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有名”而显“无名”——从《老子》首章看老子之道论(一)

合集下载

《老子》原文与译文

《老子》原文与译文

《老子》原文与译文《老子》原文与译文1第一章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2。

2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3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4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5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1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2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3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4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5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4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5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4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5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1不尚贤,使民不争。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3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4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5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6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1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2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3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4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5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6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1道冲而用之,久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论_老子_两者_的三个层面及其意义

论_老子_两者_的三个层面及其意义
( 《道德经》 无之以为用” 有是为 第十一章) 。无是为用, 这是言无用之用, 但老子并没有否定有之利, 有 利, , 与无是相互依存、 相互关联的, 只有“有 ” 才能显出 “无” “上善若水, 之用。又如 水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 ( 《道德 经 》 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 第 八章 ) 。 在老子看 来, 水的性质是最近于道的, 正是因为水能够滋养万 物而不争, 因而无忧。 这里虽然没有明显地表达出 , 相对关系 却包含着争则忧、 不争则无忧这两层含 义, 忧与不忧全因争与不争这一条件的变化, 因而也 道之利万物 就具有了相对关系。 水之利万物如此, , “万物恃之生而不辞, 也是相同的 功成而不有。 衣 被万物而不为主, 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 可 ( 《道德 经 》 名为大。以其终不自大, 故能成其大 ” 第三 。“ ” “ ” , “ ” , “ ) 生 却 不辞 功成 而不据为己有 衣 十四章
第 12 卷
第1 期
太 原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12 Jan.
No. 1 2013
2013 年 1 月
【哲学】
《老子》 “两者 ” 论 的三个层面及其意义
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是为使人能体悟道, 于是强命之 “ ” 。 , 谓 道 老子在论述道的时候 既有对道之为何物 的道之本体的阐释, 又有对道之本体所存在的运动 方式的描述, 以及对道之用的表达, 在这三方面的阐 述中, 老子都用到了相对关系。 《老子》 “是谓 首先是 对道的本体的描述, 老子言
( 《道德经》 无状之状, 无象之象, 是谓惚恍” 第 十四章 ) 。

即“有名”而显“无名”——从《老子》首章看老子之道论

即“有名”而显“无名”——从《老子》首章看老子之道论

殊途而同归:道家之“道”与儒家之“道”笔谈(两篇)历史上有儒道互补之说,说明儒道两家在思想旨归上有一致处。

湖北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所透露的信息印证了这一点。

以此来反观古代典籍,我们认为,儒道两家在其形而上学的最高境界上是相同的,都体现了一种通过破除理智和价值之偏执而达人、物之性之客观自然实现的平等性精神和智慧。

道家与儒家的相异点表现在为学进路上,而不表现在其形上学境界上。

即“有名”而显“无名”———从《老子》首章看老子之道论● 李景林(北京师范大学 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创新基地、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875)〔提要〕 老子是道家的鼻祖。

老子所言“道”,为一整体,不可说;然其必即名言而显。

道无处不显,然执于名迹,则失其真。

道是一自然原则,但其本质上却是为“人”而设。

老子从“观”的意义上讲道之无名与有名的统一。

惟有“观”,才能开显道之本真意义。

老子所谓“自然”、“无名”,无非是要在人伦或文明中保持住孝慈、忠信、慈俭等德性之本真内容。

从这个角度看,它与儒家的精神本无实质上的冲突。

〔关键词〕 道;有名;无名;观〔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05)06-0059-02 《老子》,言“道”之书。

其书八十一章,以首章论“道”最为全面,其余论“道”各章,则往往各取不同的角度。

故首章论“道”,乃言其宗旨,实有统领全书之意义。

明其首章之义,则于老子精神,思过半矣。

今取此章,试作诠解,窃期窥其全豹之一斑。

一章全文如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章提出了几个概念:道、无名、有名、观。

而“观”这一概念,实是把握此章义理之枢纽。

由“观”见“无名”与“有名”之统一,由此无名与有名之统一见道之本真,此为理解本章之要。

道本为整体,不可说。

然其必即名言而显。

老子》道论浅析

老子》道论浅析

老子》道论浅析老子之道先天地而生,具有至上性和先存性,包揽宇宙,是万物之母。

《老子》第一章就讲“道可道,非常道”。

“道”不能被描述,不能被感知,但却使万物得到滋养,使万物得到成熟。

道是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被我们的感官所感知,是由物混成为一的,是恍惚的。

如果道可以被感知,就是被限定了,恰恰相反,道具有不可限定性。

道虽然不可感知,但也是有迹可循,老子希望可以通过探寻前代的历史发展进程,把握上古三代的存亡之道,从而可以对现实社会和人的思想作出深刻反思,这就是道的意义。

文章对先秦典籍中的“道”进行梳理、揭示“道”的涵义和规律、进而探讨老子的理想社会从而提出“道”对于建立社会秩序的几点建议。

一、道的规律道是众多矛盾的集合,包含着正反、虚实、有无等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的方面。

事物的两面性是相互转化的,没有一直守势的一方,也没有一直处于劣势的一方。

道的规律性就事物相矛盾的两面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又相互依存。

1. 物极必反《老子》认为事物发展到最强盛的时候就会开始走向相反的方向,这就是物极必反。

事物的发展达到极限和顶峰的顶点也就是衰落的转折点。

老子认为没有永恒的优势或者劣势,两种势态之间是有一个极点的,超过极点之后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老子看到了歙张、弱强、废兴、取与柔弱、刚强之间的转化,并据此提出了防止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方法,就是守虚、守柔、守辱、守雌。

2.虚实相资所有物体都是有虚有实,但是我们通常只能看到物体实的部分,只关注有型、有质的部位而忽略了空存在的意义。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孔洞、中空、缝隙这些空的部分,器具才发挥了它的作用。

万物都是虚实结合,有无相生,这就是《老子》一书中所阐发的哲理。

二、道与社会秩序的建立老子认为人和自然界都是由道产生的,并且遵循道的规律而生成发展。

但是人在生存发展中不断地加入有为的因素,使其发展之道不断改变,最终偏离了自然之道,导致一个无欲、恬静、质朴、纯真的社会变成了欲望流行、阴谋盛行、战争不断的社会。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老子(约前57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老子问礼。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

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

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

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

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有无之辩—《道德经》第一章的黑格尔诠释

有无之辩—《道德经》第一章的黑格尔诠释

有无之辩—《道德经》第一章的黑格尔诠释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这一章的重要性似乎很少得到过应有的重视,同时对其解读也仅强调其本体论意义。

实际上,这一章的性质及其在道德经全书中的作用类似于黑格尔逻辑学的性质及其在黑格尔全部哲学体系中的作用。

老子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哲学上的存在概念,并对存在与非存在——即有与无——作了逻辑学的考察,阐明了有与无的辩证法,从而构成了其学说体系的逻辑开端。

这里的关键是“玄”字如何理解。

人们历来理解为幽远之意。

清黄元吉《道德经注释》云:玄者,深远之谓也。

王弼注曰:“玄者,冥也”。

冥即幽暗深远。

苏辙《老子解》云:凡遠而無所至極者,其色又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極也。

而如果对玄字作这样的解释,必定只能导致对有无作本体论上的解读并从经验上加以把握。

冯友兰认为玄即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有无同出于道,盖即道之两方面也。

“① 朱谦之说:“盖华夏先哲之论宇宙,一气而已,言其变化不测,则谓之玄。

变化不测之极,故能造成天地,化育万物,而为天地万物之所由出。

鸢飞鱼跃,山峙川流,故曰’众妙之门’。

张衡曰:‘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橐钥元气,禀受无形。

’(御览引玄图)“②。

杨雄便以玄作为宇宙本体发挥出《太玄经》。

把玄理解为作为宇宙本体的道,并从经验上加以界定,显然难以论证有无的统一,更与后文相矛盾。

既然深远不测,又如何得知不过异名罢了?且何谓“生”,何为”母“?实含糊不清也。

故王弼无奈地承认,有无之同就在于不可说,不清楚。

他说:玄,“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

而言谓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谓之然也(老子注)。

且既然有无不过同出而异名,何以后文又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

正从这一论述出发后世乃发展出贵无论。

《老子》优秀读后感(精选8篇)

《老子》优秀读后感(精选8篇)

《老子》优秀读后感(精选8篇)《老子》优秀读后感(精选8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老子》优秀读后感(精选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子》优秀读后感1所为,有所不为,是我读完《老子》后的最大感受。

辩证的“祸福相依”同样出于此部经典伟著《道德经》,另有许多的哲理成语,诸如“和光同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皆由此道中来。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

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

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

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

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

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

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致虚守静————平淡处世《道德经》十六章有言:“致虚极,守静笃。

”这句话强调了致虚守静的工夫修养和复归之理。

我理解,所谓“致虚极”,就是“致极虚”;“守静笃”,就是“笃守静”。

我想,这是修道的基本方法。

“致虚极”是说,自己如果想修道的话,要努力使自己达到极端空虚的境界。

极虚指心灵一尘不染,近于真空,就是要去除世俗的妄念杂欲。

“笃”是敦厚,笃守就是坚守。

“守静笃”就是坚守静寂一个事物的发展至极点,必然会向其反面发展变化。

所以要能维持它的发展而不至于变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发展过程中不让其到达极点。

“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确实是看得很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有名”而显“无名”——从《老子》首章看老子之道论(一)
《老子》,言“道”之书。

其书八十一章,以首章论“道”最为全面,其余论“道”各章,则往往各取不同的角度。

故首章论“道”,乃言其宗旨,实有统领全书之意义。

明其首章之义,则于老子精神,思过半矣。

今取此章,试作诠解,窃期窥其全豹之一斑。

一章全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章提出了几个概念:道、无名、有名、观。

而“观”这一概念,实是把握此章义理之枢纽。

由“观”见“无名”与“有名”之统一,由此无名与有名之统一见道之本真,此为理解本章之要。

道本为整体,不可说。

然其必即名言而显。

名言所显者,为道之迹。

道无处不显,然执于名迹,则失其真诠矣。

“无名”,指道而言。

四十一章:“道隐无名”,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是其证。

“始”与“母”,互文见义。

二者是统一的,指本原而言。

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是其证。

无名本无迹,然非离其迹者。

故曰“有名,万物之母”。

有名有迹以应事,故万物之本始必显于有名。

无名、有名之本始义,要由“观”而见。

故有“观妙”、“观徼”之说。

“常
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注家多以“常无”、“常有”断句。

帛书本作“恒无欲也,以观其眇”(甲本),三十四章论道亦说:“常无欲,可名于小”(今本)。

足以证明以“常无欲”、“常有欲”断句是对的。

“无名”、“有名”与“无欲”、“有欲”是紧密相关的。

三十七章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是一章的一个注脚。

就是说,做到“无欲”,那“无名之朴”才能对人显现出来。

也就是通过“观”以达道。

如何“观”?这观,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静观,它所表现的,是从人的修养、修炼而转出的生命智慧。

此章把“观”与“欲”联系起来讲,就是这个意思。

无欲、有欲,非单指欲望而言。

“常无欲”,亦非一般地排除欲望。

“常无欲”,实质上就是“无知无欲”。

三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自然物之“欲”,甚少而恒定不变,食草动物只能食草,食肉动物只能食肉,麋鹿食荐,蝍蛆甘带,狗改不了吃屎。

人却不同,“物与欲相持而长”(荀子语),其欲望花样翻新,靡有穷极。

原因即在其有“知”以作分别。

故老子以“知”与“欲”相连属。

人心之乱,以其多欲。

而欲之多以至于脱离自然的轨道,悉由于”智”。

而此“智”或“知”所作的分别,亦非指实然义的区分,而是一种虚妄的价值分别。

事物有实然性的差别,如高和低、长和短,这是一棵树,那是一头牛之类,这是自然真实的差别。

人的理智,又同时能于此自然的差异之上,妄作价值高下的区别,如人的“自师其心”、“自贵而相贱”、“名实未亏而
喜怒为用”(庄子语)之类者是。

人之矜尚之情由此而生,物我之对峙由此而起,由是其心外倾,心为物役,背离人的自然真性。

故三章所说“常使民无知无欲”,应为“常无欲”之全面的说法。

所谓“常无欲”或“无知无欲”,就是老子所说的“敦兮其若朴”(十五章),混沌不分的婴儿状态。

常无欲或无知无欲,即类于婴儿之混沌,此非无冲动欲求,惟其不作分别,其欲求与冲动完全处于自然的表现。

在此状态中,人所达到的,即一未作分别的“无名之朴”。

“常无欲,以观其妙”,所观者,即此自然真实的“无名”之境。

这“观”,即一直观。

“道”,乃在此身心、知情合一的直观中所显现的整体性。

“妙”,既标示道为“无名”、不可言说之极,又标示“观”者对这种物我一体之意趣的受用、感受。

然而,道的“无名”非无差别的一片混沌。

“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即边、边界、分际。

物有自然的分际,道亦有自然的分际和条理。

“常有欲”与“常无欲”相对而言。

“常无欲”即“无知无欲”。

“无知”,并不是要否定“知”,消解掉人的“知”所带来的虚妄的价值分别,“知”所给出的,便是存在本然的实相。

所以,与“常无欲”相对而言,“常有欲”实强调了人的理性方面的规定。

“观其妙”不是冥然无知觉。

此有类于艺术的欣赏。

欣赏者不是旁观者,他要心与物冥,全身心地投入,方能“观其妙”。

但欣赏又必以一定的间距感为前提,其中亦须有“观徼”的作用。

所以,“观”是入乎其中,而又超乎其外。

在观者与被观者的内涵间距感的互动和张力关系中,才能有“观其妙”的作用。

观“道”,既是自觉,又是体证。

《中庸》所谓“诚则明,明则诚”之义,可取资说明。

从这“观”的意义说,道的“朴”或“无名”,必显现为“有名”。

无名与有名非两事,乃一体之两面。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老子所言“名”或“有名”,非仅指逻辑性的概念而言,这“名”,本质上是人文和价值意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