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道”的哲学及其本体论意义

合集下载

道家哲学思想中的本体论

道家哲学思想中的本体论

道家哲学思想中的本体论道法自然是老子要表达的宇宙本体的观念《老子》哲学在中华哲学史上素有开山祖的称谓,它的贡献就是将“道法自然”作为哲学的宇宙本体论。

《老子》有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老子看来,人、地、天都要效法“道”,而“道”则要效法自然规律,宇宙法则。

这就是老子要表达的宇宙本体的观念。

定出这个本原,在伦理上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从古至今,自儒释道阐明了宇宙本体论之后,历经两千多年,不少朝代的士大夫,却将本体论给弄没了。

将“忠孝”变成了最高行为规范了,“忠孝”这个行为规范是必需要的,但它要在“敬天”,“仁爱”这个最高行为规范的统领下,这样才会“刑法不崇尚士大夫,礼数不卑下庶民百姓”。

钱文忠教授讲《三字经》时,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用上边这句话来解释,而且讲到过去有些朝代把这句话解释成为“刑法不能上罚士大夫,礼数不能下给庶民百姓”这是错的,违反原著《尚书》的本义,而且是篡改。

复兴不是复古我们强调复兴不是复古就是这个意思,这才能传承与创新并举,也才能使中华伦理成为公平的,为人认可的真理。

所以说中华崛起了,如有中华文化的复兴扶其左右,才势必成功。

尤其中华复兴已经不是仅仅中国人在关心了,而是全世界人在关心了。

道家是从修养身心去谈“善治天下”道家学问与心理调治,其实在中医里从阴阳五行的脏腑经络去调治心理疾患,就已经占了很重要的位置。

而道家在伦理到行为的建设上也颇有建竖。

尤其在调理心理障碍上,更有其突出的地方。

说起来惯常的研究者,把道家对人文,教化是持批评的态度的,但实际道家正是从修养身心去谈“善治天下,应体大道之无为无形,以墨化群生,无心任化。

”应当说老庄是最反对教条主义的,认为“不住各相,自可长久。

”认为真理是相对的,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万事并育而不相容,道并行而不相悖,”以“齐物论”解之。

管理者既要尊重客观现实,又要从动态相对中去把握现实,故为“以无为有”,而管理者能在因果缘由中,是亦彼也,莫若以明,得其环中,从自性达到自化,从必然达到自由,尤其在当前我们中国人复兴的时候,找到我们中国人的自性,通过修养身心,达到我们中国人的自化,由必然达到自由,其中修养身心的功夫是个关键。

道法自然:《老子》的本体论与宇宙论

道法自然:《老子》的本体论与宇宙论

道法自然:《老子》的本体论与宇宙论道法自然:《老子》的本体论与宇宙论《老子》主“无为”之思,倡“自然”之境,而“道”是《老子》一书的中心概念和最高范畴。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以“道”建立起来的完整的智慧哲学体系。

在《老子》81章中就有37章提到了“道”,共出现了70余次(各版本之间略有差异),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关键词。

他的“道”落实到现实世界和人生方面而称为“德”,“德”是“道”之用。

“德”字也出现在整整16章之中。

“道”和“德”确乎是老子论述的核心范畴,故后世以此作为书名。

[1]一般而言,先秦哲学大多谈人生论和政治论,唯有老子的哲学是从宇宙论、本体论延伸到了人生论、政治论和语言论,从而使得老子哲学不仅去思考人类的生存和社会问题,而且将这种思考扩展到整个宇宙时空。

因此,老子的“道”不仅是他的宇宙论和本体论建立的根基,也是他认识论和辩证论得以展开的基础,更是他人生论和政治论、语言论和审美论的理论支柱。

“道”这个词在老子以前就已经广泛地使用了,它的主要意义是指“道路”或“道理”等。

如在《周易》、《国语》和《左传》中的“道”,大多是指人们所行走的路或是思想行为遵循的道理。

《左传》有“天道远,人道迩”的说法。

而晚于《老子》的《论语·述而》也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表述。

大都是将遵循的路线视为“道”,而且主要指的是“人道”。

老子提出了新的本体论依据,即提出了关于世界本源的命题。

认为“道”比“天”更根本,“天”出于道,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这里,强调了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老子在四章中又说:“道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我对老子与老子的道的看法

我对老子与老子的道的看法

我对老子与老子的道的看法老子,又名李聃,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老子的《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后世影响深远。

老子的思想体系基于“道”的概念,强调个体的内在修养和自然、天地的和谐。

在我看来,老子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首先,老子的道教义主张“道”,道被认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是整个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最终归宿。

这种高深的哲学思想给人以世界观上的启示。

如果我们能够领悟到道的本质,认识到万物之间的关系,就能超越个体的限制,融入整个宇宙。

这是一种超越人类自身的哲学境界,老子的这种思想对于当代人们探索自身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提升个体的精神境界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老子的哲学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不必过多地介入,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这也是一种对人性的道德启示,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不断的竞争和斗争,往往会产生诸多矛盾和冲突,因此需要有一种智慧和哲学修养来调和这些矛盾和冲突。

老子的这种思想体系强调心态的平和、自我克制和自然的顺应,进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第三,老子的哲学思想注重个体的内在修养,推崇“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强调个体如何减少因物质追求带来的欲望,以平和、自由的心态面对生命中的诸多问题。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往往为了物质的富裕疲于奔波,而忽略了自身精神的修养,这种社会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

老子的道教思想给人以精神自由的启示,引导人们摆脱物质追求的束缚,学会内省、修身、养性,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人生内涵。

综上所述,我认为老子的道教思想体系,不仅具有哲学思想上的深刻启示,更在人性和社会方面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当代社会,人们物质富裕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人文关怀和精神的修养往往被我们所忽略。

我相信,借助老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摆脱现代社会对人性的同化和巨大的认知危机,走向更加自由、和谐的精神世界。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它以简洁、深邃的文字探讨了人生、道德、政治等重要问题,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以下是《老子》所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首先,《老子》强调了“道”的概念。

道是宇宙间万物相生成的根源,是超越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存在,是一种无处不在、无法言喻的力量。

《老子》告诉我们,要追求道,要与道相合,才能得到真正的力量与智慧。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沉迷于功利主义、物质追求,忽视了内在的精神修持与灵性追求。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与道相合,与宇宙相融,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其次,《老子》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

《老子》认为,人们应当放下功利心、欲望心,以柔性的思维和行动来应对世界的变化。

在当今社会,人们通常都在追求成功、名利、物质的满足,忽视了内心的沉淀与调整。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放下欲望,不刻意去追求,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的内在平衡与和谐。

第三,《老子》强调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

在世俗社会中,人们通常都在以利欲驱使下去行动、争斗,而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与冲突。

《老子》告诉我们,只有不争、不拥有的心态,才能真正自由、内心宽广。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以似是而非的价值观去衡量成功与失败、优劣与劣势,导致了社会的竞争与纷争。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以宽容、平等的心态去对待一切,并去追求自身的自由与平和,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带给社会和谐与稳定。

第四,《老子》强调了“无我无敌”的思维方式。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太过追求个人的利益与权力,忽视了集体与整体的利益。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放下个人利益,以整体的利益为重,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和谐与共同进步。

在当今社会,人们通常都以竞争、攀比的心态去追求个人的利益,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与分裂。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以无我、无敌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并努力追求集体的利益,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浅析老子哲学思想中“道”的意义

浅析老子哲学思想中“道”的意义

浅析老子哲学思想中“道”的意义作者:王栋梁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4期[摘要]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和基础范畴,虽然《道德经》仅有五千余言,但是老子在使用“道”时,其所指意义却并不相同。

这引起了对道的多种解释,正因为如此,全面理解和把握道的本质意义,对于正确解读老子的思想具有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老子本体论规律道德[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033-02老子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道家的鼻祖,仅著有《道德经》一书,约五千余言,但却集中体现了他一生的思想精华。

在短短的五千余言中,道是老子思想的基础和核心,老子在使用道时,其所指有所不同,意义也有所区分。

本文从一般的意义上以《道德经》文本的内容作为老子或老子学派思想的表达。

一、道的本质涵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在《道德经》的首章即开宗明义地告诫,不要试图去给事物给“道”下定义,因为这样的定义并不能精确地描述事物,“道”,如果可以说出来,它就不是那个永恒不变的“道”。

尽管如此,但是却可以从不同层次上理解道的涵义。

(一)本体论意义上的道道似万物之宗,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皆是由道产生的。

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四章)。

这是说,道这个东西空虚无形,但是用它却永远也用不尽,它十分渊深,好像是万物的根本,它不露锋芒,超脱纠纷,蕴含着光辉,混同于尘世,模模糊糊,似亡而实存。

我不知道它产生的根源,好像出生在上帝之先。

通过这段文字,可以得知,尽管在这里老子使用了“似”“好像”的字眼,但是实际上是肯定了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关于道是从哪里来的是无法得知的。

紧接着老子又说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一”在这里是指具体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种统一状态,因此在这里也是“道”的同义语。

对老子道家思想的理解总结

对老子道家思想的理解总结

对老子道家思想的理解总结老子的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老子关注的主题主要包括道、无为、自然、反思现实、实事求是等等。

此文将对老子道家思想进行总结和理解,分析其核心观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老子的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

在老子看来,宇宙万物都由道构成,它是生命的源头和运行的原则。

道是超越形式和事物的本质,是一种无法言说和思考的存在。

老子认为,人应当追求与道的合一,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真实的自我。

同时,老子强调了道的隐秘性和深奥性,宣扬了“道可道,非常道”的观点。

老子强调了无为的思想。

他认为,自然自发的运行是最有效的方式,而人类的过度干预和努力往往反而导致问题的产生。

因此,他主张人们应当放弃功利和急躁的心态,学会无为而治。

这并不是指不做事,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去人为干涉,以免产生矛盾和冲突。

通过无为而得到真正的力量,实现自身的内在平和和生活的和谐。

老子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也是他的特色之一。

他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和运行方式,而人类应当学习借鉴自然的智慧。

他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认为自然是巧妙和简朴的,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相对立。

他批评繁文缛节和奢华的生活方式,主张回归自然本真,减少人为的干预和改变。

反思现实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老子认为,人们过分追求名利和权力,贪图功利主义的欲望,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人心的不安。

他通过对现实的深刻思考,指出了社会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他主张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榜样和正确的行为引导他人,改善社会的现状。

老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老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治理方式,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和政治哲学奠定了基础。

其次,他的道家思想强调了自然的智慧和无为而治的理念,在中国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再者,老子的思想启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和现实困境的反思,丰富了哲学和伦理学的研究领域。

综上所述,老子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强调了无为、自然、反思现实等多个方面的观点。

老子》道论浅析

老子》道论浅析老子之道先天地而生,具有至上性和先存性,包揽宇宙,是万物之母。

《老子》第一章就讲“道可道,非常道”。

“道”不能被描述,不能被感知,但却使万物得到滋养,使万物得到成熟。

道是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被我们的感官所感知,是由物混成为一的,是恍惚的。

如果道可以被感知,就是被限定了,恰恰相反,道具有不可限定性。

道虽然不可感知,但也是有迹可循,老子希望可以通过探寻前代的历史发展进程,把握上古三代的存亡之道,从而可以对现实社会和人的思想作出深刻反思,这就是道的意义。

文章对先秦典籍中的“道”进行梳理、揭示“道”的涵义和规律、进而探讨老子的理想社会从而提出“道”对于建立社会秩序的几点建议。

一、道的规律道是众多矛盾的集合,包含着正反、虚实、有无等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的方面。

事物的两面性是相互转化的,没有一直守势的一方,也没有一直处于劣势的一方。

道的规律性就事物相矛盾的两面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又相互依存。

1. 物极必反《老子》认为事物发展到最强盛的时候就会开始走向相反的方向,这就是物极必反。

事物的发展达到极限和顶峰的顶点也就是衰落的转折点。

老子认为没有永恒的优势或者劣势,两种势态之间是有一个极点的,超过极点之后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老子看到了歙张、弱强、废兴、取与柔弱、刚强之间的转化,并据此提出了防止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方法,就是守虚、守柔、守辱、守雌。

2.虚实相资所有物体都是有虚有实,但是我们通常只能看到物体实的部分,只关注有型、有质的部位而忽略了空存在的意义。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孔洞、中空、缝隙这些空的部分,器具才发挥了它的作用。

万物都是虚实结合,有无相生,这就是《老子》一书中所阐发的哲理。

二、道与社会秩序的建立老子认为人和自然界都是由道产生的,并且遵循道的规律而生成发展。

但是人在生存发展中不断地加入有为的因素,使其发展之道不断改变,最终偏离了自然之道,导致一个无欲、恬静、质朴、纯真的社会变成了欲望流行、阴谋盛行、战争不断的社会。

老子道论浅析

老子道论浅析摘要:“道”从原始的“道路”、“引导”意义开始,经历了从本源的“道”到形上学“道”的回归的曲折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宇宙、对社会、对人生的不同认识和思考。

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和范畴,“道”既是最真实的存在,也是最普遍的规律。

它是超感性的本体存在,是万物之根本、宇宙之大全、世界之总原理。

老子“道”的思想对于我国历代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与影响作用。

本文对老子“道”的释义和内涵进行了解读,并试分析了老子“道”的理想的社会模式。

关键词:道自然无为小国寡民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其所著的《老子》即《道德经》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称为《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得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称《德经》。

《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说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虽然全书只有五千言,但是对“道”进行了反复说明,提到了七十多次。

可见,“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道”的内在涵义最初“道”的含义是具体的道路、途径,《说文》曰:“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

”到春秋后期,“道”有了方法、原则、规律的意思,人们借用道路之“道”来指天体运行的轨道和人事的法则。

郑国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天道”,即指天体运行的轨道,“人道”,指人事遵循的法则。

这时的“道”已经有了哲学的意味,为“道”转化为最高的哲学范畴透露了一些先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在开篇第一章就提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

那么何谓“道”呢?老子将“道”的概念进行了改造和提升,除了部分保存“道”的原始直朴的含义外,还被赋予了一个更重要的独特新意,他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凭借和最终依据、物之所以为物的“所以然者”。

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

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

本文将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并分析其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背景介绍首先,对于不熟悉《老子》的读者来说,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书。

《老子》,全名为《道德经》,是中国战国时期文化名人老子(李耳)所著,共有81章。

它以深刻简洁、意味深长的语言表达了关于自然、道德和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

道德思想1. 道的观念在《老子》中,"道"是核心概念。

它被描述为无形无物却包含万物的根源,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道"主张非强制性引导而不是命令式的规范行为方式。

2. 德行与自律《老子》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真正的美好生活。

个体应当追求简朴、谦逊和节制,并以内在的自律取代外部的权威规范。

3. 和谐与平衡道家思想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老子》提倡顺应自然、不争不抢,使个人生活与周围环境相处融洽。

哲学思想1. 法力无边论《老子》中提出了法力无边论,认为最强大的力量来自于温和而非过度行动。

相信通过保持内心平静和冷静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 非抵抗主义《老子》反对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它主张以柔软、耐心和包容的方式去回应外界挑战,从而实现真正的胜利。

3. 虚无主义观点《老子》中还有虚无主义观点,认为事物本质上是空虚且没有永久性。

它教导人们放下欲望,摆脱对物质和名利的执着,寻求真正的精神自由。

意义与影响《老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典籍,具有深远影响。

它教导人们尊重自然、遵循道德,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老子》中的道德理念,提升自我修养,塑造真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在社会发展中,以《老子》为指导原则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平衡。

总结起来,《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体现了一种谦逊、顺应自然和自我反省等价值观念,并对于我们每个人及整个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结语通过本文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在自身修行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老子道论的内涵与理解

老子道论的内涵与理解本文以老子“道”的辨析作为全文的出发点,从“道”的宇宙论、本体论、价值论、修身论四个方面阐述老子道论的基本内涵,从而展示“道”的形而上视域。

标签:老子道道论“道”是中国哲学最高概念,它涵义幽深,包罗万有,揭示出一种无限的、生生不息的、本质的存在。

它地位崇高,无可超越;可体而不可说,可求而不可离;自古至今,其名不去。

中国哲学以“道”作为最高概念,所以谈到中国哲学就不能不论“道”,发扬中国哲学的精神就不能不体悟“道”。

老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两千多年来,老子哲学对中华民族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道”作为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和起点,他的整个哲学体系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展开的,因此可以说,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第一枝鲜艳的花朵。

老子的经典著作《老子》中所有的“道”字,符号形式虽然是相同的,但在不同章句的文字脉络中,却有着不同的哲学意涵。

有些章句中,“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有些章句中,“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章句中,“道”是指是指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

因而,同样是论“道”,而哲学意涵却不尽相同。

但总体来说,在老子的道论中,他是把宇宙论、本体论、价值论、修身论合在一起探讨的。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于此,老子的宇宙发生论基本模式便奠定了。

他说:“道者,万物之奥。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由之,老子的本体论而具雏形。

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在此,老子以“道”为核心的价值论表露无疑。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由此,阐释了老子完善自我的修身论观念。

下面分别加以解说。

一、“道”的宇宙论古代中国人朴实地认为天地万物来源于一种混沌不分的原始状态,原始世界的逐渐分化才得以形成各种事物和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 言 老 子 哲 学 在 中 国 文 化 史 上 有 着 极 其 重要 的 地 位 和 影 响 。


母 。 吾 不 知 其 名 , 强 字 之 日道 , 为 之 名 日大 。 道 ” 是 这 故 强 就 么 一 种 原 始 混 沌 的 东 西 , 在 天 地 产 生 以前 就 产 生 了, 独 立 它 它
第 2 卷 第 4期 3
21 0 0年 8月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J r a UBEICore p de eUnv riy ou n l H of rs on nc ie st
Vo 2 . J 3 NO. . 4
Au . 0l g2 0
浅 谈 老子 ‘ 的哲学及其 本体论意 义 ‘ 道"
上对“ 进行了或唯物或唯心 的种种解释 。而最早赋予 “ 原 , “ ” 道” 道” 在 道 与宇宙万物之间并不存在一种 决定与被决定关系 , 以完 整 的 和 深 刻 的 哲 学 意 义 的是 老 子 。关 于 老 子 “ ” 诸 方 所 以“ 又 自然而然存在 , 道 的 道” 它虽生成万物 , 却并不有意识 、 目 有
为法 , 更别无所法” 即 自然生成 , , 反对任何外力 强加 , 反对任何 老子 并不 是最 先 使 用 , 不 是 唯一 使 用 “ ” 更 道 这个 字 的 人 。 有 意 识 、 目 的为 ” 有 所 道 在 老 子 以前 , 就有 了对 于 道 的说 明 。在 老 予 以后 , 有 许 多 的 命 题 。 道 ” 自然 生 成 的 , 常 无 为 , 道 ” 生 成 一切 , 又 早 更 “ 是 故 “ 又 故
王 俊
( 西南交通大学 , 四川峨眉 6 4 0 ) 12 2
【 要l“ 是 中国哲学的核心 范畴 , 摘 道” 道论奠定 了中国传统 哲学本体论的基本 范式及其 思辨 特征 , 而这一理 论建树的奠基者 即是 老子。 本文首先论述 了‘ 哲 学的两个最基本 的含 义, 即“ 是 “ ‘ i ’ 一 道” 先天地 生” 为宇宙万物生 命的本源 , 即 “ 无法用语 言、 二 道” 言说 来表 达。然后 对 ‘ ” 道 的本体论做 了简单的探讨 , 最后 得 出老子 “ ’ 道 的哲学及 其本体论在今 天仍具有 重要 的理论意义。 I 关键词】老子; ; 道 本体论 ; 意义 【 中图分类号JB 2 23 【 文献标 识码JA 【 文章编 号J 17 -9 82 1)40 4 -2 6 15 1(0 00 ・0 70 d il.9 9 . s.6 1 9 8 0 00 . 3 o:03 6  ̄i n17 . l. 1 . 0 s 5 2 42 【 刊 网 址 lht: w .b b e 本 t / wwh x . t p / n
笼, 使哲学这个“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次明显地带上 了理性思 的描写” 也 即《 , 老子》 所言 的“ 道生一 、 一生二 、 二生三、 生万 三
辨 的性质 。黑格尔在 《 哲学史讲演录》 中说 , 孔子只是“ 一个实 物 , 万物 负阴而抱 阳, 冲气 以为和 ” 的混成状态 。这种混沌状 际的世间智者 ”“ , 讲的是一种常识道理” 而老 子的哲学却是一 态 , , 不能理解为某种精神或 物质的实体 , 它是一 种无 限生成的 种真正 的哲学 。 黑格尔 的话 虽然偏激 , 不无 道理 。与孔子相 东西, 却 既生 出天地万物, 为宇宙万物之行, 又存在于天地万物之 比, 老子哲学更具有形而上 学特 征, 更称得上真正的哲学 。可 中 , 由宇 宙 万 物 的 生 命 变 化 显示 出来 。 它 和 宇 宙 万 物 的关 系 ,
面 , 来有 许 多 的 争 论 。 对 “ ” 进 行 深 入 的 了 解 , 仅 不 能 的地主 宰万物。 历 道 不 不 同时, 老子 提出了“ 道法 自然” 这一关系到“ 道” 弄懂 老子哲学 , 而且也不能真正懂得整个中国哲学之独特的含 的 根 本 性质 理解 的 命 题 。 “ 法 自然 ” 也 就 是 “ 则 唯 以 自己 道 , 道 意和 奥妙 所 在 。
对道 的议 论 。 而 只 有 老 子 , 赋 予 “ ” 个 字 以 一种 新 的 更 无 不 为 。“ 为 ” 当 然 不 是 说 无 所 作 为 , 是 说 这 种 “ ” 顺 然 才 道 这 无 , 而 为 应
见 , 国古 代 哲 学 思 想 基 础 的 奠 定 , 该 说 与 老 子 有 更 大 的 关 只 是一 个 生命 本 原和 生 命 的发 生 发 展 过 程 的 关 系 , 非 西 方 二 中 应 而
系。
元论哲 学那种精神与物质 、 主体 与客体的分离 、 决定与被 决定
二、道” “ 的哲 学 的关 系 。 “ ” 中 国哲 学 史 上 最 常 见 , 道 是 最普 遍 , 重 要 和 最 难 以理 最 其 次 , 道 ” 自然 的 , 有 意 志 、 “ 是 没 目的 的 。 由于 “ ” 是 在 道 只 解的概念之一 。历史上 的许多哲学家都从不 同的角度 和层 次 本 末 、 流 、 终 意 义 上 先 于 天 地 万物 , 为 宇 宙 万 物 的 生命 本 源 始 成
如果说孔子是一个伟大 的教 育家、 史学家、 思想家 , 那么 , 老子 存 在而不发生变化, 循环运行而永远不停息, 它产生万物, 是万 则是一个真正 的哲学家 。 的“ 哲学的出现, 他 道” 使春秋 时代 的 物 的根本 。 这种原始混沌 的状态 , 也可 以说 是一种阴阳未剖的 学术理论界面貌为之一新, 打破 了殷周 以来哲学就是政 治的樊 混沌之气 , 用成 中英先生的话 说, 它可以“ 为对宇宙原始之气 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