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教案表格版

合集下载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教案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教案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糖和脂肪的来源、性质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有机物的认识和兴趣。

3. 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糖的来源、性质和作用2. 脂肪的来源、性质和作用3. 糖和脂肪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4. 生活中的有机物实例分析5. 实践活动:调查生活中的有机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糖和脂肪的来源、性质和作用,以及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2. 难点:糖和脂肪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糖和脂肪在生活中的作用。

2.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有机物实例。

3. 实践调查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实例。

2. 准备实践活动所需调查工具。

【导入】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导入】1. 糖的来源、性质和作用讲解糖的分类、来源和作用。

通过实例介绍糖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脂肪的来源、性质和作用讲解脂肪的分类、来源和作用。

通过实例介绍脂肪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互动】1. 学生分享对糖和脂肪的了解。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糖和脂肪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实践活动】1. 布置调查任务:调查生活中的有机物。

2. 学生分组进行调查,收集相关信息。

【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糖和脂肪在生活中的作用。

2. 学生分享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

【作业布置】2. 思考如何合理摄入糖和脂肪,促进身体健康。

六、糖和脂肪的代谢过程1. 讲解糖的代谢过程:摄入糖后,经过消化吸收进入血液,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加,将血糖转化为能量或储存为糖原。

2. 讲解脂肪的代谢过程:摄入脂肪后,经过消化吸收进入血液,脂肪运输到脂肪细胞储存为三酰甘油。

当身体需要能量时,脂肪细胞释放脂肪,通过代谢转化为能量。

七、生活中的有机物实例分析1. 分析食物中的有机物:以水果、蔬菜、肉类、奶制品等为例,讲解其中所含的糖和脂肪。

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教案

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教案

3.3.1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教案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乙醇的主要化学性质。

2.使学生了解醇类的一般通性和几种典型醇的用途。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乙醇的化学性质,推出醇类的化学性质的通性,渗透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观点,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教学重点:官能团的概念、乙醇、乙酸的组成、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和乙酸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乙酸的酯化两个重要反应。

课时:乙醇1课时、乙酸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学生制作与实验、小组合作、参观、调查、实验条件控制、类比、归纳、假说、模型、讨论、科学抽象等。

教学过程:[引课]成功、快乐的时候,人们会想到它——会须一饮三百杯;失败、忧愁的时候,人们也会想到它——举杯浇愁愁更愁。

它就是酒,俗名酒精,学名乙醇。

日常生活离不开油、盐、酱、醋,乙醇和醋是较常见的有机物。

[板书]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过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学会酿酒和蒸馏技术的国家,酿酒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我国的酒文化丰富多彩,著名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葡萄美酒夜光杯”等早已脍炙人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加深了对乙醇的认识,发现乙醇有相当广泛的用途(展示乙醇实物,嗅气味,学生回答,教师边问边板书)[板书] 物理性质: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小于水沸点低于水,易挥发。

[讲述] 乙醇可作溶剂,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互溶的混合物,在分离上是比较困难的,但也是可以分离的。

[设问] 两种不同的液体互溶在一起时,可用什么方法分离?[讲述] 用分馏的方法只能得到96%的高浓度乙醇,要得到无水乙醇还得加新制的生石灰,使水与之反应生成一种难挥发的Ca(OH)2,再蒸馏。

[设疑] 乙醇分子分子式C2H6O,分子中有6个氢原子,根据我们学过的碳四价的原则,谁能写出其可能的结构?[投影]乙醇可能的结构式:或者[提问]到底那一个正确呢?[学生实验3-2]钠和乙醇的反应[板书]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指导实验][讲述] 不知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在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实验现象。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详细教案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详细教案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详细教案一、教材分析生活中接触的有机物很多,其中,乙醇和乙酸是常见的两种有机物。

教材中从该两种物质的相关知识入手,通过对它们的学习,不仅能从化学知识方面认识这两种物质,还为后续学习烃的衍生物打下基础。

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学科特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烃的基础知识,在烃的衍生物中,从简单的多了个氧原子开始,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酒精开始,来学习烃的衍生物,降低了认识难度。

在烃的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接触过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逻辑关系,在此节课上学生可继续加以应用。

三、设计思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建构起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采取从古人、古诗、日常生活入手感受酒精,从结构到性质,从性质到用途,然后启发引导、实验探究、讨论总结。

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乙醇。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3)了解烃的衍生物、官能团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乙醇性质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物质的结构、性质之间关系的科学观点。

通过学生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五、重点难点重点: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难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六、课时:1课时七、教学方法1.创设共同探索情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2.变静态信息为动态信息,将微观问题宏观化、直观化。

3.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手段学生探究实验,多媒体教学等多方面结合。

九、教学过程一、乙醇(三)乙醇的化学性质[设疑]酒精灯为什么能够燃烧?板书:1、氧化反应(1)燃烧(2)催化氧化[实验探究]{视频}向一支试管中加入3-4mL 无水乙醇,将一根铜丝螺旋状一端烧热,迅速插入试管中,反复多次,仔细观察现象。

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必修教案: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必修教案: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备课记录年级高一科目化学主备教师课题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课时3课时参与人员主备教案(由主备教师填写或另附详案)1、确定本周课程教学内容内容和进度: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一课时:乙醇第二课时:乙酸第三课时:练习题讲评2、教学目标:本节教学重点:官能团的概念、乙醇、乙酸的组成、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本节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和乙酸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乙酸的酯化两个重要反应。

3、资料准备:必修2教材、《创新设计》、实验器材、药品、球棍模型4、授课方式(含疑难点的突破):活动建议第一课时乙烯【教学设计Ⅰ】合作教学模式(乙酸为例):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注意组间的水平接近,组内水平有差异,使小组探究和讨论能顺利开展起来。

提出问题:怎么证明食醋中含有醋酸?→小组设计→组内讨论、组间质疑→探究乙酸酸性实验→实验乙酸的酯化反应→分析乙酸的结构和酯化反应发生时断键的位置→讨论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讨论乙酸在生活中的妙用。

【教学设计Ⅱ】探究教学模式(乙醇为例)观察、归纳和总结乙醇的物理性质→完成探究实验:乙醇与金属钠、乙醇与氧气的反应→ 总结实验现象→分析乙醇结构→认识乙醇性质、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讨论或网上查阅乙醇的用途→ 调查酗酒造成的社会危害,强化责任意识。

【教学设计Ⅲ】探究教学模式(乙醇为例)。

提出问题:观察乙醇的物理性质→回忆乙醇的组成→讨论乙醇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情况,提出假设①CH3OCH3;假设②CH3CH2OH→讨论两种假设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必要时教师从键的类型和连接情况点拨)→实验验证: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进一步假设乙醇发生氧化反应时的断键方式→实验验证:乙醇的氧化反应→ 总结乙醇的结构和性质→课后活动①小论文:调查酗酒造成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你的建议,课后活动;②课本剧,酒后驾车,课后活动;③辩论赛,公款消费与中国酒文化。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化学教案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化学教案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化学教案《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化学教案导语:你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是哪几种吗?如果不知道的话,看完下面这份教案也许你就懂了。

更多相关内容请上店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生活经验和化学实验,了解乙醇、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加深认识这些物质对于人类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的重要性;(2)通过对典型的烃的衍生物结构的认识,初步体会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特点以及对性质和用途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从乙醇、乙酸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认识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2)由教师提供真实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基本化学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典型有机化合物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教学,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操,意识到化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并改变世界;(2)通过对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和实施,通过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让学生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

【教学重点】官能团的概念,乙醇、乙酸的组成,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和乙酸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乙酸的酯化两个重要反应。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乙醇第二课时:乙酸第三课时:习题课第一课时教学思路:【展示】各种含酒精饮料的图片,如啤酒、白酒、葡萄酒等。

它们含有共同的成分——酒精。

【提问】对于乙醇,你已经了解了它的哪些性质?【总结】乙醇的物理性质。

【讲解】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根据各原子的成键特点(碳四价、氧二价,氢一价),写出其可能的结构式。

(学生可能写出的结构式为和 )到底乙醇是那一种结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学生实验】取1mL无水乙醇于试管中,加入一小块金属钠。

【演示实验】实验3—2学生填写67页表格。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教案示例1(第二课时)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教案示例1(第二课时)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理解羧基的结构特征;(2)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3)掌握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酸性、跟醇发生酯化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基本操作训练,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2)通过碳酸、乙酸的酸性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乙酸在生活和生产的应用,了解有机物跟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紧密联系,渗透化学重要性的教育。

(2)通过酯化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乙酸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乙醇是酒的主要成分,可能很多同学都没有亲口品尝它的味道,因为学校明确禁止在校学生喝酒。

但我们下面要学的这种物质,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我们都或多或少喝过、品尝过它的味道。

这种物质是醋,它的主要成分是乙酸。

[讲授新课]乙酸俗称醋酸。

醋的主要成分是乙酸,普通食醋中含有3%~5%的乙酸。

[板书]一、乙酸的分子结构分子式:C2H4O2官能团是,叫羧基结论:乙酸是由乙基和羧基组成。

乙酸的性质就是羧基的性质。

[板书]二、乙酸的物理性质乙酸是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

沸点117.9℃,熔点16.6℃.当温度低于熔点时,乙酸凝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叫冰醋酸。

乙酸易溶于水和乙醇。

[板书]三、乙酸的化学性质[板书]1、酸性[讲述]家庭中经常用食醋浸泡有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的暖瓶或水壶,以清除水垢。

这是利用了醋酸的什么性质?家庭中经常用食醋浸泡有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的暖瓶或水壶,以清除水垢。

这就是利用了醋酸的酸性。

[思考]根据现有的化学药品或自己寻找合适的试剂:镁粉、氢氧化钠溶液、氧化铜固体、硫酸铜溶液、饱和碳酸钠、乙酸、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

设计实验方案:①证明乙酸有酸性;②比较乙酸、碳酸酸性的强弱[实验方案] :方案⑴往镁粉中加入乙酸。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3.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10-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3.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10-人教版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初步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和主要用途。

②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初步了解酯类化合物及其水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辨证认识乙酸的弱酸性,进一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含义。

②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2)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实质三.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同学们,大家好,众所周知,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调味品,家家户户离不了它,可是,你们知道它的由来么?【醋的典故】传说古代山西省有个酿酒高手叫杜康。

他儿子黑塔跟父亲也学会了酿酒技术。

后来,从山西迁到镇江。

黑塔觉得酿酒后把酒糟(zāo) 扔掉挺可惜的,就把酒糟浸泡在水缸里。

到了第二十一日的酉(yǒu)时,一开缸,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

黑塔忍不住尝了一口,酸酸的,味道很美。

烧菜时放了一些,味道特别鲜美,便贮藏着作为“调味酱”。

它在古代又叫“苦酒”。

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醋。

【展示醋字】[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饮用的食醋,其主要成分是乙酸,因此乙酸又叫醋酸,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有机酸,下面我们认识一下乙酸。

[板书]二、乙酸[展示]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板书]1、分子结构与模型[投影显示]C2H4O2C COOHH HCH3COOH —COOH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阅读课本总结]2、物理性质[学生]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

沸点117.9℃,熔点16.6℃。

固态乙酸是冰状晶体,所以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

乙酸易溶于水和酒精。

[过渡]乙酸的官能团是羧基(—COOH),其中氢原子可以电离为氢离子,从而使含羧基的物质具有酸性,乙酸的化学性质主要由羧基决定。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教案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教案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五、教学重点及难点(确定学习重点和难点,并简要说明强化重点和突破难点的策略)教学重点:乙酸的结构和性质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原理六、教学过程(说明本节课教学的环节、具体的活动、所需的资源支持及其主要环节设计意图)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设计情景引入新课【创设情境】饮酒是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但是过量的饮酒却造成了很多问题,于是人总是希望在寻找一种既能得到饮酒的快乐,又能免除酒后的痛苦——尽快解酒。

下面我们观察一种解酒的方法:播放食醋解酒的视频报道片段和网络资料。

【启发提问】从刚才的视频和相关报道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呢?为什么食醋能解酒呢?请同学们讨论后说出你们的推测。

【小结】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副板书】食醋解酒原因:初步猜测(食醋里含的某种成分与乙醇发生反应达到解酒的效果)【多媒体展示】食醋商标引发学生产生疑问学生经讨论得出各种猜测结果学生经过仔细观察,知道食醋的主要成分是乙酸,初步推断是乙酸与乙醇发生反应才能解酒由学生熟知的视频报道片段出发,巧设疑问,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环节二:实物展示观察归纳【过渡】根据食醋的商标,同学们知道食醋里主要含乙酸,乙酸到底是个什么物质呢?【板书】乙酸一、乙酸的物理性质【问题】同学们,你在日常生活中对乙酸有哪些了解?乙酸有哪些性质?通过体验你对乙酸的直观感受有哪些?【实物展示】各类食醋、与常温下纯净乙酸, 比较它们的物理性质,再从冰箱里拿出冰醋酸,观察【讲述】当温度低于16.6℃时,乙酸凝结成类似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乙酸又叫冰醋酸。

当温度高于117.9℃时,乙酸由液态变为气态。

【演示实验】将纯净乙酸分别与水和乙醇混合后均混溶【小结】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板书】强烈刺激性气味,无色液体,有挥发性,熔点16.6℃,沸点117.9℃,易溶于水和乙醇【过渡】同学们刚才初步认识了乙酸的物理性质,那乙酸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球棍模型展示】通过展示乙酸和乙醇的球棍模型,作比较,写出其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板书】二、乙酸结构:分子式:C2H4O2结构式:H C CHHOOH结构简式:CH3COOH或H3C COOH学生产生好奇,迫切想知道乙酸它是个什么物质学生体验乙酸和醋:观察、闻气味……并说出各类食醋以及纯净乙酸的物理性质学生认真观察,跟已学过的乙醇球棍模型作对比,写出乙酸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学生思考后可能的回答:乙酸结构式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激发学生对乙酸的探究兴趣通过对球棍模型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物质世界的微观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是由于乙酸的官能团---羧基,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氢离子,使其显酸性,并且是羧基提供氢离子【板书】三、乙酸化学性质:2.弱酸性(酸的通性)CH3COOH CH3COO-H+酸性强弱顺序为:HCl> CH3COOH > H2CO3【过渡】根据上面我们对乙酸结构的讨论已经知道它由于具有官能团羧基而具有弱酸性,那么乙酸的其他化学性质是不是也是由羧基决定的呢?【情景回顾】食醋解酒,验证起初的猜测,同学们在最开始已经初步推断出是食醋中的乙酸与乙醇发生反应解酒,那你们的猜想是否是正确的呢?接下来我们将用实验来验证【教师演示实验】.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震荡试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试用)
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课型新授课第几
课时
1-3





标(三维)知识与技能
1、说出乙醇、乙酸的物理性质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知识经验和探究实验推理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会书写乙醇与钠及乙醇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探究能掌握乙酸的酯化反应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乙烷、水和乙醇结构、性质的差异,得出羟基的特性,知道官能团决定着有机物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官能团的概念
2、乙醇的组成、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
3、乙酸的组成、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1、建立乙醇和乙酸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2、乙酸酯化反应的实质
教学
方法

手段
以“讨论法”、“建模法”理解有机反应
课程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
补 充
课时教学流程(试用)
学 生 行 为
一、导入。

1、回忆初中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怎样证明乙醇中含有C 元素和H 元素?
(2)醋酸是强酸还是弱酸?醋酸是否具有酸的通性?醋酸对皮肤有没有腐蚀作用?
2、询问爱喝酒的人,或咨询酒厂的调酒师,回答下列问题:
(1)粮食酒是新的好,还是陈的好?
(2)夏天用食用酒精勾兑的白酒,冬天易浑浊,是何原因?
二、乙醇的物理性质
答案:在酒精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证明酒精中含有H 元素;然后迅速将烧杯倒转,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酒精中含有C 元素。

答案:醋酸是弱酸,醋酸具有酸的通性,醋酸或其浓溶液对皮肤有腐蚀作用。

答案:粮食酒越陈越好。

答案:冬天寒冷,加入的乙醇不能完全溶解,故出现浑浊现象。

问题导入抓住学生注意力
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化学性质。

所以,引导学生从官能团入手学习内容,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有机物学习意识。

教 师 行 为
乙醇是一种无色、有醇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的小,具有挥发性,能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能与水以任意比混溶。

乙醇俗称酒精,在酒类饮品中都含有一定量的乙醇。

某白酒标签上注有“38°”字样,试说明其涵义。

近年来,假酒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你知道假酒中有毒的物质是什么吗?
三、乙醇的分子结构
乙醇的分子式为C 2H 6O ,结构简式为CH 3CH 2OH 。

—OH 是乙醇的官能团。

从乙醇的结构入手进行分析推导乙醇的化学性质。

要抓住官能团羟基(—OH)的特性,同时注意乙基对羟基的影响,如受乙基对羟基的影响,使得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不如水与金属钠的反应剧烈;乙醇能被催化氧化,是因为羟基上的氢原子与所在碳原子上的氢原子一同脱去,结合作氧化剂的氧生成水,同时碳原子与氧原子再
形成一个共价键,形成羰基(
)。

—————————
——
———H H H H H + + O O H H
H H H
H
C C C C O O
2
2
在乙醇的分子中共存在哪几种共价键?在乙醇的化学反应中,共价键的断裂情况如何?
根据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思考,为什么在实验室中通常用酒精灯作热源?酒精在生活中还有什么应用?
四、乙酸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乙酸的分子式为C2H4O2,结构简式为CH3COOH,官能团叫
羧基。

是一个整体,具备特有的性质:
(1)具有酸性
①哪些事实可证明乙酸是弱酸?
②比较下列酸的酸性强弱:CH3COOH、HCl、H2CO3
(2)酯化反应
在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中:
①向反应器中加入药品的顺序如何?应如何操作?
②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
③制取装置中玻璃长导管的作用是什么?导管末端不能伸入到饱和Na2CO3溶液下面的原因是什么?
④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什
么?
⑤在酯化反应中乙酸和乙醇有几种可能的断键方式?如何确定实际发生的是哪种断键方式?
(3)酯化反应中生成的乙酸乙酯具有什么性质?由此你能否联想到酯的其他性质? 五、规律总结
(1).醇的氧化反应规律 醇在有催化剂(铜或银)存在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催化氧化(又称去氢氧化)反应生成醛,但并不是所有的醇都能被氧化生成醛。

①凡是含有R —CH 2OH(R 代表烃基)结构的醇,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去氢氧化”生成醛:2R -CH 2OH+O 2∆
−−→−Cu
2R —CHO+2H 2O
②凡是含有
结构的
醇,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去氢氧化”,但生成物不是醛,而是酮
()。

③凡是含有结构的
醇通常情况下很难被氧化。

(2).碳酸、水、乙醇、乙酸中羟基氢的活动性比较(酸性强弱顺序) 碳酸、水、乙醇、乙酸的分子组成中,均含有羟基氢,它们有相似的性质,如:易溶于水、能与活泼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等。

但由于与羟基相连的原子或原子团的不同,它们也呈现不同的性质,它们的酸性强弱不同。

其酸性强弱顺序为:乙酸>碳酸>水>乙醇。

(3).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反应原理及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室将乙酸和乙醇混合,加入少量浓硫酸作催化剂,在加热条件下起酯化反应制取乙酸乙酯:CH3COOH+CH3CH2OH CH
COOCH2CH3+H2O
3
反应是可逆的,生成的乙酸乙酯如果留在反应液里将抑制反应向正方向进行。

加热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同时使反应生成的乙酸乙酯(沸点77.1℃)变成蒸气与反应物及时分离。

可是乙醇的沸点(78.5℃)和乙酸的沸点(117.8℃)都较低,当乙酸乙酯形成蒸气被导出时,其中会混有少量乙醇和乙酸蒸气。

冷却后的乙酸乙
酯和乙醇、乙酸都互溶而难于分离。

实验室里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冷却
乙酸乙酯的原因:一是利用碳酸钠溶
液中的水溶解乙醇(乙醇在水里的溶
解度大于乙酸乙酯),二是碳酸钠能跟
乙酸反应吸收乙酸,便于闻到乙酸乙
酯的香味,而乙酸乙酯难溶于饱和碳
酸钠溶液,这样就可以获得较为纯净
的乙酸乙酯液体。

导管口在饱和碳酸
钠溶液液面上,而不是插入液面下是
为了防止倒吸。

课时达标检测设计(试用)项目检测内容
当堂达标检测
【例1】将等质量的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分别插入下列溶液中,放置片刻,铜片质量增加的是
A.硝酸
B.无水乙醇
C.石灰水
D.盐酸
思路:铜片灼热后生成氧化铜,硝酸、盐酸能使氧化铜溶解,铜片的质量减少;乙醇可实现氧化铜到铜的转变:C2H5OH+CuO−→
−∆CH3CHO+Cu+H2O,铜片的质量不变;石灰水不与氧化铜反应,铜片质量增加。

答案:C
【例2】某有机物分子式是C3H4O2,它的水溶液显酸性,既能跟碳酸钠溶液反应,能使溴水褪色。

写出这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

思路: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水溶液呈酸性,能跟碳酸钠溶液反应,应属于羧酸。

从分子中氢原子数看,烃基不饱和,使溴水褪色发生的是加成反应。

可判断分子中含有不饱和碳碳键和羧基。

答案:CH2==CHCOOH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试用)
☆补充设计☆
板书设计
3.3 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
一、乙醇1、物理性质
2、分子结构
3、化学性质(突出催化氧化反应)
4、用途
二、乙酸1、物理性质
2、分子结构
3、化学性质(突出酯化反应)
4、用途
作业设计
1、认真阅读课本,理解所学内容;
2、完成学案课时练,并总结所学内容
3、预习课本《基本营养物质》部分
教学后记
优点:
1、板书设计合理
2、讲解清晰到位,突出了结构决定性质的有机学习理念
不足与改进措施:
1、与学生互动不足
2、钠与乙醇反应实验可以交由学生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