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思想史复习要点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历史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取向,历史局限等问题。

(P2)2、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思想形成期,思想发展期。

思想完善期,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

(P6~~P9)3、中国早期国家明显带有的几方面特征:部落征服特征;土地公有特征;君主专制特征;4、西周时期专制国家的重要支柱:宗法制度,井田制度,分封制度。

(P33~p34)5、东周时期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阶段:以公元前435年“三家灭智伯而有其地”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比较合理。

6、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战争,变法和百家争鸣。

7、商代的王权至上思想的基础是对商代的先公先王的崇拜。

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惟命不于常(P40~P41)周公天命不常的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

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三.敬天保民:敬从天命,怀保小民便成为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9、孔子的“六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10、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是:仁与礼11、孔子德治主张主要内容:第一,礼治与正民。

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的安定,应该全面恢复礼制,以此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

第二,举贤才。

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有效的治理国家,关键是否选拔、任用那些德才兼备的人。

第三,实行平均主义政策。

孔子认为,对于专制国家来说,财富寡少并不足以为患,而财富不均确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第四,愚民政策。

12、孟子人性论的局限:第一,孟子的性善论完全忽视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

第二,人性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自然属性。

第三,孟子所说的人性,是抽象的人性。

(孟子用抽象的人性代替具体的人性,抹杀了人在人性上的差别,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人性)13、孟子认为的君、臣、国三者之间的关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中国思想史》复习

《中国思想史》复习

《中国思想史》复习《中国思想史》作者:张岂之教学资料、考试复习资料先秦篇夏商周(宗教)春秋战国(先秦子学)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1、商周宗教思想①、夏商周的异同共同点:上帝是元神异:夏:忠义商:遵命遵神周:道德②、夏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原始宗教(原始社会)→上帝一元神(夏商西周)→宗教思想的动摇(西周末年)祖先一元神祖先即上帝(夏商)A、祖先与上帝分离B、天命可以转移C、敬天保民以配天命→春秋时期重人、重民思想—人文理性(西周)A、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B、民众的呼声,对上帝与祖先神的责问③、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早期五行说:A《尚书·洪范》五行说B、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五行说考源:1、源于生产实践。

生产工艺五材属性2、占星术五大行星之号3、甲骨卜辞卜辞中的五方说东西南北中为五行之滥觞④、西周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史伯最早提出“和同说”,将五行视为产生百物的物质元素“和实生物”,突出了“和”在万物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一个完整、简略、朴素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说文解字》本意相应也。

从口,禾声,即对一句话、一声歌响应的回应。

五行既是物象,又是意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符号,非自然界纯粹的物象,相反,作为古代思想家认识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些隐喻,是通过类比,比喻等直觉思维得到的哲学概念。

和而不同①君子之修养境界,为人准则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②“和而不同”的文化启发多元互补早期阴阳说:A、《易经》的阴阳八卦说B、伯阳父以阴阳论地震提出“气”及“阴阳”观念《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阴阳鱼太极图对待统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

2、春秋时代的思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士子救国儒——文士墨——武士道——隐士法——谋士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条件内因:思想家个人因素外因: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生产力发展、领主经济大崩溃、动荡的诸侯政治、士阶层的形成、学术发展的逻辑必然。

(完整word版)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

政治思想史1、解释“经世致用”。

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情怀。

2、龚自珍是如何揭露清末的“衰世”的?(1)对封建“末世”的揭露和批判(2)揭露封建官僚的腐败堕落(3)抨击了清代的汉学、宋学以及腐败的科举制度。

(4)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

3、试述龚自珍的改制思想在三大领域是如何进行的。

第一,在经济上,针对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力图调整封建土地的占有状况,以缓和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

《农宗》里提出按宗法家族授田的土地分配办法:第二,在政治上,主张限制封建君主的权力,加重内外大臣的权力,并改变君臣相见的礼仪。

加重大臣的权力;改善君臣关系;改变君臣礼仪;改变论资排辈的用人制度第三,在思想文化上,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强调学术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主张学术为政治服务。

4、林则徐“民惟邦本”的思想包含哪些内容?(1)相信“民心可用,民力可恃”。

注重水师训练和招募水勇作为辅助力量外,还鼓励人民群众自己组织起来。

多次发出告示悬赏,奖励人民群众勇敢杀敌。

(2)重视人民生计,主张“藏富于民”。

财政方面,他主张由官局先铸银钱,在民间流通使用;主张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正常的贸易,允许华人出国经商,与洋商争利;漕运方面,提出“官督帮收”等办法以革除积弊外,又提出利用商人的“沙船”雇佣沿海渔民运送漕粮,使官运与商运并行;开发矿务方面,林则徐上奏建议允许商民开发矿山,以便“裕国足民”5、解释“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来打败外国侵略者。

“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

途径:设立译馆,专译西书。

聘请西方技师。

内容:军事技术。

生产技术。

6、简述魏源的人才思想。

1、强调人才的重要性。

人与法的比较:人与才的比较:人与武器的比较:2、人才的标准:第一,必须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要能愤恨外国侵略者,忧国忧民。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重点1、儒家八条目是什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四端说指什么: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五常是指什么:仁、义、礼、智、信4、墨子的“天志说”的意义是什么:(1)要统治着效法古代圣王。

顺天之意去兼爱天下百姓,实现社会安定(2)用天来警告和恫吓统治者,以起到对统治者的威慑和约束作用。

5、阴阳五行说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6、阴阳五行说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7、墨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

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

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

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这当然只是一种理想。

但他批判了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7、董仲舒“天人相应”思想的内涵:“天人相应”思想的逻辑结构包括了“天人相合”“天人感应”两个相互关联的命题。

其中“天人相合”是其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天人感应”是其思想的主体和核心。

而君权神授与三纲五常思想是“天人相应”思想体系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反映,“三统说”则是“天人相应”思想体系在历史观上的体现。

这些都是“天人相应”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8、儒学思想的脉络(重点)是什么:孔子居仁,孟子居义,荀子居礼9、王道仁政思想的概念是什么:王道士儒家所主张的以仁义道德治天下的统治方式,与以权势、暴力进行统治的霸道相对称。

王道的核心就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具体而言“王道仁政”的重要特征是:以仁义道德作为为政之本和立国之本。

“为政以德乃仁政之原则,强国富民乃仁政之根本,宽猛相济乃仁政之手段,礼治德教乃仁政之保证。

中国思想史第二版复习资料

中国思想史第二版复习资料

中国思想史第二版复习资料一、阐述中国古代思想家主要想阐述的几种关系。

答:中国古代思想家主要想协调三种关系:天人关系、人际关系以及身心关系(一)天人关系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的理解有:1、自然之天:自然的日常生活中与地相对的天。

孔子:天何言哉,四时行焉老庄认为,顺应自然、消极无为荀子认为,知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来解释自然灾害。

2、道德之天:强调人类道德生活终极本源周公:天命为德。

孔子,仁政、德治P33孟子:义理之天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站在道的境界,提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死生一如的人生观、安化的人生态度、相忘的人生境界。

黄老学说:推天道演人事,将自然之道转移到人事之道,并为法的来源找到了合理依据。

汉代董仲舒:天人三策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主宰、命运之天:宗教意义上、人格化有意志的神。

孔子: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孟子,性命之别。

44B荀子: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认为天是礼法之说的重要思想渊源。

董仲舒:认为自然之天从属于道德之天,道德之天从属于神灵之天。

2、道德之天:强调人类道德生活终极本源周公:天命为德。

孔子,仁政、德治P33孟子:义理之天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站在道的境界,提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死生一如的人生观、安化的人生态度、相忘的人生境界。

黄老学说:推天道演人事,将自然之道转移到人事之道,并为法的来源找到了合理依据。

汉代董仲舒:天人三策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主宰、命运之天:宗教意义上、人格化有意志的神。

孔子: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孟子,性命之别。

44B荀子: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认为天是礼法之说的重要思想渊源。

董仲舒:认为自然之天从属于道德之天,道德之天从属于神灵之天。

(二)人际关系:追求宽和处事、和谐的人际关系。

1、孔子对“仁”的理解、道德标准调节各种人的关系P312、盂子论“义”用来规范君子行为,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原则。

43B3、老子,人道守中,道法自然。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

1.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2.孔子的人性学派,“仁”结合的思想、内容3.孟子的人性论的具体内容(“四心”、“四性”)、性善论、孔孟人性论的比较4.荀子的性恶论内容,社会分工轮、社会组织论、社会群体论5.墨子的兼爱思想及评价6.老子与庄子:道家的思想主旨、“无为”的内涵、老子对“无为”的表述(用天为看待社会管理)、庄子的“逍遥”7.管子:四维(社会分工基础上提出)8.韩非子:“法术势”之间的关系,“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的区别,对“法治”思想的评价9.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思想内容10.玄学:玄学的演变史、几个流派、各个理论、代表人物、具体内容11.朱熹:天理、人欲、理俗观12.王阳明:知行关系、两知论一、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一)血缘纽带: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按地域划分国民,而氏族社会是按血缘划分,血缘纽带是唯一的联系。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国家政治制度中,血统关系逐步减弱。

对殷商社会“德”的分析中,我们看到血缘依然是结构规则。

(二)嫡长子继承制:费孝通先生对“社会继替制度”的分析大家应该熟悉,“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

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

分已定,人虽鄙不争”(吕氏春秋·慎势)。

确立宗法政治制度的作用就是确立规则避免纷争,与之配套的是“分封制度”。

西周的宗法制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周公在推行封建制度的同时,亦制定了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规定了权力传承关系的两大原则: (据王国维《殷周制度考》)1、父死子继;(非兄弟、非女儿、非他人)2、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子为庶子,爵位降一级。

宗法制的作用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一、经世致用1、【兴起的背景】①清朝的没落和鸦片战争,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动荡,中国的阶级结构和社会的主要矛盾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除了原有的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又增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②鸦片战争是剧烈的社会变动,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引起中国社会思潮的变化。

一部分封建士大夫在社会危机和民族危亡的刺激下,开始面对中国和世界的现实,寻求挽救封建末世厄运和御辱强国的途径。

③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主张务实和解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经世致用”学说逐渐兴起。

2、【兴起】①“经世致用”之学是作为清朝统治者所推崇的儒学、程朱理学的对立面兴起的。

②“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是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思潮变相的主要标志。

③其代表人物:龚自珍、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部分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勇敢的举起了“经世致用”的旗帜,向占据统治地位的汉学和理学发起挑战。

代表思想: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④主要的主张:他们提出,应当注意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治学的目的是“经世致用”,还揭露清王朝的腐败,提出变更法度,实行社会改革的主张。

他们还主张抵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反对闭关锁国,主张学习西方技术。

二、龚自珍的更法改制主张1、【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

后人将其著作编纂为《龚定庵文集》《龚自珍全集》2、【龚自珍的思想】:一是对清王朝面临“末世”的揭露和批判;二是提出了更法、改制的社会改革思想。

①对封建“末世”的揭露和批判龚自珍大胆的指出,当时的社会已是“日之将夕”的衰世。

龚自珍对清朝吏治的腐败和黑暗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他认为以皇权为绝对权威的封建专制制度,必然滋生腐败的、麻木不仁的官僚制度。

他对并没有停留在对封建官僚制度的揭露和抨击上,他认为造成封建官僚制度腐败的原因在于帝王专权和僵化的科举取士制度。

龚自珍从封建末世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中,预感到社会动荡和变乱为期不远了。

中国思想史笔记大一知识点

中国思想史笔记大一知识点

中国思想史笔记大一知识点中国思想史概述中国思想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学科,涵盖了从古代先秦时期到清末民初时期的几千年历史。

了解中国思想史的知识点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以及塑造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大一学生总结几个重要的中国思想史知识点。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强调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即关注和谐相处、孝道、善治等。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重要的统治思想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倡追求自我解脱和自然境界。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原理和规律,追求与道合一的状态可以达到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的境地。

道家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与社会关系的处理方式具有启发性。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公平,提倡无私奉献和反对战争。

墨家思想主张以兼爱为核心,强调所有人的平等与价值,反对爱一己之利的私心和对他人的偏爱。

墨家思想尽管未能获得统治地位,但对中国古代的思想交流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注重法律和秩序,主张通过严明的法治来规范社会行为。

法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法”,认为法是国家统治的基础,以法律来保持社会秩序和实现统治者的权威。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家思想佛家思想是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哲学,强调修行和解脱。

佛家思想认为人生苦难与痛苦是由欲望和追求造成的,通过修行和觉悟可以获得解脱和升华。

佛家思想在中国发展出了不同的流派,对中国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广泛影响。

总结中国思想史是中国古代人智慧的结晶,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思想史的几个重要流派,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和佛家思想。

这些思想流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希望通过学习中国思想史的知识点,能够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思想史复习要点1、商周宗教思想商代宗教思想:商代以上帝为至上神的一元神宗教。

殷人的宗教是祖先一元神的宗教,他们祭奉的至上神上帝也就是殷民族自己的祖先,亦即卜辞中的“高祖夔”西周宗教思想::两个创新:(1)上帝和祖先神分离,周人认为寄奉祖先是子孙的神圣义务,但周人的至上神不是祖先神而是天,或称帝,上帝。

(2)“天命”可以转移,周人承认天意主宰人事,却又让人事制约着天意,多少肯定了人的能动作用,周人进一步探究人事怎样才能制约天命的问题时,又提出自己的伦理思想,出现了“孝”和“德”的范畴。

2、阴阳五行说,相生相克五行:水(润下作成),火(炎上作苦),木(曲直作酸),金(从革作辛),土(稼穑作甘)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文化的基本特点:具有两重性(1)商周以来形成的宗教思想发生动摇,鲫、大夫中一些有远见,较能正视现实的人物企图摆脱传统的束缚,开始提出新的观点。

(2)宗教思想在整个社会意识中仍占支配地位。

4、春秋时代,新的文化思想因素与旧的文化思想体系纠结在一起,具体表现在:(1)旧时的王官之学逐渐废弛,然而文化知识仍然基本上掌握在鲫、大夫一类人手中。

(2)春秋时代的学问主要还是《礼》《乐》《诗》《书》《易》。

(3)春秋时代,重人、重民思想有明显发展,但西周的天命思想并未崩溃。

(4)周礼仍是处理政治事务的准则和判断国家兴衰的依据。

(5)文化发展在地域上不平衡。

4、《孙武兵法》的军事思想春秋末期,孙武《孙武兵法》是我国现存最古老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孙武兵法》开宗明义,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因素:“道”-----政治,“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制。

该书渗透着军事辩证思想,主要表现在:(1)提出了战争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

(2)论述了战争中的一系列矛盾,及相互依存和转化关系。

(3)重视战争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5、孔子的“仁”、“礼”观念(克己复礼)“仁”-----孔子认为,仁就是要爱人,他主张“出门如见大宾”,讲待人要恭敬;“使民如承大祭”,讲役使人民要谨慎,都有“爱人”的意义。

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都贯穿着“爱人”的精神,把伦理运用于社会生活的时候,孔子把“仁”规定为“克己复礼”,主张按照周礼的等级制度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克己”就是要给自己一个规范,这个规范是自己内心理智于感情的争斗。

“克己复礼”不是结果,是达到仁的境界的自我修养方法。

“仁”的最终目的是治国安民,强调孝对治国的意义,也把孝纳入仁的思想体系。

“礼”------(1)孔子扩大了里的适用范围。

他主张一切人“齐之以礼”,孔子教育学生学习礼乐,然后跻身于政治,将学习礼乐与做官先后的问题。

(2)孔子所说的礼的基本意思是礼仪、礼制,突出了现实政治的含义,淡化了崇敬鬼神的色彩,他重视礼乐精神的实质和现实作用。

他认为礼乐的作用是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这是先代圣王之道的精神实质所在,统治者衣礼行事,才能更容易的“使民”并使统治阶级内部互不僭越,避免冲突,而士阶层依礼“事君”,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恭敬的执行自己的职责,才能在社会上得到立足的地位。

6、墨子思想其十大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墨子,名翟,鲁国人。

《墨子》书中的《兼爱》、《天志》等篇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的基本主张。

“兼爱”----是一种不合实际的空想,墨子把“兼爱”称为“仁“,把具有”兼爱“精神的人成为“仁”。

孔子,墨子的区别:孔子站在维护周礼的立场上批判显示,其主张的“爱人”是依照宗法制的“亲亲”原则,对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

-----墨子则站在弱者、寒着、贫贱者、愚者的立场上批判现实。

---其主张“爱无等差”(“爱无等差“爱有等差”是儒、墨两家的重大问题之一)“爱无厚薄”。

“非攻”----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它是“兼爱”原则在国与国关系上的运用。

墨子“非攻”思想有两点值得肯定:(1)墨子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揭露了战争的危害(2)墨子区分了进攻战争和防御战争,还区分了“伐”与“诛”,他坚决反对攻伐“无罪之国”的战争,尖锐抨击大国攻伐小国的大国。

“尚贤”思想----中心内容:墨子主张实行贤人政治,由贤良之士来治理国家,国家就能富强,人口就能蕃庶,社会就能安定。

“尚贤事(使)能”是治国的根本措施。

墨子提出“众贤”“进贤”“使能”作为实行贤人政治的三个基本环节。

“众贤”就是使社会上的贤良之士增多。

“进贤”即任用贤良之士。

“使能”即依据能力慎重的使用贤良之士。

他用“古之圣人”反对“禁止王公大人”就是用“尚贤”思想职责当时的现实,指责宗法制的“亲亲”用人原则和当时政治中的现象。

尚贤主张突破贵族世袭制度,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反映了小生产者对政治上平等权利的要求。

“尚同”思想------是“尚贤”思想的发展,进一步对论国家起源和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

尚同,则认为国家的职责在于统一全国思想,要求百姓逐级与上级长官保持一致,最后上同于天子,以天子是非为是非,表现出专制主义的倾向。

这种学说倾向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有其积极意义。

“天志”思想-----墨子以“天志”衡量统治者的刑法政令,也即以“兼爱”学说衡量是非,墨子思想中的“天”,还有赏善罚恶的威力,如果顺从天的意志,实行“兼相爱,交相利”原则的,就必然得到奖赏,而违反天的意志,即“别相恶,交相贼”就必然遭到惩罚。

他还认为“天志”是衡量“王公大人”和“万民”的规矩,他的“天”是小生产者的幻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利益,他只是想利用“天”的观念为他的主张服务,是他的学说易于为人所接受。

“非命”思想-----墨子主张“天志”但又主张“非命”,他认为强调命的危害性很大,如果相信天命的学说并用以指导行动,则天下大乱,他揭露了“命”并非是“天”产生的,而是人制造出来的,这是对“天命”论的有力打击,这里包含了无神论思想的闪光。

在论证“非命”的过程中,墨子提出鉴别言论是非真伪必须有一个标准。

他提出了检验真理的三条标准:(1)推究来历,看言论与历史经验是否一致。

(2)检查言论的实际效用,依照理论指定行罚教令加以实行,看他的社会效果如何。

(3)考察实际情形,看言论与百姓耳目见闻是否一致。

“三表法”-------即标准,其缺点:(1)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有忽视理性认识的倾向。

(2)把真理问题叫做“是非利害之弊”混淆了是非与厉害的区别。

6、老子的道、及“无为而治”“道”-----:(1)从形象方法从底层对道作粗浅解释,道空虚而又能产生出万物作用是无限的(2)运用概念从较高层次对道解说,道是无和有。

(3)运用推理对道作再高一层次解说,道不是一,但能生一,道无阴阳,但能赋予“一”以阴阳。

道的含义:(1)道是无和有。

(2)指精神性的宇宙本体。

老子认为物质世界有开始,在物质世界开始之前,道就存在,他经过一个发展过程才产生出物质世界,物质世界出现后,道也没消失,继续养育万物,使万物得以生长成熟。

(3)指规律性,即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的行为准则。

由于道的规律性作用于万物,才产生了万物的规律性,而万物的规律性又体现着“道”的规律性。

“无为而治”-----老子从道的学说出发,对“无为而治”做了系统论述,提出“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政治思想。

老子讲“无为”是针对“有为”的,他认为“有为”政治带来的祸害非常严重。

“无为”主要提的是消除独断的意志和专断的行为,含有不妄为的意思,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正面的说法叫做“好静”、“虚静”,是一种顺乎“自然”的行为状态,老子认为这样便没有办不成功的,即“无为而不为”的含义。

“无为”即(1)顺应自然不忘为(2)遵循自然规律去“为之”。

7、孟子的“仁政”学说、性善论、尽心、知性、知天“仁政”------(1)在经济关系方面主张“制民之产”,反对横征暴敛,以保持小生产者相对稳定。

(2)在政治关系方面,它是一种道德治论,也叫“王道”,与暴力政治“霸道”相对,孟子主张“王道”,反对“霸道”,着眼于争取民心,目的是“保民而王”。

(3)孟子的“仁政”说发展了古代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的观点。

性善论-------(1)孟子与告子争论的中心问题:道德观念是否先天赋予的?告子看到善恶是后天形成的,否认天赋道德论,孟子则肯定道德意识具有主观性的一面,否认道德意识形成的外在条件。

(2)孟子把伦理范畴与性善论联系起来,做了比较深刻的探讨,论证了道德的人性基础。

“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四德”:仁、义、礼、智。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尽心、知性、知天-------孟子讲的心、性指善心、善性。

尽心、知性是保持,发展善心、善性。

(1)孟子提出的保持,发展善心,善性的主要方法是所谓“寡欲”和“思诚”,他认为物质欲望诱使人丢失善心,要保持善心必须“寡欲”,他又认为,人必须明白自己的心,性本来是善的,然后专心致志的去追求山的本性,这叫“思诚”。

(2)他认为从尽心开始,充分扩展善心,善性就可以治理天下国家,即“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还提出善养“浩然之气”修养方法,养“浩然之气”保持道德纯洁。

(3)孟子把尽心,知性,与知天,知命相联系,说明他吸取了传统的天命论,他认为政治清明或政治黑暗是天命决定的,顺从天的生存,违背天的灭亡,所以他主张“乐天”,“畏天”。

(4)孟子的知命观念中有两点与传统天命论显著不同:a\、孟子的君权神授说中既讲“天受”又讲“民受”b、孟子提出“正命”观点,他主张反对宿命论,主张积极有为。

8、庄子的“齐物”与“逍遥”思想,及社会思想“齐物:------庄子的“齐物”就是齐一万物,否认事物有质的稳定性、差别性和存在的真实性。

他从两个方面论证“齐物”思想:首先,从事物的矛盾性作论证。

一切事物都有他“然”也有它“可”的方面。

其次,从事物发展转化的角度作论证。

任何事物都有发展转化,发展转化的结果必然生成另一事物,而另一事物的生成,就是原事物的毁灭。

“逍遥”------其思想建立在“齐物”思想基础上,内容是讨论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

庄子把必须依赖一定条件而存在的事物叫“有待”;庄子幻想一种不依赖任何条件的绝对自由,即“无待”。

追求超然物外,无所不适的逍遥人生。

《逍遥游》要达到超然物外,无所不适的逍遥境界,就必须抛弃功名利禄,并抛弃自己的肉体。

庄子的社会思想-----(1)庄子从人的自然出发,强调人与社会的对立,否定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约束和社会文明,提出回到自然中去的社会思想,庄子强调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形体,生命,本性以及繁衍相继,都是自然赋予、自然发展的过程,人的本性就是人的自然性,庄子认为人的“常性”是“同德”和“素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