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书画探源

合集下载

漫谈“书画同源”

漫谈“书画同源”


书画最早的雏形。 仓颉根据天地 之 自然物 象 , 建创 了文 字。“ 由于没有什 么能够 传达 人的意 思, 以有 ‘ ; 所 书’ 没有什么可以见其形状 , 所以
有 ‘ ’ ”“ 画 。 那个时候 ‘ ’ ‘ ’ 书 和 画 同为一 体, 没有什么区别。 显 然, ” 张彦远是依典传之说来 推 断书画 建创之 初的状态的。 其神 化的色彩,
赵松雪、 有若沈石 田、 有若文衡 山、 有若董思 白。 其书其画类能运用一心, 贯穿道理, 书中

豫、 鲁两地 考察 , 有幸 于鲁南莒 县博 物 馆拜观
了属于大汶 口文化的长 形陶缸 。 其上所刻之似
仅仅止于其 “ 原初” 之说了。
夫书画本 出一源, 盖画即六书之一, 所谓 象形者是也。( 何 良 ( 明・ 俊 ( 四友斋画论 )


袭易
传乎金册。 庖牺 氏发于荥河中, 典籍图画萌矣。 轩辕氏得于温洛中, 史皇仓颉状焉 。 奎有芒角, 下主辞 章 ; 有四 目, 观垂 象 。因俪鸟龟 之 颉 仰
河出现 , 背负 “ 河图” 又有神龟从洛水 出现, , 背
负“ 洛书” 庖牺 氏 ( 氏) , 伏羲 依此 ( 河图洛书)
创 制八 卦, 著成 周易》。 而八卦之卦 象, 即是
胚 圣 嘲 冬 玺



^ 卜



瘩 一
李中原 , 字械一 , 号三真堂主人。
祖 籍 湖 北 公 安 , 15 9 9年 9月 出 生 于 湖 南 澧 县 。 曾 任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国
防 科技 大学 美 育室 主任 ,湖 南省 高 教 学会 书法 教育 专 业委 员会 副主 席 兼秘书 长 ,中国书 法杂志 社副社 长、 副主 编 。现 为 深圳 大学 书法 艺术 研 究 所所 长、 教授 、研 究生 导 师, 中 国 书法家 协 会学 术 委员 会委 员。 出 版有 《 隶学概论 、 中国书法史》 《 《 、青 少年 书 法入 门—— 楷书 新编 》 书 、Ⅸ 用汉 字字 辨 》 李 中原 黄金 分 割 习 、Ⅸ 字丛帖》等。 李中原 行草 陈忱 《 九歌》录 四 5 x12 6 m 0 1.c 纸本 2 0 年 00 释文 : 江南半壁 已崩裂 , 处小朝 廷尚求活。 钱塘不至三 日潮, 仙霞岭上烽 烟撤 。 抛戈解甲谁 适谋 , 南人颈 试北人铁 。 清笞 白 骨 没野蒿, 猿笼鸟何所 逃。 槛 江头野老何 所依, 羊裘 五月坐渔矶。风波险绝终不顾 , 长镌记命恒苦饥 。 掉头岂复念妻 子, 怀沙哀郢知者稀。 长安奕棋多反复, 有足那肯加帝 复 ( ) 我今潦倒垂半百, 腹 。 相逢 扰为披 肝膈。寒风刮天雪一丈 ,

明末江南的书画鉴藏家群体

明末江南的书画鉴藏家群体

明末江南的书画鉴藏家群体作者:吕友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年第05期晚明书画作伪现象普遍,技术精湛,为世所共知。

书画作伪现象古已有之,唯独在明代愈演愈烈,这与此时巨富倾力购藏书画作品密切相关。

在利润的驱逐下,书画作伪手段越来越高超。

在商业发达的扬州、苏州等地,书画作伪已经职业化,并出现了专门以作伪为生的家族。

更有甚者,为推销伪作,竟将伪作著录成书,愚弄和欺骗买方,如明末张泰阶所编《宝绘录》中的作品,就无一真品。

在书画造假作伪之风盛行的同时,书画鉴定专家也应运而起。

这时期随着江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有名的鉴藏家,如沈周、文徵明父子、冯梦祯、李日华、项元卞家族、詹景风、汪硐玉、王世贞、吴其贞、董其昌等人。

故沈德符道:“嘉靖末年,海内宴安。

士大夫富厚者,以治园亭,教歌舞之隙,问及古玩。

”他们之间相互联系与交往,共同构成了江南地区的鉴藏家群体。

杭州作为江南的区域中心,鉴藏群体更为活跃,其群体己扩大到了社会各个阶层,使得购藏者不再局限于上层的达官显宦、富商大贾,而是一般的文人士子、普通百姓、僧人,甚至奴仆也热衷此道。

明人沈春泽在为文震亨《长物志》所做序中就有云:“近来富贵家儿,与一二庸奴钝汉,沾沾以好事自命。

”看来受主人收藏活动的熏染,这些奴仆在潜移默化中也懂得了书画之道。

一、晚明杭州书画鉴藏家群体明末杭州较为典型的文人鉴藏家有冯梦祯。

冯梦祯(1546-1603年),字开之,浙江秀水人。

万历五年(1577年)会试第一,选庶吉士,除编修。

他因反对张居正“夺情”而被免职。

从此归隐于西湖孤山之麓,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闲暇之余以游乐和文字消遣,流传有《快雪堂日记》、《六研斋笔记》等著作。

正如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所说:“冯公儒雅风流,名高三席,归田之后,闲娱情声伎,筝歌酒宴,望者目为神仙中人。

”当时杭嘉和苏南一带称某为“风雅教主”。

冯梦祯在书画史上是有名的鉴藏家,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收藏的一张名画——王维的《江山雪霁图》。

《中国传统绘画史纲:画脉文心两征录》的一点自我陈述

《中国传统绘画史纲:画脉文心两征录》的一点自我陈述

《中国传统绘画史纲:画脉文心两征录》的一点自我陈述作者:杜哲森来源:《中国美术》2016年第02期这是一部详尽、专门的文人绘画史,是作者十年研究、写作的结晶。

“画脉”着眼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沿革演变,“文心”则侧重从画家创作心路进行细微的解析。

如此,则一外一内,客观、主观,作者从两条并行不悖的线路,交互探寻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

读完这部绘画史,不仅明悉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脉络,更重要的是可以对画家作品面貌背后的形成因素了然于心。

知晓倪瓒的心高命蹇,才能读懂他画作的潇洒、平淡:看到画家们各自笔墨中所浸渍的人生感受与信念追求,方能领悟王维的孤寂、徐渭的狂放、渐江的清刚……在这本书中既可以读到董其昌梳理传脉、建构新说的功绩,亦可以看到他称霸一方、博取名利的鄙俗:既可以看到唐寅气质的风流洒脱,又可以读到他坚守做人的底线与制艺的精谨……该书的正式写作只用了一年半时间,但酝酿时间却长达三十多年,即从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时就有了撰写的初心,而这初心的萌生甚至还可以上推到大学时段。

我在大学读的是北师大中文系,由于专业需要,自是研读了大量的古代文史典籍。

在这个过程中,每每为历史上那些杰出仁人志士的事迹与著述所感动,诸如屈原之死与他的《离骚》,司马迁之辱与他的《史记》,苏武之困与他的执节之坚,以及陶潜不为斗米折腰而挂印归田的人生抉择,嵇康被司马氏斩杀时以一曲绝世的《广陵散》从容淡定地告别人生,乃至方孝孺宁肯被诛杀十族也不肯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的刚烈决绝,等等。

由此深深地感受到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脉中始终有一种发强刚毅的精神支撑着这个古老而又多灾多难的民族,不管经历了多少迂回曲折和凄风苦雨,始终在“求真、向善、尚美”的历史征程上做着不懈的努力。

这一点同样也体现在绘画上——因为构成中国传统绘画核心力量,依然是士夫文人,即社会的精英分子。

正是他们基于各自的社会地位、文化素养、志节操守和审美取向,使原初性属“猥役”匠人之技,提升为雅尚之习,打造出了诗画相合、书画一体的复合型艺术构成,并赋予了绘画操守依凭和人格表征的文化品格,从而使绘画也同其他的文明记忆一样,汇入民族心路的文化长河之中。

读书真事业 磨墨静工夫

读书真事业 磨墨静工夫

夜读的结晶。其中有十篇论文在教育部、中国书协等主办 的全国性书学研讨会上获奖或入选。这些论文中,不乏佳 作,以 开 明 的 理 念、开 阔 的 视 野,拓 展了当代书 学 研 究 的 领 域,提 供了当代 审 美 文化 研 究 与 书 坛 艺 术 批 评 的 新思 考,颇 具 学 术价 值与 社 会 意 义。可 以说,长 安 是 当今 书 坛 创作与研究两体皆进的青年才俊,他的好学与慎思、透析 与善辨也正体现在他史学研究与艺术评论的广泛性与深 刻度。
老 子 论 道 有“ 致 虚 极,守 静 笃 ”的 箴 言,这 种“虚 静 为 体 ”的 艺 术 心灵,体 现了人 类“ 独与 天 地 精 神 往 来”的 超越性,在有限的世界里呈现出无限的生机。长安正沿此 正脉潜修推进……
世间最朴素的是人性中的本真。生命与艺术的融通, 并非仅依赖于技巧,却根植于生活的心态与理想的追寻。 古人说“虚无恬淡,乃合天德”,愿长安心静如明,见素抱 朴,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迎接明天心中艺术的那片光辉!
王摩诘《同崔傅答贤弟》61.9×26.5cm
众家评长安
长安是一个素质优良的青年书家,他有今天的成功,和 他有稳定的心理素质、有一种超常的定力,是分不开的。那么 多年,长安爱上书法以后,就走上了一条正道,不断深入、细 致地体验,他能够看到常人看不到处,他努力做到常人写不 到处。所以,这些年来,他不断地进步,把对经典的理解做到 了一个相当有深度的境界,这是很不容易的。可以说,当代书 法创作的行草书 王系列中,他是一个突出的青年书家。
——书画篆刻家、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 何国门
投资与理财 113 Investment&Finance
“读书 真 事业,磨 墨 静工 夫。”长 安 擅 行 草书,恪 守 雅 正与 清 流 。他 的 作品以自然 平和、清 逸、简 静 为风 格旨 归。筑 基 于二王、怀 素、孙过 庭,以 静 为质,以 灵 为用,对 刚 与 柔、方与 圆、曲与 直、断与 连、疾 与 涩 等 艺 术 本体处 理自如。纵 览长安行草书册,一股清蔚 逸宕之气扑面而

传承与创新视角下的金农“漆书”字库字体及延展应用设计

传承与创新视角下的金农“漆书”字库字体及延展应用设计

传承与创新视角下的金农“漆书”字库字体及延展应用设计胡衍谨;张培源
【期刊名称】《包装工程》
【年(卷),期】2024(45)2
【摘要】目的分析金农“漆书”的审美特征,并应用到当代汉字设计中,使所设计
的字库产品既有金农书法的金石气韵,又符合当代的应用语境,以此促进金农“漆书”艺术的传承和字库风格多元化的发展。

方法从诸多博物馆调研金农“漆书”作品
并分析整理,以南京博物院典藏金农“漆书”作品《盛仲交小传》为蓝本,其他作品
为参考,从分析造型中的点、横、竖、撇、捺、折、钩等笔画元素入手,凝练与总结“漆书”视觉符号和文化内涵;除了遵循字库字体的基本原则外,还运用“完全复现法”“旧字新构法”“异字结合法”“形意合一法”的创新与传承性的原则与方法,对提取的元素进行重构、融合、创新,最后结合用户思维的研发策略进行设计应用。

结论结合金农“漆书”书法元素进行字库字体设计,可以提升字库产品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让人们更多地了解金农的“漆书”艺术,有利于书法艺术传承与创新,有助于探讨解决书法艺术与当代字体设计之间的矛盾关系,为书法艺术在字库字体设计中
的应用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总页数】11页(P241-251)
【作者】胡衍谨;张培源
【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472
【相关文献】
1.计算机中文字库字体设计与应用研究
2.基于漆艺传承与创新艺术背景下漆艺家具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3.我国计算机字库字体的产生与设计应用研究
4.助力字库行业人才培养倡导字库版权保护——方正电子启动“设计院校正版字体支持计划”
5.书外求书自辟蹊径——金农《漆书相鹤经轴》书法欣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吴文化名人故事

吴文化名人故事

吴文化名人故事吴文化名人故事:沈周与他的文人世界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著称。

在吴文化的光辉历史中,无数名人和才子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才华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以吴文化名人为切入点,通过沈周的故事,探索吴文化的魅力和影响。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出生于江苏苏州的一个文人世家。

他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和学者,被誉为“吴门画派”的鼻祖。

沈周的生涯跨越了明代永乐、宣德、成化、弘治、正德等五个朝代,他的一生见证了吴文化的繁荣与变迁。

沈周在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画作风格独特,笔墨飘逸,意境深远,对后世的书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才情也广受赞誉,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反映了明代文人的闲适生活和自然情感。

此外,沈周在哲学和学术方面也有着卓越的贡献,他推动了吴门学派的发展,主张“经世致用”、“格物致知”的思想,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沈周的成长历程充满了曲折和奋斗。

他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秉承着家族的传统和文化。

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他刻苦学习,迅速崭露头角。

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畅,多次参加考试未果,最终以布衣终老。

尽管如此,他并未放弃对学问的追求,而是更加专注于艺术创作和思想研究。

沈周的思想特点深受吴门学派的影响,主张“经世致用”、“格物致知”。

他认为,学问应该为现实生活服务,而不是纯粹的理论探讨。

他注重实地考察和亲身实践,这种务实的精神也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绘画中,沈周注重写生,强调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将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

沈周的影响和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他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对苏州地区的书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画作风格和艺术思想影响了众多后世的画家,使得吴门画派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其次,他在文学、哲学和思想方面的贡献也广受赞誉。

他的诗歌才情和哲学思想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成为了后世文人学习的典范。

陈淳山水画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其家藏的关系

陈淳山水画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其家藏的关系

陈淳(1483—1544),字道复,后以字行,号白阳山人。

长洲(今江苏苏州)大姚人。

陈氏家族的兴盛起源于陈淳祖父陈璚。

陈璚官运亨通,从庶吉士后升至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陈璚与吴宽、沈周等交好。

吴宽与陈璚可谓亦师亦友,吴宽书法深受其家藏苏轼书迹及拓本影响。

陈璚及陈淳父亲陈钥书法皆源于吴宽的“苏轼体”。

沈周又是吴门画派的奠基者,他的绘画理念深深地影响了陈淳,而沈周的绘画更是与其收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元时顾阿瑛、曹云西、倪元镇皆江以南收藏之家,物聚所好,故黄子久、王叔明、陈仲美、马文璧辈,盘礴风流,为一时之盛。

近代沈石田,去胜国百年,名迹犹富观。

其所作卷轴,一树一木,尺寸前规。

”[1]可见其收藏与其绘画的关系。

沈周六十一岁时收文徵明为徒,文徵明是陈淳父亲的好友,陈淳受父亲之命受业于文徵明,“(陈淳)既为父祖所钟爱,时太史衡山文公有重望,遣从之游,……称入室弟子”[2]334。

文徵明鉴藏书画可谓丰富,对其书画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吴宽、沈周、文徵明都是陈淳的前辈恩师,陈淳绘画的风格的形成,除了受到前辈恩师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其家族收藏的影响。

本文梳理了陈淳家族对米家山水作品的收藏情况,并进一步探讨这些藏品与陈淳山水画风格形成的关系。

一、与米家渊源及其收藏陈淳家住大姚村,“大姚村乃其世祖庐墓所在”[3],陈淳的父亲陈钥在世时就曾湖滨筑室,近有湖田数顷,“疆理阡陌,陂鱼养花,以文酒自适”[3]。

陈淳在其父亲去世后,多归隐于此,并多次加修,号为“五湖田舍”[3]。

其五世从孙陈仁锡著有《大姚世居考》。

在宋朝时,米芾将自己的女儿嫁到大姚村,至此米芾及其儿子米友仁经常来往于大姚村,尤其是米友仁不仅来往频繁,还留有很多诗篇画作,《大姚村图》就是其中的重要作品,其自题《大姚村图》诗云:“霄壤千千万万山,东南胜地孰跻攀。

古人作语咏不得,我寓无声缣楮间。

”[4]可见其对大姚村的喜爱和赞美。

董其昌在题董北苑的画中也有提到“余家有虎儿《大姚村图》”[5]。

“李子崇”考

“李子崇”考

“李子崇”考张明华【摘要】《淳化阁帖》收录了汉代至隋唐的珍贵法帖,共十卷.对于其宋本的流传,李子崇是一位重要的人物,可是学术界对其人却一无所知.其实,李子崇即明代万历年间颍州(今安徽阜阳)士人李先事(?-1578),字子崇,号绍欧,相貌俊美,才华富赡.考其家世,其父李增进士出身,仕至济宁州知州.李先事交游多颍州名士,其中包括后来仕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的张鹤鸣.由于早逝且无后,李先事的创作大都失传,今所见者仅六首诗而已.【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6页(P33-38)【关键词】李子崇;李先事;家世;交游;创作【作者】张明华【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阜阳236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42《淳化阁帖》是中国书法界的宝藏,其中收录了汉代至隋唐一百多人的四百多篇书法珍品,包括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在宋代拓本的流传过程中,明代“李子崇”是个重要的人物。

王士禛《池北偶谈》卷十九“肃府淳化帖”条云:予记陈卓曼仙补刻肃府淳化阁帖事,门人海宁陈奕禧子文适寄所著《皋兰载笔》至,中述兰帖始末甚详,采录其略,用备参考。

肃府淳化阁本,自庄王受封,太祖赐之宋刻(相传有龙胆壶、凤喙卮,并帖而三)。

宪王时,洮岷道颍川张鹤鸣得李子崇本于白下、材官本于皋兰,请肃王赐帖校雠,见古法帖数段久缺,而兹独全,知为“马房光怪”以前物也。

姑苏温如玉、南唐张应台为之双钩,鹤鸣携之黔阳,宪王乃镌石于兰,未竟而薨。

世子识鋐卒业于万历[天启]辛酉(1621),先后七年。

其初搨用太史纸、程君房墨,人间难得。

搨工间有私购者,直五十千。

刻用富平石一百四十四、叶二百五十三,藏府东书园殿。

鼎革时,石几沦缺。

顺治甲午(1654),洮岷道扬州陈卓补刻,复成全璧。

然神明不备,视初搨径庭矣。

乙卯(1675),平凉逆焰及兰,靖逆、奋威二将军自河西来,军于龙尾、皋兰之间,攻城不下,贼欲破石为炮,伪知州徐某力救得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沭阳书画探源沭阳书画探源e* t- f+ B! O* F. t8 q3 {吕述谡# h4 y' G, o' z5 i# M8 E& q6 Y; ]- ~1 W沭阳县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据历史记载,已有2000余年。

自唐以来文化名人众多,于书画为昔贤怡情适性之端,汉唐以来,各擅精微自成名坦。

清末,以周宗濂为代表的书画家画山水(灰堆),徐子容、吕次侯、周莲画山水,周惠擅二笔荷花。

韩山吕家山水、西关刘家花卉,近代四家梅作者魏家西、张德亭、李哲西、孟稼农。

. L7 [$ m; G! q. A3 E& {' i2 @在对沭阳书画研究中,赵梅林、侍茹等前辈先后发表了《对清著名山水画家周宗濂初考》、《水即真水山真山》、《画梅名手张德亭》、《沭阳四家梅》等研究作品,沭城临河轩李光剑先生在沭阳县先贤书画作品的收藏和研究颇有造诣。

笔者在认真学习上述文章,及李光剑先生的帮助下,经过数年的收集和整理,试从家族、派系等方面入手,对沭阳书画作一探考,并请专家指正。

4 @- c. Y1 g1 h& I山水画家周宗濂周宗濂是清著名山水画家,赵梅林先生对周宗濂先生的研究中是颇有见地的。

曾见载于清冯金伯《墨香居画识》、民*国《重修沭阳县志》、俞剑华《中国绘画史》和《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等书。

但对其具体生卒情况和艺术成就记载皆欠详,如:周濂(清)字莲亭,江苏沭阳人,性狷介,善山水。

《墨香居画识》、《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周宗濂,字莲亭,安贫乐道。

博学,诗书画无不工。

善医术,而以画山水见长。

性古癖,寡交游。

尝应徐心如河帅聘,意不自适,归结庐:无波画舫,云烟供养,乐天忘年。

年八十余,著有《小梅轩诗》二卷,乡贤吕昌际为之序。

究其生卒年月无载,可喜我县图书馆所藏其作的大横披水墨雨景山水一幅,款为:“道光丁酉三月,时年八十”。

道光丁酉为道光十七年,是公元1837年。

按此可知先生出生在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

我县清时另一位山水画家徐子容先生生于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公元1782年),比宗濂先生小二十四岁。

子容先生六十六岁卒于道光二十七年丁末,即公元1847年。

《县志》载宗濂先生“年八十余”。

但他到底卒于何年,尚待进一步考证。

- k! J) H, N- F. ]6 s$ A5 M2 W W5 ~宗濂先生的艺术造诣,“博学,诗书画无不工,而以山水显”。

沭阳民间素称其山水画为“灰堆”,并赞誉其用笔之妙用墨之神韵。

惜今其墨迹已不易多见,但从所见到他的墨迹中,足可以说明宗濂先生为清时一位卓有成就的画家。

至今我见过其三幅作品,除上述谈及的其八十岁之作外,还在一位同志家见其一大中堂《梵王宫殿图》。

款为:“嘉庆丁卯九秋上”。

嘉庆丁卯即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为先生五十岁之作。

此图以淡彩稍工界之法作梵王宫殿于淡墨浑染的烟云之中,表现出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空蒙的情趣和意境来,显露了他匠心独创的艺术才华,称得上是其中期的成功作品。

据载他著有《小梅轩诗》二卷(此诗卷是否刊印,不详),乡贤吕昌际为之序。

吕昌际,字峄亭,号莱园,沭阳人。

诰授中宪大夫,署山西按察使,分守冀宁道。

昌际先生生于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卒于嘉庆十二年丁卯(公元1807年),年七十三岁。

昌际先生长宗濂先生二十三岁,卒年正是宗濂先生作《梵王宫殿图》之年。

昌际先生为其《小梅轩诗》作序,应在卒前些年,按昌际先生二十五岁即赴任在外,四十岁前后因“素谈于宦情”,借父殁家居养母至卒未出。

昌际先生回里时,宗濂先生还不足二十岁,此诗卷应在三十——四十岁完成,其诗书画中年时已蜚声于世了。

我见到先生另一幅中堂山水是在一位友人家,当时仅是三分之一的残片,笔意与其八十岁之作较近,均属其炉火纯青的晚期作品,观这两幅作品,山石纯以水墨烘染,泼墨而下,层次分明,有米氏云山之势,但不用米氏云山加浓、焦墨点簇山头;其人物、树木、屋宇、桥梁用笔粗犷,不象《梵王宫殿图》那样工细:其烟云、雨景全用淡墨渍染、泼而成,整个意境烟云掩映,不取细意,不失天真,呈现了大自然连云合雾,汹涌兴没的神奇之趣。

沭阳无崇山峻岭,而他能把大自然表现得如此意趣盎然。

据说他借助宇宙的云海变幻,每临朝暮,每遇阴雨,于风雷闪电之中,立城头高颠,仰观烟云吞吐,俯察大地万物,摄取自然神理,融汇前人之笔法,加以提炼概括,形成了“灰堆”山水。

这正与他的“性狷介”,“古癖、寡交游”,“烟云供养,乐天忘年”的所谓超凡脱俗的思想是一致的。

俞剑华先生谓其为“不明所学者”,因历史上对于评述宗濂先生画法之文章甚少,故难以知其艺术师承。

% c& [4 K* r, I$ E9 U& u先生是否有子,不详。

据载:其女惠、莲,工荷花,亦善山水。

7 }3 r) s/ d* h0 \) [) i/ ^% y! B徐子容,清嘉庆、道光年间著名山水画家。

: Y# ?% ]- }; ?* Z“水即真水山真山,笔端写出边关色”;“万丈奇峰百道泉,一峰才隐一峰见。

秦关蜀岭当人面,帘前隐约雾霏霏”。

这是清仲梓村对徐广绪先生山水画的评论。

徐广绪,字子容(公元1782—1847年),沭阳龙庙乡(旧汉坊镇)人。

在他六十六岁时,过世于浙江钱塘任上。

据载:子容先生为道光年间“江南名士”。

他的绘画艺术最早见于清蒋宝龄之《墨林今话》第七卷:“嘉定主簿子容徐广绪沭阳人。

画山水疾如风雨,倾刻百幅,随笔题记,风趣横生;诗文尺牍,气俱活泼,才如其人。

手钞寄书数千卷,闻殁后,不存片纸,殊可惜也”。

今他的墨迹已不易寻得,淮阴市博物馆藏有子容先生六帧山水册页装成的手卷,有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阙里孔宪曾题签,为子容先生逝世三十一年后而装裱成轴的。

其中一帧盖朱文“壬寅生”小印一方,子容先生生于公元1782年,正是清乾隆壬寅四十七年,与史料记载相符;另一帧画于清道光丙午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子容先生逝于公元1847年,可见是他逝世前一年之作。

纵观这六帧作品,山石以秃笔钩勒皴擦,线条短壮,犹如“屋漏痕”,貌似零碎而实苍浑,积墨点叶先浓后淡,复加焦墨缀以淡色,有以浊求厚之趣。

清之山水画,笼罩画坛的是“四王”,可谓争相仿效,遂为师法所囿,不能自出手眼,尽为槁木死灰,神气索然。

以致形成刻板,陷于公式化,毫无一丝生气。

而子容先生却能度越一切流派,一切规模与因袭的固有风貌。

具有灵动、变化之艺术特征。

正如他自题《云海归鸿图》“瞥见冥鸿破空绝地来,朝游北海,暮游东海,大气蒙蒙历历,万劫而何胎,我知之矣”!他十五、六岁随父去西藏廓尔喀;三十六—五十一岁出任山西蔚州、河北蓟州,正定吏目、主薄;五十三—六十六岁任浙江钱塘、德清、乌程、嘉善等县主簿、典史、县尉等职。

使其有机会游历了祖国东、西、南、北名山大川,领略了大自然的风光,他自官清廉,“贫不能自聊”。

公余之际“或啸傲湖山顶上,或倘徉湖水湾中”(古僮吴绍矩《徐子容先生事略》)。

从而把物像与笔、墨、感情有机地结合融会贯通起来,不为流俗所梁,以达“在南宫北苑间”,(清王钦霖《海欧山房诗钞》寄子容舅氏)。

子容先生强调“画虽末艺,必须多看真山真水”;他反对“一味临摹,徒在几个死人卷册上作生活,究非正法眼藏”;“前贤云,高人岂学画,用笔乃其天,画可学乎?若专一在画上理会,则画是画,人是人,贱工也,须是画与人和成一片”;“前人画,可多看不可多临,多看则烟云变幻,有时而来,有时而去,则不即可离之致,自在胸次,若多事临摹,久便受其束缚,急切跳不出他底窠臼,所谓老死于笔下者是也”(徐子容《论臼画》)。

子容先生对于艺术大胆坚持了生活、传统、创造,以造化为师。

他不为当时纯以临摹为事者接受和传染。

因此,俞剑华先生《中国绘画史》把子容先生编入清朝之绘画山水画家中“不事临摹者”。

沭阳四家梅^6 E0 I E: y a梅花以其形色高雅、刚毅、圣洁,常被人们用以比德、寄情。

我国历代梅文、梅诗、梅画、梅乐、梅戏等层出不穷,蔚为大观。

清末至当代五六十年代,在沭阳画坛上就活跃着四位画梅高手,他们是魏鹭西、张德亭、李哲西、孟稼农,人称沭阳画梅四杰,也称沭阳四家梅。

! o# r* R; d$ | 张德亭:号亦荣、逸荣(1890-1963)沭阳县建陵居委会人,贫民出生。

解放前教读为业,善墨梅,幼年师法邑人魏鹭西。

所作梅,虬枝盘曲,神韵秀逸。

他写梅干,以一笔而就,用笔多盘曲或以飞白出之,顿挫得宜,转折有方,通过这种笔势和墨色,表示梅的苍皮斑剥的老干。

主干如龙,遒劲似铁,其作枝条,喜用蟹爪法,干湿得当,浓淡有致,虚实并用,层次分明,变魏家梅的长枝条而有了新意;他的梅瓣,只是作了几个圈,为单梅花,有的仅为半个圈,一笔二顿挫,犹铁线圈成。

德亭先生作画中、偏锋兼用,张张都是一气呵成。

观他的画,觉得几欲脱纸而出,香满四溢,寒气逼人,给人以一种“树树立风雪”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之感。

7 y3 V0 s9 v' T; o张德亭的梅画,继承并夸大了魏鹭西用笔节奏感强烈的阳刚之美,行笔用墨刚劲、凝重,梅干虬枝盘曲,黑色浓淡对比强烈,干湿得当,构图中巧用枝干穿插,使整个画面层次分明。

: J. Y1 E n, u+ P' Y7 e德亭先生笔墨洗炼的功力是与他数十年的辛勤砚田钻研分不开的,他在七十岁时题画云:“余研究墨梅五十余年”。

而他的艺术造诣在中青年时已负盛名,其作品在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就在上海、镇江等地展出,他过世的前几年曾有诗云:“二十年前淞沪游,展览会上姓名留。

虬枝铁干今犹炼,不让他人出一头。

”解放后,虽年老,笔力不衰,有求必应,其作品淮海地区流传甚广,并有一定的影响。

魏鹭西(1870—1938),名振、家振,字声远,四十岁后改字鹭西,沭阳龙桥人(现沭阳县吴集乡尚庄村人),魏鹭西出生贫寒,幼时敏慧好学,八岁就读于乡贤中杰三家私塾,后考取痒生、贡生。

光绪三十三年,魏鹭西与耿梦鱼(耿梦鱼,名兆丰,字梦鱼,清末痒生。

)率先在家乡创办了“养正初等小学堂”,魏任校董兼校长。

养正初等小学堂,民*国初年更名为沭阳县第三区立第八国民初级小学、沭阳县第二高等小学,即现在的沭阳县吴集小学。

此后,魏鹭西先后在沭阳县第一高等小学、省立淮安第九中学、省立海州第十一中学任教职,沭阳县立中学任校长,并参与宣统三年《沭阳县志》的编纂工作。

晚年回乡后,又独资在村里办起了沭阳县塔桥初级小学。

魏鹭西一生,不光以兴办教育闻名乡里,桃李满园,还因为博学多才,诗书画三绝声名远扬。

魏鹭西画梅花,行笔飘逸洒脱,用笔用墨处处皆是画家情感的自然流露,他的面构图讲究,巧妙地运用布白,使其作品赋于浓厚的儒雅气息。

魏鹭西的梅画,每幅皆有题诗,或五言、或七绝,借梅言情,或咏梅言志,诗书画浑然一体,清新不俗。

其作品在徐淮盐连地区流传甚广,民间多有收藏。

李哲西(1892—1964),名春寿,字哲西,号汉三、半半斋主人、半半叟,沭城镇文峰巷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