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鱼类的种群及其数量变动规律.ppt

合集下载

第二章 鱼类的种群及其数量变动规律

第二章 鱼类的种群及其数量变动规律

如:已用于种群鉴别的同工酶有: 乳酸脱氧酶LDH 淀粉凝胶垂直电泳法分析 苹果酸脱氢酶MDH 淀粉凝胶浓度11-14.5% 黄嘌呤脱氢酶XDH 其等电点是有不同的图谱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 酯酶EST-采用7.5%的聚丙烯酸胺垂直平板电泳法析, 等电点图谱不同。
四、种群鉴别的方法 1.统计学方法 根据可数、可量性状或年龄组成等资料,用 两个平均数差的显著性或用频率(X2测检)比较 方法来进行判断。 1.1 用两平均数差的显著性判断种群: 若两均数之差值>标准误的3倍,t值≥±0.01 则 P≤0.01差异极显著,结论是来自两个不同的种 群。 若两均数之差值>标准误的2倍,t值≥0.05 则 P≤0.05差异显著,结论是两个不同的种群。 若两均数之差值<标准误的2倍,t值<0.05 则 P>0.05差异不显著,结论是同一个种群。
前两者决定雌体的产卵数量,后两者 决定繁殖的速度。上式说明种群复殖力与 个体繁殖率生殖次数是正比,与生殖周期、 性成熟周期的对数成反比。
eg:A· B两种鱼都是一年产一次卵,产卵数量都 是100万粒,A种鱼性成熟期2年,B种鱼6年 性成熟。如果成活率都为1%,则6年后A.B两 种鱼的种群数量为分别: 6 5 20 A=(10 ×1%) =1×10 (10000万亿尾) 6 B=(10 ×1%)=10000尾
4. 雌雄同体性转化 ①雌性先熟、在低龄时表现出雌性特征,卵巢明显 具有产卵繁殖的能力,当发育到一定年龄,或达到一 定体长后,雌性特征消失,而表现出雄性特征,卵巢 转变成精巢。这种现象称为性转化,或是雌性先熟。 如合鳃目中的黄鳝是如此。黄鳝:♀性发育阶段→间 性发育阶段→雄性发育阶段,发育后性不能反逆。卵 巢逐渐退化为雄性生殖细胞发育生长。

3第二章 鱼类种群与数量变动

3第二章 鱼类种群与数量变动

自我保护能力
• 种群为了保持繁衍发展,以适合不同的 生活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两 生态对策,即r和k型。
食物选择性与保障力
• 饵料基础丰度高的水域,种群能得到稳 定的发展,反之则种群数量下降 • 如高纬度水域饵料基础丰度低,鱼类的 食谱就宽,多数为杂食性。 • 低纬度水域饵料基础稳定,鱼类食谱窄 、单一,如花白鲢等。
• 显著性差异 • 数量相同或相近的两大批样品 变异可靠性系数 频率比较 • 卡平方检验法
种群鉴别的方法—生化方法
• • • • 血清学 同工酶 蛋白质电泳 分子生物学
第二节 鱼类种群的结构
• 种群的年龄组成 • 种群的性别结构 • 种群的生殖群体结构
种群的年龄组成
• 一年性成熟:银鱼、公鱼、香鱼 • 长寿鱼类:鲟、很多裂腹鱼、鲑科 • 中间类型:条鱼、麦穗鱼幼 生物种群的三种基本类型 增长型种群 • 稳定型种群 • 衰退型种群
种群的主要研究内容
•资源量:种群在某一时侯某一水 体里的个体绝对数量 •密度:单位面积或水体内种群个 体数量或生物量的相对大小 •补充:通过繁殖,新个体增补入 种群的数量 •死亡:由于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 ,种群里个体损失的数量
种群的形成分化
• 种群的形成 • 1.地理隔离 :具有明显的分布区与其它种群相 区别 。长江中的种群(鲢、草)生长速度比 珠江、黑龙江要快。 • 2.生殖隔离:是由于生殖期不同而形成的种群 :如同生活在黑龙江的大麻哈鱼按生殖期不同 分为两个种群。每年7-8月繁殖的夏大麻哈鱼 ,9-10月繁殖的秋大麻哈鱼。
第二章
鱼类种群及数量变动
赵春民 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水产系
第二章
鱼类种群及数量变动
• 鱼类种群的特征 • 鱼类种群的结构 • 鱼类种群数量及其估算 • 种群的数量变动

人教版教学课件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

人教版教学课件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

种群往往要经过相当长的延滞期才能进入指数
增长期,对生产极为不利。哪什么时候是捕捞
的最佳数量期。
问题探讨:在营养和生 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条件 下,某细菌每20min就 能过分裂繁殖一代。
思考讨论: (若开始有1个细菌) (1)第 1 代细菌有多少个? 第 2 代呢?第 3代呢? (2)第 n 代呢? (3)72 h 后细菌有多少个?
“J”型增长实例:凤眼莲
水葫芦
实例:某海岛上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变化
环颈雉
实例:某海岛上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变化
★这两个实例中,种群呈“J”型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环颈雉“J”型曲线中实际变化为“Z”型,是什么原因?
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
环颈雉越冬死亡率加大,使每年春季的种群数量 低于前一年秋季的个体数量。
曲线图表示的数学模型不够精确。
细菌种群增长模型
1、函数(公式)表示:
2、曲线图表示: (根据以上公式,填写P66表,并绘出曲线)
Nn=2n (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代”)
细菌的数量/个
思考:种群数量增长在什么条件下才符合这个模型,为什么?
“J”型增长实例: 澳大利亚兔灾
1859年,24只野兔 6亿只以上的野兔 一个世纪后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自然界确有类似的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
时间
种群数量
与社会的联系:
查一查历年来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数据,分析人口增长是否呈“J”型曲线?
种群数量“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2
4
8
Nn=2n

高三第一轮复习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ppt课件

高三第一轮复习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ppt课件

为了规范 事业单 位聘用 关系, 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种 群 增 长 速 率
五、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 密度下降。性别比例也一般分三种类型:
(1)雌雄相当型: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动物。
(2)雌多雄少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群体 动物。
(3)雌少雄多型: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蜜蜂若只考察有生殖能力的个体,也可看做雌少雄多型。
度的确定。
为了规范 事业单 位聘用 关系, 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特别 样方法研究是取样研究的一种方法,无论是研究种 群密度,还是种群关系,只要这些生物相对不移动 或移动范围很小,就可采用取样方的方法。
为了规范 事业单 位聘用 关系, 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二、标志重捕法
对象: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
分个体作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 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 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总 体密度。
三、种群增长曲线
1.模型构建的形式、步骤及意义 (1)意义 可以用来描述、解释 和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
为了规范 事业单 位聘用 关系, 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课件-第2章 鱼类的种群及其研究方法(专业知识模板)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课件-第2章 鱼类的种群及其研究方法(专业知识模板)
同时,突变、迁移和漂变还有一个共同的重要属性,它们 在适应上都是不定向的。这些过程改变基因的频率,但 这种改变与是否增加或减少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无关。 也因为这些过程在适应上是随机的,故从自然选择本身 来说,它会破坏生物的组织和固有适应特性。然而,自 然选择的过程则又推动生物产生新的适应性,并阻止其 他过程的破坏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选择是最重 要的进化过程,因为只有自然选择方可造就生物更强的 适应性和高度组织化的特点。同时,自然选择尚能更好 地说明生物体多样性的真正原因,因为它促进了生物体 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生物的进化。
2.种群的含义:
种群是一个在种的分布区内,有一群或若干群体中的个
体,其形态特征相似,生理、生态特征相同,特别是具有共同 的繁殖习性,即相同遗传属性,同一基因库的种内个体群。 关键字:种(种类);种内(种类)
第二章 鱼类的种群及其研究方法
东北大西洋鳕鱼种群识别采样站点分布。灰度代表不同采样季节。2002-2003
性深浅或东北一西南向往返洄游,演替为南海地域性种
群。
4.东海比较复杂,由于东海水系的复杂性以及温带水
域夏半年的高温、可导致暖温、暖水种鱼类季节性
向北扩布与交流。偏低盐、较适低温的群体偏北分
布并可季节性进入黄渤海区索饵、产卵;而偏高盐、
适高温群体则在东南部洄游,与黄、渤海群体不混群。
第二章鱼类的种群及其研究方法
第二章 鱼类的种群及其研究 方法
第二章 鱼类的种群及其研究方法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概念
一、种群的含义 种群划分的由来:众所周知,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并不是
均匀的,而是在一些分散地域中生活。这种在一定环境空
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群便逐渐形成了种群。
第二章 鱼类的种群及其研究方法

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

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
间竞争 天敌捕食
环境阻力
种群密度越大环境阻力越大
问题: 问题:
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存在环境阻力——— 存在环境阻力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内竞争就 会加剧;捕食者增加。 会加剧;捕食者增加。 当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阶段时, 当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阶段时,种群数量就会 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 实例二
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 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 常常在一定时期内 一定时期内出现 常常在一定时期内出现 型增长。 “J”型增长。例如,在 型增长 例如, 20世纪 年代时,人们 世纪30年代时 世纪 年代时, 将环颈雉引入到美国的 一个岛屿, 一个岛屿,在1937~ ~ 1942年期间,这个环颈 年期间, 年期间 雉种群的增长大致符合 型曲线( “J”型曲线(右图)。 型曲线 右图)。
①产生条件: 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食物充足,空间不限, 食物充足, 理想状态 食物充足 空间不限, 环境适宜,没有天敌等; 环境适宜,没有天敌等; 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②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 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③量的计算:t年后种群的数量为 量的计算:
种群增长的“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③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与种群增长速率曲线的关系
d c b 甲 f
t0 t1
e g
K/2
a
h
t2

⑴图乙的fg段相当于图甲的ac段 图乙的fg段相当于图甲的ac段 fg段相当于图甲的ac ⑵图乙的g点相当于图甲的c点 图乙的g点相当于图甲的c ⑶图乙的gh段相当于图甲的cd段 图乙的gh段相当于图甲的cd段 gh段相当于图甲的cd ⑷图乙的h点相当于图甲的de段 图乙的h点相当于图甲的de段 de 29

种群及数量变化.ppt

种群及数量变化.ppt
一、种群特征
1 1.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 □同种 生物的全部个
体。 2.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①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 群最基本的 □数量 特征。 2 ②意义: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
③调查方法
3 a.样方法:提出问题→ □制订计划 →实施计划→得出结
论。 b.标志重捕法。
□ 5.研究意义:合理利用、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16 防治
虫害。
考点二
项目
种群数量变化
“J”型曲线 “S”型曲线
理想状态: (1)食物、 空间条件充 现实状态: 条件 裕 (2)气候适宜 (3)没有敌害、疾病 (1)食物、空间有限 (2)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上升,随后下降 保持不变 种群 增长 速率 1 A 点对应 K 值 2 B、C 点对应种群达到 K 值

波动
稳定型
降低
衰退型
(2)曲线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①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 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②相反,应为衰退型。
[应用训练1] 如图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请据 图回答:
①、②、③ (1)三个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由大到小依次是________。
(2)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与图A相似,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 烈
[解析] 根据曲线a,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存活率逐渐 减小,说明种群中个体数量越少,越有利于生存,因此a代 表的种群营养级较高,个体数少,但个体一般体型较大;同 时也说明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时,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 大;种群密度超过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种内斗争逐 渐加剧,因此d点时并非最剧烈。D项中“竞争”一词也有 误,竞争指的是种间关系,而本题强调种内关系。

鱼类养殖学 第二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8学时)幻灯片PPT

鱼类养殖学 第二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8学时)幻灯片PPT
生物学特性:喜底栖,适宜生长温度18-34度。 杂食性,贪食。最大个体体长可达1米;
经济意义:是美国重要温水性淡水养殖鱼类, 产量居美国淡水养殖鱼类首位。
制作:程汉良
21/132
制作:程汉良
22/132
草鱼
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草鱼属,广泛分布于我 国南北水域;
形态特征:体长筒形,无腹棱,无口须,体 茶黄色,胸鳍、腹鳍灰黄色。咽齿2行;
85年引入中国大陆。
制作:程汉良
26/132
制作:程汉良
27/132

硬骨鱼纲,鲈形目,鳜属;
生物学特性:典型肉食性凶猛鱼类。孵化后 就开场以其他鱼苗为食,饥饿时自相残食; 20厘米时以小型鱼类和小虾为食,25厘米以 上那么以大型鱼类为食。长江流域5-7月繁 殖,北方较迟,产卵适宜水温21-23度,喜 在微流水中产卵。卵微粘性,屡次产卵型;
制作:程汉良
9/132
一、养殖对象
1、内陆土著淡水鱼类:目前生产上养殖的大约有50 多种,以温水性鲤科鱼类占最多,达77%。其中很 多种类又有许多个品系和品种,如:鲤鱼。按分类 将这些鱼类罗列如下:〔1〕鲱形目:遮目鱼、公 鱼;〔2〕鲤形目:草、青、鲢、鳙统称“四大家 鱼〞 、鲤、鲫、鲮鱼、鳊鱼、团头鲂、三角鲂、银 鲴、黄尾鲴、圆尾鲴、细鳞斜颌鲴、泥鳅、拟鲤; 〔3〕鳗形目:黄鳝;〔4〕鳢形目:乌鳢、斑鳢; 〔5〕鲈形目:鳜鱼、罗非鱼等。
鲨有许多种,其中个体最大的是鲸鲨。鲸鲨体长可 达20 m,体重可达20 t,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鱼类。 它的鳃弓具有角质鳃耙,鳃耙分成许多小技,穿插 结成海绵状的“过滤器〞。它一张开大口,海水与 小生物便一起涌进口中,然后它闭上口,水就从鳃 耙的缝隙中排出,而小生物就留在口中成了它的食 物。它的食物有浮游生物和小鱼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多年龄群体结构 a.性成熟晚,寿命长,一生只繁一次的鱼类。
如鲑科鱼类产卵后死亡。 b.性成熟晚,一生多次繁殖鱼类。如鲟科、
鲤科中的许多鱼类。 年龄组成不同、产卵类型不同,世代资源 状况不同,种群的数量也不一样。
二、种群的生殖体群组成
●补充群体(Recruitment stock Population(K): 第一次开始产卵繁殖的群体称补充群体。
2.生化和生物技术的方法:DNA指纹见前部
Section 2 Structure of fish population
种群的结构包括:年龄组成、性比、体长、体 重组成,产卵群体组成等,下面着重介绍三点
一、种群的年龄组成 种群的年龄组成有两种情况: 1.单龄群体结构:年龄组成只有一个年龄,即一年 性成熟产卵,产卵后死亡的鱼类。如银鱼、香 鱼、池渔公鱼属此类。
calculation methods.
一.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 影响鱼类种群的数量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因素 内因(internal cause):指种群的繁殖力,种群 的抗逆性。内因实质上是指种群的生物潜能。
●生物潜能(Biotic potential)适合种群的 延续与增加其数量的潜在能力即为生物潜能。
n2 100 SX2 2.02
3.36 2.22
t
0.622
0.912 2.222
df n1 1 n2 1 191
查t表 df =α= 1.91 则 t<t0.05 p>0.05 差异不显著, 说明两湖的两批鱼是同一个种群。
1.2 用变异系数判断种群
eg:A·B两种鱼都是一年产一次卵,产卵数量都 是100万粒,A种鱼性成熟期2年,B种鱼6年 性成熟。如果成活率都为1%,则6年后A.B两
种鱼的种群数量为分别: A=(106×1%)5=1×1020(10000万亿尾) B=(106×1%)=10000尾
2. 种群的自我发展能力─两种生态对 策
种群为了保持繁衍发展,以适合不同 的生活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两生 态对策,(Ecological- countermeasure)即 r和k型的选择与适应。
1.2 内部结构常用的生物学特征
a.鳔的形态,腹膜的颜色,幽门数、 椎 骨数等。
2、生物学特征 区别种群可用生殖期,洄游期、产卵次数、生 殖率、性比、性成熟期,受精卵性质,生长特性, 寿命、寄生虫种类及感染率。这些特征不是所有都 存在差异。尽而是以某些主要性状的差异。 3.生理生化特征 除上述的形态和生物学特征外。这些年来应用 生理、生化学指标区别种群愈来越多,并已成为当 前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常用的指标有同 工酶,免疫血清特异性等。
例如:两个不同湖泊采集到两批鱼,从年龄上判断是 否为一个种群。
年龄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合 计 甲湖 1 6 64 9 9 2 2 93 乙湖 6 71 19 3 1 0 0 100
x1=3.36 x2 2.22
SX1 0.84
SX2 4.07
n1 93 SX1 0.91
●剩余群体(Surplus stock)(D):已经多次产卵 繁殖的种群称为剩余群体。
第一类型:单生殖周期群体,由补充群体组成 D=O,K=P P代表生殖体群:有两种情况。
a. 一年性成熟产卵繁殖的群体:银鱼、香鱼、 公鱼等。种群数量变动特点:群体结构简单,仅 有补充群体,数量的变动受到一个世代的丰歉的 影响在短期内存在着较大幅度的波动。资源恢复 能力较强。
三、种群的特征
1. 形态学特征:包括外部形态和内部构 1.1 外部形态常用的生物学与特征:
a. 可数性状:鳍条数、鳍棘数、侧线 鳞数,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等。
b. 可量性状:是指鱼体各部位的相对 位置距离或大小,及其比例。头 长、体高、尾柄高、各鳍基部长与 体长的比例,吻长、眼间距、眼径 等与头长的比值,以及各鳍的相对 位置。
三、生殖群体的性比
不同的生殖群体在生殖过程中雌雄性比例是 不同的。同一种群在不同年龄,不同体长在生殖 过程中雌雄性比例也是不同的。一般认为,繁殖 力较低,寿命较短的种群在生殖过程中对性比要 求不太严格,往往是雌体数量在生殖群体中占优 势。而繁殖力高、寿命长、个体大的种群在生殖 过程中对性比有特殊要求。因此,在生殖过程中 无论雌体或雄体受到影响,则影响整个群体的数 量变动。按群体对性比的要求,有如下几种情况
②雌雄同体 雄性先熟即精巢和卵巢同时都能存在于鱼
体,在自然环境中一般不会发生自体精卵受精, 而是每一个体时而完成雌性功能,时而完成雄性 功能,达到异体受精的作用。这类鱼主要在热带 和亚热带的海洋鱼类中存在。如石斑鱼亚科的某 些种类属♀♂同体。
§3 种群的数量及估算 Seetion3: Fish population and it’s approximate
CV SX1 SX2 X2 X1
式中 CV:表示样本的变异系数 Sx:样本均数的标准差 X :样本的平均数
当CV≥1.28是达到亚种水平,即不同种的两 个亚种群,CV<1.28是同一种群.
1.3 频率判断种群( X2检验法)
主要用属性间的测验,如颜色、形状等性状,
属于质量性状的分析统计方法。
种生物的总和。种群是生物种内的一个生物学基本单
位。它具有一定的形态、生态和生理学特征。因此, 种群内的个体栖息于同一生态环境,分享同一食物来 源,相互进行基因交换,是具有繁延后代功能的集团。
二、种群的形成和分化 1.种群的形成:是由于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1.1 地理隔离:具有明显的分布区与其它种群 相区别。如生活在长江、珠江、黑龙江的鲢、草 鱼分别形成各自的种群。长江中的种群(鲢、草) 生长速度比珠江、黑龙江要快。同一水域中可能 有不同的种群,较大的水域中常常存在有两个以 上的种群。
1.2 生殖隔离:是由于生殖期不同而 形成的种群。如同生活在黑龙江的大麻哈 鱼按生殖期不同分为两个种群。每年7-8 月繁殖的夏大麻哈鱼,9-10繁殖的秋大麻 哈鱼。
2.种群的分化 种群形成后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集团,但
不是一成不变的,本身又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 变异显著的种群为亚种(Subspecies),亚种 在地理分布上界限明显。同一地区的种群通过 分化而成为生态族或生态宗 Ecological race。 分化的生物学意义:在于扩大分布区域和生存 范围,改善铒料保证条件,以保证种群的延 续。
外因(external cause):指饵料源(饵科基 础)理化环境。外因实质上是指种群生存的 环境容纳量。
●环境容纳量(Carrying capacity)在环境 允许的前提下种群所达到的最佳数量。
1.繁殖力(Population fecundity)
C.求各组实际频数与理论频数之差(A-T)
58-53.3=4.7
22-26.7=-4.7
24-28.7=-4.7
19-14.3=4.7
d.求方组X2值 A T2
X2 T
4.72 0.414 53.3
4.72 0.827 4.72 0.769 4.72 1.545
26.7
①k型选择:其种群一般个体较大,性成 熟较晚,繁殖力数低,寿命长,后代死亡率较 低,种群的扩散能力弱。只能适应于稳定的 栖息环境,种群丰度比较稳定,经常处于k值, 即最大环境容纳量和周围。因此,k型对策的 种群不能忍受较大的损失,一旦资源受到破 坏,其种群的恢复相当慢,或有遭到灭绝的 可能。所对此类型种群资源要加以特别保护。 该类型种群与蒙纳斯蒂尔斯基的第三种产卵 类相吻合,即P=K+D。如鲟科鱼类属此类,还 有我国四大家鱼也属此类。
1. 生殖群体的♀♂性比几乎相等, 如黑龙江的鲟、鳇、北里海的拟鲤等。
2. 生殖群体总性比接近1:1,但不 同年龄组中性比不同。低龄组中♂性 多于♀性(♂体比♀体一般成熟早); 高龄组中则♀性多于♂体。如大多数 鲤科鱼类基本属此类。
3.生殖群体雌体占优势:这种性比失调 的情况主要是在雌核发育的种群中。如银 鲫就属于此类。一般鲫也是♀体占主要。 在生殖环境恶劣的条件下才能♂体出现。
a .补充群体>剩余群体(K>D):餐 鲦、鲚等。 变化特点:①生殖周期短,群体年龄 结构简单,数量变动较大。
②繁殖能力强,能耐较大 的环境压力,资源恢复较快。
b. 剩余群体>补充群体(D>K): 鲟科类、青鱼、草鱼、鲢、鳙鱼等。
变化特点:①寿命长、个体大、性 成熟晚,产卵群体年龄结构复杂。
②种群数量比较稳定、 波动较小,但资源量受到影响其恢 复能力慢。
公式:
A T2
X2 T
式中 X2:示X2值
A:实验频率数
T:理论频数
举例计算:见讲义P41页表:
a.求两样本的百分比(假设相对数) A型 58 24 82 66.6% 80 43 123
B型 22 19 41 33.4% 80 43 123
b.求理论频数T(数学期望值):即 用各组的总频数乘以相对数 A型 80×66.6%=53.3 甲地 B型 80×33.4%=26.7 A型 43×66.6%=28.7 乙地 B型 43 ×33.4%=14.3
28.7
14.3
A T2
X2
0.414 0.827 0.769 1.545 3.555
T
e. 按自由度查X2表并作出结果 df=(R-1)(C-1)的方法计算 R 为计算表格横行数2-1 C 是计算表格的纵行数2-1 则 df=(2-1)(2-1)=1 查本表 例计d算f=1时X2=3.P505.055=3.841 P0.01=6.635 则 X2<X20.05 P>0.05 差异不显著 说明甲乙两地的A、B型仍属同一个种群。
第二章 鱼类种群及其数量变动
Chapter 2 Fish population and it’s numberical dynami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