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师教学用书》说明

合集下载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四年制初级中学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四年制初级中学教材
开始提出并实施九年义务 教育制度,旨在提高国民 整体教育水平。
1990年代
逐步完善九年义务教育法 规和政策,加大教育投入, 提高教育质量。
21世纪初至今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 发展。
三年制与四年制初级中学概念界定
三年制初级中学
指初中教育阶段为期三年的学制 ,通常包括七年级、八年级和九 年级。
增加学科门类
强化实践教学
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增加部分新课程,如 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以适应 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需要。
加强实验教学、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 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 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调整课程结构
优化课程结构,使各类课程之间比例更 加合理,同时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贯 通,提高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乏前瞻性
教材编写者未能预见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导致教 材内容无法满足未来人才培养需求。
3
改进建议
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定期修订教材内容,确保与 时代同步;加强前瞻性研究,将未来社会发展趋 势纳入教材编写考虑范围。
忽视个体差异,缺乏针对性指导
01
忽视学生个性化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学习风格,但现有教材往往采用“一
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原则
培养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基本科学文化 素养和创新能力。
课程设置原则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注重课程的基础性、全面性和选择性,促 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加强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02 三年制初级中学教材分析
语文阅读能力提升途径探讨
增加阅读量
通过增加课内外阅读量,扩大学 生阅读面,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

中学语文课名篇句段修辞批注质疑

中学语文课名篇句段修辞批注质疑

中学语文课名篇句段修辞批注质疑马志富【摘要】Guided by modern rhetoric theory , this paper questions some of the mistaken classification of figures of speech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text book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gure of speech .In illusting such mistakes , the demonstration and contrasting methods are employed to analyze their grammatical structure and context .%运用现代修辞学理论做指导,从修辞格的定义出发,利用语法结构知识结合语境分析,运用考证和对比归纳的方法,揭示和分析论证了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出现的把反复误析为排比,比喻误析为拟人,借喻误析为借代的名篇句段旁批分析评点的错误。

【期刊名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4页(P62-65)【关键词】修辞批注;排比;比喻;借喻;借代【作者】马志富【作者单位】姚安县光禄中学,云南姚安 675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3.302专家旁批分析评点法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的创新之处和优胜于以往教师用书之所在。

然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本文作者在具体的课文教学分析中发现,新编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对几篇名篇句段的修辞格分析评点旁批大有可商榷处。

一新编语文教材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对《白杨礼赞》一文有这样两组辞格相同的句段评点旁批:“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致老师们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配套的,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以便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但愿它能成为老师们的好帮手。

一、编写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我们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1.以党的教育方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指导,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为依据,努力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科书的编写意图;2.从广大教师的实际出发,既有利于教师把握教科书的内容,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又给教师发挥独立钻研教材的主动性和教学的创造性留有一定的空间,有利于教师发展教学个性;3.编写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教师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4.注意吸收语言文学界和语文教育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二、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按照教科书的编排体系进行编写,每个单元前面有单元说明,简要说明这个单元的编排意图和教学时应注意的一般性问题。

阅读部分每篇课文的教学参考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课文研讨:包括整体感知和问题研究两个部分,整体感知是对这篇课文进行整体解读,帮助把握课文精义;问题研究是就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研究,帮助教师从细部把握课文。

2.练习说明:主要说明练习的设计意图、解题思路,提供参考答案,并针对学生做练习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说明如何灵活引导。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练习题的参考答案不是惟一的,可以有多种答案。

3.教学建议:一般包括预习指导、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注意事项等内容,对课文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实施建议。

对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力求做到具有实用性、启发性和灵活性。

4.有关资料:包括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体知识、有关图表、课文鉴赏和评价、作者写作体会等。

鉴于有些学校和教师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不足,这一部分内容较为丰富,教学时可有选择地使用,不要求全部讲给学生。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二十四个学科教学大纲(试用)的通知.doc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二十四个学科教学大纲(试用)的通知.doc

国家课程计划国家教委关于印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二十四个学科教学大纲(试用)的通知一、为了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教委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由《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计划》)和小学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社会、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等九科,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俄语、日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劳动技术等十五科(共二十四科)教学大纲(试用)组成。

现将《课程计划》和二十四科的教学大纲(试用)印发给你们,自1993年秋季起在全国逐步试行。

二、《课程方案》是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要组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部、教研人员及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认真学习、贯彻执行。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

调整后的《课程计划》报我委备案。

学校要严格执行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课程计划》。

承担教育、教学改革试验的学校,确需改动课程计划的,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四、各地全日制小学的起始年级,从1993年秋季开学开始实施本《课程方案》。

全日制初级中学起始年级开始实施本《课程方案》的时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决定。

有条件的可以在1993年秋季与小学同时实施本《课程方案》。

五、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必须认真做好实施《课程方案》前的校长、教师培训等准备工作。

各地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要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做好教师使用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培训工作。

六、实施本《课程方案》要同时使用根据《课程方案》编写的教材。

有关教材的选用工作,我委将另行发文指导。

七、实施《课程方案》是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一件重要工作,各地应注意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如何用交际法进行语法教学

如何用交际法进行语法教学

如何用交际法进行语法教学外语教学是实践性和交际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这是外语教学本身的职能和我国社会发展需要所决定的。

然而,多年来,中学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形式,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忽视培养交际能力和掌握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不得不花过多的时间讲解繁杂又枯燥的语法规则。

这种重语言形式,轻语言交际的教学思想,长期笼罩在我国英语教学中,是交际为语言服务,还是语言为交际服务,一直成为英语教学争论的焦点问题。

本文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从理论上就如何用交际法教语法作了初步探讨,通过运用交际和模拟交际指导语法教学。

一、在语法教学中,明确英语教学的核心就是交际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交际。

交际是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交流。

师生作为教与学两个主体是平等、合作、协商的交际关系。

学生是认识的承担者、实践者;教师也是认识的承担者,只是任务和角色不同而已。

学生学习外语,靠自己主动地学,直接与英语信息源(如所学材料)发生作用;教师是指导者、助学者和引路人,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不单是我教你学,也不仅是我讲你听,而是师生双方互动的结果。

师生双方的认识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学生认识的客体是英语,教师认识的客体是教学规律。

学生认识英语进展的快慢,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依赖于教师对教学规律认识的深浅,当然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也离不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客观效应。

教学双方都以对方提供信息,教学就是为了促进这种交流。

实现教学过程的交际化。

我们要努力通过人的交际的最优化促进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有效运作,不断实现学生认识结构的重构,在语法教学过程中,牢牢把握方向,明确英语教学的核心就是交际,既要扎实地掌握语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交际的能力。

二、在语法教学中应处理好几个关系交际能力是语言的构成规则和语言的使用规则在一定情景中的具体运用。

具体而言,交际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即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

只有在真实的情景中,交际能力才具有实际意义和有效性。

9上语文教师用书

9上语文教师用书

9上语文教师用书【原创版】目录1.介绍九年级上语文教师用书2.详细说明书中的教学内容和特点3.分析九年级上语文教师用书的优势和适用对象4.总结九年级上语文教师用书的重要性正文一、介绍九年级上语文教师用书九年级上语文教师用书是一本专为中学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而编写的教材辅助书籍。

这本书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用的教学方法。

二、详细说明书中的教学内容和特点1.教学内容九年级上语文教师用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课程标准解读:详细阐述了九年级上语文课程的目标、要求和内容,为教师准确把握教学方向提供参考。

(2)课文解析:对本学期的课文进行详细解析,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章结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方面,帮助教师深入理解课文。

(3)教学建议:为教师提供针对不同课文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包括教学重点、难点、课时分配等,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4)课堂练习:设计了丰富多样的课堂练习题,供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特点九年级上语文教师用书具有以下特点:(1)权威性:本书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编写,内容权威可靠。

(2)实用性:书中提供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练习贴近教学实际,易于操作和实施。

(3)针对性:针对九年级上学期的语文教学内容进行编写,满足教师教学需求。

三、分析九年级上语文教师用书的优势和适用对象1.优势九年级上语文教师用书具有以下优势:(1)提升教学质量:本书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用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减轻教师负担:书中提供的教学建议和课堂练习,可帮助教师节省备课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3)培养学生能力:本书设计的课堂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表达等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适用对象九年级上语文教师用书适用于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的语文教师,以及具有一定语文水平的学生和家长。

四、总结九年级上语文教师用书的重要性九年级上语文教师用书对于九年级上学期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典模板 (22)关于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初中《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

经典模板 (22)关于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初中《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

关于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初中《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至九年级)配套的,主要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一)编写原则这套教师教学用书确定的编写原则如下:1. 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为指导,以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至九年级)为依据,努力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科书的编写意图;2. 从广大教师的实际出发,既有利于教师把握教科书的内容,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又给教师发挥独立钻研教材的主动性和教学的创造性留有一定的空间,有利于教师发展教学个性;3. 从问题意识出发,既有整体的单元内容、整篇文章的说明、解读,又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特别是对相应的语文能力点作恰当、准确的解释,为教师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撑;4. 注意吸收语言文学界和语文教育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二)编写体例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按照教科书的编排体系编写的,分栏目进行撰写。

1. 单元说明单元说明包括单元目标、编写意图和教学指导三个部分。

单元目标:依据教材中的单元提示,列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让教师明确该单元的教学指向,并有计划地做出教学安排。

编写意图:概述本单元的主题以及各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帮助教师了解单元教学的全貌;对单元教学目标中体现的语文能力点作较为详尽的解释和说明,为教师教学提供支点。

教学指导:围绕单元教学重点,提供单元教学整体设计思路,提出教学建议,为教师备课提供有效的支撑。

2. 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教学参考以课文为单位,每篇课文一般包括教学重点、课文研读、练习说明、教学建议和资料链接五个部分。

教学重点: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该篇课文的特点,提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并结合课文内容作较为详细的说明。

课文研读:包括整体把握、素养提升和问题探究三个部分。

整体把握,对这篇课文从内容到写法进行整体解读,帮助把握课文精义和写作思路;素养提升,根据本课教学重点,并结合课文,阐释相关语文素养的培养路径;问题探究,就课文中某些值得深入解读或可以多样化解读的方面加以探究,帮助教师从细部把握课文。

关于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教材《语文》第一册 (教师中心稿)

关于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教材《语文》第一册  (教师中心稿)

关于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教材《语文》第一册(教师中心稿)谭值元摘要:《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用修订本)·语文》(第一册)是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精神,在原《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用本”) ·语文》(第一册)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两套教材对比,新教材在体系和结构上有较大的改革:一是,将阅读教材和写作、口语教材分编;二是,汉语知识不再分散在一些课文的后边,而是写成短文安排在课本的最后;三是,增加了语言实践活动内容;四是,对附录的内容进行了调整。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对比分析从2000年秋季开始,全国统一使用《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用修订本)·语文》第一册(下称“修订本”),该教材是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精神,在原《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用本”) ·语文》第一册(下称““试用本””)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而成的。

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把握教材,认真贯彻大纲精神,在此谨对““试用本””和“修订本”作一简要对比分析。

一、阅读““试用本””阅读部分按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组织单元,全册共31课,其中现代文28课,文言文3课,二者的比例约为9:1,分八个单元混合编排。

教读课文17课,自读课文14课。

各单元选编内容和教学要求如下表所示:单元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方法习惯一家庭生活认识、理解课文反映的家庭生活。

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思想。

勾画、摘录关键词语。

朗读、勾画摘录二学校生活认识、理解课文反映的学校生活。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揣摩关键词语。

查字、词典、改写三社会生活认识、理解课文反映的社会生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

借助语言环境推断词语意义。

朗读、复述四革命生活认识、理解课文反映的革命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师教学用书》说明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是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配套的。

它帮助教师掌握和使用教科书,以利提高教学质量。

编写这套书,我们注意了以下几点:
1.以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为指导,以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依据,努力体现大纲的各项规定和教科书的编辑意图;
2.从当前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实际出发,既要帮助教师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又要有利于教师发挥独立钻研教材的积极性和教学的创造性,有利于教师发展教学个性;
3.内容力求准确,重点突出;
4.注意吸收有关语文教学研究的新成果。

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按照教科书的编排体系逐课编写,每篇内容一般包括课文说明、关于练习、教学建议、有关资料四个部分。

课文说明,就课文的整体以及重点、难点、特点,作精要的阐释。

既引导教师把握课文,又给教师留下进一步钻研的余地。

对这部分内容,教学中不要照搬,可以有所取舍。

关于练习,主要是说明练习设计的意图,提供可作参考的答案,并针对学生做练习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说明如何引导学生灵活答题。

教学建议,一般包括预习指导、教学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力求具有实用性、启发性和灵活性。

有关资料,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文体知识、有关图表、课文评价、作者写作体会等。

鉴于有些学校工具书、参考书不足,这部分内容较为丰富。

主要供教师参考,不要求一一讲给学生。

在教学中要改变一个观念。

过去教科书只有一本,凡是编入教科书的都要教给学生;有所遗漏,教师就会被认为没有尽到责任。

这几乎成了多年的通例,成了理所当然的固定的观念。

而使用这套教科书,必须打破这个观念。

现在的教科书不止一本,而且用于课堂上讲授的这一本,内容也有许多层次,不要求全部由教师教给学生,相当一部分要由学生自学。

课文分教读和自读,练习分必做和选做,自读课文后的练习尤其可以灵活处理。

厚厚的一本书,要求教师讲授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

教师教学用书仅仅是供教师参考用的,它对课文的评析又深又宽,提供的资料丰富充实,而且有时是几种不同意见并收。

教学建议更是仅就一般情况设计的,它只是力图为教师的“一桶水”增添新水,当然更不要求教师全部倾倒给学生。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给学生的有“一杯水”就够了。

这一切,希望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能充分理解,尤其希望考试命题要充分考虑这个改变。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王本华、顾之川、顾振彪、宋子江、金传富。

责任编辑:王本华。

审稿:顾振彪、吕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