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不同地理种群鳜遗传结构研究
肖四海湖五种渔具的鳜渔获结构特征及其对鳜资源的影响

肖四海湖五种渔具的鳜渔获结构特征及其对鳜资源的影响李为;林明利;连玉喜;张堂林;刘家寿;李钟杰【摘要】为评估不同渔具对鳜资源的影响,于2007年5月和12月对长江中游浅水湖泊肖四海湖刺网、延绳钓、网簖、电拖网和电捕仪5种渔具捕获的鳜渔获物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共采集鳜样本359尾,全长分布范围为92 ~600 mm,优势全长集中于251~350 mm;体质量分布范围为10~3 380 g,优势体质量集中于300 ~500 g.种群由5个年龄组构成,2~3龄为优势龄组,占总数的74.6%.刺网、延绳钓和网簖对鳜有较强的捕捞选择性,网目大小为80 mm和100 mm刺网的鳜渔获物中2龄及以上成熟个体占总数的93.3%,个体平均体质量466 g,“标鳜”(0.4 ~0.75 kg)个体占总数量的57.0%;延绳钓捕获的鳜渔获物中2龄及以上成熟个体占总数的86.9%,“标鳜”个体占总数量的43.5%;网簖捕获的鳜渔获物中90%以上为1龄的未成熟个体.电拖网和电捕仪捕获的鳜全长范围明显较大,其渔获物以1龄和2龄个体为主.综合分析表明,刺网适于作为鳜捕捞的主要渔具,延绳钓可以作为一种鳜捕捞的辅助渔具.网簖对鳜补充群体有较大危害,不适于作为鳜的捕捞网具.电拖网和电捕仪均属于违法渔具,对鳜资源危害巨大,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严禁使用.【期刊名称】《水产学报》【年(卷),期】2015(039)005【总页数】8页(P712-719)【关键词】鳜;渔具;渔获结构;资源保护;肖四海湖【作者】李为;林明利;连玉喜;张堂林;刘家寿;李钟杰【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中国科学院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南三亚572000;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7鳜(Siniperca chuatsi),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科 (Serranidae)、鳜属(Siniperca),广泛分布于我国黑龙江至红河水系间各大水系的中、下游干支流及其附属湖泊和水库[1],是一种名贵淡水经济鱼类,具有很好的食用和经济价值;同时鳜处于生态金字塔的顶端,通过下行效应作用于整个生物群落,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鳜鱼的迁徙行为与遗传连通性

鳜鱼的迁徙行为与遗传连通性鳜鱼(学名: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是一种重要的淡水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等地。
作为一种迁徙性鱼类,鳜鱼的迁徙行为和遗传连通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和保育意义。
本文将探讨鳜鱼迁徙行为和遗传连通性的相关研究进展,并讨论其在生态保护和资源管理中的意义。
迁徙是鱼类的重要生命历程之一,许多鱼类在不同的季节和生活阶段之间会进行迁徙,以寻找适宜的生境和资源。
鳜鱼在繁殖季节会从下游的湖泊或江河边缘迁移到上游的河流中进行产卵,然后在孵化期结束后再次迁回下游。
这种迁徙行为被认为是鳜鱼种群稳定和繁育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鳜鱼的迁徙行为涉及到一系列的生理、行为和环境因素。
研究发现,鳜鱼在迁徙过程中会受到水温、水流速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水温的升高会促使鳜鱼开始迁徙,而水流速度的增加则会加快迁徙的速度。
此外,鳜鱼的迁徙行为还受到遗传因素的调控。
研究表明,鳜鱼的迁徙行为和其基因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一些基因变异可能会影响鳜鱼的迁徙能力和行为决策,并进一步影响种群的生态适应性和遗传连通性。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对鳜鱼迁徙行为和遗传连通性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研究表明,鳜鱼的迁徙行为可能与一些特定基因的表达有关。
例如,笼式实验发现,在鳜鱼的迁徙过程中,与气味感知和尼古丁酸胆碱受体有关的基因得到了显著的上调,这可能与鳜鱼在寻找繁殖地时依赖气味感知有关。
此外,研究还发现,鳜鱼种群间的遗传结构与迁徙策略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表明种群间的迁徙交流可能对遗传连通性产生影响。
鳜鱼的迁徙行为和遗传连通性对于鱼类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和保护鳜鱼的迁徙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管理河流和湖泊的生态系统。
例如,通过建立迁徙鳜鱼的通道或减少水电站对河流水流的干扰,可以促进鳜鱼的正常迁徙,并维持种群的稳定。
此外,遗传连通性被认为是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适应和演化的基础。
江苏省6个翘嘴鳜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江苏省 6个翘嘴鳜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颜元杰1,曹哲明2,丁炜东2,邴旭文1,2
(1.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江苏无锡 214081;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无锡 214081)
摘 要:利用 20对微卫星引物对江苏省 5个内陆湖(太湖、蟢湖、洪泽湖、高邮湖和骆马湖)和长江的翘嘴鳜 (Sinipercachuatsi)野生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江苏省不同水域翘嘴鳜的遗传多样性差异和亲缘关 系。结果表明,6个水域的翘嘴鳜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中长江翘嘴鳜群体的平 均 有 效 等 位 基 因 数 为 6.5248,平均期望杂合度为 0.92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 0.8273,均高于其它 5个翘嘴鳜群体,说明长江翘嘴 鳜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其它 5湖的翘嘴鳜群体。哈迪温伯格平衡显示,只有 2个位点上存在不平衡,其余 都满足哈迪温伯格平衡。从 6个水域翘嘴鳜群体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来看,太湖翘嘴鳜群体和蟢 湖翘嘴鳜群体的亲缘关系最近,骆马湖翘嘴鳜群体和太湖翘嘴鳜群体的亲缘关系最远。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 翘嘴鳜种质资源的保护、监测和遗传育种提供分子基础资料。
关于翘 嘴 鳜 种 质 资 源 的 研 究 已 有 报 道。 李 国庆[10]用 RAPD分子标记对广东和湖南的养殖 翘嘴鳜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2个 翘嘴鳜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都较低,需要对翘
嘴鳜种质资源进行保护。刘峰等[11]对 3种鳜(翘 嘴 鳜、大 眼 鳜 Siniperca kneri、斑 鳜 Siniperca scherzeri)的 GH基因进行了多态性检测分析,结 果表明翘嘴鳜与大眼鳜亲缘关系比较近。方展 军等[12]从 6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55个对野生 翘嘴鳜和养殖翘嘴鳜进行群体内分析,结果表明 野生翘嘴鳜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野生翘 嘴鳜群体和养殖翘嘴鳜群体之间有明显的遗传 差异,表明人工繁育对翘嘴鳜的基因造成了显著 的影响。
长江中下游淡水鱼类遗传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研究

长江中下游淡水鱼类遗传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研究长江中下游淡水鱼类是我国著名的淡水鱼类群体,其物种数量繁多,分布辽阔,是物种多样性的典型代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加剧,长江中下游淡水鱼类面临着食源减少、水污染、河道断流等生存压力,这些威胁可能影响到鱼类的遗传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
因此,对长江中下游淡水鱼类的遗传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长江中下游淡水鱼类的遗传多样性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淡水鱼类分布区域之一,这里的淡水鱼类物种数量众多,分布范围广泛,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
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淡水鱼类的遗传多样性包括基因水平的多样性、种群水平的多样性和物种水平的多样性等。
其中,基因水平的多样性主要是指DNA序列的变异程度,种群水平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在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变异程度,物种水平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在物种之间的遗传变异程度。
长江中下游淡水鱼类的遗传多样性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地理隔离、种群扩张和收缩、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等。
研究表明,在长江中下游淡水鱼类的遗传多样性中,地形起伏和水流状况对物种的分布和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在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的过程中,环境变化和人类干扰也会对淡水鱼类的遗传多样性造成影响。
二、长江中下游淡水鱼类的地理分布格局长江中下游淡水鱼类的地理分布格局与其生存环境紧密相关,因此,它们的分布范围和空间分布格局会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长江分支河流的形成和物种的扩散都与古生物地理大事相关联;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水质污染等人类活动则会直接影响淡水鱼类的分布区域和种群密度。
目前,长江中下游淡水鱼类的分布情况已经被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从长江沿岸的源头开始,往东延伸至上海市的口岸,北至长江中游的荆江、汉江、赣江等支流,以及下游的钱塘江、太湖等湖泊均分布有丰富的淡水鱼类资源。
其中,白鱀豚、中华鲟、江豚等物种因分布区域狭窄、生存压力大等因素,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
不同地理群体的鲇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序列与遗传结构分析

不同地理群体的鲇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序列与遗传结构分析摘要:对长江中上游主要支流5个野生群体的鲇(Silurus asotus)——乌江群体(WJ)、雅砻江群体(YLJ)、岷江群体(MJ)、金沙江群体(CS)、舞阳河群体(WYH)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序列与遗传结构进行分析,27个样品的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并进行序列比对。
结果表明,共检测出36个变异位点,8种单倍型。
乌江、雅砻江、岷江、金沙江、舞阳河5个野生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分别为0.857、0.600、0.600、0.667、0.400;5个野生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014 20、0.000 63、0.000 63、0.014 02、0.000 42。
舞阳河群体存在负向选择或种群扩张,其余群体符合中性进化模型,只有金沙江群体的遗传差异显著。
对5个群体进行分子变异等级分析,群体间分子变异不显著。
乌江、雅砻江、岷江、金沙江群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舞阳河群体与其他群体间的亲缘关系较远。
关键词:鲇(Silurus asotus);线粒体DNA;12S rRNA;遗传多样性线粒体DNA(mtDNA)具有严格的母性遗传、高度的碱基替换率等特点,被广泛运用于探讨种群遗传结构或有机体变异[1-3],能够全面地反映种群内和种群间的遗传变异[4]。
天然的地理隔离或人为的定向选择极大地降低了种群间的扩散和基因流。
此外,种内mtDNA的遗传结构可能也产生于持续存在的历史因素的影响,通过种群片段化瓶颈效应,灭绝和再定居形成种群遗传结构[5-7]。
12S rRNA基因是线粒体的两个rRNA基因之一,在进化上较为保守,通常被用于分子进化和系统发生的研究[8]。
李春枝等[9]对尖塘鳢属鱼类线粒体DNA 12S rRNA 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认为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可作为塘鳢科鱼类种类鉴定的良好分子标记。
长江水系不同水体鳜mtDNA控制区序列的遗传分析

尼 C
)
足 Ci ) h a n
Ab ta t h tc o dilDNA c nrlrgo fSnp ra c u t so k olce rm h a e Do gig sr c :T e mi h n r o a o t e in o iiec h as tc s c l td fo te L k n t o e n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超
长度 75 p 8 的同源序列. 个群体 中共检测到变异位点 3 , b 4 6个 占全部序列 46 .2 .% 4 个体 中共检测到 l 种单倍型 , 9 根据碱 基组成特征 , 种单倍型可分为两大类型 : 型和 Ⅱ 两大类型 的主要 区别在第 68 1、53 变异位点上 。 型的核苷 1 9 I 型. 、、 2 、5 7 I 酸分另为 G C G A C 1 U 、 、 、 、 ,I 型为 A T A G T 除太湖群体全部 表现 为 Ⅱ型单倍型外 , 同水体鳜两 大单倍型的分 布频 率并 、 、 、 、. 不 无明显的地理变化规律. 洞庭湖 、 鄱阳湖 、 秋浦河和太湖鳜群体 内的核 苷酸序列差异分别为 05 、.%、.% 、.% , .% 10 06 05 群 体间的遗传差异为 06 - .%. .% 09 利用控制区核苷酸序列构建 的 N 分子树 中, J 各群体 内的个体 均未单独成群 , 而是互 有 交叉. 由于遗传分化低 . 初步认为洞庭湖 、 鄱阳湖 、 秋浦河 和太湖鳜 群体 可能同属一个种群——长江种群. 关■词 : ; 鳜 长江 ; mD A; . tN 控制 区; 序列分析
Z A i i g , I i C I n i, N ie , A GX af ̄ C E GJ f Q A ehu & wu H OJ l n L f , A q WA GWe i Y N i a , H N i a , I N Y zo na Sa Wa w o u c 帅3 h
鳜鱼育种可行性研究报告

鳜鱼育种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鳜鱼(学名: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资源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鳜鱼的产量和质量,已成为鳜鱼养殖业者和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鳜鱼育种的可行性,通过系统的实验和研究,为鳜鱼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鳜鱼生物学特性及育种目标1. 鳜鱼的生物学特性鳜鱼是一种典型的淡水鱼类,生活在我国的长江、黄河、淮河、汉江等河流中。
鳜鱼属于软骨鱼纲、鲤形目、鲤科,其个体一般在30-50厘米左右,体重在0.5-1千克之间。
其生长速度较快,生长期约3年左右,适温范围为20-28摄氏度,适PH范围为6.5-8.0。
鳜鱼主要以藻类、小型甲壳类和水生昆虫为食,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对水生植物则不敏感。
2. 鳜鱼育种的目标鳜鱼育种的主要目标是提高鳜鱼的产量和质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鳜鱼的生长速度,缩短生长周期,增加出栏量;(2)改良鳜鱼的体型和体色,提高商品化价值;(3)增强鳜鱼的抗病能力,降低养殖风险。
三、鳜鱼育种的技术方案1. 鳜鱼的遗传育种目前,国内外对鳜鱼的遗传育种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通过选择优良亲本,利用遗传育种方法,可有效提高鳜鱼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
国内一些科研机构已经开展了鳜鱼育种的相关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 鳜鱼的生态育种生态育种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利用鳜鱼的自然繁殖能力,进行选育和放流。
这种育种方式不仅能够节约成本,还能够保持鳜鱼的天然遗传特性,提高其生存率和适应能力。
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利用生态育种的方法,进行鳜鱼资源的保护和养殖。
3. 鳜鱼的配合育种在鳜鱼的育种过程中,可以利用配合育种的方法,通过人工配种,调配不同品系的鱼种,培育出优质的鳜鱼种质。
这种育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不同鳜鱼种质的优势,加速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
鳜鱼的基因与表型关联分析

鳜鱼的基因与表型关联分析概述:鳜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对其基因与表型关联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鳜鱼的遗传特性以及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本文将对鳜鱼的基因与表型关联分析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其在鳜鱼遗传改良和养殖业发展中的潜在应用。
鳜鱼基因组与表型:首先,了解鳜鱼基因组结构以及与表型特征之间的关系对于基因与表型关联分析至关重要。
鳜鱼的基因组结构研究表明,鳜鱼基因组大约由30亿对碱基组成,其中包含大量的基因和基因片段。
每个基因负责特定的生物功能,例如生长、生殖和免疫等方面。
基因组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研究鳜鱼遗传信息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基因与生长性状关联:生长是鳜鱼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了解鳜鱼基因与生长性状之间的关联对于高效培育具有快速生长特性的鳜鱼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基因与表型关联分析,研究者可以找到与生长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
例如,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某些基因与鳜鱼生长性状如体长、体重和肌肉生长等密切相关。
此外,关联分析还揭示了哪些基因可能与生长激素的合成、代谢和信号传导通路相关,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鳜鱼生长机制的理解。
基因与抗病性状关联:鳜鱼免疫系统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其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力。
因此,了解鳜鱼基因与免疫抗病性状之间的关联对于提高鳜鱼养殖的健康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研究表明,鳜鱼抗病性状与一些免疫相关基因密切相关。
通过基因与表型关联分析,可以确定鳜鱼抗病性状的候选基因,为遗传改良提供有力的支持。
此外,鳜鱼免疫基因组的研究还有助于揭示鳜鱼抗病机制以及免疫基因在抵抗特定病原体中的作用。
基因与品质性状关联:鳜鱼的品质性状对于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需求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鳜鱼基因与品质性状之间的关联对于提高鳜鱼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
鳜鱼品质性状包括肉质、味道、色泽等方面。
通过基因与表型关联分析,可以找到与品质性状相关的基因。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与鱼肉质和味道相关的基因,如肌肉组织发育和糖脂代谢等基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效 应 理 论 J 泊淡 水 生 态 系统 中的 鳜 鱼,具 有 ,湖
的潜 在解 决 当前 湖 泊渔 业 发展 的矛盾 ,保 护 湖泊 水 体 水 质 以及 较 高 的市场 经 济价 值 等特 点 ,日前 已经 成 为长江 中下 游湖 泊人 工 放养 的热 点 和实践 对象 。
的物 种 由于人类 的生态 扩 张而被 迫 生活 于破 碎 的生 境 中,其 种 群 的遗 传 结 构 和 动 态 发 生 了根 本 的 变
星标记 发 挥 了重 要 的作 用 。本 文以 采集 于长 江 、 ]
通 江湖 泊 ( 庭湖 、 阳湖) 陆 封型 湖泊 ( 洞 鄱 、 牛山湖 、
关键 词 :鳜 :地 理种 群 ;微 : 晕 ;遗 传结 构 r J
中 图分类 号: 3 6 Q 4 文献 标识 t : i A  ̄ - 文 章 编 号 : 0 03 0 (0 00 —8 30 1 0 —2 72 1 )40 4 —8
生境 破 碎 化( bttf g nain 是导 致 物 种 Ha i r mett ) a a o 退化 和 生 物 多样 性 丧 失 的重 要 原 因 l ,越 来 越 多 】 一]
放流 的 陆封 型 湖汛 群体 ,并 月发现 一 些稀 有 等位 基 因位 点 在陆 封 型湖 泊鳜 群 体 中消 失 :巾杂合 度检 验 可 以 .
看 出 ,所 有 群 体 在 绝 大 多 数 位 点 都 呈 现 杂 合 过 剩 现 象 ,经 过 哈 代 一 f 格 平 衡 榆 验 ,显 示 均 显 著 偏 离 哈 代 一 温 向 温
微 卫 星 D A 又 称 单 一 的 序 列 重 复 fi pe N Sm l S q e c e e t S ) 小 串联重 复(h r T n e e u n eR p a,S R 或 S ot a d m
高水平 的遗 传 变异 是动 植物 响应 显著 异 质环境 的适 应 策略 。因此 , 境破 碎化 从个 体行 为 、种群 遗传 、 生 到生态 系统通 量 , 用 于生 态 系统各个 环 节_ ] 作 6 。
问题 。
构成 江湖 复合 生 态 系统 (oa — c s ie c mpe P tmol utn o lx a r eoytm) c ss e ,然 而这 一 优 越 的 生 态 系统 却 因 大 量 的 水 T建 筑f 、 和 闸等) 堤 坝 的兴建 而相继破 碎 化,汀 湖
阻隔( ie— k oain导致 生境 异质性 下 降 。自 R v ra ei lt ) l s o J 然选 择 学 说 认 为 ,分 子 遗 传 变 异 与环 境 变 异 相 关 ,
长江 中下游 不 同地理 种群 鳜 遗传 结构 研 究
吴 旭 严 美 姣 2 李 钟 杰 , 2
f .巾 目 科 学 院 水 生 生 物研 究 所 ,淡 水 生 态 与 生 物技 术 家 重 点 实 验 室 ,武 汉 4 0 7 1 302 2 福 建 农 林 大 学 动 物 科 学 学 院,福 州 3 0 0 ) . 5 0 2
体 间 已发 生 较大 遗传 分 化 ,其 变异 主 要体 现 在通 江 湖泊 和 陆封 型 湖泊 之 间,同时 由于 陆封 湖 ’ 之 间放流 『 f 1 管理模 式 的不 同,亦 会产生 中度 分化 。研究 结 果表 明,江 湖阻 隔是造 成 定居性 鱼类 鳜种 群 间遗传 分化 的重要
原 凶 之 一
第3 卷 第 4 4 期
2 0 年 7 J 01 ]
水
生 生
物 学
报
Vo1 .34,N O. 4 J . 2 0 10 U1 .
AC I HYDR A l OBI OGI I C OL CA s NI A
D O I 0. :l 372 SP.. 035 2 0. 4/ J 1 01 008 43
摘要 :以长 汀 、通 汀湖 泊 ( 庭 湖 、鄱 阳湖 ) ? 同 、陆封 型湖 泊 ( 山湖 、涨度 湖 、汤逊 湖 、肖四 做 星遗 传标 记对其种 群遗 传结 构进 行分 析,结果 表 明 :} 期望 杂合 度 ( )和 多态信 } I _ H 息 含 指 数 ( , 检 测 的遗传 多样 性 南大 到小 的顺 序 为 :长江 、通 江 湖泊 群体> 无 放流 陆封 型湖 泊群 体> J0 D
伯格平 衡 ( < .0 ) P 00 1,属于 连锁 不平 衡群体 ;根据 遗传距 离构 建 的 UP GMA 聚类 网,鳜 群体 被分 成 支,长 江 、通 江 湖泊 聚类为 一支 ,无 放流 陆封 型湖泊 卜放 流陆 封型 湖泊亦 分 为两 支。群 体 问 , 02 2 ,显尔群 了 为 .7 7
鳜 Sn ec h as B s e k )隶 属 于鲈形 ii ra c u t p i( ai wsy l 日( ec ie 1 P rod a 、鳍科 ( ernd e,俗称 桂 花 鱼 ,分 S ra ia ) 布 于 东亚 各大 水 系,是一 种 名贵 淡 水鱼 类 。根 据下
R p as S R ) 位点 数 目巨大并 且 呈 串联 重复状 e et, T s,其 随机分 布 于整个 基 因组 中。在评 估种 群 资源在 时 间 ( 世代 问) 空间( 和 地域 间) 上遗 传结 构 的变化 卜,微卫
化 。长 江 中下 游 浅水 湖泊 历 史 上 均 与 干 流 相联 通 ,
长汀 中下 游湖 泊 中鳜,在经 历长 时 间的江 湖阻 隔后 , 干流 、大 型通 江湖 泊 、内陆湖 泊之 间 的遗传 多样性 有 没 有显 著 差异 ,同时 生境 异 质性 的 变化 对鳜 的居 群 问 有 无 造 成 遗 传 分 化 ,是 本 试 验 需 要 解 决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