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

合集下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有的政治制度,旨在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权益,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该制度在中国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相结合,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制度安排。

二、强调自治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核心的原则是自治,即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行使自治权力的权利。

自治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自治机关可以依法自主管理和自治地方事务,制定本地区的政策和规划,保障民族地区的特殊需求。

三、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权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注重保护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权益。

通过建立自治机关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

自治机关中应有相应比例的少数民族代表,以确保他们在政治决策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推动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致力于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

中央政府会给予少数民族地区特定的政策和经济支持,鼓励跨地区合作与交流。

同时,自治机关也有权制定本地区的发展规划,合理利用资源,发展优势产业,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实力。

五、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目标是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通过建立民族自治制度,不仅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利益,还加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民族自治机关代表了各少数民族的利益,通过参与政治决策,有效化解民族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充分发挥作用,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的权益,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这一制度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视,以及对多元文化传统的保护与发展的决心。

只有通过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伟大目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性质、特点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的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成果。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性质、特点和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的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成果。

2.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性质、特点和意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的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成果。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章节。

2. 课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性质、特点、意义及实施情况。

3. 案例材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的实施案例。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民族吗?2. 总结:我国共有56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与民族相关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性质、特点和意义。

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呈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的实施案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和取得的成果。

3. 学生分享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的重要性。

2. 提醒学生要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实施情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课堂讲解1. 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

2024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课堂笔记)第4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2024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课堂笔记)第4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单元体例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是中国现代史部分的专题内容。

结合2022年版课标要求,学生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知道“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

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属于中国现代史中的专题内容,主要讲述了两个关系国家团结安定的重要问题——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重点介绍了两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为了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使港澳成功回归祖国,有力地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海峡两岸人员往来日益密切,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不断扩大的事实表明,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三、单元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是八年级学生,经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他们已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历程有了基本的认识。

同时,学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读图、识图能力,养成了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对知识进行迁移。

但是,他们分析材料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概括能力还不强,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单元学习目标1.通过绘制时空坐标轴,梳理民族大团结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史实,培养唯物史观和历史时空观念。

2.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图片、研读史料,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通过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及意义,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通过研读史料,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理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3.通过阅读教材,研读史料,了解“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识记“一国两制”的内涵;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原因、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4 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4 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教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教学模式分析: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教学思路分析:激情阶段通过活动交流,让学生学习各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其作用。

体验阶段借助多媒体播放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关注和好奇,主动求索,带入预设情境。

通过教师展示材料和学生讲述故事,总结归纳。

导行阶段过程中了解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发展和繁荣的状态。

教材分析本课是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的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这是中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又陆续设立了新疆、广西、宁夏、西藏4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各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其作用;2.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发展和繁荣的状态。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2.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自觉承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说课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说课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内容、实施情况以及其意义和作用。

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深入了解,帮助学生掌握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加深对我国民族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 掌握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3.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维护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意义和作用;4. 培养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三、教学重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和内容;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

四、教学难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维护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意义和作用;2. 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些案例或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在我国的人口分布以及民族多样性的特点,激发学生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兴趣。

2. 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和内容(15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原则。

重点讲解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以及少数民族乡、民族乡镇、民族村的设置,以及民族自治机关和官方语言的使用等。

3. 分组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自治区或自治州进行研究。

要求学生调查该地区的民族构成、民族团结和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等,并进行分组讨论和报告。

4. 分组展示和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其他小组则进行提问和讨论,增加学生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和思考。

5.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讨论和总结,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维护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意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认识到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和小组展示的表现;2. 学生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拓展延伸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中国境内不同民族自治区的历史背景、实施情况以及自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拓宽对于民族问题和多元文化的认识。

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团结

我国的5个民族自治区
1.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1日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10月1日; 3.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成立; 4.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成立广西僮族自治区, 1965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5.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西藏大学
西藏大学电教室
2.民族团结
各族人民生活在中国这个大家庭中,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不分彼此,相伴相依。同舟共济、同甘共苦、 同心同德。
体现了民族团结
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 这种局面的出现得益于什 么制度的实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为维护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促进民 族地区发展,我们中学生应该履行怎 样的基本义务?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 1.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六十多年来,国家实行个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结合教材内容归纳,
主要有哪些原因? 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国家还不断推出各种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
各省市、各部门也提供无私援助。等等。
针对以上原因,能否举例具体说明呢?
2.实施时间和地点:
(1)时间:
新中国筹建的时候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所有的 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吗?
(2)地点: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3.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
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 离的部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
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
地区分别设立民族自治
区、自治州、自治县
(旗),行使自治权,
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1984年5月31日

三、民族区域自治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三、民族区域自治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二)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三)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民族新貌
三、民族区域自治
复习导入
1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 1、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 、我国的民族关系如何?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 原则之间的关系: 2、民族平等的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 2、民族团结原则 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3、我国建立的5大自治区的名称是什么? 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为什么中国 采用的不是 三)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 民族共和联 邦制度,而 新疆的沧桑之变。新疆在中国古代称为西域,早在 2000多年前,西域和祖国 由于历史原因,一般地说,我国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汉族地 教材是从哪些方面来谈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原因的? 是民族区域 内地发生密切联系。分元前 60年,中央政府设西域都护,作为代表西汉王朝统辖 区经济发展比较快,水平较高,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比较落后。在接近汉族地区 自治制度? 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管理西域。自此以后,西域便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基础: 客观条件: 共同利益: 的少数民族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藏族、蒙古族的一部分 唐朝时,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往来频繁。元朝时期,西域少数民族特别是畏 则以畜牧业为主。赫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主要从事渔猎生产。独龙、珞巴、傈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兀儿(维吾尔)广泛参与了祖国政治历史舞台上的活动,有不少人对祖国统一和 傈等民族主要是从事放牧、农业、采集。 首先是经济利益,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 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已经形成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 我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交往频繁,联系密切,形成了各民族大 1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经济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到清朝时,于 1884年将西域改称为新疆,意思是 历史发展过 杂居,小聚居, 但辽阔的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民族自治地方的草原面积在全国占 程中,各民族尽管存在某些隔阂和纷争,甚至出现过几个民族政 交错杂居的分布状况。全国没有一个民族单独居住在一个地 资源丰富,但经济文化落后;汉族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发达,但活动空是狭窄。 2 、我国民族状况有自己的特点:1)从民族 的构成和分布来看;2)从民族关系来看 “故土新归”,即原有的土地又回来了,随后又设立新疆省。 方,全国各省市和 90% ,森林面积占38.4% 70%以上的县都有少数民族居住,这种分布特点,使各民 ,水力蕴藏量占52.5% 。稀土、钾盐、镁、铬矿储量占 权并存的错综复杂局面但是,从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看,分裂毕竟是短暂的, 这种情况下,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互相帮助,取长补短, 3 、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解放前,新疆和祖国各地区一样处于贫穷落后状态,解放后, 4060% 多年来已旧 90% 以上,云母、盐矿储量占 80% 以上,汞、锡、石棉、砷矿储量占 以上, 统一是长期的。而且,一般地说,凡是统一的时候,国家就繁荣发展,分裂 族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 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其次是政治利益。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反对剥削和压迫的 4、各民族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共同防御外敌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貌换新颜,焕发出勃勃生机,国家给新疆注入了上千亿元的资金,使国民生产总 煤、铜、铅、锌、锑矿储量占 35%以上,石油、天然气储量也十分丰富。我国少 的时候,人民就遭殃。所以,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感情上 离的关系,一个民族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形成了民族合作的条件。 斗争中,在共同反对侵略的斗争中,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形成了一个同 值与解放初相比,是 1949年的40倍。解放前新疆工来几乎等于零,现在则拥有了 这种状况,是我国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的客观条件。 都早已形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使各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我 数民族地区真可谓地大特博。这些丰富而宝贵的资源,通过国家开发,地区之间、 仇敌忾、团结奋斗的革命整体,结成了共同的政治基础。今天,各族人民面临着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保证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基本国策。 初具规模、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解放前,新疆只有一所大学,现已发展到 们不顾这一历史基础,搞什么自治共和国,势必会造成民族分裂。 企业之间的各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合作,为汉族和内地,也为少数民族的经济繁 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共同利益,各族人民只有团结在统一的国家内,才能更好地 民族区域自治经过国家宪法肯定之后,成为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 21 所,各类中等 2168所,中小学校8947所,在校生总数304万余人,其中少数民 荣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发展经济和文化,实现共同繁荣。 我们可以把我国和原苏联的国情进行比较。俄国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要政治制度。我国采取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是成功的,实践证明它 族学生约占学生人数的 2/3。截止1995 年,共培养各类大学生 11万人。1994年, 建立的时间比我们短得多,大约有 为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许多特殊政 400 多年历史,俄国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 新疆医院总数达到 1270多个,遍布城镇和农村牧区,医院总数是1949年的26.5倍。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国人口的 50%,并且聚居比较集中,俄国少数民族地区资本主义比较发达, 策,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援,汉族和内地派出大批工人、教师、 为了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国家在“七五”、“八五”期间逐年增加 有的甚至超过了俄国东部地区。经过十月革命,许多民族实际上已经分离为 医生和技术人员到少数民族地区服务,帮助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因 对新疆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在铁路、公路、航空、电信、水利、电力、矿产勘探 不同国家,所以十月革命后,苏联采取了邦联制以便把各国联合起来,相比 为只有坚持共同繁荣原则,才能使全国人民最终过上富裕的生活,最终达到全民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各民族愿望作出的正确选择 ! 开发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数量是 1979 年以前总投入量的 5 倍多,使一批批新的 之下,我国的国情和原苏联不同,在我国,适宜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而且,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 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产,不仅为新疆经济发展增强了后劲,而且为新疆资源的大 才能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提供保障。 规模开发,为向国内外开放,吸引资金和新技术创造了条件.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课件)-2022-2023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 (部编版)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课件)-2022-2023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 (部编版)

时空观念
两岸 关系 发展
《告台湾同 胞书》发表
台湾当局调整 达成“九 “三不”政策 二共识”
两岸 习近平同 实现 马英九会 三通 面

邓小平提出“一

国两制”构想

20世纪

80年代
民 1949 族 民族区域 团 自治制度 结 确立
1979
1984
1987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 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香港 回归
含义: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①1949年通过《共同纲领》,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立法: ;

②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目前全国已建立了5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实践: 、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30个自治州
澳门
①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海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攫取澳门居住权; ②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政府签定《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正式强占了澳 门地区。
第13课
知识点1:“一国两制”的构想
背景: 1.香港、澳门、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自古是中国领土 2.实现祖国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3.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概 况
1.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意义:
2.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为解决国际争端创立了典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经验);
4.促进了港澳地区的繁荣稳定与发展;
认识: 香港、澳门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主改革后西藏的发展(1)
11
西藏经济的发展
民主改革后西藏的发展(2)
11
藏族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项目
西电东送
新疆 塔里木气田
图为4000公里西气东输管道路线走向图
西气东输
天路 —— 青藏铁路
青 藏 铁 路
青藏铁路的标志性工程——拉萨河特大桥
民族自治区对上级国家机关颁布的条例、发布的命令
、制定的规定,凡有不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可以报
请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
接受国家 统一领导
核心 行使自治权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
1、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地 区的主要产业是什么?
2、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各民 族共同繁荣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结果如何?
川 藏 公 路
一、新中国的民族政策
1、我国民族的构成和民族分布的 特点。
2、为了维护民族团结,中国共产 党提出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其 内容是什么?
1.以汉族 为主体
2.大杂居, 小聚居.
3.西部多, 东部少.
2、新中国的民族政策
民族平等 (政治上、习俗和宗教
信仰上 、文化传统上)
民族团结(反对大民族主义,也反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
孔繁森辅导他收养的孤儿学习 孔繁森照顾生病的藏族老人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 苦的农民家庭。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 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 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 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 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 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 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 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
1.历史上各民族进行了哪些友好 的交往?
2.中国古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 一朝代有哪些?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 ①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
• ②历来汉族比少数民族更发达,并且 我国是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
• 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 历史传统;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激情Βιβλιοθήκη 阶段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爱我中华 健儿奋起步伐
五十六族语言 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建设我们的国家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中华英姿蓬发
咳罗尼罗咳罗咳
爱我中华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
咳罗尼罗咳罗咳咳罗尼罗咳 五十六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
罗尼罗咳罗
中华
爱我中这华首歌表达了中华儿女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前提 — 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范围 — 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特点 — 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 权利
(2)我国已建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族 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25日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1日
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9日
孔繁森辅导他收 养的孤儿学习
孔繁森给藏族 老人看病
苗族服饰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3月5日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952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 施纲要》公布实施;
1954年载入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84年国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
法》, 把民族区域自治法用法律的形式确 立下来。
讨 论: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1.有助于国家统一。 2.有助于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3.有助于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探究一: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有何异同? 异:
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 度,同:
特都别接行受政国区家实统行一资领本导主;义都制行使自 度治;权二。者自治权力大小不同。
探究二:
民族自治区既行使自治权又必须接受国家统一领 导,材二料者:是否矛盾?
对地方民族分裂主义)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关于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 制度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前提 是什么?
2、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哪几级?
目前我国设立了哪几个省级自治区?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有何现实 意义?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 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 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 内部事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