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老子的为人处世哲学处世之道
简述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道家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代表作品《道德经》对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自然老子强调尊重自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法则。
他倡导人们要顺应自然,不要随意干涉和破坏自然规律。
他以“无为而治”来表达这一理念,即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要过分干预,而是随顺其自然。
这种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 谦逊谨慎老子提倡人们要谦逊谨慎,不要过分自大和炫耀。
他认为,越是谦逊的人,越能够取得他人的尊敬。
他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种谦逊谨慎的品质,使人们不会自满自足,保持谦逊之心,虚怀若谷。
这种品质在人际交往中也非常重要,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信任。
3. 求得内心平静老子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自在,认为内心平静是获得真正幸福的关键。
他强调要“无欲,则刚”,通过“无为”的境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他主张“近所求则远所惧”,即人们应该尽量退隐求谦,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这种内心平静与自在的追求,对于现代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的人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尊重人的天性老子强调尊重人的天性,反对过分干预和限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天性,不要强加于人,也不要让外在的规范和束缚过多地左右个体的发展和表现。
他主张“常能自然”的处世之道,即倡导人们要保持真实的自我,不要刻意地迎合他人,以求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5. 追求无为而治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的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他认为,强大的力量并不总是通过强硬的手段去获取,而是要通过柔弱、温和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这种处世哲学对于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冲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善于化解矛盾,寻求和平与和谐。
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不仅在古代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理念可以为人们提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求心灵安宁与坦然自若的指导,对于塑造人们的良好品质和提高人们的处世智慧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老子论人生修养和处世之道

老子论人生修养和处世之道老子的《道德经》可谓人生之智库,处世之宝典。
一、后身、外身、无身、无我、无私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1)宠辱若惊:宠,宠爱;辱,屈辱。
受宠或受辱都感到吃惊。
(2)贵:珍贵,看重。
解读:受宠或遭辱感到吃惊,把大患看得像生命一样重要。
为什么“宠辱若惊”呢?受宠本来是卑下的,得到它感到惊喜,失去它感到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为什么把大患看得如同生命一样重要?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自身,假如没有自身,我有什么大患?所以,只有视天下如同自己生命一样的人,才可以寄予天下;只有爱天下如同爱自己生命一亲的人,才可以托会天下。
评述:本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观概念,即无我无身。
无身,即忘掉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达到超乎生死的境界。
二、论理想人格十五章古之善为道①者,微妙玄通②,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之容:豫③焉,若冬涉川;犹④兮,若畏四邻;俨⑤兮,其若客;涣⑥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⑦;旷⑧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静。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⑨新成。
注释:①道:王本作‚士‛。
据傅奕本及时性帛书《老子》乙本改,更合原意。
②玄通:指思想深邃博大。
③豫:古通‚预‛,谨慎、戒备之意。
④犹:犹豫不决的样子,意反复考虑。
⑤俨:恭敬、庄重。
⑥涣:涣散,散开。
⑦朴:未加工的素材。
⑧旷:旷远,辽阔。
⑨而:王本作‚不‛。
任继继愈注:‚‘不’字可能是‘而’字错写的,古代篆文‘不’与‘而’字形很相近。
‛根据上下文以及二十二章‚敝则新‛之意,我认为用‚而‛列确切。
解读:古代那些善于为道之人,微妙玄通,深不可测。
正因为不可测,所以只能勉强对其进行描述:谨慎小心,像冬天涉水过河;反复斟酌,像谨防邻国的攻击;恭敬庄重,像出席的贵宾;自然随和,像冰雪将融;敦厚淳朴,像未经加工的素材;胸怀宽广,像旷远的空谷;处世随俗,像混沌的江河。
处世哲学:老子的道德观

处世哲学:老子的道德观导言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也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老子提出了许多关于处世哲学和道德观念的思想,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处世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老子的道德观展开讨论,探究其对于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伦理规范的启示。
道德观概述在《道德经》中,老子首先提出了“道”这一概念,认为宇宙间万物运行的规律和本原即为“道”,而“道”是超越世俗的普遍规律。
在老子看来,“道”具有无为而治、自然无为、以柔克刚等特点,与个体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在这个基础上,老子形成了其独特的道德观。
天人合一老子的道德观源于其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认为人应当顺应“道”的要求,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老子看来,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是处于一个无穷变化和运行规律之中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都应当彼此和谐相处,并力图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道德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老子主张尽可能减少外力干预,在行事处世中保持内心安宁,不要刻意追求功利或者名利。
他认为过度干预只会扰乱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导致事与愿违、事倍功半。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当以“无为”之心对待事物,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从容应对各种挑战与变化。
温良恭俭让老子倡导温良恭俭让的处世态度。
他强调内心平和安定,待人处事要温柔礼让、谦逊有节,并重视精神修养与人格涵养。
老子认为,温良恭俭让是稳固社会秩序和个体内心平衡的关键所在。
和谐共处老子提倡天下大同的境界。
他认为天地万物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各种事物都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因此,在个体行为上也应当追求共同体现和谐、共存、互助、互利等价值取向。
小结老子的道德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通过对老子道德思想的重新审视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处世态度,从而实现内心平和、心灵宁静,以及社会与谐共生。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私 欲 的 “宠 辱 ”,无 论 是 得 宠 还 是
受 辱 , 都 会 到 ”的。 一 个
夹 杂 着 私 欲 ,一心只想着自己前
途 命 运 的 人 ,一旦得到上级的宠
爱 信 任 ,他 会 尽 其 能 巴 结 逢 迎
这赋予他所谓的“宠 爱信任”荣誉
的赋予者,也 失
被宠者自
的 尊 严 和 人 格 独 立 性 ,同时他
,不
。 “D
而不
辞 ,生 而 不 有 ,为 而 不 恃 ,功成而
弗 。”只有做到这样, 能“夫唯
弗 居 , 以不去”。 不属于自
不 会 失
失去
?
做 ,为 “万物
作焉”
所能
,去 “生 ”、去 “为 ”、去 “功
成 ”,一 旦 这 一 切 都 做 了 ,剩下
而已。所 以 ,人应
子 》说 知 之 为 ,
已
知善之为善, 不善
已”。人们在评价某一
%善”
的 同 时 ,在 人 们 的 观 念 里 或 者 说
潜 意 识 里 ,“恶 ”同时也就存在了。
与 说 是 世 间 有 “善 ”之 ,
不如说是人们意识里的两个同源
异流的支。 或者人无善
恶 之 分 ,所 谓 的 “善 恶 ”不过是人
而不同
的
人的社会
性 。 ,强调《老子》的寡欲思想
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老 子 》 为人
寡 欲 ”,
”的 功 夫 ,
,守 静 笃 ,万 物 并 作 ,吾以
观 复 ”。 的 ”即是 心灵
,
欲的本
而
”是
不 ,外物不
的 是 欲 , 到心
”无非 ,
不物,
能物
作 , 以 ”。
道德经为人处世的道理

道德经为人处世的道理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经典,它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经提出了一系列与人处世相关的哲学理论,这些理论对我们的生活和处事方式都有很大的启示。
以下是一些道德经为人处世的道理:
1. 谦虚谨慎:道德经认为,谦虚谨慎是人类处世的基本原则。
我们应该以谦虚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不要妄自菲薄或自以为是。
同时,我们也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轻易冒险或决策。
2. 以和为贵:道德经主张以和为贵。
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与他人
和平相处,不要轻易与他人发生冲突。
如果真的发生了冲突,也要以和解为目标,不要追求胜利。
3. 顺应自然:道德经认为,自然是至高无上的。
我们应该顺应
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干涉或改变自然。
在人类的生活和处事中,也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要违背人性的本质。
4. 学习谦虚:道德经认为,学习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关键。
我们
应该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同时保持谦虚的态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5. 知足常乐:道德经主张知足常乐。
我们应该满足于自己已经
拥有的东西,不要贪得无厌或过度追求物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以上是道德经为人处世的一些道理。
这些道理都是非常实用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并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保
持谦虚和满足。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提倡,为人处世要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
他认为,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守柔、不争、处下。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道德经·八章》)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
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最为著名的哲学命题之一。
不张狂,忍辱负重,任劳任怨,以不争胜有争,最后反而能获得意外的惊喜。
二、不要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要做到宠辱不惊老子强调“贵身”的思想,论述了宠辱对人身的危害。
认为生命远远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中,然后才可以受天下之重托,而为万民所托命。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德经·十三章》)不要过于看重自己的得与失,要做到内心沉稳,坦然面对,时刻提醒自己平淡对待,关键还是修身养性。
容易患得患失的人,不仅伤身,而且难有所成。
三、立身淳厚,抛弃虚华老子感受到人际关系愈来愈难以相处,提出了:“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老子》中的处世哲理——读《老子》有感

《老子》中的处世哲理——读《老子》有感发表时间:2019-07-23T12:17:41.53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4期作者:廖国沁[导读] 《老子》作为道家经典著作,历来被众多学者翻阅解读。
文章中所阐释的“道”,就连老子本人,恐怕都无法百分之百的说清楚,说明白。
本人才疏学浅,思索半天亦无法真正摸透“道是是什么?而什么是道”。
在我看来“道”最有可能指的是规律,但读完书又觉得单单“规律”一个词显得略为片面。
故本文仅谈谈本人从《老子》中领悟的处世之道。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老子》作为道家经典著作,历来被众多学者翻阅解读。
文章中所阐释的“道”,就连老子本人,恐怕都无法百分之百的说清楚,说明白。
本人才疏学浅,思索半天亦无法真正摸透“道是是什么?而什么是道”。
在我看来“道”最有可能指的是规律,但读完书又觉得单单“规律”一个词显得略为片面。
故本文仅谈谈本人从《老子》中领悟的处世之道。
老子作为道家的开创者,与主张入世建功立业的儒家大不相同,道家讲究“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太上,下知有之”,即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只知道他的存在,但不曾知道他曾经发号施令。
百姓们各司其职,春耕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社会能够很好的运转,此为道法自然。
但是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真的无所作为,一名统治者当然要有很好的管理才能,懂得合理协调分配各种社会资源,还要有一定的政治手段,才能统治得顺其自然,看似无为,实质上大有作为。
所以,“无为”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在家葛优躺,食物和衣服会顺其自然的来到家里。
我们应当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进行充分的准备。
等到大功告成,万事顺利,便可是自己如此的。
在奋斗的过程中也要守住自己的本心。
“上善若水”,是我较为喜欢的一句话,初看时并无多少感悟,多读了几遍才恍然觉得其中蕴含的哲理深远。
水是万物生命之源,孕育了世间的万物,却从不与万物相争,居于卑下却心怀大众。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老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处世态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老子》的人生智慧,包括无为而治、自然和谐、谦虚谨慎、包容宽容以及淡泊名利。
正文内容:1. 无为而治1.1 顺应自然《老子》中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干涉和控制。
这种无为而治的态度,能够使人们更加从容自在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变化和挑战。
1.2 少即是多《老子》中提倡“少即是多”的理念,认为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只会让人们陷入无尽的欲望和困扰之中。
相反,保持简朴的生活态度,能够让人们更加无拘无束地享受生活的乐趣。
2. 自然和谐2.1 尊重自然《老子》中强调了尊重自然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过分侵犯和破坏自然环境。
惟独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才干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2.2 追求内心平静《老子》中提倡追求内心平静的境界,认为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不要被外界的纷扰和诱惑所干扰。
惟独保持内心的平静,才干够真正体验到生活的夸姣。
3. 谦虚谨慎3.1 谦虚待人《老子》中强调了谦虚待人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不要自负和傲慢。
谦虚待人能够使人们更加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3.2 谨慎行事《老子》中提倡谨慎行事的原则,认为人们应该在做出决策和行动之前,深思熟虑,避免冲动和轻率。
谨慎行事能够减少错误和懊悔,使人们更加理智和成熟。
4. 包容宽容4.1 包容他人《老子》中强调了包容他人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宽容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行为,不要过分执着于自己的立场和利益。
包容他人能够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4.2 宽容自己《老子》中提倡宽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认为人们不应该过分苛求自己,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错误。
宽容自己能够减轻压力和焦虑,使人们更加自信和积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老子》的几道测试题(此为修改稿,第2楼为草稿)
按:显然,出题人是站在西方哲学的角度来看待《老子》,并且还设了不少的陷阱。
我试着回答一下,这也是对自己老学素养的一个测试: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了解道家思想的立论根据,即老子的“道论”
1)老子的“道”具有双重属性,即既具有物质的特性,又具有精神的特性,你如何理解?
答:拿西方哲学的观点来看,《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和总原因,使人整体感觉老子就是一个客观唯心论者;但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根据陈鼓应先生的说法,“道”只是人们概念中的一个创造物,这似乎又表明老子是一个主观唯心论者;但是,《老子》在二十一章却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又成了有形有象的物质实体(虽然这个实体是模糊的),这里论述的显然是“道”的物质性。
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等等对“道”的解说,则明确地展示了“道”既具有精神又具有物质的双重属性。
其实,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明白的是,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非要拿西方哲学分类中的那些帽子硬要往老子的头上戴的话,无论哪一顶都是不合适的。
2)《老子》中有一个命题,即“道法自然”,它是不是道生万物的意思,那么,道和万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这里要根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样的一个完整论述,才能弄明白老子的“道”和“万物”之间的关系。
在此我们看出,老子的“道”具有世界的本体属性,它可以通过“道→一→二→三→万物”的顺序,产生出整个世界(万物)来。
但是,“道”又不是一个像西方哲学中“逻各斯”、“绝对精神”和西方文化的“上帝”那样一个绝对的世界本体,她也不是一个具有能量无限大的永动机,她也还要从她自己创造的世界中汲取营养,这就是所谓的“道法自然”。
这样来看,在老子眼中的世界结构,就是一个“道→一→二→三→万物→道”的循环形式,但这并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圈子,它类似于现实中“树根→树干→树枝→树叶→树根”这样的循环。
最后一个环节(关键环)“万物→道”、“树叶→树根”与前几个环节(普通环)“道→一→二→三→万物”、“树根→树干→树枝→树叶”有很大的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普通环属于“以强克弱”型,关键环则是“以弱胜强”型(详见田茂著《似与不似——“三”的哲学智慧》“第二章绳子与链条”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3)如何理解《老子》中“道”的本原性特点和终极性特点?它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什么地位?
答:根据逻辑学中内涵和外延成反比的规则,老子的“道”在空间上具有内涵无限大,外延无限小,同时,内涵无限小,外延无限大的特征,即所谓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同理,在时间上,老子的“道”也具有万物之始和万物之终的特征。
这一点,和现代数学射影几何中的“无穷远点”的特性不谋而合。
自从老子对“道”进行定义以后,整个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就成了一部解说“道”的历史,《论语》中“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说法,表明“求道”是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
3.《老子》中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代表性的名言就是“反者道之动”
1)如何理解《老子》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一名言,能不能把这句话绝对化,为什么?
答:反,既有返还的意思,也有相反的意思。
反者道之动,指的是矛盾双方既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的运动规律。
弱,既有弱小的意思,还有柔弱(灵活)的含义。
弱者道之用,则讲的是生命的意义在于柔和与灵活。
老子在这里解释的正是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道理。
但任何道理都不是绝对的,都只能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一定的条件之下才能保证其通用性。
世界上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2)老子》中有很多关于“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句子,它表达的基本意思是不是关于对立面相互依存的思想,为什么?
答:“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些都是老子中关于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的论述。
一般认为,《老子》特别强调柔弱,提倡无为,这并不是说老子就否定刚强,否定有为,而是由于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正面、阳面、上面,往往忽视事物的反面、阴面、下面的缘故。
事实上,老子看问题很全面,他在许多地方都明确地提醒人们要注意事物的两面性。
尤其是他还特别强调“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才是老子要向人们表达的核心观点。
3)《老子》中的辩证法有时候有诡辩论的味道,你是否看出这一点,能不能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答:所谓诡辩,就是把事物的两面性推向绝对化,认为真的就是假的,黑的就是白的,主张对事物的两极要进行平均分配。
类似的语言在《老子》中比比皆是,比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等等,关键是如何解读这些语句。
事实上,老子对两端并非平均分配,而是有所倚重的。
4.《老子》对“道”的态度是不可言说,因此才有“道可道、非常道”之说
1)对于《道德经》的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段话如何加以理解?个“道”的意义是不是一样的?
答:在更原始的简帛《老子》中,“常”为“恒”。
因此,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可以表达的道不是永恒的道,能够称呼的名也不是永恒的名。
三个“道”字意思均不一样,第一个指“小道”,第二个指“表达”,第三个才是老子主要论证的“大道”。
在现实中,只要具有“无限信息”的认识,总是不能彻底言说的,更遑论老子的“大道”了。
2)在《老子》中往往是:不说“道”是什么,而说“道”不是什么,比如“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和“博之不得”等,这体现了什么思维特点?
答:由于老子的“道”包含的范围太大了,又有点神妙莫测、难以捉摸的特性,所以用“是什么”来定义是行不通的,只好用“不是什么”的排除法来解说。
这虽然是个无奈之举,但它也显示了老子善于应用逆向思维的特点。
3)读《老子》,你有没有注意到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个风格就是否定性语言表达特别多,具体而言就是“不”和“无”两个字出现的频率特别高,为什么?
答:《老子》中善用否定性语言的独特风格,就是提醒人们特别要注意事物的反面、阴面和下面。
也反映了老子善用逆向思维的特点。
5.《老子》中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理论上的设计和规划,即“小国寡民”的模式
1)《老子》一书为什么把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定位在“小国寡民”这样一个模式上,它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什么联系?
答:老子看到了事物的发展最终一定会走向它的反面的规律,由此推论,原始社会部落型的“小国寡民”,经过夏商周春秋这样的“大国众民”,通过否定之否定,最后也一定会再次走向“小国寡民”。
现代社会的种种迹象(如各国幸福指数、人均收入指数排名靠前的大都是“小国寡民”类型的国家)表明,老子的理想很可能会逐步变为现实。
2)《老子》“小国寡民”理想社会模式与其否定性的思维方式有联系,这表明了《老子》中的社会历史观具有什么特点?
答:《老子》七十章有云:“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因此,《老子》中的社会历史观并不是以人为本,而是提倡顺乎自然,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减少人为干扰,这样才能使社会尽量避免动荡而平稳发展。
3)《老子》中的理想社会的构想也表达了其对现实社会的态度,这个态度是什么,它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答:老子对当时混乱的社会现实显然是不满意的,但更不满的,则是儒家提倡仁义礼的主张。
认为人为地提倡某些理念,反对另外一些理念,会更加促使人们趋利避害,趋吉避凶,追求眼前利益,这样的结果,损失的一定是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
6.关于社会控制和治理,《老子》中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治理理念
1)《老子》中“无为而无不为”理念的立论根据是什么?其中的“无为”和“无不为”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
答:“无为而无不为”理念的立论根据还是“道法自然”,老子主张人类要以自然为师,认为只有仿造大自然“非以其无私邪”的做法,就能达到“故能成其私”的效果。
只有“无为”,才能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而“有为”得来的仅仅是一些小有为,有时甚至会把事情弄糟。
2)《老子》的“无为”政治主张中有“不尚贤,使民不争”之说,它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消极意义,今天我们能不能推行这种主张?
答:“不尚贤,使民不争”指的是过分地提倡树立所谓的道德模范,就会使人们变得虚伪和势利,追求虚名,不干实事。
但是一般人们对此都会有误读,认为老子在这里反对使用有才能的人,实际上,老子只是反对使用那些耍小聪明的人。
即使在现代社会,我们也不能因为社会竞争激烈,而不顾长久,只顾眼前。
这样只能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
3)《老子》的“无为”主张中还反对“以智治国”,认为这是“国之贼”,认为“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结合实际加以理解。
答:反对“以智治国”,指的也是过分地提倡机巧,得到的也只能是眼前利益,丢掉的是长远利益。
实际情况正是如此,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使人们过上了暂时优裕的生活,但却是以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破坏为沉重代价的。
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