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2018-2019年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第23章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2018-2019年八年级北师大版生物下册:第23章 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案设计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学习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维持稳定性的条件。
2.通过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能够理解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自主学习】快速阅读教材80~83页,自主完成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一旦受到或因素的影响,这种稳定性会发生一定变化,从而影响到生物的生活。
(2).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和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
(3).由于人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了。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在生态系统发生一定的或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它可以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克服系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干扰因素的影响,维持和的状态。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的。
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能力,导致稳定状态被破坏。
(2)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两类:一类是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洪水泛滥、台风海啸等;另一类是因素,主要指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稳定状态造成的破坏。
此外,不合理也会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原有的稳定性。
(3)人类毁林开荒,对森林过度砍伐,草原上过度放牧等,都会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系统失去。
(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的,一旦干扰因素超过调节的力,生态系统会失去它的。
因此,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成员,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课内探究】1.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2.分析一类生物灭绝,被食生物的数量变化。
【效果评价】1.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 )A.动物的数量会不断增多B.动物的数量会不断减少C.各种生物的数量保持不变D.各种生物的数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2.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实验区罩上。
后来发现,草的叶几乎被虫吃光,造成这种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是()A.植物被破坏B.环境污染C.缺水干旱D.食物链被破坏3.草原上,夏季雨水充沛,草很茂盛,野兔数量会增加,草多被吃掉;但过一段时间后,野兔的数量下降,草又多起来。
2019春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8单元 第23章 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 (新版)北师大版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_______与非生物_______、_______之间,_______与_______之间_______稳定平衡的状态。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在生态系统发生一定的变化或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它可以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________,克服系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干扰因素的影响,维持________和____的状态。
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_________的,当外来因素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_______自动调节的能力,导致稳定状态被_______。
2.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1)_______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洪水泛滥、台风海啸等;(2)_______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3)引种不合理。
答案:一、生物物质能量生物生物相对二、自我调节相对稳定平衡三、1.有限度失去破坏2.(1)自然(2)人为考点: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的原因由于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从而使它们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正是由于这种自我调节机制,使生态系统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例题】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个体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是下图中的()。
解析: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在平衡的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答案:D练习题:1. 捕杀森林中的全部肉食动物后,鹿、兔等植食动物的平均奔跑速度将会()A.减小B.增大C.不变D.先减后增2.某地大量捕捉青蛙,以致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水稻减产,生态平衡失调,原因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A.生产者B.分解者C.消费者D.食物链3.生物圈具有自我维持相对稳定的能力,这种能力是()A.无限的B.不受影响的C.有限的D.永不改动的4.如果人类大量捕杀鹰,草原生态系统将受到严重破坏,这说明()A.生态系统无调节能力B.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无限的C.只有绝对禁捕野生动物,生态系统才有调节能力D.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5.1935年澳大利亚为控制甘蔗害虫而引入的有毒蔗蟾如今已成为新的生物灾难。
精编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第23章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析生态瓶的制作及“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的活动,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通过分析生态瓶、凯巴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2.解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图,培养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3.养成相互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4.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2.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1.生态平衡的概念和自动调节能力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l)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内涵是对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特征的高度概括,它既涉及三大功能类群之间的相互联系,如生物种类组成及数量比例,营养结构联系和物质与能量流动的相对稳定性;又涉及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呈现持久的周期性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机制也同样涉及到生态组成、结构和功能等诸方面,如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实质上是强调生物功能类群间的协调关系;天灾人祸的外界干扰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则是强调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
所以这部分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内容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是进行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同时,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内容中,隐含着负反馈调节的规律,利于对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2.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内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同时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如上所述,这部分知识的综合性很强,学生普遍难于全面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挖掘有关概念和原理中包含的知识要素,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
北师版八年级下册生物 第8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导入新课
园艺人员在公园的一角种植了一块草地,为了防止鸟 吃草籽,他们用网把这块草地罩了起来,过一段时间,发 现网里的草被虫子吃光了。大家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你 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原因。 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的原因。
讲授新课
想一想 1.不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一样吗? 2.什么样的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更强?
森林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讲授新课
讨论分析
1.生物的种类、数量多,一定外来干扰造成的变化 占总量的比例小。 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途径多(即食物网结构复 杂),一条途径中断后还有其他途径来代替。 3.生物代谢旺盛,能通过代谢消除各种干扰造成的 不利影响。
讲授新课
森林生态系统
-----调节能力更强
荒漠生态系统
-----调节能力弱
讲授新课
二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适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功能不会破坏。
讲授新课
适度捕捞海洋鱼类,不会导致鱼类种群减小,更 不会灭绝。
讲授新课
在草原上适量放养牲畜,草原不至于被破坏。
讲授新课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来干 扰因素超过这个限度后,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自动调节 能力,导致稳定性被破坏。
讲授新课
能否将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的数量变化更 直观地表现出来?
生物 数量
草原植被 (生产者)
食鼠动物 (消费者)
鼠类 (消费者)
时间
讲授新课
想一想 通过调节生态系统会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第23章《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程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固性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固性。
2、概括生态系统拥有必定稳固性的原由。
【教课要点】1、生态系统保持稳固性的原由。
【教课难点】剖析凯巴丛林损坏的原由。
【教课方法】讲解法、活动法、议论法【课型】新讲课、活动课【教课内容】生态系统稳固性的观点以及保持稳固性的原由【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形,导入新课前言:同学们,你们在察看自制生态瓶的活动中会发现,有的生物存活时间较长,有的生态瓶不稳固,此中的一些生物很快就死亡了。
这是为何呢?本来,这就是相关生态系统的稳固性的问题。
二、合作沟通,解读研究(一)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固性1、活动:剖析凯巴丛林被损坏的原由。
2、小组议论:(1)1906 年从前的凯巴丛林是什么状态?(2)1925 年此后的凯巴丛林中鹿的数目为何不停减少?(3)整个凯巴丛林生态系统在 30 多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原由致使这类变化的?3、合作沟通:各小组各自的见解和对几个问题的解答。
教师提示(1)1906 年从前,凯巴丛林经过生物数目的变化能够保持丛林生态系统相对稳固性。
(2)因为没有天敌,黑尾鹿的数目剧增,但因为食品有限,致使一些鹿被饿死。
(3)凯巴丛林在 30 年中的变化是因为人类不正确的扰乱,损坏了丛林原有的稳固状态。
(二)生态系统的稳固性的观点生态系统经过长久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与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固均衡的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固性。
(三)生态系统保持稳固性的原由1、演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理挂图2、思虑:图中三类生物数目的动向变化提示:从图中三类生物数目的动向变化,我们能够知道,在生态系统发生必定变化或遇到外来要素扰乱时,它能够经过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调理,战胜系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要素的影响,保持相对稳固性和均衡状态。
三、应用迁徙,稳固提升1、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拥有稳固性是因为四、小结: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应当掌握生态系统的稳固性和保持生态系统均衡的原由,生态系统中各样成分的相对均衡。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第23章《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程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教学目标】1、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原因。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教学难点】分析凯巴森林破坏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活动法、讨论法【课型】新授课、活动课【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以及维持稳定性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引言:同学们,你们在观察自制生态瓶的活动中会发现,有的生物存活时间较长,有的生态瓶不稳定,其中的一些生物很快就死亡了。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就是有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2、小组讨论:(1)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是什么状态?(2)1925年以后的凯巴森林中鹿的数量为什么不断减少?(3)整个凯巴森林生态系统在30多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变化的?3、合作交流:各小组各自的看法和对几个问题的解答。
教师提示(1)1906年以前,凯巴森林通过生物数量的变化可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性。
(2)由于没有天敌,黑尾鹿的数量剧增,但由于食物有限,导致一些鹿被饿死。
(3)凯巴森林在30年中的变化是由于人类不正确的干扰,破坏了森林原有的稳定状态。
(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与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1、演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挂图2、思考:图中三类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提示:从图中三类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我们可以知道,在生态系统发生一定变化或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它可以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克服系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因素的影响,维持相对稳定性和平衡状态。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1、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是由于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掌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因,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的相对平衡。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第23章 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课程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稳定性。
2.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原因。
3.理解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及其关系,了解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凯巴森林变迁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以及各种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破坏,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点。
2.关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2.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教学难点分析凯巴森林破坏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手段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2.收集、整理并熟悉本课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的知识。
学生准备1.阅读教材,找出关键内容,提出不解问题。
2.查阅有关生物入侵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ppt-生态瓶,这是一个生态系统吗?这里的生物能够长时间的存活吗?为什么?学生:观看、思考、分析根据自身经验回答教师问题。
教师:总结评价,引入新课,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二、新课学习(一)探究活动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教师:展示ppt---凯巴森林中黑尾鹿数量变化图,指导学生完成活动。
学生:观看图片,阅读教材,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以下讨论题:(1)1906年以前,凯巴森林通过生物数量的变化可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2)由于没有天敌,黑尾鹿数量剧增,但由于食物有限,致使一些鹿被饿死。
(3)凯巴森林在30年中的变化是由于人类不正确的干预,破坏了森林原有的稳定状态。
(4)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教师:借助活动,得出结论: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和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018学年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3章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新版北师大版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解析 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 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生态系统能通过自我 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这种平衡是动态的。选项中能体现该 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数量变化的应是在某一数量值的附近上下波 动的曲线。 答案 D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二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实例 凯巴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中,植被、黑尾鹿和肉食动物的数量是不 断变化的。当黑尾鹿的数量增多时,植被就会减少,但是以黑尾鹿 为食的美洲狮、狼、郊狼等肉食动物因食物充足而数量增加,这些 肉食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黑尾鹿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 上述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维持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 2.启示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当生态系统发生一定的变 化或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它可以通过其内部的自我调节,克服系 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干扰因素的影响,维持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
考点一
考点二
解析 (1)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 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碳在生物体内构成有机物,生物通过呼吸作 用将有机物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散失到无机环境中,绿色植物通过 光合作用吸收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储存在植物体内, 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传递。(2)能量沿着食物 链的传递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即使图中狐狸被全部捕杀, 由于受到食物和生存空间的限制,兔的数量也不会无限制增加。(3) 食物网越复杂,处于相同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能够相互替代的 生物越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越稳定。 答案 (1)食物链和食物网 二氧化碳 有机物 光合作用、呼吸 作用 (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受空间和食物的限制 (3)多 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分析生态瓶的制作及“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的活动,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分析生态瓶、凯巴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
2.解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图,培养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3.养成相互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4.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生态平衡的概念和自动调节能力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
(l)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内涵是对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特征的高度概括,它既涉及三大功能类群之间的相互联系,如生物种类组成及数量比例,营养结构联系和物质与能量流动的相对稳定性;又涉及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呈现持久的周期性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机制也同样涉及到生态组成、结构和功能等诸方面,如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实质上是强调生物功能类群间的协调关系;天灾人祸的外界干扰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则是强调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
所以这部分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内容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是进行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同时,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内容中,隐含着负反馈调节的规律,利于对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2.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内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同时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如上所述,这部分知识的综合性很强,学生普遍难于全面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挖掘有关概念和原理中包含的知识要素,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
因此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也是组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借助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逐渐全面地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小节分为三个部分,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稳定性形成的原因以及稳定性破坏三个方面进一步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特点。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态系统这一结构维持着动态稳定性。
近年来,由于外来物种入侵对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加大,教材选择了有关外来物种入侵的资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了解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知识结构:
四、教学过程设计:
让学生总结自制生态瓶的情况,并让学生尝试分析生物死亡的原因。
进而引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分析凯巴森林变迁的原因,认识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结构,这个结构中的成分在不断的变化中,维持着结构的稳定性;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研究自己所制作的生态瓶,来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关于“生态平衡”内容的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以上的食物链中几种生物的数量的变化来介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如食物链:植物→昆虫→食虫鸟→鹰,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这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何?为什么?从总体的量上看,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2)如果有人大量捕杀鹰,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若大量捕杀食虫鸟,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3)这几种生物是什么关系?
(4)森林生态系统中,狐和蛇大量迁出,会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的数量?为什么?
小结: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在生态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
生物的生与死,迁人与迁出都会影响生物数量的变化。
但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生态系统稳定性。
结合录像说明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后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
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即生物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被破坏,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被破坏,就会带来不良后果,生活在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以及人类自己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对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机制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例加以说明。
如通过对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数量变化自动调节的分析,引导学生明确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方式进行自动调节。
这一部分的教学,不但可以从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的负反馈调节进行分析,还可引导学生从兔种群与兔的天敌种群(如狐、鹰)之间的负反馈调节进行分析,不仅渗透系统论、控制论的观点,同时渗透生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
对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成分的多样性——即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教学,也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
如结合“一个农田生态系统的图解”,引导学生分析“多样性导致稳定性”。
最后让学生分析哪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相对来说最稳定,强化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
(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破坏生态平衡因素”的教学,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引入,如果外界干扰力超过这个限度,则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然后让学生分析有哪些因素可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再引导学生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对于人为因素(植被的破坏、食物链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对于生态平衡的影响,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分析讨论,重点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生态平衡的。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到,生态平衡的破坏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常常是人为因素强化自然因素的作用。
并由此引发学生对人如何与自然相处的思考。
“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的教学,可以采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方法,由学生自己谈自己的认识,最后由教师总结到一方面“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另一方面“使生态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此教学中,注意“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观点的渗透。
本课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教学中要讲“理”和联系实际。
本节教学内容中,“生态平衡的概念”与“生态平衡的原理”是“理”很浓的内容,教师应注意说“理”,以强化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与“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则更倾向于与实际的联系,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在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基础上,强化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
2.教学中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到有关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与前面的知识相联系,在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有关的生态系统的知识、概念,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生态平衡的原理等问题。
3.本节教学中的观点教育,应以“在了解影响生态平衡因素和认识保持生态平衡意义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为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突出人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作用,以便更好地渗透此观点。
【小资料】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着反馈现象。
什么是反馈?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它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做反馈。
反馈有两种类型,即负反馈和正反馈。
负反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反馈,它的作用是能够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例如,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的数量(如:教学过程设计中的负反馈图解)。
另一种反馈叫正反馈,正反馈是比较少见的,它的作用刚好与负反馈相反,即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它一系列的变化,反过来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正反馈的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正反馈的实例不多,下面我们举出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如果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
因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重,鱼类的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正反馈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但是它常常是爆发性的,所经历的时间也很短。
从长远看,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和自我调节将起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