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和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醉翁亭记》初二语文教案及练习题答案

《醉翁亭记》初二语文教案及练习题答案

《醉翁亭记》初二语文教案及练习题答案教学目标:一.积累文言词汇二. 体会欧阳修在美景中寄寓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 趣味导入:六一居士(欧阳修的号)的由来:欧阳修自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由棋一局,常置酒一壶,再加醉翁一个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州太守。

第二年,写了本文。

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二.疏通文字:听配乐朗读。

正音并解释加点:1.林壑尤美 ( )2.名之者谁?( )3.翼然临于泉上者( )4、饮少辄醉( )5. 在乎山水之间也。

(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 )7.负者歌于途( )8.提携( )( )9. 筹交错( )10.颓然乎其间者( )三.诵读感知:(一)自由朗读课文。

1.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1)陈述 (2)肯定 (3)感叹(用于直抒胸)。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2.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

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

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二)把握结构。

第一部分(1)醉翁亭地理位置及名字的由来(琅琊山间、酿泉边上)第二部分(2)山间朝暮四季景色第三部分(3、4)太守与民同醉同乐的情景(三)分各部分层次,领会全文主旨:第一部分:介绍景点——醉翁亭地理位置及名字的由来1.分两层:第一层写地理位置:环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酿泉→醉翁亭;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醉翁→“醉翁之意”(题眼,主线)。

《醉翁亭记》 教案

《醉翁亭记》 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之乐”等。

(3)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例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和记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智慧,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如倒装句、省略句等。

(2)对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及其文学地位。

(2)引发学生对《醉翁亭记》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醉翁亭记》,理解文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难句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示范:(1)教师对文中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讲解和示范。

(2)针对文中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和翻译。

5. 练习与巩固:(1)学生进行朗读和默写练习。

(2)学生尝试运用文中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2. 总结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以“山水之乐”为主题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醉翁亭记》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3.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是否得到提升,对文中智慧的理解和吸收程度如何。

欧阳修《醉翁亭记》教案

欧阳修《醉翁亭记》教案

欧阳修《醉翁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技巧和写作风格。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2.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2 重点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3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分析。

三、教学难点3.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习俗的理解。

3.2 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4.1 教材《醉翁亭记》。

4.2 相关参考资料。

4.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引入话题,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及其作品《醉翁亭记》。

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引起学习兴趣。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学习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5.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解析课文内容,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示例讲解。

5.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艺术特色和写作风格。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5.5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学生互相批改,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

5.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练习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6.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阅读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反思6.1 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方面。

《醉翁亭记》教案三篇

《醉翁亭记》教案三篇

《醉翁亭记》教案三篇篇一:教学设想:《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

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壑()琅琊()潺()酿()僧()辄()霏()暝()朝()而往伛偻()洌()蔌()射者中()弈()觥筹()翳()△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

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

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自学能力。

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集体解决疑难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

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在乎”、“与民同乐”等。

(3)掌握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偶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3)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对文言文文化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淡泊名利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 掌握《醉翁亭记》的文意和作者的观点。

2. 理解文中的修辞手法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

2. 文中某些长句的理解和翻译。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

3. 采用合作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引入《醉翁亭记》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和句子的理解问题。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分析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文中的难点问题。

5.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中的观点,探讨作者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观。

6.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合作学习的表现等,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并给予指导。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醉翁亭记》的学习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教学案及阅读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教学案及阅读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C.本文除第一段,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 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D.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 景。
12.课文中的“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请联系课文第一段分析作者这样修改 的原因。(4 分)
吗?为什么?6.这些景观中谁是主景? 明 解决。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
确:醉翁亭 7.作者怎样引出主角醉翁亭的?? 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
8.学生逐句翻译后半部分,教师点拨。9.提 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
问:这一部分交待了什么?
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
10.如何交待的?先?后?
)(3 分) 翼:翅膀
B. 得之心而寓.之酒
C.树林阴翳. 也
乐:以……为乐
翳:遮盖
D.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在乎.山水之间也 王侯将
相宁有种乎. C.至于负者.歌于途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D.醒能述以.文者
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教学案


星期


醉翁亭记 第1课时
课型
计划 课时

知识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价值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的脉络,理解文章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本文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领悟及表达能力。

醉翁亭记教案(7篇

醉翁亭记教案(7篇

醉翁亭记教案(7篇教学目的及要求:1、题解,了解本文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根底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留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根底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留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题解,了解本文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一、题解,了解本文及写作背景:1、: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闻名文学家、史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首领,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写作背景:写于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欧阳修渥衬瓯槐幔?送臼猓??槐?萼堤荆??且曰??奶?鹊焙盟?牡胤焦伲??傩瞻焓隆3?莘绻庑憷觯?费粜薇慵那樯剿??允?谱杂椋?朊裢?郑?涯谛牡囊钟粞谘乖谏剿?胧?浦?种?小?3、出处: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识课文内容:1、生字: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滁壑琅琊潺酿辄fēi míng huì yǔ lǚ liè yáo霏暝晦伛偻洌肴sù hān yì gōng chóu yì蔌酣弈觥筹翳2、重点词: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密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⑤野芳发而暗香:香花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⑨觥筹交叉:酒杯;酒筹三、朗读课文,留意句中停顿。

其次课时阅读理解课教学目的及要求:在把握重点字词含义的根底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教学过程:一、第一段:1、朗读,留意句中停顿。

《醉翁亭记》教学案参考答案

《醉翁亭记》教学案参考答案

《醉翁亭记》教学案参考答案《醉翁亭记》教学案参考答案第一课时1、《醉翁亭记》文言文积累卡示例:文言文积累卡编号:苏9上21册P198页课题《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朝代北宋文体游记散文文化常识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号醉翁、六一居士积累时间 2012/9/19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在山上) 2名之者谁?(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3杂然而前陈者(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4太守之乐1其乐2也(乐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乐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乐趣)5朝而往,暮而归(朝,暮,时间名词作状语,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边接,早晨,傍晚)3古今异义1佳木秀而阴(秀,古义,草木茂盛;今义,清秀,优异)2筹交错(筹,古义,酒筹;今义,筹备,筹划)3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意趣,情趣;今义,意思,意义)4一词多义 1号:1取号,“故自号曰醉翁也”;2号哭,“号呼而转徒” 2霏:1雾气,“日出而林霏开”;2雨(或雪)密的样子,“雨霏霏” 3名:1命名,“名之者谁”;2名字,“卷卷有爷名” 4归:1聚拢,云归而岩穴暝;2回家,太守归而宾客从也;3归依,一道,吾谁与归5乐:1乐趣,山水之乐;2以……为乐,乐其乐也;3欢乐,人之从太守游而乐6而:1表并列,蔚然而深秀者;而年又最高;野芳发而幽香;溪深而鱼肥;2表顺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3表顺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4表修饰,朝而往,暮而归;5表转折,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5特殊句式1疑问性判断句式,……谁?译“……是谁呀?”,作亭者谁?2省略句,省略介词,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6重点语句积累、译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也,酿泉也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5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7杂然而前陈者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也,太守醉也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第二课时二、(一)1、(1)(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 (2) (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3)(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醉在内心深知的乐趣) (4)(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 (5)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件顺序叙议结合顺序) 3、(1)山—水—亭—名—太守(2)朝—暮—春—夏—秋—冬(3)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4)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三、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宴酣之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醒能同其乐…… 2、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第三课时二、1、醉翁亭秀美风光的描写,对游人之乐的叙述,美好山川的热爱,与民同乐的情怀2、陶醉于自然山水乐,为州人的和平生活而乐,为自己治的政绩而乐3、(1)21 (2)示例: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阴…… 三、课堂练习答案庄子与惠子游于梁注释1.梁:水的桥上,水名,在现在安凤阳 2.从容:悠闲自得 2.(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 3. 是:这 4.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5. 全:完全,确定是 6. 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循:顺着其,话题本:最初7.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云者:如此如此安,怎么;哪里8.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译文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让我们从头说,你开始问我‘你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水的桥上知道的” 18.(2分)(1)牵扶,领;(2)大声说话、喊叫;(3)悠闲自得;(4)依照,按照说明:此题2分,每小题0.5分19.(2分)(1)到溪边钓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甜而酒水清(1分);(2)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1分)? 说明:每句1分,大意正确即可20.(2分)【A段】游人乐太守也乐其乐或者与民同乐(1分)【B段】庄子乐则在庄子看来水中游鱼也乐(1分) 说明:一空1分,意近即可21.(2分)示倒:把别人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用自己的快乐去发现生活中的快乐说明:围绕两段文字的“乐”,发表自己的看法,内容正确即可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然有声①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中,读而心慕焉修始在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③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④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碎耳”(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在废书箱里得到唐代韩愈的遗稿,一边细细阅读,一边心中暗暗思慕修(欧阳修)当初在州,号“醉翁”,晚年改为六一居士天生刚毅,见义勇为,就算眼前是机关陷阱,也不惜触发多次被贬官流放,志向依然不改刚被贬到夷陵的时候,没有消遣的地方,就拿来以前的案件档案反复察看,发现里边冤假错案不计其数,于是仰天长叹说:“边远人稀的小城尚且是这样,天下的(冤假错案)就可想而知了”从此,遇到案件就不敢大意了有求学的人请求会见,欧阳修与他们交谈,从来不谈文章,直说政事,说文章只能用来修身养性,政事才是根本凡是去作过官的地方,没有杰出的政绩,不追求声誉,政策宽松不扰民,所以到过的地方人民都认为他平易近人有人问他:“您治理地方政策宽松简明但办事从不拖拉不理,为什么呢?”他回答说:“把放纵当成宽松,把简陋当成简明,那么政事酒会得不到及时处理因而人民受苦,我所说的宽松,是为了不苛刻武断;简明,是为了不琐罢了”9.(1)就(2)改变,更换(3)即使(4)有人10.(欧阳修)在一个废书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留下地书稿,读后对韩愈十分仰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教案和习题及答案醉翁亭记预习提示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朝______家______家。

2、下列加粗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琅琊(yá)饮少辄醉(zhé)b、林霏开(fēi)云归而岩穴暝(míng)c、山肴野蔌(yáo)晦明变化者(huì)d、树林阴翳(yì)水声潺潺(chá)3、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行者休于树。

(出家而未经剃度的佛教徒)b、野芳发而幽香。

(香花)c、蔚然而深秀者。

(茂盛的样子)d、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4、按要求默写课文原句或原词:⑴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⑵文中描写山间的四时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⑶《醉翁亭记》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

⑷文中写朝暮之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⑸贯穿文章主线的词是_____________。

⑹文中文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5、指出加粗字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a、管夷吾举于士。

b、多会于此。

c、行者休于树。

d、达于汉阴。

6、指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a、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的翅膀似的,面对着泉水上边。

b、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面临着泉水上边。

c、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的翅膀似的,高踞在泉水上边。

d、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

7、本文写景的主要作用是()a、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b、表现琅琊山的胜景。

c、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d、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作铺垫,表现作者山水之乐。

8、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环滁皆山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9、下面加粗的“而”字表修饰的一项是()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b、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d、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10、你认为“太守醉”的“醉”字有哪些丰富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会翻译文言文。

5、理解欧阳修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

学习重、难点: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构想:】1、对文章字词的学习,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2、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背诵全文。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作者笔下,滁州琅琊山间醉翁亭周围早晚、四时的景色美不胜收;字里行间展露了作者在政治上遭遇坎坷而情怀旷达,保持善良美好的政治理想的胸襟。

本篇文字优美,琅琅上口,悦耳怡人。

共8页,当前第1页12345678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

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

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要引导学生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

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这些名句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并理解其蕴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

“庆历四年”。

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生: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师:非常正确。

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

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

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知道一点常识:1、简介作者:《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

24岁考取进土,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

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

主张文章应。

明道”,致用,是北来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

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

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阳修作品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

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

“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第二课时一、研读课文:思考回答:(一)、全文四段,各段写什么?(二)、本文描写景物采用了哪些方法?文中的写景主要起什么作用?(三)、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其中有什么是值得肯定的?(提示:逐句逐段分析课文)第一段:1、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一段:朗读前提出要求:在懂得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第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2、理解词语、句子:“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共8页,当前第3页12345678“也”:表陈述。

“壑”:山谷。

“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而”:并且。

“深秀”:幽深秀丽。

“者”:的,这里指地方,山。

“山”:名词活用作状语。

意为沿着山路。

“潺潺”:象声词,水声。

“而”表并列。

“于”:从。

“回”:回环。

“翼然”像鸟儿张开双翅的样子。

“临”:临居。

“于”:在。

“者”:表示定语后置,此句之意即“有翼然临于泉上之亭”。

“作”:建造。

“者”:的,的人。

“也”:表肯定。

“名”:定名。

“太守自谓也”: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它。

“于”:到。

“辄”:总是,就。

“曰”:称为。

“意”:意思,意趣。

“乎”:于。

“也”:表感叹。

“而”;表承接。

3、理解内容:(1)第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明确: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2)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明确: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第2段1、全班同学齐读第二段:齐读前提出要求:在懂得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第二段包含几层意思?”2、理解词语、句子:“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螟,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若夫(fú)”:像那。

“而”:表承接。

“霏”:云气,云雾。

“开”:散开,消散。

“归””返回,归聚。

“穴”:洞穴。

“暝”:昏暗。

“晦明”:阴暗明亮。

“者”:的,这里指情形。

“芳”:花卉。

“发”:盛开。

“幽香”:清幽的香气。

“佳”:美好,好。

“秀”:茂盛。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而”:连接状语与谓语。

“而”:因而。

“亦”:也。

“穷”:尽。

“也”:表感叹。

3、把握内容:(1)第二段包含几层意思?明确: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时也。

”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

②“朝而往……无穷也。

”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赏获“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2)本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明确:本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

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

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第3段1、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三段。

朗读前提出要求:在明白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第三段包含几层意思?”2、理解词语、句子:“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至于”: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两句是交互的,意即歌于途的有负者,也有行者,休于树的有行者,也有负者;“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于”,在;“行者”,行走在道上的人;“休”,休息。

“前者”:前面的人。

“伛偻提携”,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年老人:“提携”:牵扶,这里指带领着孩童。

“绝”:断。

“者”:的,这里指情形,情景,以下三个“者”,意同此。

“临”:到。

“渔”:捕鱼,捉鱼。

“而”:因而。

“酿”:造酒。

“为”:成为。

“洌”:酒清而醇。

“山肴”:野味;“肴”,鱼肉之类的荤菜。

“野蔌”:野菜;“蔌”,蔬菜。

“杂然”:交错的样子,这里有随便之意;“杂”,错杂。

“陈”:陈列。

“宴”:宴会,设宴款待宾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