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展示图片、史料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引导学生反思历史,吸取教训,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问题探究法3. 史料分析法4.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展示邓世昌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英雄是谁吗?他是在什么战争中壮烈牺牲的?”从而引出课题——甲午中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30 分钟)1. 战争背景(7 分钟)展示 19 世纪末日本、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引导学生分析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逐渐强盛,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而中国在清朝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
2. 战争经过(10 分钟)结合地图,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重点介绍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 《马关条约》(8 分钟)展示《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 2 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4. 战争失败原因(5 分钟)引导学生从清政府、日本、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2套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通过比较,提高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并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爱国将领的英勇斗争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2、《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教学难点:《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提问法、讲解法、比较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构思:本课教学既让学生把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又要求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因此,对于战争爆发的背景,要引导学生以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为中心展开讲述,把握知识整体结构。
对于战争经过,要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空间思维,宏观地把握其过程。
对于《马关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要指导学生与《南京条约》进行比较来学习。
教学过程:[教师提问]1、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什么条约?2、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那一次战争?3、在近代俄国共割占我国东北西北多少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导入]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
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记载着多少残酷的事实,让我们来翻开历史的画卷,回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去体会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回顾那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板书][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回答:为什么将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多媒体显示].日本的大陆政策[教师提问]上面这部分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材料说明日本企图征服朝鲜和中国,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教师提问]清政府一直视为蕞尔小国的日本为什么敢于公开向中国发起挑战?[学生回答](1)1868年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丰岛海战和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日军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xx教育目标1.学习邓世昌等广大爱国官兵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爱国意识。
2.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中国军队战败原因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课时:一课时课型:讲授新知识课教法:多媒体电化教学、讲练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教具:投影机、电视机、录像机、板书设计投影片、小结投影片、材料和练习投影片、《黄海大战》录像带、《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板书设计:(另页)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从古至今,两国邦交友好几千年;然而,在近代,日本曾经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一是30年代全面侵华战争。
(投影板书:第四章第二节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一个区区小国,竟然那么大胆对中国这样一个央央大国发动侵略战争。
究其根源是什么?2.讲授新课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改革--明治维新。
它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个别提问)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亚洲唯一强国。
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具有扩张性,为了满足资产阶级的贪欲和转移国内人民的斗争视线,在对外政策上,日本统治者竭力推行军国主义,他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2.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双方的影响。
3.能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2.甲午中日战争的重大战役和结果。
三、教学难点1.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关系的深远影响。
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给东亚地区带来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简要介绍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
•分析中日之间在朝鲜、台湾等地的矛盾与冲突。
2. 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介绍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分析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结果。
3.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探讨甲午战争对中国、日本以及整个东亚地区的意义和影响。
•分析甲午战争给中日关系带来的深远影响。
五、课堂练习1.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及背景。
2.小组演讲,就甲午中日战争对东亚地区的影响进行深入讨论。
六、作业布置1.阅读相关材料,撰写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读后感。
2.就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日本、东亚地区的影响,展开独立思考,撰写文章或演讲稿。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以及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对东亚地区历史发展的兴趣。
以上就是本次的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国际观,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历史基础。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篇一: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145篇二:甲午中日战争(人教版)第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阅读材料分析战前情况,了解战争背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学会思考的能力,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3、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比拟的方法,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是逐渐形成的。
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促进历史思维的形成和开展。
〔二〕过程与方法1、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并提供相关图片核材料,加强教学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的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2、教师在导学质疑和演示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拟,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大肆输出资本,使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沦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伤害。
2、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中国近代史上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认识抗击外来侵略保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认识清失败的原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台湾人民的抗日,认识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局部,维护国家的统一。
二、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三、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对学习内容概况有清楚的了解2、教师补充材料,学生在教师的带着下阅读分析材料,分析战前情况,了解战争背景并得出中国战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案例一、授课内容简介本课程将围绕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以及战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展开。
通过对这场战争的深入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在近代所面临的严峻外部挑战,以及民族危机的加深。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困境与出路。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主要战役和结果。
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重大影响。
认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表现和危害。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提取历史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富强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马关条约》的内容。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表现。
难点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理解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四、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历史中的重要内容,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大大加深。
教材通过对战争的详细阐述和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描述,展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严峻局势,为学生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五、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教材内容,初步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基本史实。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图片等资料,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观点,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方式讲授法:讲解甲午中日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重要知识点。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七、讲授新课内容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甲午中日战争板书教案

答案: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在1894年发动的发动战争的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叫甲午战争。
3、主要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1)A 黄海大战:近代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中国,是一个不断遭受着列强侵略的中国,国破山河在,面对列强的侵略,英勇的中国人民一直在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林则徐、关天培、太平天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也同样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英勇杀敌甚至为国捐躯的爱国官兵,邓世昌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下面同学们阅读下黄海大战的内容,谈谈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时间为2分钟)B 先讲过程:北洋水师从威海出发,到达大连,再到达大东沟。
日本从本土出发到达大东沟,双方在此进行了激烈的战争。
C黄海大战的结果: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和日本舰队损失差不多,黄海海战以后日本海军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D邓世昌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提问E 名人面对面:比如他现在就在你面前,你有什么话对他说?提问(2)辽东战役:日制造了旅顺大屠杀(3)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学习丁汝昌(4)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时间为2分钟)提问A: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主要原因)B:由于李鸿章的“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而贻误战机.C: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
D: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根本原因)4、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清政府的一味妥协、腐败无能,最终以清朝的失败而告终,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5、首先,请同学们把《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和签订条约的中日双方代表以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在书本上画出来。
(时间为2分钟)提问重点答案:1895年4月中国代表李鸿章,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顺口溜:一八九五年,鸿章去马关。
伊李坐春帆,两人把约签。
台湾被割占,赔偿二万万。
四口全开放,工厂设口岸。
甲午中日战争_八年级历史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_八年级历史教案篇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学案8910篇二:八年级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北师大版《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本课主要讲述在武则天和唐玄宗统治时期,由于采取正确的措施,政治清明,社会经济高度繁荣,因而使得唐朝步入鼎盛的基本史实。
2、学情:通过影视作品,学生对于唐朝有或多或少的了解。
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如武则天、唐玄宗等比较熟悉,可以利用学生的已有认知来协助教学。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2通过对以上基本史实的了解,学习搜集课本中有关说明“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这一观点的材料的方法,培养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武则天与唐玄宗有关用人的史实的了解,明白“用贤则昌,失贤则亡”的道理;了解曲辕犁这一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使用对社会生产的积极推动作用的史实,树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唐朝气度恢弘的隆盛风采中,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学习的决心。
教学重点:武则天和唐玄宗统治措施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有效统治与社会经济繁荣的相互关系。
教学创意:通过对武则天图像的观察及描述,了解武则天的基本史实;通过课文中(唐语林)中记载一段有关唐玄宗统治史料,了解“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通过收集课本中有关说明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史料(如杜甫诗、“唐朝疆域图”、丝织品、唐三彩陶俑图片、曲辕犁等),学习搜集有效信息进行验证史料的方法,明白任何一个史实都要有支撑点的道理。
课后记:用心爱心专心1教学过程与方法:【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提问简单复习上节课讲到的内容,并导入本节课。
复习:①火烧圆明园是在哪次侵略战争中发生的?是哪几个国家制造了这一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②哪个国家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多少领土?(沙俄;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③收复新疆的是清朝哪一位爱国将领?左宗棠)教师导入: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在古代一直是友好邻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灵寿县慈峪中学马红霞【课标要求】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是八年级上册课本第一单元第四课内容。
本单元讲述的是自1840——1901年中国从开始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其间列强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是第三次,尤其《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
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乃至整个历史阶段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八年学生已具备了一定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然而多数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历史学习意识不强,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阅读面窄理解能力差,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水平都很薄弱,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观看视频与本课内容的学习。
学生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2、通过对《马关条约》内容的学习与分析,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3、通过对《马关条约》危害的分析,认识《马关条约》签订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明确《马关条约》对近代中国产生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观看《甲午风云》片断,认识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2、教师在导学质疑和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的学习,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以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3、通过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史实,尤其旅顺屠杀,认识日本侵略的本性及在中国所犯罪行,联系当今中日钓鱼岛之争,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及历史紧迫感及使命感。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台湾包括钓鱼岛在内,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人人有责。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富国才能安邦。
【教学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抗击侵略英雄事迹。
2、《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失败的原因与《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方法】1.讨论法:通过提问学生思考,学生讨论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明确中国战败主要在于清政府的腐败。
2.讲解法:学生认识《马关条约》签订给中国带来危害,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富国才能安邦。
3.比较法:针对教材难点,通过与《南京条约》内容进行对比比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的危害,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包括:《甲午风云》与《马关条约》签订视频片断)。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构思】联系当今中日钓鱼岛争端,引入日本侵略中国历史事实,本课内容既需要学生把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又要求学生进行较多的理性思维,因此,一定要注意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
通过观看《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片断及课本文字,学生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钓鱼岛之争,显日本侵略本性:1、出示中日钓鱼岛之争史实导入新课:日本觊觎我国领土钓鱼岛,挑衅我领土主权:(1)2012年9月日本政府签署钓鱼岛“购买”合同:对钓鱼岛实施的“国有化”方针。
(2)2013年1月13日:日本自卫队举行“空降夺岛”演习。
(3)2013年1月27日日本防卫大臣小野寺五典表示,自卫队将于4月开始日本自卫队大幅增兵应对钓鱼岛战争。
(4)2013年2月3日安倍称在钓鱼岛问题上将站在保卫最前列(4)2014年10月6日参考消息:日本海保两年已添10舰,钓鱼岛专属队将配12舰。
2、思考问题:看完这些史实资料与图片后你有何感受?请同学们说出自己感受。
明确:钓鱼岛是中国领土!中国领土不容他国侵犯!捍卫我国领土主权完整人人有责。
(联系当前钓鱼岛时事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讲述:日本是一个与我国一衣带水的国家,然作为近邻日本面积狭小,国力强盛,然而日本侵略中国历史由来已久,积怨甚深本性不变。
同学们知道吗?早在九十年前日本就曾为争霸世界发起了一场侵华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国失败,刺激了列强侵略的野心,出现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带万分危机。
同学们可知这是怎样的一场战争?中国缘何战败?给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面对当下钓鱼岛争端又给给我们怎样的启迪与思考?教学意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联系当念时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解决问题的历史使命感。
二、明治维新改变命运,争霸世界讲述: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打开中国的大门,使列强纷纷东来中国遭受列强侵略,陷入近代屈辱、落后、挨打的深渊。
作为近邻的日本,与中国一样,一样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同样无可幸免的遭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然而日本又与中国不同,在日本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后迅速发展起来,改变了命运,避免了与中国一样的结局。
强大起来的日本同西方其他列强一样为实现其称霸的野心发展资本主义走向了对外侵略之路。
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战争爆发的背景:(1)日本蓄意侵略中国(根本原因)(2)中国洋务运动兴起与统治的腐败及避战求和的方针(3)列强默许、支持、纵容”(总结并过渡)综上所述,日本蓄谋已久,又有西方列强的纵容或默许,而中国又腐败落后,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到1894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半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
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是年是旧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2.主要战役:(1)黄海海战:观看《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片断,认识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及邓世昌誓死抗击日军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2)辽东战役:幻灯出示日军进攻路线,展示旅顺大屠杀图片,指出日本的野蛮行径令人发指,连西方报刊都称其是披着文明皮面的怪兽。
结合日军南京屠杀我国手无寸铁平民和战俘被30万史实,揭露日本侵略的本质及在中国所犯罪行。
(3)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战败。
同时指出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总结并过渡)甲午战争由于清政府的避战求和与腐败无能以全面失败告终。
那么清政府又会为战争的失败出怎样沉重的代价呢?这代价又导致近代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出示板书:《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播放有关签订《马关条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状况)1895年4月,李鸿章到达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进行谈判,谈判中,日本肆意勒索,只准李鸿章说“允,不允两句话而已”,在日本的淫威下,清政府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请同学们归纳条约内容。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字,归纳条约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理解分析: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1、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
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
日本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割地增多,国家主权的进一步丧失,刺激了列强的瓜分野心。
2、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学生明确列强对日由原来支持默许到“三国干涉还辽”的侵华态度变化在于围绕国家利益的转移。
3、明确台湾包括钓鱼岛在内,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台湾与祖国分离缘于1985年《马关条约》签订。
4、通过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结合当今钓鱼岛争端,使学生认识维护领土与主权完整,是中华儿女包括台湾同胞在内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维护祖国统一人人有责。
5、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回归祖国,些史实说明台湾包括钓鱼岛在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
明确中国领土不容分割,捍卫领土主权完整人人有责。
(2)赔款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两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
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列强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中国内地,使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从江浙到四川,全部向帝国主义开放,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
(4)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使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侵略由原来的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获取高额利润,《马关条约》反映了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新要求。
适应了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列强的要求,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问题:《马关条约》签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与现在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是否相同?有何不同?两者不同的根原因是什么?从目的上看,前者是外国通过投资办厂掠夺中国的资源,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后者是我国利用外资和技术发展民族经济;从方式上看,前者清政府是被迫的,后者我国是主动的;从影响上看,前者破坏了中国的主权,造成了中国的贫穷与落后,后者发展了民族经济,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小结:日本弹丸小国居然战胜庞然大物的中国,且通过《马关条约》的签订获得巨大好处,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进而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致使中国民族危机加剧。
(展示时局图,直观形象认识《马关条约》签订中国民族危机加剧,认识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这一影响)3、关于李鸿章的人物评价及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原因分析提出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巨大危害,而作为当事人的李鸿章则被人骂为“卖国贼”“背叛祖国”;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