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六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二讲 人体的稳态与免疫[ 高考]
2014届高考生物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六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二讲 人体的稳态与免疫

第二讲人体的稳态与免疫能力呈现【考情分析】【备考策略】1. 应注意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要从分子水平、器官水平、生态系统水平上进行联系综合,来分析稳态调节的机制。
2. 结合社会和生活中与人体营养、健康与疾病防治问题有关的材料信息,以调节机制为出发点,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调节的生理过程。
1. (2013·南京、盐城二模) 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②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③激素是通过体液定向传输至靶细胞或靶器官的信息分子④人体的免疫过程不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A. ①B. ④C. ①③D. ②④2. (2013·南通一模)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增加B. 与淋巴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高C.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在内环境中被分解D. 人体非特异性免疫不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3. (2013·苏州一模)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内环境中含有CO、尿素、性激素和胰蛋白酶等成分2B. 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一定会引起过敏反应C. 组织液渗回血浆或渗入淋巴受阻将导致组织水肿D. 腹泻引起体液中水、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大量丢失4. (2013·无锡一模)穿不合脚的鞋子走路,脚上可能磨出水泡。
水泡中的淡黄色液体主要是( )A. 组织液B. 淋巴C. 血浆D. 细胞液5. (2013·镇江一模)某同学在参加远足活动的过程中,感觉浑身酸痛,并伴随着大量出汗。
此时( )A. 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B. 内环境pH失衡,乳酸含量升高C. 虽然代谢产物大量产生但仍然保持内环境稳定D. 肌糖原水解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课堂评价1. (2013·无锡一模)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B. 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一段时间内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C.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D. 血液中CO含量上升,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22. (2013·镇江一模)CAV16病毒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和其他并发症。
2022高考生物二轮专题《人体的稳态与调节》讲学案(学生版)

专题六人体的稳态与调节【2022考纲解读】1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人体内环境各成分间的关系、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及免疫功能异常与应用等知识点。
2从考查角度上看,联系生活中相关疾病(如脱水病、水肿等)考查人体内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
以免疫过程模型、生活中实际病例为背景对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进行命题。
3从命题趋势上看,预计2022年高考命题仍然对内环境成分,内环境稳态,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功能、应用等进行命题,仍可能趋向于以实际生活中相关病例为知识载体进行考查。
【重点知识梳理】一、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维持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内环境稳态3内环境的物质成分归纳(1)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2)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3)细胞的代谢产物CO2、水、尿素等。
4发生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总结(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1000m所是。
催化①、②过程的物质N是。
(2)假定病毒基因组RNA含有7500个碱基,其中A和U占碱基总数的40%。
以病毒基因组RNA为模板合成一条子代RNA的过程共需要碱基G和C个。
(3)图中RNA有三方面功能,分别是。
(4)EV71病毒感染机体后,引发的特异性免疫有。
(5)病毒衣壳由VP1、VP2、VP3和VP4四种蛋白组成,其中VP1、VP2、VP3裸露于病毒表面,而VP4包埋在衣壳内侧病与RNA连接,另外VP1不受胃液中胃酸的破坏。
若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疫苗,四种蛋白中不宜作为抗原制成疫苗的是,更适宜作为抗原制成口服疫苗的是。
(2022·江苏卷)30(9分)为了研究早餐质量对学生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选取40 名健康学生志愿者,按平时早餐习惯分成不进早餐组、高糖组、高脂高蛋白组和均衡营养组,按组别给予相应早餐,并分别于空腹(餐前)和餐后1、2、3小时取静脉血检测血糖浓度和胰岛素含量,实验期间不食用其他食物,实验结果见下图。
2020版高考生物大二轮培优通用版课件:专题六 第2讲 人体的稳态与免疫调节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2.pH调节的过程图解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对点训练 1.(2017全国卷Ⅲ,4)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 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答案C 解析此题解题的切入点是人体内环境渗透压的调节。质量分数为 0.9%的NaCl溶液与人血浆渗透压相同,静脉注射后不会导致血浆 渗透压的改变,A、D两项错误。静脉注射质量分数为0.9%的NaCl 溶液后,体内水、盐含量均增加,需排出多余的盐和水以后,才能恢 复到注射前水平,B项错误,C项正确。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2.(2017全国卷Ⅰ,31)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
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
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
低,水分由
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境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后对人体
血浆渗透压稳态 造成哪些影响和危害,进而说明稳态的
重要意义。
易错易混排查
(1)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20 mL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生理 盐水)后,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细胞内液Na+的增加 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 ) 提示在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 和Cl-,因此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中的Na+主要留在细胞外液中。 (2)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组织水肿。( × ) 提示血浆蛋白减少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
XX高中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学案:5.3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新课标)【DOC范文整理】

XX高中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学案:5.3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新课标)XX高中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学案:5.3人体的稳态和免疫【考纲点击】稳态的生理意义。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模拟尿糖的检测。
【核心要点突破】一、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图解如下:内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物质:水、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核苷酸、血浆蛋白、激素、抗体、维生素、甘油、脂肪酸、神经递质、二氧化碳等。
内环境可能进行的生理反应,如抗原与抗体结合、缓冲物质对酸、碱性物质的缓冲。
【典例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42-构成的缓冲体系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解析】选D。
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内环境具有一定的渗透压、酸碱度等理化性质,可以通过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
二、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传递方式电信号、化学信号激素及其他化学物质调节方式反射激素→靶器官、靶细胞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作用对象效应器靶细胞膜上的受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联系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生命活动体温调节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而炎热环境下只有神经调节。
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神经——体液调节模式,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则是神经调节模式。
体温调节感受的刺激是温度的变化,冷觉与温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而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四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二讲人体的稳态与免疫名师课件

2.解答体温调节需要规避的2个易错点 (1)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是以神经调节为主的神经—体液调 节,其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神经—体液调节模式,而肾 上腺素分泌增多则是神经调节模式;而炎热环境下的体温调 节主要是神经调节。 (2)持续发烧时,并非产热量大于散热量,而仍然是产热量等 于散热量。
3.解答水盐平衡调节试题的2个核心点 (1)水盐平衡调节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 通过肾脏来完成的,调节途径为: ①神经调节途径: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 觉→主动饮水、补充水分。 ②体液调节途径: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抗利尿 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 (2)引起水盐平衡调节的不是体内水的绝对含量的变化,而是 渗透压的变化。引起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是细胞 外液渗透压的升高。
答案:B
3.(2017·高考全国卷Ⅱ)将室温(25 ℃)饲养的某种体温为37 ℃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1 ℃环境中 1 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期间连续 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结果:实验初期,实验 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 下列问题: (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________,汗液分 泌会________,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 素会________。
[真题试做·明考向] 1.(2017·高考全国卷Ⅲ)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 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 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 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 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 前水平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人体的稳态教案 人教版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人体的稳态教案人教版【本章知识框架】【疑难精讲】1.内环境高等动物是由多细胞构成的,其新陈代谢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不直接接触,与组织细胞直接接触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
对内环境这一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是掌握本部分知识的一个关键。
对于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我们可以归纳成如下关系:在这三者中,血浆和组织液的成分最相近,淋巴的形成是靠组织液渗透入毛细淋巴管中形成的。
其作用是调节血浆与组织细胞间的液体平衡,并运走一部分代谢产物;另一方面,把少量由毛细血管渗出的蛋白质再运回血液。
2.稳态稳态并不意味着固定、不变动,而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可变,但又是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的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为新陈代谢中许多复杂的酶促反应要求的理化条件是比较严格的,即:温度、酸碱度(pH)和某些离子的浓度都必须保持在较为窄小的范围内,才能保证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内环境的稳定也是保持细胞兴奋性的必要条件。
由于体内有稳定的内环境,体内细胞可能少受甚至不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干扰,而保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机体就能更好地适应变化很大的外界环境。
如果稳态机制发生变化,如组织液中水分过多,会出现组织水肿,尿素、无机盐等废物过多,会出现尿毒症等。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稳态并不是突然形成的,新生儿要经若干时日之后,稳态机制才能健全完善起来。
3.机体大量失水的问题机体大量失水的问题与生活结合十分紧密,应用性很强,在学习中应予以关注。
失水原因:出汗、发高烧、严重呕吐、腹泻、大出血等。
失水的结果: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失水的比例大于失盐的比例,结果是口渴、尿少。
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失盐的比例大于失水的比例,结果是尿多。
细胞外液渗透压无变化:失盐失水的比例差不多,结果是尿常量。
失水时,渗透压究竟怎样变化。
应该以口渴和尿量为判断标准。
4.与血糖有关的三种激素的联系与区别(1)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使肝糖元分解;(2)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使血糖维持相对稳定;(3)胰高血糖素可使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4)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5)血糖平衡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为主。
高考生物 二轮复习 专题五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二讲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新人教

考点二
核心整合 题组集训
2.水盐调节分析 (1)抗利尿激素的产生、分泌部位是下丘脑的神经细胞,而释放部 位是垂体后叶。 (2)在水平衡调节中,下丘脑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分泌激素)。 (3)渗透压感受器及水盐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渴觉中枢位于大 脑皮层;参与水平衡调节的主要器官是肾脏。
考点一 核心整合 题组集训
试题
解析
(1)由题干信息可知,某人突然被冰水浇湿,冷觉感受器兴奋,体温 调节中枢(下丘脑)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并在突触中完成由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后传递给下一个神经 元。(2)图示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与甲状腺激素 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相似,由此可推知激素 A 是下丘脑分泌的促肾 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激素 B 是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 关激素,这属于负反馈调节。(3)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浆细胞可合成
考点一
核心整合 题组集训
3.细胞内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一切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物 质,如血红蛋白、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胞内酶(如呼吸氧化酶) 等,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考点一 核心整合 题组集训
试题
解析
►角度一 内环境的成分的分析 1.(2015·高考全国卷Ⅰ)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 0.9%的 NaCl 溶液(生理盐水)20 mL 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 10 mL C.细胞内液 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 Na+的增加 D.输入的 Na+中 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考点一 核心整合 题组集训
“三看”法判断内环境的成分 1.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 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 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 解旋酶、DNA 聚合酶、RNA 聚合酶、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 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 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稳态与调节》说课稿

分析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原因并作出总结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说课稿
《稳态与调节》
流 程 导 览
高考要求
命题趋向 学情分析 复习计划
教学过程 习题设计 教学反思
一、说高考要求
考纲内容 植物的激素调节 要求 Ⅱ Ⅱ Ⅱ
Ⅱ Ⅱ Ⅰ Ⅱ Ⅱ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2)其他植物激素(3)植物激素的应用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3)人脑的高级功能 (4)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 (5)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稳态的生理意义 (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5)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生长素 单侧光
不均匀
多 少
快于
①外因: 总结 ②内因: 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单侧光照射
②分析植物茎的背地性和根的向地性
A、B为极性运输,C、D为重力作用下的横向运输。 地心引力→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近地测浓度高 茎对生长素敏感性差 → 茎的负向重力性 根对生长素敏感性强 → 根的向重力性 总结:外因:重力产生单一方向的刺激 内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根、茎对生长素的反应敏 感程度不同。
(2)辨明1个图像——生长素作用两重性
(1)当生长素浓度小于i时均为“低浓度”,高于i时才会抑制植 物生长,成为“高浓度”。 (2)曲线中OH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进生长作用增强。 (3)曲线中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 (但仍为促进生长)。 (4)H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宜浓度为g。 (5)C点表示促进生长的“阈值”,即大于C所处生长素浓度, 将会使生长受抑制,此即所谓的“高浓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人体的稳态与免疫
能力呈现
【考情分析】
考查内容2011年2012年2013年稳态的生理意义第9题第3题
机体维持稳态中的过程第27题第19题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
稳态中的作用第12题
第32题
第4小题
【备考策略】
1. 应注意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要从分子水平、器官水平、生态系统水平上进行联系综合,来分析稳态调节的机制。
2. 结合社会和生活中与人体营养、健康与疾病防治问题有关的材料信息,以调
节机制为出发点,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调节的生理过程。
1. (2013·南京、盐城二模) 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②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③激素是通过体液定向传输至靶细胞或靶器官的信息分子④人体的免疫过程不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
A. ①
B. ④
C. ①③
D. ②④
2. (2013·南通一模)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增加
B. 与淋巴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高
C.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在内环境中被分解
D. 人体非特异性免疫不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3. (2013·苏州一模)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中含有CO
、尿素、性激素和胰蛋白酶等成分
2
B. 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一定会引起过敏反应
C. 组织液渗回血浆或渗入淋巴受阻将导致组织水肿
D. 腹泻引起体液中水、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大量丢失
4. (2013·无锡一模)穿不合脚的鞋子走路,脚上可能磨出水泡。
水泡中的淡黄色液体主要是( )
A. 组织液
B. 淋巴
C. 血浆
D. 细胞液
5. (2013·镇江一模)某同学在参加远足活动的过程中,感觉浑身酸痛,并伴随着大量出汗。
此时( )
A. 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B. 内环境pH失衡,乳酸含量升高
C. 虽然代谢产物大量产生但仍然保持内环境稳定
D. 肌糖原水解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
课堂评价
1. (2013·无锡一模)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 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一段时间内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C.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含量上升,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D. 血液中CO
2
2. (2013·镇江一模)CAV16病毒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和其他并发症。
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CAV16侵入人体后,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对其几乎不起作用
B. T细胞经CAV16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
C. 患儿感染CAV16后,需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彻底清除病毒
D. 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该病毒
3. (2013·扬州一模)下列关于艾滋病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艾滋病病毒侵染人体后可将逆转录形成的DNA整合到人体的DNA中
B. 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可通过生殖细胞将已整合到人体DNA中的病毒遗传物质传递给子女
C. 艾滋病患者大多最终是由于多发性感染或肿瘤而死亡
D. 艾滋病病毒存在于病人或感染者的体液中,一般不通过皮肤接触传播
4. (2013·苏北三市一模)我国参与了抗击甲型H1N1流感的国际性合作,并已经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疫苗。
下图所示为甲型H1N1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反应。
请据图回答:
(1) 人体内首先通过免疫过程阻止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散播,注射甲型H1N1流感疫苗可预防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作用是。
(2) 图中物质b的名称是,D细胞的作用是。
(3) 据图分析,甲型H1N1病毒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与正常人体细胞合成蛋白质过程相比较,主要区别是前者没有过程,而后者有。
(4) 细胞免疫中,T淋巴细胞可以被吞噬了抗原的巨噬细胞活化,也可以因受到
刺激而活化。
(5) 某研究生认为某植物的提取液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他以猪为研究材料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进行证明。
实验步骤:
①选择一只健康的猪,让猪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
②在喂养猪的饲料中加入一定量的该植物提取液,观察猪是否出现患病症状。
该实验存在明显的不科学之处,请指出:
① ;
②。
温馨提示
趁热打铁,事半功倍。
请同学们及时完成《配套检测与评估》中的练习第28-29页。
第二讲人体的稳态与免疫【能力摸底】
1. A
2. D
3. C
4. A
5. C
【能力提升】
典例1 B
典例2 A
典例3 B
典例4 B
【课堂评价】
1. C
2. C
3. B
4. (1) 体液接种疫苗可诱导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相应的抗体(2) 抗体使靶细胞裂解,释放其中的病原体(抗原) (3) 转录(4) 靶细胞(或抗原) (5) ①没有对照实验②用于实验的猪数量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