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大学生思维方式现状及突出问题
大学生参与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参与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近年来的新热点,也是目前高校需要发展的方向。
各大高校都已经通过各种形式来积极发展双创教育,如举办双创活动、开展有关创新创业的讲座等,开展双创教育的目的无非是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开拓创新的能力,为我国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学生参与双创教育的人数也逐年增多,但在其参与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方面存在问题,如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创新创业知识缺乏、创新创业能力欠缺、创新创业经验不足等。
文章主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分析大学生在参与双创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足之处,然后总结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以便促进双创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标签:双创教育;大学生;心理素质在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就业压力不断增加。
因此,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通过创新创业的方式缓解就业压力。
随着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发展双创教育,大学生参与双创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由于我国双创教育起步较晚、根基不够深厚,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多不足之处,分析其原因,以便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双创教育的稳步发展。
一、大学生在双创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1.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创新创业意识主要是指人们在创造活动和实践中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情感,要应用新思维去发现和开拓新领域,以满足人们对社会和对个人发展的需求。
只有具备创新思维,才会有创新行动,只有进行创新活动和实践能力,才更有可能凸显自身的社会价值,并且在创业中取得成就。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填鸭式”的教育,学生基本上都是被动接受书本知识或教师传达的内容,导致学生即使进入高等院校后,虽然经过高校双创课程及活动的熏陶,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上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很多学生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仍然只重视学习成绩,轻视对新思想和新理念的接受。
目前,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比较薄弱,对发现新知识的主动性不够,对长期接受“灌输式”教育的学生来讲,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缺乏,不善于创新。
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对策探究

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对策探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革,双创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社会的重视。
高校双创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进一步推动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
一、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现状1. 基础薄弱当前高校双创教育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基础薄弱。
双创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多样,但是由于高校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部分高校的双创教育资源有限,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甚至可能缺乏合适的导师和导师团队。
这使得一些高校双创教育只能停留在表面,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2. 教育理念滞后由于高校的双创教育理念滞后,导致教学内容和方式不够先进和多元化。
一些高校在双创教育中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了学生对双创教育的兴趣不高,也影响了双创教育的实际效果。
3. 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高校双创教育应该是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但实际情况却存在着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在实践中缺乏真正的参与和体验;企业和科研机构在高校双创教育中的参与度也不够高,很多时候只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的作用。
为了推动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从基础设施、教育理念和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来完善和提升高校双创教育的质量。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高校应该加强对双创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
这包括实验室、创客空间、孵化器、科研平台等方面的投入和改善。
高校应该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和投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接受双创教育。
高校需要更新和调整双创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双创教育不应该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探索和实践来锻炼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对策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对策近年来,“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作为“双创”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对策也备受关注。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其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不仅对个人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对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产业创新、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仍存在诸多不足。
本文将从“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现状1.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普遍存在不足当前,大部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水平,认为创新创业是一项艰难繁重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因此对创新创业持观望态度。
在大学校园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
缺乏深刻的认识和认可,使得大部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高。
2.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渠道不畅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课堂教育和社团活动等渠道,但这些渠道并不具备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校园内的创业实践平台匮乏,学生创业孵化园、创业实训基地等机构建设不完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难度大,成功率低。
3.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方式有待改进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思维培养、能力训练等方面。
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也比较单一,缺乏创新和灵活性。
这种教育方式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使得他们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
二、存在问题1. 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够针对性当前,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存在不少问题。
部分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过于理论化,缺乏针对性,学生难以从中得到真正的启发和指导。
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2.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匮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仍然不够完善。
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难度大,成功率低,缺乏真正的支持和帮助。
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对策探究

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对策探究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创业成为了时代的主题。
高校双创教育作为国家推进创新创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探究高校双创教育的现状和对策。
近年来,高校双创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如下:1. 教育理念不够清晰:在一些高校中,双创教育缺乏清晰的理念和目标,缺乏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在一些高校中,双创教育的课程设置过于片面,缺乏多元化和实用性。
3. 师资队伍不够强大:高校双创教育的师资队伍相对不够强大,有些校园创业辅导中心没有专业的导师或者导师缺乏实践经验。
4. 参与度不够高:高校学生对双创教育的参与度不高,部分参与学生只是为了获取学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针对以上问题,高校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改进双创教育的现状。
具体方法如下:1. 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政策:高校应该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教育目标和政策,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双创教育宣传和引导。
2. 提高课程实用性和多样性:高校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就业市场需要,制定实用的课程,并且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丰富课程内容。
3. 增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该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引进,建立富有创业经验和创新思维的导师团队,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和教育能力。
4.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高校应该针对学生的参与度、创新精神、拓展能力等方面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激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综上所述,高校双创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学生的素质提升,以及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高校应该针对目前的问题进行改进,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和理论结合的双创教育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
双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双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双创工作在推动创新、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双创工作也面临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可能会限制双创工作的效果和影响力。
本文将针对双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分析与讨论。
1. 创业环境不完善1.1 缺乏资金支持创业初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是很多创业者很难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银行贷款难度大、利率高,投资机构对初创企业的投资意愿较低,这给许多有潜力的项目带来了困扰。
1.2 制度不健全在中国,创业者面临着繁琐的注册流程、高额的税费负担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等问题。
这些制度上的不完善限制了创业者的发展空间,增加了他们的经营成本和风险。
1.3 缺乏创业资源创业需要各种资源的支持,包括人才、技术、市场等。
然而,许多地区的创业资源不足,无法满足创业者的需求。
尤其是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创业资源更加匮乏。
2. 创新能力有待提升2.1 教育体系不适应创新需求中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导致了大学生毕业后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和创新思维,不利于他们成为优秀的创业者。
2.2 科研成果转化难度大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很难转化为实际应用。
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科研人员对商业化不够重视,这导致了许多科研成果无法真正造福于社会。
2.3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中国企业在技术领域依赖进口技术的现象普遍存在,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这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也影响了中国在全球科技创新中的地位。
3. 创业创新环境不够活跃3.1 文化氛围不利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稳定、秩序和权威,对创新精神和个人独立思考的鼓励较少。
这种文化氛围限制了创业者的发展空间,阻碍了创新的产生。
3.2 制度约束过多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使得许多人对于分享和交流自己的创新成果持谨慎态度。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中国“双创”政策的推进,大学生创业成为一种热潮。
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通过问题分析,并提出对策,以帮助大学生创业更加顺利。
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
在大学期间,大多数学生集中于理论学习,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
而创业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包括市场调研、销售技巧和团队管理等。
对策是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如实习、实训和参与社团组织。
通过实践,大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商业环境,提升实践能力。
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和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但对于创业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相对不足。
对策是加强创业教育和培训,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梦想和创新思维。
学校可以设置创业类课程,邀请成功创业者进行讲座,并组织创业大赛等活动,给予创业者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大学生创业面临着融资难题。
创业需要资金支持,而大学生一般缺乏财务实力,在融资过程中面临较大困难。
对策是积极寻求外部支持,如与风投机构合作、申请政府创业基金等。
大学生还可以尝试创新的融资方式,如众筹平台和天使投资等。
大学生创业需要综合素质的提升。
创业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市场分析、商务谈判和团队管理等综合能力。
对策是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和创新管理等,提供全面培养。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实践经验、创业意识、融资和综合素质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实践教育、创业教育和培训,寻找外部支持和创新融资方式,以及加强综合素质教育等对策来解决。
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顺利创业,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发展。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需求的不断变化,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策略来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问题的存在1. 教育理念的局限:当前的教育模式大多倾向于灌输式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导致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追求标准答案,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2. 学科间的隔阂:大学课程设置往往在学科分隔上过于刻板,缺乏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这种情况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开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实践机会的缺乏:现有的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忽视了实践与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学生缺乏创新实践的机会,导致他们对创新思维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相对薄弱。
二、问题的应对策略1. 优化教育模式:教育理念亟待转变,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应从知识传授转向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的自主性思考和质疑精神。
2. 跨学科交叉:学校可以积极创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设计跨学科的课程,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流。
这样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3. 加强实践教学:学校应提供更多的实践教学机会,例如项目实训、实习实践和创新实验室等,使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难题,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
4. 丰富创新教育资源:学校应建设创新教育资源平台,提供丰富的创新教育资源,包括书籍、期刊、网络资源、导师指导等。
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5. 建立合作与竞争机制:学校可建立创新竞赛和创业孵化平台,鼓励学综合考虑我国当前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学科单一、交叉与融合不足、实践机会缺乏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优化教育模式、跨学科交叉、加强实践教学、丰富创新教育资源和建立合作与竞争机制等策略。
大学生思维方式问题与解决方案

大学生思维方式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大学生在人才培养和知识普及上取得了巨大进步。
然而,在思维方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重视形式而非内容、注重应试而非实践等等。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素质,我们需要思考这些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一、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大学生思维方式问题之一是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大部分学生被灌输了“一切已知”和“追求正确答案”的思想,导致他们缺乏探究未知领域和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们应该:1.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大学生应该鼓励自主研究,探索领域的未知领域,培养创新精神。
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研究经费和实验设备,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研究项目,开展实践活动,使他们通过实践和尝试来改善自己的创新思维。
2.建立“提问课堂”大学教师需要建立“提问教育”意识,发起更多的疑问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应该被鼓励批判推理和发表个人见解,以便产生创新思维。
3.学生职业规划学生职业规划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从而帮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鼓励学生创新、探索、发现和挑战领域未知,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
二、重视形式而非内容大学生思维方式问题之二是重视形式而非内容。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很多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表面,缺乏对事物背后的本质洞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1.培养学生思维深度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和问题解决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十分重视内涵除了注重学科内涵外,还应重视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方面。
这被迫使学生在课内课外认真学习,并尊重和体验到各种文化背景、不同学科和不同行业的精神与道德价值。
3.建立并完善基础课程学校可以加强基础课程的建设,注重学生在基础科学知识和新思想的掌握上。
这样,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各类学科和技术的内涵,更好地深入区别各个知识领域之间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思维方式现状及突出问题®朱尼洚阴听桐王名杨<学教育 2。
19〇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 m内容摘要: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创新创业成为了顺应我国经济结构转型需要的时代潮 流。
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人才的主要构成部分,其思维方式中的局限阻碍了其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因此,作为人 才培养基地的高校需进一步完善教学机制,以促成大学生正确思维方式的养成。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思维方式高校教育1双创”背景对大学生思维要求本文依托创新创业的时代要求,结合思维方式的四 个维度(协变性、变化性、矛盾性和整体性)分析得出“双 创”背景对大学生思维方式提出的新要求:在思维的协 变性方面,体现为大学生在积极适应时代同时,不过度 盲从,强调在工作和学习中的独立思考分析能力、批判 能力以及对机会的把握能力;在变化性方面,体现为大 学生用变化的眼光看世界,发现新事物,勇于创新,突破 常规;矛盾性方面体现为大学生不要被过度的矛盾思维 所束缚,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感和目标追求欲;整体性 方面体现为大学生重视整体与部分联系,善于在个人努 力同时与他人合作。
2.研究设计2.1研究思路首先采用质性研究(主要是访谈)分析大学生在创 新创业时代背景下思维方式中呈现出来的特点,明确其 维度,再以之为基础进行问卷设计。
通过综合分析质性 和量性研究结果,探讨大学生思维方式在“双创”背景下 呈现出来的特点及其中的突出问题。
2.2研究方法2.2.1个案访谈此次访谈选取了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 别,是否参加创新创业性质活动与比赛的8位同学,采用 无结构访谈,获取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通过对这些资 料的分析归纳,明确了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四个维度,并 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双创”背景下大学生思维方式现状 调査问卷。
2.2.2问卷调査调查问卷主要采用纸质和网络问卷并行发放的方 式。
纸质问卷主要以齐齐哈尔大学全日制本科生为调查 对象,一共发出纸质问卷100份,收回100份,有效问卷98 份。
网络问卷借助“问卷星”平台发放,被试主要集中于 齐齐哈尔地区高校学生。
共收回问卷180份,有效问卷 167份。
两种方式共收回有效问卷267份,有效率约达 95%〇研究中将“协变性”界定为调节自我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性”界定为现实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矛盾 性”界定为任何事物都不是明确清晰的,而是充满矛盾 的;“整体性”界定为喜欢从整体角度,以联系方式思考164和判断问题。
3.结果分析3.1学生思维方式现状及特点3.1.1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了解情况通过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当问及“你了解创新创业 方面相关的知识吗”,有超过半数(53.25%)的大学生表 示“不了解”,选择“非常了解”的仅占5.84%。
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于国家“创新创业”的政策缺乏了解。
3.1.2是否参与创新创业性质活动大学生思维差异比较笛上j投參与F PH I M SD协货It11.57I .-|712.50I.252•側a 675变化性]Q.9£;U73IQ. 10L S I0.03»Q.Q12矛雇性10,85L.se10. 59 2.09i.v a o a3兕S体It12. ^L.8112.45 2.000.877a962由上表可知,是否参与创新创业类活动的大学生思 维的协变性、矛盾性和整体性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是 参与创新创业类活动的大学生思维的变化性要显著高 于没有参与的学生,这说明参与这部分活动的大学生相 比没参与的更能以灵活创新的方式看待处理问题。
3.2思维方式中的突出问题3.2.1矛盾性思维方面——理想目标多变当问及“我的理想目标经常受外界影响而发生变 化”,50.19%的被试表示“比较符合”。
由于矛盾思维的 突出,许多大学生往往不确定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外界 如影视剧中明星扮演的职业角色形象,常能使之形成短 暂的“理想确定感”。
但外界的“议程设置”往往能轻易地 使他们再一次动摇。
故其理想目标呈现出短暂性,多变 性,不确定性,不切实际性等特点。
3.2.2协变性思维方面3.2.2.1独立思考欠缺当问卷中第7题问及“思考问题无法解决后,我通常 选择”时,有44.57%的被试者选择了“求助网络”;29.96%选择了“求助他人”;仅有13.48%选择“继续思 考”。
独立思考习惯是近几年网媒盛行背景下各方关注 的热点,由于网络媒体盛行,大学生中出现了一批“网络E3B32019.02文学教育依存者”,只要遇到问题就立刻求助网络,并以网络答案 为标准,摒弃了个人见解,而这恰恰阻碍了创意想法的产生。
3.2.2.2批判意识淡薄当问卷第11题提及“对于权威书籍,人士给出的定 理,我通常不会质疑”时,64.42%的人选择了“比较符 合”。
批判性思维的缺乏是中国学生饱受诟病的一点,由于应试教育标准化、结果至上的需要,多数学生在解答 问题时只注重定性化的结果,忽视结果的生产过程,也 很少提出质疑。
而创新创业所需的就是基于常规,但不 囿于常规,而是勇于突破和质疑,这是当代中国大学生 所非常缺乏的。
3.2.3变化性思维方面——保守稳定过度当问到“我喜欢那些按固定规则去做就可完成的任 务”时,61.05%的被试表示“比较符合”。
尽管在不少情 况下,大学生表示“喜欢尝试自己的想法”、“喜欢按照自 己的想法去做事”。
但一旦遇到有矩可循,有先例可参照 的事物,鉴于其相对较小的难度和较好的稳定性,大学 生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倾向性,而这也比较符合杨义等 学者在早期研究中提及的中国人着眼于整体稳定的思 维特点。
3.2.4整体性思维方面——理想主义过度当问及“开展一项活动时,我认为每个方面都同等 重要”,53.18%的被试选择了“比较符合”。
这一点很好 地体现了大学生看待问题时注重部分与整体关联性的 特点,而由此衍生出来的“各方同等重要”的理想化与绝 对化又是大学生思维整体性的另一大特征。
他们往往追 求尽善尽美,平均化地看待整体中的各部分,容易造成 团队合作时无法正确处理各成员之间关系,理想与现实 落差过大等问题。
4.原因分析4.1高校教育方面4.1.1宣传流于形式许多高校在响应国家创新创业号召上,“形式主义”成风,往往只注重在官方平台上进行相关宣传,忽视传 播效果。
在对齐齐哈尔部分高校学生的访谈和调查中发 现,不了解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学生中绝大部分把原因 归咎于“缺乏了解的渠道”,可见高校在对创新创业等一 系列政策的宣传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4.1.2师资不足,素质不高当前,许多高校缺乏具有创新创业实践基础和乐于 同学生互动,解答学生思维困惑的讲师,导致课堂教学 内容浮于框架性的理论知识,缺乏互动、实践环节以及 最重要的思维灌输教学,使得部分学生对于创新创业 “只知其表不知其里”,更多地把它当成了一种空洞的应 对就业的宣传口号。
4丄3课程设置不当由于仅把“创新创业”界定为应付就业的一种方式,许多普通高校仅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 课程,一周仅一节。
这样的不重视加剧了学生的应付心 理,也不利于他们对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
在缺乏对相 关知识了解的情况下,其正确思维方式的养成更是无从说起。
4.2学生自身方面据对齐齐哈尔地区高校大学生问卷研究数据显示,有超过半数(53.25%)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创新创 业”,而“不感兴趣”和“缺乏了解渠道”是其不了解的最 主要原因。
许多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印象仍停留在 “触不可及”和“极少数人的专利”,不想也不愿去了解 它,对于相关课程的学习也只是流于表面,以应付考试 为最终目的,自然很难形成“双创型”思维。
5.培育对策5.1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创新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上,高校需重视创新创业型课程,将其设 置为必修课,并增加其数量。
在教材选用上,高校应尽量 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各高校实际情况的教材。
在师 资队伍建设方面,在对已有基础较好的教师进行思想,实践培训同时,应努力招录接收过创新创业教育或有过 实际创新创业实践的人才,但是这样的人才数量稀少而 且鲜有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
因此,可以采用外聘的方 式,从企业及政府中聘请一些成功创业者(着重发掘利 用校优秀毕业生)或知名创新创业类讲师进校园开展讲 座,座谈会等。
5.2加大政策宣传,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大学生要真正形成“双创型”思维,必须对“创新创 业”的概念与内涵有一定了解。
因此,高校加强关于创新 创业基础知识,创新创业意义探索等方面的宣传刻不容 缓。
此外,在宣传方式上要注重利用新媒体尤其是社交 媒体等迎合大学生接受信息习惯的方式,提升宣传内容 的趣味性与激励性。
以期通过优质的宣传内容以及人际 大众传播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5.3重视“激励性”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国内高校关于创新创业的教育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机会的提供,而这恰恰是创新创业所最需的。
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重视与同学间的互动,鼓励学生 多发言,多提出创新的想法,形成一套完整的激励体制,让学生勇于乐于创新。
此外,课堂教学还应着重强调适 应创新创业需要的实践教学,比如:鼓励分组制进行团 队创业构想,企业模拟运营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创新 与创业的乐趣,从而不自觉地养成双创型思维方式;在 课外,髙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性质活动与比赛的设置,给有想法的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平台,并给予优胜队伍 培育资金,鼓励广大学生的参与。
©参考文献:[1]路翠萍.《大学生思维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心理与发展教育,2008,(04)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齐齐哈尔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计划资助项目《“双创”背景下大学生思维方式中的突出问题与培养对策—基于齐齐哈尔等地方高校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810232233)(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