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细菌的遗传和变异e

合集下载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知识分享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知识分享
间接作用是使染色体以外的细胞物质发生 变化,再由这些物质作用于染色体引起突变; 它包括碱基类似物的形成及其突变诱发作用, 和电离辐射引起过氧化氢和游离基的产生以及 它们诱发突变。
(二)化学方法
常用的化学诱变剂有5溴脱氧尿苷( UBr )、 5-氟脱氧尿苷、2-氨基嘌呤、8-氮鸟嘌呤、亚硝 酸、羟胺、烷化剂(B丙酸内酯和芥子气等)、 亚硝基胍、丫啶橙染料 (丫啶黄、丫啶橙、原黄 素等)、一系列烷化剂和丫啶类结合的化合物、 溴化乙锭等。它们的作用机制复杂而各有差异, 总的说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4)在特殊气体条件下培养 如无荚膜炭疽芽 孢苗是半强毒菌株在含50%动物血清的培养基 上,在50%CO2的条件下选育的。
(5)通过非易感动物 如猪丹毒弱毒苗 (GC42 ) 系将强致病菌和株通过豚鼠370代后,又通过 鸡42代选育而成。
(6)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 去除毒力基因或用 点突变的方法使毒力基因失活,可获得无毒力 菌株或弱毒菌株。但对多基因调控的毒力因子 较难奏效。
利用各种生物学的方法可诱使微生物发生 变异,使细菌发生毒力等性状的改变,获得性 能良好的菌株。
1、增强毒力 连续通过易感动物,可使病原 菌毒力增强。有的细菌与其他微生物共生,或 被温和噬菌体感染,也可增强毒力。例如产气 荚膜梭菌与八叠球菌共生时毒力增强;肉毒梭 菌当被温和噬菌体感染时,方产生毒素。
2、减弱毒力 病原菌毒力自发减弱的现象, 常见于传染病流行末期所分得的病原菌株。人 工减弱病原微生物的毒力通常使用病原菌通过 非易感动物、鸡胚等方法。如将禽霍乱强毒菌 株通过琢鼠190代后,再经鸡胚传40代,育成 禽霍乱弱毒菌株。无论自然变异弱毒株或人工 培育的变异弱毒株,均由于DNA上核甘酸碱基 顺序的改变的结果。
3.插入DNA相邻的碱基之间,引起移码突变。 在邻近的两个嘌呤碱基之间插入丫啶染料分子, 可引起DNA复制时碱基增添或缺失的错误,造 成密码子的移码,出现基因突变。

医学微生物题库

医学微生物题库

医学微生物学习题绪论一、A型选择题1.下列描述的微生物特征中,不是所有微生物的共同特征是:EA.个体微小B.分布广泛C.种类繁多D.结构简单E.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2.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CA.螺旋体B.放线菌C.病毒D.细菌E.立克次体3.属于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CA.螺旋体B.放线菌C.真菌D.细菌E.立克次体二、是非题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器。

F2.微生物都是对人体有害的。

F3.一种病毒只具有单一核酸。

Y三、名词解释1.微生物四、问答题1.什么是微生物,分为几类,各有何特点?绪论测试题答案(仅附A型选择题、是非题答案,以下各章类同) 1.E 2.C 3.C1.否2.否3.是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A型选择题1.G+与G-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 CA.聚糖骨架B.四肽侧链C.五肽交联桥D.β-1,4糖苷键E.N-乙酰葡糖胺与N-乙酰胞壁酸的排列顺序:2.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机理是: DA.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B.抑制细菌的核酸代谢C.抑制细菌的酶活性D.破坏细胞壁中的肽聚糖E.破坏细胞膜3.下列哪种结构不是细菌的基本结构: BA.细胞壁B.芽胞C.细胞膜D.细胞质E.核质4.关于细胞壁的功能不应包括:A.维持细菌固有形态B.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C.具有抗吞噬作用D.具有免疫原性E.与细胞膜共同完成细菌细胞内外物质交换5.有关荚膜描述错误的是:A.具有免疫原性,可用于鉴别细菌B.可增强细菌对热的抵抗力C.具有抗吞噬作用D.一般在机体内形成E.化学成分可是多糖,也可是多肽等6.与细菌粘附于粘膜的能力有关的结构是:AA.菌毛B.荚膜C.中介体D.胞浆膜E.鞭毛7.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为:EA.肽聚糖B.蛋白质C.鞭毛D.核酸E.脂多糖8.与致病性相关的细菌结构是:EA.中介体B.细胞膜C.异染颗粒D.芽胞E.荚膜9.芽胞与细菌有关的特性是: CA.抗吞噬作用B.产生毒素C.耐热性D.粘附于感染部位E.侵袭力10. L型细菌的主要特点是:A.染色不易着色B.细胞壁缺陷C.形成光滑中等大小菌落D.无致病性E.形态为球形二、是非题1.普通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细菌菌毛。

2012级八年制-第三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2012级八年制-第三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 外源性DNA片段 两侧含有重复序列或插入序列,且G+C百 分比和密码子使用偏向性与宿主菌染色体有明 显差异。
E.种内或种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换
◎ Pathogenicity islands(also called Toxicity Islands,
fitness islands, ecological islands, symbiosis
② 转座子(Transposon, Tn)
Ⅰ. 定义
除了两端的IS和携带的转座酶编码基因
及转录调节蛋白以外还携带有一个或多个其
他基因(如耐药基因、重金属抗性基因等)
的转位因子。
Ⅱ 结构特点
a. 两侧带IS。
b. 中心序列除编码转座酶及与转录有关的调节蛋
白外,尚带有其它基因如耐药基因等。
Ⅲ.分类
① 插入序列 (Insertion sequence, IS)
Ⅰ.定义
仅含转座酶及转录调节蛋白编码基因的转
座元件,是细菌(也包括其它生物)基因组
(包括染色体、质粒及噬菌体)的正常组分。
Ⅱ 结构特点
a. 两侧带长度不一定相等的反向重复序列,其中 有3~10个bp为转座酶的识别位点。 b. 中心序列仅编码转座酶及与转录有关的调节蛋 白。 c. 插入序列的转座可以是双向的,即可通过正向 或反向整合到基因组上。 d. 可独立存在,也可以是转座子的一部分。 e. 长度一般在2.2k bp以下。
Ⅲ. 特点
※ 定位于细菌染色体、质粒或转座子上
※ 基本结构:两端为保守末端,中间为可变区,含
一个或多个基因盒 ※ 整合子含有3个功能元件:重组位点;整合酶基 因;启动子 ※ 通过转座子或接合性质粒,使多种耐药基因在细
菌中进行水平传播

病原微生物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习题与答案

病原微生物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习题与答案

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一、选择题A型题1.以下微生物中,不受噬菌体侵袭的是:A.真菌B.细菌C.支原体D.螺旋体E.立克次体2.关于噬菌体的表达,以下哪项是正确的?A.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B.可用细菌滤器除去C.含DNA和正RNAD.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比一般细菌弱E.能在无生命的人工培养基上生长3.用来测量噬菌体大小的单位是:A B.mm C.μm D.nm E.dm4.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与以下哪种微生物相似?A.细菌B.病毒C.支原体D.衣原体E.立克次体5.噬菌体所含的核酸是:A.DNAB.RNAC.DNA和RNAD.DNA或RNAE.DNA或RNA6.溶原性细菌是指:A.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B.带有毒性噬菌体的细菌C.带有温和噬菌体的细菌D.带有R质粒的细菌E.带有F质粒的细菌7.能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的噬菌体基因组称:A.毒性噬菌体B.溶原性噬菌体C.温和噬菌体D.前噬菌体E.以上都不是8.既有溶原期又有裂解期的噬菌体是:A.毒性噬菌体B.前噬菌体C.温和噬菌体D.β噬菌体E.λ噬菌体9.噬菌体感染的特异性取决于:A.噬菌体蛋白与宿主菌外表受体分子构造的互补性B.其核酸组成与宿主菌是否相符C.噬菌体的形态D.细菌的种类E.噬菌体的核酸类型10.毒性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导致细菌:A.快速繁殖B.停顿繁殖C.产生毒素D.基因突变E.裂解11.细菌的H­O变异属于:A.形态变异B.毒力变异C.鞭毛变异D.菌落变异E.耐药性变异12.BCG是有毒牛型结核杆菌经以下哪种变异形成的?A.形态变异B.毒力变异C.抗原变异D.耐药性变异E.菌落变异13.S­R变异是指细菌的:A.形态变异B.构造变异C.耐药性变异D.抗原变异E.菌落变异14.细菌的遗传物质包括:A.染色体、核糖体、前噬菌体B.染色体、质粒、异染颗粒C.核质、核糖体、质粒D核质、质粒、转位因子E.染色体、质粒、中介体15.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质粒是:A.F质粒B.R质粒C.Vi质粒D.Col质粒E.K质粒16.关于质粒的表达,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B.具有自我复制的才能C.可自行丧失或经理化因素处理后消除D.是细菌必备的构造E.带有遗传信息,赋予细菌某些形状特征17.关于细菌的耐药性突变,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可以自然发生B.可经理化因素诱导发生C.细菌接触药物之前就已发生D.细菌在药物环境中逐渐适应而变为耐药株E.药物仅起挑选耐药株的作用­ ­ , , , , , ­ , ­ , ­ ­ 18.最先发现肺炎链球菌转化现象的科学家是:A. GriffithB. AveryC. LuriaD. LederbergE. Delbruck19.染色体上整合有 F 质粒的细菌称为: A. F + 菌 B. F 菌C. F’菌D. Hfr 菌E. 溶原菌 20.细菌耐药性形成的主要方式是:A. 转化B. 接合C. 转导D. 溶原性转换E. 原生质体交融21.细菌多重耐药性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 染色体突变B. R 质粒的转移C. 转座子的转位D. 溶原性转换E. 插入序列的插入22.关于耐药性质粒的表达,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 由耐药传递因子(RTF)和耐药决定子组成B. B.RTF 与 F 质粒的功能相似,编码性菌毛C. 质粒的转移是造成细菌间耐药性传播的主要原因D. 细菌多重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 R 质粒基因突变所致E. 耐药决定子可编码细菌的多重耐药性23.质粒在细菌间的转移方式主要是:A. 转化B. 接合C.转导D.溶原性转换E. 原生质体交融24.转化过程中受体菌获得供体菌遗传物质的方式是:A. 通过鞭毛B. 通过性菌毛C. 通过噬菌体D. 直接摄取E. 细胞交融25.关于转位因子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 包括插入序列、转座子和前噬菌体B. 转座子与细菌的多重耐药性有关C. 前噬菌体与编码某些细菌的毒素有关D.转位因子仅存在于质粒 DNA 上E. 转位因子能在 DNA 分子中挪动26.能将供体菌与受体菌直接沟通而传递遗传物质的构造是:A. 鞭毛B.性菌毛C.中介体D. 核糖体E. 普通菌毛27.细菌的性菌毛:A. 化学成分为多糖B. 与细菌的运动有关C.是接合时的必要构造D. 是转导时的必要构造E.是细菌吸附于易感细胞的必要构造28.Hfr 菌是:A. 含有 R 质粒的细菌B. 含有 Col 质粒的细菌C. 染色体上整合有 F 质粒的细菌D. 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的细菌E. 不产生性菌毛的细菌29.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 DNA 转移到受体菌的过程称为:A. 转导B. 接合C. 转化D. 溶原性转换E. 原生质体交融30.细菌的转导和溶原性转换的共同特点是:A. 需 R 质粒参与B. 由温和噬菌体介导 C . 由毒性噬菌体介导 D. 需 F 质粒参 E. 由性菌毛介导31.接合与原生质体交融的共同特点是:A. 需性菌毛介导B. 需温和噬菌体参与C. 需 R 质粒参与D. 需供菌与受菌直接接触E. 需处于感受态32.Hfr 菌与 F 菌进展接合时,转移的遗传物质主要是:A. R 质粒B. 游离的 F 质粒C. F 质粒D. 染色体上的 F 质粒E. 染色体基因 33.F + 菌与 F 菌的主要区别是:A. F + 菌含性菌毛,F 菌不含性菌毛B. F 菌含性菌毛,F + 菌不含性菌毛C. F 质粒可含染色体基因,F + 菌的 F 质粒不含染色体基因D. F + 菌可与 F 菌接合,F 菌不能与 F 菌接合E. F 菌能与 F 菌接合,F + 菌不能与 F 菌接合34.普遍性转导转移的基因包括:A. 染色体及质粒上的基因B. 质粒上的基因C. 染色体上特定部位的基因D. 染色体上任何部位的基因E. 噬菌体基因35.关于流产转导的表达,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 是普遍性转导的形式之一B. 外源性 DNA 不能与受体菌染色体整合­ ­ , ­ ’ ­ ’ ­ ’ C. 外源性 DNA 不能自身复制 D. 产生的菌落比正常菌落小得多E. 完全转导比流产转导更多见36.以下关于局限性转导,哪项表达是错误的?A. 又称特异性转导B. 仅转导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C. 受菌获得供菌染色体 DNA 特定部位的遗传性状D. 转导发生在温和噬菌体的裂解期E. 转导频率较普遍性转导高37.溶原性转换转移的遗传物质是:A. 细菌染色体基因B. 噬菌体基因C. 转座子D. 插入序列E. 质粒38.白喉棒状杆菌染色体上整合β­棒状噬菌体基因后,获得产生白喉毒素的才能,这种基因转移方式属于:A. 转化B. 接合C. 转导D. 溶原性转换E. 原生质体交融39.溶原性转换:A. 由 R 质粒参与B. 由性菌毛介导C. 由温和噬菌体参与D. 由毒性噬菌体参与E. 受菌与供菌直接交融而发生基因转换40.溶原性转换与转导的区别是:A. 前者参与的是温和噬菌体,后者参与的是毒性噬菌体B. 前者转移的是噬菌体基因,后者转移的是供体菌基因C. 前者可引起受体菌耐药性改变,而后者不能D. 前者需供菌与受菌直接接触,后者以噬菌体为载体进展基因转移E. 前者进展基因转移需受菌处于感受态,后者那么否41.细菌的转导和溶原性转换的共同特点是:A. 需质粒参与B.需处于感受态C. 需温和噬菌体参与D. 需毒性噬菌体介导E. 需性菌毛介导42.关于 R 质粒的特点,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含编码细菌耐药性的基因B. 一种 R 质粒只含有针对一种抗菌药物的耐药基因C. 为接合性质粒D. 由耐药传递因子和耐药决定子组成E. 耐药决定子上的转座子可编码细菌的多重耐药性43.原生质体交融:A. 发生于亲缘关系很近的细菌之间B. 是两细菌的细胞壁发生交融C. 交融细胞的胞质混合,但无遗传物质交换D. 细菌通过该方式传递耐药性非常常见E. 是一种人工基因转移系统44. 临床上预防耐药菌株产生和扩散的主要措施是:A. 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B. 少量屡次使用抗生素C. 尽量使用广谱抗生素D. 长期、大量、结合使用多种抗生素E. 在细菌药敏试验指导下使用抗生素45.以下哪种方式不能转移质粒基因?A. 转化B. 溶原性转换C. 普遍性转导D. 原生质体交融E. 接合46.以下哪种实验可用来测定致癌物质?A. Aems testB. transformation testC. fluctuation testD. replica plating testE.Widal test47.关于接合的表达,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 F + 菌与 F 菌接合,转移的是 F 质粒B. Hfr 菌与 F 菌接合,转移的主要是染色体基因C. F 菌与 F 菌接合,转移的是 F 质粒D. F + 菌与 F 菌接合后, F + 菌并不失去 F 质粒E. F 菌与 F 菌接合后,F 菌失去 F 质粒48.细菌 L 型变异的特点,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属于细菌的形态变异, B. 是由于细菌的细胞壁合成受阻C. L 型细菌多为革兰染色阴性D. L 型细菌呈多形性,可通过细菌滤器E. L 型细菌在低渗高琼脂含血清的培养基上能缓慢生长49.流产转导是指噬菌体携带的供体菌 DNA 片段:A. 不能进入受体菌B. 进入受体菌后被降解C. 进入受体菌后能自身复制,但不能与染色体整合D. 进入受体菌后既不能自身复制,也不能与染色体整合E. 与受体菌染色体整合后不能表达相应的性状50.决定细菌耐药性的遗传物质是:A. R 质粒B. F 质粒C. 细菌染色体D. 噬菌体E. 插入序列51.关于接合的表达,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 细菌间通过性菌毛进展接合B. 接合转移的基因主要是质粒 DNAC. R 质粒为接合性质粒D. F 质粒丧失,细菌接合的才能随之消失E. 接合是革兰阴性菌中 F 质粒的特征,革兰阳性菌中尚未发现52.关于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以下哪项表达不正确?A. 临床别离的非典型菌株,要从细菌变异的角度去分析、鉴别B. 临床别离的致病菌,须进展药敏试验以正确选择抗生素C. 可利用细菌遗传变异的原理制备疫苗D. 可利用细菌遗传变异的原理来测定致癌物质E. 细菌的耐药质粒与耐药性有关而与毒力及致病性无关53.转位因子不包括以下哪种成分?A. 转座子B. 插入序列C. 转化因子D. 前噬菌体E. 转座噬菌体X 型题1.噬菌体的特点是:A.非细胞型微生物B.严格活细胞内寄生C.分别以细菌、真菌、螺旋体及放线菌等为 宿主D.可通过滤菌器E.对人致病2.电子显微镜下,噬菌体的形态有:A.蝌蚪形 B .微球形C .棒形D .砖形E .丝形3.溶原性细菌的特点是:A .能正常繁殖,不产生噬菌体,但能将产噬菌体的才能传递给后代B .溶原状态有时 自发地终止C .能抵抗相应噬菌体的侵袭作用D .溶原性细菌某些性状可发生改变E .能产生细菌素4.以下细菌中,产生毒素与噬菌体有关的是:A .大肠杆菌B .白喉棒状杆菌C .金黄色葡萄球菌D .破伤风梭菌E .肉毒梭菌5.噬菌体用于细菌的鉴定和分型是由于噬菌体:A .能诱导细菌变异B .能寄生在细菌内C .寄生作用具有种、型特异性D .能裂解 细菌E .能使细菌成为溶原状态6.噬菌体的应用包括:A .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B .细菌的鉴定和分型C .检测标本中的未知细菌D .用 于治疗某些部分感染性疾病E .用于追踪传染源7.可产生性菌毛的细菌有: A. F + 菌 B. F 菌 C. Hfr D. 含 R 质粒的细菌 E. 雄菌8.以下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中,哪些与细菌的耐药性形成有关?A. 转化B. 转导C. 接合D. 溶原性转换E. 原生质体交融C. F 菌与 F ­ 菌接合时,F 质粒及染色体基因一起被转移 , ­ ­ ­ ­ ’ ­ ’ ­ 9.关于普遍性转导的特点,以下哪些表达是正确的?A. 由温和噬菌体介导B. 能转导供体菌染色体 DNA 的任何部位C. 能转导质粒D. 发生在温和噬菌体的裂解期E. 转导频率比局限性转导高10.以下哪些属于细菌的遗传物质:A. 染色体B. 质粒C. 插入序列D. 转座子E. 前噬菌体11.以下哪些遗传物质可通过接合的方式转移?A. 染色体基因B. F 质粒C. F 质粒D.Col 质粒E. R 质粒12.非接合性质粒可通过以下哪几种方式在细菌间转移?A. 转化B. 转导C. 接合D. 溶原性转换E. 原生质体交融13.耐药性突变的特点是:A. 产生耐药性突变的是菌群中的个别细菌B. 是由于细菌接触药物后引起的C. 突变是自发的、随机的D. 突变率可因理化因素诱导而增高E. 回复突变不一定会恢复原来的基因型14.为防止耐药菌株的出现及扩散,临床用药应采取哪些措施?A. 治疗前做药物敏感试验B. 足够剂量用药C. 几种抗生素结合使用D. 少量屡次用药E. 使用广谱抗生素15.关于转位因子,下述正确的选项是:A. 分为插入序列、转座子和前噬菌体三类B. 是细菌基因组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特异性 DNA 序列C. 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 DNA 分子上D. 可在染色体与质粒、质粒与质粒之间进展转移E. 转位因子的转位可引起细菌基因突变或基因转移16.S­R 变异可伴有以下哪些变异?A. 抗原变异B. 毒力变异C. 构造变异D. 耐药性变异E. 生化反响的变异17.与噬菌体有关的基因转移和重组的方式有:A. transformationB. transductionC. conjugationD. protoplast fusionE. lysogenic conversion18. 关于接合的表达,以下哪些是正确的? A. F + 菌与 F 菌接合时,F 质粒被转移B. Hfr 菌与 F 菌接合时,染色体基因被转移 ’ D. F + 菌与 F 菌接合后,F + 菌失去 F 质粒而变为 F 菌E. F 菌与 F 菌接合后,F 菌不变为 F 菌19.以下关于转化的表达,哪些是正确的?A. 被转化的 DNA 片段称为转化因子B. 转化转移的 DNA 片段比转导要小C. 转化比转导的效率高D. 只有受体菌处于感受态才能进展转化E. Ca 2+ 与 Mg 2+ 处理,可增加感受态细菌摄取 DNA 的才能20.关于流产转导,下述正确的选项是:A. 外源性 DNA 片段不能进入受体菌B. 外源性 DNA 片段不能与受体菌染色体整合C. 外源性 DNA 片段不能自身复制D. 流产转导是普遍性转导的一种类型E. 流产转导的菌落大小与正常菌落一样21.关于局限性转导,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由温和噬菌体介导B. 由毒性噬菌体介导C. 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D. 受体菌获得供体菌 DNA 特定部位的遗传特性E. 转导频率较普遍性转导低22.关于原生质体交融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 两种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而形成B. 交融后的原生质体缺乏细胞膜C. 交融细胞的胞质可互相混合D. 交融细胞的遗传物质可互相交换E. 交融仅发生于亲缘关系很近的细菌之间23.关于质粒的表达,以下各项哪些是正确的?A. 是细菌核质外的遗传物质B. 能在胞浆中自行复制C. 一个细菌内只能含有一种质粒D. 可自行丧失或经人工处理后消除E. 是细菌生命活动必需的构造24.细菌间进展基因转移和重组的外源性遗传物质包括:A. 核质B. 核糖体C. 质粒 DNAD. 转座子E. 噬菌体基因二、填空题1.噬菌体有 、 和 三种形态,大多数噬菌体呈形。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微生物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总论部分1.绪论(掌握)2.细菌的基本形态(掌握)和结构(熟练掌握)3.细菌的增殖与代谢(掌握)和人工培养(了解)4.噬菌体(了解)5.细菌的遗传变异(了解)、实际应用(掌握)6.消毒、灭菌、无菌、无菌操作(熟练掌握)物理及化学灭菌法(掌握)7.细菌的致病性和机体的抗免疫性(掌握)8.病毒概述(掌握)9.真菌概述(掌握)10.其他微生物(了解)11.免疫学基础(1)抗原、抗体的概念(熟练掌握);(2)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掌握);(3)变态反应的概念与分类(掌握);(4)疫苗及其他生物制品如干扰素(熟练)(5)免疫学诊断的基本概念(了解)一、绪论(掌握)1.病原生物与病原生物学①微生物:个体小,显微镜才能看到②微生物的种类特点举例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仅含RNA或DNA一种核酸,只能在活细胞中繁殖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双链DNA和RNA组成,无核膜、核仁、有核糖体,无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能在体外生长繁殖真菌③正常菌群:定居于人体表面和开放性腔道中。

④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是在抵抗力低下时才导致疾病。

⑤引起人类和动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有完整细胞核的微生物是A.立克次体B.放线菌C.细菌D.真菌E.衣原体『正确答案』D二、细菌的基本形态(掌握)和结构(熟练掌握)(一)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杆菌外形呈杆状螺形菌螺菌菌体有数个弯曲弧菌菌体只有一个弯曲,霍乱弧菌(二)细菌的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1.细菌的基本结构结构特点及功能细胞壁主要组分为肽聚糖,其功能是维持细菌固有的外形,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起到屏障作用细胞膜功能:渗透和运输作用;呼吸作用;生物合成;参与细菌分裂细胞质细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胞质内含有核酸和多种酶系统,参与菌体内物质的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核质无核膜、核仁,双股环状DNA和RNA聚合而成,亦称为细菌染色体2.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抗吞噬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和黏附作用鞭毛是运动器,具有抗原性并与致病性有关菌毛普通菌毛可促使细菌黏附于宿主细胞表面而致病;性菌毛使噬菌体吸附于F+菌,并使后者获取致病物质芽胞抵抗力强,耐高温。

医学微生物学-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医学微生物学-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2. 突变与选择
Lederberg影印试验(replica plating)
突 变 在 前 , 选 择 在 后 。
(二) 基因转移与重组
➢ 基因转移和重组(gene transfer& recombination): 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进入某受体菌细胞内,
并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某 些特性的过程。
第四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遗传性变异(基因型变异) 非遗传性变异(表型变异)
一、细菌变异的现象
(一)形态结构的变异
1. L型变异 3. 芽胞的变异
2. 荚膜的变异 4. (H—O变异)
(二)菌落变异(S-R变异)
(三)毒力变异
(四)耐药性变异
二、细菌的遗传物质(基因组) (一)染色体 (二)质粒(plasmid) 含义: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为
普遍性转导
局限性转导
——所转导的DNA片段 是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 基因。
4. 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
当温和噬菌体感染细 菌时,噬菌体基因整 合到宿主菌染色体上, 使其成为溶原性细菌, 而使细菌获得由噬菌 体基因编码的性状。
无毒白喉杆菌——感 染了β棒状杆菌噬菌 体后——有毒白喉杆 菌——可以产生白喉 外毒素而致病。
四. 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 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中的作用; ❖ 在测定致癌物质中的应用; ❖ 在流行病学分析方面的应用; ❖ 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思考题:
质粒?特征? 基因转移重组的方式?特点?
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存在于胞质中。
特性:1. 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2. 可编码细菌某些性状特征 3. 可自行丢失与消除 4. 具有可转移性 5. 分为相容性和不相容性两种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二、细菌的基因突变
2. 基因突变的规律
1、随机发生 2、稳定 3、突变频率为10-10~10-6 4、可发生回复突变
二二、、细菌菌的的基基因因突突变变
3. 细菌常见的突变
● 耐药性突变 ● 毒力突变 ● 营养缺陷体突变 ● 形态结构突变 ● 抗原性突变 ● 菌落突变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细菌的遗传物质 二、细菌的基因突变 三、细菌的基因转移与重组☺
4)质粒可通过接合、转化或转导等方式在细菌间 转移。根据质粒能否通过细菌的接合作用进行传 递,将其分为接合性质粒(如F质粒和多数R质粒) 和非接合性质粒。
5)质粒的相容性和不相容性。结构相似并密切相 关的质粒能稳定共存于一个宿主菌的现象称为不 相容性。
一、细菌的遗传物质
质粒作为一种独立的复制子,容易从细 胞中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遗传操作和转入 到合适的受体细胞中,已成为现代分子生物 学研究和遗传工程的重要工具。
三、五细、菌温的和基噬因菌转体移与重组
局限性转导
三、五细、菌温的和基噬因菌转体移与重组
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的区别
区别要点 转导发生的时期
普遍性转导 裂解期
局限性转导 溶原期
转导的遗传物质 供体菌染色体DNA 噬菌体DNA及供体菌
任何部位或质粒
DNA的特定部位
转导的后果 转导频率
完全转导或流产转 导
基因的多拷贝;
一、细菌的遗传物质
乳糖操纵子
一、细菌的遗传物质
细菌基因组转录的主要特征:
(1)转录形成mRNA分子不需要加工; (2)tRNA和rRNA转录后需加工;
一、细菌的遗传物质
细 菌 的 r R N A 加 工 过 程
一、细菌的遗传物质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习题集及答案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习题集及答案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习题集及答案绪论部分一、名词解释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三、选择题A型题1.非细胞型微生物是A.支原体B.放线菌C.衣原体D.细菌E.以上都不是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不同主要是A.单细胞B.原始核,细胞器不完善C.在人工培养基能上生长D.有细胞壁E.对抗生素敏感4.发明巴氏消毒法的是四、问答题1.微生物学检验的任务有哪些?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二、填空题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病毒。

2.吕文虎克3.Louis Pasteur、Robert Koch三、选择题A型题:1.E 2.BB型题:1.D 2.C 3.C 4.AX型题:1.ABCD 2.ABCDE 3.BCDE第一篇细菌总论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名词解释细菌、荚膜、芽胞、鞭毛、菌毛、性菌毛、质粒、L-型菌、异染颗粒三、选择题A型题:1.细菌细胞壁的基本成份是A.N-乙酰葡萄糖胺B. N-乙酰胞壁酸C.脂多糖D. 粘肽E.磷壁酸2.测量细菌的单位是A.cmB.mmC.umD.nmE.km3.细菌的运动器官是A.荚膜B.鞭毛C.菌毛D.芽胞E.以上都不是4.直接参与细菌致病的结构是A.芽胞B.鞭毛C.菌毛D.质粒E.中介体5.G-菌细胞壁的组成成份中不包括A.外膜B.磷壁酸C.脂多糖D.肽聚糖E.脂蛋白6.G-菌相比,G+菌细胞壁的特点是A.较疏松B.无磷壁酸C.有脂多糖D.有脂蛋白E.肽聚糖含量多7.抗吞噬作用有关的结构是A.细胞壁B.荚膜C.芽胞D.鞭毛E.菌毛8.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A.芽胞B.外膜C.鞭毛D.核糖体E.细胞壁9.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结构是A.质粒B.异染颗粒C.中介体D.芽胞E.荚膜10.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是A.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B.破坏细胞壁中的肽聚糖C.破坏细胞膜D.抑制细菌的酶活性E.抑制细菌的核酸代谢11.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A.荚膜B.菌毛C.粘附因子D.透明质酸酶E.芽胞12.细菌芽胞所特有并与高度耐热性有关的化学成份是A.核酸B.粘肽C.磷脂D.多糖E.吡啶二羧酸13.革兰阴性细菌的脂多糖存在于A.细胞膜上B.细胞壁上C.细胞质中D.肽聚糖层E.磷壁酸上14.革兰阴性细菌对溶菌酶不敏感的原因是A.细胞壁缺乏磷壁酸B.细胞壁含脂多糖多C.细胞壁含糖量少D.细胞壁含肽聚糖少,在肽聚糖层外还有外膜E.细胞壁含有脂类A15.L-型细菌是A.细胞壁缺陷的细菌B.细胞膜缺损的细菌C.缺乏质粒的细菌D.缺乏核质的细菌E.以上都不是16.下列哪种不是革兰染色的试剂A.结晶紫B.石炭酸复红C. 95%酒精D.美兰溶液E.卢戈碘液17.荚膜形成的条件为A.只在人体内形成B.能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形成C.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形成D.在机体内或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形成E.在厌氧环境条件下形成B型题:A.芽胞B.鞭毛C.荚膜D.异染颗粒E.菌毛18.肺炎球菌具有19.白喉杆菌具有E20.痢疾杆菌具有四、问答题6.请叙述革兰染色的原理、步骤、结果和实际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LASMIDS
Plasmids are extrachromosomal genetic elements capable of autonomous replication. An episome is a plasmid that can integrate into the bacterial chromosome
Bacterial Genetics
Xiao-Kui GUO PhD
Bacterial Genomics
Microbial Genomics
Microbial Genome Features
29% Borrelia burgdorferi
G+C content
68% Deinococcus radiodurans
• •
• • • •
a. Nomenclature - Insertion sequences are given the designation IS followed by a number. e.g. IS1 b. Structure Insertion sequences are small stretches of DNA that have at their ends repeated sequences, which are involved in transposition. In between the terminal repeated sequences there are genes involved in transposition and sequences that can control the expression of the genes but no other nonessential genes are present. c. Importance i) Mutation - The introduction of an insertion sequence into a bacterial gene will result in the inactivation of the gene. ii) Plasmid insertion into chromosomes - The sites at which plasmids insert into the bacterial chromosome are at or near insertion sequence in the chromosome. iii) Phase Variation - The flagellar antigens are one of the main antigens to which the immune response is directed in our attempt to fight off a bacterial infection. In Salmonella there are two genes which code for two antigenically different flagellar antigens. The expression of these genes is regulated by an insertion sequences. In one orientation one of the genes is active while in the other orientation the other flagellar gene is active. Thus, Salmonella can change their flagella in response to the immune systems' attack. Phase variation is not unique to Salmonella flagellar antigens. It is also seen with other bacterial surface antigens. Also the mechanism of phase variation may differ in different species of bacteria (e.g. Neisseria; transformation).
Types of mutation
• Base substitution • Frame shefit • Insertion sequences
What can cause mutation?
• Chemicals:
nitrous acid; alkylating agents 5-bromouracil benzpyrene • Radiation: X-rays and Ultraviolet light • Viruses
• Nomenclature - Transposons are given the designation Tn followed by a
number. • Structure - The structure of a transposon is similar to that of an insertion sequence. The extra genes are located between the terminal repeated sequences. In some instances (composite transposons) the terminal repeated sequences are actually insertion sequences. • Importance - Many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e located on transposons. Since transposons can jump from one DNA molecule to another, these antibiotic resistance transposons are a major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plasmids which can confer 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on a bacterium harboring such a plasmid. These 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plasmids have become a major medical problem because the indiscriminate use of antibiotics have provided a selective advantage for bacteria harboring these plasmids.
Classification of Plasmids Transfer properties Conjugative plasmids Nonconjugative plasmids Phenotypic effects Fertility plasmid (F factor) Bacteriocinogenic plasmids. Resistance plasmids 7 factors) .
Mechanism of bacterial variation
• Gene mutation • Gene transfer and recombination
• • • • •
Transformation Conjugation Transduction Lysogenic conversion Protoplast fusion
Transposons (Tn) - Transposons are transposable genetic elements
that carry one or more other genes in addition to those which are essential for transposition.
Insertion sequences (IS)- Insertion sequences are transposable genetic
elements that carry no known genes except those that are required for transposition.
Bacterial mutation
• Mutation rate • Mutation and selectivity • Backward mutation
Transformation
• Transformation is gene transfer resulting
from the uptake by a recipient cell of naked DNA from a donor cell. Certain bacteria (e.g. Bacillus, Haemophilus, Neisseria, Pneumococcus) can take up DNA from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DNA that is taken up 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recipient's chromosome.
single circular chromosome two circular chromosomes circular chromosome plus one or more extrachromosomal elements
Genome organization

large linear chromosome plus 21 extrachromosomal elements
F+
Hfr
Physiological States of F Facto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