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语境中的“朴”与心灵自由

合集下载

老子“朴”哲学的精神反思

老子“朴”哲学的精神反思
“ 朴” 作 为道 的 譬 喻 , 或把“ 朴” 作 为对 道 的 指 称 , 被 大 多数研 究 人员 所 认 可 , 也 是 其 理 论 建构 不 证 自明
善 为士 者 …… 敦 兮 其 若 朴 ” l l 。这 句 话 描 述 得 道 的 觉悟 者 的形貌 , 其 敦厚 朴质 若 未经 雕琢 的素材 , 都 是 强调 其 混 沌 未 分 的样 貌 , 所 以“ 朴 ”即 是 “ 道” 。 “ 朴” 所 具有 的 品 性 , “ 道” 也 同样 具 有 , 如“ 朴” 作 为
则为器” 代表了下降或分裂的趋 向, “ 复归 于朴 ” 代
表 了上 升 或 复 归 的趋 向。 而 《 道德 经》 所 反 映 出来 的思想 , 就 是要 从 器 物 的 层 面 上 升 到 未分 化 之 前 的 状态 , 以与 道相 合 。这 种分 析偏 向纯哲 学 的思辨 , 而
其本来含义 是“ 木 皮” ( 《 说文》 ) , 后指未经砍 削雕 琢 的原 木 ; 与“ 朴” 相 对 的是 “ 器” 。所 谓 “ 朴 散 则 为
王弼 在 注 释 中 日 : “ 朴, 真 也 。真 散 则 百 行 出 ,
殊类生 , 若器也 。 ” … 这里 的“ 朴” 就作为“ 道” 的代
表存 在 了 。“ 道” 与“ 朴” 的 直接关 联 在于 说 明“ 古 之
收 稿 日期 : 2 0 1 6—1 2—1 8
作者简介 : 白杰 ( 1 9 8 4 ~) , 男, 内蒙古赤峰人 , 博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道家道 教哲学研究 。
“ 朴” 的关联 , 同时也 指 明 了两个 不 同 的 向度 : “ 朴 散

“ 朴” 的一般解 释
对于“ 朴” 的论述 , 《 道 德经》 中最重要的是“ 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自由与理性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自由与理性

《老子》是全世界译本仅少于圣经,也是中国历史真正有资格称为哲学专著的经典著作。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认为世界存在普遍的规律,这个普遍规律就是道。

一切事物之所以能够产生和存在,是因为每个事物都有各自的规律,这就是德。

老子认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不妄为,不要因为自己的私欲而肆意妄为。

老子强调道没有目的,没有喜好,纯粹理性。

老子的无为一直以来让人们误读为避世,不作为,如果将《老子》中的“无为”改为“理性”,会更容易理解老子的思想。

老子无为概念的含义要明显大于理性一词,无为是理性,是按规律办事,是无私欲不妄为。

老子的世界观可以描述为:世界是统一的整体,存在着普通规律,世界无私欲无目的,纯粹理性。

整个世界包括天、地、人、道,即宇宙星辰、地球生态、人和普遍规律。

天地就是现代词语中的自然界,《老子》中的自然则指整个宇宙整个世界。

自然界和人及其遵守的普遍规律构成了整个世界。

世界上的万物之所以存在,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道,有各自内在的规律。

这些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人认识到这些规律,并按照事物的内在规律去做,就达到无为的境界了。

老子的人生观可以描述为:人是自由的,人要循着天性去做事,纯朴自然不妄为。

老子认为世界是纯理性的,人也应该是理性的,要节制私欲,不要因私欲而肆意妄为。

无为是理性,因为无私欲也代表着正义,所以无为无不为。

孔子说过:“无为而治者,其舜也,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舜只是庄重端坐在他的王位上就能天下太平,因为他理性不妄为,代表的是正义。

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起先人类未能将自身与自然界完全区分开来,人类文明还处在未开化的萌芽期,这就是典型的天人合一的阶段。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完全区分开来,人类与自然界站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老子哲学就是这样的思想,是天人合于一的思想。

人类进入科学时代之后,自身力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在天人合于一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人的主体性,人本主义精神占了主流。

《老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老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老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思想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人们依然可以从《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汲取智慧,帮助自己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从《老子》的思想中挑选几个重要的观点,谈谈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

他认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的秩序,而人类的干预只会干扰这种秩序,引发更多的混乱和矛盾。

他提倡“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规律,不要刻意干预事物的发展,而是要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时,也可以从中领悟到这种理念的智慧。

有时候,不要过度干预,而是顺势而为,放下执念,或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子提出了“无上至柔”的观点。

他认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因为水的柔软可以适应不同的形状,而不会被任何事物所限制。

而“柔弱胜刚强”的思想也是老子非常重视的。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柔软的力量同样值得我们去借鉴。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时,不要一味地强硬对抗,而是要保持柔韧的态度,善于妥协和包容,或许能够化解许多矛盾和冲突。

老子强调“无欲”和“淡泊”之道。

他认为,欲望和功利是导致人类痛苦的根源,而“淡泊”则是一种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被各种欲望所束缚,而追求名利和物质的积累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观念。

我们可以从老子的哲学中得到一种超脱物欲的智慧,学会去控制自己的欲望,在内心深处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宁静。

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功利的迷失,更能让我们在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淡定的心态,找到内心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老子提出了“以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他认为,“无为”并不是完全无为,而是返朴归真,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即要学会以无为而无不为,即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积极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而不是过分追求功利和名利,把握好平衡,找到内心的自由和快乐。

老子“见素抱朴”的人生至境

老子“见素抱朴”的人生至境

老子“见素抱朴”的人生至境老子“见素抱朴”的思想给现代人对人生的境界引起了很多思考。

其实,当人抛弃自己引以为傲的聪即机巧,抛弃自私自利的贪图之心,如果人人皆能如此,便不会有作奸犯科的盗窃,即所谓的“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如果我们将绝圣弃智的观念归纳到生命理想中,便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见”就是指见地、观念、思想;“素”乃纯洁、干净;“朴”是未经雕刻、质地优良的原木。

见素抱朴正是圣人超凡脱俗的生命情操,佳至深藏,光华内敛,一切都来自天成,没有后天人工的刻意造作。

老子主张“绝仁弃义”,不以圣人为标榜,同时也不以修行为口号,只要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做人,那便是真修道。

历史上,曾国藩是中国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为人处世堪称难得。

他常对家人说,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他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个字,将这句话视作惜福保泰之法,常存冰缘惴惴之心,处处谨言慎行。

他的处世原则是: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

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

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奴享受,则当谦退。

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长久。

孔子在《论语》中说,“素”如一张白纸,毫不沾染任何颜色,人的思想观念要随时保持纯净无杂,即佛家禅宗所说的“不思善,不思恶”。

心地胸襟,应该随时怀抱原始天然的朴素,以此态度来待人接物,处理事务。

个人拥有这种修养,人生一世便是最大的幸福;如果人人秉有这种生活态度,天下自然太平和谐。

《三字经》里的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儒家孟子也提倡“性本善”,曾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见到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孩子摇摇摆摆走向井边,无论任何人,都会走上去将他抱开。

然而,善性存于心,往往受环境的影响,丧失了原本的善意。

对此,荀子持有不同的看法,他在《性恶篇》开篇就说:“人之性恶,其善伪也。

”人性本是恶的,其善是人为的,人有为善的可能,就在于后天的学习修为。

《道德经》:注重内心的平静,养好自己的灵魂

《道德经》:注重内心的平静,养好自己的灵魂

《道德经》:注重内心的平静,养好自己的灵魂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他的思想核心——朴素的辩证法,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他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

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

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给孔子传道过,孔子对于老子十分钦佩,他曾经说过:“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见老子,其犹龙也!”孔子甚至把老子比喻成当时非常高深莫测、至尊无上的龙,足以见得他对老子的尊重。

事实上,当时老子的思想确实称得上是“龙”的高度。

老子的大道思想非常深奥,他所构建的“道”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是规定一切主宰一切的,世间万物都符合“道”的规律。

老子就像他所讲的“道”就像是龙一样,高深莫测。

在当时,老子就已经用一个核心的“道”解答了宇宙的本源、天地的法则和生命的智慧,在这一方面领先了其他思想一大截。

01每临大事有静气:人生要顺应大势,在无为中寻找有为之道。

老子哲学的核心是无为,但无为思想的核心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

老子非常推崇“水”的智慧,正是因为水是按照客官规律去活动的,《道德经》中说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的“不争”其实也就是一种自在无为的思想。

所以说老子认为水是最接近“道”的。

“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老子认为道是世界本源,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同时道也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

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相互转化都是由道完成的,只有领悟了“道”,才能更好的顺应自然。

《道德经》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样的思想其实是在“无为”之中蕴含了“有为”的思想,顺应大势,顺应道,才能找到有为之道。

02注重内心平静,养好自己的灵魂老子推崇的圣人的治理方法是:“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人,无知无欲。

返璞归真向内求——老子智慧【102】

返璞归真向内求——老子智慧【102】

返璞归真向内求——老子智慧【102】生活极简,精神极盈。

【原典】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要使国家小而且人民少。

使百姓有效率十倍百倍的器械都不使用,使老百姓爱惜生命而不远离家乡。

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什么地方要陈放它。

让人们再用结绳记事的方法。

人们以他们所吃的食物为甘美,以他们所穿的衣服为美好,以他们所住的房子为安适,以他们的风俗为快乐。

邻国之间相互可以望见,鸡犬之声相互可以听见,而邻国之间的老百姓到老到死也不相互来往。

【悟道】求小求寡,返璞归真。

本章是老圣人最受诟病的一个章节。

在本章的文字中,老圣人塑造了一个他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一个小国寡民的乌托邦。

有人据此认定老子是一种极端的消极复古,而“老死不相往来”则是一种反社会的思想。

这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也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

老子之所以构建这样一个“小国寡民”,是因为在战乱纷飞的现实下,一方面将现实和理想对比,通过理想中的美好来反衬现实中的种种黑暗和邪恶,告诫统治者应采取无为而治的治理方式,不可任意干扰残害百姓;另一方面,“小国寡民”的理念,来自于长时期的无为而治和不言之教,唯有求小求寡,方能真正做到返璞归真。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这其实折射的是人类价值体系的根本变化,“向外求”转向“向内求”。

一般而言,向内求是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求自己想要的;向外求则是自己想被大众认可,迎合群体价值观。

有人认为,人生之幸福,有三大秘诀。

其一,心量广大;其二,辩证思维;其三,向内求。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体现的是相对富足的物质生活以及丰富充盈的内心世界。

“老死不相往来”,在老圣人的语境中并不是要人们断绝和他人的关系,而是希望世人安居乐业,潜心修真悟道。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总结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总结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总结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重要地位。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强调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以及身心合一、无为而治的理念。

下面是对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1000字总结。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以其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哲学洞察力,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老子认为宇宙是一个由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统一体,这种统一体包含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以及身体与心灵之间的关系。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强调了保持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是实现社会繁荣与个人幸福的关键。

在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中,他认为真实的宇宙是由相互依赖的对立力量构成的。

这种对立力量的体现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例如太阳和月亮的阴阳对立、植物的生长与凋落、水的流动与静止等等。

同时,在人类社会中也存在着相互对立的因素,例如君主与臣民、父母与子女、上下对立等。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指出,这些对立的力量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依存的,只有在相互的合作与调和中才能维持和谐的秩序。

在自然界中,太阳与月亮的和谐关系维持了昼夜的交替与四季的更迭;在人类社会中,上下级、君臣、父母子女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带来社会秩序与稳定。

总的来说,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对立统一是宇宙的基本法则,而和谐统一则是对立的必要条件。

他通过观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出了一种保持和谐统一的方法,即身心合一、无为而治。

在老子看来,人应该追求身心的和谐,使自己的意识、情感和行为保持一致。

只有这样,人才能力求调和与平衡,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状态。

同时,老子还主张无为而治,即反对人为的干预与过度控制。

他认为在自然界中,一切都能随着自然规律而运行,人类社会也应该尽量减少人为的干预,让事物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

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体现了老子对人类社会的深邃思考与理性思维。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于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往往追求功利主义和物质利益,忽视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德修养与个人修身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德修养与个人修身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德修养与个人修身
介绍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视为道家学派
的经典之一。

其中,道德修养与个人修身是《道德经》探讨的核心议题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老子道德经》中关于道德修养和个人修身的观点。

道德修养的内涵
1.道德观念:根据《老子道德经》,道是宇宙万物运行发展的规律,而“道”
也包含了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的理解。

2.无为而治:通过放下欲望,追求无为而治,可以获得真正自由与力量。

3.柔弱胜刚强:以柔能克刚,传递出纯粹、自然、柔软等积极品质的理念。

4.身心统一:通过身心合一来达到道德修养,尊重自然规律并达到心灵宁静。

个人修身的实践方法
1.安定情志:修炼内心的平静与宁静,学会保持平和的情绪状态。

2.知行合一:通过实践中领悟道德规范,将道德观念与日常行为相统一。

3.克己奉公:主张顺应自然、舍弃私欲,克己奉公以利他人和社会。

4.隐逸修身:通过远离功名利禄的诱惑,过上简朴、自足、小康生活。

道德修养与个人修身的意义
1.个人层面:通过道德修养和个人修身,可以实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并培
养出对于他人、社会的尊重和关爱。

2.社会层面:一个具备高度道德修养与良好个人修身品质的人,能够为社会
带来稳定、和谐和进步。

结论
《老子道德经》中关于道德修养和个人修身的思想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遵循道家思想原则,我们可以在现代社会中追求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提升,并且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不断努力,通过实践和体验来领悟其中的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语境中的“朴”与心灵自由
*导读:一、老子语境中的朴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之中,对于朴的描述共有6章……
*一、老子语境中的朴
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之中,对于朴的描述共有6章,分别是15、19、28、32、37、57章。

《说文解字》认为朴是木之皮;《楚辞九章怀沙》有材朴委积兮,可作质朴解;《荀子﹒性恶》有生而离其朴,作质朴解;又古樸(朴)字通素,有物不假修饰之意由此可见,朴当做质朴、简洁、朴素解。

在《道德经》的这些章句中,朴的意蕴大致相同,是指人的一种纯洁状态,这种人的心灵没有受到外物的污染,他简单而不杂乱,朴素而不假修饰,其人格具有纯粹的真实。

第15章的原句是敦兮其若朴,这句话接前面几句长古之善为士者故强为之容,用来形容善于为士的人,这种人的生存状态蒙昧纯朴,他的举止在一般人眼中深奥莫测,俗人的眼光无法辨识他。

老子对这种状态洋溢着热切的赞美。

第19章的原句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这句话上文接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之有所属,意指人们除了不要做某些有为的事情之外,他们的行为还要有所归依,归依于朴,老子告诫说,机谋和智巧只会导致社会动荡、灾难频发,人不要为情欲所迷、利禄所陷,应该把这些外染都去除,保持人纯真的本色,即无色。

第28章见复归于朴,归于本色、本真,与上文同义。

第32章见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简本作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与通行本同义。

此文意指朴是道所运行的一种状态,因为道在老子的语境中是模糊、混沌、不可认识的,无限的道没有形态、不可知、不可解,所以不能把朴理解为道的状态,而是道运行之时呈现的状态。

朴是一个概念,天下也是一个概念,在同等的层面上它们才可以对应。

第3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此句原意是指统治者侯王若能守道以治天下,万物将自化,矛盾自行化解,如春天冰雪消融。

万物自化之后,就依靠这个朴来镇治万物,使矛盾不能够再次复苏。

在这句话里面,朴是某种形态,这种形态可以镇治万物,除了形而上无限之道以外,形而下的东西没有这样的能力。

而朴,恰是道的呈现,是道在运行,所以朴才有这么大的力量。

第57章我无欲而民自朴。

此处应作朴素解。

从上述章句里面可知,在老子的语境里朴有两重含义,一种是简单的朴,即民众的朴,在被统治中懵懵懂懂;一种是有道的朴,这种朴使天下莫敢臣。

老子主要讲的、希望自己达到的状态,正是有道的朴。

这种意态非同一般,他与道同在,他的意象是存在于无限之中的。

老子认为一旦这个人得道了,得到了这个无限
的、不可知、不可见的道,他就获得了自主的权力,这个权力是真正的自主,是世间最大的权力,这种权力天下莫敢臣、万物自将宾。

从这种自主中,老子认为他将得到心灵的自由,朴就是这种状态。

*二、老子之朴与心灵的自由
这种属于朴的,老子所追求的自由,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第一,之于自我而言。

他解体了自己,他心中没有我,他的我和道在一起,他像一个婴儿,所以固有的凡尘俗见在他那里并不存在,他是最纯真的人。

这种纯真在社会生活意义上,就是说这个人他不虚伪、不做作、不贪心、不执迷,名利对他如浮云。

他把这些外染放下了、忘记了,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他得到了自由,这是一种从内向外,源自内在发现的自由,这种意态首先从他的内心出发,然后改造他的人格,既而改变他的行为。

这种自由在庄子那里被称作逍遥,他不是我要得到什么,不是焦灼于什么东西我得不到,而是舍弃和放下,舍弃无用的负担,放下多余的包袱。

第二,之于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言。

由于我已经解体了,这个人的自我和他人之间不会发生矛盾(在心灵的层面上)。

这个人不会介意:他开的工资比我的多、他吃的水果比我吃的多、他干的活比我干的少,这些芸芸众生最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确实很无聊。

也是一种自由,在获得这种自由之前的状态是一种被绑架的状态,被谁绑架呢?被人自己的种种念想、心思绑架了。

所以在这一刻,这个得道之朴的人解脱了,他不在痛苦中挣扎了。

第三,之于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而言。

朴的到来和我的解体带来了一个变化,意味着这个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脱出了社会,他身上具有非社会属性的特征。

这种对社会的超脱或者说超越,减轻了社会内部的矛盾,他没有输出负面的能量给社会,所剩下的仅仅是对社会的贡献,这种贡献是透过他向别人进行给予来实现的,是付出而不求回报。

至于别人是否给予回报,那不是他所真正关心的事情。

朴在老子的语境中代表简洁、没有负担,老子直接把这个观点指向了人类的心灵。

从心灵的状态上来说,是一种自由,这种自由或者说解放,具有彻底的意义,这是一般人类或者说社会从来没有实现过的完美状态。

*三、西行出关老子的逍遥
老子通过朴而得道,因此得到了心灵的自由,精神上的洒脱必然体现在了行为上。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他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史记》卷63,《老子韩非列传》,中华书局,1999年,1701页。

这一段话是说老子舍弃了他那个史官的职位。

首先他并不在乎史官在当时所拥有的一定的荣誉,其次我们从孔子问礼这件事可以知道,老子在当时应该有一定的名望,尽管司马迁说他是隐君子。

老子的这种舍弃是对名望的舍弃,对一个著名的思想家、
学者而言,在我们今天的环境中是不可想象的,在我们这里名望就是知识分子的生命。

然而老子,他把这么重要的东西放下了,以一种道家独有的优雅姿态,实践了朴的真意彻底的自由。

他终于走出了函谷关,使世人有幸旁观什么是彻底的自由心灵的解放。

老子面向的是苍茫的秦岭和广袤的群山,在更远的西边,那里有传说中这个民族的起源:昆仑山。

(责任编辑:张恒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