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语文全新教程精品练习:4.15《荔枝赋并序》张九龄 知能优化演练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规范训练:4-3《荔枝赋并序》(《唐宋散文选读》)

◆15荔枝赋并序(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5分) A.环诡.(ɡuǐ)西掖.(yì)迁累.(lěi)惊仡.(yì)B.大谬.(muì) 暇.日(xiá) 绀.理(ɡān) 蠲.忿(shú)C.黛.叶(dài) 蓊.郁(wēnɡ) 沮.洳(jù) 绮缋.(ɡuì)D.攒.萃(cuán) 骈.比(pián) 冏.然(jiǒnɡ) 嘉.宾(jiā)解析A项,“掖”应读“yè”;B项,“谬”应读“miù”,“绀”应读“ɡàn”,“蠲”应读“juān”;C项,“蓊”应读“wěnɡ”,“缋”应读“huì”。
答案 D2.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5分)A.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卒卒:勿促B.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道扬:彰显,表彰C.乃作酸..于此裔作酸:变作酸味D.下合围..以擢本合围:双手合抱解析作酸:植物生长。
答案 C3.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5分) A.其实乃.熟乃:才B.故微文而.妙质而: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C.味以.无比而疑以:因,表示原因的连词D.诸公莫之.知之:代词,“它”解析乃:于是,就。
答案 A阅读与鉴赏(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4~7题。
(22分)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季夏,其实乃.熟,状甚环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
余往在西掖,尝盛称之,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
唯舍人彭城刘侯,弱年累迁..,经于南海,一闻斯谈,倍复喜叹,以为甘旨之极也。
又谓龙眼凡果,而与荔枝齐名,魏文帝方引蒲桃及龙眼相比,是时二方不通,传闻之大谬也。
每相顾闲议,欲为赋述,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
及理郡暇日,追叙往心,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远不可验,终然..永屈。
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果之美者.,厥有荔枝。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4.15《荔枝赋并序》知能优化演练

荔枝赋并序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坍.弛(tān)关卡.(kǎ)呆滞.(zhì)困惑.(huò)B.朔.风(shuò) 敦.煌(dūn) 衣冠.(ɡuān) 偌.大(ruò)C.漠.然(mò) 拎.水(līn) 把.持(bǎ) 尴.尬(ɡān)D.憨.厚(hān) 看.守(kān) 官邸.(dǐ) 倒溯.(sù)解析:选A。
“卡”读qiǎ。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报告要因人而异,不能对牛弹琴....,无论是书面报告,还是现场报告,你准备的内容,都要因人而异。
B.据了解,这位阿婆有3个儿子。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她有家难回而在外面风餐露宿....呢?C.23日傍晚,小城澳门万人空巷....,市民信众早早来到湄洲妈祖金身巡游澳门的拟定道路两旁,翘首企盼一睹仙容,膜拜这位在海内外中华儿女心目中享有盛誉的海上女神。
D.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不能目无全牛....,本末倒置。
解析:选D。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纯熟。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些长期有争议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分析、研讨,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B.余秋雨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巨大的,一言难尽。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的文化散文不是传统的性灵小品,他的散文是货真价实的大散文话语。
C.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必须加大文化领域科技应用力度,高度重视文化单位的经营管理。
D.资料表明,五月份以来,国家提高房贷利率等一系列调控措施,打压房地产市场,收到了明显成效,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房价虽继续攀升,但成交量大幅萎缩。
解析:选B。
A.搭配不当,不能说“问题……有了……进展”;C.语序不当,应将“加大文化领域科技应用力度”挪至“高度重视文化单位的经营管理”之后;D.成分残缺,应在“提高”前加上“采取”。
高中语文4.15《荔枝赋并序》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荔枝赋并序“苇编”还是“韦编”?2012年初,陕西韩城举行“史记韩城·风追司马”民祭“史圣”司马迁活动,设25万元奖金向全球征集司马迁祠楹联及民祭司马迁祭文。
楹联和祭文特等奖均为茅盾文学奖得主熊召政所获。
熊的获奖楹联是“苇编秦汉无双士,信史中华第一人”。
联中的“苇编”无疑是“韦编”之误。
韦,本指去毛熟治的兽皮,引申指柔软的皮革及皮绳。
《辞源》对“韦编”解释为:“古时无纸,以竹简写书,用皮绳编缀故曰韦编。
……后因作古代典籍的泛称。
”后人还用“韦编三绝”(编连竹筒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
“苇”指“芦苇”,“苇编”只能是把芦苇编起来,置于上述联语中显然不通。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吴铭走近作者简介张九龄(678—740),又名博物,字子寿,谥文献。
唐朝韶州曲江(今韶关)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张九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宰相的岭南人,有“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美称。
他一生三度入朝,在朝廷前后任职20余年,历任左拾遗、左补阙、中书舍人、秘书少监、中书令等职,“开元之治”凝结着张九龄的不朽功绩。
作品张九龄不仅是一位审时度势、锐意改革的政治家,还是继张说之后的一代文宗,首倡唐诗中山水田园诗派,是唐诗由初唐进入盛唐的桥梁与标志。
有《曲江集》传世。
相关知识骚赋、汉大赋及骈赋骚赋多以语气词“兮”和“些”为标志。
押韵韵脚多在这些虚词前而不是押“兮”和“些”,所以不要认为在后面加几个“兮”就可以叫赋。
骚体赋主要是追随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而在形式上与楚辞比较起来初有转变,但是不大。
所以称之为“骚赋”,志通《离骚》也。
汉大赋以汉朝大赋最盛。
整体上汉大赋多以对话体为主,局部的句子句式有规则,四字四字出,三字三字出,词性尽量相对,讲究韵。
骈赋,“骈”规定了对仗,“赋”规定了押韵。
所以它的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句式灵活,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全新教程精品练习4.15荔枝赋并序张九龄知能优化演练唐宋散文选读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尔其勾芒在辰,凯风入律,肇允含滋,芬敷谧溢,绿穗靡靡,青英苾苾,不丰其华,但甘其实。
如有意乎敦本,故微文而妙质。
蒂药房而攒萃,皮龙鳞以骈比,肤玉英而含津,色江萍以吐日。
朱苞剖,明珰出,冏然数寸,犹不可匹。
未玉齿而殆销,虽琼浆而可轶。
彼众味之有五,此甘滋之不一。
伊醇淑之无准,非精言之能悉。
闻者欢而竦企,见者讶而惊仡。
心恚可以蠲忿,口爽可以忘疾。
且欲神于醴露,何比数之湘橘?援蒲桃之见拟,亦古人之深疾。
1.下列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肇.允含滋肇:开始B.如有意乎敦本.本:根本C.此甘滋.之不一滋:水分D.非精.言之能悉精:美丽解析:选C。
滋:甘甜。
2.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肤玉英而.含津B.未玉齿而.殆销C.闻者欢而.竦企D.皮龙鳞以.骈比解析:选AD。
A、D项,表修饰,连词;B项,表转折,连词;C项,表递进,连词。
3.下面的句子分为四组,完全属于赞美荔枝甘美的一组是()①芬敷谧溢②微文而妙质③肤玉英而含津④虽琼浆而可轶⑤此甘滋之不一⑥口爽可以忘疾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④D.②④⑥解析:选B。
①写花香,②写木质,③写荔枝内膜,均不合题意。
④⑤⑥都赞美了荔枝的甘美,符合题意。
4.下面对本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荔枝在春天开花、结果、成熟。
B.文段详细地描写了荔枝果的外形、内膜、果肉,运用的是由外到内的顺序,很有层次性。
C.文段在正面描写荔枝甘美的基础上,又用人们对荔枝的态度来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D.作者盛赞荔枝是为了托物言志,以荔枝之甘美比仁人志士之才德,抒发仁人志士连遭贬谪、正义不能伸张的苦闷和无奈。
解析:选A。
结合原文内容,B、C、D三项均可找到根据,A项分析有误,荔枝的果实成熟在夏季。
二、语言运用5.下面是一首小诗的前两节,请你仿写第三节。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答: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答案:示例: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6.阅读下面的一则新闻,然后回答问题。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荔枝赋并序练习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

荔枝赋并序一、根底考查1.以下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环诡.(ɡuǐ)西掖.(yì)迁累.(lěi) 惊仡.(yì)B.大谬.(mìu) 暇.日(xiá)绀.理(ɡān) 蠲.忿(shú)C.黛.叶(dài) 蓊.郁(wēnɡ)沮.洳(jù) 绮缋.(ɡuì)D.攒.萃(cuán) 骈.比(pián)冏.然(jiǒnɡ) 嘉.宾(jiā)解析:选D。
A项,“掖〞应读“yè〞;B项,“谬〞应读“miù〞,“绀〞应读“ɡàn〞,“蠲〞应读“juān〞;C项,“蓊〞应读“wěnɡ〞,“缋〞应读“huì〞。
2.以下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卒卒:匆促B.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道扬:彰显,表彰C.乃作酸..于此裔作酸:变作酸味D.下合围..以擢本合围:双手合抱解析:选C。
作酸:植物生长。
3.以下加点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其实乃.熟乃:于是,就B.而.与荔枝齐名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C.味以.无比而疑以:因,表示原因的介词D.诸公莫之.知之:代词,“它〞解析:选C。
以:表原因的连词。
4.以下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A.涉寒暑而匪亏B.不丰其华C.浮甘瓜而自退D.门九重兮曷通解析:选C。
A项,“匪〞通“非〞,不、不是;B项,“华〞通“花〞;D项,“曷〞通“何〞,怎么。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季夏,其实乃.熟,状甚环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
余往在西掖,尝盛称之,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
唯舍人彭城刘侯,弱年迁累..,经于南海,一闻斯谈,倍复喜叹,以为甘旨之.极也。
又谓龙眼凡果,而与荔枝齐名,魏文帝方引蒲桃及龙眼相比,是时二方不通,传闻之大谬也。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5荔枝赋并序(含答案)

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粤教版)15荔枝赋并序张九龄诗歌赏析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意旨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文言积累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新粤版选修范文高考唐宋散文选读专题复习《荔枝赋并序》张九龄 2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尔其勾芒在辰,凯风入律,肇允含滋,芬敷谧溢,绿穗靡靡,青英苾苾,不丰其华,但甘其实。
如有意乎敦本,故微文而妙质。
蒂药房而攒萃,皮龙鳞以骈比,肤玉英而含津,色江萍以吐日。
朱苞剖,明珰出,冏然数寸,犹不可匹。
未玉齿而殆销,虽琼浆而可轶。
彼众味之有五,此甘滋之不一。
伊醇淑之无准,非精言之能悉。
闻者欢而竦企,见者讶而惊仡。
心恚可以蠲忿,口爽可以忘疾。
且欲神于醴露,何比数之湘橘?援蒲桃之见拟,亦古人之深疾。
1.下列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肇.允含滋肇:开始B.如有意乎敦本.本:根本C.此甘滋.之不一滋:水分D.非精.言之能悉精:美丽解析:选C。
滋:甘甜。
2.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肤玉英而.含津B.未玉齿而.殆销C.闻者欢而.竦企D.皮龙鳞以.骈比解析:选AD。
A、D项,表修饰,连词;B项,表转折,连词;C项,表递进,连词。
3.下面的句子分为四组,完全属于赞美荔枝甘美的一组是( )①芬敷谧溢②微文而妙质③肤玉英而含津④虽琼浆而可轶⑤此甘滋之不一⑥口爽可以忘疾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④ D.②④⑥解析:选B。
①写花香,②写木质,③写荔枝内膜,均不合题意。
④⑤⑥都赞美了荔枝的甘美,符合题意。
4.下面对本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荔枝在春天开花、结果、成熟。
B.文段详细地描写了荔枝果的外形、内膜、果肉,运用的是由外到内的顺序,很有层次性。
C.文段在正面描写荔枝甘美的基础上,又用人们对荔枝的态度来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D.作者盛赞荔枝是为了托物言志,以荔枝之甘美比仁人志士之才德,抒发仁人志士连遭贬谪、正义不能伸张的苦闷和无奈。
解析:选A。
结合原文内容,B、C、D三项均可找到根据,A项分析有误,荔枝的果实成熟在夏季。
二、语言运用5.下面是一首小诗的前两节,请你仿写第三节。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答: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答案:示例: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6.阅读下面的一则新闻,然后回答问题。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教学案:第四单元 15荔枝赋并序 含答案

◆15荔枝赋并序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撷取家乡常见的荔枝入文并对荔枝大加赞叹,称荔枝为果中珍品,认为百果之中没有一种能比得上,甚至比天降甘露还要神奇,作者将怀才不遇的人才比作荔枝,抒发了仁人志士连遭贬谪、正义不能伸张的苦闷与无奈。
弯弯人生道一辈子不停行走,却总是走着弯路,总也未走入一条笔直的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捷径;一辈子都想使自己变得更聪明,却总犯同样愚昧的错误,总是轻信,总是健忘。
轻信虚假的笑容,伪善的谎言,忘记曾经经历过的欢乐与痛楚以及被欺骗、被凌辱后的苦涩,总是在虚假的笑容、伪善的谎言面前栽跟头,总是一遍一遍地体味曾经体味过的甜酸苦辣。
海涅说“宽恕自己的仇敌是容易的”,我说宽恕自己的愚昧是自然的。
路,必然有弯曲,天下之大,能找到一条从头到尾全都笔直的路吗?人,必然是愚昧、轻信而健忘的。
人之必须学习,证明人是愚昧的;人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证明人是轻信而健忘的。
人世之大,找不到一个不愚昧、不轻信健忘的人。
人必然愚昧、轻信而健忘,必然要不断重复犯下曾经犯过的过错。
路之有弯曲才成其为路,人之有过错才成其为人。
重复着过错的人,走在弯曲不断的路上,总不停步,这便是我们的弯弯人生。
我们的人生之路,便是由生与俱来的愚昧、轻信和健忘所派生出的许多过错失误所铺筑而成,是我们的弯弯的人生之路。
我们的人生,便因了这弯弯的路而丰富了色彩,虽然这是缤纷色彩中的青色和灰色,但若没有这青灰之色,我们的这段弯弯人生便不会辉煌。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赏读: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赏读: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赏读: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尔其勾芒在辰,凯风入律,肇允含滋,芬敷谧溢,绿穗靡靡,青英苾苾,不丰其华,但甘其实。
如有意乎敦本,故微文而妙质。
蒂药房而攒萃,皮龙鳞以骈比,肤玉英而含津,色江萍以吐日。
朱苞剖,明珰出,冏然数寸,犹不可匹。
未玉齿而殆销,虽琼浆而可轶。
彼众味之有五,此甘滋之不一。
伊醇淑之无准,非精言之能悉。
闻者欢而竦企,见者讶而惊仡。
心恚可以蠲忿,口爽可以忘疾。
且欲神于醴露,何比数之湘橘?援蒲桃之见拟,亦古人之深疾。
1.下列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肇.允含滋肇:开始B.如有意乎敦本.本:根本C.此甘滋.之不一滋:水分D.非精.言之能悉精:美丽解析:选C。
滋:甘甜。
2.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肤玉英而.含津B.未玉齿而.殆销C.闻者欢而.竦企D.皮龙鳞以.骈比解析:选AD。
A、D项,表修饰,连词;B项,表转折,连词;C项,表递进,连词。
3.下面的句子分为四组,完全属于赞美荔枝甘美的一组是()①芬敷谧溢②微文而妙质③肤玉英而含津④虽琼浆而可轶⑤此甘滋之不一⑥口爽可以忘疾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④D.②④⑥解析:选B。
①写花香,②写木质,③写荔枝内膜,均不合题意。
④⑤⑥都赞美了荔枝的甘美,符合题意。
4.下面对本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荔枝在春天开花、结果、成熟。
B.文段详细地描写了荔枝果的外形、内膜、果肉,运用的是由外到内的顺序,很有层次性。
C.文段在正面描写荔枝甘美的基础上,又用人们对荔枝的态度来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D.作者盛赞荔枝是为了托物言志,以荔枝之甘美比仁人志士之才德,抒发仁人志士连遭贬谪、正义不能伸张的苦闷和无奈。
解析:选A。
结合原文内容,B、C、D三项均可找到根据,A项分析有误,荔枝的果实成熟在夏季。
二、语言运用5.下面是一首小诗的前两节,请你仿写第三节。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答: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答案:示例: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6.阅读下面的一则新闻,然后回答问题。
代人排队本不是一件新鲜事,不过最近杭州下沙一家服务公司推出了“银行代排”服务:付2元钱,就帮你排队。
许多杭州人说,上银行少则排队半小时,多则2小时,2元钱换2小时,值啊。
还有人说,这种服务的推出,银行应该感到脸红。
请从雇佣者和被雇佣者两个不同的角度,分别给“银行代排”下一个定义。
(所下的定义要分别突出两者不同的利益)(1)雇佣者的角度:“银行代排”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雇佣行为。
(2)被雇佣者的角度:“银行代排”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雇佣行为。
答案:(1)花2元钱雇人到银行去替自己排队以节省时间(2)到银行去替别人排队以换取2元钱报酬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注意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环诡.(ɡuǐ)西掖.(yì)迁累.(lěi) 惊仡.(yì)B.大谬.(muì) 暇.日(xiá)绀.理(ɡān) 蠲.忿(shú)C.黛.叶(dài) 蓊.郁(wēnɡ)沮.洳(jù) 绮缋.(ɡuì)D.攒.萃(cuán) 骈.比(pián)冏.然(jiǒnɡ) 嘉.宾(jiā)解析:选D。
A项,“掖”应读“yè”;B项,“谬”应读“miù”,“绀”应读“ɡàn”,“蠲”应读“juān”;C项,“蓊”应读“wěnɡ”,“缋”应读“huì”。
2.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卒卒:勿促B.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道扬:彰显,表彰C.乃作酸..于此裔作酸:变作酸味D.下合围..以擢本合围:双手合抱解析:选C。
作酸:植物生长。
3.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其实乃.熟乃:于是,就B.故微文而.妙质而: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C.味以.无比而疑以:因,表示原因的介词D.诸公莫之.知之:代词,“它”解析:选C。
以:表原因的连词。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4~7题。
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季夏,其实乃.熟,状甚环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
余往在西掖,尝盛称之,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
唯舍人彭城刘侯,弱年累迁..,经于南海,一闻斯谈,倍复喜叹,以为甘旨之.极也。
又谓龙眼凡果,而与荔枝齐名,魏文帝方引蒲桃及龙眼相比,是时二方不通,传闻之大谬也。
每相顾闲议,欲为赋述,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
及理郡暇日,追叙往心,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远不可验,终然..永屈。
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果之美者.,厥有荔枝。
虽受气于震方,实禀精于火离,乃作酸于此裔,爰负阳以从宜。
蒙休和之所播,涉寒暑而匪亏。
下合围以.擢本,傍荫亩而抱规..。
紫纹绀理,黛叶缃枝,蓊郁而霮,环合而棼。
如盖之张,如帷之垂,云烟沃若,孔翠于斯。
灵根所盘,不高不卑,陋下泽之沮洳,恶层崖之崄巇,彼前志之或妄,何侧生之见疵?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状甚环诡..,味特甘滋环诡:珍贵奇异B.弱年累迁..,经于南海累迁:多次贬官C.远不可验,终然..永屈终然:最终D.傍荫亩而抱规..抱规:环绕成圆形解析:选B。
累迁:连续升官。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每至季夏,其实乃.熟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①以为甘旨之.极也②吾欲之.南海,何如C.①下合围以.擢本②又试之以.鸣D.①果之美者.,厥有荔枝②天下者.,高祖天下解析:选D。
A项,“乃”,①副词,才;②介词,在。
B项,“之”,①助词,无实义;②动词,到。
C项,“以”,①连词,用来;②介词,用。
D项,“者”,都表停顿。
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前在中书省的时候,曾经大力赞美荔枝,由于当时没有人知道荔枝,所以没有人相信荔枝的甘美。
B.作者认为魏文帝将葡萄、龙眼跟荔枝相比,是由于盛产荔枝的南方与盛产葡萄的西方之间不通往来造成的。
C.荔枝生长在偏远的南方,接受天地日月的精华,历经寒暑才长成大树,既鄙视洼地的低湿,又厌恶层崖的高险。
D.作者由荔枝联想到一直没有获得声誉、未能施展才华、没有人推荐的人士,于是写这篇文章告诉他们要像荔枝一样。
解析:选D。
D项,“写这篇文章告诉他们要像荔枝一样”一句,理解错误,作者托物言志,为没有施展才华机会的士人鸣不平。
7.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彼前志之或妄,何侧生之见疵?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诸公没有人知道,当然不肯相信我说的了。
(2)事物因为不为人知而被忽视,味道因为无法比较而受到怀疑。
(3)那些以前的记载有的是错的,为何指责荔枝生于侧枝?(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先大夫集后序曾巩宋既平天下,公始出仕。
当此之时,太祖、太宗已纲纪大法矣,公于是勇言当世之得失。
其在朝廷,疾.当事者不忠,故凡言天下之要,必本天子忧怜百姓、劳心万事之意,而推大臣从官观望怀奸、不称天子属任之心,故治久未洽。
至其难言..,则人有所不敢言者。
虽屡不合而出,其所言益切,不以利害祸福动其意也。
始公尤见.奇于太宗,自光禄寺丞、越州监酒税召见,以为直史馆,遂为两浙转运使。
未久而真宗即位,益以材见知。
初试以知制诰,及西兵起,又为自陕以西经略判官。
而公常激切论大臣,当时皆不悦,故不果用。
然真宗终感其言,故为泉州,未尽一岁,拜苏州,五日,又为扬州。
将复召之也,而公于是时又上书,语斥大臣尤切,故卒以龃龉终。
公之言,其大者,以.自唐之衰,民穷久矣,海内既定,天子方修法度,而.用事者尚多烦碎,治财利之臣又益急,公独以谓宜遵简易,以与民休息,塞天下望.。
祥符初,四方争言符应①,天子因之,遂用事泰山,祠汾阴,而道家之说亦滋甚,自京师至四方,毕大治宫观。
公益诤,以谓天命不可专任,宜绌.奸臣,修人事,反复至数百千言。
呜呼!公之.尽忠,天子之受尽言,何必古人。
此非传之所谓主圣臣直者乎?何其盛也!何其盛也!公在两浙奏罢苛税二百三十余条在京西又与三司争论免民租释逋负②之在民者盖公之所试如此。
公卒以龃龉终,其功行或不得在史氏记,藉令记之,当时好公者少,史其果可信欤?后有君子欲推而考之,读公之碑与其书,及余小子之序其意者,具见其表里,其于虚实之论可核矣。
公卒乃赠谏议大夫。
姓曾氏,讳某,南丰人。
序其书者,公之孙巩也。
至和元年十二月二日谨序。
【注】①符应:古人认为天降的祥瑞,与人事相应,称符应。
②逋负:拖欠。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疾.当事者不忠疾:痛恨B.以与民休息,塞天下望.望:希望C.宜绌.奸臣,修人事绌:通“黜”,罢黜D.至其难言..,则人有所不敢言者难言:责难当世的言论解析:选B。
望:怨恨。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公之.尽忠,天子之受尽言,何必古人②以自唐之.衰,民穷久矣B.①始公尤见.奇于太宗②益以材见.知C.①以.自唐之衰,民穷久矣②以.谓天命不可专任D.①天子方修法度,而.用事者尚所烦碎②蟹六跪而.二螯解析:选D。
A项,“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见”,都表被动。
C项,“以”,都是“认为”。
D项,“而”,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并列。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朝立国后,虽积极推进法制建设,却未实现政通人和;在曾公看来,这主要是由于各级官吏心怀奸邪,不堪重任造成的。
B.曾公在朝廷上言论激切,勇于谏诤,颇受两代国君的赏识和重用,成就了历史上一段‘主圣臣直’的佳话。
C.祥符年间,道教思想在朝野泛滥,全国各地大建宫观,曾公极力谏诤,表现了敢于与潮流抗争的大无畏精神。
D.曾公关心民生,刚勇正直,对其功绩与品行,史籍却言之不详,作者虽对此深感遗憾,叙述时却笔调委婉,藏锋不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