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欧体楷书
欧阳询楷书入门教程:临摹基本笔画写法训练,太实用了

欧阳询楷书入门教程:临摹基本笔画写法训练,太实用了一、点的写法:名师书法课,交易担保,放心买,书法视频教程,满满的干货小程序欧体的点,三边的线呈弧形,这样的形态,使人觉得丰厚、有力、饱满,欧阳询说:“点如高峰之坠石。
”意思是说,点要写得厚重、峻拔、有飞动的气势。
⒈点的形:蔡邕说:“夫书肇于自然……”,因而点要写得有形可象。
一如王羲之说:“夫著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蝌蚪。
或如瓜瓣,或如栗子……。
” 宋姜夔说:“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
” 元陈绎曾说点有“偃、仰、向、背、飞、伏、立等势。
” 清冯武说:“点有尖、秃、斜、正,随字势而用之。
”⒉为什么“永”字八法中,说“点”是“侧”?宋陈思在<书苑菁华>中说:“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
口诀云:先右揭其腕,次轻蹲其锋。
取势紧则乘机顿挫,借势出之。
疾则失中,过又成俗。
夫侧锋顾右,借势而侧之,从劲轻揭潜出,务于勒也。
问曰:侧不言点而言侧,何也?论曰:谓笔锋顾右,审其势险而侧之,故名侧也。
只言点,则不明顾右无存锋向背坠墨之势。
若左顾右侧,则横敌无力。
故侧不险则失于钝,钝则芒角隐而书之神格丧矣。
笔诀云:侧者侧下其笔,使墨精暗坠,徐乃反揭,则棱利矣。
”由此可见,“侧”说的是“侧下其笔”,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惟笔软则奇怪生”的“造妙”功能。
也正是如此,点的变化也才千姿百态,无穷无尽。
细究其意,对于我们写好“点”,无疑会有很大的启发。
⒊点的写法:落笔成点,点是一画的起笔,也是一画的收笔。
王羲之说:“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
”孙过庭说:“翰不虚动,下笔有由”。
还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下笔”也就是落笔,“有由”也就是要有“意”。
俗话说“落笔生根”。
由此可见,一“点”是一点也来不得半点马虎的。
⑴、“逆入平出”、“万毫齐力”,起笔用逆锋,是为了取逆势,用笔取逆势,是在行笔前使笔锋有转折,有转折笔锋就能铺开,能铺开笔锋就能着力,而且均衡,笔锋能均衡着力,行笔也就能与纸产生磨擦,有磨擦行笔中就能如逆水行舟有涩势,笔有涩势,笔就能被掌控,笔能被我所掌控,笔也就能稳稳当当地“为我所用”;反之,就是“我为笔所用”。
欧体楷书书法欣赏

欧体楷书书法欣赏
欧体楷书书法,又称欧蒙楷书,是由欧式进口书法中的一派书法,以
欧洲常见的楷书为基础,在中国书法的手法、笔墨和表现形式上衍生出来
的一种书体。
欧体楷书的笔墨以淡雅、质朴、温柔、舒缓为主,把欧洲书
法糅合汉字大气笔墨,充满气韵,彰显出书法具有多样化文化背景的优美
之处,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空灵,轻柔,圆润,柔和,把欧洲风格的韵律
和汉字的强烈气韵很好地结合起来。
笔触宽大,充满了动感,又不失精细。
落笔婉转,给人一种清淡、自然而又充满动感的感受,体现了书法的多样性。
欧阳询的楷书基本笔画

欧阳询的楷书基本笔画(第一节)一、欧阳询简介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之一。
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欧阳询祖父欧阳颁(498~563年)曾为南梁直阁将军,父欧阳纥曾任南陈广州刺史和左卫将军等职。
因举兵反陈失败被杀,并株连家族。
欧阳询因年幼幸免于难,被父亲好友收养。
欧阳询聪敏勤学,涉猎经史,博闻强记。
隋朝时,欧阳询曾官至太常博士。
因与李渊交好,在大唐盛世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也称“欧阳率更”。
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
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
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他的字有多人评论。
二、欧阳询的楷书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唐代碑刻。
公元632年镌立于麟游(今属陕西)。
魏徵撰文,欧阳询正书。
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
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图片当代书法家田英章临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三、楷书的基本笔画横、竖、撇、捺、点、钩、提、转折是楷书的8种基本笔画。
四、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
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五、横画的写法1、长横的写法2、短横的写法3、中横的写法4、尖横的写法(第二节)撇画和捺画的写法一、撇画的写法1、长撇的写法2、短撇的写法3、竖撇的写法4、尖头撇(兰叶撇)的写法撇画书写示范5、带撇画的字的练习带撇画字的书写示范二、捺画的写法1、长捺的写法2、平捺的写法3、反捺的写法捺画的书写示范4、带捺画的字的练习带捺画字的书写示范(第三节)一、点画的写法1、右点的写法2、左点的写法3、撇点的写法4、挑点的写法5、仰点的写法6、竖点的写法7、横点的写法点画的书写示范二、带点画字的练习。
欧体楷书基本笔画

欧体楷书基本笔画欧体楷书是一种汲取了欧洲书法艺术精髓并融合了中国传统楷书的一种书写风格。
它充分体现了西方书法的自由、开放和个性化特点,同时又保留了中国楷书的工整、稳健和端庄之美。
在欧体楷书中,基本笔画的准确与规范是书写的基础,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欧体楷书的基本笔画。
一、横横是欧体楷书中最常用的笔画之一,它的用法非常灵活。
横笔划通常从左到右,并且笔势要流畅,一般笔画应该是横拉长一些,尾部稍微有一点回升。
横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横的位置要水平稳定,不能有明显的倾斜。
二、竖竖是欧体楷书中的另一个基本笔画。
它的上下位置也要保持稳定,不能有明显的上下浮动。
竖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竖笔尾的位置要稍微高于笔尖的位置,这样可以给人一种笔尖向上的感觉。
竖笔划的粗细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但是整体上要保持一致。
三、撇撇是欧体楷书中一种向左下方倾斜的笔画。
它的起始位置要稍微高于基线,并且需要注意的是,撇的顶部要比底部稍粗一些。
撇的笔划要顺滑流畅,不宜急促,也不宜过慢。
在撇的笔画中,尽量保持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样可以增加字体的美感。
四、捺捺是欧体楷书中一种向右下方倾斜的笔画。
它的起始位置与撇的位置相同,稍微高于基线。
捺的笔划要沉稳有力,既要保持笔划的粗细一致,也要注意笔尖的位置与基线的关系。
捺的结束要自然而然地与撇的起始相连,使整个字体看起来连贯流畅。
五、点点是欧体楷书中最简单的一种笔画,它的作用非常重要。
点的位置要准确,不能偏离所定的位置。
点的形状要圆润饱满,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
点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但是需要保持一致。
除了这些基本的笔画之外,在欧体楷书中还有许多特殊的笔画和组合笔画,它们的运用可以使字体更加丰富多样。
在书写欧体楷书时,除了掌握这些基本笔画之外,还需要注意字形的整体平衡与结构的合理性。
欧体楷书追求的是一种美的呈现,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字形书写。
总之,欧体楷书基本笔画的掌握对于欧体楷书的书写是非常重要的。
欧体1、简介、运笔(楷书教学课件)

2、快慢交替,行顿结合:
• 行笔快慢是产生 节奏感的主要因素 之一。须使行笔快 慢交替,行笔顿笔 结合;收放富有韵 致,顺畅而不轻滑。 • 欧书笔画运笔沉 稳,绝无飘浮圆滑 之感,运笔时尤其 要在笔画的起收转 折处把握好顿笔。
3、方圆曲直,刚柔相济:
运笔有方有圆、 有直有曲,才能 力美共存。不可 过分追求棱角, 一味的将笔画的 起收笔都作刀切 处理,要注意方 圆结合。
《九成宫醴泉铭 》结体特点:
1、左右背势,体态颀长。 • 欧字结体多取敛势, 竖多左右相背, 细腰瘦健,中宫稍紧凑,而上下则多伸头 露足,“若春笋之抽寒谷”,体势显得瘦 硬清寒又洒脱灵动。
2、形敛势放,舒活开张。 • 该碑虽主体收敛却不乏舒放之势,字 中多以长横或长竖、长捺、鹅浮钩等主笔 拉长取势(尤向右扩展较长),中宫间距、 留白适宜,结体紧而不拘。
总之,欧书虽用笔方折 瘦劲,结构紧束峻宕,但 却内含秀骨,笔势舒张, 临习时切勿夸张失度,专 事方劲,一味紧束,导致 刻板生硬,有骨无肉。而 要险润融合,方圆兼施, 收放得势,把握好“摹形” 与“写神”的切合点,努 力做到“形神兼备”。
二、楷书基本运笔方法 (一)、讲究节奏 追求变化
运笔讲节奏,最戒匀无变; 提按别轻重,行顿有快慢; 方折辅以圆,直有曲笔伴; 瘦劲透秀润,方健寓婉转。
歌诀
欧阳询(557年——641 年),潭州临湘(今湖南长 沙)人,是书法史上的“初 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 褚遂良、薛稷)和“楷书四 大家”(欧阳询、颜真卿、 柳公权、赵孟頫)之一。其 对楷书结构的研究、整理, 奠定了唐代书法理论的基础, 促 使 了 楷 书 由 “ 尚 意 ” 到 欧阳询 · 唐 “尚法”书风的转变,确立 了唐楷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欧体楷书笔画临摹字帖(第1-6页).

左点:幽锋起笔• I帧势偏左下行.由轻渐匝按笔.回锋收笔
第2页
餾点:顺势落笔(可以露锋).向右卜方顿笔成例状.回锋收笔.呈腹平背圆Z状。
斜长点:顺锋起笔向右卜按笔.转笔向F.向上回锋收笔•
右点:顺锋起笔向右卜•按笔.然百回带藏锋收笔。
第]页
■wt露锋起笔・仃卜•稍顿.挫笔向左下■岀.注盘此点宁短勿长.
\\
\ \
.
:
\\
\
\
\
\
第3页
挑点:谍锋起笔•顺势卜换•回锋挫笔.提笔挑出。
第4页
长横:逆锋向左上角起笔.折锋向卜作如提笔向右行笔.转锋匕昂稍住•向右卜作顿®左回锋提收。
注盘有一定斜度。
第5页。
[欧阳询楷书入门教程]楷書入门教程【1
![[欧阳询楷书入门教程]楷書入门教程【1](https://img.taocdn.com/s3/m/bcfe3951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5.png)
[欧阳询楷书⼊门教程]楷書⼊门教程【1篇⼀ : 楷書⼊门教程【1-8讲】⽑笔楷书⼊门教程第⼀讲书写姿势与执笔⽅法学书者⾸先应摆好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掌握正确的执笔⽅法。
这不仅关系到今后能否练好字,⽽且关系到书写者的⾝体健康。
⼀、书写姿势⽑笔的书写姿势主要有两种:⼀是坐书姿势,⼀是⽴书姿势。
前者主要在书写字径不⼤的字和幅⾯不⼤的作品时采⽤,后者⼀般⽤于书写字径较⼤的字和⼤幅作品时采⽤。
(⼀)坐书姿势正确的坐书姿势,可以概括为⼋个字: 头正、⾝直、臂开、⾜安,1.臂开关键是两臂⾃然撑开,⼤⼩臂夹⾓⾄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关节能轻松和谐地配合,⾝体的⼒量可以畅通地传到笔尖;2.⾝直要做到以上要求,⾝⼦就要尽量坐正、坐直。
胸⼝离桌沿的距离约在3⼨左右(根据所写字的⼤⼩适当调节距离的远近)。
不可紧贴桌⾯或弯腰驼背;3.头正头部端正,略向前俯。
不能歪斜,以保证视⾓的适度,眼睛与纸⾯距离⼤致保持在30— 40厘⽶。
左⼿边按纸,边调节纸的位置,使正在写的字始终在眼和⼿的最佳范围内。
4.⾜安两脚⾃然平放,屈腿平落。
两脚平⾏或略有前后,双腿不可交叉(俗称为⼆郎腿)。
(⼆)⽴书姿势⽴书姿势是为了悬腕运转灵活,同时由于居⾼临下,视⾓开阔,便于统观全局,掌握章法布⽩。
⽴书姿势的具体要求为:两脚稍微分开,⼀脚略向前,保持好⾝体的平衡,上⾝略向前俯,腰微躬,距离不宜过远,左⼿按纸,右⼿悬腕悬肘书写。
值得注意的是,桌⾯不应太低,以免弯腰过度,容易疲劳。
⼆、执笔⽅法古⼈⼗分重视执笔⽅法,认为“凡学书字,先学执笔”。
古⼈的执笔⽅法很多,如捻管法、握管法、拔镫法、三指法、五指法等。
对执笔的松紧也意见不⼀。
王羲之主张执笔要紧,执笔紧⽅能贯⼒于笔端。
苏东坡主张虚⽽宽,即执笔要松,这样便于转动笔杆。
其实“紧”与“松”是既对⽴⼜统⼀的⽭盾的两个⽅⾯。
执笔是为了很好的运笔,所以“紧”是指要能很好地驾驭笔锋,不让其飘滑⽆⼒,“松”是指⼿中的笔运转灵活,笔锋能随⼼所欲地变化,字才有韵味。
第一章 欧体楷书

第一章:笔法笔法,简言之就是用笔写字的方法,扼要制胜的技巧,力求通过恰当的方法而表现出理想的艺术效果的方法.初学者往往凭着写钢笔宇的经验来写毛笔字,用笔直来直去,不讲究轻重、缓急、藏锋、露锋,写出来的字就像木棒搭起来的,这就是不懂得用笔的结果。
可见笔法是书法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第一节、起笔行笔收笔起笔、行笔收笔是指书写一种点画笔锋运动的全过程,写任何一种点画都要经过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所谓逆人、涩行、紧收便是这三种用笔方法的要诀。
起笔要逆人,即逆锋起笔,欲右先左,欲下先上。
即使写露锋起笔的点画,也应该凌空取逆势落笔。
像跳远欲进先退,像拳击欲伸先缩,这样用笔格外有力。
书法最忌顺笔平拖,直来直去。
行笔要涩行。
所谓涩行即是书写者人为地制造一种阻碍笔锋运行的力量,同时又克服这种力量而前行。
古人把这种笔法形象地比喻为屋漏痕。
如果锋浮纸面,信笔而过,则墨不入纸,点画流滑无力。
收笔要紧收,即回锋紧裹收笔,也就是指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收笔方法。
写竖画时笔到尽处,将笔锋向上回缩收笔;写横画时,往右行笔,写到尽处,应将笔锋向左回收。
这样笔画含蓄、浑厚有力。
第二节、提笔按笔提笔与按笔相对而言,指在垂直方向由下向上用笔的动作。
提笔写出来的点画线条比较细匀。
提按是笔锋在垂直方向作上下运动。
书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按变化的过程,笔锋在纸上运行时,一直是提与按快速度的交递进行着,用笔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才提便按,才按便提。
再加上轻重缓急的丰富变化,这样写出来的点画才具有了生命的活力,而产生出活生生的形象,神采与韵味。
刘熙载《艺概。
书概》说: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
这里指出在运笔过程中提按的连续性和必要性。
又说:提按尤当于起笔处,提提尤当于止笔处。
这是说,在起笔处其按表现得更为明显,在止笔处其提尤易辨识。
又云:书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
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
这是对提按表现技巧和轻重表现效果的辩证认识,即太重则滞,太轻则飘、滑、薄、弱,所以才要求做到运笔重处正须飞提,运笔轻处正须实按,亦即按中有提、提中有按的对立而统一的原则,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所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也是说按中要有提,才能使点画不至于僵、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笔法笔法,简言之就是用笔写字的方法,扼要制胜的技巧,力求通过恰当的方法而表现出理想的艺术效果的方法.初学者往往凭着写钢笔宇的经验来写毛笔字,用笔直来直去,不讲究轻重、缓急、藏锋、露锋,写出来的字就像木棒搭起来的,这就是不懂得用笔的结果。
可见笔法是书法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第一节、起笔行笔收笔起笔、行笔收笔是指书写一种点画笔锋运动的全过程,写任何一种点画都要经过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所谓逆人、涩行、紧收便是这三种用笔方法的要诀。
起笔要逆人,即逆锋起笔,欲右先左,欲下先上。
即使写露锋起笔的点画,也应该凌空取逆势落笔。
像跳远欲进先退,像拳击欲伸先缩,这样用笔格外有力。
书法最忌顺笔平拖,直来直去。
行笔要涩行。
所谓涩行即是书写者人为地制造一种阻碍笔锋运行的力量,同时又克服这种力量而前行。
古人把这种笔法形象地比喻为屋漏痕。
如果锋浮纸面,信笔而过,则墨不入纸,点画流滑无力。
收笔要紧收,即回锋紧裹收笔,也就是指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收笔方法。
写竖画时笔到尽处,将笔锋向上回缩收笔;写横画时,往右行笔,写到尽处,应将笔锋向左回收。
这样笔画含蓄、浑厚有力。
第二节、提笔按笔提笔与按笔相对而言,指在垂直方向由下向上用笔的动作。
提笔写出来的点画线条比较细匀。
提按是笔锋在垂直方向作上下运动。
书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按变化的过程,笔锋在纸上运行时,一直是提与按快速度的交递进行着,用笔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才提便按,才按便提。
再加上轻重缓急的丰富变化,这样写出来的点画才具有了生命的活力,而产生出活生生的形象,神采与韵味。
刘熙载《艺概。
书概》说: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
这里指出在运笔过程中提按的连续性和必要性。
又说:提按尤当于起笔处,提提尤当于止笔处。
这是说,在起笔处其按表现得更为明显,在止笔处其提尤易辨识。
又云:书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
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
这是对提按表现技巧和轻重表现效果的辩证认识,即太重则滞,太轻则飘、滑、薄、弱,所以才要求做到运笔重处正须飞提,运笔轻处正须实按,亦即按中有提、提中有按的对立而统一的原则,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所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也是说按中要有提,才能使点画不至于僵、滞。
在具体的书写实践中,提与按这两种技巧相较,其按较易于掌握,难在提上。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
又说: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
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
这里说的正是提按的要领,即必须运通身之力于腕部,以强腕运其笔,方能随心所欲,产生其干变万化,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所谓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正是指未能做到提得笔起,以至于为笔所累,这正是不能达到挥洒自如、为所欲为的原因。
第三节、转笔折笔转笔,不是转动笔管,而是指笔锋作旋转运动。
在起笔、行笔、收笔的转折处,笔不停驻,用力均匀,顺势转锋,写出没有方折棱角的点画。
折笔,同转锋的运动形式差不多,只是在起、行、收的转折处,要顿笔折锋,写出方整刚劲,锋芒棱角的点画。
转笔、折笔是改变笔锋运行方向的两种旋转运动形式。
转以成圆,折以成方,转锋成圆笔,折锋成方笔。
圆笔点画不露棱角;方笔点画方正,棱角分明。
方笔属于外拓,其基本要领是竖画横下,横画竖下,起笔欲陡峻,行笔欲充实,驻笔欲峭拔。
且一定要做到逆人平出,回锋应力足、气满,才能使线条浑厚、沉着;圆笔关键在于起笔时,亦即绞锋人纸着力,行笔中含,收笔宜急不宜缓。
方笔与圆笔的主要区别在于:方笔宜顿而善翻,圆笔宜提而必绞。
在实际操作中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因果,互为补充,或起笔方而行笔圆,或外方而内圆,或笔方而字圆,或字方而笔圆,或体方而局圆,其实远不止这些,姜夔《续书谱》说得好: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应之以方,斯为妙矣。
用笔须有转折之妙。
点画当以方圆兼备为佳。
第四节、中锋侧锋中锋,从来论书者,皆主张笔笔中锋,究其根本,所谓中锋,就是在行笔过程中,正如蔡邕《九势》所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从篆、隶、楷、行、草各体书法以及历史上各个书家的表现技巧来看,确以运用中锋为主,特别是篆书全用中锋。
因此,中锋运笔,可以说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基础笔法。
在具体实践中,不论提、按、起、倒、转折,令笔锋常在点画中行,亦即中锋运笔,这固然是好的。
但是在实际的创作中,其作品中呈现出的形、神、意趣、情采,都是靠灵活多变、非常自然的运笔体现出来的。
因此,实际上笔锋是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地保持在笔画的正中间轨道上的,书者只是凭感觉有意无意地控制着这支笔,令其基本上保持着中锋行笔,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常”,笔笔中锋的真正含义。
所以任何事物,都不可机械认识和理解,只有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才可能有正确的运用。
常言:正以立骨,偏以取姿,随心所欲,千变万化,方为正旨。
因此,对那种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且笔曲折处亦无偏侧的说法,劝君不必极究。
中锋运笔所产生的效果是:点画或浑凝圆劲,具有立体感,或秀逸含蓄,耐人寻味。
古人所谓似锥画沙即是对些形象的比喻。
侧锋,亦称偏锋指行笔时,笔锋斜出的笔势,即笔锋偏在点画一侧,或由侧而归中,或由中而转侧,或一侧到底,写出来的点画跌宕多姿,富有变化。
行草作品中常见这种笔法。
若掌握不好则会出现力薄、气弱,缺乏含蓄的病态。
中锋、侧锋是互相依赖而并存的两种基本笔法,没有侧锋,也就无所谓中锋。
但历来多强调中锋,力避侧锋,甚至要求笔笔中锋,并把侧锋看成败笔。
可是在实际用笔过程中,往往难于达到这样的要求。
特别是行笔速度较快的行草书更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再从书写效果来看,观历代书法各家墨迹,其耐人寻味者往住正是于中锋、侧锋的对比运用.因而我们觉得过份强调中锋面完全排斥侧锋,未免失于偏颇.商承柞教授也认为强调中锋这禁区,应予打破。
第四节、藏锋露锋藏锋,就是写出的点酉,藏头护尾,不露锋芒,笔锋包藏在点画之中,即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
笔正则锋藏。
藏锋用锋须注意笔管要正。
藏锋以包其气,给人以含蓄、遒劲,精神内含的感觉.露锋.是描写出的点画笔锋外露,如撇、捺、钩、提的收笔处均屑露锋.行草中点画之间的字或行间的起承往往要运用露蜂来显示.书法创作,尤其在忘情状态下的纵横驰骋,无拘无束的任意挥洒中,为使作品气韵气动、自然连贯,作为一个有修养的书家,他的注意力自然地、更多地集中在整个作品的情调和意境的表现上,不斤斤计较技巧上的中、侧、藏、露、虚,实,因此才在作品中呈现出字里行间,承上启下左呼右应,顾盼有情的自然超逸,优雅动人的情采和神韵.姜夔《续书谱》说: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玉器的楞角).藏则体不精神.说明露锋、藏锋要用得得法,该藏则藏,诙露则露,藏得巧妙.露得恰当,这样写出来的字就圆转刚劲,饱满生神.第五节、疾笔迟笔疾与迟,是形成不同风格和产生节奏、韵律变化的主要因素。
在实际运用中,二者不可偏废。
落笔迟重取其妍美,急速方能流畅、遒劲,所以运笔的迟与速,须作有机配合,方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若一味迟重,则失却神气,一味急速,则失却形势,王羲之《书论》说: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 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宜迟,何也? 心是箭锋,惰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
又说:每书欲十迟五急。
清宋曹《书法约言》说:迟则生妍而姿态毋媚.逮则生骨而筋络勿牵.能逮而遒,故以取神,应迟不迟,反觉失势。
一般来说,学书之韧,运笔宜迟,待熟练后,应逐渐加快运笔,基本功主要用在急与重上,只有这样才能急不飘,重不轻,以至达到旷心所欲,运用自如的境地。
为了更好地理解疾与迟,我们还须引入疾涩淹留,从不同的视角加深对疾与迟的认识。
疾涩:疾不等于急,快速行笔并非疾运从疾风吹劲草我们当可以加探理解.即在起伏行笔当中要做到急而有力亦即以沉劲之力送出。
涩指涩势.是说笔毫行处墨要留得住,又非停滞不前,行笔既急既劲且沉,一个涩字则是核心,一个涩字则是疾的根本。
前人用如撑上水船,用尽力气,仍在逆处来喻比甚觉恰当.刘熙载《艺概。
书概》中也有与此大致相同的说法,他说: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逆力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面自涩矣。
汉蔡邕《九势》说的更为具体:疾势出于啄礴(见永字八法之中)涩势在于紧驶战行之法。
蔡邕可谓真知疾涩运笔之法者,其永字八种点画中,其啄叫疾不能峻,其耀叫疾而不能利,其努叫疾运不能峻挺劲健。
疾涩,诚运笔之重要法则,非运通身之力于毫端者不可达此.运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正是疾与涩的产儿.疾涩的表现大旨在遒,在重,逆则紧,逆则劲,尤在精稳沉着.包世臣《艺舟双揖》云: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
此中尚可参得疾涩之法,施于点画,则棱侧紧峭,如摧锋罐石,斩钉截铁.施之于字书之间,则风格峻媚.行草书尤重此法,其断续顾盼,转折分明。
淹留:《尔雅,释沽》云:淹.留久也。
淹留,指行笔过程中要留得住,亦即步步为首,宋曹《书法约言》云,能遒不遒是谓淹留,能留不留,方能劲疾,也就是落笔沉劲,行笔含蓄之意.所谓疾势涩笔,草情隶韵,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含刚劲于婀娜,其涩笔隶韵虚和婀娜,都是留得住笔的结果,其韵味自佳美.行笔之法,无非是行处留,留处行不滞不执,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与物凝碍,不得淹插(唐岱《绘事发徽》则结病生,此非淹留之意。
欲留不留,则事直无韵,乏含蓄探稳之意).周星莲《临池管见》云:剩急不留,其病在滑,含蓄蕴藉,则意昧深长,耐人寻味.放纵则住住是一揽无余,无回味和遁寻的余地.所以,书当造乎自然,不可信笔亦不可太矜意.淹留劲疾总当恰意而行,过与不及皆是病.第六节、铺毫裹锋铺毫:即指在运笔过程中笔毫平铺纸上,达到万毫齐力的效果.如此写出的点画具有雄豪奋发的美感.清包世臣《艺舟双揖》说:吴江吴育山子,其言日:吾子书专用笔尖直下,以墨裹锋,不假力于副毫,自以为藏锋内转,只形薄怯。
凡下笔须使笔毫平铺纸上,乃四面圆足.此少温篆法,书家真秘密语也。
包世臣主张笔毫平铺纸上是对的,但对裹锋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裹蜂,不假力副毫,自以为藏锋内转,只形薄怯。
这种认识是有片面性的,实际上,裹锋是主副毫绞在一起,副毫仍在起作用,其薄怯因为力度不够造成的,并非是裹锋运笔所致,即如包世臣所说笔毫平铺纸上,力度不够,也同样会产生只形薄怯的效果.古今大家.都是善于运用裹锋和铺毫的能手,二者实不可偏废。
裹锋:是与铺毫相对而言的一种运笔技巧,即在起笔时绞锋入纸(逆人),紧接着提笔运行,在行笔过程中,有的将毫铺开,此即铺毫,有的继续旋绞运行( 此时笔在手中自然地随着需要转动),如此写出的点画具有沉凝浑劲的感觉.我见古人书,确有此法.清包世臣《艺舟双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