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合集下载

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展示图片、史料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引导学生反思历史,吸取教训,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问题探究法3. 史料分析法4.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展示邓世昌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英雄是谁吗?他是在什么战争中壮烈牺牲的?”从而引出课题——甲午中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30 分钟)1. 战争背景(7 分钟)展示 19 世纪末日本、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引导学生分析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逐渐强盛,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而中国在清朝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

2. 战争经过(10 分钟)结合地图,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重点介绍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 《马关条约》(8 分钟)展示《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 2 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4. 战争失败原因(5 分钟)引导学生从清政府、日本、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丰岛海战和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日军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xx教育目标1.学习邓世昌等广大爱国官兵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爱国意识。

2.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中国军队战败原因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课时:一课时课型:讲授新知识课教法:多媒体电化教学、讲练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教具:投影机、电视机、录像机、板书设计投影片、小结投影片、材料和练习投影片、《黄海大战》录像带、《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板书设计:(另页)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从古至今,两国邦交友好几千年;然而,在近代,日本曾经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一是30年代全面侵华战争。

(投影板书:第四章第二节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一个区区小国,竟然那么大胆对中国这样一个央央大国发动侵略战争。

究其根源是什么?2.讲授新课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改革--明治维新。

它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个别提问)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亚洲唯一强国。

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具有扩张性,为了满足资产阶级的贪欲和转移国内人民的斗争视线,在对外政策上,日本统治者竭力推行军国主义,他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以及邓世昌的事迹。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等。

二、过程与方法1、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通过启发和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2、通过引导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有正确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2、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扞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3、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决维护国家统一。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例证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问题的由来”(教师简介)。

“钓鱼岛争端”说明近期中日关系趋于紧张。

回顾近代历史,日本发动或参与的侵华战争就有三次。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日本对华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一)甲午中日战争(多媒体展示)要求学生总体上掌握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经过和结果。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以及战争名称的由来(多媒体展示)介绍日本的崛起——通过两幅漫画对比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的变化。

改革后的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多媒体展示)日本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教学设计4: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设计4: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下列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黄海大战、邓世昌、马关条约。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说出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描述与图示法,情景教学法并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本课重点:“黄海大战”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本课难点:《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提问法、讲解法、比较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名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名族。

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

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二)新课导学:黄海大战:A:原因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战争的对手日本。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提问:大家通过材料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野心勃勃的战争狂想,看到了为侵略中国所作的蓄谋已久的战争准备,而这就构成了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朝鲜民众起义为日本制造中日冲突创造了绝好的平台,所以已控制大半朝鲜的日本竭力怂恿清政府应朝鲜请求派兵朝鲜,而从清政府决定派兵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落入了日本人精心设计的圈套。

1894年7月,日本袭击丰岛海面清军,战争爆发。

B:战争经过:(出示战争形势图)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陆军望风而逃、一溃千里。

而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却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异常惨烈的黄海大战。

哪个同学能将搜集到的有关海战的情况将给大家听?在5个多小时的激战中,我们涌现出了许多其事迹可以“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官兵,而邓世昌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3、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和结果。

4、掌握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二、德育目标1、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爱国将领的英勇斗争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三、能力目标1、通过对《马关条约》《南京条约》作比较,提高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并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教学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2、《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教学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教学方法提问法、讲解法、比较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投影《冰心的遗憾》,简介冰心。

冰心,1900年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谢葆璋参加了甲午中日战争,参加过抗击日侵略军的战争,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

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心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

父亲告诉小女儿: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多的是,比如威海卫、大连、青岛,都是很美的,但都被外国人占领了,“其它的北方港岸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只有烟台是我们的!”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幼小冰心的心灵上。

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

一代文学大师冰心晚年没有写成纪实性的长篇之作《甲午战争》,为什么没写成?今天我们一起带着冰心的遗憾,走进这段悲壮的历史。

投影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大国崛起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什么?起止时间?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日本由一个殖民地国家一跃为亚洲强国,其个中原因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由一个受列强侵略、丧失了大量主权的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强国。

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

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

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甲午战争前的中国历史背景,如洋务运动、民族危机等。

(2)提问:甲午战争前,中国的民族危机有哪些表现?2.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1)讲解甲午战争前的中日关系,如朝鲜半岛问题、琉球群岛问题等。

(2)分析清政府内部的腐败和守旧思想,以及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3)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1)讲解战争的主要战役,如平壤战役、旅顺口战役、威海卫战役等。

(2)分析北洋水师在战争中的表现,如黄海海战、威海卫保卫战等。

(3)引导学生探讨: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为何屡战屡败?4.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1)讲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如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赔偿日本军费等。

(2)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如民族危机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等。

(3)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2)分析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如民族觉醒、戊戌变法等。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甲午战争中汲取教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6.作业布置(2)让学生收集甲午中日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思考深度。

2.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是否满意?3.作业布置和评价是否合理?4.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讲解背景时:“同学们,你们知道甲午战争前,中国面临着哪些内忧外患吗?比如,当时的清政府内部是怎样的情况?我们来看看这段历史视频,了解一下当时的民族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第一部分:导入教学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经过和结果。

3.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和背景。

2.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经过。

3.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和日本的影响。

教学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和日本的影响。

2.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工具:教学课件、教学PPT教学过程:Step 1:导入 (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和中日关系。

例如:“你们对中国近代史有了解吗?”“你们知道中日关系吗?”“你们听说过甲午中日战争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背景和原因 (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例如:“你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是在哪个时期发生的吗?”“你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是什么吗?”帮助学生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以及双方的利益冲突。

Step 3:主要经过 (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经过。

例如:“你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有哪些吗?”“你们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胜负结果吗?”帮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战争结果。

Step 4:影响 (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和日本的影响。

例如:“你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吗?”“你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有什么影响吗?”帮助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和日本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Step 5:总结与评价 (5分钟)教师总结讲解的内容,并提出问题进行学生回答。

例如:“你们觉得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和日本的影响大吗?为什么?”“你们觉得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的生活有何影响?”鼓励学生就刚才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评价。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精选8篇)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精选8篇)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精选8篇)《甲午中日战争》篇1庖丁巧解牛知识•巧学•升华一、黄海海战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在占领了朝鲜以后日本把它侵略的矛头指向了古老而又落后的中国,中日两国之间的冲突已是在所难免。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1)日本侵华蓄谋已久19世纪50年代,日本与中国相似,也遭遇西方的冲击。

日本却在炮声的震撼下由震恐而惊醒,由惊醒而自强,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确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的魔爪首先伸向朝鲜和中国。

日本于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开埠通商、派驻领事等特权。

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台湾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

日本的崛起,对中国而言,意味着后起的东方殖民者踏着先行的西方殖民者的脚印,汹汹破门而来。

与俄国一样,日本对中国始终包藏着侵吞领土的祸心。

(2)朝鲜东学党起义1894年3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5月31日,起义军攻占全罗道首府全州。

朝鲜国王李熙要求清政府派兵镇压(当时清朝和李氏朝鲜有“宗藩”关系)。

正在处心积虑寻找挑起战争时机的日本,也极力怂恿清政府出兵“助剿”。

7月23日凌晨,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发动政变,派兵攻占朝鲜王宫,扶植以大院君为首的傀儡政府。

两天后,大院君“邀请”日军驱逐在牙山的中国驻军,战争已是一触即发了。

因为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

深化升华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称霸世界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蓄谋已久的。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权益,并未使列强感到满足,清政府的妥协退让更助长了列强的侵略野心,导致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黄海大战1894年9月16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护送招商局轮船运兵至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

不料这一军事秘密事先已被日本从美国人那儿得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篇一: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与理解:识记: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义和团与清军的抵抗。

(2)综合应用与拓展:a.分析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近代中国受屈辱的原因b.结合现实问题,探讨近代中国的历史所带给我们的启示c.拓展题(见后)。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课前自学、搜集资料、分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2).在本课时实施研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辨证观、主次矛盾观、联系法、对比法;?(3).情感体验:民族自尊心、痛恨罪恶、追求正义与和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战争性质,将其升华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祖国的未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坚定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签订的条约的内容及影响【教学难点】结合条约的内容分析战争的影响【教法手段】多元互动:多媒体(视听作品)、设置问题、引导研讨、分组讨论、发展性评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以壮国威”,你知道这幅对联说的是谁吗?至今,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依然威严地屹立在黄海海面上。

你看:他头戴花翎,手举望远镜、海风猎猎,披风飘飘;他曾有过两次获救的的机会,可是,他却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我在阵地在”的豪迈篇章。

??今天,如果你来到刘公岛,你会看见他——邓世昌,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男儿!思考与判断: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甲午中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1.时间:1894年7——1895年2月2.背景: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不断膨胀,制定了“大陆政策”,利用朝鲜爆发起义,挑起战争3.经过:主要战役及民族英雄(1)丰岛海面之战(2)平壤战役——左宝贵(3)黄海大战——邓世昌(4)旅顺、大连战役(5)威海卫战役4、结果:中国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2)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1.八个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2.《辛丑条约》内容及其影响(1)内容: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名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2)影响: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3.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难点突破】1.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此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1)《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中国的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以附属岛屿,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此后,帝国主义各国相继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而《马关条约》则赔款2亿两白银。

清政府为偿付巨额赔款,一方面加紧搜刮人民,另一方面大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南京条约》开放东南沿海五口通商,《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一步向内深入。

(4)《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适应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要求,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取同样利益。

他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榨取巨额利润,并且利用关税特权,严重排挤和摧残着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以上四个方面比较可以看出,《马关条约》在每个方面对中国的侵略都比《南京条约》更加深化,它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例1]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的签订,反映出列强侵华的主要趋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 b.从开埠通商到割占领土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 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解析]不同时期条约的内容,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

《南京条约》签订于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的侵略方式主要是对外进行商品输出。

而《马关条约》签订时的19世纪末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这一时期列强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在于进行资本输出。

[答案]d2.列举19世纪列强发动的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最主要影响。

(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例2]《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这主要是指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c.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解析]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秩序完全确立,指的是清政府将所有的国家主权都丧失殆尽,但依然又保留了政府机构,完全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答案]c3.如何评价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1)这个口号是在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形势下提出的。

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化,即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2)局限性:“灭洋”具有盲目排外,“扶清”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人们对清政府施展种种阴谋手段的警觉,最后上当受骗,被清政府所出卖,成为义和团的一个沉痛教训。

[例3]下列结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b.带有笼统排外性质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解析]本是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结合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进行分析、评价。

此题可用排除法来解决。

d项的迷惑性最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确实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扶清”却不能反映当时中国社会依然存在的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这一组主要矛盾。

[答案]d【小结】学习历史、反思历史、借鉴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开创未来。

今天,我们学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这段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这样,先辈所受的屈辱和所流的血泪才是有价值的。

也只有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发展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和平崛起的宏伟目标。

【教学反思】历史教育应该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课程内容的整合应体现现实性、实践性、探究性的特点。

本设计就是试图在探究性方面作出尝试,突出史学"学以致用"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思考现实问题的方法。

讨论围绕一个大的中心:如何避免被动挨打的局面?让历史告诉未来。

贯穿一条线索:控诉—>反思落后的原因->接受教训->树立正确的观念->确立正确的策略和方法;设计了两大问题,展开研讨。

本设计注重的是思维的扩展,教师引领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中反复穿梭,极大的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实施过程中,突出的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挖掘方面,稍弱一些。

而且,由于时空跨度大,要求教师有极高的驾御课堂的能力。

【篇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下列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黄海海战、邓世昌、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说出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描述与图示法,情景教学法并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教学过程:导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不少国家曾经侵略中国,其中对中国侵略程度最大,影响最深的当数日本。

那么,日本是何时开始大规模对中国开始侵略的呢?这就的上述到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虽然我不喜欢日本。

但是,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我想请大家思考,同样面对民族危机,为什么日本和清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为什么日本最终摆脱了危机走上了强国的道路而清政府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中越陷越深?从中我们也许能学到点什么。

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是友好的邻邦。

和中国一样,日本实行的也是闭关锁国的政策。

但是,随着西方列强在全球的扩张,日本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的入侵。

日本的国门也被迫打开了,日本也陷入了即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机。

但是,和清政府不同的是,面对民族危机,日本政府采取了以改革求生存的战略方针。

1868年,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逐步摆脱了封建主义,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而在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日本逐步收回主权,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重新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和英国一样,日本也是个岛国,资源稀少,市场狭小。

而且日本的资本主义建立要比英国晚200多年,为了尽快地赶超西方列强,日本必须尽可能得缩短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因此,日本迅速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朝战争,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朝鲜沦为日本的半殖民地。

随后,日本把它的目光指向了中国,决定发动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为此,日本进行了精心地准备,课本15~16页的小字部分就介绍了日本是如何精心准备的,大家可以迅速浏览一下。

就在日本精心准备发动对华战争时,清政府又在干什么呢?1894年,正逢慈禧太后60大寿,这个控制着中国政权的女人准备好好庆祝一下,毕竟也是花甲之年了嘛。

因此,她早早地开始进行了准备。

她不仅要求各省上交贡品,而且准备好好地修一下颐和园以供祝寿之用。

修颐和园无可厚非,但是由于长年对外作战,军费的消耗加上大量的战争赔款,清政府的国库已是无钱可用。

怎么办?寿总不能不祝吧。

这时,慈禧将她的目光瞄向了海军,她以海军建成之后从来没发挥总作用为由将海军军费挪为己用。

于是乎,从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立后,没有再添过任何船只。

1891年之后,又停止购买枪炮弹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