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兵车行》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

《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兵车行》全文;(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战争和人民的关爱,培养爱国情怀;(2)学会关注社会,关爱民生,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兵车行》诗歌的背诵与理解;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分析。

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战争场景的理解;2.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兵车行》;2.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读后感质量: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兵车行》与其他战争题材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诗意、修辞手法等,为学生提供知识基础。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3)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心。

(2)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3)树立爱国情怀,珍惜和平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中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兵车行》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情感和哲理。

(2)学会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心。

(2)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兵车行》。

2.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诗歌鉴赏中获得收获。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兵车行》的深层含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诗中的意象和手法。

高中语文_《兵车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兵车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兵车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合理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语言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品味诗歌语言教学难点:诗歌的谋篇布局的特点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宁为太平犬,莫做乱离人”。

七年来燎原的战火,燃遍叙利亚这个曾经安宁平静的古国。

4月13日、17日,美英法又悍然发动了对叙利亚的大规模空袭。

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中,不知又有多少人会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追随诗人的足迹,去感受一千多年前,人们同样在战争中的哀哀无告和苦苦挣扎,去学习他的经典诗作《兵车行》。

二、解题1、作者介绍。

杜甫,唐代诗人。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早年漫游各地,后困居长安多年。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

诗作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显示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练。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高》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杜工部集》传世。

2 “行”即所谓“歌行体”,是古代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

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式灵活富于变化。

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体,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是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三、梳理与感知1、预习检查有人说,你读过的书藏在你的气质里。

套用下,我说,你读过的诗藏在你的声音里。

所以,这节课,我们的预习就换个形式。

我们请三位同学接力朗读课文,每人一段。

要求:尽量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和节奏。

如果能够读出一点儿感情就更好了。

(1)其他同学注意听读,我要考考大家的听力如何。

(2)他们读的怎么样?朗读技巧·语气运用一般规律喜则气满声高,悲则气沉声缓,爱则气缓声柔,憎则气足声硬,急则气短声促,冷则气少声淡,惧则气提声抖,怒则气粗声重,疑则气细声粘,静则气舒声平。

2、初读文本·整体感知杜甫作为唐代最有影响力的现实主义诗人,自觉地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杜甫《兵车行》教学反思

杜甫《兵车行》教学反思

杜甫《兵车行》教学反思?杜甫《兵车行》教学反思?两篇《兵车行》教学反思第一篇一.回顾本堂课教学流程:1、导入如下:“暮投石壕吏,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安史之乱后,杜甫悲愤的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杜甫写过很多,今天,我们来共同体会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黩武、大肆征兵而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又一杰作《兵车行》。

反思:由学生已学知识《石壕吏》、写作背景导入,可以让学生以旧知新,大体了解杜甫诗的诗风,同时为整首诗的理解创设了感情氛围。

2、关于“歌行体”常识的指导,由教师以课件展示。

反思:对术语“歌行体”概念的理解由教师直接指导,关于比较简单的作者常识由学生七嘴八舌的补充讲述,很好的照顾了“教师讲”和“学生讲”内容的不同,此处引导得法。

3、诵读,初步感知环节,由学生齐读,并总结出全诗可分几大部分。

反思:此处教学显然失误,学生齐读仅为将诗歌分出层次?记得去年教学时是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初步感知作者悲愤的感情基调”的,这样设计好多了。

当然,将诗歌分为两部分以备深入研讨,虽说肢解了诗歌的整体美感,但利于文本的深入研讨,还是值得肯定的。

4、问题探讨:“行人”向“道旁过者”(诗人)说了些什么?应怎么读?(注意:1.分清叙述语言与抒情语言。

2.依据叙述内容的不同,讨论思考具体应怎么读。

)四人一组讨论思考(3分钟)反思:讨论该不该限时?这一直是困扰我教学的问题之一。

学生会在限制的时间内深入探究清楚吗?不限时,学生明确该何时停止探讨吗?也或许,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表情举止来加以猜测评定该何时结束探究吧。

但如果问题较难或学生意见分歧较大而争论不休呢?二.如果我再上《兵车行》这节课,我想做这样的改进:1、教学上仍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但要以理解、投入感情为基础。

比如首段中所写的“车辚辚,马萧萧”,让学生体会诗歌中叠音词运用的妙处,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高中语文_兵车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兵车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兵车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

2、体会诗人情感,并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内容【教学难点】感悟诗人情感【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请大家看到这样一幅图片。

冰冷的地面上趴着一位怀抱婴孩的妇女,她满面愁容,手伸向不远处丈夫的方向,欲哭无泪。

而她的丈夫只能无助地望着妻子和孩子,欲说还休。

一旁站在妻子身后的老母亲,拄着拐杖,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痛苦和无奈;另一旁丈夫的身边,载着的满车尸体和茅草上站立的几只乌鸦似乎在预示着丈夫的悲惨结局。

这是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一个真实的出征送别的场景。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个故事,走进杜甫的《兵车行》。

(板书)二、明确目标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并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三、初读同学们读诗,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出示PPT)开始。

纠正字音:哭声直上干(gān)云霄,武皇开边意未已(yǐ),新鬼(guǐ)烦冤旧鬼哭,信知生男恶(è)。

整体感知,把握诗歌内容:这首叙事诗它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明确:杜甫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关西地区,一群百姓男兵被戍守边疆。

看到这样的场景抒发的无限的感慨。

四、品读问题引领: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杜甫怎样的情感?请试着用“我读出了杜甫怎样的情感,我是从这句话里品读出来的,我认为应该这样读。

”)思考的方向:需要重读的字,一些节奏快慢上的把握,还有升调或者是降调上的把握,那你在分析这首诗的时候,要注意些修辞手法,富有表现力的字这些方面。

【学生找出句子,开放式的课堂,将学习自主权放给学生。

学生找到句子,随后启发分析。

先说情感,再分析诗句,随后有感情地诵读。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分析:当时杜甫生活的那个朝代的百姓,被政府压迫他表现出的无奈,不知道租税从哪里出来,应该将反问重读。

为什么没法交租税呢?因为下一句:“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分析:后半句的意思是指田地里的庄稼长得不好不成行列,也因为当时战乱农民都去打仗农事都荒废了,遍地都是野草,所以没有粮食去交税。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兵车行》的诗意和主题。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3)能够背诵并默写《兵车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背诵和默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兵车行》的诗意和主题。

2. 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对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的内容、意象分析、表达技巧等。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1. 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兵车行》,提问:“兵车行”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0分钟)(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字词。

3. 课堂讲解(20分钟)(1)教师讲解诗的基本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雪山”、“荒漠”、“孤烟”等。

(3)讲解诗中的表达技巧,如夸张、比喻、象征等。

4. 小组讨论(15分钟)(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2)引导学生关注李白的其他诗歌,进行拓展学习。

6. 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兵车行》。

(2)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鉴赏文章。

7. 板书设计《兵车行》意象:雪山、荒漠、孤烟等表达技巧:夸张、比喻、象征等主题:关注社会现实,表达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同情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情况,以及作业中的文章质量,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语文_《兵车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兵车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兵车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合理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语言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品味诗歌语言教学难点:诗歌的谋篇布局的特点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宁为太平犬,莫做乱离人”。

七年来燎原的战火,燃遍叙利亚这个曾经安宁平静的古国。

4月13日、17日,美英法又悍然发动了对叙利亚的大规模空袭。

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中,不知又有多少人会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追随诗人的足迹,去感受一千多年前,人们同样在战争中的哀哀无告和苦苦挣扎,去学习他的经典诗作《兵车行》。

二、解题1、作者介绍。

杜甫,唐代诗人。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早年漫游各地,后困居长安多年。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

诗作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显示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练。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高》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杜工部集》传世。

2 “行”即所谓“歌行体”,是古代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

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式灵活富于变化。

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体,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是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三、梳理与感知1、预习检查有人说,你读过的书藏在你的气质里。

套用下,我说,你读过的诗藏在你的声音里。

所以,这节课,我们的预习就换个形式。

我们请三位同学接力朗读课文,每人一段。

要求:尽量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和节奏。

如果能够读出一点儿感情就更好了。

(1)其他同学注意听读,我要考考大家的听力如何。

(2)他们读的怎么样?朗读技巧·语气运用一般规律喜则气满声高,悲则气沉声缓,爱则气缓声柔,憎则气足声硬,急则气短声促,冷则气少声淡,惧则气提声抖,怒则气粗声重,疑则气细声粘,静则气舒声平。

2、初读文本·整体感知杜甫作为唐代最有影响力的现实主义诗人,自觉地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兵车行》,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对诗文的学习,使学生领会作者对战争、生命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诗文朗读:让学生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文的韵律美,理解诗文的大意。

2. 诗文解析:详细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3.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诗文中领会作者对战争、生命和社会现实的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和解析,使学生掌握《兵车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诗文中领会作者对战争、生命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以诗文中的具体句子和段落为例,让学生深刻理解诗文的内容和表达手法。

3. 采用课堂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兵车行》的作者背景和诗文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文朗读:让学生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文的韵律美,理解诗文的大意。

3. 诗文解析:详细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诗文中领会作者对战争、生命和社会现实的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5.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兵车行》。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对诗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

3. 学生能够领会作者对战争、生命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并在课堂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兵车行》教学反思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Reflections on the Teaching of "Bingchexing"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兵车行》教学反思
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传统语文教学中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诵读教学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大多数学生习惯了默读等阅读方式。

为激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学习语文的兴趣,我试着用诵读贯穿整节课堂。

对于我自己来说,这是一种新的尝试。

我在导入部分简述了杜甫在长安十年的生活概况,以及诗歌创作的背景,用时约三分钟。

现在觉得,这样安排虽然可以让学生了解杜甫因政治失意、生活穷困在诗歌风格上引起的显著变化,但却剥夺了学生首读本诗的时间。

接下来安排的是诵读环节,在诵读中理解作品内涵、体会作者蕴含于其中的感情。

具体有以下几个小环节:
1、教师范读。

(我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是比较满意的。

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能给学生一种强烈的美感享受,能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课文,使学生融入诗歌的情境中,并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本诗,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我投影显示文中的重点字词。

(投影显示重点
字词时,我只挑选了课本上没有注释的一些字词。

现在觉得,即使是课下注释中出现的字词,也应该把它再列到投影中,以便让学生加深印象,重点记忆)
3、赏析诗歌。

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诗歌中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面,体会出征的人和送行的人的心情,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教师根据学生诵读的效果作出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在提高朗读水平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内涵。

除了整段的诵读外,我特意挑选了某些句子来让学生体味诵读,比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在诵读过程中,有几位学生能够饱含感情地诵读。

对于学生读得不够味的地方,我及时加以指点,使学生很快得到了提高。

但在这个环节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我要求学生个别诵读的过程中,有几个学生在笑。

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我认为有几个:(1)长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觉得诵读是一种累赘与负担,在压抑自己诵读热情的同时又嘲笑着他人的诵读。

(2)可能因为有听课老师的存在,原本活泼的课堂显得比平时要呆板些。

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不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

(3)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不够细致,使学生无法准确地把握诗作中所蕴含的感
最后部分我原本安排的是五分钟左右的学生自由诵读时间,力争当堂成诵,体会作品的内涵。

但由于前面环节安排的不尽合理,使得本环节只能一带而过,错失了我的本意。

总的来说,通过对这次汇报课的反思,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自己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作品的情感是以语言为依托的,离开语言去分析情感如同隔靴搔痒。

2、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课堂语言过于书面化,与学生的交流有隔膜。

3、虽然本节课是以诵读为纲,但我仍感觉教学设计上,安排学生读的时间太少。

如果我再上《兵车行》这节课,我想做这样的改进:
一、教学上仍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但要以理解、投入感情为基础。

比如首段中所写的“车辚辚,马萧萧”,让学生体会诗歌中叠音词运用的妙处,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一个“走”字刻画出眷属们在亲人出征时追来呼号和那一刹那的生离死别的情景。

“牵衣”“顿足”“拦道”“哭”这连续四个动作蕴含了怎样复杂的情感。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戊边”,体味“头白”与“还”中所蕴含的苍凉、悲愤。

二、加强指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主动思考
应该加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如“县官”一词,正确的解释应是“官府”;“防河”是指在黄河西面驻防;“营田”即屯田,利用士兵和农民垦荒以取得军队的给养或税粮。

文中有些地方应让学生主动思考发言,不能由教师代为讲解,比如:“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诗中末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原是由我启发学生想象那幅悲惨的画面,现在我觉得这点应该由学生主动思考,并品味凝炼的文字中浓缩的情感。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