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四章教案

教学目标:

1. 翻译课文。

2. 领悟《老子》四章的思想内涵。

3. 探究儒道之异同。

教学重点:

1、对老子四章所阐释思想的深层认识。

2、关于文中所论美丑、善恶、有余和不足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转化的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

(道)。

2、介绍作者: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公元前571年诞生,春秋时期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3、介绍《老子》

《老子》道家著作,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相传为春秋末年老子所著。

《老子》現一般认为编定于战国中期,存有老子本人的思想。《老子》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一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历代关于《道经》、《德经》的次序、真伪多有争论。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德经》在《道经》前,为現存最早的《老子》抄本。《老子》提出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有很大影响,还涉及到兵法、天文、养生等方面,道教奉之为主要经典,称《道德真经》。历代注解达百部,主要有西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宋林希逸《道德真经口義》,明焦竑《老子翼》,清畢沅《老子道德经考异》等。近人马敘抡有《老子校注》、高亨有《老子注释》。

《史记》载(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

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翻译课文】

第1则(第11章)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译文】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

【原文】“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译文】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原文】“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译文】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原文】“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原文】所以“有”利的存在,“无”才会发挥作用。

【老子的结论】

总结上面所讲,“有之以为利”这里的“有”可以被解释为有利条件,“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可以被解释为使得有利条件发挥作用。“有无相生”

“利,用”也是一样是不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道”。这个只是一般的比较浅显的道理,解释起来比较容易,说多了只会是故弄玄虚。三十根辐条连在一个轮毂上,当毂心凿空,可以插上车轴当作车轮用。和泥制作器皿,当泥坯成形拥有一个器皿的储物空间,可以用作器皿来储物。在房子的墙壁上开凿出一个窗户,有了这个透光透气的窗户,那么整个房子就可以让人来居住。所以拥有一个实体的东西是一种财富,把这个东西稍稍改造、挖空,使之产生一种灵动,能与外界的事物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就有了用处。

第2则(第24章)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译文】这里的“企”不是企业的者的意思,是提高提升自己的意思。抬起脚尖想提高自己的高度,反而会站不稳。跨者不行把正常的两步并作一步走路,反而不会走快。

【原文】“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