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模拟考古向公众开放的思考
趣味体验——模拟“考古”活动_有意义的活动作文1000字

趣味体验——模拟“考古”活动_有意义的活动作文1000字在我的书桌上,摆着一张照片,照片里的我一手拿着考古神器——“洛阳铲”,另一只手托着青铜器“三足鼎”,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神气地看着前方。
看到这幅情景,你可能会大惊失色:这是在盗墓现场吗?好怕怕哦!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且听我仔细道来。
今年五一期间,我去南通博物苑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考古”活动。
活动现场设有两个巨大的土坑,里面埋着各种各样的“文物”,我们的任务就是完整地挖出它们,并写出考古报告。
活动开始了,我急匆匆地戴上手套,迫不及待地拿起一把“洛阳铲”,随便找了个位置便用力地挖了起来,一边挖一边兴奋地想:哈哈,照我这个速度,一定比别人快几倍,第一个挖到“文物”!可是,一直挖到了坑底,连个“文物”的影子都没见着。
旁边的老师看见了,急忙走过来,对我说:“小妹妹,欲速则不达,挖‘文物’可不能用蛮力哦,因为就算你挖到了,‘文物’也会损坏的。
我们应该小心地一层层地慢慢铲土,感觉到有东西了再用刷子轻轻地把土刷掉……”听完,我顿时豁然开朗。
有了上一次经验教训,我变得谨慎多了。
我仔细看了看四周,发现土坑的一角有被人挖过的痕迹,我暗自揣测:这一定是上个活动结束后重新埋“文物”的地方。
想到这儿,我一个箭步冲过去,弯下腰,小心翼翼地用“洛阳铲”一层层地铲起土来。
不一会儿,我就感觉到铲子碰到了坚硬的东西,我心里一阵狂喜,脸上也不由自主地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我急忙用刷子刷掉上层的土,可出现在我眼前的却是块大砖头,它仿佛也在无声地嘲笑我,我失望极了,一屁股瘫坐在地上,再也不想挖了。
爸爸看见了,给我加油:“晨晨,加油!爸爸相信你一定能挖到的!”我听了一股暖流从心底升起,是啊,坚持就是胜利,于是又鼓起劲儿铲起土来。
突然,铲子又碰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我像打了鸡血一样,飞快地用刷子刷了起来。
啊!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沾满泥土的“三足鼎”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它高高竖起三只“足”,仿佛向我竖起了三个大拇指,为我点赞呢!我一手拿着“洛阳铲”,另一只手托起“三足鼎”,兴奋地朝爸爸大喊:“爸爸,我终于挖到‘文物’了!”就在这时,爸爸举起相机,按下快门,记录下了这美好的瞬间。
考古与人类慕课心得体会

考古与人类慕课心得体会经历过一个春夏秋冬的考古探险后,我深深感受到了考古的魅力和广阔性。
考古,是一种声音低沉、悠长而迷人的艺术。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考古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为我们重新思考并重构古代文明,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而在我身边,学习过一门以考古为主题的慕课则让我更具热情和信心地走进了这个神秘而精彩的领域。
不久前,我刚刚完成了《考古学与人类学想象》的慕课课程,我的收获远不止是知识上的补充,更是在思想上的启迪。
这门课程站在一个全面的视角,以跨学科的方式诠释了考古学的历史及今天的研究方向,让我大开眼界。
其中,从科技手段的角度,我看到了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更感受到了科学对人类探索和对自身认知的积极作用。
慕课的好处其实还有很多。
它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节约了因时间计划的课程安排中错过讲座或上课时间而带来的遗憾与失落。
另外,慕课还会定期进行作业及座谈,促进了学习者之间知识的交流与互助。
这也让我注意到,考古学并不是一门容易被追求名利地工作造就的专业。
而实践与经验的积累是人类理解过去和认识现在的必要条件。
作为一种被广泛关注的领域,考古学多年以来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它研究的对象非常复杂,既包括考古遗迹、文化遗产及基督教史料的翻译解释,还包括神话、传说、历史和民俗等。
一方面,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效应到了人类早期社会和文化问题;另一方面,受到社会发展和现代人的参与和关注,考古学研究的科技性、伦理性和交流性也随之增加。
这一正反两方面交织而成的背景,为考古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升华之路。
深入此领域,我不由得发现,手持探照灯、一步一步穿越历史境地、揭示过去文明的神秘面纱,是一种令人既兴奋又充实的体验。
我喜欢这种因冒险而得到的感受,喜欢从考古学的某个方圆角度感受它所蕴含的古老真理、历史足迹和文明精髓。
不过,我也注意到,考古学不单是一种兴趣,它也是在庞大的追溯历史的领域内寻找真实的途径。
当我们重新发现并定义人类的过去,无疑需要更加认真的态度和广泛的知识支持。
考古遗址的保护与公众参与机制

考古遗址的保护与公众参与机制考古遗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们承载着过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对于我们了解自身的起源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考古遗址面临着诸多威胁,如城市化的扩张、非法盗掘、自然风化等。
因此,加强考古遗址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而公众参与机制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考古遗址保护的重要性考古遗址不仅仅是一堆古老的石头、残垣断壁或者破旧的器物,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实物证据。
通过对考古遗址的研究和保护,我们能够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经济活动、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例如,通过对古代城市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城市的规划布局、建筑风格以及居民的日常生活;从古代墓葬遗址中,我们能够获取关于丧葬习俗、社会等级制度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丰富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考古遗址也是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
许多考古遗址成为了热门的旅游景点,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这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收入,还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二、考古遗址保护面临的挑战尽管考古遗址具有如此重要的价值,但它们在保护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是对考古遗址的一大威胁。
城市的扩张往往导致许多遗址被破坏或者掩埋在现代化的建筑之下。
一些开发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对遗址的保护,甚至在未进行充分考古发掘的情况下就进行施工建设。
非法盗掘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珍贵的文物,不惜对考古遗址进行破坏性的挖掘,导致遗址的完整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此外,自然因素如风化、侵蚀、洪水等也会对遗址造成破坏。
许多遗址由于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风貌。
三、公众参与考古遗址保护的意义公众参与在考古遗址保护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公众的参与能够提高社会对考古遗址保护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
当更多的人了解到遗址的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就会形成一种社会共识,从而为保护工作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幼儿园小小考古学家教案的实施效果评估与反思

幼儿园小小考古学家教案的实施效果评估与反思1. 引言在幼儿园教学中,为了培养孩子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认知能力,有些学校会引入一些特色教学活动,比如小小考古学家教案。
这样的教学活动旨在通过模拟考古挖掘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考古工作,了解古代文明,培养其观察、思考和合作能力。
那么,这种教案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如何呢?本文将对幼儿园小小考古学家教案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并进行必要的反思。
2. 效果评估2.1 学习兴趣在实施小小考古学家教案后,孩子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是否有所增加呢?根据实际观察和调查发现,大部分孩子们对于这种亲身参与的考古活动十分感兴趣。
他们在活动中展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对于发掘出的古代文物和器物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渴望了解。
小小考古学家教案的实施对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影响。
2.2 知识认知在实施小小考古学家教案后,孩子们对于古代文明的认知是否有所提升呢?通过教学活动后的问答测试和观察到的学习状态发现,孩子们对于古代文物的认知有了明显的提升。
他们能够较为准确地识别和描述出一些古代器物的用途和特点,并对古代文明的发展有了初步的认知。
这说明小小考古学家教案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孩子们对于知识的积累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2.3 合作能力在考古挖掘活动中,孩子们需要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一些任务。
这种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实际活动中可以发现,孩子们能够有条不紊地分工合作,相互协助,共同完成了考古挖掘的任务。
这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相互帮助的意识有着积极的影响。
3. 效果反思3.1 教学设计在实施小小考古学家教案时,要注意合理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体验到考古活动的乐趣和挑战。
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考古活动相关的游戏和角色扮演,以此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加投入到这种教学活动中。
3.2 学习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加强对相关学习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公众考古在田野考古中的实践与思考

公众考古在田野考古中的实践与思考随着考古学科的发展和新闻媒体的传播,社会大众对考古学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公众考古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然而面对公众对考古的误解,考古人如何站在公众面前,以科学的、专业的视角揭开考古的神秘面纱,成为我们需要探讨的新课题。
笔者通过在沙塘北塬遗址的田野考古实习,初步探索如何在田野考古实践中向社会公众普及考古学知识。
标签:公众考古沙塘北塬遗址一、绪论公众考古,即考古的公众化,是随着社会大众对考古学科的关注度和探索欲日益增强而发展起来的文化领域。
公众考古的产生和发展使得考古学家们开始走出象牙塔,不再仅仅注重“探索过去”,更开始重视研究成果的普及以及“过去”对“现在”的意义。
2015年7月至2015年10月笔者作为吉林大学考古系本科生,在宁夏固原隆德沙塘北塬遗址进行田野考古实习,在这过程中对公众考古在田野考古中的实践进行了探索,并得出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二、公众考古在田野考古中的普及对象通过在田野考古实践过程中与社会公众的接触,可以发现公众考古在田野考古中的普及对象主要包括两种。
当地民工,是与考古队员产生最直接接触,最先受到考古知识普及的一类人。
一般来说,考古现场的发掘除了需要考古队员进行辨别遗迹、绘图、拍照以及记录等一系列工作,还需要雇佣当地民工来提供发掘的劳动力。
发掘期间,笔者见证了这些民工从一开始对考古一无所知、甚至认为考古就是盗墓挖宝,到可以根据遗迹形状简单区分遗迹是房址、灰坑还是墓葬,甚至了解地层線、生土、找边这些专业名词的含义。
记得在我负责的探方结束发掘的那天,协助我的民工大叔拍了拍我的肩膀,骄傲地说:“小王,以后我也算得上半个技工了。
你们下一届同学来实习我还过来!”可见,无论从他们逐渐掌握的考古知识,还是意识上认识到考古的意义来看,民工们的进步都是巨大的。
在田野考古的过程中,考古队员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当地民工灌输考古是什么。
周边民众,是公众考古在田野考古中的广泛受众。
公众考古的媒体直播实践

考古学家保罗·巴恩曾说,考古学的终极目标—如果这有任何意义或正当理由的话—必定是将它的发现不仅传递给学生与同事,首要的是传递给公众,那些最终为考古学工作签字付支票、为考古学家发薪水的人。
如何有效建构起考古学家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是公众考古面临的重要任务。
在我国现有的公众考古传媒实践中,文物考古新闻报道与考古直播时效性强、传播平台广,容易形成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电视考古直播的探索与成熟1998年,考古学家开启法门寺地宫的几分钟直播尝试,拉开了电视考古直播的序幕。
电视考古直播给公众提供了唐代法门寺地宫考古发掘现场老山汉墓考古发掘现场公众考古的媒体直播实践文/王沛曹龙抚仙湖水下考古调查实时观看考古现场的可能性。
2000年8月2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东方时空特别节目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现场直播—《老山汉墓探秘》,墓室中手拿小铲和毛刷小心翼翼工作的考古工作者实时走进亿万电视观众的视野。
央视的考古现场直播,使“老山热”乃至“考古热”进一步升温,成为当年的一大话题。
2001年6月3日,央视又对云南澄江县抚仙湖水下古建筑遗址的考古工作进行了现场直播—《抚仙湖水下考古调查》。
央视投入90余人,分别在水下和水面安置9个机位对现场进行全方位展示。
这两次直播均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让电视直播成为考古的新常态之一。
此后,埃及金字塔考古、四川三星堆考古、敦煌再发现、曹操墓考古、碗礁一号沉船考古、南澳Ⅰ号古沉船考古、韩城梁带村考古、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文化遗产日多点联动直播、世界遗产大会直播等,央视几乎年年都有文博考古工作的直播活动。
纵观多年的发展历程,电视考古直播在播放长度上,从几分钟的连线到多小时的整场直播再到多日的连续直播;在播放样态上,从栏目内直播到特别节目直播再到整个频道联动直播;在题材选择上,涉及考古工作的方方面面,包含古墓葬、石窟寺、古遗址、博物馆及相关活动等;在报道空间上,从陆地、水下、空中多维度反映考古工作过程及成果,贯穿全程重要工作节点,使考古学科从象牙塔尖的小众学科慢慢走向普通公众。
我的一次考古发掘模拟

我的一次考古发掘模拟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埋藏着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
它们如同散落的明珠,点缀在广袤的大地上。
作为一名对历史充满热情的学生,我一直期待着能亲身体验一次考古发掘。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学校组织了一次考古发掘模拟活动,让我如愿以偿。
那天早晨,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位于郊外的模拟考古现场。
那里已经准备好了一系列考古工具,如铲子、刷子、筛子等。
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考古发掘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随后,我们被分成几个小组,开始了紧张而兴奋的发掘工作。
我的小组负责一片看似普通的土地。
我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先用铲子小心地铲去表面的浮土,然后逐层清理,寻找可能存在的文物。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找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心里不禁有些焦急。
然而,我们并没有灰心,而是更加细心地挖掘,终于在一处不起眼的角落发现了一枚锈迹斑斑的铜钱。
随着发掘的深入,我们陆续找到了一些陶片、瓷器碎片和石制品。
每发现一件物品,我们都会小心翼翼地将其清理干净,并记录下它的形状、质地和尺寸。
在发掘过程中,我们不仅体会到了考古工作的艰辛,也感受到了发现文物的喜悦。
最让我们激动的是,在一处土层中,我们发现了一具保存相对完整的陶俑。
经过仔细清理,陶俑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它神态安详,服饰古朴,让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千年之前,见证了那段辉煌的历史。
活动结束后,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了学校。
通过这次考古发掘模拟,我们不仅学到了考古知识,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同时,我们也明白了保护文物的重要性,纷纷表示要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次考古发掘模拟活动,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激发了我对考古事业的向往。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学习历史知识,争取成为一名真正的考古学家,为揭示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考古和公众的互动——参观三星堆博物馆有感

考古学和公众的互动——参观三星堆博物馆有感古人讲究“事死如事生”,几千年过去了,通过扁平的文献我们难以窥见古人地下世界的一鳞半爪。
随着《鬼吹灯》《盗墓笔记》等探险作品的风靡,我们更想了解世人眼中那个神秘/光怪陆离的地下世界。
而长期和此打交道的考古,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好奇。
极少数人从事的考古,偶有惊人发现,对公众而言可能很不容易理解,长久形成的隔膜让考古很容易被误解,也很容易被神秘化。
让公众了解考古、学习考古,乃至消费考古,考古人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义务与责任。
在四川,可能公众不断会有一些新感觉,感觉到了变化,虽然变化在开始时还比较缓慢。
四川的考古机构与博物馆做过许多学术普及工作,出版过成套的普及读物,编演了大型音乐剧,举办了太阳节,开动了大篷车,推出了体验馆,步伐非常扎实,效果非常明显。
虚拟考古虽然与实境存有很大区别,但在都市大众不可能随意进入考古现场的境况下,应当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学习和了解考古的形式。
笔者参观三星堆,对此感受颇深,试着谈论考古学和公众如何互动。
三星堆博物馆位于广汉市鸭子河畔,在三星堆遗址的基础上修建。
两个展馆——青铜棺和杂件馆构成了博物馆的主体。
在整个博物馆的设计和展陈内容上都体现了考古学和公众互动。
在青铜棺设立专门的公众参与区,包括考古知识知多少、探险骑兵等,结合三星堆实际情况普及考古学的知识,包括地层、年代分期等,当然也进行了文物保护的宣传。
这也是公众考古学在遗址类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应用。
公众考古(Public Archaeology)也称为“公共考古学”,是现代考古学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主要研究考古研究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与沟通、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发现对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及影响等诸多方面。
公众考古最早见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中,欧美国家举办一系列讲座、展示、表演等,让考古学者与公众进行沟通;日本在考古发掘期间面向当地居民定期举行考古发掘现场发布会,以现场及通俗易懂的形式告诉他们考古工作者在这里所进行的工作内容和该考古遗址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模拟考古向公众开放的思考
作者:雷建鸽
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4年第08期
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共向公众开放了三个展区:精品文物展区、模拟考古展区、青铜器复制展区。
虽然其中的模拟考古展区正处于试运行阶段,但参观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充分表现出了人们对这种室外活动的兴趣。
在参观之余,很多游客提出疑问:这种模拟考古会不会让不怀好意的人学会了盗墓?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想谈一点个人见解。
一、模拟考古展区向公众开放的意义
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说:“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
作为一门探索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考古学重塑了人类对历史的认知,但考古学的发展却历经波折。
考古活动和文物研究最初是文物爱好者、历史爱好者和探险爱好者的业余活动,直到20世纪初,考古学才发展为一门专业的学科。
随着不断发展,考古学逐渐变得专业化、职业化、权威化,甚至垄断化,因而对历史遗址遗迹的发掘、研究都变成了考古学家的事情,与普通公众不再有任何关系,公众甚至被拒之于考古大门之外,只能间接地通过媒体的零星报道感受考古的神秘和历史的灿烂。
而如今,随着各种媒体的宣传和报道,以及一些专题节目的播放,如《探索·发现》、《寻宝》、《一槌定音》等,考古和文物收藏逐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能通过考古研究体会到文化的传承,从而意识到我们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壮大,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所以,我们要大力开展模拟考古,宣传考古知识,不能因为一些可能发生的盗墓行为,而剥夺公众了解考古知识的权利。
公众只有了解了考古知识,才能共同担负起保卫我们民族物质财富的重任。
值得庆幸的是,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和探索并没有因考古学脱离公众而停止。
作为一门主要通过研究地下出土的实物资料来探索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考古学反而越来越来受到公众的关注。
与此同时,在一些国家,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由于考古发掘和研究的经费来自于社会公众,这就促使这些国家的考古学者放下身段,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让资金的提供者——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了解、理解,甚至喜爱考古,从而支持他们的研究工作。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考古学者查尔斯在其专著《公众考古学》(Public Archaeology)中就提出了公众考古的理念。
自此以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开展了大量的公众考古工作。
在21世纪初,我国的一批中青年考古工作者开始尝试进行公众考古实践,他们或翻译介绍国外考古学成果,或著述传播公众考古理念,或开展公众考古教育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国公众考古
与许多近现代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一样,虽然是在西方国家的影响下产生的,但一旦获得认可尤其是官方的肯定,其发展速度总是令世界震惊。
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我国建设了一大批考古遗址公园,如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洛阳王城公园、圆明园遗址公园等。
另外,还有一些遗址博物馆设立了模拟考古展区,深受游客欢迎。
例如,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模拟考古展区自开放以来受到游客的青睐。
近几年,我国许多博物馆,如山东、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博物馆都开展了模拟考古这项社会教育活动,模拟考古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的同时,也为博物馆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解决了博物馆的资金困难,可谓一举两得。
模拟考古就是为了给人们一个最真切的认知。
失忆的人认不出自己,失忆的社会也无法把握现在和未来。
考古学能帮助我们找回群体记忆,把握发展的方向。
如果不重视考古,或者将考古活动边缘化,我们就会遗忘历史。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经济建设,更需要文化建设。
考古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一起传承着我们的文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软实力的建设,比经济建设更重要。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考古的意义和考古实践的重要性。
当然,公众考古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否科学仍存在争议,但作为一种理念,公众考古提醒我们,要想真正地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考古遗址保护起来,必须依靠公众的力量,让公众了解考古、参与考古,进而保护考古。
由此可见,向公众介绍国内外考古实践的进展,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是很有必要的。
二、公众对博物馆开放模拟考古的看法
以往游客来到博物馆参观时,只能跟在讲解员身后,看着文物静静躺在玻璃展柜里,仅凭听觉和视觉感受文物的价值。
这种单一的参观模式缺乏参与性、探索性和趣味性。
为了让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全方位地感知文物,博物馆可以设立模拟考古展区。
这样,游客就会感到好奇,从而积极参与其中。
通过在实践工作中的调查,我发现游客在参观古代遗址时很兴奋,许多游客在参观结束后喜欢去博物馆里的模拟考古展区真实体验一下考古。
游客只需花费很少的费用,就可以得到一把小铲和一“方”地,在博物馆里进行“探方”。
游客亲自用小铲清除一层层的浮土,找出埋在里面的“宝物”,获得的喜悦是无以言表的。
对游客来说,来博物馆既能参观古迹,又能自己动手体验,享受探宝的乐趣,是个很好的选择。
更何况,考古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很快乐的事情。
游客在开始进行所谓的考古之前,要学会使用小铲,每下探一次位置要很准确,不能打偏,对力道、姿势、熟练度要求都很高,这是很专业的知识。
在博物馆里面,工作人员会将小铲的使用方法通俗易懂地介绍给游客,把深奥的考古专业知识和神秘的考古过程,转化为游客快乐的体验。
这种难得的考古实践,为游客尤其是青少年游客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在普及文物知识的同时也在博物馆和游客之间搭建了交流的桥梁。
三、设立模拟考古展区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
虢国博物馆模拟考古展区试运行以来,颇受游客青睐。
除了正常的展览活动以外,虢国博物馆还利用这一有限的资源,联合学校共同举办各种模拟考古活动。
学生对这样的“第二课堂”特别满意。
“这地方好玩,还增长了知识”,一位参加过模拟考古活动的学生这样说。
学生在活动中可以了解考古基本知识,认识考古工具,学习考古方法,亲自动手寻宝闯关,识别历代典型文物,掌握历史知识。
看着学生兴致勃勃的模样,一位学校教师感慨道:“以前,学生只能从课本上学习历史知识,很多东西他们无法理解。
现在通过亲身体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会更深刻、更直观。
”
现实中的考古,其实没有那么简单,不可能像游客那样,一铲子下去好几厘米,考古人员都得拿手铲刮,用毛刷刷,每刮一下最多也就几毫米,甚至更薄。
如果挖出文物,要先拍照,然后找专业绘图师画图,确定挖掘位置,最后才能把它取出来。
为了保证出土文物的恒温恒湿,需要立即把它存放到密封袋中。
虽然模拟考古与真正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有很大的区别,但这已经为公众揭开了考古的面纱。
我们不期望每个人都能从事考古事业,但至少以后在别人提起考古的时候,他们不会再联想到“盗墓”、“挖宝”、“鉴宝”,反而会自发地向别人介绍什么是真正的考古,什么是真正的考古人的生活,这便是考古走向大众的最坚实的一步。
正如他们自己所说,这会像星星点点的火星,点亮整个田野。
掐指算来,我到博物馆工作也有十几年的时间了,但以前从未试图对周围的人进行类似的科普。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是个很不喜欢表达的人,但在看到游客积极地表达宣传考古的意愿时,我作为一个专业人员更有义务从自己做起。
模拟考古是用简单的形式向公众科普考古知识,它在公众心中的影响是深刻的,当人们亲手“发掘”出“文物”时,其心灵会受到巨大的震撼。
这是兴趣与爱好的延伸,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更是一次难得的成长经历。
这种亲身实践的方式绝对优于任何宣传教育,一定会使他们终生难忘。
目前,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设立模拟考古展区,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①模拟考古不够专业和系统化;②没有真正发挥模拟考古向大众科普考古知识的作用;③辅导人员少,不能及时提供正确的指导。
这样实施起来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对此,我认为开展模拟考古必须规划专门的场地,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制订周密细致的计划、方案,连续、长期地举办活动,形成固定的模式,让人们每到节假日就会想到博物馆有活动,从而使人们养成一种习惯,一有空就要走进博物馆学习。
这样一来,模拟考古就能在专人负责、专项资金支持、专业人员辅导的情况下,帮助公众了解考古、认识考古,进而共同来保护我们宝贵的人类文化遗存。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