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战龙 个人简历

合集下载

基于双频电源的PECVD沉积设备设计与仿真

基于双频电源的PECVD沉积设备设计与仿真

收稿日期:2021-03-18基于双频电源的PECVD 沉积设备设计与仿真龙长林,周立平,陈国钦,龚欣,龚俊,巴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湖南长沙410205)摘要:介绍了基于双频电源PECVD 沉积设备的电源系统设计,包括系统组成、射频电源的选取和调谐控制等。

并对加载不同频率电源的PECVD 反应室进行了仿真,一方面基于ANSYS 软件的电磁场模块,对低频电磁场进行谐态电路有限元分析,得到反应室内电磁场分布;另一方面基于Ansoft HFSS 对高频电磁场进行本征模态分析,得到各阶模态和频率。

通过实际应用验证了该方案可靠有效。

关键词: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双射频电源;调谐控制;电磁场仿真中图分类号:TN304.05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4-4507(2021)02-0012-04Design and Simulation for PECVD Deposition Equipment Based on Dual-frequency RF PowerLONG Changlin ,ZHOU Liping ,CHEN Guoqin ,GONG Xin ,GONG Jun ,BA Sai(The 48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ETC ,Changsha 410205,China )Abstract:A power system design for PECVD deposition equipment based on dual-frequency RF power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system composition ,RF power selection and tuning control.The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of the PECVD reaction chamber loaded with different frequency power supply is carried out.On the one hand ,based on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module of ANSYS software ,the harmonic circuit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is carried out to obtain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distribution in the reaction chamber.On the other hand ,the intrinsic mode analysis of high-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Ansoft HFSS to get the modes and frequencies.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shows that the scheme is reliable and effective.Key words:PECVD (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Dual-frequency RF power ;Control of attainments ;Electromagnetic field simulationPECVD 技术是在低气压下借助微波或射频电源产生的电磁场作用使反应气体电离形成等离子体。

执教古巴特种部队的“中国功夫王”

执教古巴特种部队的“中国功夫王”

执教古巴特种部队的“中国功夫王”
张东亮
【期刊名称】《《健康生活》》
【年(卷),期】2010(000)007
【摘要】走进神秘的加勒比岛国2008年11月,武警江苏总队的刘支援带领三名战友应邀到古巴传授中国功夫。

在他印象中,这个加勒比岛国充满了神秘色彩。

【总页数】3页(P4-6)
【作者】张东亮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3.42
【相关文献】
1.执教古巴特种部队的"中国功夫王" [J], 张东亮
2.执教古巴特种部队的“中国功夫王” [J], 张东亮
3.非洲特种部队的中国功夫——徒手夺匕首 [J], 谭树德;王东华
4.擒摔制敌——非洲特种部队学练中国功夫 [J], 谭树德;王东华
5.非洲特种部队的中国功夫——匕首 [J], 王东华;谭树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的敌后武工队生涯

我的敌后武工队生涯

我的敌后武工队生涯作者:侯凯来源:《百年潮》2019年第02期侯凯,曾用名刘珍棠,1921年1月出生,河北省吴桥县人。

1938年10月参加革命,194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期间,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六团团部文书股长、教导二旅政治部文书股缮写员、武工队敌工小站长、敌工干事等职。

解放战争期间,任山东军区二师政治部秘书,先后参加北镇黑山阻击战、四平保卫战、拉法新站歼灭战等战役。

后任密山县土改工作队队长、密山县城郊区区委书记、密山县委宣传部长、县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东北局组织部副处长、长春市委国营工业部副部长、白城行署副专员、白城市(县级)委书记、白城地委常委、副书记,吉林省民政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等职。

1983年离休,2008年9月6日在长春逝世。

抗战时期,侯凯在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工作,长期战斗在赣榆、海陵(今江苏东海县北部)等滨海抗日根据地南部地区,曾任海陵县敌工小站长、敌工干事等职。

在从事地下情报工作的过程中,数度遇险,艰辛备尝,为海陵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7年,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革命前辈口述史工程”对侯凯进行了电话采访,留下了宝贵的口述史料。

我是1943年初,由杜继贤领导的陇北武工队调到新民区,接替李光明同志工作,任敌工小站长。

新民区这个地方,东边靠海州城,西边到董马庄,南靠陇海铁路,北到赣榆的沙河,方圆有几十里,原来是敌占区。

接受任务后,武工队的小张带着我,走了一天一夜,当晚在陈墩住下。

陈墩这个村子,离敌人的据点不到五里,这个地区是在陇海路北敌据点董马庄、大青山以内,是个两面政权,暗探、特务比较多,属于敌强我弱、敌明我暗的准敌占区。

后来李光明、许耀林、孟冲、李长剑等十多名武工队员,以根据地为依托,不定期地进入该地区开展工作,打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基本变成了我们的游击区。

接头后,李光明同志领着我,走访了当地一些关系户,其中有反正的伪军官,有现职的特务,还有地方进步人士,算是交接。

我的父亲巴静山

我的父亲巴静山

缅怀我的父亲巴静山诞辰100周年撰文:巴锐峰1994年12月22日,时值冬至日下午3时,父亲在呼和浩特人民医院保健病房走完了他83岁的人生道路。

在场的有次子巴晓峰和我在身边服侍。

父亲去世后遗体身着蒙古袍,神态依然安详。

由病房移往太平间时,天上下起了大雪,仿佛在哭泣,土默特失去了一个优秀的蒙古族儿子。

七日后在殡仪馆哀乐低垂,上有蒙古族书法家萨日娜书写的蒙文横幅,送花圈及参加告别仪式的有自治区主席云布龙,副主席赵志宏,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克力更等领导同志以及各界人士600余人,花圈摆满了大厅及院内。

由副市长却金扎布主持,教育局党委董书记致生平。

父亲于民国元年出生在土默特部一个望族世家,系土默特右翼都统巴拉格特·托博克(注1)九世孙,曾有一弟一妺,皆少亡。

父亲在八岁时,入旧城小东街蒙古老爷庙私塾学习四书五经及蒙语文,当时的同学有朱实夫,高喜财和赵壁诚(即毕力格巴图尔)等,三年后转入文庙街土默特学校读书,初中毕业后,1928年8月转入北京蒙藏学校学习,一年半后呼市家中我的爷爷(麟阁)(注2)因戒除鸦片过猛病危,由家庭包办冲喜,与时任土默特学校校长土默特文人领袖孟学孔之女孟莲莲结婚,婚后育有一子巴俊岭(于1950年亡于肺结核),一女巴佩贞(故于1980年,丈夫奇致中为伊克昭盟准格尔旗少将保安司令,奇致中于1948年在包头通电起义,随后被董其武逮捕,软禁在呼市玉皇阁棋盘街,期间于巴佩贞结婚,解放后任内蒙古交通厅配件公司经理,内蒙古政府参事室参事,生有两子两女)。

转年我的爷爷麟阁去世,火化后葬在西大黑河村南的托博克陵园之内,坟前有一个汉白玉供桌为记。

爷爷去世的以后,家庭的担子便落在父亲身上,无法继续学业了。

1934年父亲23岁,由纪松林保举,任绥东四旗保安司令部中尉副官,负责由傅作义处领取军饷,送到平地泉。

期间随达木丁苏伦去山西面见阎锡山,阎锡山给了步枪300支、子弹30000发、大洋3000元,便打发了他们。

裕固族学者杜曼·叶尔江和巴战龙的诗歌创作

裕固族学者杜曼·叶尔江和巴战龙的诗歌创作

版诗集 《 腾格 里 苍狼 》 。诗 歌 《 冬季 的雪 与 夏 日草原》 荣获 20 年甘肃省第五届少数 民族文 09
学奖 。
直生活在裕 固族 聚居地 的作 家 有所不 同 ,他
们 的写作视 角发生 了 明显 转移 ,采用 内外视 角
相结合的方式表达 自己的生活感受 ,并有一种
或隐或现 的情 感对 照。而 良好 的外部教 育 和不
中图分类号 :I 7 9 2 .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O2 ( 02 0 — 0 3 0 6 2一 5O 2 1 ) 1 07 — 1
杜曼 ・ 叶尔 江和 巴战龙是 从肃 南裕 固族 自
杜曼 ・ 叶尔 江和 巴战龙在研 究 和宣传裕 固族文 化方 面 ,始终 不遗余 力贡献 着 自己的能量 ,而 在文学创作 上更 是积极 实践 ,共 同促进 了裕 固
不释的情怀传递着作者难以琢磨的复杂乡愁这种情怀交织在对家乡清晰的记忆中母亲河群山间的蓝色水烟雁阵夕照雪山等不时泛起情感的涟漪让生命守候来自草原的思念我多想站在苍凉牧道的尽头目送涌动的草浪远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沧桑感和恒久皈依故土的精神专注言尽而意无穷情感的飘带伸展得悠长悠长
第2 8卷第 1 (0 2 期 2 1)
河西学 院学报
V 12 N . (0 2 o.8 o1 2 1 )
裕 固族 学 者 杜 曼 ・ 尔 江 和 巴战 龙 的诗 歌创 作 叶
王 锐
( 河西学院文学院 ,甘肃 摘
张掖
7 40 ) 3 00
要 :杜 曼 ・ 尔江和 巴战龙是 漂泊异 地 的裕 固族 学者。业余 的 文学创 作是他们 排解 思 乡 叶

锐 :裕 固族 学者杜 曼 ・ 尔江和巴战龙 的诗歌创作 叶

《八角笼中》原型人物是谁

《八角笼中》原型人物是谁

《八角笼中》原型人物是谁《八角笼中》原型人物是谁八角笼中原型恩波:收养大凉山孤儿教格斗,被网暴利用孩子打黑拳他是王宝强新电影八角笼中的原型,也是因网暴被迫失去14位儿子的恩波先生。

当无数观众坐在电影院泪流满面时,六年前那段引发舆论海啸的旧事也再次被揭开。

八角笼中评分多少《八角笼中》评分是9.6分。

《八角笼中》的猫眼评分达到了9.6分,这个分数还是一个比较高的分数。

作为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八角笼中》带给观众的感受也是非常不一样的。

从点映票房的趋势也可以看出,观众口碑是满意的,因为点映第二天的票房比第一天的还要高,这种逆跌的趋势当然也是口碑不错的缘故。

《八角笼中》口碑好的原因,其实也是能让观众在这部影片中看到自己。

人在生活里,可以发现生活中的限制,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要突破生活的限制,才能获得舒适的生活。

但是在《八角笼中》这部影片中,对于那些孩子们来说,只有突破那现实,才能获得舒适的生活。

电影《八角笼中》的导演是谁《八角笼中》导演是王宝强。

《八角笼中》是由王宝强执导,七七、王宝强编剧。

王宝强导演,王宝强、陈永胜、史彭元领衔主演,王迅、张祎曈、马虎、周德柏文主演,肖央、刘桦特别友情出演的电影,于2023年7月6日全国上映。

影片讲述的是普通人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出路,面对生活不认命也不服输的现实题材故事。

《八角笼中》M大数据显示,一支15秒预告片带动影片相关视频播放量超2亿次,M想看指数达8.5。

《八角笼中》电影上映时间王宝强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八角笼中》将于7月6日全国上映。

《八角笼中》底层生活有多真实《八角笼中》上映之后很多观众都被电影中的那些底层小孩所感动,王宝强专门从大山里找出了这些孩子,尽管他们的演技没有经过雕琢,却显得那么真实朴实和动人。

很多观众在观影前不理解为什么有些小孩子不愿意去上学,似乎注定了是长辈口中那些不学无术的坏孩子。

但却没有设身处地的想想他们的处境,上学可能不是他们能走通的出路,《八角笼中》的孩子们便是如此,他们在村口,在搬砖,在河边,就是不在教室里。

2011世界超级拳王争霸赛(鸟巢)

2011世界超级拳王争霸赛(鸟巢)
2011世界超级拳王争霸赛(鸟巢) 2011世界超级拳王争霸赛(鸟巢) 世界超级拳王争霸赛
2011 World Super Boxing Games (the Bird’s Nest)
市场合作方案
时博国际 2010 . 12
索 引
赛事介绍 赛事推广 市场权益
赛 事 介 绍
赛事概况
2011世界超级拳王争霸赛(鸟巢) 2011世界超级拳王争霸赛(鸟巢) 世界超级拳王争霸赛
Hale Waihona Puke 赛事介绍世界超级拳王争霸赛通过了世界四大拳击组织(WBO、WBC、WBA、IBF)共同认证 被誉为职业拳王赛事的王中王的统一战 北京市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领导高度重视的体育赛事 赛事具有一般拳王争霸赛所难以比及的巨大的商业价值 群众基础雄厚的运动之一,拥有极为广泛的受众 以邹市明为代表的中国选手不断涌现,引发国人强烈关注 世界上最刺激的运动之一
肖像和标志的使用
在符合组委会规则的前提下,企业有权使用参赛选手集体形象用于赛事相关的广告和推广; 在符合赛会规定的前提下,企业有权使用赛会名称、赛会标识用于赛事相关的广告和推广;
品牌曝光
·赛场内权益: 赛场内权益: 拳台地贴 拳台柱护垫
拳台四角外立柱包装 拳台下四面布裙 拳台围绳广告 拳台围绳外侧小A字板 现场大屏幕 举牌小姐服装、举牌广告 ·选手比赛出场服装广告 ·体育馆外权益 ·背景板、指示标识 背景板、 ·现场展位 ·赛事宣传品及官方网站 ·VIP招待 ·VIP招待 ·企业礼遇 ·公关活动
户外媒体、 户外媒体、移动媒体
户外媒体: 户外媒体: 利用丰富的户外媒体(公交、 地铁、站台等)对本项赛事 进行硬广投放。
移动+广播+活动: 移动+广播+活动: 通过移动传媒、广播媒体和 诸多的活动推广本次赛事。

影片《八角笼中》原型事件:格斗孤儿事件

影片《八角笼中》原型事件:格斗孤儿事件

影片《八角笼中》原型事件:格斗孤儿事件影片《八角笼中》原型事件:格斗孤儿事件影片《八角笼中》原型事件是格斗孤儿事件。

王宝强的新片《八角笼中》就是以此为蓝本。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影片《八角笼中》原型事件,欢迎大家的分享收藏哟!影片《八角笼中》原型事件格斗孤儿事件《八角笼内》中王宝强饰演的向腾辉,就是以恩波格斗俱乐部创始人恩波为原型的。

那时,他所受到的挫败感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说起这件事,还得从2023年轰动全国的梁山“格斗孤儿”事件说起。

六年前,两个12岁的孩子在八角笼内苦战。

本来这是一场非常精彩的比赛。

却因为格斗视频被发到了网上,立即因画面残忍引起不少网友的质疑。

随着媒体断章取义的发酵和传播,该事件很快引起强烈舆论,不少人认为俱乐部利用儿童牟利,手段极其卑鄙。

不久后,警方介入调查。

面对这样的批评,搏击俱乐部创始人恩波一时难以自圆其说。

因为没有人相信这些孩子是自愿打拳的。

即使他们这些孩子亲口说出真相,公众就会觉得他们被洗脑了。

此刻,恩波别无选择,只能配合调查,自证清白。

但由于孩子们均是未成年人,因此在各部门的干预下最终都被遣返家乡。

但谁也没想到,这些孩子竟然如此不情愿。

他们离开时,所有的孩子都在哭,不想离开这个地方。

这时,有人意识到背后隐藏着什么,而随着调查的结果,案件再次逆转,真相大白。

原来恩波是一名退役军人。

年轻时酷爱散打,实力出众。

后来成为一名武警战士,在队伍里,他靠着超强的战斗力,获得了不少荣誉大奖。

在服兵役期间,他到基层时,遇到了整天在山里流浪的孩子们。

经恩波询问,原来这些孩子大多是孤儿,靠邻居和人们的帮助才能生存。

恩波立刻发生了共情,这与他年轻时失去父亲的感受是一样的。

那个时候,他就萌生了帮助这些孩子的想法。

以恩波为例,这些孩子没办法学习,整天无所事事。

长此以往,很可能会犯罪。

结果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2023年退伍后,恩波成立了恩波搏击俱乐部,并开始收留无家可归的儿童。

恩波不仅免费提供食宿,还邀请老师传授他的知识,教他格斗技巧,让他继续参加比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战龙个人简历Email:bazhanlong@个人情况姓名:巴战龙出生日期:1976年3月23日职称:讲师研究领域:教育人类学发展人类学民族志与社会科学研究人口较少民族研究教育经历2005年9月-2008年7月法学(民族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专业教育人类学方向2002年9月-2005年7月教育学硕士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教育人类学方向1995年9月-1999年7月教育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管理专业工作经历2009年6月-今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政策专业硕士生导师2008年8月-今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院讲师2000年1月-2002年6月新疆师范大学民族教育研究所常务秘书1999年7月-2002年8月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助教学术与咨询经历2009年1月-今《牧笛》顾问2008年11月-今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会员2008年5月-今北京师范大学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成员2007年1月-今《皇城教育》顾问2006年 6月-10月《尧熬尔文化》2006年第2期特邀主编学术兼职2012年1月-今河西学院学报“裕固族研究”专栏主持人2010年1月-今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兼职副教授2009年1月-2011年7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教育人类学”栏目特邀主持人2008年7月-2010年6月国家“985工程”建设重点项目——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2006年1月-2008年6月国家“985工程”建设重点项目——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特聘助理研究员2006年9月-2007年7月《中国民族教育》(教育部主办)“关注新课程”栏目特邀主持人2005年-2008年《教育人类学研究通讯》(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会筹委会主办)主编2003年9月-2004年9月《民大研究生学刊》(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主办)主编获奖情况/荣誉称号2011年参与编写的《民族教育理论与政策》(滕星,王铁志主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五)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2009-2010学年优秀研究生教学奖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班主任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抗震救灾先进工作者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中央民族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2008年中央民族大学优秀研究生科研成果奖2005年中央民族大学优秀研究生科研成果奖2005年中央民族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奖2001年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学成果优秀奖2000年新疆师范大学核心期刊论文奖专著2.滕星,巴战龙,欧群慧,等:《经济文化类型与校本课程开发》,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巴战龙:《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编著7.钟进文,巴战龙主编:《中国裕固族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6.滕星主编:《多元文化教育——全球多元文化社会的政策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章节作者5.欧群慧,罗吉华主编:《地方性知识与校本课程建构——教师论文与田野日志集》,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9年,编委4.编委会编:《多元文化乡土教材——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二中学校本教材》,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9年,策划并课题指导组本册第一负责人3.施琳主编:《当代中国著名民族学家百人小传》,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编委2.陈长平,席小平,陈胜利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生育文化》(下),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年,编写人员1.钟进文主编:《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编委发表文章目录(共有SSCI文章1篇;CSSCI文章18篇)期刊论文英文:2.Ba Zhanlong:“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Several Forms of Alternate Location Schooling in Ethnic Minority Education and the Problems Therein”,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pp.35-52, Vol.43, No.3, May-June 20101.Ba Zhanlong:“ A Socio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 of Yugur-Nationality Schools”,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pp.77-88, Vol.40, No.2, Mar-Apr 2007 SSCI,影响因子:0.050中文:35. 巴战龙,.裕固族儿童剃头仪式的教育人类学研究[J] . 河西学院学报,2012,(3):21-2634.巴战龙,. 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关系探究:基于一项裕固族乡村社区民族志研究[J] . 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1):30-3633.巴战龙,. 在学校教育中追求语言公平传承的历程:对三次裕固语教育试验的本质性个案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3):60-69. CSSCI32.巴战龙、罗吉华,. 村寨遇旱求雨的地方叙事——汶川巴夺羌寨的人类学案例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47-52. CSSCI 31.巴战龙:“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县域学前教育发展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以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期,第-页 CSSCI 30.巴战龙:“裕固族乡村社区发展历程与模式的社会人类学分析”,《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第4期,第-页 CSSCI29.巴战龙:“教育人类学家滕星教授学术作品与思想述评”,《甘肃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第86-89页;转载于滕星:《书斋与田野:滕星教育人类学访谈录》,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第1-9页28.巴战龙:“裕固族语言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探究”,《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92-97页 CSSCI27.巴战龙,张志群:“学校教育·弱势群体·非教育功能——一种教育人类学的关联性分析”,《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年第3期,第33-37页26.巴战龙:“裕固族文化融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问题的调查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6-12页 CSSCI扩展版25.巴战龙:“近5年裕固族教育研究进展述评:以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第118-123页 CSSCI扩展版24.巴战龙:“近五年裕固族教育研究进展述评:以期刊报纸文献为例”,《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第5期,第5-10页23.巴战龙:“两种裕固语的使用现状与未来发展问题研究”,《甘肃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第101-105转100页22.巴战龙:“中国乡村教育研究进程的回顾与评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37-42页 CSSCI扩展版21.巴战龙:“百年明花研究的回顾与评论:一个裕固族乡村社区的学术史”,《河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6-13页转45页20.巴战龙:“两次裕固族语言教育试验失败的归因分析与相关政策探讨:基于两项教育民族志研究”,《教育学报》,2009年第4期,第83-88页 CSSCI 19.巴战龙:“人类学家乡研究的反思与辩护:基于两项教育民族志的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2期,第80-85页 CSSCI 18.巴战龙:“地方知识的本质与构造:基于乡村社区民族志研究的阐释”,《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第160-165页 CSSCI17.欧群慧,巴战龙:“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对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启示:以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中学为例”,《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12-16页16.巴战龙,巴玉环:“简论21世纪裕固族教育的文化使命”,《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第43-46页 CSSCI15.巴战龙:“历史人类学视野中的‘一九五八年’”,《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第11期,第107-119页14.巴战龙:“教育民族志:含义、特点、类型”,《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10-13页13.巴战龙:“成就与问题:中国裕固族教育研究六十年”,《民族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第104-109页12.巴战龙:“关于裕固族传统文化消亡问题的几点社会人类学思考”,《甘肃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第96-101页11.巴战龙:“试述民族学校的概念、类型与功能”,《河池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3期,第108-112页10.巴战龙:“试论少数民族教育异地办学的几种形式及其存在的问题”,《甘肃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第24-30页9.巴战龙:“裕固族学校教育功能的社会人类学分析”,《民族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第37-44页8.巴战龙:“多民族学校的中国模式——‘民汉合校’研究”,《甘肃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第32-38页7.滕星,巴战龙:“从书斋到田野——谈教育研究的人类学范式”,《西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期,第19-22页;转载于《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G1),2005年第6期,第82-86页6.巴战龙:“简论民族文化传承与裕固族教育”,《牧笛》,2004年第1·2期合刊,第79-80页5.巴战龙:“铁穆尔的写作旨趣及其意义”,《阳关》,2002年第4期,第34-37页4.孟凡丽,巴战龙:“新疆维吾尔族基础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与对策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第12-18页3.巴战龙:“裕固族‘弃老——敬老’型民间传说的内涵初探”,《阳关》,1999年第6期,第44-46页2.巴战龙:“西部裕固语的使用与教学述略”,《甘肃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第62-64页 CSSCI1.巴战龙:“裕固族文化中的狗崇拜及其先民的狼图腾”,《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1期,第64-67页;转载于《民族研究》(人大复印资料D5),1998年第7期,第95-98页;转载于:那木吉拉主编:《阿尔泰神话研究回眸》,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第373-378页 CSSCI访谈录:访他人:3.巴战龙,滕星:“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自主选择——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问题访谈”,《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6期,第140-144页 CSSCI;转载于滕星:《书斋与田野:滕星教育人类学访谈录》,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第122-133页2.巴战龙,滕星:“人类学•田野工作•教育研究——一个教育人类学家的经验、关怀和信念”,《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社版), 2004年第2期,第5-12页CSSCI;转载于《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G1),2004年第5期,第84-91页;转载于滕星:《书斋与田野:滕星教育人类学访谈录》,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第31-55页1.巴战龙:“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历史与未来——访著名民族语言学家戴庆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6期,第122-125页CSSCI答问者:3.铁穆尔:“全面、健康、持续地推进裕固族文化研究——访裕固族青年学者巴战龙”,《甘肃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第93-97页2.铁穆尔:“裕固族教育研究: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访裕固族青年学者巴战龙”,《皇城教育》,2007年第4期,第4-9页1.铁穆尔:“十年寒窗苦,乡土情思深——访裕固族青年学者巴战龙”,《生命树》,2006年第5期,第4-10页其它(包括论文集中的论文,著作及报刊中作品等)英文1.Zhanlong Ba:“Using Yugur in Local Schools: Reflections on China’s Policies for Minority Language and Education ”, in Minglang Zhou and Ann MaxwellHill(eds.), Affirmative Action in China and the U.S.: A Dialogue on Inequality and Minority Education, NY: Palgrave Macmillan,2009, pp199-209中文49.巴战龙:“主持人语”,《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第4期,第22页 CSSCI扩展版48.巴战龙:“主持人语”,《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第2期,第27页 CSSCI扩展版47.巴战龙:“人口较少民族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与可能”,《中国民族报》,2011年8月19日第5版46.巴战龙:“应加强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双语教育研究”,《中国民族报》,2011年2月25日第6版45.巴战龙:“跨文化看教育人类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2月24日第12版44.巴战龙:“诗歌,在山野草地上流淌”,载:杜曼·叶尔江:《腾格里苍狼》,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82-184页43.巴战龙:“‘本土教育’:教育人类学研究主题的拓展——评《村落中的教育》”,《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第6期,第27-29页 CSSCI 扩展版42.巴战龙:“国家应优先发展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中国民族报》,2010年9月17日第8版41.巴战龙:“主持人语”,《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第6期,第27页 CSSCI扩展版40.巴战龙:“主持人语”,《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第5期,第17页 CSSCI扩展版39.巴战龙:“主持人语”,《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第3期,第5页 CSSCI扩展版38.巴战龙:“主持人语”,《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5页 CSSCI扩展版37.巴战龙:“民族文化课程:提高人口较少民族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中国民族教育》,2010年第4期,第4-6页36.巴战龙:“抓住契机,提升人口较少民族教育水平”,《中国民族报》,2010年3月23日第3版35.巴战龙,海路,郑丽洁:“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融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情况的调查研究”,载:杨东平主编:《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32-241页34.巴战龙:“牧野之子”(评论),《西部散文家》,2010年第1期,第121-122页33.巴战龙:“裕固族语言的两次教育试验”、“裕固族教育”、“裕固族现代学校教育的创始人顾嘉堪布”、“裕固族个人办学第一人安立福”,载:张志纯主编:《甘肃裕固族史话》,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83-85、96-98、108-109、110-111页32.海路,巴战龙,李红婷:“珍视乡土知识,传承民族文化——‘中国乡土知识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综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87-90页 CSSCI31.巴战龙:“校本课程开发范式:一种教育人类学的观点”,《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1月19日第8版30.巴战龙:“祁连山下育青松:甘肃省肃南县裕固族60年教育发展纪实”,《中国民族教育》,2009年第10期,第11-13页29.巴战龙:“我心目中的教育学”,《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8期,第20-21页 CSSCI28.巴战龙:“发展的反思与超越”,《中国民族报》,2009年8月14日第11版27.巴战龙:“第七章民族教育的特殊办学形式”,载:滕星,王铁志主编:《民族教育理论与政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260-296页26.巴战龙:“重访颠倒墩”,《牧笛》,2009年第1期,第5-6页25.巴战龙:“人类,你的名字叫脆弱?”,《中国报道》,2009年第6期,第26-27页24.巴战龙:“展现裕固族研究的美丽画卷”,《张掖日报》,2009年5月21日第3版23.巴战龙:“社区发展与裕固族教育的文化选择:人口较少民族乡村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载:滕星,张俊豪主编:《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197-282页22.巴战龙:“他者的眼光与裕固族研究”,《中国民族》,2009年第4期,第63-64页21.巴战龙:“现代裕固族学校教育的创始人——顾嘉堪布”,《皇城教育》,2008年第4期,第4-5页20.巴战龙:“荒漠中的纪念:草沟井城、庄堡和汉墓群”,《丝绸之路》,2008年第10期,第66-67页19.巴战龙:“营建一方更加繁茂的文学绿洲”,《牧笛》,2008年第1期,第1页18.巴战龙:“社会人类学田野调查日记”,《日记》,2008年第1·2期合刊,第11-16页17.巴战龙:“小议散文写作的‘迷思’与西部中国”,《生命树》,2007年第1期,第24-25页16.巴战龙:“明海古城:见证逝去的繁荣”,《丝绸之路》,2007年第8期,第60-61页15.巴战龙:“英国:从两份报告开启的多元文化教育”,《中国民族报》,2007年8月17日第3版14.巴战龙,金清苗,等:“为了裕固族的明天——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二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纪实”,《中国民族报》,2006年8月18日第3版13.巴战龙:“关于‘全球化’的田野报道”,《甘泉》,2005年第1·2期合刊,第115-117页12.巴战龙:“民族学家滕星教授小传”,载:施琳主编:《当代中国著名民族学家百人小传》,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14—420页11.巴战龙:“文化多样性•裕固族•民族研究”,《读书》,2004年第4期,第52-56页 CSSCI10.巴战龙:“人类学家滕星教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4年第3期,第1页;又载:徐杰舜主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71—373页 CSSCI9.巴战龙:“裕固族生育文化”,载:陈长平,席小平,陈胜利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生育文化》(下),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年,第367—380页8.巴战龙:“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评滕星博士的《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5期,第155-156页CSSCI7.巴战龙:“教育学的尴尬”,《读书》,2003年第10期,第90-93页CSSCI6.巴战龙:“‘教育人类学研究丛书’第一辑出版”,《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第195页5.巴战龙:“裕固族敬老习俗漫谈”,《中国土族》,2003年第2期,第65-66页4.巴战龙:“裕固族文化中的石崇拜述略”,《甘泉》,2002年第1·2期合刊,第97-98页3.巴战龙:“有关裕固族的报刊资料选辑”,载:钟进文主编:《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690—699页2.巴战龙:“走向历史深处的文学”,《甘泉》,2000年第1期,第49页1.巴战龙:“理解贺中”,《兰州晨报》,2000年6月5日第18版研究报告(2008-)4. 2008年8月12日,《汶川地震的社会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侧重对儿童、妇女与青少年的影响》(《社会政策通讯》,2010年3月[总第14期]),第四执笔人3.2008年7月9日,《甘肃陇南灾区社会方面政策实地调研报告》,第一执笔人2.2008年6月1日,《关于汶川地震陕西灾区社会响应情况的实地考察报告》,执笔人1.2008年5月31日,《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灾害评估组赴陕西实地考察报告》,第一执笔人参加重要会议国内3.2009年12月,中国北京:语言、文化适切性与教育研讨会,发表题为“语言多样性的保护与基础教育的改革:以裕固族为例”的主题报告2.2009年10月,中国北京:课程与文化——中国乡土知识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发表题为“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校本课程建构的理论基础与开发范式: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的主题报告1.2007年11月,中国北京: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教育社会学论坛,发表题为“教育民族志:含义、特点与类型”的报告国际3.2006年4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迪金森学院:少数族群教育肯定性政策国际研讨会,发表题为“Socio-cultural Contexts of Two Unsuccessful Trials on Education in Yugur Region:Review of Ethnic Policies on Language and Education”的报告2.2006年3月,中国北京:北京大学首届教育社会学国际研讨会,发表题为“裕固族学校教育功能的社会人类学分析”的报告1.2005年7月,中国北京:第五届多样性国际学术会议,发表题为“An Ethnographic Study on Globalization in Rural Community”的报告承担与参与课题主持的科研项目1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裕固族国族认同建构的社会过程——一项历史与政治民族志研究”(项目编号:11YJC850002),(省部级,7万元),主持人9.2011年4月-2013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文科青年教师发展培育项目资助:裕固族国族认同建构的社会过程——一项历史与政治民族志研究,(2万元),独立主持人8.2011年8月4日-2012年1月20日,民政部救灾司委托项目:自然灾害救助社会征用和补偿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603042),(省部级, 25万元),主持人7.2010年1月-2010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新课程改革以来裕固族地区基础教育学校课程发展的社会过程探究:一项教育人类学研究”(项目批准号:2009AAT-2),独立主持人6.2009年1月-2011年12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新框架研究——基于汶川大地震的实证研究”子项目:“地方知识中的风险认知和灾难应对:以羌族地区为例的灾难人类学研究”,主持人5.2008年12月-2010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乡村社区里的地方知识与学校教育:一项教育民族志研究”,独立主持人4.2007年6月-2008年6月,联校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计划二等奖项目:“人类学视野中的地方知识与学校教育——中国西北一个乡村社区的现代性历程(1907~2007)”,独立主持人3.2006年4月-2008年6月,美国福特基金会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与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子项目“甘肃省肃南县皇城镇经济文化类型与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主持人2.2005年12月-2008年12月,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建设项目:“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与学科建设研究”,合作主持人1.2004年8月-2005年8月,联校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计划三等奖项目“社区发展与裕固族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人口较少民族乡村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独立主持人参与的科研项目11.2010年11月-2011年1月,参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项目:“关于促进新疆双语教育全面、健康和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10.2010年4月-2010年5月,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中国四川减少灾害风险教育教师培训支持材料开发计划”9.2008年6月-2008年8月,参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The social impact of and policy response to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with the emphasis on children, young people and women”8.2008年6月-2008年8月,参与科技部课题:“汶川地震恢复重建科技快速响应项目”子项目“灾区重建快速恢复政策与社会管理研究”,合作撰写分报告《甘肃陇南灾区社会方面政策实地调研报告》(第一执笔)7.2005年6月,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新时期民族教育的理论、政策与实践”,独立撰写分报告《民汉合校——多民族学校的中国模式》6.2005年6月,参与国家民委民研中心课题“民族教育的理论、政策与实践”,独立撰写分报告《民族教育的特殊办学形式》5.2004年11月,参与国家计生委课题“中国民族生育文化研究”,独立撰写《裕固族生育文化》4.2004年11月-2008年11月,参与文化部课题“中国裕固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与保护研究”3.2002年8月,参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教育若干问题研究”,独立撰写课题分报告《西部开发与民族团结教育研究报告》2.2002年9月-2003年9月,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青年课题“世界各国多元文化教育”,编写其中第十章《墨西哥多元文化社会与教育》、第十一章《泰国多元文化社会与教育》1.2000年4月,参与教育部课题“新疆多民族聚居区中小学教师科学文化素质现状调查研究”,独立撰写课题分报告《新疆多民族聚居区中小学教师科学文化素质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教学情况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1-18周,专业基础课,2学分,36课时,《人类学导论》,90人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1-18周,专业基础课,3学分,54课时,《质性研究:理论与实践》,23人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1-18周,专业基础课,3学分,54课时,《质性研究:理论与实践》,34人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寒假,民政硕士研究生班,专业课程,8课时,《公共管理与发展理论》,12人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1-18周,专业选修课,2学分,36课时,《发展理论》, 5人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1-18周,专业基础课,3学分,36课时,《质性研究:理论与实践》,22人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1-18周,专业基础课,3学分,36课时,《质性研究:理论与实践》,36人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1-18周,本科生公共任选课,2学分,36课时,《人类学导论》,97人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寒假,民政硕士研究生班,专业课程,12课时,《公共管理与发展理论》,24人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1-18周,专业选修课,2学分,36课时,《发展理论》, 21人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1-18周,本科生公共任选课,2学分,36课时,《人类学导论》,53人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1-18周,专业选修课,2学分,36课时,《发展研究:理论与案例》, 6人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专业基础课,3学分,21课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质性部分》, 10人指导学生情况2008级CFP学生:主导师:郑丽洁徐茂林王建锋2008级CFP学生:主导师:王军华喻声援2009级普通硕士研究生:导师组成员:刘杰2008.9-2011.1 2008级硕士生班主任2008.9-2011.1 2008级CFP班主任2009.9-2011.1 2009级CFP班主任2010.9-2011.1 2010级CFP班主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