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营_勇营的互渗_防军和练军兵制_黄细嘉
绿营(清朝时期国家常备武装)—搜狗百科

绿营(清朝时期国家常备武装)—搜狗百科绿营简介13张绿营兵绿营兵(绿lǜ lù)(lǜ yínɡ bīnɡ )是清代军制。
其制与满洲八旗兵不同,清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将收编的明军和其他汉人按明军旧制,以营为单位组建军队,因用绿色旗而名绿旗兵,又因是以营为主要基层编制亦称绿营兵。
绿营兵除在京师五城戍卫以外,绝大部分分驻全国各省。
在京师担任卫戍的称为巡捕五营,与八旗步军营同隶步军统领。
步军统领下辖左右翼总兵及16 门(内城9 门,外城7 门)千总。
其营制为“标”、“协”、“营”、“汛”。
标分督标,由总督统辖;抚标,由巡抚统辖;军标,设于四川、新疆,由将军统辖;河标,由河道总督统辖;漕标,由漕运总督统辖;提标,由提督统辖;镇标,由总兵统辖。
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
提督为各省绿营的最高武官,分为陆路与水师,共设水陆提督23 人,惟东北三省不设。
提标一般设左、右、中、前、后5 营,并辖城守营与分防营。
所辖军队一般为五六千人或六七千人。
统辖镇标的总兵是仅次于提督的武官,也分陆路与水师,共有 83 人,镇标所辖一般为三营、二营,兵力一般为三四千人。
各军标下设协,由副将统领,协下设营,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营下设汛,由千总、把总分别统领。
兵分步兵、马兵两种,此外还有马兵(骑兵)和水师。
绿营兵直辖于兵部,将官的铨叙也属于兵部。
绿营兵初期作为清王朝的辅助兵力,配合八旗兵驻守京师与全国各地,并受到八旗兵的监视和控制,中叶以后变为主力,其兵额时有增减,最多时达到 60 多万。
清末渐裁,仅存营制而已。
绿营兵制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以后,清廷为了弥补八旗兵力的不足,加强在全国的统治,遂招降明军,招募汉人,组建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是清军正规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营完全由汉人充役,以步兵为主,也有部分骑兵和水军。
嘉庆时有绿营兵六十六万人。
绿营的主要任务是镇戍,其编制和配置,皆据镇戍需要而定。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军队

清朝军制,先有八旗,后有绿营,太平军起事期间又有湘淮勇营,之后由此改编而来的防军、练军属半改良的部队,其在武器与营制等方面“半土半洋”,而所有的这些旧军队在甲午战争及庚子之役中都无一例外的被打得落花流水,一无所用。
至此,裁撤旧军、编练新军也就提上了日程。
苟延残喘:八旗绿营的钝化:清末合影的八旗子弟。
清朝立国后,八旗兵在长达200多年马放南山的生活中战斗力快速退化,已难以成为军队的主要力量八旗绿营军队战斗力快速衰退清军入关时,八旗兵力不过十余万,但也算骁勇善战,只是入关后生活条件改善太快,又享有不事生产的特权,由此很快丧失锐气,等到平定三藩与收复台湾之时,清军已只能仰仗汉人组成的绿营兵。
为此,康熙不得不自我解嘲说:“自古汉人逆乱,也系汉兵剿平,岂有满兵助战之理?”绿营由前明卫所制度承袭而来,各省自建自养,全国兵力六十万,但绿营兵也是世袭兵,近亲繁殖的结果导致其战斗力在之后的百余年间迅速下降,后来太平军的骤起便是其衰败的明证。
湘淮军本质仍只是旧式军队万般无奈之下,清廷只好放开手脚,让汉人官僚各地督办团练,胡林翼、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湘淮诸军由此横空出世,在这国乱纷纷的十余年间,其组织的团练勇营虽然在朝廷兵制之外,却赫然成为剿灭太平军、捻军的中坚力量。
农民军被剿灭后,清廷对这些汉人武装也感到十分不安,湘淮等军随后被改编散驻于各地,名“防军”;与此同时,部分绿营被改编成“练军”,和驻防八旗等一起构成了同治、光绪年间的主要军事力量。
同光时期的军队受到洋务运动的影响,中世纪遗传下来的的刀矛枪箭大半被淘汰而引进了一些西洋火器,但就整体水平而言,仍是一种半改良的旧军队。
最吊诡的是,八旗绿营虽然被兵部列为“国家军队”,实质上却是尸位素餐、苟延残喘,而能够剿灭农民军的湘淮旧勇们虽然不见于朝廷的兵籍之上,却是清廷可依靠的中坚力量。
但是,这些兵力可以剿杀国内的农民叛乱,可谁又来抵抗外来侵略、真正的捍卫国家的安全呢?无国防之念则无国家军队之实旧军队之所以无能,主要在于其设立之初并无国防之概念而唯有平内叛之需,譬如耗费巨资的北洋舰队,也只有防卫海疆之责而无外洋作战之想。
[军事政治]清朝武装力量简介
![[军事政治]清朝武装力量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74483c5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3c.png)
中国陆军转型经历了整个晚清时代,从小站练兵到清亡期间,新军的编练基本上完成了从冷兵器时代向热兵器时代军队的转型。
关于清末新军训练的照片很少。
天津博物馆藏《校阅陆军第三镇、第一混成协、第二混成协摄影》240幅,就是这类不可多得的官方纪实照片。
编入这些照片的《新军旧影》一书,已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清朝先后有8支武装力量:八旗兵、绿营兵、湘军、淮军、防军、练军、海军和新军,兵制经历了传统军制(经制兵)到勇营制(湘军、淮军)再到传统军制(防军、练军)到近代军制(近代海军、新建陆军),装备由冷火器到火器的过程。
下面逐一介绍八旗兵、绿营兵、湘军、海军和新军的创建、性质、特征、建制、装备等情况。
八旗兵弯弓射箭的清朝士兵八旗兵是经制兵,为努尔哈赤所创,起自兵民结合、军政结合、耕战结合的八旗制度。
旗是满洲军制名。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在牛录的基础上形成。
牛录是女真在氏族、部落阶段出师、狩猎当中形成的组织形式。
原来每牛录10人,万历二十九年扩为300人。
万历二十九年设立四固山,固山就是旗。
每旗含5甲喇,每甲喇为5牛录,分别使用黄、白、红、蓝4种旗子,因而是四旗。
四十三年(1615)扩为八旗:在原来的黄、白、红、蓝4旗的基础上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旗主由努尔哈赤的子侄充当。
皇太极时期又扩为二十四旗,即加上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二十四旗中起核心作用的还是满洲八旗。
八旗每旗指挥人员设都统(固山额真)1人,副都统(梅勒额真)2人,参领(甲喇额真)5人。
牛录的统领是佐领(牛录额真),佐领居参领之下。
二十四旗在习惯上还是称八旗。
八旗在开国时期有亲军营、护军营、前锋营、骁骑营、步兵营5个兵种,入关后又增加圆明园护军营、火器营、键锐营和神机营。
八旗制度是军事制度、经济制度和行政制度。
作为军事制度,八旗中每个1660岁的男子战时随时准备披挂上阵。
所以八旗兵世代军籍,实行世兵制。
八旗兵入关后约20万人,分为京营和驻防两部分。
清朝的武装力量八旗与绿营

清朝的武装力量八旗与绿营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建立时间可追溯至17世纪初,历时近300年。
在清朝的统治下,其武装力量是维护国家稳定与统一的重要支撑。
其中,八旗与绿营是清朝最主要的两支军事力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清朝的八旗与绿营进行探讨。
一、八旗的起源与发展清朝的八旗分为正黄、镶蓝、辅白、正白、齐白、镶白、辅黄、正黄等八个旗。
最初,八旗是满洲族的军事组织,它们由满洲族的骑马射箭军人组成。
这些八旗军人在平定明末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因而在清朝的建立之后,逐渐成为统治者手中的得力助手。
八旗的特点是满洲族专属,内外呈现出森严壁垒的状态。
清朝的统治者,即皇帝和皇室贵族,都是八旗的成员,而一般的满洲族百姓也可以参军入旗。
八旗的军事行动受到严格的组织管理,以骑射为主要战斗方式。
此外,八旗还具备一定的行政和经济职能,在清朝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八旗逐渐融入中国社会,出现了拓展壮大的趋势。
清朝的统治者积极吸收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加入八旗,为其提供了广阔的人员资源。
八旗在对外战争中的表现也令人瞩目,如在清朝对抗沙俄的战斗中,八旗军队表现出出色的战斗能力,为国家赢得了许多战役的胜利。
二、绿营的兴起与演变绿营是清朝的另一支武装力量,主要由汉族百姓组成。
最初,绿营是由对满洲统治不满的汉族百姓自愿组成的,他们通过组织起来保卫自己的家乡。
随着清朝的建立,清朝统治者将绿营纳入到统一的武装体系中,成为清朝的军队之一。
绿营的特点是,其编制和管理更加灵活,且更新换代更为频繁。
绿营以步行为主,采用朝天拳、刀枪等近身战术,具有较强的地方防御能力。
相对于八旗来说,绿营人数庞大,覆盖面广,分布在全国各地,发挥着重要的地方维稳作用。
绿营也不断发展与演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直隶总督魏源对绿营进行改革。
为了提高绿营的战斗力和管理效率,魏源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改善绿营的待遇、加强训练、改革腐败的官僚体制等。
辛亥革命时为什么要重用北洋军?原因是什么

辛亥革命时为什么要重用北洋军?原因是什么本文导读: 1.八旗,就是八种颜色的旗子。
上马为军,下马为民。
在明末,每到春天,天气转暖,青黄不接之时,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就带着八旗男子,不论年龄大小,到明朝境内四处抢掠,如同狩猎一般。
八旗人人会骑射,勇猛冲锋,虎狼一般。
八旗为世袭制,入关后分散驻扎在各省省会,在省城内建立旗城。
出生便有俸禄,太平日久,逐渐由武转文,不习弓马,而学习经书,字画,演戏,花鸟鱼虫等等。
清末,八旗具体人数已不可考,因为是按户统计的,大约23万户,俱不能战。
2.绿营(后转为巡防营)。
满清入关收编的汉军,因为旗帜是绿色的,称为绿营。
绿营从一开始战斗力就有限,因为是收编投降的军队,俗称带路党,与伪军无异。
人数众多,摇旗呐喊壮声势,真打仗完全不行。
要命的是绿营也是世袭制,父死子继,一代不如一代。
太平天国起义时,绿营是一触即溃。
慈禧裁汰绿营。
选其中壮年男子,成立巡防营,为地方保卫部队,主要任务是剿匪。
各地巡防营在剿匪时收编了不少义匪,如东北张作霖、广西陆荣廷等。
巡防营有一定的战斗力。
人数众多,全国大约有40万。
但是他们属于地方部队,建制分散,不易集中。
3.湘军、淮军等团练部队。
这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属于主力部队。
然而在中日甲午战争时,却被日本打的溃不成军。
而且核心人物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失势后,团练部队约等于0。
4.慈禧第一次整军练兵。
慈禧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她心中有数。
所以甲午战争失败后,她提拔荣禄编练武卫军。
武卫军分成5部分。
中军,荣禄自己兼领。
前军,聂士成。
甲午战争时打得不错。
左军,宋庆。
右军,袁世凯。
新军。
后军,董祥福。
甘肃部队,平回乱时出力甚多。
随后的三年里,武卫军蒸蒸日上。
慈禧心中高兴。
在1900年,对八国联军亮剑!结果,武卫军前军、中军、后军几乎全军覆没。
左军重创。
只有右军保留下来了。
这右军正是袁世凯。
原来袁世凯带着右军去当山东巡抚了。
5.慈禧的第二次整军练兵。
对八国联军失败后,全国仅存的正规军只有袁世凯一支。
“兵”“勇”其实并不同

“兵”“勇”其实并不同
现在,经常可以在电视上看到清宫戏。
如果注意细节的话,会发现其中的士兵有的穿着带有兵字的衣服,有的士兵身上的衣服却是带着勇字;很多人就奇怪,莫非是道具不够还是因为其他原因?其实呢,这是清代军事史上特有的现象。
史载,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和军事斗争的需要,努尔哈赤创立了八旗制度。
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并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
但是随着军事斗争的需要,不得不征用八旗之外的汉人为兵,称为绿营兵,与八旗兵一道构成了清代的国家常备武装力量。
绿营兵虽然与八旗兵的使命都是维护统治,保家卫国,但是清代一直对八旗兵十分倚重,所以绿营兵所受待遇就与八旗兵差远了。
按照八旗制度,八旗兵大部分卫戍京师,为国家精锐部队,掌管京师安全;绿营兵则遍布全国各地,数量要比八旗兵多几倍乃至几十倍,用来镇压民众造反。
所以,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在地方上行军的大多是绿营兵而非八旗兵。
每逢战事,若八旗兵和绿营兵不足用,则就地取材,临时招募乡勇组成军队,战事结束后立即解散,他们并不是国家正式的军队。
太平天国起义后,曾国藩改非正式的乡勇为练勇,大练湘军,定兵制,发饷粮,称为勇营。
从此,勇就和兵一样,成为国家的正规军。
为了区别勇营、八旗兵和绿
营兵,规定勇营身着勇服,而后两者则穿兵服。
《绿营兵志》是著名历史学家罗尔纲研究清代兵制的作品之一。该书

《绿营兵志》是著名历史学家罗尔纲研究清代兵制的作品之一。
该书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绿营兵志。
《绿营兵志》是著名历史学家罗尔纲研究清代兵制的作品之一。
该书以研究清代国有汉军即绿营的起源与沿革。
组织管理制度为主题。
详细分析了清代绿营这一兵种的组织结构。
罗尔纲统辖关系。
升迁考核制度。
俸禄军械等的管理内容。
全书分为三卷十五章。
附有详细的绿营营制表。
中文名,绿营兵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罗尔纲。
出版年:,2016-12。
出版信息。
作者:罗尔纲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纸张:胶版纸出版年:2016-12页数:484页定价:48元装帧:平装丛书: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国际标准书号:9787100086165。
内容简介。
《绿营兵志》是历史学家罗尔纲研究清代兵制的作品之一。
该书以研究清代国有汉军即绿营的起源与沿革。
组织管理制度为主题。
罗尔纲详细分析了清代绿营这一兵种的组织结构。
统辖关系。
升迁考核制度。
俸禄军械等的管理内容。
全书分为三卷十五章。
附有详细的绿营营制表。
图书目录。
上卷绿营历史第一章清朝为什么要建立绿营制度?第一节清朝建立绿营制度的三个原因第二节绿营的任务第三节绿营与八旗的比较第二章制度的源流第一节绿营脱胎于明代镇戍第二节绿营对明代镇戍制度的发展与改变第三章建制的沿革第一节京师建制的沿革第二节行省建制的沿革第三节边区建制的沿革第四节历朝兵数第四章绿营的没落第一节绿营衰退的原因第二节重建旧制的失败第三节裁汰及其影响附录嘉庆后绿营历年裁汰考中卷绿营兵制第五章营制第一节绿营行省营制表第二节绿营建立营制的原则第三节“营”的类别。
兵种与将帅第四节营务人员第六章土著的世业的兵制第一节兵皆土著的制度第二节世业的兵制第三节兵籍第七章绿营的统驭第一节大小相制第二节集权与分寄第三节绿营统驭两大原则的功能第八章平时的任务第一节差操第一项差操考第二项绿营的差役第三项绿营的训练第四项绿营差操混淆之弊第二节防汛第一项防汛的职务第二项汛地的布置第三项汛兵在绿营中所占的数目第三节巡防第一项巡防的职务第二项巡洋第三项巡江第四项巡山第九章战时的调遣附军令第一节征调第二节战时的编制第三节运输及沿途供应第四节补充第五节归伍第六节附军令下卷绿营兵政第十章铨选第一节出身第二节满缺与汉缺第三节授官之法第四节用题缺之法第五节月选之法第一项月选手续第二项分缺与分班第三项选用第六节校拔之法第一项校拔制度第二项千总俸满第七节升补定例第八节绿营铨选制度的功能第一项将皆升转为绿营铨选制度的核心和回避丁忧等制的作用第二项当时行题补与调补制度的条件第十一章军政与简阅第一节军政第一项军政的目的及其功能第二项甄核之例第三项荐举纠劾与不入举劾第四项附二年半甄别的制度第二节简阅第一项简阅的目的第二项简阅的缘起第三项总督提镇简阅制度第四项钦差大臣简阅制度第十二章议叙与惩戒处分第一节议叙第二节惩戒处分第一项惩戒处分的方式第二项惩戒处分的事由第三项惩戒处分的定例第一目议处之例第二目世职兼任等官处分之例第三目引律当罪例第四目检举的制度第五目以级纪抵处分例第六目开复第四项惩戒机关与处分定议的程序第一目交部处分第二目处分定议的程序第十三章俸饷第一节平时俸饷第一项官员俸薪养廉附赏银第二项兵丁粮饷附马匹草料第三项公费附差费第四项支发俸饷的定例附军营领饷及发饷的手续第五项各省绿营俸饷公廉额数第二节战时俸饷第一项绿营加给战时俸饷的原因第二项俸赏行装第三项盐菜口粮附派调附近剿捕口粮第四项绿营出征时俸饷的巨大第三节恤赏及退休俸饷第一项恤赏第一目军功赏赉第二目出征阵亡病故恤赏第三目阵伤恤赏第四目红白事例恤赏第二项退休俸饷第四节俸饷的拨协及奏销第一项拨协第二项奏销第三项绿营饷权握于中央对于收集兵权的关系第十四章军器第一节军器的种类与编制第二节军器的制造给发与管理的制度第三节战船第十五章马政第一节绿营马数第二节绿营牧场第三节营马的保管第四节营马的补充及军需马的解送第五节绿营马政的废弛罗尔纲先生学术年表《绿营兵志》导读。
清朝时期“兵”与“勇”的区别

清朝时期“兵”与“勇”的区别
清朝时期“兵”与“勇”的区别
我们在观看有关清代历史事件的影视作品时,经常会看到一些战士的胸前或背后,写着一个很大“兵”字或“勇”字。
他们虽然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战士,但其性质不同。
所谓“兵”是清朝时期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属正规部队。
包括八旗和绿营。
八旗军包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他们驻营时所居的位置是固定的。
清兵入关的时候,这些“八旗”,都是能骑善射,勇于征战的强悍男丁。
入关以后,由于和皇室血缘亲近,地位崇隆,受到了特殊优待,逐渐变的腐朽不堪,,完全失去了作战能力,非但不能完成应负的使命,还成了国家的负担。
绿营类似于现在的野战部队,分布在全国各地,驻守边关,担负着抵御外侵、保家卫国的使命。
顺治初年,清廷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将收编的明军及其它汉兵,参照明军的旧制,以营为基本单位进行了重新组建。
该军以绿旗为标志,故称为绿营,又称绿旗兵。
全国绿营兵额总数,根据需要时有增减,在咸丰以前大约六十万左右,较之八旗兵多三四倍。
在清代前期,尤其是在康熙初平定三藩之乱及在乾隆中叶以前的历次战争中,绿营军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绿营主要的兵种是步兵,分为战兵和守兵两种,此外还有马兵(骑兵)和水师。
所谓“勇”,又叫“乡勇”,类似于现在的民兵,不是国家的正式军队,而是由于军事需要临时招募的军队,以补正规部队的不足,当战事结束后即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