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新版教案(全册)
初中化学全册教案(人教版)

初中化学全册教案(人教版)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1.1 化学的定义与特点学习化学的定义、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了解化学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学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如称量、溶解、过滤、蒸馏等。
掌握实验安全常识和实验规范。
1.3 化学用语学习化学元素的符号、名称及其相互关系。
掌握化学方程式、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规则。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2.1 原子与元素学习原子的结构、元素的概念。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应用。
2.2 分子与化合物学习分子的概念、化合物的组成。
掌握化学键的类型和分子间作用力。
2.3 物质的状态与变化学习物质的三态、相变及其原因。
掌握物质的化学变化及其分类。
第三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3.1 物质的性质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区分。
掌握物质的性质变化与原因。
3.2 化学反应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特点。
掌握化学反应的计量数、反应速率等概念。
3.3 溶液学习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
掌握溶液的浓度、稀释、混合等操作。
第四章:有机化合物4.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4.2 糖类与脂肪学习糖类、脂肪的性质、功能及分类。
掌握糖类、脂肪的化学反应。
4.3 蛋白质与核酸学习蛋白质、核酸的组成、性质及功能。
掌握蛋白质、核酸的化学反应及其生物意义。
第五章:化学与社会生活5.1 生活中的化学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及其原理。
掌握生活中化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5.2 化学与能源学习能源的分类、特点及利用。
掌握化学在能源开发与保护中的应用。
5.3 化学与环境保护学习环境问题的产生、危害及其解决方法。
掌握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责任。
第六章:金属与非金属6.1 金属的性质与用途学习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掌握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方法。
6.2 非金属的性质与用途学习非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掌握非金属材料如塑料、玻璃、水泥等的性质与用途。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案(全册)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案(全册)第一章:走进化学科学1.1 化学的起源和发展了解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掌握化学的发展历程理解化学的重要性1.2 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掌握实验安全常识第二章:物质的变化与分类2.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物质的变化类型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2.2 物质的分类学习物质的分类方法掌握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理解化合物和元素的区别第三章:原子和分子3.1 原子的结构学习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掌握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制原理3.2 分子的性质与结构学习分子的定义和特性掌握化学键的类型和作用理解分子的极性和非极性第四章:化合价的计算与应用4.1 化合价的概念与计算学习化合价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掌握化合价的计算规则理解化合价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4.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理解化学方程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第五章: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5.1 有机物的基本概念学习有机物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有机物的命名规则理解有机物的分类方法5.2 有机物的性质与反应学习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有机物的常见反应类型理解有机物在生活中的应用第六章:碳和碳的化合物6.1 碳原子结构与性质学习碳原子的电子排布和化学性质掌握碳的氧化物、酸、盐的性质理解碳在自然界和工业中的应用6.2 碳的氧化物学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掌握碳的氧化物的化学反应理解碳的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第七章:金属和金属化合物7.1 金属的性质和分类学习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金属的分类和特点理解金属的冶炼和应用7.2 金属的氧化物和盐学习金属的氧化物和盐的性质掌握金属的氧化物和盐的化学反应理解金属的氧化物和盐在工业中的应用第八章:酸碱盐的溶液8.1 酸碱盐的基本概念学习酸碱盐的定义和分类掌握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理解酸碱盐在溶液中的行为8.2 溶液的浓度和稀释学习溶液的浓度和稀释的计算掌握溶液的配制和稀释方法理解溶液的浓度和稀释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第九章:能量的变化与转化9.1 能量的基本概念学习能量的定义和分类掌握能量的单位和转换关系理解能量守恒定律9.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类型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计算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过程第十章:生活中的化学10.1 食物中的化学成分学习食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和作用掌握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搭配原则理解食物中的化学成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0.2 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学习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原理掌握生活中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巧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理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等。
人教版初中化学全版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全版教案
章节:化学基本概念
第一课时:化学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学内容】
1. 化学的起源;
2. 化学的发展历程;
3. 化学的定义;
4. 化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重点】
1. 化学的起源和发展;
2. 化学的定义。
【教学难点】
1. 化学的起源;
2. 化学的定义。
【教学方法】
讲授相结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引入化学的起源和发展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化学的起源和发展
1. 讲授化学的起源:人类对化学现象的认识始于古代,最初从实践中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讲授化学的发展历程:化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并在各个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
三、讲授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成分、结构、变化规律以及应用的科学。
2. 化学的研究对象:化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包括元素、化合物等。
四、总结归纳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内容,总结化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板书设计】
化学的定义:研究物质的性质、成分、结构、变化规律以及应用的科学。
【作业布置】
预习下节课内容,了解元素、化合物的概念。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化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帮助学生建立对化学的初步认识。
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教案第一章:走进化学科学1.1 化学的科学特点和分支让学生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介绍化学的主要分支,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
1.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教授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如称量、溶解、过滤、蒸馏等。
强调实验安全,让学生掌握实验室的安全规则和事故处理方法。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2.1 原子和分子的概念解释原子的定义和构成,介绍原子核和电子。
引入分子的概念,解释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并描述分子间的作用力。
2.2 元素和化合物介绍元素周期表,讲解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量和元素性质。
解释化合物的概念,介绍化合物的组成元素和化合价。
第三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3.1 物质的性质讲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反应性等。
介绍物质的分类,如纯净物、混合物、化合物等。
3.2 化学反应解释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如反应物、物、反应条件等。
介绍化学反应的类型,如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第四章:有机化学基础4.1 有机化合物的概念解释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强调有机化合物中含有碳元素。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如烷烃、烯烃、炔烃等。
4.2 常见有机化合物介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如糖类、脂肪、蛋白质、烃类等。
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如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等。
第五章:溶液与浓度5.1 溶液的概念解释溶液的定义,介绍溶液的组成,如溶剂和溶质。
讲解溶液的性质,如均一性、稳定性、透明度等。
5.2 溶液的浓度介绍溶液的浓度概念,如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
讲解如何计算溶液的浓度,并介绍浓度计算的应用。
第六章:气体的性质与制备6.1 气体的基本性质讲解气体的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可压缩、扩散等。
介绍气体的化学性质,如反应活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6.2 气体的制备与收集介绍实验室中常用气体的制备方法,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全册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1.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教学目标:了解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掌握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教学内容:物质的组成,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
1.2 原子和分子教学目标:理解原子的结构,掌握原子和分子的概念。
教学内容:原子的结构,原子和分子的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模型展示。
第二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2.1 物质的性质教学目标: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
2.2 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教学内容:化学变化的本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
第三章:氧气和燃烧3.1 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教学目标:了解氧气的性质,掌握氧气的制取方法。
教学内容:氧气的性质,氧气的制取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
3.2 燃烧和灭火教学目标:理解燃烧的条件,掌握灭火的方法。
教学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
第四章:金属和酸碱盐4.1 金属的性质和应用教学目标:了解金属的性质,掌握金属的应用。
教学内容:金属的性质,金属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
4.2 酸碱盐的性质和反应教学目标:了解酸碱盐的性质,掌握酸碱盐的反应。
教学内容:酸碱盐的性质,酸碱盐的反应。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
第五章: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5.1 有机物的概念和分类教学目标:了解有机物的概念,掌握有机物的分类。
教学内容:有机物的概念,有机物的分类。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
5.2 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目标:理解有机物的结构,掌握有机物的功能。
教学内容:有机物的结构,有机物的功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
第六章:溶液和浓度6.1 溶液的概念和组成教学目标:理解溶液的定义,掌握溶液的组成。
教学内容:溶液的定义,溶液的组成。
初中化学全册教案(人教版)

初中化学全册教案(人教版)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1.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理解化学的概念了解化学的研究对象1.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学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掌握实验安全知识1.3 物质的分类学习物质的分类方法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第二章:原子和分子2.1 原子结构学习原子的组成和结构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2.2 分子概念学习分子的定义和特性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2.3 化学键学习化学键的类型和作用理解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区别第三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3.1 物质的性质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物质的酸碱性、氧化性等概念3.2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学习酸碱反应、置换反应、化合反应等基本类型理解反应物和物之间的关系3.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第四章:有机化学基础4.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4.2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等概念4.3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应用学习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用途和作用理解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五章:化学实验技能5.1 实验操作技巧学习实验操作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掌握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5.2 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学习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理解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第六章:碳和碳的化合物6.1 碳的单质学习碳的单质形态,如金刚石、石墨和C60等理解碳的化学性质6.2 碳的氧化物学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理解碳的氧化反应6.3 碳酸盐和碳酸氢盐学习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性质和反应掌握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鉴别方法第七章:金属和金属的化合物7.1 金属的性质学习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金属的氧化还原性和活性7.2 金属的化合物学习金属的氧化物、卤化物等化合物的性质掌握金属的化合物制备方法和反应7.3 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学习金属的腐蚀原因和类型理解金属的防护方法和措施第八章:非金属和非金属的化合物8.1 非金属的性质学习非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非金属的氧化性和还原性8.2 非金属的化合物学习非金属的氧化物、卤化物等化合物的性质掌握非金属的化合物制备方法和反应8.3 非金属的用途和作用学习非金属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理解非金属的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第九章: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9.1 化学能和热能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形式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特点9.2 燃烧反应和热化学方程式学习燃烧反应的原理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掌握燃烧反应的计算方法9.3 化学电源和能量转换学习化学电源的原理和分类理解能量转换过程中的效率和损失第十章:化学与生活10.1 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学习食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和作用理解食物中的营养素和健康关系10.2 药物和化学治疗学习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理解化学治疗在医学中的应用10.3 化学与环境学习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初中化学全册教案(人教版)第十一章:溶液11.1 溶液的概念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学习溶液的制备和分离方法11.2 溶液的浓度学习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掌握溶液的配制和稀释技巧11.3 溶液的稀释和浓缩学习溶液的稀释和浓缩方法理解溶液的稀释和浓缩原理第十二章:酸碱盐12.1 酸碱盐的概念学习酸、碱、盐的定义和特点理解酸碱盐的分类和命名规则12.2 酸碱盐的反应学习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类型掌握酸碱盐反应的原理和应用12.3 酸碱盐的制备和应用学习酸碱盐的制备方法理解酸碱盐在生活中的应用第十三章:金属的活动性13.1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习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其表示方法理解金属活动性的意义和应用13.2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学习金属腐蚀的原因和类型掌握金属的防护方法和措施13.3 金属的提炼和冶炼学习金属的提炼和冶炼方法理解金属提炼和冶炼的原理和应用第十四章:有机合成材料14.1 有机合成材料的概念和分类学习有机合成材料的定义和特点理解有机合成材料的分类和命名规则14.2 有机合成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学习有机合成材料的制备方法理解有机合成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14.3 有机合成材料的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学习有机合成材料对环境的影响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第十五章:化学与生活15.1 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学习食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和作用理解营养素与健康的关系15.2 药物的化学治疗学习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掌握化学治疗在医学中的应用15.3 化学物质与环境学习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原子和分子的结构与性质3.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变化4.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5.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6. 碳和碳的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7. 金属和金属的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8. 非金属和非金属的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9.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形式和计算10. 溶液的浓度和制备方法11. 酸碱盐的反应类型和应用12.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13. 有机合成材料的制备和应用14. 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难点:1. 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化学性质的影响2. 分子的空间结构和立体化学3. 物质的复杂反应机制和动力学4. 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和反应机理5. 化学方程式的复杂计算和反应平衡6. 碳和硅的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7. 金属的提炼和冶炼方法8. 非金属的特殊反应和应用9.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和热化学方程式10. 溶液的稀释和浓缩方法11. 酸碱盐的配比和反应条件控制12. 金属腐蚀的微观机制和防护方法13. 有机合成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关系14. 化学物质对环境的长远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人教版)
目标
本教案旨在帮助九年级学生全面了解化学知识,并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案内容
第一单元:化学基础知识
- 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 元素与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 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
第二单元:物质的组成和变化
- 原子和分子的组成
- 元素的存在状态和组合方式
- 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反应
- 酸、碱和盐的特性及反应
- 速率、平衡和能量变化
第三单元:元素和化合物
- 元素及其周期表上的特征
- 阶段表和阶段规律
- 各类化合物的性质和结构
- 酸碱中和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 金属、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第四单元:化学反应
- 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速度控制因素
- 平衡反应和平衡常数
-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分类
- 燃烧和腐蚀的化学反应
- 聚合物和生物分子的化学反应
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研究效果,本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 示范实验和实物展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实践能力
- 小组合作研究,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精神
- 讨论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 多媒体教学和互动研究,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评估
为了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效果,教师将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估:
- 课堂参与和表现
- 作业和实验报告
- 小组合作和讨论贡献
- 综合测试和考试
参考资源
- 《化学全册》(人教版)
- 化学实验室设备和化学试剂。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新教材)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新教材)第一单元化学基本概念和常见实验课时1 化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 教学重点: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概念及其区别。
-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科学,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 呈现:通过图示和实例,介绍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概念及其区别,并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 实践:安排简单的实验,观察一些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并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和总结。
- 拓展:通过讲解物质分离技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混合物中的成分。
- 归纳:总结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概念及其区别,并强化学生的记忆。
- 练:布置相应的练题,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时2 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常用仪器-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常用仪器,能够正确使用仪器进行实验,并做到安全、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
- 教学重点: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常用仪器及其使用方法。
-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仪器进行实验,并安全、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
- 教学过程:- 导入:复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呈现:介绍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包括确定实验目的、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等。
- 实践:讲解常用的实验仪器及其使用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 拓展:通过讲解实验室安全常识,教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 归纳:总结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常用仪器,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操作的细节。
- 练:布置相关的练题,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 (依此类推,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编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2)意识到化学与环境、材料、能源、生命科学等之间的联系,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强烈愿望。
3)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熟悉化学的重要价值二、考点:1、化学研究的对象2、化学发展史三、学困点和易错点:1、化学发展史2、化学研究的对象五、板书设计:2六、教学反思: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二、考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三、学困点和易错点:1、物理变化和物理性质2、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3、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四、2课时五、教学活动: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2)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3)学习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2)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3)体会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3、情感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再次了解化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3)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二、考点:1、二氧化碳的特性2、氧气的检验3、蜡烛燃烧的探究、产物的检验4、蜡烛燃烧熄灭后白烟的成分5、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成分比较6、排水集气法三、学困点及易错点:1、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的区别2、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四、2课时五、教学活动:课中活动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前发生哪些变化,蜡烛燃烧火焰分几层,各层有什么特点,拿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观察;拿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把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什么?3、反应后关注对结果的解释的讨论吹灭蜡烛,观察,试着点燃白烟观察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试着写出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石蜡 + 氧气水 + 二氧化碳总结实验探究的的一般步骤、学习化学的特点[实验探究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实验探究的步骤:1、猜想与假设:对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分进行猜想2、收集证据:查阅书籍、网络资料3、实验探究:收集呼出的气体2瓶,收集空气2瓶;向两瓶不同气体中分别插入燃烧的木条,观察;向两瓶不同气体中分别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振荡向两瓶不同气体中,观察;向一片干燥的玻璃片上哈气观察先产生白烟,再燃烧,火焰分三层,内层最暗,外层最亮火柴梗由内向外,越来越黑烧杯内壁有水雾烧杯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产生白烟,白烟可以点燃石蜡蒸汽可以燃烧(反应物写在箭头左边,生成物写在右边)。
学习化学的特点:1、反应前关注物质的性质2、反应中关注物质的变化的过程3、反应后关注对结果的解释的讨论阅读教材P14,“探究”1—5段了解氧气、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猜想与假设1、2、3、…………….收集证据:1、查资料已知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越浑浊二氧化碳气体越多2、氧气可以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氧气越多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4、水蒸气遇冷会凝成液滴.现象:1、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木条慢慢熄课中活动4、得出结论:总结实验结论5、交流评价:探究实验报告书写 小结灭,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迅速熄灭说明:空气中含氧气量较多,呼出气体中含氧气量较少2、 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化不大,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空气中含二氧化碳量较少,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量 3、玻璃片上有水雾说明:呼出气体中水份较多 总结:空气中O 2含量>呼出气体中含O 2含量空气中CO 2含量<呼出气体中含CO 2含量空气中水分含量<呼出气体中含水分含量自我总结所学,查漏补缺,提出质疑课后活动整理本课题的探究活动记录, 填写实验报告复习完成课后作业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 点燃前:白色(或红色)固体,质地软,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2、 燃烧过程中:石蜡熔化,发光、放热,有少量黑烟,黄色火焰,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3、 熄灭后:冒白烟(石蜡的固体小颗粒)可以燃烧,熔化的石蜡又凝固。
反应表达式:石蜡 + 氧气 水 + 二氧化碳二、对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高。
三、实验探究的方法1、猜想与假设2、收集证据 3实验探究 4、得出结论 5、交流评价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2)了解化学实验室的规则。
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3)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相结合,讨论总结实验基本操作要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培养,并进行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的教育2)初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二、教学重点、考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三、教学难点、学困点及易错点: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四、2课时五:教学活动:六、板书设计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试管、试管夹、玻璃棒、酒精灯、胶头滴管、滴瓶、铁架台(包括铁夹和铁圈)、烧杯、量筒、二. 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三.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药品的取用1、固体药品的取用2、液体药品的取用(1) 液体的倾倒(2) 用量筒取用液体(3) 滴管的使用(二)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2.给物质加热(三)洗涤仪器(四)连接仪器装置装置气密性的检查(五)托盘天平的使用称量物放左盘,砝码放右盘.( 左物右码)七、课后反思: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 气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初步对物质进行分类 4)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变成自己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大自然、为社会进行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二、教学重点、考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物质的分类;空气中各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三、教学难点、学困点及易错点: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便能很快适应化学课的教学 四、2课时 五、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学习活动效果反馈与修正 课前活动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的准备2、指导学生长代表完成演示实验 预习学生代表完成实验的准备课中活动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一、空气的组成 汞+氧气氧化汞 2Hg +O 22HgO氧化汞汞+氧气 2HgO 2Hg+O 2↑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的1/5,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4/5阅读P26第一、二自然段,了解拉瓦锡关于空气组成的研究,了解拉瓦锡所做的实验总结拉瓦锡关于空气组成的结论 记忆文字表达式、化学方程式课中活动【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注意事项:1、红磷一定要过量,便于耗尽瓶内的氧气2、装置气密性一定要良好,防止漏气3、装置冷却后打开止水夹,防止热量、瓶内气体逸出现象:红磷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水被倒吸入集气瓶,吸进的水约占瓶子体积的1/5水被倒吸的原因:红磷燃烧耗尽瓶内的氧气,使瓶内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水被压入瓶内瓶内剩余的4/5气体主要为氮气,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白色)4P+ 5O2 2P2O5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氧气21%、氮气78%、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二、纯净物、混合物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的物质混合物: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各物质保持自己的特性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料阅读P27“实验2-1”,仔细观察图2-3了解实验注意事项,思考1、红磷为什么一定要过量 2、装置气密性为什么一定要良好 3、为什么要等到装置冷却后才打开止水夹仔细观察实验,归纳实验现象,思考:为什么水会被倒吸入集气瓶中?思考:瓶内剩余的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这种气体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请根据实验现象推断反应的文字(符号)表达式了解并记忆阅读P27倒数三、四段,了解空气的成分了解并记忆空气的成分阅读P27倒数一、二段,了解纯净物、混合物练习:P32“练习与应用”阅读P28、29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课中活动1、氧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2、氮气食品保护防腐气的要求:A、无毒无害B、价格便宜C、不与食品发生反应3、稀有气体(惰性气体)制霓虹灯四、保护空气1、三大空气污染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2、空气污染物的分类有害气体烟尘3、空气染污a汽车尾气 b工厂废气 c矿物燃烧产生的气体4、三大污染气体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 (酸雨)一氧化碳(CO)(有毒)自我总结完成课后习题总结:空气中各成份的主要用途阅读P30、31了解“保护空气、空气质量日报”自我总结,查漏补缺完成课后习题课后活动1、复习(翻看一遍教科书)2、完成课后练习复习完成课后作业六、板书设计课题1 空气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汞+氧气氧化汞氧化汞汞+氧气拉瓦锡关于空气成分的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1/5,氮气占4/52、“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1)实验的注意事项:红磷一定要过量;装置气密性一定要良好;装置冷却后打开止水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