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新人教版):专题六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68张PPT)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古诗词综合复习ppt课件【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古诗词综合复习ppt课件【人教版】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
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 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5/12/201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友情提供
解释下列句中通假字 ()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ì),喂)
()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à),表现)
(“材”通(“) 才食”之(不á)能,尽才其华)材
无从:没有办法。
致: 取得,这里是“买到”的意思。 每: 常常,时常。
假,ǎ,假,借同义。
家假里借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
借5/12,/201亲9 手用笔抄写该,课件计由【算语文着公社约】友定情提的供日子按期归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弗之怠:“弗怠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5/12/201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友情提供
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 样的现状?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用典
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 今非昔比,恍如隔世。
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感慨万分)
5/12/201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友情提供
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 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 示诗句的哲理.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12/201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友情提供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 月亮的夜晚响起. 席慕容
月亮传达思乡、怀人、忆旧之情
5/12/2019
5/12/201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友情提供

期末课内文言文复习课件(共31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期末课内文言文复习课件(共31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言知识:
三、古今异义词 1、尝贻余核舟一。(尝:古义:曾经。今义:品尝。)(贻:古义:赠。今义:贻误,贻害) 2、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许:古义:左右。今义:答应或表猜测。) 3、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比较,对比。)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尚,还。今义:曾经。) 5、矫首昂视。(矫:古义:举。今义:矫正。) 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古义:零数。今义:奇数。)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挑选。今义:简单。) 8、以至鸟兽、木石。(以至:古义:以及。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
《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 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 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 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 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全文语言生动平实、洗练,“核舟”的形象刻画得十 分具体,其上的人物亦描绘得逼真而又生动,这些都 无不体现了作者细腻的文笔。
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是 《 庄 子 》 外 篇 的 《 庄 子·秋水》中的一篇语录体议论文,创作于战国年代,记 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小辩。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名周,字子休(一说 子沐),庄子是宋国的公室后代。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 省商丘市东北梁园区蒙墙寺)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 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二、文言知识:
3.一词多义
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件(共30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件(共30张PPT)

3.对文本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B.文章结尾引用是补充说理,以事例论证来证明论点“教学相长”, 说明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与学的重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C.“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是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 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D.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
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不以千里称. 也____著__称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 _同__“__现__”__,__表__现__;__显__现____ (3)策. 之不以其道_用__马__鞭__驱__赶______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_船__从__头__到__尾__大__约__长__八__分__多__一__点__儿__,__大__约__有__两__个__黄__米__粒__那__么__高__。_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___佛__印__极__像__弥__勒__佛__,__敞__胸__露__怀__,__抬__头__仰__望__,__神__情__和__苏__东__坡__、__鲁__直_ ___不__相__类__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本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
A.“大道”指古代政治上最高理想,“大同”即理想社会。 B.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下为公”。 C.文章以三个方面说明了“大同”社会的特征。 D.文章的结构方式是先总写后分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核舟记(共68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核舟记(共68张PPT)

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 字子敬,明末嘉善人,著 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虞初新志》。
读准下列字的音。
罔( wǎng )
贻( yí )
八分有奇( jī ) 黍( shǔ )
糁( sǎn )
髯( rán )
褶( zhě )
膝( xī )
楫( jí )
篆( zhuàn)
11 核舟记
大苏泛赤壁
福田河中学 朱云鹤
题目《核舟记》的“记”是不是“记 叙”?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 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 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 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 的雕刻技巧。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 2、理清说明顺序 3、体会雕刻者精巧的构思
阅读第二段,思考:
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 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许多小窗 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说明舟小,衬托景物之多,突出 王叔远的“奇巧” ,从而也突出了 说明中心。
阅读第二段,思考:
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 兴”这十六个字?
这十六个字是《赤壁赋》中的名句,
极,很 相似,像
举 同“屈”,弯曲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
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
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类似
靠 竖起的左膝
支撑
译:佛印和尚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 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两个人不相 关联。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 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 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粒清清楚楚地数 出来。

部编版八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优秀PPT第一部分 1

部编版八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优秀PPT第一部分 1
第1课 实数的有关概念 人教部编版八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课件第一部分1
人 教 部 编 版 八级语 文下册 课内外 文言文 课件第 一部分 1
第1课 实数的有关概念 人教部编版八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课件第一部分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 教 部 编 版 八级语 文下册 课内外 文言文 课件第 一部分 1
第1课 实数的有关概念 人教部编版八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课件第一部分1
第1课 实数的有关概念
第1课 实数的有关概念
第1课 实数的有关概念
第1课 实数的有关概念
第1课 实数的有关概念
第1课 实数的有关概念
第1课 实数的有关概念
第1课 实数的有关概念
第1课 实数的有关概念
第1课 实数的有关概念
第1课 实数的有关概念
人 教 部 编 版 八级语 文下册 课内外 文言文 课件第 一部分 1
第1课 实数的有关概念 人教部编版八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课件第一部分1
人 教 部 编 版 八级语 文下册 课内外 文言文 课件第 一部分 1
第1课 实数的有关概念 人教部编版八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课件第一部分1
人 教 部 编 版 八级语 文下册 课内外 文言文 课件第 一部分 1
第1课 实数的有关概念 人教部编版八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课件第一部分1
人 教 部 编 版 八级语 文下册 课内外 文言文 课件第 一部分 1
第1课 实数的有关概念 人教部编版八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课件第一部分1
人 教 部 编 版 八级语 文下册 课内外 文言文 课件第 一部分 1

人教部编版八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教学课件-PPT一部分 3

人教部编版八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教学课件-PPT一部分 3

第1课 人教部编版八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优秀课件PPT第一部分 3
实数的有关概念
人 教 部 编 版 八级语 文下册 课内外 文言文 优秀课 件PPT第 一部分 3
第1课 人教部编版八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优秀课件PPT第一部分 3
实数的有关概念
人 教 部 编 版 八级语 文下册 课内外 文言文 优秀课 件PPT第 一部分 3
第1课 人教部编版八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优秀课件PPT第一部分 3
实数的有关概念
人 教 部 编 版 八级语 文下册 课内外 文言文 优秀课 件PPT第 一部分 3
第1课 人教部编版八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优秀课件PPT第一部分 3
实数的有关概念
人 教 部 编 版 八级语 文下册 课内外 文言文 优秀课 件PPT第 一部分 3
第1课 人教部编版八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优秀课件PPT第一部分 3
实数的有关概念
人 教 部 编 版 八级语 文下册 课内外 文言文 优秀课部编版八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优秀课件PPT第一部分 3
实数的有关概念
人 教 部 编 版 八级语 文下册 课内外 文言文 优秀课 件PPT第 一部分 3
第1课 人教部编版八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优秀课件PPT第一部分 3
实数的有关概念
人 教 部 编 版 八级语 文下册 课内外 文言文 优秀课 件PPT第 一部分 3
第1课 人教部编版八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优秀课件PPT第一部分 3
实数的有关概念
第1课 实数的有关概念
第1课 实数的有关概念
第1课 实数的有关概念
第1课 实数的有关概念
第1课 实数的有关概念
第1课 实数的有关概念
第1课 实数的有关概念

推荐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六课内文言文阅读课件新人教版

推荐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六课内文言文阅读课件新人教版

10
课内文言文阅读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也自知只是一种空想, 故在头尾对此都有暗示:桃源虽有具体地点,人 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B.进桃源的路给读者一种“山重水复”的感觉, 作者层层设伏层层解,紧紧地抓住了读者。
精选 最新中小学课件 11
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 隐隐约约 )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 仅仅、只 )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 类 )。 ②阡陌交通 ( 交错相通 ),鸡犬相( 互相 ) 闻( 听到 )。其中往 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全,都 )如外人。黄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精选 最新中小学课件 12
课内文言文阅读
(二)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竹林 ),闻水
声,如( 好像 )鸣珮环,心乐(以……为乐 )之。伐竹
取道,下见小潭,水尤( 格外 )清冽。 ①全石以 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 为岩。 ②青树翠蔓,蒙( 蒙盖 )络(缠绕 )
精选 最新中小学课件 13
精选 最新中小学课件 5
课内文言文阅读
处处志(做记号 )之。及( 到 )郡下,诣( 拜访 )太 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⑥寻向 ( 先前的 )所志( 记号),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 ( 打算,计划 )往。 ⑦未果(实现 ),寻( 不久 ) 病终。后遂无问津( 访求 )者。
精选 最新中小学课件 3
课内文言文阅读
见渔人,乃( 于是,就 )大惊,问所从来。 具( 详细 )答之。便要( 同“邀”,邀请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全,都 )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③率妻子 ( 妻子儿女 )邑人来此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 不复出焉,遂( 于是 )与外人间隔( 隔绝 )。问今 是何世,乃(竟然,居然 )不知有汉,

文言文阅读大全PPT课件

文言文阅读大全PPT课件
3.你认为文中的高阳应是个怎样的人?
造;用;好; 匠人没有话可以回 答他,只好听从他 的吩咐来造屋。 答:善于诡辩却不 顾客观规更加。律, 光凭主观意志去做 事。
8
竭泽而渔
【原文】
竭①泽而渔②,岂不获得,而明年③无鱼;焚④薮⑤而田⑥,
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
术也。
(《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
1.解释: ①为: ②如故: ③鸣: ④奋: 2.翻译: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给;像先前一样;叫声; 竖起。
译文:不是牛不要听, 是曲调不悦它的耳。
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13
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 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 都是不可取的。
粟粥荠菜 宋,范仲淹,少与友人在长白山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
上④,必将挠⑤。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⑥。”高阳应曰: “缘子之言⑦,则室不败也——木益⑧枯⑨则劲⑩,涂益干则轻, 以益劲任⑾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 成也善,其后果⑾败。 (选自《吕氏春秋 卷二十五 别类》)
1.解释: ①为: ②以: ③善: ④益: 2.翻译: 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
C.顾吏曰顾:回头看。 D.汝误也,非故也故:事故。 2.判断下列语句翻译正误。
1
约不可失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
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 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 往,身自罢之。
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罢:停止,取消。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打猎)
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内文言文阅读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旧路 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寻找以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向, 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不再 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课内文言文阅读
见渔人,乃( 于是,就 )大惊,问所从来。 具( 详细 )答之。便要( 同“邀”,邀请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全,都 )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③率妻子 ( 妻子儿女 )邑人来此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 不复出焉,遂( 于是 )与外人间隔( 隔绝 )。问今 是何世,乃(竟然,居然 )不知有汉,
课内文言文阅读
(二)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竹林 ),闻水
声,如( 好像 )鸣珮环,心乐(以……为乐 )之。伐竹
取道,下见小潭,水尤( 格外 )清冽。 ①全石以 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 为岩。 ②青树翠蔓,蒙( 蒙盖 )络(缠绕 )
课内文言文阅读
摇( 摇曳 ) 缀( 牵连 ),参差( 参差不齐 )披拂 ( 随风飘拂 )。 ③潭中鱼可( 大约 )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 依靠 )。日光下澈( 穿透 ),影布石上。佁然 ( 静止不动的样子 )不动,俶尔(忽然 )远逝, 往来翕忽( 轻快敏捷的样子 ),似与游者相乐。
课内文言文阅读
④潭西南而望,斗( 像北斗星那样 ( 交错不齐 ),不可知其源。 ⑤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 骨,悄怆( 忧伤 )幽邃( 深 )。以其境过清( 凄清), 不可久居( 停留 ),乃记之而去(离开 )。 )折蛇
(像蛇那样 )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课内文言文阅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 者,崔氏二小生( 年轻人 ),曰恕己,曰奉壹。
课内文言文阅读
3.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从村人“皆叹惋”的反应中,可以推知他说的 是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 灾难。 B.文章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 也是对黑暗现实社会的否定与批判。
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课内文言文阅读
C.文章用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
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 者的兴趣。 D.最后写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骥 “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 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这样写使文章 蒙上了一种迷信封建的思想。 D(提示:这样写使文章渲染了一种神秘的 色彩。)
课内文言文阅读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也自知只是一种空想, 故在头尾对此都有暗示:桃源虽有具体地点,人 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B.进桃源的路给读者一种“山重水复”的感觉, 作者层层设伏层层解,紧紧地抓住了读者。
课内文言文阅读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魏晋。 ④此人一一 为具言( 详细地说出 )所闻,皆叹惋(感叹 )。余 人各复延( 邀请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 告诉 )云:“不足( 值得)为外 人道也。” ⑤既出,得其船,便扶( 顺着 )向(先前的 )路,
课内文言文阅读
处处志(做记号 )之。及( 到 )郡下,诣( 拜访 )太 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⑥寻向 ( 先前的 )所志( 记号),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 ( 打算,计划 )往。 ⑦未果(实现 ),寻( 不久 ) 病终。后遂无问津( 访求 )者。
专题复习 专题六 课内文言文阅读
语文
首页
末页
课内文言文阅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沿着,顺着 )
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落花 )缤纷。渔人 甚异( 对……感到惊异 )之,复前行,欲( 想 ) 穷( 尽 )其林。
首页 末页
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
C.具体形象的理想“桃源”,艺术地折射出当时 的“乱”和“苦”;设计“桃源”,实际也是艺 术地提出和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广大人民希望过 的就是这种安定美好的生活。 D.作者描绘桃源景象,从环境到人物衣着、精神 状态,层层深入井然有序,无一句多余;且不事 雕琢近口语,令人倍感清新诗意,实在是言简意 深,这和他的田园诗风一脉相承。 A(桃源没有具体地点。)
课内文言文阅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 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 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课内文言文阅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还有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互相听到。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 隐隐约约 )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 仅仅、只 )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 类 )。 ②阡陌交通 ( 交错相通 ),鸡犬相( 互相 ) 闻( 听到 )。其中往 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全,都 )如外人。黄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