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潘的人生学问》

合集下载

曾国藩的十三套学问,其治学、持家、处世、修身之道,值得你品味

曾国藩的十三套学问,其治学、持家、处世、修身之道,值得你品味

曾国藩的⼗三套学问,其治学、持家、处世、修⾝之道,值得你品味《家书》、《冰鉴》、《求阙斋⽂集》、《奏议》、《家调》、《经史百家杂钞》、《⼗⼋家诗钞》、《治学论道之经》、《处世交友之道》、《修⾝养性之诀》、《疆场竞⽃之计》、《持家教⼦之术》、《为学之道》《治学论道之经》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师,学术造诣极深。

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也”,要有“旧⾬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

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得⾃然之味”。

⽂章写作,需在⽓势上下功夫,“⽓能挟理以⾏,⽽后虽⾔理⽽不灰”。

要注意详略得当,详⼈所略,略⼈所详,⽽“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为⽂家第⼀要也”。

为⽂贵在⾃辟蹊径,“⽂章之道,以⽓象光明俊伟为最难⽽可贵”。

“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章第⼀妙境”。

《持家教⼦之术》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说过,曾国藩教⼦成功是⼀个事实。

⽆法抹杀,也⽆须抹杀。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主要应注意以下⼗事:⼀、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之计》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之处。

他认为,兵不在多⽽在于精,“兵少⽽国强”,“兵愈多,则⼒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

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将⼠同⼼,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卒⽆⽣之⽓”。

选择有四点要求:“⼀⽈知⼈善任,⼆⽈善觇敌情,三⽈临阵胆实识,四⽈营务整齐”。

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

如“⽤兵动如脱兔。

曾国藩的做人36字诀

曾国藩的做人36字诀

曾国藩的做人36字诀志:做人要做第一等人人生由立志开始,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若能立志,圣贤豪杰,无事不可为。

凡蒋相无钟,圣贤豪杰亦无钟,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恒:有横断无不成之事一为坚持,二为专注,三为渐进。

于修业则贞之以恒。

专:力气用到点子上。

西洋技艺所以卓越古今者,由其每治一事,处心积虑,不达目的决不止。

心越用则越灵,技越推则越巧。

熟:笨功夫也有大收获熟源于勤,熟导致精。

裕: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起来。

治心当以“广大”二字为药。

局量太小,不足以任天下之大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胸怀宽广,气量宏大。

一笑即可了之。

静:不动更能掌握主动权。

静坐克己,静坐反思。

静能生动,更能制动。

非静无以成学,非学无以成才,宁静已以致远。

人打第一下,我打第二下。

淡:品位好人生的真谛。

自视常若平淡无奇,则成大器。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能文不求名。

暇:留一分自在方可容得大事。

事物运动的节奏讲究一张一弛。

暇谋:核心人物越是身处危险,越要脱去恐惧的悲观心态,气定神闲,要以四两压千斤,安定人心。

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从心态上进行放松,是松字决的最高境界。

大事抓紧,小事放松。

理财:来的松,销的旺。

第三篇:塑造形象之诀:明:眼越明,心越亮。

凡办大事,以见识为主,才能为辅。

人贵自知,自知则明。

深明大义,晓明大体。

天下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事前易暗,事后易明。

人才以陶冶而成,以勉强磨砺而生。

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知人之道,总须多看几次,亲加观察,方得其大概。

由谦,勤而生明。

五到者: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四多者:多看,多做,多问,多想。

实:靠岸“认真”二字大天下。

脚踏实地,从浅处,实处着手,事业才能可大可久。

以朴实为根本,培植根基,而后再讲权变,方能无虞。

用人当用朴实可靠之人,对于成大事者而言,用人不慎,必败无疑。

天下事当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凡事都非一触可就,都要经过不断累积,由小而大的过程。

曾国藩的人生六戒感悟

曾国藩的人生六戒感悟

曾国藩的人生“六戒”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一直都能获利的事不要做,所有人都想得到的地方不要前去。

危城莫入!所有人都向往渴求的,可能有有害。

前半句说:不可贪求过多!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

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也不可能有长久获利的事情,如果有这种能够一直获利的事情,那只能说这种事是表面现象或者骗局,这时候一定要保持头脑清。

后半句是说的安全,众人争执、争斗的地方你不要去,容易惹麻烦或者招致祸患。

《论语》上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这句话里的争,也可以理解为,争利。

意思是说,大家都去争抢的利益,你就不要去争抢了,因为那肯定是薄利。

第二戒: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不要因为别人小的缺点就忽视他的优点,不要因为小小的恩怨就忽略了别人的大恩。

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这两句话都是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点小过失,一点道德上的小瑕疵,一点小恩怨,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恩情。

《礼记》上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意思是喜爱一个人而知道其缺点,厌恶而知道其优点。

这就是告诫我们,在待人接物的时候,一定不要太感情用事,一定要客观、公正地看待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曾国藩传》阅读感想

《曾国藩传》阅读感想

《曾国藩传》阅读感想这本书主要围绕曾国藩的人生发展道路展开,记录了他从一个普通士人到成为晚清核心股肱之臣的过程。

在阅读过程中,我摘录了一些让我深受启发的语句,并在每个章节后面记录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在第一章“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中,我了解到曾国藩曾屡试不第,连考七次才中。

他的家庭并非书香门第,上两辈在读书方面也没什么造诣,且教育方法存在问题,但他通过不断思考和迭代学习方法,最终有所作为。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使没有优越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资源,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依然可以取得成功。

在第二章“为什么要‘学做圣人’”中,我看到了曾国藩从一个浮躁、傲慢、虚伪、好色的人,通过写日记、自我反省和实践,逐渐成为一个内圣外王的圣人。

他的经历让我明白,人是可以通过自我管理和不断学习来改变自己的。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浮躁、对家人态度不好等,并决定向他学习,更加注重自我修养和完善。

第三章“惊人的进阶之道”讲述了曾国藩通过自我管理和十二条军规,在十年内做到省部级的经历。

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对朋友的真诚相待。

这让我明白,一个人的成功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

在第四章“从前的官场愣头青”中,我看到了曾国藩在官场中的碰壁和挫折。

他因性格耿直和过于理想化,开罪了咸丰皇帝和同僚,遭遇了家庭变故和人生低谷。

这让我明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适应环境,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第五章“‘曾剃头’的长沙之辱”中,我看到了曾国藩在长沙遭遇的挫折和非议。

他因急于建功立业,对土匪用重典,甚至不依据国家法度而擅加杀戮,虽然稳定了社会,但却伤害了国家的根本。

这让我明白,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策略,以避免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在第六章“湘军为什么牛气”中,我看到了曾国藩在创建湘军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他面对着人、制度以及钱等各方面的困难,但他一一解决之,最终打造了一支强大的湘军。

曾国藩的人生六戒

曾国藩的人生六戒

曾国藩的人生六戒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第二戒: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第三戒: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第五戒: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第六戒: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赠元发弟放言作者:黄庭坚 (宋)亏功一篑,未成丘山。

凿井九阶,不次水泽。

行百里者半九十,小狐汔济濡其尾。

故曰时乎,时不再来。

终终始始,是谓君子。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

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

八慎一、慎言。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祸从口出,患从口入”…无不体现“慎言”的智慧和“口无遮拦”的后果。

二、慎行。

慎行是一种风度,也是一种潇洒和坦荡。

“言必信,行必果”,慎行无疑体现的是一个人自强不息的意志,懂得“慎行”的人肯定志存高远。

三、慎微。

慎微不是小器之人的行为体现,而是不忽视细节,是对事物的一丝不苟的态度。

在一定条件下,细节往往决定成败,图大者,当谨于微。

四、慎独。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诱惑无处不在,慎独,是面对美色的坐怀不乱,是面对金钱以不贪为宝,是面对不义之财以不占为本。

五、慎欲。

古人云:“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

”在追求个人欲望的过程中,应该时常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不做欲望的奴隶。

耐得住寂寞,保得住气节,从而享有堂堂正正和幸福快乐的人生!六、慎友。

真正的朋友是一面镜子,照照镜子,就可以明白自己的缺点;真正的朋友也是一本书,翻翻书页,就可以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七、慎初。

“勿以恶小指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善与恶只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遥。

迈出第一步都是艰难的,一旦迈出恶的一面,最可能的结果是走向恶的深渊。

八、慎终。

《道德经》中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意思就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能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到最后还像开始的时候那么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他的一生就很平安,没有败事可言。

曾国藩做人的八大学问

曾国藩做人的八大学问

曾国藩做人的八大学问经营管理11-24 1134曾国藩做人的八大学问一、砥砺自我的学问:强者总有挺身立世的时候。

人生之学问有万千。

对弱者来说,他们理解的人生学问,大多是相信“借人成己”,因此总习惯去寻找“第三只手”,但对强者来说,他们坚守的人生学问则是砥砺自我,善于从中争取自己挺身立世的方法。

人生之成,成在何处?有人以为是靠别人来获得成功的跳板,从而让自己一步登天。

这是一种最可笑罪愚钝的人生谬误。

这种人自然会是弱者——软如泥,脆如草。

真正的人生是有强者来完成的,他们善于磨砺自我,找到自己行动的目标,靠顽强的毅力打开人生的缺口。

曾国藩自然属于强者,他的一生皆是在“磨砺”两字中度过的,不断的强化自己的心智,强化自己的能力,从而寻找到了一条被他称之为“人之龙”的成功之路。

这就是曾国藩磨砺人生的学问。

这个学问,直接决定了他的腾空而起,一飞冲天的基础。

二、改变性格的学问:人生就是一个自习的大课堂。

“性格误区”是现代人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因为性格之误乃为人生之大误。

显然,性格问题是人生的一大学问。

为此,有些人总是傲慢骄横,以为它是天下学问最高的,世上他的气势是最壮的,所以常作出一副总裁的样子,指东划西,吆三喝五;为什么又总是有些人唉声叹气眼泪汪汪,只会羡慕别人,而不懂得让自己开始长征路,所以人生总是一片渺茫。

这些皆因性格之病而起。

曾国藩的一生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在不同的环境之中改变自己的性格。

尽可能达到一种完善的状态,应对人生风云。

可以看出,曾国藩把整个人生当作了一个自习的大课堂。

以改变性格为学问,去成就自己心中的大事。

三、拯救命运的学问:紧紧抓住突破一生的主动权。

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有一位大的思想家,叫柏拉图。

他有一句名言:“命运是人生中的第一学问。

”的确,每个人或者都是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让自己成为命运的主人。

因此,我们看到了无数想拯救自己命运的人,他们每天都在展现不同的战斗姿态。

同样也有无数人屈服于命运,成为命运的奴仆。

曾国藩家训浓缩成句话够你指导人生了完整版

曾国藩家训浓缩成句话够你指导人生了完整版

曾国藩家训浓缩成句话够你指导人生了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曾国藩家训》浓缩成20句话,够你指导人生了!《曾国藩家训》一书根据曾国藩的家训、家书等史料编辑加工而成,从为人处世、从政治军、谨守家风、保养身心几个方面分类,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翻译、评析。

在介绍曾氏家训内容的同时,重点引导今人借鉴吸取有益成分。

以下,摘自全书的精华部分,几分钟看完,你会有所顿悟。

1、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2、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3、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

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4、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

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

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

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5、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着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

6、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

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很晚才起床)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曾国藩的十三套学问

曾国藩的十三套学问

曾国藩的十三套学问《家书》、《冰鉴》、《求阙斋文集》、《奏议》、《家调》、《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治学论道之经》、《处世交友之道》、《修身养性之诀》、《疆场竞斗之计》、《持家教子之术》、《为学之道》《治学论道之经》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

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

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

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

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

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

“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

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二、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斗之计》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

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

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

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

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

如“用兵动如脱兔。

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砥砺自我的学问:强者总有挺身立世的时候。

人生之学问有万千。

对弱者来说,他们理解的人生学问,大多是相信“借人成己”,因此总习惯去寻找“第三只手”,但对强者来说,他们坚守的人生学问则是砥砺自我,善于从中争取自己挺身立世的方法。

人生之成,成在何处?有人以为是靠别人来获得成功的跳板,从而让自己一步登天。

这是一种最可笑罪愚钝的人生谬误。

这种人自然会是弱者——软如泥,脆如草。

真正的人生是有强者来完成的,他们善于磨砺自我,找到自己行动的目标,靠顽强的毅力打开人生的缺口。

曾国藩自然属于强者,他的一生皆是在“磨砺”两字中度过的,不断的强化自己的心智,强化自己的能力,从而寻找到了一条被他称之为“人之龙”的成功之路。

这就是曾国藩磨砺人生的学问。

这个学问,直接决定了他的腾空而起,一飞冲天的基础。

二、改变性格的学问:人生就是一个自习的大课堂。

“性格误区”是现代人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因为性格之误乃为人生之大误。

显然,性格问题是人生的一大学问。

为此,有些人总是傲慢骄横,以为它是天下学问最高的,世上他的气势是最壮的,所以常作出一副总裁的样子,趾高气昂;为什么又总是有些人唉声叹气眼泪汪汪,只会羡慕别人,而不懂得让自己开始长征路,所以人生总是一片渺茫。

这些皆因性格之病而起。

曾国藩的一生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在不同的环境之中改变自己的性格。

尽可能达到一种完善的状态,应对人生风云。

可以看出,曾国藩把整个人生当作了一个自习的大课堂。

以改变性格为学问,去成就自己心中的大事。

三、拯救命运的学问:紧紧抓住突破一生的主动权。

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有一位大的思想家,叫柏拉图。

他有一句名言:“命运是人生中的第一学问。

”的确,每个人或者都是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让自己成为命运的主人。

因此,我们看到了无数想拯救自己命运的人,他们每天都在展现不同的战斗姿态。

同样也有无数人屈服于命运,成为命运的奴仆。

曾国藩在拯救自己命运的时刻,从不把任何问题简单化,而是以一种宏大的气魄,精细的手段去完成自己设计的一个个人生计划。

他注重围绕一个中心点,多面出击,在最有效的时间里,寻找到最有效的突破点,故成别人难成之事。

在曾国藩看来,拯救命运的学问,就在于“主动”两字上。

一个人只要有主动,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四、为政掌权的学问:牢记“在其位,谋其政”之训。

成功是一回事,怎样成功又是一回事——前者是结果,后者是过程。

一个人一旦心想事成之后,例如可以有为政掌权的资本,那么,就会出现更多的难题,而且,每一个难题都是一门等待研究和解决的学问。

要不然,中国古代为何有一部部政鉴,臣鉴之书呢?这个问题想不透的人,绝对做不到“在其位,谋其政。

”对于曾国藩来说,居官之学是他为政的“重头戏”,他根据自己连升三级的亲身体验,总结出了一套关于“耐烦”,“勤事”,“清廉”,“厚民”的官学,曾国藩的为政掌权学问可归结为三个字——“做好官”!
五、用人有道的学问:一个人永远成不了大气候。

怎样用人特别是怎样用准人,学问极深。

不善用人者,抓住一个是一个,用了他,就要把他累得半死,这是世上最差的用人术;善用人者总是给人位置,给人权力,让人心甘情愿地去工作,去服务,这叫智者用人术。

曾国藩用人的学问,是其人生成功术中重要的一门。

他从不盲目选人,糊涂授权,而是睁大自己的一双明亮之眼,遵循“看透人之后在用人”的方法。

该避则避,该提则提,显示出到位的领导才智和管理才智。

他之所以这样做,关键是因为他明白:一个人永远成不了大气候,须借人联合打天下。

这就叫善用人的联合学问。

六、善于交际的学问:善于挖掘潜在的力量。

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交际的学问妙不可言,只有做到了的人才能知道其中潜在的力量是多么巨大!”所谓妙不可言,不是真的不可说,而是需要让明白人去说。

不难排除,有些不善交际的笨拙手,根本不善于经营自己的人事关系,甚至还可能毁掉已有
的“关系网”,从而让自己身陷被动;高明的交际专家总是这样——“团结一切可能团结之人”,在最广的程度上赢得好人缘。

曾国藩的交际学问是:放开手脚,坦诚相待,把陌生的力量变成朋友的力量。

这就是说:曾国藩特别明白交际与回报的关系与学问——“要想让别人认可的,必须先认可别人。


七、藏露进退的学问:天天都做一个明白人。

在动物世界中,我们常可以看到狮、虎、豹、鹿、牛、马的藏露进退之功,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猎获对象或保住身体。

这个浅显的道理,在人与人之间的攻守中,同样也有,并且还有一堆学问。

藏露与进退之学的要点在于:不善藏,则露锋芒,会易折;不善退,则必冒进,会易败。

曾国藩在这方面的学问绝对不浅,他最忌讳让自己身心暴露太多,进攻太过,善于在暗处较劲,从而保证自己不受伤害。

他的这种道术,可以讲炉火纯青,特别在人生的关键时候,能够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做到以藏代露、以退为进。

此等学问决定了曾国藩为“中兴之臣”。

八、以学养身的学问: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于“养心”两字。

“学问”两字,当然与读书有关。

书是每个人永远读不完的学问之课。

可惜的是,有些人嘴尖皮厚腹中空胸无点墨,只凭小聪明办点小事;有些人则以读书为看家本领,修养身心,调节心态,以平常心应对天下事。

曾国藩作为“桐城派”的一大家,儒学功底深厚,又悟老庄精神,养成了每天必读经书的习惯,这个很好的习惯滋养了他人身地最大的学问,懂得人生最高的境界在于“养心”两字。

的确,曾国藩在以学养心方面为古代官吏之大成者,并真正做到了每日养身。

请大家记住:人生之最大学问不在于获得金银财宝,乃在于养心养身。

[2]
8 遗嘱原文编辑本段
日课四条,同治十年金陵节署中日记
一曰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人达人之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

凡人之情,莫不好易而恶劳。

无论贵贱。

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人一日所着之衣曾国藩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若汤之昧旦丕显,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继日,坐以待旦,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勉。

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

《无逸》一篇,推之于勤则寿考,逸则夭亡,历历不爽。

为一身之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

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大禹之舟乘四载,过门
不入,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

故荀子好称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劳也。

军兴以来,每见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艰苦者,无不见用于人,见称于时。

其绝无材技,不惯作劳者;皆见弃于时,饥冻就毙。

故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余衰年多病,目疾日深,万难挽回,汝及诸侄辈身体强壮者少,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强而后有振兴之象,必使人悦神钦而后有骈集之祥。

今书此四条,老年用自儆惕,亦补昔岁之愆;并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四条相课,每月终以此四条相稽,仍寄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