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官及监察制度的演变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五讲选官监察与谏议制度的演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五讲选官监察与谏议制度的演变
一、选官制度
1、西周时期:世卿世禄制。 “世卿世禄”制度为世袭制,贵族世袭官职, 对人没有激励作用,不能保证官僚队伍的素质 和水平。 2、战国、秦汉时期:军功爵制。 平民有机会得到官职;社会形成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风气; 不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
一、选官制度
3、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制:各郡国向国家推荐人才(孝、廉) 征辟制: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 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与被荐举人也容易形成 小集团。
一、选官制度
5、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
积极影响: 1.为寒门人士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 社会基础; 2.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 3.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读书的风气, 促进教育发展; 4.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社会的繁荣稳定, 有利于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
一、选官制度
5、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 消极影响: 1.功利性强; 2.不注重动手能力,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3.到明清时八股取士,束缚思想; 4.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归纳总结
时期 西周 战国、秦 汉 魏晋南北朝 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征辟制 依据 血统、出身 军功 品行(孝、廉) 门第 才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隋唐至清
二、监察制度
(1)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 (2)汉朝: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 (3)宋朝:中央——御史台; 地方——通判; (4)明清: 中央——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 地方——按察使司 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一、选官制度
4、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的现象,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

高考历史考点5 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

高考历史考点5 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秦汉: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主管秘书兼管监察;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刺史制度,刺史“位卑权重”,可以监督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2.隋唐:吏部分管监察事务。

3.宋元:北宋在地方上设通判,用以牵制监督知州;元朝在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4.明清:明初在中央设都察院管监察;在地方设提刑按察司,分管监察和司法。

二、中国古代的选官、用官制度1.世官制: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即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

2.军功爵制:秦朝按军功授爵,直接触动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参与政权。

3.察举制:两汉实行察举制,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4.九品中正制: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指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在九品中正制度下,世家大族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5.科举制(1)形成、发展: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制度;唐玄宗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北宋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并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考试实行糊名法;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

清末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

(2)影响: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考向一: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重点解读】全面理解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概况(1)开始于秦朝:御史大夫监理国家监察事务。

历史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

历史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

选官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一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2.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评价: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此选官制度使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有用人才的选拔。 (2)“察举制”虽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各方面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 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 3.对古代选官和监察制度的认识 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习题训练 1.秦汉时期,中央设监察机关,汉代的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 视。这表明秦汉对地方的监督() A.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行政巡视体系 B.中央监察制度与地方监察制度相脱节 C.采取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的巡视制度 D.巡视官员具有职权不明相互推诿的现象 2.隋唐时期,侍御史是主管监察的官员。隋朝侍御史“始自吏部选用,不由台主”,唐初侍御史“皆吏部与台长官、宰相议定,然后依选例补 奏,其内诏别拜,不在其限”。这表明隋唐时期() A.监察官员由监察主管部门独立任免 B.监察官员独立行使监察权 C.行政部门参与监察官员的任免工作 D.监察机构独立于行政部门 3.唐僖宗时,(左拾遗)侯昌业上疏:“上不亲政事,专务游戏,赏赐无度,田令孜专权无上,天文变异,社稷将危,上疏极谏”。上大怒,召 昌业至内侍省,赐死。由此推断() A.引导式劝谏有助于民主政治 B.尊天道施仁政的理念消亡 C.左拾遗职责是内侍皇帝起居 D.该官隶属于谏诤监察机构 4.宋仁宗年间,“刘保衡鬻卖房产案”曾给嘉佑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三司使张方平因贱买了商人刘保衡的房产,遭御史中丞包拯弹劾而罢 免外放。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这表明宋代() A.回避制度能够有效杜绝官员的腐败 B.官场争斗十分激烈 C.注重通过监察制度来防范官员贪腐 D.文臣注重道德操守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社会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并没有明确的选官与监察制度,而是以部族长老或族长的权威来进行治理与监督。

然而,跟随着中国历史的演进,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得到了逐步的建立与改进。

早期的封建社会,选官制度主要是以世袭制为基础。

统治者通过血缘关系,将高层官员的职位世袭给子孙后代,并从中选拔人才。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贵族家族的传承与权威,但也存在着利益集团的腐败与权力滥用的问题。

随着周朝的崩溃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官员选拔逐渐由世袭制转变为功绩制。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相互争斗,为了争夺军事上的胜利,各种阶级和地区的人才都有了一定的选拔机会。

例如,在齐国,有著名的“百家争鸣”,各个思想家通过比拼才情谋略,来获得官职以及政治影响力。

这些思想家的活跃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进步和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

他采纳了法家学派的建议,引入了一种新的官员选拔机制,即“均田制”。

根据均田制,土地按照人口平均分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耕地。

同时,政府会根据每个人的实际农田面积,来收取相应的赋税。

这一制度使得社会公平,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通过努力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同时,政府也开始根据人才的才能来选拔和任用官员,而不仅仅是依靠家族背景或世袭权力。

汉朝时期,选拔官员的制度进一步完善。

汉朝推行了科举制度,即以考试来选拔人才。

每年会举行县试、道试和殿试,通过一系列的考试选拔出优秀的官员。

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官员选拔机制,持续了约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废除。

与选官制度相伴相生的是监察制度的演变。

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御史台”和秦朝的“丞相台”。

御史台是帝王监察事务的机构,主要负责对官员的品行、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察。

丞相台则是负责监察和管理各地方政权的机构。

这些制度在秦朝时进一步完善,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监察机构。

中国古代的选官监察和谏议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监察和谏议制度

(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规律 1、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
要举措;
2、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
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
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3、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 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 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唐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 常举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 明算、道举、童子等科,其中以明经、进 士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以帖经为 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以诗赋为主。考帖经 全赖背诵,做诗赋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 明经易,中进士难。进士及第虽难,但及 第后易于飞黄腾达,因此被时人视为“士 林华选”。
利?
九品中正制
时间:魏晋南北朝。220年开始,九品官人法。 任用贤 小中正 核查 有识鉴 按九品评定 上报 大中正 的官员, 本籍州郡人 担任本 才等级 籍州郡 的大小 九品中正制使荐举之责不再属于中 央和地方长官,改由专职举士的中 中正 核实 司徒
选用
正官负责,选用标准除经学、德行、 吏部尚书 乡议之外,增加了“状”。 “状” “品”结合,较汉代严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家世门第的高低日益成为选官的标准,门阀士族为政治的核心,寒
素人才难以入仕。 在实施过程中,中正官全由士族豪门把持,品评人才也着于门北,
被选用者也限于士族,推荐人与被推荐者之间又在政治、经济及生活
等方面有密切联系。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 有卿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门阀政治、阻塞寒素人才入仕的壁
基础的政论见解。专科性质的科举,则考专门知识。如明法考律 令,
明字考《说文》和《字林》,明算考十部算经等等。相比而言,明经 考试主要考背诵,易中;进士考诗赋, 须构思, 故难考。但进士虽难 考,但考中后容易飞黄腾达, 故时人有“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 终为不美”的认识, 说明人们比较推重。后来进士科独盛, 士子更是 趋之若鹜。

从选官到监察,谈谈我国古代官吏治理制度的历史发展

从选官到监察,谈谈我国古代官吏治理制度的历史发展

从选官到监察,谈谈我国古代官吏治理制度的历史发展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清图⽚中国古代官吏治理制度称之为“吏治”。

古代的官吏是对⼤⼩官员的统称,官指的是有品级的官员,吏指的是低级办事⼈员及差役。

官吏治理制度包括选⽤制度和监察制度两个⽅⾯的内容。

由于古代中国奉⾏中央集权制度且幅员辽阔,导致国家有⼀个⼗分庞⼤的官僚系统,⼀旦治理不佳,轻则导致官吏罢⼯,政府停摆,重则导致国家衰败,⼟崩⽡解。

中国古代在官吏治理制度上有着很长的历史变迁过程,处处都体现了古⼈的选⼈⽤⼈的智慧,⾮常值得我们现代⼈学习借鉴。

⼀、从选官与监察两⽅⾯探讨吏治发展1、官吏选⽤制度的早期发展从西周开始,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开始出现⼠⼤夫阶层,此时官吏的治理制度以“世卿世禄”和“宗法⾎缘”作为选官制度的标准,这种制度极⼤地固化了阶层,容易形成政治集团,从⽽使得官吏素质良莠不齐,昏庸腐败,底层⼈民永⽆出头之⽇。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常年征战,各个诸侯国都急需将才勇⼠,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出现了“⽆功不受禄”的军功爵制,这⼀制度在⼀定程度上给予了底层⼈民改变⾃⾝阶级地位的机会,此时在选官任⼈上开始出现了举荐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的豪门贵族⼤多喜欢⼴收门客,有才的门客诸如⽑遂、蔺相如之类有了被主公推荐做官的机遇。

汉朝建⽴之后,吸取了之前朝代在官吏选⽤制度上的教训,发展出了察举制,它是⼀种⾃下⽽上推选⼈才为官的制度。

西汉通过这⼀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依据个⼈才能和品德。

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科。

察举主要依据个⼈在地⽅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选。

然⽽随着豪强地主势⼒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地⽅豪门垄断了向中央举荐的渠道,底层⼈才的上升空间⼗分狭窄。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逐渐取代了察举制,这种举荐⽅式是在各个州郡均设置中正官,通过中正以书⾯材料推荐和评价⼈才,但是由于中正官的评价仅⼀⾯之词,买通中正来取得举荐的现象层出不穷,以⾄于有古⽂记载“权富者多能以⼈事得举,⽽受志贫约者,只能以穷退见遗”。

中国古代选官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选官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世卿世禄制:在先秦时期,选官主要采取世卿世禄制,即根据血缘关系来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下,官员的职位是世袭的,后代可以继承父辈的官职。

2. 军功爵制:到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即根据军功的大小来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在秦国得到了最好的实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按军功爵制选官的制度。

3. 察举制与征辟制:汉代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即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同时,皇帝也可以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4. 九品中正制:三国时期,曹丕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即根据中正官的品评来选拔官员。

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5. 科举制: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它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加强了皇帝在选官中的权力。

科举制一直持续到清末,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是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袭制逐渐转变为以才能和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的选拔制。

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皇权集中的趋势,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两对基本矛盾
中央与地方
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识梳理
1、概括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皇权至上: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君主 专制制度发展; 高度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中 央集权,地方分权; 制度不断完善:选官制度适应集权需要不断发展 变化。
2、分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1)积极影响:(封建社会的中前期以进步作用为主) 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③有利于各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
科举并非都培养奴才,宋代进士人格独立常直指君非 科举并非造成中国科技落后的罪魁祸首 顾炎武八股“败坏人才”说,并非否定八股取士制度 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限制性即公平性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央官制的演变 地方行政制度 的演变 监察制度 选官制 度 察举制 九品中 正制
汉朝 巩固 隋唐 完善 北宋 加强 元朝 发展
C
世界影响
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 评价。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 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 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美国汉学家 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 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 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 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 “第五大发明”。
④有利于防止割据和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2)消极影响:(在封建社会晚期主要起了消极作用) ①皇权专制赋予君主至高无上权力,极易形成暴政;人民毫无政
治权利和地位;形成长期人治传统,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知识主线(1)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未确立。

(2)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的监察制度。

(3)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唐时期,门下省负责审议和封驳,出现谏议制度,形成较严密的监察网络。

(4)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代设立独立机构谏院,元代制定一整套监察法规。

(5)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并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清代设有监察机构—都察院。

要点释疑1.选官发展规律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和相对公平。

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选官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一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2.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评价:(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

此选官制度使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有用人才的选拔。

(2)“察举制”虽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各方面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

3.对古代选官和监察制度的认识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习题训练1.秦汉时期,中央设监察机关,汉代的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视。

【史料及解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史料及解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1)世官制: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

(2)察举制: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制是主要内容,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西汉通过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依据个人才能和品德。

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察举主要依据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实行。

起初家世才能并重;西晋后,注重门第和家世,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

(4)科举制:随着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原来的选官制度已经无法推行下去,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加以完善。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①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②人才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古代中国监察制度: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

(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2)西汉: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进行监察,级别不高,可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

(3)东汉:刺史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演变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4)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

(5)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又增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百官与平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监察与谏议 (一)、监察制度 )、监察制度
1、必要性 、 2、演变过程 、 --宋 秦:御史大夫--汉:刺史--唐:观察使--宋: 御史大夫--汉 刺史--唐 观察使-- -- -- 通判--眀:监察御史、按察使司、锦衣卫--清: 通判--眀 监察御史、按察使司、锦衣卫--清 -- -- 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按察使司 3、作用 、 整顿吏治、 整顿吏治、打击割据势力
(二)、谏议制度 )、谏议制度
1、必要性 、 门下省-- --宋 2、演变过程 唐:门下省--宋:谏院 、 3、作用 减少君主决策失误 、
创设情境 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 散朝回家, 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散朝回家, 吟诗道: 四鼓冬冬起着衣, 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 嫌 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 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 得好。不过我并没有“ 迟啊, 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 “忧” 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 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这个小故 说明明朝监察百官的厂卫特务机构的无 事说明了什么? 事说明了什么? 孔不入, 孔不入,也说明了明朝的君主专制达到了 新的高度。 新的高度。
选官及监察制度的演变
一、选官制度
(一)、以举荐为主的选官制度 )、以举荐为主的选官制度
1、世卿世禄制度的废除 、 2、军功爵制度 、 3、察举制和征辟制形成 、 4、九品中正制 、
(二)、以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பைடு நூலகம்)、以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
1、科举制度的形成 、 2、科举选官及其历史影响 、 有利于政治和社会稳定 为官僚队伍提供素质 较高的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