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论的人学本质
《老子》“道”论基础上的人学思想探析

为 “ ” 穿 于 《 子 》 学 思 想 的始 终 , 其 人 学 思 想 的 本 体 道 贯 老 人 是
论 依 据 。那 么 《 子 》 的 “ ” 谓 何 物 呢 ?我 们 认 为 可 以 老 中 道 所
从 以下 几 个 方 面 理 解 :
( ) 道 ” 存 在 状 态 。“ 之 为 物 , 恍 惟 忽 。惚 兮 恍 1“ 的 道 惟
兮 , 中 有 象 ; 兮 惚 兮 , 中 有 物 ”( 老 子 ・第 二 十 一 其 恍 其 《 章 》 ① , 子 认 为“ ” 似 有 似 无 的 不 可 捉 摸 的 , 然 似 有 ) 老 道 是 虽 似 无 , 其 中 有 “ ” “ ” 这 里 的 “ 、 ” 质 上 表 明 了 但 象 有 物 , 物 象 实 “ ” 实体 性 。虽 然 “ 之 不 见 其 首 , 之 不 见 其 后 ” 《 子 道 的 迎 随 (老
Ke o d :L oTz yW r s a e;Ta im ;h m a itt o g t os u n s h u h
在 中 国奴 隶 社 会 中 , 于 生 产 力 水 平 低 下 , 们 普 遍 愚 由 人 昧 落 后 , 加 上 统 治 者 的强 行 意 志 , 是 上 帝 、 神 等 成 为 世 再 于 鬼 间 万 物 的 主 宰 , 始 终 处 于 一 种 受 役 于 上 天 鬼 神 等 的 从 属 人 物 。《 子 》 一 次 提 出 了“ ” 学 说 , 围绕 着 论 “ ” 展 老 第 道 的 并 道 而
第 2 卷 第 4期 2
20 0 9年 O 7月
唐 山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Ta g h n C l g o r a n s a o l e o e
论老子的道德观

论老子的道德观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其代表作为《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道德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老子的道德观,分析其主要观点和内涵,并对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进行一定的探讨。
背景老子的生平事迹并不为世人所知,仅据传说他是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道家学派主张“无为而治”,讲求顺应自然、保持谦逊、回归本性。
老子所提倡的道德观也是基于这些核心理念构建起来的。
道德观的主要观点1.道的本质:老子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一个无法言说的终极真理,即“道”。
道是无形的、无物的、无名的,它包含着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动力。
道是一种自然法则的表达,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
2.道德的核心:老子强调道德的核心是“无为而治”。
他认为人们应当顺应自然,保持谦逊和柔顺,不要主动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而是随顺自然的变化。
3.柔弱之道:老子提倡“柔弱之道胜刚强之道”。
他认为过度的力量和争斗只会导致破坏和矛盾,而柔弱、谦逊的态度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和平衡。
4.道德修养:老子主张通过修养自身来达到道德境界。
他认为人们应当尽可能地回归本性,放下私欲和执念,保持谦虚和无私的态度。
5.道德的实践:老子认为实践是道德体现的关键。
他主张以非行政的方式治理社会,通过自然的力量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强调领导者要以身作则,通过道德榜样来影响他人。
道德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老子的道德观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首先,老子强调顺应自然和回归本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功利和物质的满足,忽视了对本性和自然的关注。
老子的观点提醒我们,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本性的关注,并以此为指导调整生活方式。
其次,老子主张通过道德修养来达到个人境界的提升。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关注物质的追求,忽略了对内在世界的培养。
老子的道德观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心的修养,通过谦逊和无私的实践来提升自己,成为更加完善的人。
浅谈老子_道_的哲学及其本体论意义

Vol.23.NO.4Aug.2010湖北函授大学学报Journal of HUBEI Correspondence University 第23卷第4期2010年8月47浅谈老子“道”的哲学及其本体论意义王俊(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峨眉614202)[摘要]“道”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道论奠定了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基本范式及其思辨特征,而这一理论建树的奠基者即是老子。
本文首先论述了“道”哲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含义,一即“道”是“先天地生”,为宇宙万物生命的本源,二即“道”无法用语言、言说来表达。
然后对“道”的本体论做了简单的探讨,最后得出老子“道”的哲学及其本体论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本体论;意义[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0)04-0047-02doi :10.3969/j.issn.1671-5918.2010.04.023[本刊网址]http :// 一、引言老子哲学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如果说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史学家、思想家,那么,老子则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
他的“道”哲学的出现,使春秋时代的学术理论界面貌为之一新,打破了殷周以来哲学就是政治的樊笼,使哲学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次明显地带上了理性思辨的性质。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讲的是一种常识道理”,而老子的哲学却是一种真正的哲学。
黑格尔的话虽然偏激,却不无道理。
与孔子相比,老子哲学更具有形而上学特征,更称得上真正的哲学。
可见,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基础的奠定,应该说与老子有更大的关系。
二、“道”的哲学“道”是中国哲学史上最常见,最普遍,最重要和最难以理解的概念之一。
历史上的许多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对“道”进行了或唯物或唯心的种种解释。
而最早赋予“道”以完整的和深刻的哲学意义的是老子。
关于老子“道”的诸方面,历来有许多的争论。
老子之道与人性自然论假设

二、老子之“道”在管理中的体现——“人性自然论”假设
(一)当前对老子“人性假设”的几种认识 1.“性善论”。徐复观在《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一书中,认为老子管理哲学的人性论是 “性善论”。他指出,老子认为人是禀承虚无的“德”而生的,生成之后,便成为一定的“形质”, 而与“德”有了距离。“德”(即人先天的本性)是纯善的,而由其形成的“形质”,由于“知” 和“欲”的作用,与“德”相背离,才变“恶”了。徐复观认为,老子“道”的修养,就是“要 使人回归到自己的德上面去”,“要有一种克服‘知’与‘欲’的工夫”,最终达到“致虚极,守 静笃”的境界(《老子・第16章》,以下凡引自《老子》一书,均只注章节),以恢复人纯善的本
恶论”的观点,也同样值得商榷。因为“性超善恶论”也必然是建立在对人性进行善恶划分的基
础之上的,没有“善恶”也就不会有“超善恶”。张岱年先生既然依据“道家是唾弃所谓善的,是 不赞成作善恶的分别的”这句话,否认了道家“性善论”的存在,那么他认为道家“性超善恶” 的观点,也就站不住脚了,因为这也是建立在“作善恶的分别的”基础上的。 可见,在讨论道家人性假设问题时,是否进行“人性善恶之分”便成了一条警戒线,只要触 及“性善”、“性恶”的分别,就已经偏离道家思想本意了。相对于其他几种观点,道家“人性自 然论”具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
①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l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史论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300—301页。 ③潘承烈、虞祖尧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页。
・12・
万方数据
老子之“道”与“人性自然论”假设 论。”张岱年先生对道家人性假设的认识有一个过程,首先他认为道家所指的“人性”是自然朴素 的,因此可以看作是至善的。他说:“道家所认为‘性’者,是自然的、朴素的,乃所谓‘德’之 显见”,“此种学说,亦可以说是一种绝对的性善论”。但是,他马上又指出,因为道家非常唾弃进 行善恶之分,所以认为道家“性善论”的说法是不恰当的。他说:“然道家是唾弃所谓善的,是不 赞成作善恶的分别的,所以如将道家之说名为性善论,实不切当j”因此,他最终将道家的人性论 归结为“性超善恶论”。他说:“究竟言之,当说是性超善恶论。”① 4.“人性自然论”。朱晓鹏在《智者的沉思:老子哲学思想研究》一书中,认为老子的人性假 设是“人性自然论”。他说:“在老子那里,所谓人,首先是作为自然存在的人,人归根结底是整 个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存在和归宿、人的本质和价值,都在自然之中,而所谓人性也就是人的自
“认识你自己”——对老子之“道”的一种解读

“认识你自己”———对老子之“道”的一种解读◎谢青松内容提要 老子之“道”,在一般意义上,指的是天、地、人的客观规律和基本法则,就此而言,道家乃是探寻规律亦即“求道”之学;在根本意义上,指的是“本来的自己”,也就是人的意识之本来状态(即纯净的意识),就此而言,道家乃是认识自己亦即“悟道”之学。
老子之“道”在本质上乃是人类对自我的反思与探索,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终极追问。
在老子那里,“认识自己”意味着,识别并放下“自我”,最终消融“自我”,回到意识本身之纯净状态。
可以说,人们对“道”的探索在根本意义上是在找寻他自己。
《道德经》五千言,以凝练至简的语言、玄妙空灵的风格、正言若反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引导世人追问“我是谁”,进而“认识你自己”,这是老子之“道”的终极指向,也是老子撰写《道德经》的真正用意。
关键词 老子 《道德经》 道 意识 认识自己〔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0)04-0025-08 作为老子思想之核心范畴,“道”在《道德经》中总共出现了七十余次,学术界关于老子之“道”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
从《道德经》文本来看,老子所说的“道”显然具有多重涵义。
陈鼓应在《老子今注今译》中指出:有些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人生的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
①刘笑敢更多地将其理解为“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据,是人类生命和万物存在之意义的根源”;②任法融则从道教的角度论述说,“《道德经》所谓‘道’,实为阴阳未判之前的混元无极,宇宙之起源,天地之本始,万物之根蒂,造化之枢机”;③黄克剑则认为,老子之“道”乃是“从终极处对世道人心作某种诱导”。
④综上可见,学术界对老子之“道”的解读,主要侧重于规律、存在、价值等三个维度。
本文借助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命题,⑤将老子之“道”理解为人类对自我的反思与探索,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终极追问。
老子道论

《老子》“道论”浅说当代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要求人们从思想观念上由以往单纯的“政治人”、“经济人”、向“文化人”嬗变。
当世界上有识之士分析了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和儒家文化各自的利弊和当代全球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后,都不约而同地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中国的原始道家文化。
因此,深入挖掘道家文化的核心“道论”的精义,对发展着的中国和世界,对“政治人”、“经济人”向“文化人”思想观念的嬗变,重塑民族之魂和世界理念,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老子》“道论”浅析《老子》一书作为其社会政治学说-“德论”立论的基础-“道论”,以其丰赡的学养和深邃的思考,阐发得格外高远也格外宏富,其宇宙论、社会论和人生论,几乎涵盖了被后世称为宗教、哲学、史学等各种具体学科的知识,并且其思想的光芒历久弥远,甚至超越了种族意识成为了人类意识和宇宙意识。
首先,《老子》的“道论”以无以伦比的智慧确认了宇宙论和本体论,并且进行了超因果的推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王弼注《老子》第二十五章,下同)“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第二十一章)《老子》“道论”开篇就在“独立”和“周行”的情状下,即既不可分割又不是静止的状态中,以完全抽象的概念阐发了“道论”,确认了宇宙本体。
(郭店楚简《老子》就以此段开篇)而这正暗合了人类100多年前才搞明白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并且,又对“道”由粗到精、去伪存真地在意识上真切地确认它(“其中有信”)。
这是需要何等的智慧和大勇呢?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现在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智慧,只强调物质的第一性,是建立在西方哲学以“有”为本体论的基础上的,对物质的生成之“道”不去再追问。
这就有认识的局限性。
而《老子》“道论”却对“独立”、“周行”的宇宙本体提出了疑问:“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老子“道”和“德”的自然本质及其辩证关系

老子“道”和“德”的自然本质及其辩证关系关于《老子“道”和“德”的自然本质及其辩证关系》,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老子的“道”,主要指形成世界的本原,决定万物的本体,宇宙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而老子的“德”,其广义是指万事万物合“道”而行的品性,其狭义则指人的合“道”而行的品性。
“自然”是老子“道”与“德”的本质特征。
“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道”体“德”用,二者辩证统一于万物之中。
老子哲学的主要意蕴就是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
老子对“道”的预设与描述体现出老子哲学理论思维的形上视域,老子对“德”的揭示与规定标志着老子哲学实践关怀的形下向度。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道”;“德”;合“道”为“德”;“道”体“德”用;依“道”立“德”[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07)05-0070-(05)老子《道德经》的主旨就是言“道”言“德”,因此,“道”与“德”无疑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
在老子那里,“道”既是世界的本原,也是万物的本体,还是宇宙运动变化的法则或规律。
而“德”,则是世界万事万物当然包括人的合“道”而行的自然品性。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自然”是老子“道”与“德”的本质特征,而且,老子的“道”与“德”之间具有“道”体“德”用的辩证统一于物的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
老子哲学的主要意蕴就是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
老子对“道”的预设与描述体现出老子哲学理论思维的形上视域,老子对“德”的揭示与规定标志着老子哲学实践关怀的形下向度。
一、老子的“道”“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在老子《道德经》中“身兼数职”,有多重含义、不同用法。
第一,老子将自己预设的“道”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本原是希腊文或拉丁文的意译,有“始基”的意思,指构成万物最初、最原始的元素。
古代哲学家在阐明对世界总的看法,探讨世界现象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时,把“多”里的“-”叫做本原。
老子伦理学的人性论(人心论)

老子伦理学的人性论(人心论)老子伦理学的人性论(人心论)述说人自身的本性和善行为是《道德经》的主要内容,但用“人性论”去解说这些内容是不大准确的。
《道德经》里通篇没有“性”字,只有心、命、善、德、朴等字。
如果用“人心论”去解老是可以的,但“心学”被儒生陆九渊和王阳明窃去了,用儒家“心学”去解老则适得其反。
如果用“命论”去解老也可以,但“命论”容易与方术的“算命学”相混淆,老子是破除方术、巫术的。
关于“性”字,《中庸》说:“命者,性之谓也”。
儒家的“命”是“天命”、“人命”、“性命”、“命运”的混合物,具有人的意志情感,不是老子的“命”。
汉儒说“性三品”(《春秋繁露》)。
唐儒李翔写了《复性论》。
自从朱洪武实践“独尊儒术”后,儒家的术语就成了中国学界的习惯语,“性”字也是习惯语了。
五四时期,有人用“人性论”去翻译休谟的一本书名,叫《人性论》。
其实休谟的《人性论》根本不是谈“人性”。
中国学界却崇拜起休谟来,“人性论”成了中国哲学界的一个著名的哲学概念,到处乱用。
《现代汉语词典》因此来解释“人性”和“人性论”:“人性:①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②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
“人性论:一种主张人具有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共同本性的观点”。
显然这种解释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一、界定老子的人性论人性论的核心理论仍然是“我是谁”,主要内容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关于“我是谁”的几种著名的典型观点1.社会关系的我。
1)亚里斯多德与孔子的观点对比。
持这种观点的,在西方最早的是亚里斯多德。
他有一句被后人经常引用的名言:“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政治社会里的动物”,“城邦共同体的一分子,又是理性动物”。
在中国,最早的是孔子,他也有几句被后来儒生经常引用的经典话:“仁者,人也。
”“仁者,爱人也。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两人共同的观点是:把人性定位在政治社会里。
所不同的是,亚里斯多德所定位的社会是古希腊雅典城邦民主制,孔子所定位的社会是古中国的帝王专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道抢的人学本质李景林于宁道家思想以道论为核心内容。
理解老子道论,是把握老子哲学精神的关键所在。
道论,亦即今语所谓本体论。
间题在于,应如何理解这个本体的涵义以往讲老子,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以西方哲学的本体观念附会老子道论,无形中产生了又伦的种种曲解西方哲学倾向于从理论的立场出发讲形上学,老子的道论却是一种人学本体论,二者有很大的差异。
老子所谓道,不是一个理论化了的形式存有的概念。
以人生或人的精神生活为核心,从人存在的文化显现的总体性上确立作为形上本体的道,这是老子道论的出发点道,首先被理解为一个自然法则。
《老子》二十五章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以道为法则,而道则是一自然法则。
这里所谓自然,不是讲自然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中不存在脱离人的单纯自然哲学。
自然在这里不是一个实体词,而是一状词。
物各任其天性,自然如此,不假外力的干预,即所谓自然。
三十七章说,“万物将自化。
”“自化”,即由其本性,自己化生,不假外力。
这就是老子所谓自然的涵义。
自然是相对人为而言的。
人为即所谓“伪”,它的反面,就是“无为”。
因此,自然亦即“无为”。
无为并非如搞木死灰,无所作为。
人为或者“伪”指人力强加于自然的东西。
“无为”,就是要完全排除此种“伪”的因素。
无为之为,即是自然。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就说的是这个道理。
自然界的事物不会超出自己,强加于他物。
物性皆自然的表现。
“伪”是一个人文现象,与人的意识及由此而来的文明相关。
因此,道作为自然法则,实质上就是人生的法则。
文化是人存在的方式。
所以,老子提出“自然”这∃观念,正表现了一种文化批判和反思的立场。
由此出发,老子不是把道规定为一种作为理论对象的形式共相概念,而是把它理解为一个依‘止于人的生活或价值态度的整体或具体概念。
第一章作为《老子》全书的总纲,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精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里提出了三个概念%道、无名、有名。
道就是无名和有名的统一。
关键是,无名与有名的意义是什么“无名、有名,很显然和“无欲”、“有欲”相连属。
三十七章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是第一章的一个注脚。
就是说,能做到“无欲”,那“无名之朴”才能对人显现出来。
有欲、无欲,不是单指我们一般所谓欲望而言。
“常无欲”,亦并非排除欲望。
在《老子》书中,却与称是紧密相关的两个概念“常无欲甘,实质上就是“无知无欲”。
三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常使民吞和手冰,使夫智考手憨汐也。
”“知”即作分别的理智。
这理智的分别,是指价值意义上的分别,即“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之类。
在实存的意义上,事物之间有自然的差异,这并不诱使人追逐外物,产生物我、人我的对立。
理智在物性的自然差异之外,则又妄作价值的分别。
这使矜尚之情迭生,其心外倾,心为物役,造成物我对峙,背离人的自然真性。
所谓“无知无欲”就是老子所说的“敦兮其若朴”∗+ 章#,浑沌不分的婴儿状态。
婴儿并非没有欲求和冲动,但他不作分别,其欲求和冲动完全是一种自然的表现。
在这种状态中,人所达到的,是一未作分别的“无名之朴”。
“朴”,即未经人为的雕琢和加工的状态。
从这个意义说,道就是“无名”。
“道隐无名”, “道常无名”,皆此义。
“常无欲,以观其妙”,这“观”即直观。
道乃在身心、知情合一的直观中所显现的整体性。
“妙”,既标示道为“无名”、不可言说夕极,又标示“观”的主体对这种物我一体之意趣的受用、’感受。
但是,道的“无名”并非无自身差别和规定的一片混沌。
“常有欲,以观其徽”,“徽”就是边、边界、分际。
物性有自然的差异,道亦有自然的分际和条理。
“常有欲”与“常无欲”相对而言,指有理性方面的规定。
“观其妙”,不是冥然无知觉。
此有类于艺术的欣赏。
欣赏者不是旁观者,在心与物冥的全身心投入状态中,才能“观其妙”&但同时欣赏又必以一定的问距感为前提。
所以,“观”是入乎其巾,又超乎其外。
在“观”者与被“观”者的区别性中,亦即在观者主体# 的自觉和体验中,才能有“观其妙”的作用。
从不假人为的区别而言,道固是“无名”,是“朴”。
而对道的这种分际和条理作理性的规定,则可以使它显现为“有名”。
三十二章恰是对第一章“无名”、“有名”在发生意义上的解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一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垮制有名。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的自身差别性和规定性是完全自然的。
道对于天下万物,就象河流归于大海一样,有自然的分际和条理。
“民莫之令而自均”,社会生活中之人际关系和人性的实现,亦是完全自然的。
依照这种自然的分际和条理,乃可“始制有名”。
从所制之名合乎自然的分际而言,“有名”仍可说是“无名之朴”。
在这种意义上,老子并不一般地反对社会生活、人伦生活,因为人文仍可以是自然的。
二十八章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朴必散为器。
器即品类万殊的实存之物。
“朴”并不是在此万殊之外独存的状态。
十六彰兑,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日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
”“归根”,一般解释为物各复归于其性、命之常,是对的。
以后庄子以性、命对举,显然与此同一思理。
物之性、命千差万殊。
这种差别性正是事物的自然分际天#,因此并不造成物物的对峙和分裂。
物各实现其性命之常,即道之显现。
“朴”的灭裂只产生于人为的“妄作”。
由此看来,“朴散为器”,并非指一时间的过程。
“朴”乃即器的自然分际而显的整体。
“朴散而为器”,是道自然的分际和条理。
这正是“圣人”“为官长”、“制有名”的根据。
好的人伦制度并不伟背自然,并不破坏“无名之朴”。
“大制不割”,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制有名”、“为官长”,是意识的作用,文化的现象。
而违背自然的人为或“伪”却正从这里产生。
“名”的作用是给出区别的规定。
但如果执定这种区别,把它看作固定的、僵死的东西,在此之外加上人为的偏好如庄子所说“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便超出了自然的分际,失去“制名”的根据。
这就是人所加给自然的“伪”。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知止”,就是要使文明的设立“止”于事物自然的分际。
做到这一点,就能避免“妄作”,避免因“制名”而发生“伪,’ −老子所谓“名”,并非一般名言概念意义上的单纯逻辑概念。
名言本身并不必然产生“伪”。
伪产生于人对“名”的偏执,使之脱离其自然的内涵成为僵死的、形式化的东西,它涉及的是人的价值态度。
由无名而“始制有名”,亦是从名分、人伦的文化价值意义上立言。
在这一意义一.使用“名”的概念,是春秋时通行的用法。
《左传·哀公十六年》以礼、名并一举%“礼失则昏,名失则想。
”《左传·桓公二年》更说“名以制义,义以出礼”。
《国语·周语下》亦说,“名以成政。
”孔子讲“正名”,亦就其伦理名分意义立言。
“名”的纯粹逻辑使用乃与战国时名辩思潮的兴起相关。
但即使名家的抽象逻辑论辩也最终归结为“欲推见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公孙龙子·迹府》# 的伦理目的。
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因此,智和名,被老子看作“无名之朴”的人文表现。
老子乃从对这种表现的批判性理解出发揭示道体的意义。
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
”三十八章%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尤名”必显现为“有名”。
但有名便会伴随着“伪”的产生。
“忠信之薄”、“道之华”,都是道的自然内容的形式化和外在化。
在这里,“礼”是一个极端的表现%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 章#,即用强力使人就范于礼。
这就完全背离了自然,成为一种外在的强制。
因此,老子强调,在“制有名”、“为官长”之后,必须“知止”。
这显然并非否定“名”和人伦。
老子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0 章# 父慈子孝,各有分位的规定,这是合乎自然的名、内在的德·如果把它外在化为仁、义、礼·就会违背自然而导致伪的产生。
所以,“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道理很简单,就是即人文而排除、消解其“伪”。
老子常常强调要‘·镇之以无名之朴”! ∀章#,“复归于朴”+ ∋章#,讲的都是这个意思。
做到这一点,人文便不再与自然相对立,有名本身亦即是无名。
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1 0 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章#,合理的人伦、文明生活,正是自然的显现。
由此看来,道作为“无名”,并不是一抽象的共相,或一在器世界之外独存的静止理型。
无名与有名是统一的,所以说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即道。
对无名有名或无与有的统一过去有一种形式逻辑的讲法,说抽去了“有”的所有内涵,其外延至大,但其内涵至小,可以说就是“无”。
这完全是站在抽象的形式分析的立场论道和有无的关系,与老子之说的实义相去甚远。
老子讲“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既指无名与有名的统一,同时也是指“观妙”与“观徽”的统一。
这“观”,是指在“无知无欲”,即知情,身心在前理论的本原合一状态中的整体直觉,它所要排除的正是那种抽象的理智态度。
当然老子把文明的消极而看得过重。
但是,他倡言自然,并非全然排斥“文”化,而是要在人文的表现中,排除因智化的偏执而来的分裂和抽象化状态,从而重现人的存在的整体蕴涵。
从自然的角度说,道本不可言,是“无名”。
但道的“无名”,不是无规定的一片混沌,它必然表现为“有名”、如能做到“知止’、在“名”的人文表现中排除了“伪”的外在性和形式化, “名”、“文”本身便仍归于“无名”、自然。
因此,道乃是于“有名”的表现中显现为‘·无名’,的整体性。
这样,道便不能被理解为一个独立的实体性概念。
西方传统哲学从理智分析的思路出发,往往将世界一分为二,把形器看作与本体界相对待的现象界。
老子则不同。
在他看来,世界只有一个,即此品物流行的“器”世界。
道的超越意义正在于即象而不滞于象,在物各自成的流行中显现为一动态的整体,而非一抽象静态的死寂之体。
同时,人之能否体道,根据却在于其内在精神生活和价值态度的差异。
老子对道的这种理解,正是针对着人的理智偏执态度而发的。
五十一章说,“道……莫之命而常自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很显然,这是相对于人事而言道。
凡欲据物为己有,自以为功,对物有所宰制,都是一种背离自然的“妄作”。
这是产生偏执的根源。
道之“生物”、“畜物”的作用,恰与人为的偏执态度相反,乃是不干预事物的自然进程,任物“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