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17年中考历史教材知识梳理模块一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新人教版
中考历史作业本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4.(2022·南通)如表呈现了东晋南朝时期修建的两大水利灌溉工程概
况。该表体现了江南地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D)
时期
地区
工程 灌溉田亩数
东晋 江苏丹阳 新丰堰 八百余顷
南朝(宋) 浙江湖州 吴兴塘 二千余顷
A.水陆交通发达 B.自然条件优越
C.普遍使用筒车 D.逐渐得到开发
5.(2022·宜昌)《晋书》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哪一年?
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其汉化有什么影响?
时间:494年。措施: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 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 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影响:推 动了北魏发展,促进了文明进步;有效地缓解了民 族隔阂,促进了民族交融。
——摘编自《孝文帝改革》
材料二 雍正五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长期驻 藏,会同西藏最高统治者监理西藏事务,诸如高级僧俗官员任免,财政 收支稽核,地方军队指挥,涉外事务处理,司法、户口、差役等政务的 督察。驻藏大臣设置确保了清廷在西藏的主权行使,有力维护了西藏社 会的安定与发展。
——摘编自《清代驻藏大臣》
生在
( D)
A.公元前5世纪初 B.公元前5世纪末
C.公元5世纪初 D.公元5世纪末
7.★(2022·重庆A卷)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眼目睹
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盛富,
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 B)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驻藏大臣设立于哪一年?概括驻
湖南省2017年中考历史教材知识梳理模块一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

3. 三国鼎立 形成:
国家 建立者 魏 曹丕 蜀 吴 刘备 孙权
建立时间 220年 221年 222年(称 王)
都城 洛阳 成都 建业(南 京)
三国鼎立形势图[2014张家界33]
意义:(1)政治上: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 统一,为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 (2)经济上:三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为统 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2. 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1)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 产技术(根本原因); (2)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 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3)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4)南方人民的辛勤努力; (5)东晋与刘宋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安抚北方南迁的流民,使生产得到发展。 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 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宋书》:江南……地 方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 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命题点三 改革类 (2015长沙15题)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共 同点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D ) A. 都进行了迁都 B. 都推行了汉化政策 C. 都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 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备考实战演练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 点。商鞅变法中没有迁都,排除A项;汉化政策也是孝 文帝改革特有的,排除B项;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在孝文 帝改革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
考点2
江南地区的开发(识记)
1. 北方人口南迁 概况: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 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西晋后期 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 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南方。 影响: (1)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有利于民族融合,在 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2)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 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中考历史考点详析 中国历史第一册考点四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中国历史第一册(人教版新课标)为了方便老师充分地准备中考,我们经过收集和整理了有关资料,以知识目标和考点的有机结合为基调,点线面解决问题,使同学们在中考时,以不变应万变,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我们准备了这套资料,希望对大家有用处,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请多提宝贵意见!中考考点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知识目标一、政权分立的基本情况(1)赤壁之战: 208年1、交战双方:曹操VS孙刘联军2、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3、影响: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2)三国鼎立(形势图)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后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2年,孙权称王。
229年,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
263年,魏灭蜀。
280年,西晋灭吴,三国历史结束。
(3)两晋西晋 265年,建立者司马炎,316年灭亡东晋 317年,建立者司马睿,都城健康。
(4)南北朝(420-----589年)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分裂为: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二、民族融合1),北魏孝文帝改革(1)主要内容1、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2、颁布均田令;3、迁都洛阳;4、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加强民族融合的具体措施)a,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b,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c,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e,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f,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2) 历史作用: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人口南迁时间:东汉末年至北魏统一前地区:益州、荆州、扬州地区及闽南流域和岭南地区结果: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三、江南的开发时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原因:1、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
2017湖南省中考历史 教材知识梳理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习题 岳麓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聚焦湖南中考命题点1 三国鼎立1. (2015郴州4题)阅读下图,找出三国鼎立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及其都城搭配正确的一项()A. 曹操洛阳B. 刘备成都C. 孙权建业D. 曹丕洛阳2. (2016株洲2题)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A. 公元3世纪初期B. 公元3世纪20年代C. 公元2世纪初期D. 公元2世纪20年代3. (2015湘潭22题)(判断题,正确的填“√”,错误的填“×”)222年,刘备称吴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命题点2 战役辨识(2014怀化6题)《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以下哪一著名战役与上述故事有关( )A. 城濮之战B. 巨鹿之战C. 官渡之战D. 赤壁之战命题点3 改革1. (2016湘潭2题)属于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措施是()A. 改革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B. 颁布均田令C. 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 安抚流民2. (2014衡阳3题)“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是某次改革中的一项措施,“北语”即鲜卑语,而“正音”则是汉语。
此次改革是()A. 吴起变法B. 商鞅变法C. 北魏孝文帝改革D. 戊戌变法命题点 4主题类(2015株洲3题)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 )A. 统一国家的建立B.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 民族关系的发展备考实战演练1.(2016菏泽)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 )A. 长平之战B. 官渡之战C. 赤壁之战D. 淝水之战2. (2016衡阳逸夫中学模拟)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知识点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 200年袁绍与曹操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二、赤壁之战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220年曹丕建立魏国,都:洛阳;水利工程2、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丝织业3、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造船业(加强了与台湾的联系)孙权230年派卫温到达夷洲(台湾)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1、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民族内迁(1)时间:东汉末年(2)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3)规模:西晋初,人数达几百万(4)影响: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3、西晋灭亡:内迁匈奴于316年灭西晋二、淝水之战1、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今南京)2、前秦:氐族黄河流域3、淝水之战(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1)时间:383年(2)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3)结果:前秦失败以少胜多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牧野之战、城濮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战争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4、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总称“南朝”.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原因:(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1)自然条件优越;(2)北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3)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1)农业: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水稻为主,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2)手工业3、作用: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湖南省2017年中考历史教材知识梳理模块三中国现代史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课件

命题点二 祖国统一 (2016张家界4题)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不可阻挡的时 代潮流,下列关于港、澳、台回归祖国的史实排序 正确的是( B )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②澳门回归③香港回归④抗战胜 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③② C. ④②①③ D. ④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1662年郑成 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945年抗日战 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 国。故选B。
含义: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地方性 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形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祖国统一、民族平 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 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考点点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 地区的发展,充分证明了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正确 的,是得到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大力支持的。
(5)2008年,两岸“三通”(通邮、通商、通航) 实现,为促进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 件。 3. 两岸统一的因素 有利: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 完成统一大业是 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 (3)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 民的共同利益; (4)“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模块三 中国现代史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邓小平 提出“一 国两制” 20世纪 1992 1993 80年代 年 年 “九二 “汪辜 共识” 会谈”
香港 回归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改
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用“掠夺制”, 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人财物,后来 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大,贪 污成风。故此孝文帝仿效汉人的班禄制, 官员每季定时发薪。严惩贪腐, “禄行之后,
赃满一匹者死”。
孝文帝还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 制度,让王肃仿照南朝齐,重新制定 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律,改革官 职名称等。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4、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总结 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
政治 政权分立
经济
民族关系 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江南的开发
孝文帝改革
局部统一
江南经济发展
民族融合
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族建立北 魏,统一黄河流域, _____ 成为发 展趋势。 人物:北魏 ,原 名拓跋宏,改姓氏后为元 宏。 目的:为了加强北魏对中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原地区的统治。
改革的措施 根据材料概括改革的措施
shì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
与汉人联姻。 学习汉制、礼法
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
材料一
: 到6世纪初,黄河中游的 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 过去增多。北魏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 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孝文帝重 视兴修水利,他下令有水田之处,都 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
材料四: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 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 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 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优势地位
原的统治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2022·重庆A第4题1分)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
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
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 B)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D.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
考点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淝水之战1640周年(七上第19课P93-96) [2022·重庆A4;2021·重庆A3,B2;2017·重庆A23(1)]
概况 383年,前秦苻坚领军南下,东晋在淝水打败前秦军 淝水
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此后,北 之战 影响
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3.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比较:
项目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过程 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相同点 结果 都取得了成功
影响 都增强了国力,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侧重点 侧重于富国强兵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 移风易俗
不同点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
目的 在 兼 并 战 争 中 取 得 卑族的落后状态,加强对中
(4)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
(1)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很多水利工程;农 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 表 (2)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 江南地 现 制盐等方面有显著的发展 区的开发 (3)商业:城市繁荣。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 跃的大都市 影 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响
(3)民族关系:三国时期,大量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 (4)文化: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三国鼎立 形成:
国家 建立者 魏 曹丕 蜀 吴 刘备 孙权
建立时间 220年 221年 222年(称 王)
都城 洛阳 成都 建业(南 京)
三国鼎立形势图[2014张家界33]
意义:(1)政治上: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 统一,为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 (2)经济上:三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为统 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解析】 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多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 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 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项说法正确;魏 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水平还没有超过北方 地区;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的发 展超过北方地区;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选B。
命题点三 改革类 (2015长沙15题)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共 同点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D ) A. 都进行了迁都 B. 都推行了汉化政策 C. 都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 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备考实战演练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 点。商鞅变法中没有迁都,排除A项;汉化政策也是孝 文帝改革特有的,排除B项;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在孝文 帝改革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
(4)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 姓拓跋改为姓元; (5)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6)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7)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2015长沙15] 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国家统一 奠定了基础;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对北魏社会政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 响。 启示: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善于学习先进文化。第一部分 教源自知识梳理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 时期 两晋 200 208 220 年官 年赤 年魏 渡之 壁 国建 战 之战 立 221 222 266 420 年蜀 年孙 年西 年南 国建 权称 晋建 朝开 立 王 立 始
南北朝 4世 纪后 期北 魏建 立 589 年隋 朝统 一南 北
商鞅 变法
聚焦湖南中考
命题点一 三国鼎立 (2014张家界33题)据图《三国鼎立形势》图,填 出英文字母所示的政权名称。
A.魏;(1分) B.蜀;(1分) C.吴。(1分)
命题点二 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2015常德2题)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 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 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 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 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B ) A. B. C. D.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 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2. 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1)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 产技术(根本原因); (2)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 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3)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4)南方人民的辛勤努力; (5)东晋与刘宋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安抚北方南迁的流民,使生产得到发展。 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 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宋书》:江南……地 方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 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拓展提升
【异同比较】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比较。
不同点
名称 北魏 孝文 帝改 革
解决的主要矛盾 解决鲜卑族落后 文化与中原地区 先进文化之间的 矛盾 解决新兴地主阶 级与奴隶主旧贵 族之间的矛盾
形式 直接借鉴中原 地区先进的制 度与文化 废除旧的奴隶 制,建立新的 封建制
相同点 (1)性质相同,都是 封建性质的改革; (2)都受到了守旧势 力的反对; (3)影响相同,都顺 应了时代潮流,加速了 封建化进程, 有利于 封建经济的发展,都为 后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主题概括
总体特征:我国封建政权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及南方 经济快速发展,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这一时期 的核心主题。 政权并立:魏、蜀、吴(222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四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主要战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经济发展: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考点2
江南地区的开发(识记)
1. 北方人口南迁 概况: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 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西晋后期 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 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南方。 影响: (1)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有利于民族融合,在 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2)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 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考点速记
考点1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识记) 1. 官渡之战 概况:200年,袁绍和曹操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以 少胜多,大败袁军。 意义:曹操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为统一北方奠定了 基础。 2. 赤壁之战 概况: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利用火攻的办法, 在赤壁大败曹军。这就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 战役——赤壁之战。 意义: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考点3
北魏孝文帝改革(理解)
背景: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已成为趋 势。 目的:(1)为了革除落后习俗,学习和接受汉族的 先进文化; (2)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北魏统治(根 本目的)。 措施:(1)把都城迁到洛阳; (2)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魏 书》:诏不得以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 所居官); (3)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