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大 课程设计
C语言项目设计报告

根据题目设计要求及创新,我们设计了 7 个菜单选项。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课程设计报告
用户可以通过键盘输入 1~7 分别进入 1:年历查询,2:月历查询 3:日历查询,4:农历查询,5:记事本,6:定时关机工具,7:退 出系统。
3、设计概要
1.进入系统时显示菜单界面及当前系统时间 2.年历查询:输入年代时,系统输出改年所有月份的日历并以日历的格式输出。 3.月历查询:输入年代,月份时,系统输出该月所有天数的日历并以日历的格式 输出。 4.日历查询:当输入年,月,日时,系统输出该天的日历信息,包括星期,农历, 节日。 5.农历查询:用户输入年、月、日。系统输出该天对应的农历信息,包括天干地 支,农历。 6.记事本:当输入年、月、日时,系统首先查询该时间是否有记事,如果没有提 示是否记事,若记事则用户输入记事内容,系统将该记事内容以文本文档的形式 保存。若有记事则显示该记事,并提示是否删除,若用户选择删除,则系统将该 时间对应的文本删除。若不删除,则退出系统。 7.定时关机工具:进入该功能,系统提示用户选择:1、关机、2:重启、3 取消 计划、4:退出。其中关机和重启具有定时功能。
实验要求 日,星期几,具有记事本功能,在某个日期上可以输入纪念日,代办事项
等。 对 C 语言在编写程序时的用处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懂得了编写 C 程序的一般方法步骤。 分析问题做出算法,想好思路,在心里有个大致的框架,然后按部就班的写下自己想 到的内容,把写下来的东西认真整理,查漏补缺,把一些细节处补上,这样就完成了 一个程序。再者就是读程序,一句句的读,若输出的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应该要立即 修改,直到这个程序接近完美。
1.闰年的判断 2.每一个月天数的确定 3.该天是今年的哪一天 4 今天是本周的第几天 5.星期的确定 6.输出一天的日历信息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厦门大学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课题: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时间:目录目录目录 (X)摘要 (X)第一章设计目的 (x)第二章设计任务 (x)2.1 XXXXXX (x)2.2 XXXXXX (x)第三章方案设计与论证 (x)3.1 XXXXXXXXX (x)3.2 XXXXXXXXX (x)3.3 XXXXXXXXXXX (x)3.4 XXXXXXXXXX (x)第四章原理分析与仿真 (x)3.1 XXXXXXXXX (x)3.2 XXXXXXXXX (x)3.3 XXXXXXXXXXX (x)3.4 XXXXXXXXXX (x)第五章电路安装与调试............................................................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电路安装........................................................................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XXXXX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XXXX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3XXXXXX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4XXXXXX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5XXXXXX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电子科大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报告-级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郫县LBJ 学号:指导教师:温柔可爱的刘杰彦实验地点:主楼A2-413 实验时间:2017年4月22日上午一、实验室名称:计算机学院主楼机房二、实验项目名称:进程与资源管理实验分工:郫县LBJ 进程管理设计郫县小胖子资源管理设计郫县威斯布鲁克进程调度与时钟中断设计三、实验学时:2四、实验原理:此处的实验原理在指导书上非常丰富,因此不照搬过来,主要写出所要使用到知识点,具体实现过程中的原理分析见报告第八部分“实验步骤”处。
(一)总体设计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最右边部分为进程与资源管理器,属于操作系统内核的功能。
要求能够设计与实现一个简单的进程与资源管理器,具有如下功能:完成进程创建、撤销和进程调度;完成多单元 (multi_unit)资源的管理;完成资源的申请和释放;完成错误检测和定时器中断功能。
图1 系统总体结构(二) Test shell设计应具有的功能:1、从终端或者测试文件读取命令;2、将用户需求转换成调度内核函数(即调度进程和资源管理器);3、在终端或输出文件中显示结果:如当前运行的进程、错误信息等。
(三)进程管理设计1、进程状态与操作2、进程控制块结构PCB3、主要函数:创建进程、撤销进程(四)资源管理设计1、主要数据结构RCB2、请求资源3、释放资源(五)进程调度与时钟中断设计关键:使用基于优先级的抢占式调度策略,在同一优先级内使用时间片轮转算法。
参考课上ppt:五、实验目的:设计和实现进程与资源管理,并完成Test shell的编写,以建立系统的进程管理、调度、资源管理和分配的知识体系,从而加深对操作系统进程调度和资源管理功能的宏观理解和微观实现技术的掌握。
六、实验内容:设计与实现一个简单的进程与资源管理器,要求具有如下功能:完成进程创建、撤销和进程调度;完成多单元 (multi_unit)资源的管理;完成资源的申请和释放;完成错误检测和定时器中断功能。
课程设计任务书-基于51单片机的简易电子琴设计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名称:单片机课程设计专业年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课程设计时间:2013.9.30-2013.10.7 10级电科专业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题目51单片机的简易电子琴设计课题性质工程设计课题来源自拟指导教师同组姓名主要内容设计一个51单片机系统,实现简易电子琴操作的电路。
要求:1 设计51单片机最小系统;2. 设置至少10个按键,能发出do re mi fa sol la SI DO;能播放示范曲;3. 能够调节低音、高音和中音。
任务要求1.根据功能要求选择设计方案,并进行论证。
2.画出电路的总体方框图和电路原理图。
3.说明系统工作原理,对系统进行调试。
4.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参考文献1.《51单片机C语言教程》郭天祥电子工业出版社2.《电路》邱关源高等教育出版社3.百度审查意见指导教师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说明:本表由指导教师填写,由教研室主任审核后下达给选题学生,装订在设计(论文)首页一、设计任务及要求1. 设计51单片机最小系统,实现简易电子琴操作的电路;2. 设置至少10个按键,能发出do re mi fa sol la SI DO;能播示范曲;3. 能够调节低音、高音和中音。
根据功能要求选择设计方案,并进行论证。
4.画出电路的总体方框图和电路原理图。
5.说明系统工作原理,对系统进行调试。
二、系统方案设计1.采用以STC89C52单片机为核心的控制方案STC89C52是一种低功耗、高性能的8位COMS微控制器,具有8KB的可编程Flash存储器,具有在线编程可擦除技术,当对系统进行调试时,由于程序的错误修改或对对程序新增功能需要烧入程序时,不需要对芯片多次插拔,所以不会造成对芯片的损坏,且方便灵活。
基于以上因素本设计选用单片机STC89C52作为本设计的核心元件,利用单片机灵活的编程设计和丰富的I/O端口,及其控制的准确性,实现基本的电子琴功能。
(完整版)数字电子技术毕业课程设计汇总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唐治德申利平王明昌夏鸣风汪金刚电气工程学院2007年12月目录1.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任务 (3)2.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 (4)3.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及评分标准 (5)4.电子电路一般设计方法 (7)5.电子电路设计举例 (10)6.数字电子技术(I I)课程设计2005级报名表.........................1 5 7.课程设计专题. (16)第一题高速并行AD转换系统 (16)第二题数字电子钟 (18)第三题数字频率计设计第 (21)第四题数字式竞赛抢答器 (23)第五题电子密码锁 (29)第六题七彩循环装饰灯控制器的设计 (36)第七题人体脉搏计 (39)第八题数控直流恒流源的设计 (45)第九题数控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 (49)第十题交通灯控制电路的设计 (55)第十一题直流数字电压表 (59)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任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之后,集中安排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动脑又动手,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某一专题独立地开展电子电路的设计与实验,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实际电路问题的能力。
它是高等学校电子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必须进行的一种综合性训练。
课程设计的任务一般是让学生设计、组装并调试一个简单的电子电路装臵。
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方案论证与选定;设计和选取电路及元器件;组装和调试电路,测试指标及分析讨论,完成设计任务。
课程设计不能停留在理论设计和书面答案上,需要运用实验检测手段,使理论设计逐步完善,做出达到指标要求的实际电路。
通过这种综合训练,学生可以掌握电路设计的基本方法,提高动手组织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实际本领,为以后毕业设计和从事电子电路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设计主要是围绕一门课程的内容所做的综合练习。
题目出自实际电路,一般没有固定的答案。
电子科大激光原理课程设计—谐振腔光束仿真

课程设计题目:谐振腔的稳定性分析和自再现高斯光束计算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时间: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任务一:如图A 所示的谐振腔,用Matlab 程序计算光线在腔内的轨迹,演示腔的稳定和不稳定时光线在腔内往返次数增加时光线轨迹。
初始光线任意选择。
图A 两球面镜组成的谐振腔实现方法:首先利用列阵r θ⎡⎤⎢⎥⎣⎦描述任光线的坐标,而用传输矩阵i i i i i A B T C D ⎡⎤=⎢⎥⎣⎦描述光线经过一段空间后所引起的坐标变换。
假设光线在腔内经n 次往返时其参数的变换关系以矩阵的形式表示:n n r θ⎡⎤⎢⎥⎣⎦=1n i i T =∏11r θ⎡⎤⎢⎥⎣⎦用 计算出光线的路径。
如此循环得到腔内的光线轨迹。
实现程序:见 源程序(1)模拟结果:稳定情况下 非稳定情况下R1=500mm,R2=600mm,L=700mm R1=250mm,R2=300mm,L=700mmL=700mmR1=500m R2=600m任务二:如图所示的谐振腔,由球面放射镜和平面放射镜之间插入一薄透镜构成。
图B 平面镜和凹面镜之间插入薄透镜谐振腔(1) 分析计算透镜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在什么范围内腔是稳定的;(2) 在腔稳定情况下,演示在腔内往返100次以上时光线轨迹;(3) 计算自再现高斯光束的q 参数,并演示往返一周腔内光斑半径曲线自再现(波长为0.5um )。
实现方法:(1)计算谐振腔的传输矩阵 ,利用公式计算的值,判断当时,谐振腔是稳定的,当不再范围内时,谐振腔是非稳定的。
(2)其实现方法同任务一的方法一样。
(3)计算谐振腔内各个平面上的q 参数,根据,求得和,利用 求得,用 画出光线在谐振腔内往返一周的光斑半径曲线,同时验证谐振腔模式的自再现。
实现程序:见 源程序(2.2)和(2.3)R1=1000m F=50mmL1 L=800mm模拟结果:(1)经计算当R1=1000mm,F=50mm,L=800mm时,L1在40mm至55.333mm时腔稳定。
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设计

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流程。
2.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常用EDA工具的使用方法,如电路图绘制、仿真和PCB 设计。
3. 引导学生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其运用EDA技术进行电子设计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EDA工具进行电路图绘制、仿真和PCB设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电子系统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验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创新能力,以便在后续项目中能够独立或协作完成电子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兴趣,培养其主动学习和持续探究的精神。
2.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使其在电子设计过程中能够遵循规范,注重细节。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使其认识到团队合作在电子设计中的重要性。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操作,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EDA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电子设计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程目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EDA基本概念与原理- 介绍EDA技术的发展背景、基本概念及其在电子设计中的应用。
- 分析EDA工具的分类、功能及其工作原理。
2. 常用EDA工具的使用方法- 电路图绘制工具:学习并掌握Altium Designer、Cadence等软件的使用方法。
- 电路仿真工具:学习并掌握Multisim、LTspice等软件的仿真功能。
- PCB设计工具:学习并掌握Altium Designer、Cadence等软件的PCB设计功能。
3. 电子系统设计方法- 学习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电路仿真、PCB 设计等。
电子科大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二、实验目的1. 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结构。
2. 理解计算机各部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功能。
3. 学习计算机指令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4.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内容1. 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实验2. 计算机指令系统实验3. 计算机寻址方式实验4. 计算机中断系统实验四、实验原理1. 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实验:通过搭建计算机硬件系统,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
2. 计算机指令系统实验:学习计算机指令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指令执行过程等。
3. 计算机寻址方式实验:了解计算机寻址方式的基本概念,包括直接寻址、间接寻址、寄存器寻址等,并掌握不同寻址方式的应用。
4. 计算机中断系统实验:学习计算机中断系统的原理,包括中断源、中断控制器、中断处理程序等,以及中断处理过程。
五、实验设备及器材1.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箱2. 示波器3. 数字万用表4. 计算机软件:Keil、Proteus等六、实验过程及数据记录1. 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实验(1)搭建计算机硬件系统,包括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
(2)观察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和信号传输。
(3)测试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功能。
2. 计算机指令系统实验(1)编写简单的汇编语言程序,实现加法、减法等运算。
(2)使用Proteus软件模拟程序执行过程,观察CPU的运行状态和寄存器的内容。
3. 计算机寻址方式实验(1)编写汇编语言程序,实现不同寻址方式的操作。
(2)使用Proteus软件模拟程序执行过程,观察不同寻址方式对指令执行的影响。
4. 计算机中断系统实验(1)编写汇编语言程序,实现中断请求和处理。
(2)使用Proteus软件模拟程序执行过程,观察中断处理过程。
七、实验结果分析1. 通过搭建计算机硬件系统,了解了计算机各个部件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掌握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综合课程设计指导书》传输专题设计(频分复用)班级通信18班学生李澳学号2011019180012教师饶力,刘镰斧【设计名称】传输专题设计(频分复用)【设计目的】要求学生独立应用所学知识,对通信系统中的典型部件电路进行方案设计、分析制作与调测电路。
通过本专题设计,掌握频分复用的原理,熟悉简单复用系统的设计方法。
【设计思想】每路话音信号带宽为300~3400Hz,取4kHz作为标准带宽;而电缆传输频带60kHz~156kHz,即带宽为96kHz。
由于是全双工,96kHz的带宽正好可容纳24路信号(A-B,12路,B-A,12路)在一个信道上传输。
【系统原理】各路信号m(t)首先由低通滤波器进行限带,限带后的信号分别对不同频率的载波进行线性调制,形成频率不同的已调信号。
为了避免已调信号的频谱交叠,各路已调信号由带通滤波器进行限带;再利用加法器把3路信号加在一起,合成一个前群,12路信号形成4个前群,利用加法器将这四个前群加在一起,形成多载波信号,在共享信道上传输。
在接收端, 为了使发送方不至于收到自己发出的信号,由混合线圈接收, 经过带通滤波器滤波,相干解调,低通滤波,再经过放大器放大,得到解调信号。
【设计指标】设计一个频分复用调制系统,将12路语音信号调制到电缆上进行传输,其传输技术指标如下:1. 语音信号频带:300Hz~3400Hz。
2. 电缆传输频带:60KHz~156KHz。
3.传输中满载条件下信号功率不低于总功率的90%。
4.电缆传输端阻抗600Ω,电缆上信号总功率(传输频带内的最大功率)不大于1mW。
5.语音通信接口采用4线制全双工。
6.音频端接口阻抗600Ω,标称输入输出功率为0.1mW。
7.滤波器指标:规一化过渡带1%,特征阻抗600Ω,通带衰耗1dB,阻带衰耗40dB(功率衰耗),截止频率(设计者定)。
8.系统电源:直流24V单电源。
【系统设计框图】A B传输(发送端):图1 传输原理示意图(A至B)其中各个滤波器的通带频率范围如下:LPF 0 ~ 4kHzBPF1 12kHz~ 16kHzBPF2 16kHz ~ 20k HzBPF3 20kHz ~ 24kHzBPF4 60kHz ~ 72kHzBPF5 72kHz ~ 84kHzBPF6 84kHz ~ 96kHzBPF7 96kHz ~ 108kHzB A 传输(发送端):图2传输原理示意图(B至A)其中各个滤波器的通带频率范围如下:LPF 0 ~ 4kHzBPF1 12k ~ 16kBPF2 16k ~ 20kBPF3 20k ~ 24kBPF8 108k~120kBPF9 120k~132kBPF10 132k~144kBPF11 144k~156k信号在信道上的传输频带为:60kHz ~ 156kHz其中A→B传输所占用频带为:60kHz ~ 108kHzB→A传输所占用频带为:108kHz ~ 156kHz接收端原理示意图(以B端接收为例,为方便起见,只画出了前3路信号)图3 系统接收端原理示意图如上图所示,发送端插入一个导频,将接收到的信号通过一个通带为60kHz 156kHz的带通滤波器,再通过相干解调器,将信号频谱搬移到基带。
第1路信号用LPF进行滤波,其余均通过BPF进行滤波,滤波之后每路信号再经过放大器进行放大即可恢复出原始信号。
下面分别对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详细介绍。
【系统具体功能实现电路】一、载波产生电路1、晶体振荡器产生正弦信号设计时用晶体振荡器先产生基准正弦信号,再利用锁相环进行频率的合成,以产生设计所需的各种信号。
图4为基准信号产生电路。
图4 基准信号产生电路2、频率合成器产生载频在得到基本正弦信号之后,可以采用锁相式频率合成器来获得不同频率的载频。
产生载频信号的电路示意图如下图5所示。
图5 锁相频率合成器基本框图在环路锁定时,在上图5中,鉴相器两输入的频率相同,即r d f f =d f 是VCO 输出频率o f 经N 分频后得到的,即 /d o f f N = 所以输出频率o r f N f =设计中的锁相环电路可以用集成的频率合成器,如MC145106,其原理框图如图6所示:图6 MC45146电路原理框图经分频器输出的信号不一定满足信号的设计要求,可以再级联一个频率和成器,也可以用锁相环技术,其o in f M f =,则总的有:/o in f M f N =例如产生一个设计所需的12KHZ 的信号,则可以M=3,N=250。
要产生实验中的其它信号与之类似。
二、 导频插入及提取由于采用相干解调,就需要获得与发送端同频同相的相干载波对已调信号进行解调,也即需载波同步。
解调载波的获取,是从发端发送的导频获得。
因为是抑制载波调制,所以在已调信号中不含有载波功率,就不能直接提取载波。
可采用插入导频法, 发送端导频的插入,应插在信号功率为零的地方,这样便于提取。
插入导频法是在发送信号的同时,在适当的频率位置上,插入一个称作导频的正弦波,在接收端就提取出这个导频作本地载波,用于同步解调(相干检测)。
导频插入电路的原理图如图7所示。
图7 发送端导频插入原理示意由图7可知,()()sin cos o c c u t Am t a t a t ωω=-在接收端,导频提取可采用窄带导频滤波器,或直接用锁相环来提取。
示意图如图8。
图8 接收端导频提取示意图相应的表达式推导经过低通滤波器后,即可恢复出调制信号s(t)。
导频的加入可以用加法器将已调信号与导频相加实现。
加法器电路将在下面内容中给出。
三、调制与解调电路由于系统采用SSB方式调制,相干解调,所以对于调制与解调电路,在电路实现上本质是相同的,都是载波与未调制信号(或已调制信号)相乘。
因此系统中这两部分可以采用相同的设计。
这里采用两输入的乘法器模块MC1596即可实现。
本系统在调制与解调时均采用二次调制(解调)。
调制(解调)电路关键乘法器模块仿真如图9所示。
在解调时有一点需要说明,本系统采用二次解调。
由于滤波器归一化过渡带指标必须大于1%,致使无法在100KHZ以上的高频准确截取4KHZ的频带。
如果采用一次解调,由于过渡带较宽,所带来的噪声会在解调后叠加到语音信号中去。
故采用两次解调。
具体解调方法在系统总体框图中已经指出,这里不再赘述。
图9 系统调制(解调)模块仿真图四、滤波器设计滤波器(低通和带通)相关的设计参数已经在系统传输框图中给出。
这里再从设计指标上进行简单说明。
用滤波法产生单边带信号时,一次群滤波器都为低通通滤波器(取上边带),规一化过渡带1%,特征阻抗600Ω,通带衰耗1dB,阻带衰耗40dB(功率衰耗),截止频率为单边带调制的载频频率,二次群滤波器都为高通通滤波器(取下边带),规一化过渡带1%,特征阻抗600Ω,通带衰耗1dB,阻带衰耗40dB(功率衰耗),截止频率也为单边带调制的载频频率。
一次群SSB调制器后的滤波器为带通滤波器,规一化过渡带1%,特征阻抗600Ω,通带衰耗1dB,阻带衰耗40dB(功率衰耗),中心频率为单边带调制的载频频率,带宽为4KHZ.在上面的调制框图,A→B传输调制中,BPF1-BPF3为第一级调制后的BPF,BPF4-BPF7为第二级调制后的BPF,由于在接收端解调后的BPF与调制时的对应的BPF相同,所以没有列出接收端的BPF,接收端最后相干解调后,需要接一低通滤波器LPF。
下面给出A→B传输的滤波器的参数。
单位为kHz。
表1 系统各带通滤波器设计参数相干解调后所接LPF的截止频率为4kHz。
五、加法器电路系统中的信号需要多次加法运算,总共涉及3种加法器,它们分别是3输入加法器(前群合成),4输入加法器(二次群产生)以及2输入加法器(导频加入)。
3种加法器分别如下图所示。
图10 3输入加法器(用于前群产生)图11 4输入加法器(用于二次群合成)图12 2输入加法器(用于导频插入)六、四——二线转换由于语音信号是收和发同时存在(收二线,发二线),所以是四线,而传输线是二线,这就需要进行四——二线转换。
四——二线转换原理图如图13所示。
在将二次群信号送入电缆传输时,为了使发送方不至于收到自己发出的信号,采用混合线圈。
混合线圈的等效原理图如图18所示。
混合线圈原理是一个平衡电桥,使本端发送的信号不能渗漏到本端的接收信号处而形成回波。
图13 四——二线转换原理图图14 混合线圈的等效原理图当电桥平衡时(4个电阻大小相等),发端信号在收端A, B两点产生的电位相等,A到B间无电流流过,所以收端不会收到发端信号。
而对发端和收端来说,输入,输出阻抗均为600Ω。
具体电路如图15所示。
图15 四-二线转换电路仿真七、放大电路根据给定指标,输入输出功率为0.1mw(一路信号),而每调制一次,电压幅度就衰减1/2,经过两次调制,电压幅度衰减为原来的1/4。
在二——四线转换中,电压还要衰减1/2。
总的电压衰减为1/8。
按照功率与电压的关系,功率和电压是平方关系,即:2/P U R其中:P为平均功率, U为平均电压, R为阻抗。
在已知平均功率和阻抗的条件下,可算出平均电压值。
由于总电压衰减了1/8,所以总功率就衰减了21/8。
例:输入功率为0.1mw,到线路端时,只有:20.1/8m w =0.001563mw而根据设计要求,线路上的信号总功率为0.9mw,分到每一路信号的功率为0.9/24mw=0.0375mw。
要完成上述指标,必须将被衰减了的信号进行放大,以满足设计要求。
放大倍数为N.N=0.0375/0.001563=24.电路如图16。
图16 放大器电路仿真图其中R2=600 ,R1=150 ,Avf = 5,Vcc =12V。
【设计指标计算】1、音频端接口阻抗600Ω,标称输入输出功率为0.1mW 。
因此输入电压为 (0.1mW * 600Ω) =0.2449 V2、滤波器指标:采用二次调制。
第一次用:12KHz,16KHz,20KHz 调制形成前群。
按最高载频计算,即 1f ∆=600Hz ,1c f =20KHz ,则 03.0102060031=⨯=α, 即3% 。
第二次分别用84kHz 、96kHz 、108kHz 、120kHz 调制,按最高载频120KHz 计算, 即321024⨯=∆f ,3101202⨯=c f ,则2.010********32=⨯⨯=α 0.0030.20.00060.01⨯=<,完全能够满足设计给定的归一化过渡带指标。
【系统总体设计框图】【滤波器指标】1、低通滤波器指标:通带截止频率:4KHZ阻带截止频率:3400HZ2、单边带滤波器:a.通带截止频率:12300HZ阻带截止频率:12000HZb.通带截止频率:16300HZ阻带截止频率:16000HZc.通带截止频率:20300HZ阻带截止频率:20000HZd.通带截止频率:72000HZ阻带截止频率:84000HZe.通带截止频率:84000HZ阻带截止频率:96000HZf.通带截止频率:96000HZ阻带截止频率:108000HZg.通带截止频率:108000HZ阻带截止频率:120000HZ3、带通滤波器:a. 通带截止频率:12300HZ,15400HZ阻带截止频率:12000HZ,16000HZ b. 通带截止频率:16300HZ,19400HZ阻带截止频率:16000HZ,20000HZc. 通带截止频率:20300HZ,23400HZ阻带截止频率:20000HZ,24000HZd.通带截止频率:60300HZ,71400HZ阻带截止频率:59000HZ,72000HZe. 通带截止频率:72300HZ,83400HZ阻带截止频率:71000HZ,85000HZf.通带截止频率:84300HZ,95400HZ阻带截止频率:83000HZ,97000HZg. 通带截止频率:96300HZ,107400HZ阻带截止频率:95000HZ,109000HZ【总结及心得体会】在本系统的设计过程中,使我对VISIO这款画图软件有了初步的掌握,对频分复用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对调制、解调的过程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