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A. 土地的物理性质B. 土地的利用方式C. 土地资源的分布与评价D. 土地的法律问题答案:C2. 下列哪项不是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A.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B. 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C. 增加土地面积D. 推广节水农业答案:C二、填空题1. 土地资源的______和______是土地资源管理的两个基本方面。
答案:开发;保护2. 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土地能够持续提供______的能力。
答案:资源和环境服务三、简答题1. 简述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案: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包括有限性、不可移动性、多样性和可再生性。
有限性指的是土地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不可移动性指的是土地资源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能像其他资源一样移动。
多样性指的是土地资源的类型和用途是多样的,可再生性则是指土地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恢复和更新。
2. 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土地的适宜性、价值和潜力,以便为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的质量和分布,为土地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支持。
四、论述题1. 论述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答案: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开发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对土地资源进行利用,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保护则是为了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防止过度开发和资源枯竭。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平衡土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既要满足当前的需求,也要考虑到长远的生态和经济利益。
这要求我们在进行土地资源开发时,采取科学的方法,合理规划,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案例分析1. 某城市为了发展经济,大量开发耕地,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
请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答案: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包括:经济发展的压力、土地管理不严格、公众环保意识不足等。
土地资源学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土地利用规划B. 土地资源评价C. 土地资源管理D. 土地资源开发2. 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提高土地产出B. 确定土地价值C.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D. 保护土地资源3. 土地资源的分类包括哪些类型?A. 耕地、草地、林地B. 耕地、城市用地、未利用地C. 水域、湿地、滩涂D. 所有上述选项4.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A. 经济效益优先B. 可持续发展C. 资源节约D. 所有上述选项5. 土地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A. 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B. 土地资源的保护C.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D. 所有上述选项6.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评价包括哪些方面?A. 经济可持续性B. 社会可持续性C. 生态可持续性D. 所有上述选项7. 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有哪些?A. 农业利用B. 工业利用C. 住宅利用D. 所有上述选项8. 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哪些?A. 土地污染治理B. 土地退化防治C. 土地资源储备D. 所有上述选项9. 土地资源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哪些方面?A. 土地使用权B. 土地所有权C. 土地管理权D. 所有上述选项10. 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A. 土地资源数据收集B. 土地资源数据分析C. 土地资源信息发布D. 所有上述选项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土地资源学是一门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学科。
12.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实现_________的重要途径。
13. 土地资源评价通常包括土地质量评价、_________和_________。
14. 土地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土地资源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5. 土地资源信息系统能够为土地资源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提供技术支持。
土地资源评价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

《土地资源评价》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土地评价2、土地质量3、土地评价单元4、土地生产潜力评价5、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6、土地评价7、土地质量8、土地评价单元9、土地定性评价10、土地参数法评价二、填空题1、土地评价的研究对象是()。
2、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评价的基本工作单位,是编制土地评价图的基础图斑,产生土地评价单元的方法有()、()、()、()、()。
3、土地是由气候、陆地地表水文、地形地貌、植被、土壤、地下潜水、地质以及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评价研究的土地质量的好坏与构成土地的全部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有关,这些因素的类别主要包括()、()、()、()、()等。
在评价中选择的评价因素正确,评价结果才能合乎实际。
选择评价因素的原则包括()、()、()、();选择评价因素常用的方法有()、()、()、()等。
4、美国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将土地利用大类按()优先性排列,并在土地生产潜力划分中作出了三个基本前提假设。
5、土地评价的研究对象是()。
6、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评价的基本工作单位,是编制土地评价图的基础图斑,产生土地评价单元的方法有()、()、()、()、()。
7、土地是由气候、陆地地表水文、地形地貌、植被、土壤、地下潜水、地质以及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评价研究的土地质量的好坏与构成土地的全部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有关,这些因素的类别主要包括()、()、()、()、()等。
在评价中选择的评价因素正确,评价结果才能合乎实际。
选择评价因素的原则包括()、()、()、();选择评价因素常用的方法有()、()、()、()等。
8、美国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将土地利用大类按()优先性排列,并在土地生产潜力划分中作出了三个基本前提假设。
三、简答题1、土地评价的基本目的是查清土地质量状况,为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那么,土地评价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土地利用和管理的哪些方面?2、土地评价的原则有哪些?3、土地参数法评价的一般程序或步骤是什么?(25分)4、区位理论、地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土地评价的指导作用分别是什么?四、阐述题1、请阐述FAO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评价二者的评价分类系统是怎样的?并阐述每一个级别是如何界定的。
土地资源学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土地资源的三大特性包括:A. 可再生性、有限性、地域性B. 可再生性、不可再生性、地域性C. 可再生性、有限性、多样性D. 可再生性、无限性、地域性2. 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是:A. 确定土地的所有权B. 确定土地的用途C. 评估土地的经济价值D. 评估土地的生态价值3. 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则不包括:A. 合理性原则B. 可持续性原则C. 经济性原则D. 随意性原则4. 下列哪项不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内容?A. 土地登记B. 土地利用C. 土地开发D. 土地交易5. 土地资源的分类通常不包括:A. 耕地B. 林地C. 草地D. 水域6. 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中,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 合理轮作B. 过度开垦C. 土壤改良D. 水土保持7.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应遵循:A. 短期利益最大化B. 经济效益优先C. 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D. 忽略生态环境8.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是指:A. 土地资源的永久性开发B. 土地资源的一次性利用C. 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D. 土地资源的长期稳定利用9. 土地资源的地域性特征主要体现在:A. 土壤类型B. 土地面积C. 土地所有权D. 土地价格10. 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不包括:A. 农业利用B. 工业利用C. 商业利用D. 军事利用答案:1. A2. C3. D4. D5. D6. B7. C8. D9. A10. 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2. 阐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和步骤。
3. 描述土地资源管理的目标和方法。
答案:1. 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土地的自然属性评价、经济属性评价和社会属性评价。
评价方法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常用的定量评价方法有指数法、综合评分法和多标准评价法等。
2.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包括合理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等。
规划步骤一般包括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目标确定、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编制、规划方案的实施与监督等。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土地退化的类型主要有、、、、、、。
2.土地资源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在我国960万km2 的土地上,各自然要素水平差异十分明显,一般太阳总辐射量低纬度区高纬度区,高原区平原区,一年中季最高,季最低;我国地形处于西东,降雨量一般自向递减。
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是、、、、。
4土地的属性包括、、、、、。
5 土地资源各自然要素有着明显空间和时间变化规律,一般太阳总辐射量低纬度区高纬度区,高原区平原区,一年中季最高,季最低;我国地形处于西东,降雨量一般自向递减,并在同一地区的高地形部位区低地形部位区。
6 地下水水质按矿化度的大小可分为、、、、五个方面。
7、人类对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开发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几个方面。
8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为、、、四个阶段。
9根据利用与管理方式将耕地分为、两种类型。
二、选择题1.土地资源现状调查准备工作包括编写任务书、组织专业队伍、收集资料、()。
A.准备仪器与工具B.汽车C.图纸D.食宿2.土地资源评价原则为生产性、综合型、主导因素、针对性、比较性、()。
A.合理性B.相对稳定性C.效益性D.限制性3.土地资源是当前和可预见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的土地。
A. 不利用B.改良C. 利用D.复垦4.交通用地指数指()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数。
A. 公路B. 交通C. 铁路D.航运5.农用地是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
A. 草地B.设施农用地C. 田坎D.养殖水面6. 气候资源主要是指光、温、()及风力资源。
A. 水B. 地下水C. 雪D.降雨7.光照指标分为光照强度、()和光照质量。
A. 光照时间B. 光照天数C. 光照长度D. 光照成分8. 后备土地资源指目前()开发利用,但在一定时期、一定科技水平和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够被开发利用的土地。
A. 已经B. 适宜C. 矿藏D. 没有9. 跟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可分为扇形地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
土地资源考研题目及答案

土地资源考研题目及答案题目一:土地资源的分类及其特点是什么?答案:土地资源按照其用途和特性可以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和其他土地。
耕地是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具有较高的生产价值;林地主要用于林木生长,对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草地主要用于放牧,是畜牧业的基础;水域包括河流、湖泊等,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至关重要;其他土地包括城市用地、工矿用地等,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空间。
题目二: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则。
答案: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合理性原则,即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合理安排土地使用;二是持续性原则,确保土地资源的长期稳定利用,避免资源枯竭;三是生态保护原则,保护土地生态环境,防止土地退化和污染;四是节约利用原则,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浪费;五是公平性原则,确保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土地利用权益。
题目三: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整治包括哪些内容?答案:土地整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整理,即对土地进行平整、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土地复垦,对废弃或受损的土地进行修复,恢复其生产力;三是土地开发,对未利用或低效利用的土地进行开发,增加土地资源;四是土地保护,采取措施保护土地资源,防止土地退化和污染;五是土地规划,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题目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哪些重要意义?答案: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保障粮食安全,确保有足够的耕地用于粮食生产;二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土地退化;三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四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五是保障社会稳定,避免因土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题目五:试述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答案:土地资源评价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收集和整理土地资源的基础数据,包括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等;其次,根据评价目的,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然后,对土地资源的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评估土地资源的质量和潜力;接着,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建议。
0685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0685)《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答案土地资源学答案(0685)《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填空题1、有限性、固定性、动态性、永续性、多宜性、多用性。
2、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地貌、人为活动地域分异规律。
4、以西、以北为牧区,以东、以南为农业区,以北——旱作(雨养)农业,以南——水田农业。
5、区域性、组合分配、冰川、两面性。
6、人口、土地制度、社会需求7、数量结构、数量结构、频率比、多样性指数。
8、时间演替、正向演替、节律性演替。
9、光温生产潜力、光温水土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10、商品性、增值性、养育、景观。
11、河流、沼泽、潜水、承压水、土壤肥力、土壤的水分状况。
12、积温、无霜期、多年极端低温、土地制度、风俗习惯。
13、土地刻面、限区、土地型、土地立地、土地系统。
14、植被、土壤、地貌、频率比、多样性指数、形状指数、自然演替、人为演替、正向演替、逆向演替。
15、适宜纳、适宜类、指标类、指标组、指标类、土地经济分析和土地经济效果分析。
16、光温水土生产力、太阳总辐射、水分有效系数、土地质量系数。
17、结构、功能、恢复植被及保护其环境功能。
18、生产性、动态性、多功能性、伦理观、系统理论、价值理论。
19、光照长度、光照质量、土壤养分、可溶性盐分、pH值、土地制度、风俗习惯、人口及劳动力。
20、土地点、土地组、土地类、土地系统。
21、主导因素、实用、面积比、多样性指数、平均面积、分割度、时间演替与空间演替、节律性演替与非节律性演替。
22、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元、指标组和具体指标、土地经济效果、土地经济分析。
23、光温水土生产力、温度有效系数、土地质量系数。
24、有序性、自组性、自然适宜性、新适宜性。
25、自然要素、人类活动、自然经济综合体、水文、土壤。
26、(土地)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
27、光(太阳辐射)、水(降水)、积温、积温不等效。
(完整版)土地资源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初中地理试卷第 5 页,共 8 页
④图所示的是草地,适宜放牧牛羊,故 D 对应正确. 故选:C. 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地区,北方以旱 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山区和丘陵 地区.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 部. 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土地资源的分布,读图解答即可.
C. ④②①③
D.
③④②①
11. 华北平原的土地资源类型( )
A. 草原
B. 耕地
C. 沙漠
D. 森林
12. 如图漫画反映了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是( )
A. 森林破坏严重
B. 城市绿地受到严重破坏
C. 耕地面积减少
D. 草场超载放牧
13. 我国的土地基本国策是( )
A. 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是( )
A. ①水田 ②旱地 ③林地 ④荒地
B. ①水田 ②旱地 ③林地 ④
草地
C. ①旱地 ②水田 ③荒地 ④草地
D. ①
旱地 ②水田 ③荒地 ④林地
5. 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大于 400mm 的地区
B. 旱地主要分布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C. 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西北地区
D. 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多地少的矛盾
十分突出
6. 下列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
A. 在荒凉的陡坡上开垦耕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一、填空题第一章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
(参照书本、展开论述)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
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二章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
2.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3.在一天之内,夜间的总辐射为零,正午最高;一年之中,夏季的总辐射最高,冬季最低。
4.目前我国光照强度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
5.一般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
6.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7.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温度来控制。
8.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的积温。
积温的高低决定着作物一年的熟制。
9.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10.地球上的水资源可分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其中降水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11.降水的时空分布①空间分布:由于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降水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②时空分布:由于受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年际和年内变化比较大。
12.海拔高度是划分地貌形态如平原、高原、丘陵与山地的重要指标。
平原的海拔大多数低于200M,高原的海拔高度在1000M以上,丘陵一般不到500M,山地则是在500M以上,500~1000M称为低山。
13.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对其他各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方面。
14.与土地资源特性关系最密切的地貌因素: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
15.地面坡度对土地特性及其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筑工程投资等方面。
16.地貌类型按地貌形态可粗略分为平原、丘岭、山地、高原和盆地等五大类。
17.平原可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滨海平原等。
18.我国著名的冲积平原有:松嫩平原、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滨海平原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现代三角洲等。
19.地表水系是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20.地下水的类型:包气带水(土壤水、上层滞水)、潜水和层间水21.土壤类型分布:海洋性土壤群系、大陆性土壤群系和垂直地带性。
22.土壤地域分布规律:①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②土壤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③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④不同区域的土壤地域性分布规律23.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在生物、气候、地形、母质、时间等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
24.一般而言,农作物最佳的耕层厚度为>20~25cm。
对多数多年生作物而言,最佳的土层厚度一般为>100cm,临界厚度一般为>50cm。
25.通常认为壤土是农业生产较为理想的土壤质地类型。
26.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弱酸性至弱碱性。
27.土壤的综合性状通常用土壤肥力、土壤的水分状况、土壤的适宜性来评价。
28.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开放性、动态性、自我调节性、演化性。
29.植被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
30.植被对土地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表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环境;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参考书本、展开论述)31.影响土地资源社会经济属性的因素主要有:①社会因素:人口、社会需求、土地制度、土地政策与法规、资源与环境政策②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市场状况、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区域条件、投入水平③技术因素:科技发展水平、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培训与维护、物质技术条件。
32.土地的所有制和使用制度是土地资源最重要的社会属性。
33.土地所有制: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34.土地使用制度: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5.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组合的具体表现。
36.土地经济生产力:相对于土地自然生产潜力而言的。
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37.影响土地经济生产潜力的人工控制因素主要有:①灌溉、排水、土壤改良等田间基础设施建设②作物栽培技术和化肥、农药、有机肥等物质投入③作物品种改良及其优化组合④田间经营管理水平38.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由于受土地生产力的因素限制的作用,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地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
第三章1.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性。
2.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讲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3.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自然发生学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实用性原则。
4.中国的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基本上沿用前苏联景观学派的做法,从70年代后期,我国的大、中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中的土地分类级逐渐趋向于采用前苏联景观学派和英澳学派相结合的三级分类系统。
目前,我国关于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还没有一致意见。
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辑委员会曾拟订了一个“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已被广泛使用。
该系统采用土地纲、土地类和土地型三级分类制。
首先根据大尺度的水热组合类型,将全国按自然地带或亚地带分异划分为12个土地纲。
土地纲反映的是土地的光温水生产力。
然后根据大(中)地貌类型不同,在同一土地纲内划分为土地类。
土地类内,再依据植被亚型或群系、土壤亚类等的差异将土地类划分为土地型。
5.土地类型的命名: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采用群众习用的名称,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
6.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表现为:纬向地带性分布、经向地带性分布、垂直地带性分布。
7.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条带状结构、重复式组合结构、环状结构、扇形结构、树枝状结构。
8.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例关系。
实际上也就是指土地类型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9.土地类型的演替:正向(进化性),逆向(退化性)10.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①首先,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和制图,可以调查和量算各类用地面积,从而明确各类用地的数量,为土地资源的综合管理提供了系统的基础资料。
②其次,通过研究和划分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可在了解土地利用的结构状况及其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为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供依据。
③第三,通过划分土地利用类型,为建立、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土地利用数据库提供可能,也为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1.纬向地带性分布是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角度不同引起不同纬度的热量差异而造成的。
经向地带性分布是由于距离海洋远近不同而造成的。
垂直地带性分布是由于海拔高度不同而造成的。
12.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的特征;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充分考虑生产应用性;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
13.中国2007年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有12个一级类型,56个二级类,其中12个一级类分别是: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用地未利用土地。
第四章1.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内容调查。
2.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属性数据;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和开发提供基础资料;为了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
3.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和质量状况;完成系列调查成果图;分析土地资源的利用特点,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4.土地资源包括土地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土地资源质量的最大特征是具有明显的多面性。
农业用地的质量包括生产潜力、适宜性和利用效益三个方面。
土地资源质量调查内容:只要是根据土地评价的需要查清土地质量性状指标。
土地质量调查的目的是反映土地的质量水平,因而并不是每次必须对土地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每个内容进行全面的调查。
土地资源自然属性调查包括气候调查、地型地貌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壤调查、植被调查。
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肥力特性。
土地类型调查的目的:建立土地数据库、为土地利用决策服务;为土地评价服务;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服务;为土地资源科学研究服务。
(参考书本、展开论述)P104~1055.土地资源调查工作可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