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不同

合集下载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一部《三国演义》使众人认为曹操的形象具有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等诸多特点,但在学者眼中与文献中记载,曹操的形象与《三国演义》中所具有的形象却不相同.西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在其作品《三国志》中对曹操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时期的史学家王沈在《魏书》中这样写到:“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罗贯中极大贬低了曹操,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著名的小说被众人所知晓,从而致使曹操的形象被世人固定为奸诈、残忍、任性、多疑。

我们如何认识曹操这个人呢?我认为可以从曹操的诗歌及历史文献综合分析入手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以使我们能够了解到曹操的真实形象。

曹操的外在形象可以从历史文献得知,并且国内众多历史研究者已对曹操面貌做了复原,使众人了解到曹操的外在形象。

但曹操的内在形象我们又要怎么去了解呢?我认为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家,那他也具有文学家的特点,在其文学世界中,有其灵魂的融入.如诗人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到作者豪放不羁,喜爱饮酒作诗,真挚结交友人的真性情.诗是表达心灵的文学,诗人依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以及意象来集中表达生活和人类的精神.诗是诗人情感的高度集中表现,从一首诗中可以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情感,而在诗人的众多诗歌综合分析中便能知晓诗人的性格特点,从而得知诗人的人物形象。

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曹操诗中读懂曹操!一、曹操人物经历了解人物生平可以知晓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大致性格。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是汉朝丞相曹参的后人,曹操的爷爷是宦官曹腾,而他的父亲则是曹腾的养子,所以后代嘲笑曹操为宦官之后,但其实曹操父子与曹腾并无血缘关系,而曹操是名门之后却是事实,曹操年轻的时候放荡不羁、性情洒脱,其才能不被世人所看好,心中抱负也不被外人所知。

曹操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的对照

曹操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的对照

曹操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的对照内容摘要:曹操历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他被塑造为“奸雄”形象,其奸险狡诈令人生畏;在《三国志》中,他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人物:既有阴暗的一面,也有英雄的一面。

作为小说,《三国演义》以曹操的历史形象为原型,突出了其“奸雄”的一面,塑造了一个新的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曹操的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

关键词:曹操;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奸雄《三国演义》全书中塑造的400多个人物形象中曹操无疑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

作品中的曹操并非只有“罪恶”的记录,也有成功的业绩。

作者曾经指出,他笔下的曹操是一个“功首罪魁”于一身的两面性人物,这个形象既符合历史真实,也符合艺术真实,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作者给曹操的形象定型是:“乱世之奸雄。

”“奸雄”者也,奸诈与雄才相统一也。

在曹操身上,不奸不成为其雄,不雄则难施其奸,既奸且雄,又雄又奸。

其实,撇开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以纯客观的历史视角审视曾经近两千年前彪炳神州大地的曹操,我们会发现曹操这位历史人物与《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形象截然不同。

一文学形象: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清代刘廷玑说:“演义者,本有其事,而添设敷衍,非无中生有者也。

”①所以,“演义”就是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述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

“小说中的著名主人公之一曹操的为人和历史地位也随着小说的不断演变而几荣几衰。

经历了由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到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从南北朝刘宋年间的裴松之《三国演义》注解,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元代至治年间的《全相三国志评话》到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②等迂回曲折的过程,最终发展为一个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虽然以历史上的曹操为蓝本,但很多方面由于文学典型的需要和思想倾向的原因,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与历史上的曹操仍然迥然不同。

历史上的曹操与文学中的曹操的不同之处

历史上的曹操与文学中的曹操的不同之处

历史上的曹操与文学中的曹操的不同之处 个个人人简简介介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人,官爵至魏王、丞相、冀州牧。

魏国的缔造者和奠基者。

中华民族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

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丕代汉后,曹操被尊称为“大魏武皇帝”,庙号“魏太祖”。

曹操祖父曹腾在汉桓帝时担任官职,封为费亭侯。

父亲曹嵩据考本姓夏侯,后成为曹腾养子并改姓继承侯爵。

曹操小名阿瞒、吉利,故而有曹阿瞒之说。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此说乃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待考)于公元184年汉末黄巾起义时显露头角,后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

董卓死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先后战胜了吕布、袁术,并接受了张绣的投降。

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10万军队,公元201年在仓亭(河南管县东北)再次击破袁绍大军,并于公元207年十二月北伐三郡乌桓,彻底铲除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

公元208年,成为东汉政权丞相。

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于赤壁与孙刘联军作战,失利。

公元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击败了以马超为首的关中诸军,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一部《三国演义》使众人认为曹操的形象具有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等诸多特点,但在学者眼中与文献中记载,曹操的形象与《三国演义》中所具有的形象却不相同。

西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在其作品《三国志》中对曹操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时期的史学家王沈在《魏书》中这样写到:“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罗贯中极大贬低了曹操,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著名的小说被众人所知晓,从而致使曹操的形象被世人固定为奸诈、残忍、任性、多疑。

我们如何认识曹操这个人呢?我认为可以从曹操的诗歌及历史文献综合分析入手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以使我们能够了解到曹操的真实形象。

曹操的外在形象可以从历史文献得知,并且国内众多历史研究者已对曹操面貌做了复原,使众人了解到曹操的外在形象。

但曹操的内在形象我们又要怎么去了解呢?我认为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家,那他也具有文学家的特点,在其文学世界中,有其灵魂的融入。

如诗人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到作者豪放不羁,喜爱饮酒作诗,真挚结交友人的真性情。

诗是表达心灵的文学,诗人依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以及意象来集中表达生活和人类的精神。

诗是诗人情感的高度集中表现,从一首诗中可以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情感,而在诗人的众多诗歌综合分析中便能知晓诗人的性格特点,从而得知诗人的人物形象。

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曹操诗中读懂曹操!一、曹操人物经历了解人物生平可以知晓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大致性格。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是汉朝丞相曹参的后人,曹操的爷爷是宦官曹腾,而他的父亲则是曹腾的养子,所以后代嘲笑曹操为宦官之后,但其实曹操父子与曹腾并无血缘关系,而曹操是名门之后却是事实,曹操年轻的时候放荡不羁、性情洒脱,其才能不被世人所看好,心中抱负也不被外人所知。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及原因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及原因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及原因(人文学院 09文秘2 徐栋梁 20091004241)摘要:中国古代小说与历史的密切关来,使虚实问题在小说观念中占有特珠地位。

由于受到史学观念的巨大影响,唐代之前的小说创作和理论基本上以写实为主。

渊源于宋元说书艺术的白话小说,则为了满足市民阶层的独特审美需要,度构想象在历史小说中进一步突玻写实观念的束缚,初步建立起“虚实相半”的创作原则。

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历史上的曹操做一些对比分析,以此来看古代小说的虚实观。

关键词:虚实观《三国演义》曹操曹操是三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是一代枭雄,正史之中饱受赞扬。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①三国演义里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国贼,根本意义上是有其历史背景的,罗贯中身处元代,那时候民众反元思想极为强烈、小说中“尊刘”的思想由此而生。

然而。

在真正的历史中。

曹操远远要比小说中描写的要杰出的多。

也好的多。

鲁迅对历史上的曹操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②罗贯中贬低曹操,其实是有“尊汉”思想在其中,曹操只是当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反面教员”。

有人认为,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其实是影射明太祖朱元璋。

罗贯中曾是张士诚的谋士,对狠毒狡诈的朱元璋,可谓恨之入骨。

但是曹操被丑化,不完全因为罗贯中。

从北宋开始,曹操的形象一落千丈,由大英雄变成了大奸雄。

这其中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简单的说,是有“两股力量三个梦”。

这“两股力量”,就是读书人和老百姓。

他们又都有自己的梦。

合在一起的结果,是“曹操变脸,诸葛升坛,孙权下课,关羽成神”,全都跟史书的记载有了差异。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解析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解析

《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解析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故事。

然而,作为一本历史小说,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原因。

1. 人物描写与改编1.1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塑造成了一个智勇双全、威风凛凛的形象,而历史上的曹操并非如此英勇。

曹操在现实中更多地是个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致力于统一中国,有过不少政治手段和军事策略。

1.2 关羽关羽是刘备麾下重要将领,在小说中被赋予了忠诚、仁义、勇武等高尚品质。

然而,在历史中,关羽其实更为复杂。

他曾先后依附过曹操和刘备两位主公,而非《三国演义》中一直效忠于刘备。

2. 事件顺序与编排2.1 群雄割据的时期《三国演义》将群雄割据的时期简化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曹魏、蜀汉和东吴。

然而,实际上,在这个时期,有许多小国家和势力也同时活跃,且并非都属于以上三个大国。

这种简化缺少了历史真实的细节与复杂性。

2.2 战斗描写的夸张在小说中,战斗描述经常被夸张渲染,英雄们也展现出超人般的能力。

但实际上战争是残酷而艰难的,没有那么多神奇和轻松取胜。

3. 文化传统的重构3.1 儒家思想在《三国演义》中,儒家思想被强调并成为主导价值观。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并不是所有人都完全遵循儒家原则。

这种重构反映了作者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并用之来塑造故事中人物的形象。

3.2 文化英雄与正统历史观《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文化英雄,并给予他们封号和礼遇。

这种现象在历史真实中并未如此高调存在,而是更加注重事实的记录与研究。

这种改变反映了作者对于正统历史观的追求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拜。

结论虽然《三国演义》是一本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但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

这些差异由于作者意图、时代背景等因素所导致。

我们需要认识到小说是一种创作性的文学作品,它在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时会做出一定程度上的艺术处理。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形象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台上那一位白脸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历史上的曹操与戏曲小说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他。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也不是纯粹的奸臣,也有他雄才伟略的一面。

全书第一回,许劭对曹操的评价:子治世之能匠,乱世之奸雄也。

我认为是比较客观的奸雄必然是既奸又雄两个方面,舍去哪一方面都是不正确的。

一、曹操奸的一面曹操的奸主要表现为:凶狠、狡诈、诡谲。

由于《三国演义》中具有尊刘抑曹的倾向,描写曹操奸诈的地方很多但塑造的最为典型的还是吕伯奢之死和借王垕人头1.曹操行刺董卓未成才潜逃到吕伯奢家的。

吕伯奢是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不图千金之赏和万户侯之封,冒着杀头的危险毅然收留了前来投宿的曹操对曹操以宾主之礼相待,毫无自尊傲幼之态。

他嫌杀猪作食还不够热情,还要亲自去邻村沽取好酒来为曹操压惊在那个世风口下,人心浅薄的时代,这个寻常小民吕伯奢待曹操义重如山,恩情何深!然而曹操不但不以恩德相报,反而杀光了他的全家,甚至连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孺也不放过如果说曹操连杀八人是由于误将磨刀杀猪当作要杀害自己属于误杀;那么,他杀吕伯奢本人则纯属故意杀人。

其杀人情状不仅十分歹毒,手段也极其狡猾。

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曹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可见曹操多么凶残、狡诈。

与曹操一起杀人的还有原中牟县县令陈宫当发现误杀了吕伯奢的家属后,陈宫悔限莫及,曹操则毫无悔意,又在逃跑中杀害了吕伯奢本人!还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这一系列罪行终于使陈宫识透了他的真面目: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2.借王垕人头更能表现曹操的诈术之深。

曹操征讨袁术时,当时十七万曹军围困了寿春城,长期攻打不下,日费粮食浩大,而附近诸郡又遭荒旱,接济不及;从孙策处借来的十万斛粮食,也只是杯水车薪,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摆在了曹操面前。

人物性格分析——曹操

人物性格分析——曹操

人物性格分析——曹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东汉末年分三国,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便正是英雄辈出的时候。

在这些英雄中,有贬有褒,对他们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

其中意见分歧最大的,便是魏的丞相——曹操。

”。

历史上的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个政治家、诗人,他在政治上是卓有成就的,他雄才大略,统一了中国的北方,结束长期战乱的动荡的社会局面,对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文学上,他堪称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他的诗慷慨沉雄,苍凉悲壮,气势非凡。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

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事实的确如此。

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不同了!《三国演义》不是人物传记,更不是历史教材,而且又因为作者罗贯中以拥刘反曹、宣扬正统的忠君思想在作指导,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是大相径庭的。

《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为了突出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活泼的可读性是要进行艺术想象和加工的,当然也是允许虚构的,《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

因此谈历史人物不能以这本书为依据的。

那么《三国演义》忠的曹操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其父曹嵩,乃宦官曹腾的养子,因此说曹操的出身并不好。

东汉末年,皇帝幼弱无能,外戚、宦官互相争斗,交替把持朝政。

汉朝社稷倾颓,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频繁,各地手握重兵的诸侯蠢蠢欲动,都在伺机寻找机会进兵驻洛阳,以“挟汉”为名争夺大汉江山。

各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战争一触即发。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性格是复杂的,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多面性。

他在小说中刚一出场,就显示出他的聪明干练、机智勇敢,以及敢作敢为、的老练和成熟。

第一回作者写道:“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的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不同
垆幼鹆
2014-11-19
优质解答
历史上的曹操是三国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统一中原,实行屯田制,对社会的发展,疆土的巩固,做出了一定贡献.文学上,他的四言诗一意蕴沉厚,气魄宏大闻名,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曹操形象的贬值到了东晋南朝,对曹操的评价便出现了一些变化.东晋偏居江左,大批流离于江南的中原民众对北魏政权心存不满,北魏的尊曹也导致东晋人把曹操作为异类加以贬低,加之东吴本土久已存在的反曹传统,致使贬抑曹氏的潮流渐成气候.南朝刘宋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裴注中有大量《曹瞒传》的内容,《曹瞒传》为吴人所撰,对操多有诋毁之辞,如其云:“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遂以法诛之.”几乎把曹操说得一无是处.习凿齿著《汉晋春秋》,倡曹操篡逆之说,他论道:“三国之时,蜀以宗室为正,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皇晋宜越魏继汉,不应以魏后为三恪.”(《晋书习凿齿传》)他不仅以蜀为正统,还提出将曹魏清除出中华帝统承续之列.东晋南朝的贬曹,对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也起到导向作用.如刘义庆著《世说新语》,对曹操父子多有贬损,除《七步诗》之外,《世说新语》还记载了曹操、曹丕父子争夺甄氏等事.类似这些记载,夏传才先生认为“这都是封建正统论者丑化曹氏父子的恶意诽谤.”(曹丕集校注序》)必须指出的是,直到唐代,人们对曹操的文韬武略、卓著功勋还是十分敬佩的.如唐太宗李世民就认为“魏武帝若无多疑猜人之性,几为完人也.”著名诗人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云:“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可见,杜甫对曹操的“文采风流”是极其推崇景仰的.随着宋代统治者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程朱理学的兴盛,曹操的形象逐渐从唐朝的被推崇到被唾骂,南宋时尤盛.反曹之风的出现,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从北宋到南宋,一直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辽和金的威胁.这种局面就十分类似于三国时期的蜀汉王朝.于是,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曹操的评价迅速倒向贬斥的一面.如苏轼的《东坡志林》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皱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曹操的奸诈、狡猾、多疑、残暴不仅被坊间艺人塑造得淋漓尽致,而且,在当时一批理学家的心目中曹操也同样是奸雄形象.朱熹的《通鉴纲目》一反《三国志》确立的正朔,竟不顾历史事实,以蜀汉为正统,在朱熹笔下,曹操变成了一个篡夺皇权的奸雄.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对女真族
建立的金、蒙古族建立的元政权十分仇视,遂干脆将曹操称作“当今女真、蒙古胡虏也”.曹操形象经历的第三次贬抑则是在元末明初.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是曹操负面形象塑造的集大成者.《三国演义》的成书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宋元时期流传有不同内容的三国话本.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当时说书人所说的故事有专门说三分的.最早的元英宗至治年间新安虞氏所刊《三国志平话》真实记录了作者对曹操的态度,郑振铎先生说“这部小说对于曹操已是没有好感,只是着力写他几次狼狈的失败,对于诸葛亮却是很着力的写他的智计满胸,算无不准,谋无不验.”(《三国演义的演化》,见《郑振铎集》)罗贯中所撰《三国演义》的政治倾向性非常明显,崇刘抑曹是作品的主基调,并着力渲染曹操是一个“宁使我负天下人,毋使天下人负我”的奸雄.郭沫若先生在《替曹操翻案》一文中说:“由于《三国演义》和三国戏的普及,三岁小儿都把他当成了大坏蛋,要翻案是特别不容易的.曹操冤枉地做了一千多年的反面教材.”(《郭沫若集》)自郭沫若先生在1959年替曹操翻案后,史学界迅速展开了一场有关曹操是非功过的学术大讨论,随后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一诗中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颂扬了曹操对历史作出的贡献.今天,无论是史学界抑或是广大民众,对曹操的看法已基本定型,曹操已被定位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时期第一流的英雄人物.作为政治家,曹操对统一中国北方,结束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三国诸多风云人物中,曹操的军事才能最为突出,无论是周瑜、诸葛亮还是司马懿都无法与其相比;作为建安文学的领袖,他的诗篇既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浑豪迈,又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浪漫.此外,曹操生活节俭,这从高陵中简朴的随葬品中即可窥见一二.曹操在临死前,还嘱咐众姬妾要勤于女红,尽量自食其力.毫无疑问,曹操也有滥杀无辜,凶狠残暴的一面,但这对于古代的很多帝王将相来说,都是很难避免的,笔者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看其主流,特别是在乱世之中.今天,虽然甄别曹操墓的真伪尚待时日,但被历代统治者所歪曲丑化的曹操形象已得到了根本的扭转.
冰凝挛寥IY
2014-11-19
相关问题
历史上的曹操与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有何不同?
2014-11-30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有什么不同
2014-10-20
历史上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何异同?
2014-11-11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有哪些不同? 2014-12-07
三国中对曹操的评价~历史中对曹操的评价
2014-10-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