人们又需将大量的货币缴纳给上述朝廷的各类机构,于是由这些机构向京城的商人们发放“文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5月月考试题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5月月考试题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第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高等级木构建筑的屋脊上多装饰有脊兽,它的应用使得建筑屋脊轮廓富于变化,尤其是大型建筑上脊兽的应用,更使得屋脊造型繁简有度,颇具清人邓石如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构图之美。
除却装饰,脊兽还有稳固瓦件的作用。
其他钉帽一类的瓦饰虽不在脊上,却与瓦钉配合固定檐口端头,具有与脊兽类似的作用。
脊兽的起源约在东周,这是瓦件逐渐普遍应用的时代。
已发现最早使用瓦饰的实例,见于秦雍城遗址出土、可追溯至春秋晚期的陶质建筑构件中。
形式有鸟形、三瓣花形、屋形瓦钉钉帽,也有正脊脊端与后世鸱尾位置相当的羊角形构件,甚至还有人形瓦饰。
这类瓦件皆为捏塑,手工造型感强烈,不似后世的模制风格,说明尚未大规模生产,正处于初创阶段。
除秦以外,东方列国也有各具特色的瓦饰,如河北灵寿中山国遗址出土的檐头筒瓦上装有叶片形并开半圆孔的巨大瓦钉钉帽等,显然是源自独立发展的瓦饰体系。
东汉时期,大量陶楼涌现,为认知当时脊兽的面貌提供了较为直接的信息。
南北朝数百年间,制瓦技术大大提升,瓦饰的生产也普遍趋向于批量模制。
东汉陶楼上已出现一种装饰于脊端、上下三瓦当叠起的瓦饰,其最初可能为三件独立的脊头筒瓦叠砌而成,形成风尚后,逐渐出现整体制作的做法。
纵观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脊饰造型题材,大致可归为鸟形、兽形、叶片形三类。
其工艺从捏制到局部模制、再到整体模制,具体形象细节则缺少统一制度规范,可发挥空间大,呈现出物象杂陈的面貌。
隋唐时期的脊兽继承了南北朝的特点,出土实物中仍以兽面脊头瓦数量最巨,两京诸宫殿皆有发现。
唐代除有大量兽面脊头瓦发现以外,尚未见脊头瓦前端的仙人走兽实物。
然而敦煌莫高窟中自初唐开始,就有若干建筑壁画表现出角脊下端以筒瓦上翘叠落、每片筒瓦端头置瓦当的做法,形成锯齿形构造,颇似明清建筑上仙人走兽的发端,只不过还未出现兽形。
莫高窟晚唐五代寺院建筑类壁画中,还普遍出现了在建筑正脊、角脊、前檐瓦面上设置陶制或金属制火焰宝珠以为装饰的做法,使建筑整体更为华丽精致,同时起到瓦钉的作用,这也是东汉明器与九原岗北朝壁画中叶片形钉帽的造型延续。
北宋后期,仙人走兽的面貌已与明清时比较趋近,这应当是经历了较长时间演进后制度化的结果。
两宋绘画中的亭台殿阁上,皆形象地描绘了包括各类走兽在内的脊饰。
经历了北宋时期定型和金元时期的发展,脊兽的使用到明清时更趋制度化,造型上也发生了新的改变,既不似魏晋南北朝模印的质朴风格,也不似唐宋堆塑的夸张风格,而是呈现出高度程序化的特点。
其制作趋近于在方整的空心砖上加以雕饰,大型吻兽则用数块空心琉璃砖拼合,体块感十足。
类型方位虽大致继承了前代,但对宋式脊饰中浓郁的民间性加以调整,追求庄严整肃,以见威仪。
明清是古代集权制度加强的时代,这在微观的建筑装饰上也体现出来。
(选自于志飞、王紫微的《麟角峥嵘数脊兽》,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脊兽是常出现在传统高等级木构建筑中屋脊上的一种装饰,能使屋脊轮廓富于变化、造型繁简有度,并呈现出屋脊的构图美。
B.考古发现,至少在春秋晚期,我国传统木构建筑已经开始使用瓦饰,其样式有鸟形、三瓣花形、屋形、羊角形、人形等。
C.脊兽约起源于东周,捏塑的方式表明此时还未大规模生产,能使用这种脊兽的多是中国传统里的高等级的大型的木构建筑。
D.秦雍城遗址出土的陶制建筑构件和中山国遗址出土的檐头筒瓦等考古发现都能够说明脊兽来源于独立发展的瓦饰体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传统的木构建筑中,能够起到固定瓦件的作用的除了脊兽外,还有能够与瓦钉配合固定檐日端头的钉帽一类的瓦饰。
B.先秦到南北朝的脊饰样式少、工艺变化大、具体形象细节缺少统一制度规范等原因使得脊兽制作和使用发挥空间很大。
C.仙人走兽是脊饰的一种,经历较长时间的演进后逐渐制度化,应当在北宋后期已相对定型,样式与明清比较趋近。
D.脊兽在北宋时期定型、在金元时期得到发展,在明清时期更趋于制度化,并且造型的风格在明清时也呈现高度程序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制瓦技术在南北朝得到长足发展,瓦饰生产逐渐由捏塑变为模制,随之也由此前的单独制作逐渐形成了整体制作。
B.莫高窟晚唐五代寺院建筑类壁画的绘制技艺能证明我国一些古建筑沿用叶片形钉帽造型的火焰宝珠装饰固定瓦件。
C.瓦当是传统木构建筑上只放置在脊兽前端的一种瓦饰,比如在东汉陶楼上就有装饰于脊端、上下三个叠在一起的瓦当。
D.皇家建筑、寺庙建筑在脊兽方面改变了宋式浓郁的民间性,追求庄严整肃、显示皇家威仪体现出明清时集权制的加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梨园中人谭元寿:江河不择细流2014年12月20日,纪念叶盛兰诞生100周年演唱会,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三代谭派传人同台演绎经典剧目《定军山》。
那应该是谭元寿最近一次登台,那一年他已经86岁,孙子谭正岩35岁。
直到2017年春节,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角儿来了之百年谭派》节目中,更多的谭迷才再一次见到谭元寿,听到他的声音。
父亲总想把最好的形象留在观众心里。
谭元寿的儿子谭立曾悄悄对我们说。
真正的艺术家难免爱惜羽毛。
尽管谭元寿是当之无愧的当代京剧大师,但他一辈子都反对别人称呼他为艺术家。
他常挂在嘴边的是,我只是一名普通演员。
二十多年前,谭元寿在上海电视台录制节目,现场有青年演员问他,何时成的名?他的回答是,我一辈子也没有成名。
那是先生的谦虚,却有着梨园世家的自信与旷达。
作为京剧创始人之一谭鑫培的玄孙、四大须生之一谭富英的儿子,谭元寿的降生给这个家族带来一份重重的期待。
谭元寿在幼年时就经常看京剧大师杨小楼的表演。
每次见面,杨小楼都会把他高高举起,放在肩上,逗着说,快长大,把戏唱,成好角,名天下。
杨小楼是我一生中第一个崇拜者。
谭元寿说。
童年时,谭元寿就常随父亲去余叔岩家里学戏,看余叔岩先生向他父亲传授余派唱腔。
听着听着,他就在余老夫人的怀抱里睡着了,睡梦里都是余派唱腔。
所以,直到现在,我最喜欢的还是余派唱腔。
后来,谭小培仿照当年谭鑫培将谭富英送到富连成坐科,把谭元寿送到富连成第六科元字科。
入富连成科班学艺的第一天,肖长华先生给他取名元寿,从此戏班里就有了个谭元寿,在富连成学了7年,谭元寿学演了近百出戏。
60多年后,谭元寿回忆起这难忘的7 年,总结了富连成的三件法宝:一是严格教学,不分亲疏;二是注重舞台实践,全年只休息两天,没有一天不上课,没有一天不练功,没有一天不演出;三是教学中文武昆乱并重,文武昆乱兼学。
谭先生讲的一件事让人印象极为深刻。
出科之后,他崇拜李少春,想拜李少春为师。
父亲谭富英不仅十分支持,还对他说:江河不择细流,泰山不弃细壤。
谭派哪里来的?就是吸取各家之长才形成的。
我的曾祖、祖父、父亲和我的儿孙六代人,都是科班或者戏校坐科才出道的。
没有一个是全靠家学,每一代人都拜有好多老师,这就是益多师。
京剧成为国剧的初期,谭鑫培创下了无腔不学谭的历史,这一方面源于谭派的声腔之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谭派没有门户之见,能够采众家之长,后学们也饮水思源,以艺为大。
一个家族,七代人从事同一门艺术。
即便放在全世界,也是鲜见而宝贵的,在京剧自身的魅力之外,一定有一条强韧的精神纽带将他们联结在一起。
我们去求证,谭先生笑笑说:父亲谭富英的人品对我一生影响最大。
他总教育我做人要忠厚,唱戏要高调门,做人要低调门。
要学会吃亏、让人。
对别人厚才有自己的道,才有后代子孙的道。
家族的巨大声望,戏曲界乃至国家的厚望,在谭元寿的人生里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
创业难,守业更难。
作为谭派第五代的谭元寿,全面继承谭派表演艺术,守本纳新,拓宽戏路,做了谭派艺术忠诚而富有成效的守护者。
因为这样的梨园人生,谭元寿才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京剧,关心京剧的未来。
他常说,艺术家是唱出来的,不是任何人可以馈赠的。
尽管他唱过演过的戏有二百多出,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不可思议的一个数字,但他一直强调自己与前辈的差距。
他几乎能唱各种老生戏与武生戏,他说程砚秋先生花旦、刀马旦、泼辣旦、昆腔戏什么都唱,所以希望人们不要狭隘地理解流派艺术,希望青年演员在继承流派的同时,一定要多学、多演、多看,不断拓宽自己的戏路。
他说,京剧这门艺术就是口传心授,看录像谁都能看明白,但里面的内涵是看不会的,很多诀窍必须口传心授,京剧都是这么传下来的。
所以,他从来没有门户观念,一直对登门请教的戏曲界人士敞开大门,年届九十还亲手指导中国戏曲学院的研究生。
他最担心的也是京剧,最怕走样了,失传了。
梅先生有句话富有哲理,'移步不换形’。
我们要跟着时代,但不能为了追时代就丢了本来的样子。
人们说,有人才有戏,有戏才有派。
因为一代代戏曲人的砥砺前行,才有京剧两百年的辉煌。
无数个体的追求最会塑造出时代的模样。
但如果我们都习惯了追随时尚,在新奇芜杂的各种话语中摇摆不定,而无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我们时代文化的准星和标尺又在哪里?(有删节)相关链接谭鑫培是我国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其创建的谭派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京剧艺术流派。
他亲手培育了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三位京剧大师。
此外,他还主演了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北京青年报》)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谭元寿晚年登台演戏的次数不多,但他并没有放弃对京剧艺术的执着追求,更没有因为年高而降低艺术标准。
B.作为当代京剧艺术大师,谭元寿对京剧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的谦逊之中带着梨园世家的自信与旷达。
C.谭派没有门户之见且能采众家之长的观念对谭元寿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学艺时博采众家之长,成名后没有派别意识。
D.父亲对谭元寿个人品质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他要将唱戏和做人结合起来,学会吃亏、让人。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文章写谭元寿儿时常看杨小楼表演,去余叔岩家学戏,意在说明杨余二人对谭元寿走上京剧表演艺术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谭元寿携儿孙同台演绎经典剧目《定军山》,不仅为纪念叶盛兰诞生100周年演唱会助兴,更是以这种方式深切缅怀谭派创始人谭鑫培。
C.文章使用坐科文武昆乱泼辣旦等京剧专业术语,行文上符合传主身份,但也给读者理解文章增加了很大难度。
D.文章引用梅兰芳的话是为了表明京剧艺术的发展要保持本来的样子,不要有什么变化,否则就会走样甚至失传。
E.文章结尾语言内涵丰富,暗示今天的人们要像谭元寿先生一样,在追寻我们民放历史和传统的道路上保持从容与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