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四 收获 拾 穗》_4
四年级语文上册4.2拾穗教案2北师大版20190201190

拾穗
教学目标:
1、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4、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听写上节课所学新词
一.设疑自探
今天我们来学习“收获”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拾穗》板书(拾穗)“拾”是什么意思?“穗”是指什么?
二.解疑合探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弥散晚餐监督遵循搜寻逼真偷窃
欣赏充满
三.质疑再探
1.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获了?(第一段)
板书(收获)读一读。
(出示:拾穗图)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远处堆起了金黄色的麦垛,一片丰收的景象。
这收获的季节属于拾穗者吗?我们来进一步欣赏这副油画。
2.欣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文中,作者也对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
4.说说你画的句子
板书: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5.再读课文2-5段,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6.同学刚才结合油画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副画的?
7指名读第6、7段
由于米勒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这副画画的十分逼真,认真的欣赏会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四.拓展延伸
谁来说说你的感受和联想?收获的季节属于她们吗?她们能享受到收获的幸福吗?
板书设计
收获
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拾穗{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评价。
四年级语文上册4.2拾穗教案2北师大版20190201190

拾穗教学目标:1、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4、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听写上节课所学新词一.设疑自探今天我们来学习“收获”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拾穗》板书(拾穗)“拾”是什么意思?“穗”是指什么?二.解疑合探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弥散晚餐监督遵循搜寻逼真偷窃欣赏充满三.质疑再探1.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获了?(第一段)板书(收获)读一读。
(出示:拾穗图)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远处堆起了金黄色的麦垛,一片丰收的景象。
这收获的季节属于拾穗者吗?我们来进一步欣赏这副油画。
2.欣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3.文中,作者也对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
4.说说你画的句子板书:中间承担生活重担右边腰落下毛病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5.再读课文2-5段,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6.同学刚才结合油画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副画的?7指名读第6、7段由于米勒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这副画画的十分逼真,认真的欣赏会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四.拓展延伸谁来说说你的感受和联想?收获的季节属于她们吗?她们能享受到收获的幸福吗?板书设计收获1中间:承担生活重担拾穗{右边:腰落下毛病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评价2。
拾穗

准备
教学
课时
2课时
课前练习
读熟课文,认会字词
教 学 流 程
备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看图导入:
1.师:老师今天带领大家一起欣赏一幅大师的名作《拾穗》。板书:拾穗
“拾”是什么意思?“穗”是指什么呢?
2.质疑:孩子们一定有许多疑问?生质疑,抽生说
师:要想弄清楚这些问题,让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下画这幅画的米勒这个人吧!(简介米勒生平)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把一幅静止的画面写得具体而生动、真实而感人的!
第二 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著名画家米勒的《拾穗》这幅油画作品,同时,学习了一篇课文,课文的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描写描绘了画面的内容,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将画面内容写具体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收获
第二课 穗
编者
张冬玲
授课教师
张冬玲
执教时间
2013年 月 日
教学
内容
拾穗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并会运用写作方法看图作文。
现在,我们来具体学习作者是怎样描写中间的那位妇女的。(课件出示段落)
A,抽生来读你所勾 画面中能看得到的内容,其他孩子认真看画面,注意下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抽生说她是如何观察的呢?(先看年龄 、后背、肩膀、手臂、脸,再看动作、弯腰、手上在做什么)
再次研读“——”所写部分,把你认为的重点词语用“△”标出来。
湟中县第二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收获 10 拾穗教案 北师大版

板书:收获
中间:承担生活重担拾穗右边:腰落下毛病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第二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看。(出示课文插图)还记得这幅画吗?你能简单的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前几天,我们一起欣赏了著名画家米勒的这幅油画作品,学习了一篇课文,课文的作者也像我们一样欣赏了这幅世界名画,并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描写描绘了画面内容,使我们也学会了欣赏名画,课文的题目是《拾穗》.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将画面内容写具体的。二、回顾课文,指导写作方法。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画面主要内容的段落,自由朗读,说说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的?(动作、神态)2.指名学生说。板书。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出了什么?为什么能从中体会出农民的辛苦和他们生活的艰难?在抓住动作、神态对画面中的人物进行描写之前需要怎么样?(仔细观察)板书。3。小结: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刻画,就会使你的文章具体生动.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板书)还可以抓住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语言、心理活动)我们应该学习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你的文章也会具体生动。4.除了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之外,这三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你认为写得比较好?5.这句话中描写的内容能够从画面上全部观察的到吗?(不是)这是作者的(联想、想象)还有哪些句子是作者的联想?6。小结: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和生活的艰苦,所以,结合画面内容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它会使你的文章真实感人。7。今天,我们就学习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一个小练笔的练习。三、创设情景、指导练笔.1.请两位学生将地面的纸花扫干净,其他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等。2.说说你都观察到了什么?3.把你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四、交流、评议。1。小组交流.2。指名读,说说好在哪?3。从文章中你体会出了什么?五、总结。板书:动作 具体生动仔细观察 神态合理联想 真实感人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收获拾穗 作业设计 北师大版

拾穗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臂.膀(bì bèi)搜.索(shōu sōu)落.枕(lào luò)统.一(chōng tǒng)二、看拼音,写汉字。
1.稻田里的mài()子成熟了,有许多fù()女在地里弯腰捡拾。
2.米勒在画室里mái()头miáohuì()着新作。
三、按要求写句子。
1.三个妇女正在收割后的麦田里捡拾麦穗。
(缩句)2.她把麦穗紧紧地攥在手里。
(改为“被”字句)3.这是她能为家里增添一点食物的宝贵机会呀!(改为反问句)四、阅读理解。
这就是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描绘的主要内容。
米勒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童年就跟随大人到田里劳动,可能也曾和妈妈去捡拾过麦穗。
由于他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拾穗》这幅画画得十分逼真,充满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
这幅画有( ),有( ),( )和( )相配合。
画面本身是( )的,而表现的内容是( )的,它使人好像也置身于收获后的田野中,来到拾穗者的身旁。
认真地欣赏画面,会使我们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这两段话主要写了什么?3.读完短文,结合整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幅油画的理解。
答案:一、bì sōu lào tǒng二、1.麦妇 2.埋描绘三、1.妇女捡拾麦穗。
2.麦穗被她紧紧地攥在手里。
3.这难道不是她能为家里增添一点食物的宝贵机会吗?四、1.远景近景远景近景静动2.简单得介绍了油画的作者,评价了油画的特点。
3.示例:从油画的内容和文章的描写中,体会到农民生活的辛苦,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了我们应该尊重劳动者,尊敬农民。
1。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拾穗》教学设计及评价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一篇课文——《拾穗》。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生字词,如“麦穗”、“拾”、“颗粒”等;2.引导学生了解和体会作者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尊重和赞美之情;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4.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良好品质。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的艰辛,学会感恩与尊重。
(1)情感体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作者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赞美之情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帮助学生体验农民的辛勤劳作,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情感。
举例:让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再现“拾穗”的场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修辞手法的运用: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对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可能存在困难。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感受这些修辞手法的美妙之处,提高其运用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主题。课文通过描述农民在麦田里拾穗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尊重和赞美。这种尊重和赞美是我们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述。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作者如何生动地描绘农民的劳作情景。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着重讲解了生字词和修辞手法,通过案例分析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掌握仍不够扎实。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对这些难点的反复讲解和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这一环节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响应。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主题的现象。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紧紧围绕主题进行。
《拾穗》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拾穗》教学设计大名县王村乡第三联办小学:李洪宪课标分析《拾穗》是北师大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体课文,是一篇看图学文,是对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同名油画的赏析。
在教学时我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力求语言文字和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课文描述的是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米勒的画的内容,课文中还展示了《拾穗》这幅作品,优美的图画、生动的语言,两者相结合,可谓相得益彰,怎样将看图与学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图画,让学生在充分朗读和看图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图画所体现的中心内容成为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在学文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学会表达的顺序。
学生分析首先来说一下该年段的学生在识字、写字方面的特点: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应该具备良好的自主识字、写字能力,但是结合这篇课文来看,课文中的生字比较难写,在课堂上应该随机给予一定的指导,比如“餐”字,应该在书写方面给学生提个醒,“穗”“督”等字应该交流一下识字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对四年级的孩子课程标准中指出“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也就是在课文的学习中要挖掘课文中的内涵,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目标1.学生能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能写好本课的9个生字。
2.学生能朗读课文,能够图文对照地理解课文。
3.引导学生感悟“写实―联想”的表达特点。
4.获得审美能力,感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使学生领悟看图学文、写文的方法。
2.引导学生感悟“写实―联想”的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看图教师出示《拾穗》图,请同学们看图,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由远到近)谈自己的发现。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拾穗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明白得课文内容。
2、通过明白得词句,体会农民劳作的辛劳,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明白得和同情。
3、鼓舞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乐趣。
教学重点:体会描写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农民的辛劳,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明白得和同情。
教学难点:通过观赏图画,提高学生的审美乐趣。
教学预备:音频朗读、油画《拾穗》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收成”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拾穗》板书(拾穗)“拾”是什么意思?“穗”是指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弥散晚餐监督遵循搜寻逼真偷窃观赏充满三.明白得课文内容1.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成了?(第一段)板书(收成)读一读。
(出示:拾穗图)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远处堆起了金黄色的麦垛,一片丰收的景象。
这收成的季节属于拾穗者吗?我们来进一步观赏这副油画。
2.观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3.文中,作者也对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形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
默读课文2-4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三位妇女动作、神态的句子。
4.说说你画的句子板书:中间承担生活重担右边腰落下毛病左边困难生活刚开始5.再读课文2-5段,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6.同学刚才结合油画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样评判这副画的?7 指名读第6、7段由于米勒对劳动的辛劳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这副画画的十分逼真,认确实观赏会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四.情感升华谁来说说你的感受和联想?收成的季节属于她们吗?她们能享受到收成的幸福吗?五.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熟读课文板书设计:收成中间:承担生活重担拾穗:右边:腰落下毛病左边:困难生活刚开始第二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看。
(出示课文插图)还记得这幅画吗?你能简单的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前几天,我们一起观赏了闻名画家米勒的这幅油画作品,学习了一篇课文,课文的作者也像我们一样观赏了这幅世界名画,并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描写描画了画面内容,使我们也学会了观赏名画,课文的题目是《拾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米勒的《拾穗者》作品,及其所代表的写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和鉴赏的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讨论,对比,教师的讲解、体会来学习现实主义的真实美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现实主义的美感,提高对美术的欣赏能力,学会尊重劳动、体验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现实主义的风格特点及其画面内容。
【教学难点】
对现实主义风格特点的把握及其画面背后的感情理解。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提供图片,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提供,请同学根据图片上的“内容”,说说画面里描绘了什么场景。
学生交流回答,揭示课题:拾穗者。
活动二:赏析作品,感知分析
(一)感知体验画面内容
①展示米勒《拾穗者》。
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在画面中的人物都在做什么?在什么场景?”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贫苦的妇女在田地里拾取遗落的麦穗。
(二)感知体验画面色调
1.寻找邻近色
学生四人一小组交流并回答问题:
1、画面中都能发现哪些邻近色?
2、画面中的色调是一天中的哪一时刻?
教师总结:这种午后的暖黄色调,会营造出温馨动人的感觉,让人感觉亲切自然。
(三)感知画面造型
①课件展示《拾穗者》油画与现实生活照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观赏。
②教师设问“两种画面效果如何?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画面造型类似,都力求真实朴素的再现世界,这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
(四)感知作者
①课件展示米勒其他的作品,共同总结米勒的题材特色。
②教师设问“通过这些作品能知道米勒的创作风格是怎么样?”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切近生活,关心底层民众,对生活对劳动者有强烈的尊敬和怜悯之情。
活动三:对比分析,自由表达
(一)教师再次展示《拾穗者》、《呐喊》
引导学生从内容、色调、造型、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对这两幅作品进行分析,并且进行自己的感受的交流。
(二)课堂展示,教师总结
分小组进行讨论后随即挑选小组代表进行表达
活动四:总结回顾,小结作业
教师口头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