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全一册教案6.1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一)教案 中图版

合集下载

2018-2019学年度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优质课公开课)

2018-2019学年度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优质课公开课)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谈到科学技术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等。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

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

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为此我们实现了“两弹一星”的梦想。

图片反映的就是“两弹一星”,当然,“两弹一星”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就是核弹、导弹和卫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图片展示:钱学森(左一)和邓稼先(左二)2.教师提问:两位科学家对我国哪一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提示:国防科技。

3.学生分组找出: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提示: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教师提问:新中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提示: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5.引导学生回答:取得这些成就的历史意义。

提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6.图片展示:杨利伟走出神舟五号7.请同学们看课本,说说:改革开放后在航天上取得的成就。

八年级历史下册《科技文化成就》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下册《科技文化成就》教案、教学设计
4.家长辅助作业:请家长协助学生了解一位我国著名科学家的事迹,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
5.完成课后练习册的相关题目,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作业要求:
1.作业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确保作业质量。
2.提交作业时,请注意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3.作业完成后,及时进行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教学过程:
(1)导入:以我国近年来在科技文化领域的重大突破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新课内容: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我国在“两弹一星”、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的重大成就,注重对历史背景、影响因素的剖析。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历史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我国科技文化成就的学习充满好奇心,但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科技原理的理解尚显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科技文化成就的兴趣点,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引导他们学会分析科技文化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因素。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近年来在科技文化领域的重大突破,如“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采集月壤、5G通信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我国科技文化的飞速发展。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3.通过讲述一些与科技文化成就相关的历史故事,如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度与价值观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谈到科学技术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等。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

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

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为此我们实现了“两弹一星”的梦想。

图片反映的就是“两弹一星”,当然,“两弹一星”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就是核弹、导弹和卫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图片展示:钱学森(左一)和邓稼先(左二) 2.教师提问:两位科学家对我国哪一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提示:国防科技。

3.学生分组找出: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提示: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教师提问:新中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提示: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5.引导学生回答:取得这些成就的历史意义。

提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2教师分析:面对着机遇和挑战,肯定要趋利避害。为此,我们必须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急需提升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在科技和生产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经济竞争实际是科技竞争和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科技的基础在于教育。“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就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来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教育事业今后发展的前景如何?请大家学习新课。(组织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根据本课知识线索,展示各自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进行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环节
教学过程
个性优化设计
导入
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体验感悟和讨论回答: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技术革命席卷全球。它的影响之大,使得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变得十分敏感、十分激烈。邓小平根据这种状态说过:“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他多次论证了科技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强调要用科技的力量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确实已经享受到了新科技带来的许多福利。这真得感谢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的英明决策以及老一辈科学家为了造福于国家和人民而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人奋斗实践。现在让我们共同重温那时的情境吧,看看谁感悟到的人生真谛最多。(组织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根据本课知识线索,展示各自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进行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新课
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高中历史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

高中历史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两弹一星”研制的主要成果;航天航空技术的新成果;“神舟”5号载人航天工程。

袁隆平和南优2号;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稻对人类的贡献用2、能力目标:正确理解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培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三、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新中国科技发展概况【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引言部分,了解两个问题: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当家作主,为我国科技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B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重视,制订了科技发展的长远规划;C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D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雄厚了人才储备;E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2、主要领域核研究、航天技术、计算机应用和农业新品种研究二、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两弹一星”(1)决策:发展________,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

(2)背景及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果断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以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课中练〗(1)我国第一颗原子弱爆炸成功的作用和意义有: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②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2)建国初党中央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根本目的是:A 维护世界和平B 发展核能源,缓和电力供求矛盾C 打破美苏核垄断D 维护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环境(3)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美国、苏联核垄断的事件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载人航天技术A.决策: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新人教版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谈到科学技术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等。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

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

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为此我们实现了“两弹一星”的梦想。

图片反映的就是“两弹一星”,当然,“两弹一星”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就是核弹、导弹和卫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图片展示:钱学森(左一)和邓稼先(左二)2.教师提问:两位科学家对我国哪一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提示:国防科技。

3.学生分组找出: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提示: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教师提问:新中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提示: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5.引导学生回答:取得这些成就的历史意义。

提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6.图片展示:杨利伟走出神舟五号7.请同学们看课本,说说:改革开放后在航天上取得的成就。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课《科技文化成就》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8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历程,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建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具体成就,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领域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成就。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资料:相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方面的资料。

3.课件:制作相关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领域的成就。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同时,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成就,进行分享。

历史八年级下册《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

历史八年级下册《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

历史八年级下册《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化建国以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两弹一星、杂交水稻是其代表。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例,介绍我国的863计划。

以此说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世界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技术革命。

科技的基础在于教育。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

新的诞生,我国的文学艺术步入了新的时代。

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代表了崛起的新形象。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课程目标: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

通过对建国以来科技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通过学习几位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此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查找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邓小平关于科技发展的讲话资料,培养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技成就的讲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对科学家事迹的介绍,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进一步增强建设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过程导入回忆旧知,创设情境(四大发明——近代落后——两弹一星),提出问题: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建国后我国科技成就”。

(课前可分组合作探究,分小组展示。

展示的方式可多种多样,尽量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美感)由此导入新课正文。

解放初期,我国自然科学技术人员仅40万人,到80年代末,已突破1000万人。

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家级重大科学技术成果每年数以千计,仅1986年一年,就达近1.5万项邓稼先(1924—1986年)出生在军阀混战时期。

新成立时,他正好在美国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博士学位,很快回到了祖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
第1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一)
【内容标准】
(1)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863"计划的制定。

(2)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成功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 863 ”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等知识;通过认识、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重大意义,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上些杰出科学家成才经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争攀科技高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杰出科学家优秀品质和卓越成就的学习、了解,使学生树立努力学习、争攀科技高峰的崇高理想。

【教学要点】
重点:“两弹一星”气功研制
难点:简要地讲清一些科技原理。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提升一个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作用,今天的中国之所以受到世界瞩目,一个重要原因是取得了不少重大的科技成就,同学们一定想要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科技成果。

【新课探究】
一、“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一)学生阅读教材,掌握下列知识点:
1.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2. 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3. 1970年4月,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二)课堂讨论探究
1、提问:世界上哪个国家最早制造了原子弹?第一次在军事上使用在什么时候?(美国、1945)
2、学生介绍中国研制原子弹的艰难历程
20 世纪 50 年代初,西方大国家多次威胁要对新中国使用原子弹进行核讹诈,为了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垄断为核讹诈,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

20 世纪 60 年代初,中国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省衣节食研制原子弹,当时主持这项工作的张爱萍将军说: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的棍。

3、指导学生看教材第87 页插图,并强调:历经艰难后,于 1964 年 10 月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间隔两年零八个月,中国第一颗氢弹也成功爆炸,我国国防军事实力有了巨大的提高。

原子弹与氢弹先后成功爆炸,标志着我国跨入了世界核先进国家的行列。

4、人造卫星成功发射
1970 年 4 月,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的大国之列,之后,又多次成功发射了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

5、提问:中国最近几年的航天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