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师从基础到高手-第4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光的传播。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和
振幅两个因素。不同的波长长短产生色相差别。不同的振幅强弱大小 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光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 折射等多种形式。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 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 面色彩。当光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人眼看到是透过物 体的穿透色。光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物体的干涉时,则产生漫射,对 物体的表面色有一定影响。如通过不同物体时产生方向变化,称为折 射,反映至红、桔 红、翠绿、湖蓝,群青 等。色相是区分色彩的 主要依据,是色彩的最 大特征。色相的称谓, 即色彩与颜料的命名有 多种类型与方法。
明度
明度即色彩的明暗差别,也即深浅差别。色彩的明度差别包括两 个方面:一是指某一色相的深浅变化,如粉红、大红、深红,都是红, 但一种比一种深。二是指不同色相间存在的明度差别,如六标准色中 黄最浅,紫最深,橙和绿、红和蓝处于相近的明度之间。
纯度
纯度即各色彩中包含的单种标准色成分的多少。纯的色色感强,即色度 强,所以纯度亦是色彩感觉强弱的标志。物体表层结构的细密与平滑有助于 提高物体色的的纯度,同样 纯度油墨印在不同的白纸上, 光洁的纸印出的纯度高些, 粗糙额纸印出的纯度低些, 物体色纯度达到最高的包 括丝绸、羊毛、尼龙塑料等。 不同色相所能达到的纯 度是不同的,其中红色纯度 最高,绿色纯度相对低些, 其余色相居中,同时明度也 不相同。
色彩体系与应用:
色彩分类 在千变万化的色彩世界中,人们视觉感受到的色彩非常丰富,按 种类分为原色,间色和复色,但就色彩的系别而言,则可分为无彩色 系和有彩色系两大类。
种类
1.原色: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称为原色。原色能合成出其它色,而其 他色不能还原出本来的颜色。原色只有三种,色光三原色为红、绿、蓝,颜 料三原色为品红(明亮的玫红)、黄、青(湖蓝)。色光三原色可以合成出 所有色彩,同时相加得白色光。颜料三原色从理论上来讲可以调配出其他任 何色彩,同色相加得黑色,因为常用的颜料中除了色素外还含有其它化学成 分,所以两种以上的颜料相调和,纯度就受影响,调和的色种越多就越不纯, 也越不鲜明,颜料三元色相加只能得到一种黑浊色,而不是纯黑色。 2. 间色:由两个原色混合得间色。间色也只有三种:色光三间为品红、黄、青 (湖蓝),有些彩色摄影书上称为“补色”,是指色环上的互补关系。颜料 三原色即橙、绿、紫,也称第二次色。必须指出的是色光三间色恰好是颜料 的三原色。这种交错关系构成了色光、颜料与色彩视觉的复杂联系,也构成 了色彩原理与规律的丰富内容。
色立体及表色系:
1.色立体原理 色立体是依据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变化关系,借助三维空间, 用旋围直角坐标的方法,组成一个类似 球体的立体模型。它的结构类 似于地球仪的形状,北极为白色,南极为黑色,连接南北两极贯穿中 心的轴为明度标轴,北半球是明色系,南北半球是深色系。色相环的 位置则赤道线上,球面一点到中心轴的重直线,表示纯度系列标准, 越近中心,纯度越低,球中心为正灰。 2.色立体分类 色立体有多种,主要有美国蒙赛尔色立体、德国奥斯特瓦尔德色 立体、日本色研色立体等。
无彩色系按照一定的变化规律,由白色渐变到浅灰、中灰、深灰直至黑色, 色彩学上称为黑白系列。黑白系列中由白到黑的变化,可以用一条轴表示, 一端为白,一端为黑,中间有各种过渡的灰色。纯白是理想的完全反射物体, 纯黑是理想的完全吸收物体。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纯白和纯黑的物体, 颜料中采用的锌白和铅白只能接近纯白,煤黑只能接近纯黑。 无彩色 系的颜色只有明度上的变化,而不具备色相与纯度的性质,也就是说它们的 色相和纯度在理论时等于零。色彩的明度可以用黑白度来表示,愈接近白色, 明度越高;越接近黑色,明度愈低。
色系
1.有彩色系:指包括在可见光谱中的全部色彩,它以红、橙、黄、绿、蓝、紫 等为基本色。基本色之间不同量的混合、基本色与无彩色之间不同量的混合 说产生的千千万万种色彩都属于有彩色系。有彩色系是由光的波长和振幅决 定的,波长决定色相,振幅决定色调。 有彩色系中的任何一种颜色都具有三大属性,即色相、明度和纯度。也 就是说一种颜色只要具有以上三种属性都属于有彩色系。 2.无彩色系:指由黑色、白色及黑白两色相融而成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系列。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它们不包括在可见光谱之中,故不能称之为色彩。但是 从视觉生理学和心理学上来说,它们具有完整的色彩性,应该包括在色彩体 系之中。
four
活的色彩
一、什么是色彩
色彩与视觉的原理:
1、光与色 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
(1)光与可见光谱。光在物理 学上是一种电磁波。从0.39微米 到0.77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 才能引起人们的色彩视觉感觉受。 此范围称为可见光谱 。波长大 于0.77微米称红外线,波长小于 0.39称紫外线。
3.复色:颜料的两个间色或一种原色和其对应的间色(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相
混合得复色,亦称第三次色。复色中包含了所有的原色成分,只是各原色间的比例不等, 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红灰、黄灰、绿灰等(此处表示列举省略)灰调色。 由于色光三原色相加得白色光,这样便产生两个后果: 一是色光中没有复色, 二是色光中没有灰调色,如两色光间色相加,只会产生一种淡的原色光,以黄色光加青 色光为例: 黄色光+青色光=红色光+绿色光+绿色光+蓝色光=绿色光+白色光=亮绿 色光
3、计算机色彩显示 我们知道物体的色彩是对色光反射的结果,那么,计算机显示器的色彩 如何生成的?彩色显示器产生色彩的方式类似于大自然中的发光体。在显示 器内部有一个和电视机一样的显像管,当显像管内的电子枪发射出的电子流 打在荧光屏内侧的磷光片上时,磷光片就产生发光效应。三种不同性质的磷 光片分别发出红、绿、蓝三种光波,控制电子束强度,由此精确控制各个磷 光片的光波的波长,再经过合成叠加,就模拟出自然界中的各种色光。
下节课的内容是色彩对比
2、物体色 自然界的物体五花八门、变化万千,它们本身虽然大都不会发光,但都 具有选择性地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性。当然,任何物体对色光不可能 全部吸收或反射,因此,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黑色或白色。 物体对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力,很受物体表面肌理状态的影响, 表面光滑、平整、细腻的物体,对色光的反射较强,如镜子、磨光石面、丝 绸织物等。表面粗糙、凹凸、疏松的物体,易使光线产生漫射现象,故对色 光的反射较弱,如毛玻璃、呢绒、海绵等。 但是,物体对色光的吸收与反射能力虽是固定不变的,而物体的表面 色却会随着光源色的不同而改变,有时甚至失去其原有的色相感觉。所谓的 物体“固有色”,实际上不过是常光下人们对此的习惯而已。如在闪烁、强 烈的各色霓虹灯光下,所有建筑及人物的服色几乎都失去了原有本色而显得 奇异莫测。 另外,光照的强度及角度对物体色也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